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中学化学实验改进论文(实用19篇)

中学化学实验改进论文(实用19篇)

时间:2023-11-16 08:36:14 作者:翰墨 中学化学实验改进论文(实用19篇)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应用需要我们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尽量避免简单地照搬和模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长期就有实验教学理念的固化以及学校实验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等因素,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仍然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以学生实验为辅,这从根本上颠倒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抑制了学生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剥夺了学生实验学习的思考性,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在如今重能力培养的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学生实验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教室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应当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学生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实验多以分组合作为形式,这样分组的目的一方面是由于有些学校不具备每人一份的实验器具条件,并且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实验,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力提高学生做实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小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有机会充分进行合作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也非常有益。为了保证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分组。

分组是开展学生实验的第一个步骤,如何分组,以哪些标准来分组非常关键。一般来说,教师在对学生分组都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按照座位顺序,二是学生自由组合。这两种方法虽然都有一定的优势,但两种方法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座位分组,可能会忽视小组成员之间的契合度,而让学生自由分组,学生自己很难考虑各成员间的优势互补问题,可能会造成实验小组能力的失衡。并且在自由组合下,学生往往会找自己比较熟悉的同学,也容易给课堂实验纪律带来问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就是兼顾两种方法的分组方式。在分组的时候,可以以学生的座位为基础,然后结合学生的个体状况,包括知识基础、实验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个别的调整,这样,在教师的全局掌控下,分组可以既考虑到学生之间的熟悉度和默契度,又能兼顾学生的个体特征,同时也能保证各个小组实验能力的均衡,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中能够做到优势互补,提升小组整体的实验能力。

二、提前预习。

在分组实验中,由于学生是实验活动的直接操作者,有些时候,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教师甚至会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实验方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头脑空空地进课堂了,而要在实验活动开始前就做好准备工作。为提高分组实验的效益,有必要布置好学生的实验预习活动。为了更好地监管学生的预习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验报告作业,以报告来引导和监管学生的预习活动,在实验报告中,要包含实验的内容、实验要求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教师通过批改实验报告,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预习活动,另一方面,也能在报告中提前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及时的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活动中手忙脚乱,出现太多的错误。除了设计预习实验报告,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预习活动,教师可以围绕着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部分设计一些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如在焰色反应中,为什么用盐酸来洗涤铂丝?在银镜反应中,为什么要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试管?为什么配置银氨溶液不用浓氨水,而要用稀氨水?通过这些思考题的引导,学生可以在实验开始前,就对实验中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和提前的思维准备,为接下来的分组实验打好基础。

三、科学探究。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分组实验中,实验操作各个环节的不当操作都可能造成一些与实验计划不符的现象的出现,有些学生会把这些现象视为实验的失败,而选择忽略它,但事实上,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实验情况或者实验现象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失败,只要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探究,可能会从中获得更大的收获。例如,学生在做“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有的学生发现,钠在燃烧的过程中,除了产生了淡黄色的物质以外,还产生了一些黑色的物质。然而,由于这个现象在事先的实验计划中并没有提到,很多学生都选择忽略这个不太明显的黑色物质,只有几个学生提出了疑问。对于提出疑问的学生,教师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表扬,目的是为了鼓励其它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积极的站出来。接下来,教师开始带领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最终,得出了结论:黑色物质是由于保存纳块的煤油杂质没有清理干净而导致的。这一对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分析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这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严谨的科学探究行为,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活动的严谨性,同时,对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是一次很好的提升,这样一来,原本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就这样在探究下变成了一笔宝贵的生成性资源了。在分组实验中,还有一个问题也至关重要,那就是教师在整个分组实验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在分组实验中,教师恰当的引导非常关键,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在关键的时刻站出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同时又不能喧宾夺主,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由此可见,学生分组实验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应对挑战,以高超的教学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支持。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如今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如何应用现有的技术来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是当今教育事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不再局限在教师的说和写,而是开始将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中学化学中涵盖着大量抽象的、难以观察的实验和理论,这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微观现象生动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的很多的事物都在进步,当然这也包括人们非常重视的教育。从几千年前开始,我们就开始有了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一直在不停的进步。直到出现了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彻底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很多学科的课堂教学,尤其对于化学这种抽象化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化学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

1、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在课堂上绽放光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准备时获得大量的知识呢?这时候计算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我们运用计算机来采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化学教学设计带给自己教育的灵感。在网络中取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化学教学课堂的设计。

2、教学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学生学习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时,需要为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测验中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那仅仅靠老师的形容和讲解,很难让学生们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甚至会使学生对化学感到厌倦和困惑。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像和声音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对这些枯燥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同学们不仅不会枯燥,相反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通过将教学知识与图像、动画、声音相结合,制造出一种愉快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参与进去。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说为主,很难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就算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创设出情境,学生们也不容易融入进去。所以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高科技技术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以一种幽默的表现形式,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结构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创设出一条捷径。

4、帮助总结。

计算机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板书简化成一个课件。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如果遇到复习,就会产生大量的板书,这个时候会消耗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的时间来板书复习资料。而且板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现象很难达到清晰明了的要求,学生看着满黑板的知识点,很难有心情参与到复习中。然而多媒体可以将所有的复习资料整合到一起,便于学生整理。也可以制作化学知识的素材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知识分类,提高复习效率。

5、检测反馈。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是及时的反馈,及时的改正。计算机的知识储量较大,分析能力较快,利用这个优点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计算机建立中学化学的考试系统,在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建议。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计算机还可以分析学生每次回答试卷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哪个化学反应或对哪个物质的理解有问题,在下次训练时多侧重于学生易错的地方。这样可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大大的提升学生的进步空间。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尽管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的替代了教师的存在。所以在这个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合理的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中学化学的教学中,才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一下两点。

1、多媒体技术不能取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多媒体技术的相互融合,既不能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也不能失去教师的引导。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后,存在部分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只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省去一切的教学步骤。但这样往往使他们丢失了一个作为教师的义务,从教学的引导者变成了旁观者。化学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学生很难从那些琳琅满目的图画中找到哪些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很难使学生得到提高的。

2、不要用信息技术取代实验。

信息技术是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很多教学中很难完成的事情,但同时化学又是一门需要实验的课程。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论信息技术多么的强大,都不应该为了方便,简单的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来达到实验的效果。在遇到化学实验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化学反应现象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亲自实验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帮助达到实验效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了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的、正确的处理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萌杜雪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荣林《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版。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等教育出版。

[3]许乃英、黄慧《课堂电化教学研究》教学科学出版社。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1.研究背景。

捷克教育家夸美钮斯说:“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只要我们重视并加强了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学生的实验能力应该能够不断提高,同时使知识结构更趋完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然而,传统教育中的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停留于浅层次要求;注重实验操作,缺少实验探究,更谈不上创新,忽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更有甚者受考试指挥棒影响,不重视实验,学生实验走过场,实验应有的功能大打折扣;少数学生缺少机会和懒动手脑、实验能力极差,这在近几年的实验考试中也有所体现。这与时代要求相距甚远,出现了有些顶尖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薄弱”的现象。

因此,针对我校(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实际,为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本课题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2.研究概况。

2.1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范畴主要包括:认知(认识仪器、了解一般用途)、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各种仪器及基本操作)、观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表达)、理解(理解所有的实验步骤及原理)、分析(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分析意料之外的现象得出结论,要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还可以有哪些改进,还可以怎样实验(原理、装置、步骤)〕。

2.2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本校物理实验教学作一些探讨和尝试,通过对物理实验目标的调整、内容的拓展、方法的更新等,能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在此过程中,总结出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2.3基本假设:(1)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观察思维、引导探究创新、适度评价激励等措施、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2)现有条件(包括时间、空间、物资等)经整合能基本满足加强实验教学的基本需要。

2.4研究方法和过程:

对本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实验学习心理作调查分析。对教材中各种实验仪器、每个实验目的要求、主要功能、步骤方法进行详细研究,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及教改的发展方向,结合本课题研究,作适当的调整、拓展。设计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具体策略、措施、实施步骤、操作方法。

总结前一年实施情况,改进、完善设计方案,第二年再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筛选有质量的实验个案4个,完成课题报告。

3.1调查并对学生物理实验现状的分析。

3.1.1测试问卷了解学生物理实验现状:

实验知识缺乏,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理论上认识仪器简单的应用,不会将物理仪器应用到实际中。在物理实验时,学生先知道结论,后进行实验,安排上教师演示实验在前,学生实验在后。在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教师只知道“不成功”,没有深入分析原因。对实验中再生资源没有利用。严重缺乏探究精神,多的是好奇心,且难以持久。

3.2进行实践研究。

3.2.1落实物理实验的认知要求(培养观察能力与规范操作、正确表述的`基本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仪器进行简单物理实验,进行严格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并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加以巩固,这为以后正确应用实验方法获取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创新打好基础。

如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是一复杂而又精密仪器,上课时教师为每张桌上准备一架天平。

在介绍天平构造时先让学生对天平进行观察,然后请几个学生讲出观察结果(估计学生会有较大困难),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遵照顺序观察法,从上到下“刻度盘、指针、横梁、标尺、底座”、再观察横梁两端有“平衡螺母”、“托盘”。

在调节天平时教师必须强调并进行规范操作: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将游码移到0刻度处,3调节平衡螺母(调节时观察指针指向及两托盘的高低得出:调节平衡螺母时应“左高左调,右高右调”,直到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

学生只有达到实验所需认知和操作两方面的要求,才可以为以后在实验方面的创新作准备。

3.2.2实验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探究教学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目标和任务。

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各科教学都要贯穿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要开展创新教育。为此,我对化学创新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理性的化学充满乐趣,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特别要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和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中发现,刚开始生成的溶液变为黄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改变,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颜色也并非红褐色,学生大为不解,老师在这种时候启发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与课本上的现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一种激情情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设情境的途径可以是提问、展示事实、播放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利用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并积极思考的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定向思维与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保证教与学双方在情感上和目标上的一致。

三、培养创新技能。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中学生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轻文态度的人很多,事实上,据国内外研究,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而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另外,消极和错误的人文精神也会阻碍、压抑创新活动,略举几例:牛顿晚年相信上帝而无所作为;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失去了冷静和谦逊,最终发展成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等。所以要摒弃“枪打出头鸟”的儒家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意识,听天由命的宿命论,“顺者昌,逆者亡”的权威心理,与世无争的无为思想等。

美能激发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化学中美育主要有化学物质美(如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化学结构美(如金刚石、石墨、硫酸铜晶体)、化学变化美(如指示剂变色,沉淀生成等)、化学实验美(如各种精美化学仪器等)、化学用语美(具有简洁准确特点)等。

综上所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改进实验以增强可视效果、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可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修改、完善,不但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有关创新教育学说,使之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并创造条件,扬已之长,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实验,找出其能力培养的生长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出不懈的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3实验步骤:

a将适量醋酸倒入有水垢的水瓶中。

b振荡并静置一会,使其充分反应。

c打开瓶塞,(现象)发现水垢消失,即水垢中的碳酸钙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被溶解了。

5实验结论:醋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由方程式还可得,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

摘要:中学化学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演示―设疑―合作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能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一、“演示―设疑―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单纯的教师演示实验大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限制。

针对单纯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缺陷,笔者提出了“演示―设疑―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经过整体设计和组织,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引导和促进学生探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二、设计教学案例《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通过“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等实验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盐酸与碳酸钠反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中天平不再平衡的原因,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其含义,并用其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解释实验现象,推测物质组成;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以及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生能初步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流程。

环节一借助材料,提出假设。

生:依据已有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课前情境资料提出猜想:增加、减少、不变。

师:介绍科学史――波义耳、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历史着名科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对化学变化规律的研究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环节二设计方案,教师演示。

师:提供器材,引导学生提炼探究思路―借助天平,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

教师演示两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

a.红磷燃烧质量的测定(密封容器)。

b.镁条燃烧质量的测定。

(红磷及镁条燃烧实验实验,有污染,选这两组实验演示,其余两组由学生探究)。

环节三产生认知冲突,设置疑问。

结果汇报:

a组:反应前后天平平衡,物质总质量不变。

b组:反应后天平不再平衡,镁带燃烧后质量“变大”。

生:a组在密闭容器中进行,b组没有密封。

师:究竟是不是这一因素引起的,下面同学们依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探究。

(有a、b组演示做铺垫,学生有了一定探究思路,同时教师进行指导)。

环节四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c组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质量的测定。

d组盐酸与碳酸钠质量的测定。

结果汇报:

c组:反应前后天平平衡,物质总质量不变。

d组:反应后天平不再平衡,物质总质量“变小”。

环节五交流评价,得出结论。

分析讨论:四种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a、c组:实验既无气体逸散,也无气体进入,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b组:镁带燃烧,生成物中增加了反应的氧气质量,因而质量变大。

d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物co2逸散脱离体系,因而质量变小。

师:再次介绍波义耳、拉瓦锡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

生:相互交流、讨论分析波义耳失败、拉瓦锡成功的关键原因。

提出假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将不会发生变化。

改进探究:将镁条置于密闭容器中实验,称量反应前后药品及装置总质量。

将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装置用大烧杯扣住,确保密闭,再次实验。

实验结果: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简言之,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六深入分析微观本质。

师:为什么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师:多媒体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什么?

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师:那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

生: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师: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量是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量是元素的种类、质量。因此,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三、收获与反思。

“演示―设疑―合作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学生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基础展开合作探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无思路性、无组织性,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及实验技能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庆城。现代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环境、生物、材料和食品等专业的大学生入校后,首先接触到的一门公共基础专业课,它涉及的学生面较广,对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很现实的教学基础。同时无机化学的教学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担和启发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过渡,因此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然而近年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学效果也越来越难于保证。刚进人大学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生生活,常常表现出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欠缺,这反映当前教育对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一面。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尽快完成从中学基础知识学习到大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的转变。所以,如何做好中学化学教育与大学化学教育的衔接,降低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过渡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就成为中学和大学化学教学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中学化学教育和大学化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中学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概念描述不够准确。

中学化学教学始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点的严密性、科学性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教辅材料及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化学基础知识的科学性偏差。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误导,影响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电子层数较多的原子半径总是大于电子层数少的”。这一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但这些问题在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上往往都很少有确切而较深入的专题阐述,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出了上述那样的结论,再经过长期的传承,这些结论变得理所当然了,也很少有人再去质疑。再如,对cl2分子形成的描述包括:(1)2个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一个氯原子核对另一个原子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即2个氯原子之问的异性电荷静电吸引力;(2)2个氯原子的电子和电子之间,核和核之间的排斥力,即2个氯原子之间的同性电荷静电排斥力。合理的描述为:当2个氯原子成键,原子间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和吸引力相当,处于稳定状态;当氯原子问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总表现为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当氯原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总表现为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可见,中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出现科学性偏差,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学化学偏于注重基础知识,其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从内涵和外延2方面去把握,容易产生科学性偏差。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科学性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做出适当的调整。

1.2不同的教育目的造成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不顺利。

中学化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中学教育实际上还是以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为主。中学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比较淡薄,能够经常注意到教学衔接的不多,平时又很少相互交流。同样大学教师几乎没有到中学听过课,对中学新课程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由此看来,无论是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对学生将要学什么或已经学了什么了解甚少,在教学中又不考虑中学与大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必定会让学生感到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之间出现断层,难以顺利地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学与大学不同的管理模式,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从主观上影响了教学衔接的开展。

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表现在基本化学事实少,基本原理涉及的概念少。有的不要求定量表述,联系实际过少,然而对基本概念的要求过高。过多地追求严格的定义与相互关系,化学计算要求高,过分强调其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价值。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这种教学模式的现实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2)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确定的东西,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而且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化学教育以化学思想和知识整体结构讲解为主,主要是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中学基础化学教育之上进行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绿色化学理念是化学家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提出的,所谓绿色化学即用现代化学手段去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的使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物和废物,它的目的是把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可以说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的一场革新。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的现代理论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了解,中学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在中学阶段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与绿色意识。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将绿色化学这一重要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使人类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传统化学工业为绿色化学工业。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绿色化学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要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绿色意识、懂得绿色化学知识的绿色化学人才,绿色化学教育正是培养绿色化学人才的孵化器,因此,在我国开展全民绿色化学教育已势在必行。

中学教育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在这个关键时期,绿色意识一旦形成,势必对其一生的社会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入到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就会让全民逐渐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在工业中发展绿色化学工业,在生活中选择和使用绿色产品,用绿色化学来造福人类,逐步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中学化学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任务的主载体,是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讲授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绿色化学素材,将绿色化学教育“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其中。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指出化学电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倡导回收旧电池;在“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的教学中,介绍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以及如何处理汽车尾气的方法;在讲“氮的固定”时,对人工化学固氮、雷雨闪电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三种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人工化学固氮和雷雨闪电固氮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植物根瘤菌固氮既不消耗能源,也对环境无污染,是最好的固氮方法。

此外,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扩充绿色化学内容,如在介绍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等概念时,引导学生从减量减废的角度介绍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等概念。又如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原子经济论、绿色反应、绿色能源等,引导学生建立绿色化学思想。

(二)用绿色化学思想设计、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化学包括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有60%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污染问题,因此利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已成为化学教师的共识。根据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特点和意义,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绿色化学实验设计:。

(1)推广微型实验。采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进行实验,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将硫粉用量从常规的0.5克减少为0.02克,就将二氧化硫生成量从l克减少为0.04克,减少了排污量,另外还可以在集气瓶中装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减少了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2)改进实验。教材中的很多化学实验是沿用多年的设计方案,污染环境且成本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对实验加以改进,从而尽量减少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如考虑到co的毒性,在还原cuo实验中可以连接尾气处理装置;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等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实验所产生的酸的废液和碱的废液可混合在一起进行中和反应除掉,这样可以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3)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绿化教育。如将化学实验产生的各种废物分别放入回收容器内,采用中和、吸收、回收循环利用等方法来处理;如在氯气制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办法;对有机溶剂经处理后再循环利用,采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活性炭对使用后的有机溶剂进行吸附预处理,活性炭与有机溶剂的重量比为0.1~0.5∶1;2.过滤,除去活性炭,得到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3.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通过提纯回收有机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机溶剂回收利用方法工艺合理,先利用价格低廉的活性炭对有机溶剂进行预处理,吸附部分杂质后再进行回收处理,操作简单,具有环保、节约等优点。

(4)创意利用废物。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废物作为化学实验用品,在充分利用废物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如将饮料吸管作气体导管,用废弃的玻璃瓶等制作酒精灯,用一次性输液器做导气管、多用滴管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1)开展多媒体教学。

现当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它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它在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科学化仿真实验等能让学生在愉快、振奋的氛围中直观地学习到知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开展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显然无法达到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绿色化学的目的,举办绿色化学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学方法。学校应定期举办与绿色化学有关的讲座,邀请环保局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宣传环保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绝不意味着污染,绿色化学作为更高层次的化学值得大家去学习,去探究。

(3)开展社会实践。

虽然环境污染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共识,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并没有从感性上认识到环境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因此,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学校负责联络社会机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自然,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亲自体验绿色化学问题。例如安排学生对居住的周围环境、工矿企业、大气、土壤、山川等进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原本十分紧张的教学课堂里从容地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更新观念,以身作则。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化学教师在绿色化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新中学化学教师的观念是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前提性条件。首先,化学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树立绿色意识,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来重新认识化学学科,这样才能将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充分掌握关于绿色化学的知识、理论,这样才能合理地将化学教学与绿色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作风。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知识丰富了,才能达到传授绿色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育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需要,绿色化学必将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站在这一化学改革的前沿,要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注重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实验意识,促成绿色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形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实践,绿色化学教育将成为我们永远的教研课题。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建

在某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指标将全班42个学生分为6组,每组7人,男女生和优差生混合,组长擅长组织,发言的人擅长表达。6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差无几,按长方形围坐在一起,方便接下来的讨论。教师的定位是课堂的整体掌控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一)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合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容易掌握的可一笔带过,难度较大的要细分。本节课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熟悉co2的物理化学性质,二是掌握制取co2的方法,并能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重点在于co2的性质以及与其他元素及物质的反应,难点在于如何正确设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独立完成任务。

(二)个人思考。

在明确教学任务后,学生首先应阅读教材,了解基本知识,比如co2的气味、颜色、密度等,co2与水会有什么反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有什么变化。有学生自己动手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发现石蕊试液在co2中会变颜色,可干燥的石蕊试纸在co2中没有出现任何改变。将这个疑问记录下来,留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三)小组合作。

每组7个人围在一起,先集体表述了关于co2的基本信息,各自将没弄懂的地方说出来。组长尽量由优秀生担任,可以把握其他组员的大致情况,并能够将大家的疑问加以归纳总结,指出最根本的地方,由记录员详细记好。在此过程中,组长的任务极为重要,与教师相似也是起引导作用。可指定组员发言,并指出自己认为易错的地方,确保组员不会犯错。对于组员提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问题难度也不相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可由其他组员回答,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小组内部的互动,而且有利于共同进步。

经过小组初步讨论后,关于co2物理化学性质的知识已基本解决。接着是本节课的重点,即如何更好地掌握co2的实验室制法。经过讨论,确定了实验操作步骤,选择了合适的收集方法,并对各项要求和注意事项做了全面分析,接着小组分工开展实验。有观察记录员,有药品设备准备人员,有全局指挥者,有具体动手执行者。实验药品和方法有多种,如常温下稀盐酸和碳酸钠会发生反应并迅速产生co2;酒精、木柴等含碳物质在燃烧中也有co2产生;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也会产生co2。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实时观察学生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情况,对于不规范的行为要加以纠正,以免出现错误。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实验完成后,组长综合组员的体会,加上记录员的详细记录,对整个实验过程做一次规范的总结。

(五)全班交流。

在小组合作之后,教师要检验成果,每组派一个善于表达的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对于其中的难点、易错点和注意点,必须要加以强调。对小组讨论成果应予以鼓励表扬,如有不规范处,需耐心指出,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此才会加深印象,并主动改正。提炼出学生讨论的精华和闪光点,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最后的评价环节也极为重要,很多教师都很容易忽略,应当引起注意。合理的评价,可帮助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以后教学方法的调整;对学生而言,则是对小组讨论的一个总结,因为每个人都有参与,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不足以及要努力的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给初中学生提供了个人思考的时间和足够的锻炼机会,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值得推广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建

新课程改革中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目的的叙述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并且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所以笔者认为,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化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应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际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精心设计:

要认真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这本书的实验,分析实验目的,研究实验特点和理解学生认知上的不平等,从而巧设实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以唤醒学生要求投入实验的迫切愿望,进而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验,这在实验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性质》的[实验2-3]时,教师可以先演示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并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教师马上提出问题: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又会有什么现象呢?它与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同吗?如果不同,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悬念,学生迫切需要观察到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规范地演示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此时此刻的学生,无不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理解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对比理解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谓是轻而易举。这一课学生在兴奋中开始,势必就可以取得一个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最佳教学效果。

为了让实验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尝试性地改变了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部分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从而增大了学生的实验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尝试,这样做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变演示实验为部分学生演示实验。

这种做法就是将教材中难度不太大、实验过程比较简单安全的实验让部分学生来演示,当然实验前要先让学生预习该实验,有时可以让要进行实验的同学预做该实验,充分掌握实验后才进行。

例如:在处理教材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的[实验3-1]内容时,我让四个学生上讲台亲自演示水电解的实验,并且验证实验的产物。演示实验经过如此改进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讲台上下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高昂,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这种做法就是将教材中比较简单、安全、药品消耗量不大、过程不复杂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尝试。例如:在处理教材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时,我将学生领进实验室,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白磷在密闭容器里跟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托盘天平上进行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让学生在实验中真切地感受到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确实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然后又让学生在托盘天平上做一个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根据天平指针的偏移情况,寻找质量关系,分析确认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等等。通过以上实验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堂课上对“质量守恒”这一定律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自然地对下一课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作好了铺垫。

学生实验,我也作了一些尝试,变过去的“预习、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进行问题的讨论、评价与交流”的程序为:“做好预习报告,充分设计好自己想做的实验,交老师审核批准后,进入实验室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各组分别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寻找自己的问题,然后各自解决”。实验时,教师在实验室巡视引导,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共性问题,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例如:教材中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我就是按照这种思路放手给学生做的(当然,选择这个实验进行尝试,是因为这个实验安全、可靠)。实验的头两天便告诉学生,此实验可自由设计,但不能离题,设计时许多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没有做太多的变动,但在性质实验中却作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动。在自行设计实验时有少数同学别出心裁,所列出的提纲远远超出了教材要求的步骤:有的增加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验证实验;有的想亲自验证课本给出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有的想用小动物做一个验证二氧化碳不可以帮助呼吸的实验;有的想做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异同的实验;有的同学受我上课时的启发,建议老师可否同意他们用石蕊试液先制几朵小花,来完成“紫花复活”的实验。当然,课本中要求的实验他们也不能放过。在做计划的时候许多同学将一节课的实验设计得两课时也完成不了,甚至有同学明确向老师提出要求:这个实验用两个课时来完成。虽然不太符合实际,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尽量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首次有这样自由的机会,在实验室里学生们兴奋得不得了,课后频频向老师要求:“下次还这样实验行吗?”在课后的书面信息反馈中,我惊喜地发现,同学们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方面确实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实验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验内容,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原则去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是不难的。

中学生化学实验中不良心理及对策论文

化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科学的决策。高中化学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注意到,在学生实验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行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心理品行,而造成实验失败。

1.畏惧心理:部分学生由于害怕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单独做实验觉得不好意思;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实验要求的约束,害怕操作不当而造成损失;更有一部分学生担心实验时会出现意外情况,如加热时玻璃瓶爆炸、强酸强碱的强腐蚀性等。上述因素都会使学生有心理负担,从而造成精神紧张,要么不敢动手实验,要么在实验中丢三落四。

2.惰性心理:在学生实验中,由于仪器数量和场地的限制,总是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一个实验小组少则3~4人,多则6~7人,这就给那些懒惰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在实验时他们总是静静地坐在实验桌旁默默地玩,自己不愿意动手,待别人实验结束后,抄袭几个数据就算了。这类学生往往缺乏自理和自律能力,依赖性很强。

3.情绪化心理: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主动参与,偶尔兴趣还很高,但表现得不够持久。当实验遇到困难,需要细心思考、精心操作时,心里就很烦,不愿意继续下去了。当实验中有错误,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后,表现得很沮丧,先前的热情一下子就没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兴趣再也“鼓”不起来了。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害怕挫折,面对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常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

4.傲慢心理:这类学生自私、孤傲、嫉妒心强,时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很少替别人考虑,也很少和别的同学交往。在老师做示范时,不认真观察、不懂装懂,甚至嘲笑那些认真的学生。在实验时喜欢表现自己,但又不能虚心向别人学习,总觉得老师讲的自己都懂。对其他学生的正确提示不放在心上。由于对实验的细节、重点、具体操作要求把握不准,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5.盲目心理:这类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很高,对各种事物均感兴趣,但自制力差,做事草率,只讲表面,不求甚解。进入实验室后他们往往第一个动手,不做任何准备就急于实验,这样急于求成往往导致实验失败。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不良心理正是造成实验失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二、对策。

1.榜样激励法:在讲示范时,可以让心理较好、成绩突出的学生做演示,使其他学生受到启示,积极地去效仿和协作。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协作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为现代教育所提倡,这对于学生在科学上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活动参与法:对那些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多让他们参与各项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帮助他们设计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实验,让他们逐个慢慢地操作,并让他们互相交流,谈谈感想、体会和收获。使他们明白,只有亲自参与,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有最真切的体验,才会有收获。

3.条件调控法:所谓条件调控法,就是按照老师对实验程序的设计,在学生出现某些缺点或优点时,老师要及时调控。对学生实施一定的奖励或惩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学生的实验信心和效率、道德品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努力寻求新方法,探索新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中学生化学实验中不良心理及对策论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心理现象的剖析,以期得到克服不良心理的教学对策,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心理现象  体育教学  对策。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学校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却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如:体育学习兴趣低落,体育锻炼懒散,缺乏恒心和毅力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体质的增强,而且还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先论述如下:

1、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

这类学生对体育认识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迫于考试通过不了才勉强练一下。特别是对于一些田径体操项目,他们认为枯燥无味,不愿练习,所以能躲就躲,找各种理由应付老师,更不用说坚持体育锻炼了。

2、体育锻炼时,懒散心理严重。

这类学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参加体育锻炼时怕苦怕累,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他们说难了,有危险不敢练;对于难度小的项目,他们又说单调不想练,对老师不值得任务总是打折扣。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

3、忍受能力较差,缺乏恒心和毅力。

这类学生运动经历少,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较低,运动生理卫生知识缺乏,对体育。

锻炼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不理解,认为肌肉酸痛是伤,身体疲劳是病,有点小伤小病就不愿练习。如果因锻炼受了些损伤又会被吓倒,忍受能力较差,遇到较难的教材躲躲闪闪,不敢去练习,缺乏信心、恒心去战胜困难,缺乏毅力去取的成功。

4、求异心理严重,不愿刻苦深入学习。

这类学生对新项目、新技术凭着好奇的心理来参加学习、锻炼。这时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很高,然而,等好奇心过去,参加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就消失了。他们不愿刻苦练习,考试中只求及格,不求优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的体育锻炼,其结果是运动成绩上不去,健身效果不佳,教学效果受影响。

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

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反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的任务、体育在教育的地位、体育锻炼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产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引导他们体会体育锻炼的好处,通过定期对他们进行素质测验和锻炼后自我感觉的调查,运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用事实证明体育锻炼的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加强意志训练。

也就是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去克服困难。

的过程。学生懒惰心理的产生正是与他们缺乏联合要的意志品质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加强对他们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磨练。如多安排长跑、越野等项目,以培养学生克服疲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如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烈日、严寒),要求他们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互帮互学,让素质强、技术好的学生领头,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心理。

3、重视运动生理卫生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可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运动中和运动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心。

理准备。如:长跑教学讲解“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使他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举出生动事例进行讲解引导,使他们懂得干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到到成功的彼岸。在教学中还可实施心理训练,提高他们对动作特点和要领的感知想象能力及理解思维能力。根据教学步骤,要求学生边想边练,不断体会完成动作的身体姿势和肌肉感觉,使概念更清晰,有助于强化动作技术,减轻和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增强运动的自信心,培养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4、教学要有新颖性、独创性。

体育教师要善于吸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要有新颖性、独创性,力求满足学生求。

新、求趣的心理需要。如,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活动技能,但学生普遍对跑的教材不感兴趣,教师就应该正确的诱导学生,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启发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学习动机。同时,还必须根基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多采用发展奔跑能力的自然环境的跑和游戏性追逐接力,采用比赛和游戏等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就会积极参加身体锻炼。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5。

[2]董玉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3。

[3]陈辉强,胡新成.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与调适[j].中国学校体育,.4。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1.深入本乡实地调查,认识到农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调查中了解到:以前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调查结果,给我们很大震动,坚定了实验信心,增强了化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紧迫感。明确了学科教学必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面向实际教学,传授生产急需的`化学知识,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2.实验目的和措施。要振兴农村,在校的初中生,就是明天、后天的生产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依靠学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依靠学科教学。“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化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在适当的章节中,强化、渗透土壤、农药化肥等农村应急的化学知识。编写具有本乡特点的乡土教材,同时要解决好实验基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措施是学校实验田与学生家庭的园田地相结合的办法。

二、实验改革的内容与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执行并完成全日制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结合我乡生产实际强化、渗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应急适用化学知识。

针对乡情,编写具有本乡特色的乡土教材,使基础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配合,相互渗透。

三、实验效果和我们的体会。

1.实验促进了常规教学,使化学基础知识稳步提高。

几年来,学生通过田间实践劳动,看到辛勤劳动后的丰收景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常规教学,使基础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2.实验培养了新型农民,学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

3.实验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4.学科教学改革实验体会。

化学学科教学改革,要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要有针对性,把具有先进水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失时机地推广开来。重视实践活动,敞开校门,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实验改革才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中学生化学实验中不良心理及对策论文

当前社会大多数父母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而奋斗在事业上。所以,总会忽略了孩子的学习。但是,她们看重孩子的的成绩,有时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这样给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有时对孩子打骂,这些都是不对的做法,都是在变相给孩子压力。

二、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的改革方案。

(一)学生要转换思维,改变心态。

首先,学校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如果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实施的问题,我们最起码要把学校的教育制度完善。同时学生也要有很好的自制力。而且,我们老师要多给高校学生一些心理暗示,这样可以激励同学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有时学生的教育是可以变通的,换种方法,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可以使同学更富有教育素质,使同学们的审美价值提高,心理暗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体育舞蹈教育更应如此。因为他不光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而且也提高学生的动作美、音乐美、人体美以及对本身的审美兴趣。这样就可以使高校学生经过心理暗示而更好的学习。

(二)老师要认真负责,改变态度。

对于高校老师,我们不光要提高老师的个人能力,还要让老师懂得怎么样才能让同学们更好的发展。尤其是老师要对学生常常进行心理暗示。要对学生有耐心,对于体育舞蹈类的学生,要从她们的最简单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给予赞美、赞扬。我读过意大利一个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深深的被里面的师生之情而打动,还有里面的小故事也很能说明问题,有时一个善意的小动作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大家有机会也可以阅读一次。其实我们只要在平常的时候加以注意,自己一个小的动作就可以使得学生们得到激励而努力学习。这也许就是心理暗示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吧。作为老师应该仔细研究心理暗示的使用方法。用心理暗示来教育孩子成长,鼓励孩子,让孩子有动力的学习,自觉努力的学习。

(三)家长要关爱学生,改变方法。

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是父母,这是肯定的。但是,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平时可以多和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接触关于运动方面的事情,这样不光增加感情,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热爱,自己本身也可以放松一下。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的教育。像《灵魂的舞蹈》的书里写的一样,我们要做到心灵和身体上的结合,这是十分重要的。平时我们多看一些书籍,像《灵魂的舞蹈》、《艺术体操带操》等都是有好处的,对于我们来说。爱是需要表达的,更是需要付出实际行动的。

三、小结。

本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通过对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研究,就这一问题来进行简单的讲述和分析。体育舞蹈教学不受重视主要是学生本身的心态问题以及教师的管理问题,由于学校的不规范管理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不理解等。造成了舞蹈教育的边缘化,所以本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分别是学生要改变思想,老师要合理教育学生,用心理暗示来鼓励学生,家长也要常常陪陪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等。这只是本人的个人见解,还不是很全面,希望由此文章,可以引起大家对于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的重视。

中学生化学实验中不良心理及对策论文

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的客观经历与其认知状况之间的联系、依据被测人对测试人所提问题的认知活动与其相应情绪活动之间的联系而发展起来的心理生物检测技术。而现在心理学界也普遍认为,认知与情绪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的符合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伴随着情绪体验,而情绪体验在感知过程中产生,并通过感知过程得到实现。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外部的感觉刺激,才能使他感受到刺激物对他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情绪的产生与表现需要先前记忆中的经验来激活,并且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先前记忆的恢复;而想象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情绪的复杂性,所以说记忆是情绪的基础,如果没有记忆,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总之,认知对情绪具有三种作用:一是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理解;二是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三是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的情绪的再评价。在心理测试的过程中,被测人的情绪可能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是源于测试问题的刺激。从理论上来说,作案人关心的是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信息,所以当有关的问题刺激出现之后,应该引起强烈的特异性情绪反应。相反对于无辜者来说,每个问题刺激都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引起针对某个问题的特异性反应。

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可以达到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标准的科学的东西,而且可以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验证其他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研究以实验为前提,心理现象是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的,因此,实验心理学是各类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心理实验中的仪器可使实验者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获得可靠的数据与资料,并将实验信息记录下来供以后的参考和学习,最重要的是,仪器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测量一些无法被直接感知的事物或现象,它将观察的范围扩大了。因此,仪器在心理实验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实验中变量的种类很多,叫法也各异,且是在一项研究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有外显的,有内隐的,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着些因素主要有:第一,自变量,它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第二,因变量,又称依变量,它是被试者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它依据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自变量的结果;第三,控制变量,又称参变量、额外变量,它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而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因素。只有当控制变量被控制,才能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纵观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实际案件中积累的经验与实验室模拟实验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提高的过程必不可少。在进行实验室模拟实验时,将实际案件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化,经过反复实验和总结,做到尽量减少甚至杜绝同类不必要问题的再次发生,以提高实际案件的测试效率和准确性也不可或缺。

三、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对情绪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心理实验与心理测试技术密不可分,而作为心理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的情绪,对其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情绪有内心体验和外部行为表现,同时也有生理机制。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测量出的这些生理变化就是生理指标(physiologicalindex)。这种测量所提供的只是关于有机体所处的特定的唤醒水平的信息。在测量有机体的唤醒水平时,可供采用的生理指标有几十种,但其中的部分指标与情绪有更大的关系。

(一)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是较早应用的生理指标,也是较敏感的反应指标。皮肤电反应(galvanicskinresponse,简称gsr),它最早的名称是心理电反射(psychogalvanicreflex),是由费利(fere)和泰赫诺夫(tarchanoff)发现的。影响皮肤电基础水平的因素很多,比较明显的因素是温度,当气温很高,身体需要散热时,皮肤因出汗电水平就高;其次,活动也能引起皮肤电的变化,人在从事某一活动时,皮肤电水平将相应的.升高到一个较高水平,而在休息时皮肤电水平降低;另外,有证据表明,睡眠时皮肤电水平较低,但一旦觉醒,它就会很快升高。在睡眠条件下,皮肤电水平也倾向于降低。应该注意的是,皮肤电所反映的是汗腺分泌反应,而不是出汗量。许多心理现象与皮肤电水平有密切关系,情绪反应会引起皮肤电水平的急剧变化。在心理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问题的刺激,被测人的情绪会发生变化。对于作案人,在与犯罪行为有关的问题刺激出现之后,会引起强烈的特异性情绪反应,其中皮肤电的反应最显著,从图谱显示,皮肤电的基线会迅速上升,基本呈现出先垂直状上升、再在高位走直线状态。而对于无辜者来说,每个问题刺激都是一样的,其皮肤电的基线仍然保持近乎水平状。

(二)脉搏。

脉搏是循环系统活动的指标。循环系统的动力来源是心脏跳动,最直接的方式是记录心跳,另一种方式是记录脉搏率。因为心脏每一次收缩都发出一个波浪,通过动脉,所产生的脉搏可以直接感觉到,也可以借助脉搏描记器加以记录。脉搏率是情绪反应的良好生理指标之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满意和愉快时,心跳正常;而处于紧张、恐惧或暴怒状态时,心跳就加速。对脉搏的测量,也是心理测试技术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心理测试技术中,正常的脉搏图谱是由一系列等幅等周期的平稳脉冲波组成。而在紧张或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双峰、多峰、脉搏幅度减小等多种异常波形。通过对图谱的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以评判被测人。

(三)呼吸。

在情绪状态时,呼吸系统的活动在速度和深度上会有所改变。当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呼吸反应的“i”值可大于正常,表现为呼气相对缩短,呼吸频率加快;“i”值也可以小于正常,表现为呼气相对延长,出现憋气的情况。测量呼吸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第一,吸气呼气比率法。它通过吸气和呼气的时间之比求得,即求出i/e值,其中i是吸气的时间,e是呼气的时间。第二,i分数法。又称吸气相对时间表示法,它是以整个呼吸周期的时间来除吸气的时间而得到的,它表示吸气所占时间的比例。第三,次数法。因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变化一样,同样也反映情绪的唤醒水平。呼吸作为一项生理指标,并不是简单地表示情绪特异性。在心理测试技术中,呼吸也是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呼吸波形,是由一系列等幅等腰三角形组成,代表呼吸周期相同,呼吸幅度相同。而在屏息、憋气、呼吸抑制、深呼吸等现象时,会出现异常的呼吸波形。因此,对呼吸波的利用,也是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

(四)脑电波。

脑电波(brainwave)又称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有多种波形,如波、波、波、波等,它们同情绪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脑电波型主要与频率有关。在情绪发生变化时,不仅有外周变化,而且有中枢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脑电活动的变化来测定中枢的变化。因此,利用脑电记录技术可以测出在一定情绪状态下所引起的大脑不同部位电位差的变化。根据目前对脑电波的研究,人们初步探知,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脑电波活动与正常状态下的脑电波活动不同。由于对生理指标的综合使用的需要,多项生理记录仪应运而生。在心理测试技术中运用的,即为多项心理生理记录仪,它一般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皮肤电等指标。因此,对生理指标的综合运用是心理测试技术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情绪状态的变化直接伴随着某些生理状态的变化,因而这些生理指标似乎能够反映所处的情绪状态。但实际上,情绪生理指标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情绪和某一生理指标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除了少数情况外,生理指标的测量并未为特定的情绪提供明确的模式。因此,在进行情绪测量时,研究者不能仅仅依靠生理指标,更不能仅仅依靠单独的生理指标,而对情绪状态做出判定。以此类推,在心理测试技术的使用中,不能仅依靠图谱的特异性变化而对被测人下结论,更不能仅仅依靠图谱中某一项指标的变化来鉴别被测人。在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技术、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再将测前访谈、实测操作同步评图和测后谈话综合起来,客观地、严谨地对被测人进行分析,最终下结论,得出心理测试鉴定分析报告。

中学生化学实验中不良心理及对策论文

摘要:“心理弹性”是人们情绪上的稳定器。它帮助人们在面对巨大的变故和挫折时不至于崩溃,在获得表扬后也不会过长时间的兴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各方面的了解还不成熟。主要介绍“心理弹性”的意义及如何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

关键词:心理弹性;德育;价值。

中学生所处的阶段既伴随着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也伴随着心理上的巨大改变,可能会面临许多的困难。这一时期,教师要在加强德育的同时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保持一个平稳的心理水平。

一、心理弹性在中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弹性被称之为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的热点问题。心理弹性显示出个体在压力事件中良好适应的过程,是压力、逆境等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拥有良好韧性的个体,可以充分处理生活上的压力。在中学学习中,中学生需要这种心理弹性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和挑战。在学生面临挫折后,心理弹性中的许多因素会发挥保护作用,减少挫折带来的消极感受,使学生振作起来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心理弹性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来一个新的视角。

二、在德育中充分发挥心理弹性的作用。

1.提高教师对“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认识。

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心理弹性既是先天自有的,又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老师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1)从自身出发时,提高对心理弹性的认识教师也是人,教师在教学生涯和生活中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认识到拥有弹性心理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的实践,便可在改善学生的心理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挫折”。当一件事情失败后,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提示自己,自己已经尽力了。例如,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学校的处分。教师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并不仅仅与教育有关,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2)引进专业性的人才普通的教师对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不特别精通,若是对他们进行培养,只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即使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后,这些老师在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也会无从下手,因此要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如,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添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让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给出建议。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有时并不愿意在课堂上将困扰自己的问题提出来,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可以在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色调最好是暖色调,而不是冰冷的白色,让学生在讲述困难时放松下来,达到良好的心灵抚慰效果。

2.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闪光之处。

我国现有的初中教材中选取的许多课文,都对学生弹性心理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学生做事情时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做事途中总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但是在遇到困难后仍要积极地努力。在讲述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使学生对文章中隐含的坚持不懈、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学生自身出发,培养弹性心理。

培养弹性的心理,学生是主体。要从学生自身出发,通过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首先要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础,也是学生在逆境中得以恢复的基础。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父母是密不可分的。在做好重大疾病和伤害预防的同时,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一系列的体育锻炼,会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如在体育活动和赛场上,人们通常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拥抱、拍肩膀、击掌、握手、欣赏的眼神来表达友好,通过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性项目的锻炼中,改善心情,释放压力,更好地面对遇到的困难。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形成与父母是离不开的。在学生遇到挫折后,父母要经常性地鼓励孩子,关注孩子,必要时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改善的措施,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加强双方的交流,改变以前的对话方式,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在家庭中可以每周或是一段时间,家长和孩子坐下来进行交流,孩子诉说遇到的问题,父母倾听。同时,父母要加强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联系,当老师察觉到学生反常时,及时联系家长,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总之,在现今的中学教学中,对心理弹性的认识还不全面。心理弹性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在进行日常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弹性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抵抗力。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建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由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中学生化学实验中不良心理及对策论文

钢琴历来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因而人们对钢琴学习过程的研究也是最深人和漫长的。钢琴学习既是钢琴知识和钢琴技能的学习,也是一次心理学习。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对钢琴学习主体的心理行为研究成为钢琴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结合音乐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谈一谈钢琴学习中的若干心理问题,并试图探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的钢琴学习方法。

1钢琴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钢琴学习可以大致分为钢琴知识学习和和钢琴技能学习。一般而言,钢琴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演奏过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掌握与钢琴操作相关的一些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如轨迹、方向、手的状态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弹奏之前清楚把握演奏的若干要求,一面学生照着乐谱盲目尝试。第二,演奏过程分解阶段。教师通过将演奏过程进行分解,让学生逐步击破,这样能使演奏动作更加熟练标准。第三,操作过程整合阶段。即通过整合分解阶段,使各动作衔接流畅,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使演奏更加协调。第四,演奏动作熟练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有意识的调节活动变少,各个动作能够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熟练形成钢琴技艺。

钢琴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是伴随钢琴技巧的学习而发生的,大致来看,钢琴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1自卑与畏难心理。

钢琴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复杂的过程,学生在弹奏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与技能知识,而且需要把握歌曲所蕴含的意义,钢琴作品也浩如烟海,学生每学习一点,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当学生在钢琴学习中遇到技术障碍时,就容易产生自卑与畏难情绪,他们遇到钢琴技术难题大多感到畏惧,对自己能否解决难点持怀疑态度,进而处处感到不如别人,觉得悲观失望,只能采取消极逃避的方法来面对钢琴学习中的困难。钢琴学习中产生的自卑与畏难情绪是钢琴者学习钢琴的最大心理障碍。

1.2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是由于能力不足、没有主见、缺乏自信,遇到一些难题总是不能自立或自理,习惯性希望依靠他人帮助来解决。钢琴教学中,由于大多数时候是“一对一”的教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过分相信老师,容易滋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对教师惟命是从,一切学习行为都按照老师要求进行,遇到难题时首先想到寻求老师或者同学帮助,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3钢琴演奏心理障碍。

钢琴演奏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要求演奏者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把乐曲尽可能完美地演绎出来。然而在正式的钢琴演奏中,有部分学生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如弹奏时过度紧张出现指法错误,弹奏过程中无法保持平稳的演奏状态,导致弹奏时乐曲不连贯,或者由于平时练习与积累不足,对弹奏知识比较生疏,容易采用一些比较模糊的弹奏方法,导致学生演奏的乐曲音色不清晰;或者在演奏中知识生硬地停留在谱面上的强、弱、渐快、渐慢上,没有表达出一定的.感情等。

2钢琴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策略。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优秀的弹奏着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技巧和方法,而且还必须具备稳定平和的心理素质。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钢琴知识和钢琴技巧的指导上,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演奏时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对钢琴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依赖心理,钢琴练习曲谱应该有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不能跳跃太大。遇到问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帮助学生摆脱失败的阴影。

2.2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思维。

钢琴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钢琴知识与钢琴技巧,还在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个人涵养。教师对学生开展钢琴学习的目的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地灌输钢琴的曲目、钢琴的技巧,这样只会让学生丧失钢琴学习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意境,意境是整首音乐中最富有感情的地方,也是整个钢琴曲中耐人揣摩的地方,让学生体味这些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钢琴和钢琴技巧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人的自我评价水平是一种内在的压力计,他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对学生的钢琴学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只有对自身进行更加客观贴切的评价,才能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自己的能力。一般而言,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对自己演奏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曲目技术难易的评价上。在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上,自卑胆小的学生大多比较看轻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可能达到某种实践水平,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因而得过且过,在学习和演奏时也很胆怯。学生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和自信心理,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尝试多进行公开演奏,并积极主动,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评价,并积极调整和改正自己。在学习和演奏结果的评价上,对学习与演奏中的收获应该敢于承认和表扬自己,遭遇失败也不要怨天尤人,尽量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对技术难易的评价上,学生首先要通过学习比较容易的作品打好基本功,同时,还要敢于接受高难度技术的挑战,尝试弹奏一些弹快速、高难度的作品,一步步攻克学习难关,长期积累就会取得巨大进步。

3结论。

钢琴的学习是生理的过程,也是心理的过程。钢琴的学习具有阶段性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正视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和知识的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让实验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根据教学需要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化学教学中更应充分应用实验这一手段。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但教材中的实验由于受到教学资源或其他因素影响,往往达不到设计的效果。我们不仅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理论。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对几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与大家探讨。

1.改进原因: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实验7-2。目的是演示可燃性气体粉尘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此实验演示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不易成功。

(2)操作过程繁琐。

(3)有一定危险性。

(4)污染环境。为此我设计了一套爆炸实验装置。

2.实验装置图:

3.装置说明:

(1)将橡皮塞打2个小孔,插入两根铜丝,小头在上固定在铁架上,上端铜丝弯曲,距离约0.5mm,下端铜丝用导线分别与废旧打火机压电陶瓷的两极连接。

(2)使用时,用小塑料瓶在实验室收集爆鸣气,塞上瓶塞倒立移至实验现场,去掉瓶塞,塞上带导线的橡皮塞,然后按下打火机即可。

4.改进意义:

(1)现象明显(声音大,有火光,塑料瓶飞出很远)。

(2)安全(塑料瓶飞出方向可调),环保。

(3)操作简单,成功率100%。

(4)此实验既可演示爆炸的危害,也是对氢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1.改进原因: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p130探究实验———灭火器原理演示,在实验中易出现以下问题:

(1)操作较复杂。

(2)存在安全隐患(冲开瓶塞,玻璃仪器破损)。

(3)喷射现象不够明显。

2.改进装置图:

3.装置说明:

(1)将大饮料瓶塞打孔,安装废旧轮胎上的气门芯,将废旧试管两支栓上棉线放入塑料瓶中。

(2)实验时,先将塑料瓶内装入约1/4碳酸氢钠浓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装入浓盐酸,将废纸在废旧铁盆中点燃,在2米外将塑料瓶倾斜,喷口对准火堆即可。

4.改进意义:

(1)安全,不会破裂、爆炸,喷出水流方向易于控制。

(2)操作简单,倾斜即可。

(3)现象明显,喷射水流可达2-3米,灭火效果好。

(4)材料易得,废物利用,可重复使用。

1.改进原因: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p49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过程中现象明显,但需要时间较长,需要药品用量较大,实验体现分子运动的过程不够形象、直观,趣味性不强。

2.改进装置图:

3.装置说明:

(1)用细铁丝做成一棵小树,放在瓷井穴板上,在树上点缀用棉球做成的花朵。

(2)实验时,棉球上滴加酚酞溶液,然后在瓷井穴板中滴加少量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罩住小树即可。

4.改进意义:

(1)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2)小花从小至上依次变红,形象直观,展示氨分子从瓷井穴板向四周运动的过程。

(3)更换棉球后,装置可重复使用,且药品用量少。

1.改进原因。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实验7-1,探究燃烧的条件。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白磷在铜片上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污染环境,危害学生。

(2)需边制取边通入氧气,操作较复杂。

(3)用导气管向水中白磷吹氧气易造成白磷位移,燃烧不够连续,甚至造成白磷浮出水面。

2.改进装置图:

3.装置说明:

(1)用一只大烧杯罩住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

(2)用一支大试管收集一试管空气或氧气,然后管口向下伸入热水中,罩住白磷。

4.改进意义:

(1)铜片上的白磷燃时,用大烧杯罩住。燃烧现象明显,不会造成白烟外逸,安全环保。

(2)用收集有空气或氧气的大试管伸入水中罩住白磷,操作简单,白磷在水中燃烧现象明显,持续时间长,且白烟不会外逸。

[3]侯向阳,高楼军,李东升等.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

相关范文推荐
  • 11-16 学生会迎新活动策划案(优秀18篇)
    优秀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习表现,还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自我总结的范文,通过它们可以
  • 11-16 洋葱头历险记的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是我们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方式,通过它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读后感,深入了解作品的背后故事。
  • 11-16 银行保洁工作报告(模板13篇)
    工作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作情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工作报告的实例,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业
  • 11-16 软件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优质17篇)
    公司可以在各种规模和行业中存在,从小型企业到跨国公司。以下是一些公司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一.阶段的分解与把握(时间:2007.10―2009
  • 11-16 时间在流逝高中(模板15篇)
    优秀作文不仅内容充实,还能够展示作者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通
  • 11-16 品牌营销活动策划方案(专业14篇)
    制定策划方案时,我们需要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时间,并合理分配资源以确保顺利实施。制定一个优秀的策划方案并不容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
  • 11-16 续写秘密花园优选(汇总18篇)
    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准确的论述和丰富的内容。这些范文中思想深刻、观点清晰,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在我认识的人当中,许多人都有自己的“xxx”。它,
  • 11-16 小白兔和小灰兔评课稿(实用17篇)
    范文范本是培养写作兴趣和发展创作潜力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文字表达能力和拓宽写作思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和优势
  • 11-16 对象考察事迹材料(优质14篇)
    事迹材料是对个人或团体的成长和进步进行记录和表彰的一种方式。小编精选的事迹材料范文包括各个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感人事迹,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动力。
  • 11-16 超市转正申请书版范文(18篇)
    申请书通常包括一份自我介绍、对目标事项的申请理由、个人优势的展示等内容。这些申请书是经过精心筛选和修改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尊敬的领导:您好!通过xx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