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优秀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4篇)

优秀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0-30 22:34:30 作者:文轩 优秀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4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要求和规范的参考资料。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家常用的总结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骨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及时调整,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学习兄弟院校优秀的经验是一条捷径,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毕竟各个院校所处的区域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上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必须从区域企业需求、院校实际情况、专业基础等客观情况出发。

一、目前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数量上和规模上有了显著提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外包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具有计算机和信息背景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近5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软件工程专业存在一系列以下问题:

1、院校“同质化”严重,职业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十分严重,完全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盲目投入巨大资金,造成资源上巨大浪费。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学生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和企业的期望差距非常大,无法满足需求,造成“结构性失调”。[2]大部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照搬本科院校的学历教育,没有显著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差距大矛盾突出。

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极大,提高产品的质量,获取最大的回报。但现实是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机会越来越小,而中国每年近七百万的大学毕生业大部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和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矛盾,主要原因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传授知识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不适应社会需求。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层次低。

高职院校领导都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维,但受多个因素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备忘录或纸面协议,即使有,深度也不够,仅仅是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在流水线从事简单枯燥的机械式工作,与期望相差甚远,未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效果不佳。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8号)中,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度改革,促进软件专业建设更上一层楼,具体措施如下:

1、吃透政府政策,立足服务区域产业,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方向。

软件外包产业被称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根据《西安软件外包发展规划(2010-)》,西安市软件外包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成为国际软件外包中心之一,总体目标是成为全球知名的软件外包中心城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应抓住这次契机,为西安市软件外包储备人才。软件产业包含软件测试、软件架构、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智能穿戴、智能家电、app等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在未来的将有较大发展,成为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极少涉及上述核心技术,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领导和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深入到软件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真正需求,预测未来几年软件发展热度,做好课程建设方面的知识储备。

2、紧抓市场契机,与企业深度合作,力求实现共赢。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处在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安,新的形势为西部高职院校和西部企业提供了合作机会,院校改变办学思维,主动要求相关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软件外包的相关企业,使企业参与到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学院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第一时间学习企业最急需的技术,毕业后及时融入企业工作环境中,合作企业每年优先从毕业学生中选取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中,分享合作办学的硕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解决“院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办学难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性“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显著提高,院校的就业率得到保障。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可以与西安高新区多家软件外包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多方面提供带薪顶岗实习,熟悉企业工作流程。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软件测试开始,熟悉软件测试中的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系统测试和集成测试等方法,掌握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等技术,为自己就业奠定基础。

3、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化,是高职院校公认的“金”模式,核心是骨干课程建设,使毕业生第一时间胜任工作岗位,短时间内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按照“企业引入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的思路,把握领会各级政府的政策方针,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过几年建设,使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课程建设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均有所突破,为陕西省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论文

1、实训条件受限,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训。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其很多课程需要进行实训。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实训设备已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实训室,学生不能充分地进行专业实训;没有实践项目,学生不能真实地参与电子商务实践,这给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

2、教师实践经验较少,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型交叉性学科,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中职电子商务教师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的青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由于刚刚从高校毕业,参加实践技能学习较少,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另外,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教师虽然具备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但由于部分学校硬件、软件资源的限制,教师日常承担较多的教学、教育任务,实践能力不能更好发挥,在实训课程的安排和示范方面经验表现不足。据此目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总体表现不强。

3、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学习缺少主动性。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得过且过。另外,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无心向学。

二、培养社会需求型中职电子商务人才分析。

为培养能够胜任电子商务工作的中等职业人才,应遵循中职教育规律、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实践条件,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职业能力。

1、扩建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首先,扩建和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这需要增加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投入。硬件方面需要增强电子商务实践所需的计算机网络设施,购建商品摄影平台。软件方面需引进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所需的模拟系统和实训软件。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尽量引入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另一方面定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工作,体会电子商务的`真实运营管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给学生接触企业、接触行业提供机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过渡。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教师技能直接关系能否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先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一方面,电子商务教师必须进行常用电子商务软件系统模块操作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应支持和鼓励电子商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学习。

3、组织和参加全国竞赛,增强交流,提升自我。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商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综合应用水平。另外,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4、开展创业训练,入学兼创业,毕业即就业。

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通过创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指明方向。方案一,凭借学校网络资源和设施,支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发电子商务实用网站,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案二,借助阿里巴巴、淘宝、微店等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营销,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方案三,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四,让学生走出实训室,到市场上去做调查分析,去写市场调查报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电子商务实践性非常强,它同时涉及多个学科。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应围绕电子商务专业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学生的自主能动力和创造力,与国际接轨,与社会发展前沿同步,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论文

专本一体化的改革模式试图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但依旧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课程重复以及评价机制矛盾等问题。

在坚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合作院校双方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各类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后,国务院又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将纲要内容细化,确立了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直被忽视的职业教育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还未打破,因此众多省份推出了包括“3+2”专本一体化改革的各种职业教育改革措施[1],以期填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但依旧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开辟了进一步深造的空间,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满足社会的需求。

以前专科层次的学生要想获得更高的学历,大多只能参加国家的专升本考试,从而由高职院校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以期获得相应的学历和文凭。

目前很多省份又推出了“3+2”专本一体化政策,专科院校与某些本科院校进行对接,3年专科成绩满足一定的要求后,不通过专升本考试,可以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接受2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本科文凭[2]。

这些做法在原有的专升本考试的政策之外,开辟了一种新的学历教育途径,为广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好的深造机会,但由于下列问题的存在,也使得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出现了部分偏差。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行业培养掌握工程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也即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行业内的高级技术工人;而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般都要突出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偏应用型的高校在突出理论能力的同时,会提及学生对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或定位模糊[3]。

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太合理,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某一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更有甚者还加入了建立模型、分析求解等能力,大大高于专科层次的基本要求。

此外,高职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如何较好地衔接,如何在分段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也经常受到忽视。

(二)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专升本”的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诸多课程偏重理论,弱化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并且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学校学习后,转向了普通高等教育大部分学生想走的考研、读研之路,但专升本的学生大多缺乏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处在弱势地位,即使考研成功,后续的研究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不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也脱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预期[4]。

这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高职教育形成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还需艰苦的努力。

(三)课程体系的重复性问题。

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一个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另一个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因此两类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有较高的重复率。

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均是由各学校自己单独制订和实施,院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机制,缺乏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建设,造成了院校之间许多课程设置的重复。

(四)人才选拔出现的问题。

由于高中教育受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高职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效应,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大多是以提升教学层次为主。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改革大多围绕着项目化教学进行,突出实际应用能力,但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层次的提升,势必会严重影响这类课程的改革,使得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又逐步回归到以前注重理论教学的老路,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退化,并偏离职业教育的正确轨道。

因此,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专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筛选时方式一定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应该优势突出,特色鲜明[5]。

只有遵循这种原则,才能保证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五)不同的评价体系导致矛盾突出。

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6]。

双方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其课程评价侧重于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一般都是以一个工程项目或实训的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开设的课程会导致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由于高职阶段并未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理论基础方面欠缺极多,很难满足本科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得很多学生不被本科院校认可。

由此可见,由于不同的评价体系,使得专本一体化的进程并未按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进行[7]。

对于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校,如果依旧按照正常情况下对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使职业教育最终走向学历教育的老路。

二、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思路。

新形势下的专本一体化,不应该继续延续传统的“专升本”、“选修本科”或者“自考本科”等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应以全局的、协同创新的方式进行专本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

协同创新主要是通过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有效聚合,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将合作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行充分释放,最终实现深度融合深度合作的一种创新组织方式[8]。

对于参与到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各高校而言,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利用合作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深度合作,实现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12”的合作目标。

各高校之间进行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

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必须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

高职教育是为某一行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工;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在高职基础上为特定行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专本一体化下的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均需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依托自身特色,坚持创新发展。

目前专本一体化下的课程建设和衔接还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各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产业结构以及优势产业也不相同,导致各高校自身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应该依托院校自身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专本一体化下的各高校均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行业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行业发展变化,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三、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方法。

协同创新要求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深度合作,深度融合。

专本一体化进程下的各高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而非理论型和研究型,合作双方需要将高职高专的“高技能技术工人”和本科院校的“高素质工程师”的特点融合起来,而不是本专科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自单独执行。

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合作的过程。

在高考时需要进行一次性招生,合作院校共同培养,应该与普通专升本的那种高考时招收专科生,三年后进行考试选拔,进入本科阶段相区别。

在培养过程中,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是共同制定,统一使用,不能走向传统的专升本的老路。

协同创新也一个合作高校之间深度融合的过程,能够极大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

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对特定行业的基本技能了解深入,而普通本科高校的特点是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可以从事设计开发以及分析等较高层次的工作。

协同创新强化了合作双方的培养特色,实现特色互补外,例如,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与企业合作比较密切,这一方面本科院校稍显薄弱,因此,通过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协同创新需要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来保驾护航。

合作双方需要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对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

由于该模式特别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用企业、行业导师、授课教师三方联合评价机制。

例如,企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态度以及实践结果进行评定,占一定的分数额;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承担的工程项目任务、实际完成情况、项目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报告撰写情况等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评定;根据需要可以加入试卷成绩,该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

协同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合作方的相互监督。

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由于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的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侧重点,因此在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分歧。

为了更加明确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及理念,要确保职业类型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够发生偏移,不要再走上传统专升本的老路。

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监督机制中,政府、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院校双方都应该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进行协同创新,督导中的每一方都可以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做出评估,以便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完善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该项改革顺利进行,从而让专本一体化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通过专本一体化下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本科学历教育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合作双方展开多层次合作交流,加强校际沟通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侯振杰杨长春林逸峰王晖单位: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妤夜.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体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33)。

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论文

摘要: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下称“软件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论述了构建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说明了开展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工作的运行体制,最后介绍了软件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20xx年,软件学院成为ibm大型主机系统大学合作项目(ibmeserverzseriesuniversityprogram)的成员,与ibm公司共建大型主机教育的环境。软件学院结合自身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优势,启动了复合型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软件人才培养项目,目的是培养具有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新、适应能力强、创新空间大的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1.1政策基础。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给予新的政策。如:

20xx年,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软件学院,理工科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应设置软件应用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20xx年,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教育,“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0xx年,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通过高等学校等机构加强工程实用人才的培养。

20xx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紧缺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商务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20xx年,《大连市人才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大力“吸引大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2社会需求。

20xx年起,我国企业信息化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缺口正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像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外包行业对既有行业背景知识又懂软件的复合型主机软件人才的需求迫切。

1.3良好的.基础。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软件学院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和大连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软件产业等一系列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在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优势,于20xx年在全国首创了“传统专业+软件工程”的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有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在内的13个专业进行了专业复合。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学院合理设置了复合专业所需要的通识基础教育平台;按照两个专业主干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找准复合点,确定学科主干课程链,搭建双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相互支撑和合理渗透,促进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精心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力求使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软件学院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辽宁省、大连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教育部部长周济、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部长闻世震、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教育部评估专家等先后视察软件学院,对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

以上这些说明了在软件学院实施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有需求的,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也有坚实的保障。

目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有多种解释。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我们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是:具有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具体表征如下:

基本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科知识的融合、相互作用。

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学习能力强。

综合素质: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烈;团队合作精神强。

2.1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对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加,特别是急需一大批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

2.2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内涵可概括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2.3实现多学科专业知识结合、交叉、融合。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适应了现代学科发展的规律。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支撑与渗透。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通过多学科专业的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更容易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是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主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和社会需求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建立起两个主体间相互合作、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把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时,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核心的位置来考虑。如加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的自主权,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己设计和学习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自主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环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践能力。

协调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在积极稳妥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强调培养模式与外部环境之间、模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专业方向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组织、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在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模式组成的各个方面全盘考虑,协同发展,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

超前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超前意识,否则,人才的培养收不到好的效果。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体现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仅从某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较高就忽视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话,那么这一方案的不适应性将随着转型期的结束凸显出来。因此,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发展的眼光,超前预测未来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社会需求原则。人才的涌现是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社会、面向实际,所培养出的人才应有明显的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及开拓性。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措施时,必须正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及规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4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运行体制。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不仅关系到软件学院,还牵涉到工学、文学、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六个相关专业。这六个专业分属于我校的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以及外语学院。因此,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学生管理、教学组织、质量保证是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三个关键点。

学校把这六个复合专业的学生按照一年级在学校的本部,二、三、四年级在软件学院,五年级又回到本部的时间段进行安排。在校本部的学生管理工作由相关的五个学院各自负责,在软件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由软件学院负责。软件学院设有学工部,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设有教务部,负责学生在软件学院期间的教务、教材、考务、实验、学籍处理和教学任务分派等日常教学运行工作;设有ibm技术教研室,负责大型主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和实践工作。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组织工作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协调三个院系和软件学院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选派软件工程专业和相关的六个专业的专家,共同组成复合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修订和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外,我们还设立了教学督导组和评建创优检查组。这两个机构负责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结果将及时在相关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处理――这就构成了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体系。

软件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关传统专业+大型主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新、创新空间大的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

由于大型主机主要应用于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外包行业,所以我们将选取会计学+软件工程、市场营销+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交通工程+软件工程、英语+软件工程以及日语+软件工程6个专业与大型机专业进行复合。在复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力求大型主机技术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有机结合,学生的参考学制设定为5年。

5.2产、学、研相结合并引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运行模式,培养实用型大型主机人才。

为打造国际化的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结合大连市软件产业以外包为主的特点,学院对全院学生强化日语、英语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交流。目前,学院已经与包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日本、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所高校和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6总结。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案,并写入和版的培养计划中。从目前生源和社会需求来看,复合型大型主机人才在市场上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但是,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不断地通过修订执行计划来适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求,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论文

1、产业标准为课程体系提供结构依据。

当前市场环境下平面设计所涉及的产业也逐渐丰富,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品牌到包装、从广告到形象设计,平面设计作为产业链条的重要的一环,虽然必不可少,但也决不能独立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平面设计在整个产业链条的价值和作用,对整个链条的运行环境的研究和重要环节的标准把控就尤为重要。

2、产品规范为课程内容提供明确要求。

在完善课程体系基础上,各个课程根据体系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并结合最终“产品”的规范为课程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闭合。

3、项目教学的实战模式。

在明确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标准的同时,以市场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学生边学边做,学生的作业就是真实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学习成果向商品的转化。

二、企业与学校定制培养的就业模式。

1、合作企业选择原则。

“定制培养企业选择是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最终端的环节,定制企业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体系培养的质量。”因此,合作企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严格的选择标准和合作原则。

1)企业规模原则。为保证合作的稳定性、成功率和学生就业的质量,在合作企业选择时,尽量选择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作为合作目标。

2)行业对口原则。合作企业必须与定制专业有较高的对口率,以保证知识转换技能的成功率,进而保证学以致用。

3)共同目标原则。定制培养阶段是就业准备阶段,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要达成共识,双方具有童工意向、亿元和共同的价值观。

4)优势互补原则。校企合作不应该仅仅存在力量相加的基本合作层面,而应该在基本合作基础上争取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5)信誉至上原则。行业信誉是评估合作风险的最直接参考,好的信誉能够最大化的减少风险,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成功率。

6)校企共赢原则。合作的目的是共赢,对校企合作也不例外。

2、合作企业选择流程。

1)搭建校企合作伙伴平台,在定制原则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有一定的认可,学校专业领域与企业业务范围有交集,在宏观上建立合作意向。

2)拟定合作关系,通过对具体专业特色和企业特点明确合作方向和范围,拟定合作类型。

3)项目确定合作关系,根据具体的项目明确定制合作内容,签订合作合同,确定合作关系。

4)合作互评,参照合作协议建立对企业和学校的评价系统,运用科学的统筹、计算方法对合作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归档,为以后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3、合作企业资源库建立与动态管理。

定制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就业,除了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宏观意向外,学生个体与企业之间具体选择更重要,将是能否成功定制和定制效果的关键点。鉴于平面专业的兼容性和学生个体的较大差异,要求合作企业选择和类型上都要达到量的积累,这要求对合作企业建立大量资源库为学生和企业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根据就业市场变化、生源调整、企业的发展、合作评价等因素,对现有资源库进行实施更新和维护。

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论文

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谈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的就业弊端。

摘要: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作为国外先进经验与中国现实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在这一办学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均为办学的主体,均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完善,使得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就业优势不明显等。

本文从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办学理念出发,剖析我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所培养人才存在的就业弊端,具体见下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保证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的新举措。

新世纪以来,这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总体发展模式上看,我国的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办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弊端,使得培养的人才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方向等。

1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最早源于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和英国的“三明治制度”。

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办学模式则是由我国学者总结出来的,它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有两个主体,一为学校,二为企业。

也可以将其比喻为太极中的阴阳两部分,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可见,在整体的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都是主人,均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是通力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关系。

从而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这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既体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教学和生产实践上的合作,又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式的制定和培养全过程中的合作。

[1,2]可见,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使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又能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和企业双重发展的目的,但是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均需发挥各自的优势。

2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就业弊端。

2.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完善使培养的人才缺乏远见纵观各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模式仅停留在企业对学校教学设备的捐助、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等方面。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对学校与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二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陈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确立,教材的选择、学生成绩和技能的评定由学校统一负责,当学生涉及实训和实习时才会想到企业,这大大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3]这种不健全的合作机制,使得学校与企业的管理层均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层不积极与学校合作,学校管理层对企业不够了解,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局限性,导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光短浅,培养的人才也缺乏远见,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2.2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一致使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一致使得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如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以盈利为目的;学校是社会的办学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使得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企业与学校利益诉求不一致的基础上,仅局限在表面的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只想着把自己的学生送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并未从企业真正的需求出发,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日后的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2,3,4]使企业的利益、经济利益和人才储备与学校的利益、提供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统一平衡,使得学校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如先让学生学习一年的理论知识,第二年、第三年把学生派到企业学习1年或2年的实践知识,表面上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但是,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实习专业不对口,大部分学生的实习企业并不涉及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使得这一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幌子。

据调查,深圳某一职业高校的会计专业,90%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去了电子厂进行生产零件的加工实习,学校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深圳某高职院校实习专业不对口的做法实际上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相联系已经毋庸置疑,同时还会使得学生在前一年的理论学习因为在后一年没有被运用导致搁置甚至放弃。

这种工学的形式化,用“苍白”二字形容学生对于之前的知识绝不为过。

久而久之,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埋下了深度隐患。

3结语。

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合理利用起来,不能仅仅从学校的利益出发,还要考虑到企业深远发展的利益,更要考虑到主角学生的受益程度。

因此,实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互利互赢,是全社会需要给予持续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4]…赵秋兰,郝源,张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切入点思考[j].价值工程,(30):8-9.

“4+1”人才培养模式两阶段教学条件衔接问题。

作者提出改变办学思想、拓宽建设途径、增加联教联训的对策建议,以期不断增加两阶段有效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历教育;任职教育;教学条件;衔接。

0引言。

“4+1”人才培养模式,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军事专业人才分段式培养的新路子,而不同阶段的衔接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其培养过程中普通本科教育阶段和军事任职培训阶段的边界衔接问题,是我军现代化军事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查阅大量资料显示,针对普通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在学科专业衔接、课程衔接、教员衔接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对于教学条件的衔接问题鲜有论述,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此予以分析和论述。

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论文

计算机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应用,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体系通识化,目的是为了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和不足,多数的二、三线高校都在效仿国内几所知名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生涩”,偏向于科研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特色,更缺少职业化个性,加之地域、学校层次、生源等方面的差别,导致大多数二、二线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笔者认为,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见表1)。知识在培养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而能力和素质位于其上;知识可以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能力对知识具有反作用,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应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政策、技术和用人需求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制订教学计划。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建以工作室方式为主的虚拟企业,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能力,以便于学生工作时能够快速融入企业团队,当条件成熟时也可自主创业。

二、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1.知识类课程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软件设计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linux程序设计、需求工程、物联网技术等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据结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概论、uml统一建模、网络基础、it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考核成绩若不合格,则会影响学生取得学位。

(3)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设有两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软件系统构架和软件测试。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修读其中一个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的课程。

软件系统构架方向课程包括javaweb应用开发、ssh框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基础、基于ejb的web开发、webser-vice和soa架构、j2ee技术整合、java与中间件、高级框架技术实践等。

软件测试方向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j2ee技术整合、javaweb程序设计、软件测试基础、ssh框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工具与应用、国际化软件测试、高级测试平台应用、测试技术工程实践等。

2.实践类课程。

软件产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因此,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设置实践课程。

专业实习实训:第一学年度和第二学年度各一次,时间为6周,计6学分。第一学年度2周,进行软件企业参观、软件行业了解和java程序设计实训;第二学年度4周,进行ja-vaweb设计的实习实训。

学年设计:第6学期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指定题目,进行设计,计2学分。

毕业实习实训:在第7学期和第8学期的前8周进行,完成相应教学模块的实训实习,并进行相应的学分置换,计4学分。

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的第8周之后进行,根据在企业实习或实训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计4学分。

3.素质类课程。

为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使其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应开设行业素质修养、交流与表达、项目团队与项目集成管理等课程;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以适应跨国企业的需求,应在大一、大二开设大学英语,大三开设专业英语,大四开设科技外语(如科技日语等)课程。

三、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1.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对于编程类课程而言显得非常枯燥。为此,我们实施了“讲授+实践”的教学方式:1)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对相似的案例的模仿练习巩固学习成果。4)以软件工程的思想对学生的分析思路、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另外,在最后一个学年我们还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改革教学手段。

为了适应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改革了教学手段。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从而给学生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获取知识。2)实施双语教学,即教材讲授、课件和考试都使用英语,而教师在讲授时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确定英语教学所占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听力水平。3)实施机房教学,即将学生的上课地点由传统的教室移至机房,并实施小班化教学,确保一人一机,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验证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动手编写程序。

四、加强实验室与实验基地的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应坚持软硬件同步建设的原则。首先,应更新硬件设备,稳步改善实验和教学的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实验实训功能,为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硬件支持。

其次,编程软件也应及时安装调试,机房应随时开放,满足师生编程和调试的需求。第三,应进一步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四,应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建设新的开发性实验室,鼓励学生“自选项目、自选导师、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开发,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条件。

2.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建立模拟仿真实习室,使学生在模拟的岗位环境中,在可控状态下完成实训课程。仿真教学解决了长期困扰本科教学中生产实习难的问题。由于许多著名的it企业推出了本企业的it认证,学校可与it公司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由it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和软件,双方共同开展围绕it公司产品的实习实训工作。这样学校可免费使用到先进的软硬件设备,比学校独立购买it公司产品建立实习实验室成本要低得多。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已经与科瑞尔斯建立了常年的实习伙伴关系,学生每年两次去科瑞尔斯实习,在实践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实践能力。另外,我院还与东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从企业外聘专职技术讲师来授课。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能够为学生带来前沿的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会在2、4、6、7、8几个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方面的综合训练。

五、改革评价方式。

当前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式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用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因此,应进行评价方式改革。首先,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重视自评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等。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的发展。其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对于基础性程序设计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应通过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而且应增加机试所占比例(笔试30%,机试70%)。对于可视化的主流开发工具课程,应采取课程设计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一些综合设计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uml统一建模、it项目管理等课程),应对其设计成果进行考核。同时,应加大实践考核比例。考核时,按照it项目管理的实际要求,与学生“公司”签订“项目合同”,最后按照需求进行验收,结合传统考试方式的卷面成绩,给出学生在该科目考核中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顺利,李卫斌.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7).

[2]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

[3]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4]柯胜男,黄明和.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和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7).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深水区,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显著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中软件工作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学科逐渐兴起,进而导致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如何在软件工程专业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改革方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人才,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软件工程专业按照事先预算和进度要求满足客户对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部署、运用和维护需求,在软件工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熟练的使用计算机理论和科学,同时通过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实现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软件工程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的特性,同时又包括人文管理的属性,为了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成果就需要正确处理好软件工程专业中工程教学与科学教学的关系,一方面加强人们对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来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软件工程作为近年来兴起重要学科,对于社会经济和科学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进深水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已经日益明显起来,软件工程行业的兴起直接决定了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合理改革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软件新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就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深入探索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高素质综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在进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大多数的专业知识都停留在书本上,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与目前软件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相符,进而出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此外,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与国际先进软件产业的接轨,因此培养出的软件工程的从业人才不能了解国家软件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在国际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我国软件行业的教育模式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落后的状态,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仍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我国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缺少益处。

2.1提高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是制约软件工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我国的高校中开设时间较短,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虽然他们对软件工程专业有一定了解,但是不能形成完整的软件工程教学体系,同时这部分教师往往缺少必要的`软件工程专业培训,这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障碍,不利于学生清楚把握软件工程整体知识要求,使教学重量很难得到保障。为了提高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就要求学校不断优化任课教师的评价体系,优先聘用有软件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加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就要求学校必须重点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对软件企业的诉求作出良性反馈。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应将软件公司的需求真正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转换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效优化自身培养模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际活动中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新型的培养模式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实现对现代化教学体质的优化与完善。

评价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审查软件考核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另一方面要审查软件工程专业授课内容是否得当。对现行教学质量的把握就要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实现课程教学从课堂到实地的延伸,通过开展教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将原有的教学推广到社会层面,保证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的合理配置也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中来,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替代传统应试下的考核方法,帮助学生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手段,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人事、财务、安全、企业和社会诸方面,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而制定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软件工程教学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培和,徐奕奕,周德俭.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6):16~18.

[2]盛琳阳,丁金凤.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j].计算机教育,(16):4~8.

[3]郝身刚,张丽.地方院校软件实训开展方式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09~111.

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相关问题

物流管理的技能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物流产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总的来说技能型人才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要能够除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岗位素质上能够与社会需求对接,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其运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在于理论的创新而是怎样更好地应用理论;二是注重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全新的素质要求:。

1.1道德素质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具有技能型技能,最基础的还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操守,热爱祖国,为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1.2职业素质的要求。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全方面的。首先就是要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的物流产业贡献力量。其次则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工作中能够与同事或者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然后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更是对技能型人才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

2.1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物流产业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胜任物流产业的管理任务。因此为了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业务的变化,物流业务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

2.2管理运用能力。

这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国家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采用合理合法的运营方式,对物流活动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从而使得公司运营有序进行,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效益。其次则具有严密的思维方式,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管理任务,必须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因此其管理人才必须要有严谨、科学的运营能力,保证物流系统运行的健康有序。中职阶段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注重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养成,培养学生作业操作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专业课程注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物流方案设计与物流综合统筹技能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2.3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

从技术设计角度而言,物流系统也是一个信息流动过程,货物传递过程中的库存状态、货物监控等各种供需双方都需要的货物信息有赖于及时的信息反馈。因此要求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又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类似的信息服务,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论文

2.1正确理解“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方向应有所偏重面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宽泛的学科内涵,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定位时必须做到有所偏重。例如,一个以科学计算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信息与计算科专业,在选择信息类课程时就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有选择的从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智能、自动控制等方向中挑选1—2个子方向组织教学。同样,一个以信息科学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但在选择计算类课程也应有所取舍,在选择信息类子方向时也应有所侧重。目前一些特殊类型的'学校,如经济类、通信类,设立与行业有关的专业方向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的经验值得借鉴。

2.2与学校整体定位相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原创性、基本性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学术性”高等学校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和参照依据的办学模式,而是致力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应与学校整体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走“理工融合”的道路,它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

2.3培养方案应体现若干就业方向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除少部分可通过攻读研究生暂缓就业外,其他绝大部分将直接面对市场。那么,哪些行业可以吸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呢?他们在这些行业就业又有哪些优势呢?这对许多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来说,是一个长期受到困扰的问题。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年社会对数学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主要是:

(3)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可以看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信息产业、经济金融、教育部门及一些需要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应当看到,这些行业或部门本身就充斥着大量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的毕业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竞争;但也应同时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业或部门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不但需要能直接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系统分析、建模和优化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而,在制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实际,指明专业就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同样,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要避免“大而全”,过宽的就业方向势必要求学生具有更宽泛的知识和能力,而这实际上是难以达到的。

2.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相比,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的学术性,而且要求教师的工程实践性。因而在师资培养上应力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又懂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梯队。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我校是一所以工学和管理科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先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科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我们通过广泛调研,确立了“以数学为基础,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面向信息领域应用,侧重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后,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市场需求和本科办学要求,在多年专科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创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是指应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是该专业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过度删减数学类课程,增加计算机类课程将会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失去竞争优势。这就要求,首先,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基础类课程不能少。开设的目的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接受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些基本能力包括:分析、归纳、抽象、类比、联想、演绎推理、准确计算等。其次,数学类应用课程,如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数值分析等侧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软件应用等。重应用则指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课程体系的设置,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应体现应用性。首先,确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适度增加技术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再次,在数学类课程的教学上重视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和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多方向是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信息与计算科学包含的子方向很多,如计算数学、运筹与优化、金融保险、经济信息挖掘分析、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信息安全、计算智能等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向既不能过于单一,又不能过于宽泛,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2—3方向组织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除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外,应围绕每个方向开出一系列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创特色是指教学应用型本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长期深入,办出自己的特色。我校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优势是:(1)数学类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开办的历史较长,既有坚实的理科后盾,又有工科的支持。

(2)数学建模活动开展卓有成效。我校从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3)学科建设主要集中于数学建模、计算数学、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领域。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数学建模、计算科学和信息处理与管理三个方向。

4.1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按照“理工融合”的思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经过认真优化和筛选,我们设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

4.1.1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

(3)信息类课程群:包括信息系统导论、信息与编码等。

4.1.2专业选修课。

(2)计算科学方向:微分方程数值解、图形与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智能等。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占总学分的近40%。

5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目前,“分类办学”和“特色办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同类院校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近年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许昌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也正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转型发展,走“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3]。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在于培养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需要国家政策和学校层次方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法体系研究,在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学方法,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相关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这与实践环节紧密相连[1]。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素养培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提出电气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新功力。

1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

大学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者有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又比较少,教师讲课讲的累,学生听课也听的乏,没有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验课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只有把学生推到中心位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更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无缝衔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课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验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堂上增加两次小组讨论环节。一次在实验开始之前,根据学生的人数分组,主要针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试验数据整定、实验步骤等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认识,也促使每个学生清楚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去操作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另一次讨论在结束实验之后,主要针对实验记录数据、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小组之间实验结果的差别等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一个实验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等多方面的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达到了既验了理又论了证的目的。

2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既有其各自特点又有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传统教学方式下,实验课程都是随着理论课程单独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单一运用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对电力系统的各方面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对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理解较差。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全面进入微机、网络和智能化时代,为适应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构建专业方向综合实验平台,建立模块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根据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分别设置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是按照课程特点要求开设的基本技能和验证性实验项目模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基本技能。例如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实验可使学生扎实掌握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计算、负荷调整、功率特性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强调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4],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是对一门课程系统融汇贯通和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的技术应用。实践和研究表明,系统化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的培训效果要远好于孤立的、彼此脱节的实验。“5+1”电力系统实验平台,可以开设电力系统复杂潮流分析、电力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和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力行业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熟悉和了解,因此设置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例如开设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复杂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研究、电力系统视频监控技术研究等课题,让那些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参与其中,让他们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自主构思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侧面辅助和把关,这种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在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我院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工作,更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是讲让学生走进生产现场,去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系统场所,亲身体验电力的生产、输送、保护等过程,感受先进科技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引进来”是讲聘请国家电网、许继电气等公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给学生上课,坚持多方位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同步提升,使学生体会电气工程专业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且使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实验教学工作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我院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和企业合作,把生产线引进实验实,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够接触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参与生产过程,促进学产研协同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思维的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参加学校和省市举办的各类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4]陈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4.

虚拟实践教学软件的开发实践与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材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从而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知识和保证。

关键词: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教学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材料专业单一型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说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具有必要性。

文档为doc格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论文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属于管理类专业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最多的专业性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双创时代,要求各大高校能够完善和改进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此培养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出众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指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结合的深层次探索。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研究性人才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素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必须遵循本科专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作为指导原则,并且强调职业性与岗位性,保证所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知识涵盖范围广泛,做到既专又精[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提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体位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

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

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

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

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

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

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3.

[2]马越.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研究版),.6.

[3]唐顺全.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实用土地复垦补偿协议(模板19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地规范了交易双方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合同协议模板,希望对您的合同起到参考作用。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以下
  • 10-30 专业农村租房的协议书(案例13篇)
    租房市场的竞争激烈,租客可以通过比较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房屋。在租房问题上,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疑问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
  • 10-30 最热交通劝导员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进行学习和参考。
  • 10-30 热门寝室会议总结报告(案例15篇)
    报告范文是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的成果,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想我们应该找一些相关的报告范文来看看。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开拓
  • 10-30 2023年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心得体会(汇总17篇)
    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促使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下是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精彩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指导思想:本学期班主任工作继续
  • 10-30 专业纪念五四演讲比赛的活动策划(模板16篇)
    活动策划旨在达到特定目标,如提高用户参与度、增加品牌曝光度等。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前言:在新学期开始之际,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演
  • 10-30 最优以开学了为题的周记(案例15篇)
    范文范本是从大量的作品中筛选出的优秀篇章,是学习写作的参考和借鉴资料。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榜样和标杆,通过学习和模仿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形成
  • 10-30 最优党委理论中心组会心得体会(案例16篇)
    我喜欢用心得体会来记录一些美好的瞬间和感动,让这些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专业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 10-30 优质分散实习的申请书(通用18篇)
    申请书不仅要突出个人的优点,还要提及申请项目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更多申请书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班主任、院领导
  • 10-30 精选工资提前申请书(通用20篇)
    更多申请书是指用来向学校、公司、机构等提交申请的书面材料,是获取机会和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申请者的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