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优质18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优质18篇)

时间:2023-11-06 17:10:46 作者:JQ文豪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优质18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教学工作总结对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活动,知道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并能把纸的特性和用途联系起来。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工具积极、主动地探究“不同用途的纸”。能用对比实验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的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观察研究纸的性能,在研究纸的活动经历中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的相互关系。

经历自行设计和进行对比观察实验的过程。

确实生活中的这些纸的物品都不是同一种纸制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用途的纸。板书课题。

课前让大家收集各种不同的纸张,哪个小组上台来说说你带来了哪些纸样、有哪些用途?(小组汇报、展示收集纸样)

1、研究纸的吸水性

你们收集的纸样真多,师指其中一份问:我桌子上洒了些水,选哪种纸擦效果好,为什么?

到底谁的吸水性强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证明?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又好?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法?(小组汇报、质疑)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滴

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一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长”得大的说明吸水多,“长”得小的说明吸水少。

谁有补充吗?

对,因为只有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印的大小。为了公平,我们把这四种纸裁成相同大小,这样比较更准确。研究时还要借助滴管来滴这一滴水?(教师出示滴管,讲解、演示滴管的用法。)

(2)、挤

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上的水挤到杯子里,再来比较哪一杯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

谁有补充?

时间要一样。纸张大小也要一样。(如没人答师要启发)

(3)、降

我们组的方法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同时放入四杯水中,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四杯水降低了多少。降低多的吸水多,降低少的吸水少。

师提醒:四只杯要一样大,四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4)、沉

把纸同时放在水面上,先沉下去的吸水多,后沉下去的吸水少。

在放纸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纸不能叠在一起放。放的纸稍微小一些好。)

(5)、晒

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又同时拿到太阳底下摊开晒。先干的吸水少,后干的吸水多。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你们真聪明,想到这么多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一下:你们实验时需要哪些物品?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四种常见的纸,请每组派一人上来领取材料后开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质疑

那么吸水性强的纸有什么用呢?吸水性弱的纸又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交流)

2、研究纸承受拉伸能力

接下来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看谁不容易被拉断。先来猜一猜哪张纸不容易断。

师讲实验方法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承受拉伸力强的纸有什么用途呢?承受拉伸力弱的呢?

师举例说明应用:牛皮纸制作的纸袋、购书中心包书的纸等利用了它的拉伸性好。现代的科技发展使人惊叹,由于能源的短缺,有人提出用纸来造房子,你们猜猜,纸真的能造房子吗?如果用纸来造房子,纸必须具有什么性能?(很强的抗拉伸力和抗弯曲性)。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它们的作用也不一样,就像我们桌子上的水,要用吸水性很强的餐巾纸来擦;而我们写字就要用书写纸来写,因为它吸墨均匀。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纸样拿出来,一起来分析它们有什么样的特性。各小组内每人简介自己的纸样。

纸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它的用途不同,你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纸吗?小组互考,说说收集的纸样适合用在哪里。

今天大家学习都很认真,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关于纸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一些。总的来说,纸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课后各小组要继续研究,查资料,多获得有关纸的信息。把收集来的资料编辑成小报,我们再进行评比。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突出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探究学习还处于最低层次,自主探究、设计实验、实验方法等能力还刚起步,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能想出更多的办法来证明就行了。另外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千万不能什么事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无事可做,不知做什么事的局面。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做到有序,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上还要多研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实验是让学生利用本课刚刚学的“空气占据空间”,不用吹的方法,就能制做出泡泡来,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难点的一个理解运用。备课时,我就想,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是太难了,学生能不能做出来,犹豫不决,怀着试一试的想法,设计了这个实验,没想到孩子们在积极讨论、动脑思考、反复实验中成功了,当时孩子欣喜的表情,兴奋的话语、以及对本实验精彩的解释,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让学生认识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这一环节,学生说到了“飘”字,可能在学生的概念里,空气就是会飘,而没真正认识到流动,我可以把“飘”字板书在黑板上,反问学生:有风才会飘,可现在我们教室里没有风啊?在交流中让学体会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实验空气占据空间,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了大量的材料设计了三个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探究兴趣很浓,但对“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认识仍然不够到位,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后的交流不够充分,学生会做,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我进一进步体会到,实验后的交流充分、老师的点拨准确、是多么的重要。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大纲建议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

针对大纲的要求,我总觉得空荡荡的,心里也充满了很多的困惑,每当翻开科学书,我总会自言自语,这个单元适合我们城市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这个单元获得多少知识呢?作为老师,虽然我每次上课都会通过查阅很多的资料,希望自己的知识更丰富,希望学生听的有兴趣,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课后人人观察,人人纪录。但是在这个单元,我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

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买不到(课堂上虽然用其他的植物种子代替了凤仙花的种子,学生只学会了怎么种植。)

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不像农村的孩子,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总之,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来源于生活实践。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刚刚开始,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园夜景,让学生亲眼目睹城市的美丽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欣赏过这样的夜景,教师再出示出来,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再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就不难想到这么多的灯光,五彩缤纷的颜色,人们是怎样做成的?是怎样让这些灯泡同时亮起来的?由此可见,越贴近生活实际,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受到的启发就越大。所以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猜测假想成为科学验证的催化剂。

真理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反复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科学学习也不例外。课堂就是学生实践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结果会怎样,这种假设将与实践形成相互对立的问题。在学生的心里正式有了这样的对立,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猜测与事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假设、猜测,这对于通过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大胆设想“在一个电路中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就使学生对探究有了信心、压力和动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才能经过失败,再失败,最终成功这样一个过程,从而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的推测,继而得出正确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根据科学依据进行大胆猜测,是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合理引导学生深入。

国外科学教育有个说法,叫做“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一英寸宽”指知识内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动手试验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画出自己预想的接法,看看能画出几种。预想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动手实验,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接,接起来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试验过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画出各种接法的图。

所有的观察、实验活动,都要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情况。例如“烫手”,是学生在操作中经常发生的情况,但对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现了“深”的机会,就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东西烫了手?怎样连接会烫手?烫手时电珠发光吗?把不发光的连接方法画出来,想想不发光的原因。这样,学习就展开了,“深”了。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引发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研究意外情况,是培养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研究意外情况,首先需要教师对此有高度敏感,像“烫手”这类情况,必须是老师观察到了,并且对讨论这个问题的教育价值心中有数,才可能成为“深”的契机。

四、手脑并用,合作探究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没有这环节,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就如同人们吃栗子一样,不剥开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亲口尝一尝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课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就要不断地去做一做,试一试,连一连,接一接,从而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有的小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组的成功会使他们充满信心,最终能把实验做好。探究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活动,而是学生在思维上最活跃的阶段,这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活动中,通过合作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广泛,使他们的活动趋于正确的方向。

五、勇于质疑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际上在电路连接中,学生的实验活动不是很顺利的,而是在不断遇到许多问题的困扰,这就是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操作之间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做法就会不满足,因而能设计出更多的思路,改进活动方法,从而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对于问题锲而不舍,质疑排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心思考,大胆实践,向困难挑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本质,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学习得以升华。

六、学习的乐趣在于享受成功的体验。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活动,最终各个小组都做成功了。从学生方面上看,他们在急于展示、交流、总结中表现的越发主动积极。不难看出学生争相把本组的实验结果展现出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们成功了。其内心喜悦溢于言表。这种成功感恰恰又是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深入进行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表现,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继续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科学。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严谨,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个问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对论,即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所以我便要借助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例,通过我们共同分析来初步认识这种思想。

1、熟悉事例,深入浅处。

解决本课重点,教材中引用的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第一次上此课,我真的截取了电影中冬子和爷爷划竹排的那段视频,而且片中还唱着那句歌词,我觉得画面又生动还加歌唱,学生一定喜欢。结果上课时学生说起竹排和山的运动状态有些吃力。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交流了这个问题。可能是孩子们很少划船,没有类似经历,所以表达起来有困难。于是我又想到,孩子们还是坐汽车的生活经历多,而且汽车的速度比较快,更容易感觉到树向后“跑”的运动状态。这样,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自然过渡到较抽象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理论问题,学生会更有兴趣,更容易理解。最后我便截取了电影《落叶归根》中的一段视频,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路旁的树也在向后“奔驰”着。学生在描述时便很轻松了。

在巩固阶段出示的事例也是学生很熟悉的。如“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地球、前进的货车、转动的扇叶和《刻舟求剑》这则故事。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

2、动手模拟,解决重点。

通常,学生是喜欢动手较多的实验课。但本节课偏偏是以讨论分析为主。为了使学生能坐住课堂,我便找来一些玩具汽车。在分析汽车与树的运动关系时,允许学生利用玩具汽车和其他物品模拟。这样既让学生的手有的可玩,又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情景,学生在说的时候还可以边演示边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利用白板,灵活教学。

本节课需要大量图片,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这些图片都是我在网上搜集的,网络这个大平台对我们的学习确实有很大帮助。大部分图片都是我用软件处理过的,这样从感官上会更漂亮更真实。空中加油飞机我也是将图片裁剪后制成flash动画,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新知。

本课地信息技术亮点我认为还是那块白板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事例来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白板中有任意托拽图片的功能,对本课教学非常有帮助。老师和学生只要拿着那支感应笔就可以随意托拽图片,将运动与静止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备课,确实让我感受到多媒体这些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以及它的实用性。

本次教学没能用到白板,其实让学生用实物来模拟更直观。

4、反思困惑,期待提高。

这些遗留在我心里的困惑,我会找机会与物理老师交流,期望自己的认识能有所提高,再渗透给我的学生,我们共同进步。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材料》是科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辨认来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学生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别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书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我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小学生从寻找身边常见的材料开始,让学生先看教科书的提示:金属、木头、塑料、玻璃、纸等。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种材料。

学生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与小组的同学一起从身边的物品中寻找,首先看看自己身上穿的、佩戴的、携带的物品,辨认物品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并记录在《小学生科学活动手册》第22页的表格中。再让学生小组汇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哪些材料用得最多。试着看看常见的六种材料的性质,为下一节课继续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打下基础。

我们的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描述等方法初步认识、了解材料。材料是物质,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更进一步认识了我们的世界的丰富物质,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世界。热爱大自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检测,我校三年级应参加考试32人,实参加考试32人,总分2229.5分,平均分为69.7分,优秀率为15.6%,及格率为84.4%。从整体上来看,这份试卷既检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本次试卷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涵盖了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问题。试卷分为五种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和问答题,符合三年级的学生特点,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这些题型中,检测内容比较全面、到位,突出了以教材教辅为主,并且从整体上来看分值所占比率期中前为30%,期中后为70%,完全符合教研室出卷的指导思想和宗旨。

1、填空题共36分,每个空1分。学生在做填空题时,能够写出正确的答案,但写较多的错别字;学生在填“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时,出现的错误较多;失分严重。

2、判断题共21分。这个题学生普遍做得比较好,正确率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马虎造成的。如第9小题:“空气是无气味、无味道的白色气体。”大部分学生失分。

3、选择题20分,学生在做题时,有的存在不理解题意的情况,有的是由于学生马虎造成的。这题大部分学生得了12分左右。

4、连线题8分。本道题是请同学把下列食物及含有的相应营养连接起来。大部分学生只得一半分。原因是老师地讲课中没有列举更多的实例,实际生活中又没有认真观察造成的,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问答题15分,计三个小题。学生基本能完成,但答案有的不完整,不具体。失分情况不严重。

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余仞有余。

3、学生书写较差,错别字太多。

4、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来源渠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纵观《科学》试卷,我提出这样几点建议:

1、题目出得太死,好像只需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科学思维及科学观察在考试中体现不充分。

2、填空题太多,只考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却没有考出对知识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咦,怎么跳出来了呢?谁能解释一下?

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学生解释原因。)。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弹簧有力量吗?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试着找一找。

师: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一试吧!

师: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请大家体会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二、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学生分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根据试验现象及生活经验交流。

学生自由研究、讨论,发现产生了弹力的物体。

学生猜测。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顺序是先认识大气层及其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然后在认识空气的存在。以前总觉得这样不顺畅、别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不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科逻辑,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认可空气存在基础上进行,所以进行了调整,改为先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而了解大气层的有关知识,最后认识有关大气压力等内容。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真正的内化。课上,第一次证明杯子里是否有空气是学生初步意识到如何辨别有效实验现象,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后面的采用多种方法证明周围有空气是个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报告单的设计。报告单上有预测现象、实际现象、能否证明空气存在这几项内容,目的就是提醒同学的注意。二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小水轮这个材料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的一个小陷阱,前面认识水的`时候用过这个小水轮,用它证明水流有力量,学生可能误将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基础上强化,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的追问来完成这个强化过程。本课突出了由扶到放,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强化功能,因此这次做了一些改进,是强化功能更到位,不如报告单的修改,追问目的的加强。

此外,通过这课的教学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学习内容承载更多的任务。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时间,使其承载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能力和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三年级的学生认可空气的存在,但没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主要都是围绕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展开的,就是用可见的现象证明不可见的物体。学生的证明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实证意识的过程。

韦玉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让儿童从熟悉的、主要依靠感官感知的认知方式出发,逐步学会运用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思维来进行数据的现实和分析,而不鼓励他们依靠直接的感知来形成表面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汇报现象积极踊跃,但是当问到这些想象说明什么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比较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我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合适载体。课上的每个实验都要强调这个现象能否说明空气的存在,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茎越长越高》本课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力图渗透德育教育: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蚕变了新模样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蚕的生长变化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一般都认为蚕的一生蜕皮4次,会把在蚕茧里的两次蜕皮给忘了,所以老师要强调这一点,而口器是咀嚼式的,这样有利于吃食,像“两片牙齿的大额”,尾足不大会被关注,不仔细看,看不清楚,所以要特别让学生看到这一点。这节课关系到吐丝前后的蚕,有些小朋友的蚕宝宝已经结茧了,但他们没怎么仔细观察,所以,需要教师重新整理,再次观察。

《蛹变成了什么》对于蚕蛾,有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将蚕蛾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我们的大丰收》 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 以整理收集植物生长变化的事实为线索,引领学生整理几个月来的观察记录。体会几个月来对植物生长变化认识上的收获。《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三年级的孩子平时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或多或少都养过一些常见动物。他们对一些常见小动物的生长、死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很少去关注动物的生命周期。本单元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自饲养、观察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从而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因为养蚕活动中有大量的观察、记录任务,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同时要求学生对蚕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预测。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文字等表达方式,交流关于动物的分类方法,还有从学生的语言和行动中,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有了爱护动物的深刻意识。不足之处:动物的分类不是很清楚,学生会很容易弄错,特别是变-态和不变-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很多人会把卵和成年体进行比较,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种学习方式,我想效果会更好。

的探究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本堂课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了科学。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生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其次,板书跟教学进度有些脱节。为板书而板书,没有起到“引”和“归纳”的作用。

第三,观察指导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因为多种原因,给学生小组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指导学生的力度还要加大。

第四,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弱化,应该力度大一些。

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努力,自己一定会在以后的上课活动中干得更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科学教研课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要在课堂上完成的两个实验 ,第二个实验还好,第一个实验则完全是不可行的,时间根本不够,尽管我的准备很充分,但孩子们却一个小组都没有实验成功,好好的一节教研课,因教学任务的必须完成性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效果反倒不如平常的课。

首先是测量冰融化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实验,从把冰块发放给学生到冰融化成水足以淹没温度计的玻璃泡,足足需要40分钟之久,而在课堂上短短十数分钟时间,学生根本测到不冰水的温度,不管温度计如何靠近冰块测,温度显示最低也只有七八度左右,如何能得到实验的准确数据,课后,我查阅了不少此节课的课后分析,发现此课实验失败的原来不只我一人,几乎人人都以失败告终,有一位聪明的教师干脆取消了学生实验,改为教师在实验室独自实验后记录下冰水的温度变化,在课堂上直接展示数据。但即便如此,弊端仍然存在,首先,学生没有了感性的认识,其次单单一个表格,学生对零下温度高低的认识存在困难,也就无法对温度大小的比较进行灵敏的反应。

第二个实验挺成功,但因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活跃得有些难以控制,此时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力,幸好我是一直任教本班学生,倒也相对容易些。

综上所述,本课中的不足我会尽力改进,优点我会继续发扬。

姓名:杨迎新

单位:大五里乡大石河完小

科 学 教 学 反 思 一、鼓励学生敢问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作为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三。、利用兴趣轻松愉快去学习

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综合试卷包括科学和品德与生活两部分各50分共100分。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命题上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将试卷及试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次检测卷用各种的形式和方法去涵盖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问题。试卷分为五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科学探究、课外实践。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这些题型当中,检测的内容比较全面,到位。

从题的形式上来看,灵活多样。如:填空,将枯燥的问答变成有趣的填字,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记忆的调动。选择题,占得分数较多,但是有答案可选,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能够权衡做答。不过,其中的题充分考察了学生的认真性,只有认真分析才能做对,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与认真性的完美组合。问答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科学课外实践探究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又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生活中的科学这一主题,更是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试题中,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力设计早餐食品,难度较大,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纵观这份试题,我们感觉试题出的难易较适中,第一题填空,第一小题在“夏季的草丛里,我们可以找到”,这道题注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考察的是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平原地区已经好多年没有这种昆虫了,只有山区有,一般情况下如果课外知识少,老师上课又没有说过,学生就只能瞎猜。第五道小题考察的是学生的生活知识,学生只要看妈妈做过饭,或者自己亲手做过饭,就能顺利地答出这道题。从这道大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不光要考察学生的死知识,也注意对学生的生活实践方面的知识进行考察,这些题的导向作用是很重要的,他会引导科学教学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第三大题问答、第四大题科学探究、第五大题课外实践同样体现了这种导向意识。例如第五大题,关于课外实践出的新颖别致,具有想象力,即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考察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如果不是事先讲过,学生是答不好这道题的,得分率在50%左右。

总之,这份题出的有水平,全面概括了全书的内容,考察了学生的全面的综合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考试水平要求。

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科学共五道大题。

第一题选择(10分)。抽样的32份学生答卷中,有2个学生考了满分,10个学生考了8分,18个学生考的不到8分;丢分较多的是第一小题,学生对于动物的生活环境有所混淆。

第二题填空(10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有12个学生考了满分,优秀率为88%;相对于其它的题得分较高,说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第三题问答(14分)。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生活积累及观察利用能力,失分较高。平均分为6.94,丢分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小题,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这节课学习的太死板,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光注重“沉浮”的条件,而忽略了“沉浮”的原因,导致失分较多;第二小题是书上的原题,学生答错主要原因是对于所学知识掌握不牢,还有教师督促不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注意进行这方面的联系,多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题科学探究(10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32个学生,有7个学生考的不到6分,平均分为7.39分,也是失分较多题之一。从得分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动手试验能力较差,也可以看出教师在这方面训练较少,课上该做的实验学生掌握的不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重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的探究,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第五题课外实践(6分)此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设计一种适合学生使用的早餐食品。平均分为2.24分,是失分最多的一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误把“早餐食品”理解或看成“新颖食品”,从课本上照搬,导致失分较多。

综上所述,在以后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训练学生对物体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协同配合应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品德与社会。

此试题出的难度不大,尤其是第二题我能分清对与错、第三题我会选、第四题我会连丢分不多;第一小题填空题,以书中整段的句子作为填空的考题,由于学生用词不当,不按原文填空导致得分不高;学生丢分较多的题是第五题我会答,不是他不会,是答题时不认真,不会组织语言,通过此题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实践能力比较缺乏。从我乡学生考的成绩看是比较不错,但从试题来看,学生考的成绩并不理想。有些学生不是不会做题,而是不认真读题,在以后教学中应多培养、多训练学生答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调研考试,能摸出我们教学的薄弱点;看出学生在做题时不认真麻痹大意;也反映出我们教学中的弊端。为更好的做好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本次检测学生的总体发挥不是很好,没能够将本学期的知识点尽数掌握,综合运用力不是很强。说明学生在科学概念、科学兴趣以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方面还需努力。

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生活来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以及我们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学生的学习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基石,但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太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是那样的单调,没有时间、机会和条件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只能局限在学校、家里。这对孩子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另外,三年级孩子正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平常教学中缺少系统的训练,很多孩子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性不强,甚至有的学生影响同伴的学习。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该狠抓、努力提高的地方。

1.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要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学搞活。

2.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利用概念图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性,提高科学概念的理解力。

3.优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强方法指导。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指导,给学生提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方法策略。

4.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平。

经过这次考试,通过试题分析和答题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扬长避短,严格要求学生,争取在下学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学生身边最常用的材料,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塑料的特征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设计新型材料”一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极大激活,且贴近生活,渗透“s-t-s-e”理念,将科技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问应该重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课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在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数据统计起来。

深教材料中设计让学生猜想“塑料温热”后的现象,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大家很快猜到塑料会变软,这一环节浅尝而止,没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实验引深入塑料杯加温,学生马上看出“塑料”的变化,不但变软、变形,还有异味产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塑料遇热后变形了,还有怪味产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烧后,还会污染空气呢!”这样的处理,使得教学更深入了,学生理解更透彻了,真正体现了“一英尺的深度”。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利用这个动机,将科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究式、研究式或发现式的。在学习《纸的秘密》这一课,就尝试了探究式这一教学形式。

《纸的秘密》是青岛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了解纸和纸制品;探究纸的特征;整理探究结果;探究纸与人们的关系。

一、“忙”的课堂。

二、追其原由。

这节课的结果,不是我所期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校领导的帮助下,学习了《课程标准》、《山东教育》等,使我豁然开朗。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很好地体现双主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益。

我潜下心来,仔细研究教案。经过反复几次的探讨、修改,最终在探究纸的特征这个教学环节上,将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由原来的多个缩减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两个——探究纸的吸水性和承重能力,让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质疑,共同努力,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对于剩下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课下去搞实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观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对于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处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对三年级二班的授课中,应用了改进后教案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深深地意识到: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相互合作。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目标。而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却对研究的结果不太关注,不善于对一件事情反复思考、计划、设计等,而是很快作出决定,马上实施,这些都会影响选择探究的主题。学生探究的“问题”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缩小探究的范围,使探究的问题变得明确,有助于提高探究的实施性和科学性。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确定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探究,较容易或太难的问题不能作为研究的主题。只有选择具有代表性、又有挑战性,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能提供相适应的条件、实验材料和实践性、可行性较强的问题来作为探究的主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既生动有吸引力又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让他们搞研究,不能各搞各的,而是要让他们有意识地依靠集体的智慧,通过共同的探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最终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新的科学课程理念,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开放空间。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素材,为教学提供了思路: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过程和学习过程,它更像是一本为儿童学习提供的阅读材料,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因此,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最有价值的切入点,选好探究的主题,沿着不同的方向,最终让学生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态度、情感等多元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常见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常见材料”“声”“光”“电”“磁”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内容,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信息与通信”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身边的材料”,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我们准备了工具和材料,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了一节具有特殊意义的课——这是同学们学习科学之后的第一次实地观察动物活动。

课堂上,我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观察的目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上。小家伙们用从家里带来的甜点心、糖块、果皮和馒头等引来了蚂蚁,然后便用我分发的放大镜开始观察,这项活动比较简单,一会儿功夫,每个同学便将蚂蚁的身体结构观察得清清楚楚。同学们对于此项活动的兴致很高意犹未尽,这完全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索性按计划让他们继续各自的观察活动,并再次强调在观察时要仔细认真。同时,作为奖励,我将事先准备的樟脑球分发给他们,并指导他们使用:在蚂蚁经过的地方画一条线,或者画一个圆圈将一只蚂蚁圈起来,再观察蚂蚁的行动发生哪些变化……最终,活动取得了圆满结果。

回顾这次观察活动,我认为在组织学生观察小动物时,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生物的基本要求。当我发现有的同学急于知道蚂蚁遇到食物后的表现,便将食物直接放在了蚂蚁面前,便马上提醒他们应该将食物放在离蚂蚁稍远一点的地方。同时,让他们思考其中的道理,进而引导他们查找资料了解到蚂蚁头部触角的作用。

2、要鼓励学生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遇到小块食物时,便独自将食物搬回巢穴,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行进方向,显得比较轻松;如果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食物,只靠一只蚂蚁搬运起来比较吃力时,它便会将食物拖回巢穴,这时如果再有一只蚂蚁赶过来帮忙,两只蚂蚁又会侧着身子来搬运;如果遇到比较大的食物,最先发现食物的蚂蚁,总是在食物上前后左右地考察一番,然后便赶回巢去搬来救兵,而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搬来的救兵总是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多蚂蚁竟然可以同时用力。

3、观察活动要有时间上的保证。限于课堂教学实际,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但是许多时候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结果,必须对事物进行长时间观察。《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了观察昆虫的活动,他常常要用上半天甚至用上一天的时间,正是由于他的勤奋观察,才成就了《昆虫记》这一世界名著。

4、要注意做到反复观察。以观察蚂蚁为例,要注意观察不同环境、不同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身体结构,这样才能对蚂蚁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另外,能够做到反复观察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顽强坚忍的行事毅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

了解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途径很多,可以查阅书籍资料,可以上网搜索,可以询问他人,但是相比而言,通过自己亲历亲为的客观观察而得到的知识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百闻不如一见”,“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强调的都是这一点。

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就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上网搜索或是查阅书籍资料寻求答案,往往能够得到非同寻常的结果。

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爱护动物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爱护动物是建立在学生与动物之间深厚情感的基础上,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也就意味着对于动物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充分了解。当蚂蚁遇到用樟脑丸画出的横线马上回避,这种现象说明蚂蚁并不喜欢樟脑这样的气味,可是有的学生却用樟脑丸在蚂蚁巢穴洞口画上圆圈,甚至有的学生将樟脑丸放在了蚂蚁巢穴洞口上,这样的行为对于蚂蚁来说显然是过于残忍。这时候,教育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也会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

当然,无论是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这都是一节普通的科学课,这样的课堂既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更有师生共同参与观察活动过程中的灵动生成,而最终的目标一个,那就是为了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也许,一次观察活动,一次说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能改变什么,或者至少就眼前意义上于学生的知识增长来说作用不是很大,甚至在许多人看来,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只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写,或者让学生在书上划一划,记一记,背一背,就完事大吉。但是,我觉得,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观察活动,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除了记忆背诵之外,还有这样一种学习方式;除了教室课桌之外,还有大自然这样一种学习场所;除了学习现成的知识之外,至少可以让他们树立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经历了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够获得基本的观察方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观察热情必将逐步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这让我回想起在《认识石头》一课时,当我由衷地对同学们采来的石头表示惊喜时,当我真诚地赞赏他们的采石行为时,当我同他们一起砸开石头时,当我们一起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理石时,我想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很多。所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观察蚂蚁这一活动本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课程时,应该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这样看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蚂蚁的意义,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弹簧里的学问》这一课,开门见山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弹簧里有啥学问啊?”“弹簧里的学问干什么用啊?”“怎么才能知道弹簧里的学问啊?”学生的这三个问题非常好,于是我马上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思路。

接下来孩子们玩弹簧,我的要求是“要用心玩,边玩边体会,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二小组开始说感受的时候,说的是弹簧的区别,形状等等。我没做评价。接着三、四、五组汇报。有两个小组说到“吃力”和“费劲”,还有一个小组说到“弹簧和我对着干,力量越大拉的越长。”这个时候我发现第一组的汇报员迫不及待地举手,她的回答非常好,她说在玩弹簧的时候有了力。我接着问她:“刚才汇报的时候怎么没说,现在怎么想起来了?”她说;“是因为听了第五组的汇报想起来的。一个同学说用力越大拉的越长,我就想起来了。”“你真的很棒!善于从别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说明你刚才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了,为她鼓掌!”我带头给她鼓掌。这时候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她,她非常得意地闪了闪大眼睛。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说了很多。比如、沙发、席梦思、自行车垫子、起跳杆、弹弓等等。

其实上课不是很难,当我们理解了教材内容,只要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学定教,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高,课堂一定会精彩。

相关范文推荐
  • 11-06 合规工作总结标题(汇总15篇)
    写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行为,不仅能够记录工作的进展,也可以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 11-06 镇党代会开幕式主持词(通用18篇)
    感谢各位的莅临,有您们的支持,我们的活动才能更加精彩。下面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主持人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党的根本制度,实施
  • 11-06 小学体育组教研活动计划(实用20篇)
    教研是教师们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活动,通过教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教师们需要进行教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下面是一些教研领域的重要会
  • 11-06 工程类承包合同(通用18篇)
    承包合同是一种正式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都有约束力。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优秀的承包合同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承包方:xxxxxxx(以下简称乙方)。就甲
  • 11-06 代驾公司用工协议书(优质19篇)
    工作是我们实现自身梦想的一种途径,通过工作,我们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用工决策是管理者思考的核心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 11-06 基层油料心得体会报告(精选20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感受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农业生
  • 11-06 人教版八年级浮力教案大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学科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参考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
  • 11-06 参观服务区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在总结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为以后的提升和改进提供了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第一段:引言(100字)。服
  • 11-06 小学春游活动方案设计(精选19篇)
    活动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和成果。活动方案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步骤和安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制定
  • 11-06 教师观零容忍心得体会(优秀22篇)
    教师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培养教师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教师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