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教育的美好姿态读书心得(模板17篇)

教育的美好姿态读书心得(模板17篇)

时间:2023-11-12 08:12:13 作者:影墨 教育的美好姿态读书心得(模板17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启发和促进。只有通过总结与概括,我们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沉淀所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育的姿态读书心得

《我的教育信条》,作者是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学习教育学的人,对于杜威都不会陌生,我们惊叹于他的“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更欣赏他对于美国当时教育实际的“突破性”思考,正因为有了杜威的教育观点,我们认识教育本身才有了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读《我的教育信条》第一章,我就发现了杜威这样一种教育的姿态:

“我相信!”

“我相信”,这完全是一种纯主观的、仅是可能性的言说。它不代表绝对权威,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家之言。可是,这句话同样也凸显了“我”,是我的所思。“我相信”是一种相对说来不卑不亢的姿态。

我愿意以这样“我相信”的姿态,来说我对杜威“我相信”的感觉。我认为杜威对教育有忧患,有见地也有实践,语言省俭,不偏颇。这样的写作姿态,通常是更可亲可信服的。

《我的教育信条》是文字相当省俭的,但是阅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教学勇气》时那种诗的气韵,也不是《沉思录》里那样诗意的理性,只是理性。

杜威说:“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似乎少一个字都不能够,多一个字也不能再多了。

二、审视“教育”

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一度使我茫然,他说“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

实则不然,教育本身有许多种出发点,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方面依赖于社会环境对其成长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孩子自身从内在心理层面发展变化。

虽说石头是不能孵出小鸡来,但是外界的刺激确实是儿童确立自己如何行事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成人世界也不能跳脱这样的外部刺激。连续性的全方位的刺激会形成这个人的外部世界和后天的内在世界。

基于此,我反观现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环境,就可以发现大量鲜活的例子:高分者得巧克力,低分者挨大棒。可是,如果我们相信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的话,现在所做的一切,实际上不就是扼杀了孩子们吗?教育者们总是以自己的认识来强加给儿童学习的方法、规则;却忘了儿童本身有成长的欲望和能力。

翻开《我的教育信条》一书,杜威却以他的思考启发了我,他写到:

“我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

在我们的国度,教育这项事业始终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人们习惯强调用“行政手段”、“社会价值”来衡量一项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具体表现在:学校需要经历各种考核比对,而教育压力层层下达,落到学生身上形成了分数的重压。这种粗暴的、简单的社会压力形成了如今中国教育现状和困境,“要质量”还是“要全面发展”的疑惑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释怀。而我自己偶尔也成了这种社会压力的“帮凶”,经常会对小学的孩子们提到“未来如果不好好学习会如何如何”,现在想来,这真是一句愚蠢而无视孩子自身的担心!它截断了教育者与教育真实之间的联系,也阻断了对当下的清晰遇见。

我又设身处地去想:一个连今天都看不清楚的稚嫩小童,看未来岂非更茫然?身为教师,却做不好为学生真正提供“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反而自觉充当“人为忧虑”的制造机,这无疑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但,也如杜威所说:人当然是有心理弹性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孩子从心理层面意识到社会压力的好与坏,教会他们正确看待周边的竞争,化竞争为合作,化竞争为动力,才能让儿童在这样的体制中得到相对较好的生长和发展。

审视教育,审视自我,教育的社会性和心理性因素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不同的生命阶段上有不同的体验。只有当我们摈弃功利化的想法,才有可能触及感知这教育的本相。这就是我对杜威对教育定位的个性解读。

三、聚焦“学校”

近年来,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弊端集中显露出来。有人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一些私塾、女校;还有的人会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自己亲自教导。教育界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蝴蝶效应”。人人都在思考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究竟应该单纯的承担教育教学的任务,还是应该成为社会活动的小型缩影,大家众说纷纭。

如果,我用一种近乎旁观的视角观察学校,思考学校教育,那么它的确是存在着问题,对于学校,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这么说:

“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我们太过寄望未来,太过分准备,并为准备不足过分焦虑(这是心理暗疾一种,成人要转嫁自己的压力给儿童),正如上个月《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名为《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中说道的那样:“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是焦虑的。”这种成人的焦虑,让现在的教育更加寸步难行,家校合作的合力更难以形成,社会上的“父母们”过分聚焦于学校中孩子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而忘记了孩子进入学校的初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三观。

四、唤起“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感兴趣、也最欣赏的就是杜威对于儿童本性的“超前”认识,他在书中提到:“我认为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有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我相信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或冲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往往在行动中表现自己。”

关于兴趣,杜威认为“兴趣是成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有人提到了关于“基础”与“兴趣”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将100分的精力都集中于“基础”之上,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诚然,我们应该追求80分的“基础”,但是,我们老师更应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去发展80分的“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160分的人了。对于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样的160分的人按照好学生的标准,他也许就不是那么优秀,但是注意一下他的兴趣,还有他最有可能发展的较好的智力,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儿童时期还是成人之后,这样160分的人都可能是一个会生活很自在的人呢。

作为老师,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唤起学生的兴趣:

1、基于学科知识特点,用学生喜爱的活动、游戏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参与性。比如,我经常会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充当“小博士”,把老师的位置交给他们,孩子们就会非常乐于读生字词、读课文,展示自己。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多种理解。高段的语文课文往往含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价值,此时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就应该设置开放性问题,欢迎学生对课文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解,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3、善用外部鼓励,重视学生需求,内部动机与外部兴趣巧妙结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要想学好某个学科,光有老师、家长的外部鼓励是不够的,更要自己有学习的欲望。

五、不忘初心的教育者。

说了这么多阅读的感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好书,这样的书不断在提醒我,作为一名教育者,千万不能以权威自居,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教育的心理学特征。不忘初心再出发,也许,我更喜欢做一个有着柏拉图式教育精神,而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一线老师吧。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寒冷的冬天已来到,孩子们都穿上厚厚的棉衣,还要再穿着外套。当孩子们来到活动室,就会脱下外套,边唱着“叠衣服”的儿歌,边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并放在老师指定的位置,帽子也会放在一边摆放整齐。脱衣服、叠衣服对我班孩子来说已变成极其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在离园穿衣服时总显得有些乱,虽然也尝试了多种办法,但效果不是很好。没想到孩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天上午离园时,提前十分钟让孩子穿衣服,孩子们正忙忙碌碌地穿着,可爱的王皓走到我面前问我:“辛老师你看我穿得漂亮吗?有没有扣错扣子?”我赞赏地看着他:“王皓你穿得很漂亮,扣子也没扣错,你真棒!”刚说完,荆荷清、张家瑞、刘竞阳等小朋友也都纷纷跑到我面前,问我穿得漂亮不漂亮,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来个比赛穿衣呢?“唉,小朋友从今天开始咱们离园时就来比赛穿衣,拉链要拉好,扣子要扣对,帽子要戴正,衣领要整齐,再看鞋带有没有开的,开了要系好,咱们这个比赛名称就叫‘谁的衣服穿得最漂亮’?穿戴漂亮的小朋友我们称他为‘小巧手’,并且还有小礼物。”话间刚落,孩子们从头看到脚,有不对的地方接着纠正,有个别小女孩还把丝巾系得很漂亮。没想到因了孩子的一句话,改变了穿衣时枯燥而忙碌的场面,孩子们静悄悄地仔细欣赏自己,从内心体验到自己动手带来的快乐。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抓住每一个细节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10月24日、25日,20“和美课堂”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德州学院音乐系礼堂举行。我们仁里集镇选派了5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此次活动。没有让我们失望,这次活动,受益匪浅,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专家阵容庞大,经典课堂精彩纷呈。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著名特级教师罗鸣亮老师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像一种朋友似的交流,渐渐引导学生们掌握知识,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还学到了独自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探索、猜想、验证、结论。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将问题深思化,最终达到以后“小题大我”的感觉。罗老师教学方法多样,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上台体验“小老师”,虽然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都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怎么黄老师用起来就感觉不一样了呢?怎么就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呢?显然,黄老师在里面加入了很多细节,比如说活动前给学生们的“安抚”,跟学生们交朋友,无形当中就已经走进学生的心里,取得学生的信任。最重要的是罗老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所给学生与众不同的激励与赞赏,新课标中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罗老师没有吝啬自己的赞赏,赞赏每一位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赞赏了学生所付出的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了对老师的质疑和超越;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帮助、引导,当学生紧张,思路混乱时,罗老师总能作为学生的朋友,给予适时提醒帮助,把问题解决。

最有意思的是在课的最后,罗老师拿出一个信封,里面有他女儿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拆封的过程中孩子们一直在猜测,整个过程孩子们都表现的很棒,罗老师准备的礼物别趣一格,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拼成梯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菱形,真可谓惊喜连连,罗老师的课很精,很细。

二、大师的语言—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

两天时间,听了八位老师的课,还有4节讲座,说起来,真的很累,可是,我们精神上是愉悦的。因为我们领略了国内几位特级教师的语言魅力。

他们的课堂语言艺术可谓“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回头看看他们的语言,有些也是我们曾经用过的语言,可是在他的课堂,从他的口中发出,就产生了异于寻常的效果。其实,隐藏其中的还有他们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环境。

就拿席争光老师的课来说,开头,体现了一个“趣”字。为了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黄老师是这么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是几班的.

生:五(5)班的。

师:你们学校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生:有6个班。

师:有6个班,那么为什么会选你们班来和黄老师一起上这节课。

(生笑,听课者笑)。

席老师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严密、准确、精炼和逻辑性强,还有他课堂追问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幽默。再融入他丰富的表情和洒脱的体态语言,构成了席老师独特的课堂语言特色。

教育的美好姿态心得体会范文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所著《教育的美好姿态》分五个专辑,以细腻、优美、清新、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肖老师对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细节、教学评价、教学心态以及人生感悟等方面真实又独到的见解。唯美中夹带着犀利,直叩灵魂,肖老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科造诣令人敬佩,看后收获颇丰。其中,令我触动最深的是其中一篇“是什么决定了我的语文课”。是教参、专家、学校、模式、考试?肖老师认为以上在教师教学的某一段时期会有所影响,但后来都应该不是!他希望是“孩子的眼睛、文章的思想、文字的魅力、课堂的生命、师生的精神诉求、灵魂体验、老师的语文梦想……”。“如果这样,我会微笑并幸福着,我会像尘埃一样很自信、很渴求地低语着‘记住我’。

虽然政治和语文不属同一学科,但是,教学是相通的,教育是有共性的。作为一名一线政治教师,我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我的政治课?教参、专家、学校、模式、考试?这些不能不起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不能替代一切,我的政治课需要有灵魂,有生命、有根系,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被期待,被记住。

一、何为“被记住”?

被记住是要老师卑躬屈膝地乞求学生怜悯教师的汗水和心血、同情课堂的无奈和唏嘘、恻隐教学的艰辛和坎坷吗?绝对不是!“被记住”是一种教学愿景,一种教育理想,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展现个人教学风格和魅力、实现教育理想的自然过程。“被记住”,是教师对自己倾心奉献的教学生涯持有的职业自信和自豪。“被记住”,不是主观上刻意追求、一意逢迎,而是客观上不期而现、始料未及。虽然,我们像尘埃一样,每一粒都渺小得微不足道,但是每一粒却都独具一格,每一粒都有自己的方向和轨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潜心教学、专心育人,打造出有灵魂的课堂,多少年以后,课堂哪怕被时间和遗忘风干在岁月的角落,依然会留下清晰的印记。“被记住”是一种教育理想和教学自信!

二、谁来记住?

学生想不想记住?在纷繁的诸多课务中,学生眼前飘走着各科老师,几年甚至十几年下来,很多老师在他的记忆中便都烟消云散,不留痕迹。如果,我的课是有灵魂有特色的,是关注过学生眼睛和心灵诉求的,虽然学生各奔东西,或许,我的课还被记忆着、封存着,就如冬日的老树枝,等到万物复苏的季节,还会萌发新的嫩芽。

自己能不能记住?弹指灰飞间,已走完了教师生涯的一半历程,回首十余载,细想有多少课是能让自己刻骨铭心无法忘怀的?如果仅仅跟着模式和考试走,我俨然成了一个教书机器人,程序化的过程和套路化的经验会让我丧失教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我应该在残酷的现实下找到让自己的教学得以重生的泉眼。如此,若干年后,哪怕离开讲坛,对自己的教学生涯也会有清晰的回忆,如一坛自制佳酿,揭开封口,看一看,满足;闻一闻,陶醉;咂一咂,回味!

三、怎样“被记住”?

首先,能记住的课堂需要认真的教学态度支持。态度决定高度,你想收获什么,就要撒播什么。认真的教学态度,既是教师必备的职业要求,也是学生和家长对我们的希冀和要求。对课堂、对学生,都是认真的,像艺术家对待一件艺术珍品一样小心谨慎地欣赏、保存。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秉持认真的态度并持之以恒,然后不断地专心探究,我们能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教学天地。

其次,能记住的课堂需要个性的教学风格镌刻。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不一样,教学风格也会迥然不同,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气势磅礴的恢宏还是小桥流水的细腻,是忍俊不禁的幽默还是入木三分的深刻……总有一款适合自己。多学习、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多积累,在经过岁月这条长河的刷洗后,时间最终会为我们积淀下一副独一无二的画卷。只是,这幅画属于水彩画还是中国画或者油画,里画的是什么、画的美不美,能否给打开画卷欣赏的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就要看我们平时的累积。

再次,能记住的课堂需要美好的教育姿态展现。健康阳光、自信趣广,我们的教学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完成。能用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讲台是我们带给学生的最好暗示,能以爱好特长谈心交流是我们给学生的最好教育,能有高效理智的工作效率是我们示范给学生的最好榜样。不要盲目、不要忧郁、不要疾病,健康乐观的活着工作是对生命的最好敬畏,是给学生最生动有力的生命教育。

最后,能记住的课堂需要热忱的教育理想导航。理想,是我们尚未实现的梦想,需要追逐的目标,永不放弃的誓言。“课堂是理想和现实的交织,如一朵莲花,生长在泥土中,花瓣和花苞却伸向天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理想会很容易输给现实,但是,哪怕失败、哪怕破灭,也要一次次重新站起,守望初心,张望理想,在理想感召下的教育才会有持续奋斗的动力,才会有不懈追求的梦想,才会有关注人文的情怀。每一次备课,我都会思考:除了知识,学生还需要什么;除了应试,学生还需要掌握什么;除了课堂,学生还需要打开什么?这样的课堂,让冰冷的钢筋水泥教室内萦绕着教师热情的理想。于是,虽然四周是瓷墙砖壁,但是,每一个丰富精彩的灵魂都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我钟恋和追求美好的教育姿态,在那里,有耕耘,有浇灌,有萌芽,有盛开。

“记住我”。我听到尘埃低语!

教育的美好姿态心得体会范文

窗外不时有鸟儿啁啾声,高楼林立间,于我,不啻于一种安静的欢喜。身子略有不适,谨遵医嘱,于是,这个周末,便在家里,难得的清闲下来。

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美丽。原来教育随笔也可以流淌美丽的诗行。我的心屡次被惊艳到,肖老师的珠玉文章,让我用朝圣的心态阅读都不为过。一节作文课,在肖老师的沉思中,变成了令人迷恋的安静课堂;面对所谓的学困生,肖老师悄悄告诉我们:请给春天一点时间;接受了一节有挑战的公开课,肖老师睿智地写道: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甚至于一个家长的短信,都可以成为生发教育感悟与哲思的源泉,然后就有了一篇读来如沐春风养眼怡心的美文。忽然悟了:如果一位教师能够以这样的文笔去记录,以这样的心态去反思,身列名师不远矣。

教育的姿态读书心得

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姿态读书心得

新的一天开始了,学生们背上漂亮的书包,迎着朝阳,开心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时代的发展、节奏的加快,可能使得他们无暇去欣赏道路两旁的景色,然而,对于新的一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会学到哪些知识,他们依然充满着好奇,露出渴望的眼神。

来到了学校,走进了教室,他们将要在这间教室度过整整的一天。这一天,到底是快乐的一天,还是伤心的一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条生命,仅有一次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之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光芒,更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与旋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呵护这“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让教室成为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敬畏生命,去呵护每一朵花健康成长。“任何一个学生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经常上完课后叩问自己的灵魂:这堂课对学生尽职了没有?因为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来一次,你的每一堂课都在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漪老师一直让两把尺子相伴,一把量自己的短处,一把量别人的长处,就这样努力来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因为她深知每堂课都会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这是在努力呵护每一朵花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鲜活的生命个体,“分”只是衡量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无法去衡量学生的生命成长。每个教师都应敬畏生命,唯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地引导学生“激发生命的潜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带好放大镜,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生命如花,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更是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同时又有自己开放的花期。教育无选择性,无论孩子天资如何、基础如何,都要呵护,都要公平对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带好放大镜,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长善而救失。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等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情感、意志、品性等都已十全十美;成绩落后的学生不等于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落后,没有优点可巡。更何况,学生是处于成长期的个体,他们的品性、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经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发生改变。每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我们要用心呵护培育这些花朵,让他们的花香更加迷人。

锤炼课堂,让每节课闪烁智慧的光芒。学生每天走进教室,要上七八节课,“他们是否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方向、学有追求,不仅影响他们的发展、成长,更影响其生命的质量。”教师唯有去提高课的质量,才是真正地呵护学生的成长。精心备课、组织课堂至关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与科学的育人观。教书育人,育人为根本目的,而育人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锤炼课堂,让每堂课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张力,学生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参与、乐于去挑战,这样“即使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他们也不以为苦,兴之所至,乐在其中。”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提高生命的质量。

教室,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教育的姿态读书心得

去上海参加铭师学习前,主办方说将请于漪老师给我们上课,倍感期待。刚好本月的阅读书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书一直随身带着,有机会就拿出来品读。可是,不幸的是,由于于老师骨折不能前来讲课,我们没有机会聆听她的讲座了,倍感遗憾。但是,几乎每一个来上课的老师都要提到于漪老师,从他们的叙述中依然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老师们言语中的敬慕,让人能想象出于老的人格的魅力。顾泠沅教授在讲课中提到了他专门研究了于漪老师的成长过程,并由此总结出优秀老师的备课过程以及成长的过程,这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于老师。再次捧读于老的书,觉得于老能有如此魅力正如顾泠沅先生所说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而于老师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践行者。

于老师在复旦上学时学的是教育学,正如她所说因为求学时有幸遇到了许多学高德馨的好老师,所以她对教育一往情深。而且她梦寐以求就是当一名好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做人的道理和金色的希望。因此从一开始,她就是明白教育之人。教学中,她践行的是简而精,她认为课程不是箩筐,把什么都能往进装,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更应教核心知识,培养核心素养。整天把学生、老师的时间占完,不允许他们有时间消化、思考,怎么可能有创新?于老师的多节公开课,似乎很难找到固定的模式,但似乎又有一定的共性,那就是因内容、因学生、因目的来具体解读与操作。

于老师是个明白教育之道之人。教育是育人,那就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更没有世俗的好坏之分,每个孩子都是灿烂的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唯有是我们这些师者(成年人)能否发现并帮他们发挥他们的潜能。正是基于这样的明白之心,于老提出做一个好老师的第一要素就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她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还谈得上什么教学?同样道理,课堂里有学生,但脑子里没有他们活生生的形象,不研究他们的实际,岂不和没有学生一样?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作用。所以,教学不能建立在对学生情况不清楚的基础上,老师要具有最基本的能力知道学生已拥有什么,发现学生需要什么的样的帮助,让学生能自己攀上下一个台阶。脱离学生实际的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无效或低效的,甚至是制约孩子的发展的。所以,于老特别反感现在的只育分,不育人的教育。

于老是非常明白教育之理的明白人,她深知人的差异性之大,所以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专家,正如她所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朴实的语言,反映的是于老一辈子的高贵谦逊的品质,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才能铸就辉煌的教育人生。

她说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打开孩子的心门的唯一方法就是爱。教育是一种影响,因此,她坚信“师者,人之模范也”。她以自己行动践行着她的教育思想。

想想这一年来接触的教育界之大师,如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陶行知、于漪、顾泠沅、李玉贵、李镇西、冯恩洪、黛博拉、帕尔克、王维审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明白之人,是有独立人格与傲骨之人,他们都是忠实践行教育之规律之人,正是这一群人,让教育闪烁出应有得光芒。

《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心得

近几天,我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的姿态》一书,文中阐述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

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于漪老师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爱每一位学生,只有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爱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送出你的真心,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今后,我会把书中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汤勇读书心得

汤勇老师在《教育是美好的修行》一书中结合自身经验,列举各类妙趣横生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向大家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他将“教育阅读”单独作为一章进行了阐述,在阅读完本章之后,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我也想来谈一谈教师阅读。

读书历来是古今圣贤修养身心,提高境界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传道、授解、解惑的文化传承者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更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那些名师大家无不是经过博览群书,勇于实践才有所建树。可以说,读书是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者。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读书的学生。知识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时代热切呼唤创新型人才,这一切对教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群体,成为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效果好坏。读书能够帮助教师拥有教育的智慧,在读书中,我们得以与名师名家相遇,体悟他们曾经的困顿与坚持;在读书中,我们得以与同道中人分享教育工作的苦乐;在读书中,我们得以不断领悟教育工作的真切和美好;在读书中,我们得以明了教师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在读书中反思、成长、重建自己人生的坐标,焕发成长的内动力。

其次,教师要自己乐于阅读优秀的书、成为优秀的自己,引领更多人热爱阅读。只有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懂得享受阅读的乐趣,懂得什么是好书,才能把这种享受和愉悦传导给学生,才能为学生们推荐最优秀的图书。所以,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包揽学生阅读的所有活动,也不能把自己的阅读趣味爱好强加给学生。但教师不仅要自己带头阅读,更要成为阅读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及时与学生分享自己正在阅读的好书,讲述那些曾经影响过自己的好书,帮助学生建立各种各样的阅读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最后,从更加广阔的层面来说,教师作为传递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全民阅读中应勇于成为领航员、先行者、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全民阅读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国民的生活品位。但是在当下国民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纽带理应做好榜样,引领大家积极阅读。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所以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让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吧!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寒冷的假期,我无远游,在家当起了全职“奶爸”,别有一番滋味,忙里偷闲,我拜读了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的生活》。正如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的评语一样,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的生活》一书中。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

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育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奖励和惩罚都不应该采用比较的方式。例如不应对一个孩子说:“你做得比某某好。”或者说:“某某表现很好。”因为前者产生藐视,后者产生怨恨。第二,多夸奖,少惩罚。惩罚要谨慎,要因人而异,不宜体罚。第三,对于普通的事不宜夸奖,只有经过努力,在勇气或技能上有所进步,或克服私欲,表现美德时,才可予以奖励。主要的动机应当永远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或理解,对于受夸奖的愉快的渴望只应当成为次要的动机。

结合这本书联系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应该知道站在老师的角度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前,首先肯定他们优秀的地方。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要一味地简单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才能做好。其次,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以期获得肯定,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无形的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善意行动。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和适当的鼓励教育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赞美的时候注意场合还有方法,不能因为过度的赞美而“捧杀”了学生进步的可能,无形中的不公平会让部分学生自我放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以及他们的知识敏感性。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读了《红蜡烛和美人鱼》,感触颇多。

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一片青蓝色的大海里,一条将要分娩的美人鱼浮出海面,因为她听说人类是善良的,所以她决定将孩子交给人类来抚养。靠海岸的小镇上的一对老夫妇捡到了这个孩子,并细心的抚养,但最终却因遏制不了自己心中对金钱的贪欲,将小人鱼卖给了残忍的商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故事的结尾是非常令人悲痛的:小美人鱼被那对鬼迷心窍的老夫妇卖给了商人,而当天晚上,海上就出现了狂风暴浪,无数的船只都覆灭在那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包括商人的那船队。并且,从那以后,谁要是在庙里点上了红蜡烛不管再晴的天也会变成狂风暴雨。慢慢的,那个小村便消失了。

醒来吧!醒来吧!所有那些鬼迷心窍的人都醒来吧!擦亮你的眼睛,仔细看清这人类的真善美,将你们的心灵中黑暗的部分都彻底切除干净。神的惩罚将不再降临!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让教育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这是我读完《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读后感《《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试想,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今天考了多少分?”而是“今天都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的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欢声笑语、尽情地展示青春的洒脱与热情时,教育才能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汤勇读书心得

《教育其实很美》已经读完,刘校长在文中提到的那个不肯走进教室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小女孩在刘校长回校交流时与我们提到过,在《小崔说事》访谈中关村四小节目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简单说,上学了,她却以哭闹的形式拒绝走进教室。

类似这样的孩子我在一年级也见到过,有女孩,也有男孩。往往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轻者抹眼泪,重者紧抓父母的衣襟怎么都不肯松手。但,父母离开学校后,孩子虽不情愿,通常也会随着老师的牵引走进教室了。而文中的小女孩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走进教室,其他孩子上课的时间,就是她哭闹或在校园玩耍,在教室外走廊与老师捉迷藏的时间。

此时的刘校长在得知情况之后,让小女孩走进了自己的会议室,让老师放心去给其他孩子上课。当有人质疑:这孩子不影响你的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说:“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啊!”

随后数月,刘校长在与小女孩的相处中一步步让孩子自觉地回归了课堂。起初,我惊讶于刘校长的耐心,也庆幸自己没有碰到这样的孩子。但仔细琢磨,我们班虽没有这样的特例学生,可是55个孩子,每个孩子本身都是独特的啊!

陶x,一个乖巧文气的女孩,怎么小名会叫淘淘呢?父母说:“孩子出生时只有二斤六两,我们叫她陶陶是陶瓷的陶。”

z,七个月时早产,单独与人沟通时目光飘忽不定,集体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偶尔在课堂发出怪叫声。

d,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认字较少,集体学习中存在困难,课堂上时常做小动作以派遣自己的无聊。

w,幼儿教育阶段父母参与少,孩子时常自己玩耍,集体学习中没有兴趣,但一张纸片可以让他整节课摆弄不停。

面对集体教学,我们总期望整齐划一,这样,我们繁琐的工作才能简单一点。家长们也是如此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家的孩子怎么却是这样呢?其实,您一定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读书心得范文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习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平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己管理。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汤勇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的本质,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同的时代,众多教育研究者、工作者皆在不断探索着。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发展,教育的形态在发生深刻变化,它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需教师坚守的真理,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是辨析反思的能力,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师,这份职业有其天然的独特性,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使命,它是一份培养人的事业;从微观出发,它切实影响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更需要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是一次美丽的相遇”。作为教师,长期与学生面对面,当你走近孩子,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如此不同,他们是独立且独特的个体,如何做得更好,是老师在“修行”的旅途中要不断思索的。有人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合适的教育”,合适学生的教育,合适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合适孩子发展的教育,它正是建立在老师对每个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当然,这亦极其考验老师的智慧。

书中有段话令我印象深刻,“面对教育和孩子,我们只能从容,不能步履匆匆,只能慢,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学会等待,不能揠苗助长,只能尊重个性”……当下,“急”似乎成为一种氛围,它无意识地显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浮躁在蔓延,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精神、心态的映射。面对学生,老师会有自己的教学期待想要实现,会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想要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教学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因为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本质意义大抵如此。“急”起来的教育又如何能真正的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呢?化“急”为“缓”则尤为必要,作为新教师,以和缓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慢”成长,在陪伴孩子前行的旅途中,静待花开!

《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心得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教师应有的另一个姿态便是敬畏生命。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相关范文推荐
  • 11-12 物业后勤工作计划及目标(热门20篇)
    后勤服务是指为组织内的其他部门、人员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援和服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后勤工作,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成功案例,供大家借鉴。1、4月份区物业办严格按照
  • 11-12 员工户外拓展活动方案的请示(优质23篇)
    活动方案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可以用来指导组织和管理活动。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和实践的活动方案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 11-12 土地永久转让合同书样(精选17篇)
    转让合同的目的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合法性。通过查阅转让合同的范文,可以了解常见的合同格式和条款,从而帮助规范和完善自己的合同。甲方:乙方:经甲乙
  • 11-12 托班下学期家长会发言稿(实用20篇)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通过协商、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以下是一些家长会沟通交流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与家长进行互动。一、情况分析:
  • 11-12 暑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题目(热门12篇)
    通过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梳理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果你正在纠结如何写一篇好的培训心得体会,不妨来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可以
  • 11-12 工程质量教育培训计划(模板16篇)
    通过培训计划,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
  • 11-12 开业合作嘉宾致辞稿范文(21篇)
    合作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知识和经验。下面是一些合作中的挑战和解决办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
  • 11-12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人教版(汇总18篇)
    教学计划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蓝图,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设计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学习和参考。一、指导思想:根据《课标》要求,力求体现素质教育要
  • 11-12 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范文(16篇)
    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长,相互鼓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校总结样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为全面深入落实贯彻国家、省
  • 11-12 组织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专业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过去,为未来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阅读这些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一段:引言(150字)。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