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09-30 06:20:12 作者:琉璃 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篇一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重点:

1、学生小组整理计量单位和进率。

2、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复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由“小马虎”同学写的数学日记。(请一名同学读日记)

今天是20--年4月29日,早上从睡梦中醒来已经7:30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和一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便冲出家门,步行500千米到达学校!进校门的时候铃声刚刚响起!

师:你们笑什么?

生:他用的单位不恰当。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我们学习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和它们的计量单位。(板书课题:量的计量)

师:那请同学们找找这则日记中有哪些常见的量呢?(时间、长度、质量、体积)

二、分类整理。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所学过的量和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过程要求:

1、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解计量单位的进率和意义。并适当板书,老师作点拨处理,强调各单位间的进率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发言同学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每个小组汇报一种量)

1、长度。

(1)什么是长度?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如何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4)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2、面积。

(1)什么是面积。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3)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最合适?

(4)它们之间的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2)体积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3)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4)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4、质量。

(1)常见单位:克(g)千克(kg)吨(t)

(2)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

(1)常见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年=365天(闰年366天)

有31日的月份是:1,3,5,7,8,10,12。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平年的二月有28日。闰年的二月有29日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补充时和小时的概念区分。时是时间点,小时是时间段。)

教师补充:季度、旬、星期。每月分三旬:上旬(1至10日);中旬(11至20日);下旬(21日至月底)。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修改一下“小马虎”同学的日记。

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上这节课,你们高兴吗?

首先老师想邀请大家到智力加油站为我们的大脑加加油。一起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吧。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5= 5+5+5=

3+3+3+3+3= 9+9=

看来同学们以前都学的很认真,老师希望这节课也能像以前一样认真。

(设计思考:通过对连加的复习,加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有几堆松果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那你知道每堆有几个吗?

2、 探究方法(说一说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帮小松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松果?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生1、一个一个的数。

生2、5+5,10+5,15+5,……连续加五算出得数。

生3、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课件出示:松果五个一排的排列整齐)。

师:五个五个的数既简便又不容易出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五个五个的数一数吧。

3、用乘法算式表示

师:第一排有5个松果,是1个5,怎样列算式呢?

师:第一排和第二排一共是10个松果,是2个5,怎样列算式呢?3排、4排、5排……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赶紧动笔试一试吧。

(设计思考:知识的引入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规律,五个五个的数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还能为下面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三、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编制口诀。

2、 发现规律。

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吧。看着这些乘法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小组讨论)

生:这些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

生1:想着图记,1排有5个松果,2排有10个松果……

生2:记住1个5是5,2个5是10……

生3:用乘法口诀来记更方便,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 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板书)你能不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呢?(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

3、背诵口诀。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的积之间都是相差5。只要能记住“五五二十五”,就能想到“四五二十”、“五六三十”。

生2:我发现这些口诀都是四个字或者五个字,“一五得五”中有一个“得”字。

生3:在这些口诀中前两个数字不一样大时,总是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

同学们说的太对了,让我们闭上眼晴默默地背一背这些口诀。

(设计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编织5的乘法口诀,完成后又鼓励学生找出口诀中的规律。既能加强记忆,学习过程也能更加生动有趣。)

4、 介绍口诀。

师:你们知道吗,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你有什么感受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体验感悟,巩固练习

1、熟记口诀

(1)对口令

师:知道了乘法口诀的悠久历史,你们想不想记住这些口诀呢?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 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生生互动)

找两组上台表演。

听口令说算式。我们再来玩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游戏。

我说一句口诀,看你能说出几道乘法算式呢?

师;下面我找一个同学说一句口诀,然后由他指定一个同学说出这句乘法口诀说出的乘法算式。

(2)用口诀完成口算练习

2、填一填,教科书第31页练一练第2题。

3、解决问题

智慧爷爷也要考考大家,大家一定要加油啊。

(1)、一个盘子有5个杯子,三个盘子一共多少个杯子?

看图说图意

自己动手算一算,列出算式,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2)、一件衣服5个扣子,,四件衣服几个扣子?

看图说图意

自己动手算一算,列出算式,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设计思考:通过解决诸多此类的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明确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

五、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师小结:我们自己创编了5的乘法口诀,知道乘法口诀为了顺口都是四五个字,口诀中前两个数字不一样时都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上下两句口诀的积之间都是相差5;我们还会用口诀快速的口算乘法,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口诀背的不熟练的同学课下可要加点油了,口诀不熟练就很难又对又快的进行乘法口算,甚至以后再学习的除法问题也很难全对。

六、课后作业

熟记五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篇三

新课标提倡:数学课要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然后能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校运动会”,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在帮助他人的氛围中去思考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校运动会”,以“学校运动会”这个具体情境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一个较复杂的情形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然后利用这些条件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习并不困难。

本节课的亮点之处有三:

一是回忆导入。去年六一儿童节前一天,我校举行了“亲情运动会”,那天孩子们特别高兴,我班的学生也“玩”得很开心。于是我利用回忆去年的“趣味亲情运动会”来导入本课,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仿佛今天又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一样。

二是有序探究。主题图中呈现的数学问题非常多,我不是让孩子们自由地找问题解决,而是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解决问题,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解决问题”,还说:“这样才不会乱,才不会把问题给漏掉了”。

三是主动参与。在探究每个问题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踊跃发言,用心倾听,提出不同见解,方法灵活多样。最可喜的是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感知口诀的基本特征。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5的乘法口诀。

3、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4、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本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还应当做新授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我合理地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借助基础 探究口诀——熟练口诀 灵活应用——总结全课 适当延伸”等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数学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口诀活动的兴趣,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作用,利用“数松果”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我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数东西情景,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可能会用5个5个地加,也可能会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如果学生用加法计算,就用上一节课学的乘法意义,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乘法算式上来:如果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最后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结果来的?让学生领会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用加法是很麻烦的,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能算得又对又快,于是产生了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归纳出乘法算式,从而产生了学习乘法口诀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一环节探究口诀做好了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基础 探究口诀

为了突出重点,也为了能轻易地突破难点,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景。问学生:“如果把这个算式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可以怎么说?”学生可能会说:“2乘5等于10”。然后引导学生,这都是乘法,可以把“乘”字省略,如果把“等于”也省略,就形成了一句乘法口诀。那么5×2=10呢?因为这个算式的因数和积与前一算式一样,为了少记一些,我们就用同一句口诀“二五一十”来表示。有了“二五一十”这句口诀的基础,接着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编写三五、四五、五五这三句口诀。然后进行汇报,讲一讲怎么编,都可以算那些算式?最后问:“一个周上五天课,也能用乘法算式和口诀来表示吗?”引出 “一五得五”这句口诀,因为“一五得五”这句口诀与其他几句不同,放在最后学习,便于学生理解。

将这一过程写成板书: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这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自己通过归纳乘法口诀,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编好口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口诀的含义,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桌听,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选择典型事例展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口诀的由来,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理解了乘法口诀后,为了更好地记住口诀,我先让学生观察这组口诀,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多5;5的乘法口诀的末尾是五和0,单的是五,双的是0 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口诀的?这个过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口诀的含义和来源,弄清楚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渗透乘法交换律的思想。

(三)熟练口诀 灵活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1、基础训练: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

(1) 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2、综合性练习: 3、运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条件。

(四) 总结全课 适当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课后的收获,课外让学生去编其他的口诀,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以后将要学的知识中,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年级北师大版比一比教学设计篇五

本课是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5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针对孩子们喜欢比赛的心理,结合本班评价机制,创设了夺星赢笑脸的比赛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的四轮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参与,积极比赛,从而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了第一轮比赛——口算。由于有复习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比赛题目,顺利的夺得了第一颗星。就连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同学都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第二轮比赛是看图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练一练两幅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解题思路。再引导学生对两道题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当发现第二幅图,有个学生的列式居然是2×4=8时,便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对他的想法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也学得更透。

第三轮比赛是比大小。学生独立解答后,我针对个别题目进行了点评和适当的拓展。如,由9×5=5×9拓展到口×口=口×口,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在处理5×5○5+5时,我问:“为什么5×5> 5+5?”有人说:“因为左边是乘法,右边是加法。”我反问:“是因为乘法比加法厉害吗?”学生们纷纷说:“不是。不能看运算符号,要算。”我就嘎然而止。此时,如果能再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来反驳他的说法,会更有说服力!

第四轮比赛是一道有难度的应用题,因为它隐藏了三个问题,学生必须找到这三个问题才能着手解决,因此我给它取名为“挑战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体验更大的自我挑战,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引导学生理解了问题“他们各需多少钱?”中“各”的意思,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容量太大。如果将此题放到下节课解决,再设计两道开放题,如,口×5=口5,5×口=口0。这样,既进行了思维的训练,又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