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活着读后感精简(优质9篇)

2023年活着读后感精简(优质9篇)

时间:2023-10-07 20:21:58 作者:MJ笔神 2023年活着读后感精简(优质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活着一生去思索的事。

想了很久如何开这个头,是分别从福贵的家人一个个说起,还是说就活着说活着的意义。后来想到余华一开始写的时候,是第三人称,后来改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他解释,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里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第一次看这本书,我现在仅有的回忆,是我在高三时在寝室里,晚上开着台灯一口气看完的。

只记得哭得稀里哗啦,如今再细想却想不起书中的内容了。大概是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对生活有些彷徨,于是提出看一遍《活着》。

这一次,一开始便被余华所写的各个版本的序所吸引。他很真实,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真实,而这种真实,就像一开始见到黑色的封面上,简单而醒目的标题与作者名字,直逼你眼前。

正如余华自己所说,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福贵在树下对我断断续续的讲述,像极了我们也坐下酷暑的树荫下,扇着扇子听着福贵以一种仿佛没有情绪,甚至讲着讲着还会咧嘴笑起来的样子在讲述书中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代入感,沉浸情境的感觉。

他的家人都是那么的真实。他老爹在落魄前蹲在茅坑上与最后从茅坑上掉下来断了气的对比;福贵进城为母亲寻药被抓去一去不复返时,老母亲一直在病床前念叨着“福贵不会再去赌的。”的无奈心疼;有庆天天跑着去割草,跑着去上学,跑着去献血,失血过多而死;凤霞发烧成了哑巴,因家庭贫瘠被送去给城里人,最后因生产而死;他的妻子家珍拖着生病的身子,熬过病痛,却不幸看到自己的骨肉有庆和凤霞的离世;二喜保大不保小还是失去了凤霞;苦根生病了最后撑死在床上。

我书看完已过去半个月了。回想上述的细节时,我并不觉得这是剧本戏剧性的安排,这宛如就是生活中,村子里福贵的亲人,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个悲惨地离去。

这不是幸存,这就是生活。福贵不是幸存者,他只是这个家庭中的仅剩的生活者罢了。就像是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与海一次次的斗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一同生活,被赋予了与自己一样的名字,听着福贵的有关自己一生的念叨。

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论是哪个时代,哪一个人,都经历着获得与失去;都体验着聚与散的感受;都饱尝着甜与苦的滋味。我们无法主宰生活的无常,但我们起码可以决定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小时候我常常听大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好人短命坏人活十年类似的话,有对逆境下成功逆袭的肯定,也有对一些向真向善的人的不幸生活的惋惜。其实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

今天饭桌上,家族里一位伯伯说,这次肺炎情况比2003年的非典严重多了等等的话,然后婶婶就说,现在会觉得当年经历的没有那么严重,但其实当年挺过来也是一段很难的日子。

是呀,我们总是在面临困境时,用放大镜观察,放大恐惧,战战兢兢踌躇着;在回首困境时,眯着眼无意识降低经历过来的难度。你看,亲人离你而去时,你最后不也适应了;恋人告别你而去后,经历一段沉沦期后,你依旧习惯了单身的生活节奏;工作上一道道的坎坷让你大把大把掉头发,熬成黑眼圈,躲在被窝里委屈地哭红了眼后,还不是最后出色做出决定,辞职开启新工作生活或者圆满完成任务……。

我们从来不是靠比惨来赢得生活的。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一处柔软之地,藏着曾经受伤的伤疤。我们接受受伤的自己,也接受治疗伤疤时的自己,更接受伤疤痊愈后的自己。面对无常,请相信自己,有时看似改变,其实无需改变,就足以与命运中的生活搏斗。

福贵赌博输了家产活下来了,目睹一位位亲人的离世依旧坚强的活着;家珍靠着一位妇女的勤劳与智慧,将家里安排得妥当;凤霞承担起家里一部分生活压力,乖巧又善解人意;有庆有着这个年龄该有的孩子的天真,也有着他家庭赋予他的懂事与担当,让人心疼时又觉得心疼。

我总觉得,大家都没有想那么多。大概这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在活着。书中的人也好,生活的每个人也罢,都是在为这活着在忙碌的活着,只是有时从没想过这个关于活着本身的问题而已。

生活足够艰辛与曲折。人生就像一场拼图游戏,我们没拼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会拼出什么图案来。

最后,看了余华不同版本的序,喜欢上了他笔下文字的风格。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余华自称自己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他沉湎于想象只追踪,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却没办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然后我果断了决定下一本还是看他的。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二

人越畏惧死亡,生活越会变本加厉地折磨你,唯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看破"活着"的真正内涵,修得大彻大悟,自然无欲无求。

人因孤独而痛苦,因痛苦而倍感孤独,两者似天道轮回一般,无始无终,相辅相成。

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回首匆匆而过的十几年时光,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活过。

《活着》讲述了福贵从青年步入耄耋、从富庶沦为贫寒的历程,一生的起伏化为老人口中平静的讲述,那并非是强装的镇静,而是看破浮生后的一场迟来的沉淀。人需要回忆来反思,需要倾诉来解脱,需要静悟来释怀,需要肩膀来依靠。

浅斜的夕阳划过树干,吻着青苔,乡村袅袅的炊烟似梦一般的迷惘。些许的悔恨,偶然的静默,平静的神情,福贵用一下午的时间淡淡地叙述完自己的一生。

衰柳拂岸,枯草凄凄,曾是风流故地。

"曾经"被时间压缩成一部电影,放映时一帧帧的画面如此深刻。年少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人人对他毕恭毕敬,不必下地劳动却可以衣食无忧,甚至肆意挥霍。

烟柳之地好似一块巨大的磁石,福贵深陷于此,日日纸醉金迷,家珍苦苦劝阻仍是于事无补。当不再满足于肉体的欲求,福贵开始步入赌博的深渊。当他踹翻怀有身孕还来苦苦哀求他的家珍时,他已经无法自拔了,赌输了家里的所有财产。

福贵的父亲却显得十分平静,可表面的平静往往是一层虚伪的面具,只有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不为人知的真情实感。

福贵的生活随着地位的改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色彩,经历了大起大落,从此开始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生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家珍的父亲从城里赶来带走了家珍,福贵只能哑然地立于原地,没有挽回的资本,他深知自己犯了大错,无法给家珍更高水平的生活。他开始下地劳作,当看到年迈的母亲累得直不起腰,年少的凤霞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跟着自己受苦,男人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

家珍终于在某一天重新出现在福贵面前,面带笑容,女人总是深情且坚强。

人们拥有一件东西时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好,直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现在的福贵开始疼爱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得到了质的升华。

生活像是永不停歇的过山车,它总要把圆满颠簸成支离破碎。

福贵进城为病重的母亲抓药时被拉去做壮丁,离家愈远,心愈感伤,这像是场恶作剧,让人经历生离死别,方得大彻大悟。

福贵遇到解放军,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家,他成功地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他的求生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赋予了他无畏死亡的勇气。

可生活似乎并不赞许他这份勇气,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去,留下福贵独身一人忍受着难捱的寂寞。他将自己对家人的无尽思念变相转移到耕牛身上,纵使倾诉得不到答复,他仍需要如此一个感情的宣泄口。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活着,本就不应被赋予任何沉重的枷锁,是人们自己将太多事情压在身上,将太多烦恼埋在心底,于是,本就脆弱的生命被不堪其重的压力折磨得面目全非。福贵表面上是孑然一身,却做到了真正为自己而活,他已放下了所有的欲求,这一生,便就有了意义。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的降临。”我明白,无需追求一生福贵,活着,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三

是啊,有什么比活着更好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得坚强的活着,学着去面对任何事情的发生和结束,再艰难的日子我都必须告诉自己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坚信未来的道路是顺畅的,我必须学会从里到外都带着希望和微笑去生活,其实人的生命有时是很脆弱的,当一个生命结束的时候也许就是1秒钟的事情,生命没了他所有的一切对他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留下最多的就是亲人对他的无限悲伤和眷恋。所以我要告诉自己每天都应该好好珍惜的.去过,每天都应该有希望,不管是否真能实现,那都不重要,对于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来说希望应该是人活着的最大的精神支柱吧,生活如果没有了希望,人就如同失去了方向的帆船,没有脊梁的房屋,没有支撑的桥梁一样行尸走肉般存在。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大,确实大,但是我相信活着就好,活着的基础上咱们要健康的快乐的活着。

希望明天会更好吧!带着希望和微笑去生活,再苦再难告诉自己要坚强!你可以的,一定!幸福会在不远处等着我,再稍微坚持坚持吧!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四

读罢《活着》,脑海中回荡着福贵的口中唱着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唱出了他的一生。那声音随风飘远,一会儿就消失了,就如同福贵也和数千万的中国农民一样活着,他的身影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一会儿也不见了。

作者余华以平凡的农民作为小说的第一视角,没有浮夸绚丽的词藻,没有惺惺作态的假象,没有故作深沉的态度,以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告诉读者人是,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理由而活。

在旁观者的眼中看来,福贵的一生是充满痛苦的。年少时期的他因为好赌而败光了家产,父亲郁郁而终,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曾离开过他。他还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连他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中年的福贵更是经历了丧妻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到了老年的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孑然一身,只有一头老黄牛为伴。老了的福贵却并不觉得自己的一生有多么悲惨,他看到了痛苦之外的欢乐。他的妻子始终对他坚贞如一,一双儿女乖巧听话,勤劳肯干。

他躲过了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珍贵的五亩田地,熬过了七年自然灾害,在战争中保全了性命。的确,福贵活在最动荡不安的年代,承受了一生的苦难,但他依然没有抱怨,为活着而活。

活到了现在,我也曾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而活?”是为了金钱地位,还是为爱、为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人却迷失信仰。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到繁华的大城市求学后,沉醉于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早已忘记了最初的青云之志。

当我们不知道该为什么而活时,往往会在现实中迷失自己。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金钱地位而活,没有承受苦难的能力,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更没有乐观地对待世界。

并不是所有人活着都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像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属于大多数人的只有平凡,我们都是另一个福贵,但这平凡的生活也有跌宕起伏。我们所能做的并不是一味的抵抗命运,抱怨痛苦,而是承受。只有承受住了万斤的重压,才能在艰难的命运中活出精彩。

《活着》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还告诉我们在绝望和痛苦的重压下也依然可以生活,而非仅仅是生存。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五

刘伟,这个在中国不知道被重复使用多少次的普通名字,但被一个很不普通的人又一次使用,也许当他第一次使用这个名字的时候,他也同样普通。我不知道年幼时的他给自己编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剧本(或许那时还没有剧本),但导演貌似不想按剧本表演(或许他的剧本可以改变人类。。哦哦),导演的丰富想象力给了这个稚嫩的演员晴天霹雳,而坚强是这个演员给出最好的答案。

我也经历过不如意的年份,中考失利,复读失利,高考失利,我已经不想再失利了,所以选了个大专赶快走吧!(不然不知道怎么死呢。。。)貌似我的导演不想让这个聪明的孩子看一看何为nb大学,但通过我的努力,我现在待在一所中国二流大学里学习着人间百态。

我非常钦佩这位貌似和我同龄的大人,从他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我根本没那么nb,只是可能有那么一点点相同),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抱怨和妥协只能让你变得更加抱怨和妥协,唯独努力,不停的向前,不停的抗争,或许还能让我们见到那么一丁点阳光,但我不会灿烂,并不是我不想灿烂,而是我知道前面的路有更多的困难,我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因为我没觉得自己到了享受的那个阶段。

人生路上,我谢谢那些骂过我,欺负过我,小看过我的人,因为你们我才知道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同时也谢谢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人,因为有你们让我知道生活还是充满乐趣。

谢谢刘伟,让我知道自己现在更该干嘛!

谢谢父母,赐予我生命!

谢谢哎人,让我懂得爱情!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六

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触碰着余华笔尖留下的每一个字符,我开始用虔诚的眼去反观自己的生命。

《活着》这部蜚声国际的大作,沉淀在薄薄的纸张里。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两拨千斤的铿锵。我是个热爱文字的人,但其实我也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我心中的文学。这已经是个太宽泛的话题,没有人道破也没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说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声就够了,这已经构建了一个创作与鉴赏的平台。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话: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真亦假时假亦真,难道生亦死时死亦生吗?我顿时感到语塞。因为沉痛背后隐藏着太多强大又难以启齿的力量。当然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在一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承载着还有多少足以支撑一个人的力量?这一点从当今的书店里便能瞥见一般——书店里的书是越来越多了,好的文学却是越来越少了。

好的文学是注定要引人深思的。或痛或悲或喜。但大多是凄凉的。因为悲剧总是更能给人深刻的启迪。在今天这个喜剧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时代。悲剧似乎注定要承载更多的东西。

多久没有被感动过了?或者换句话说你有多久没有流过眼泪了?当然感动不是简单的眼泪就可以衡量的东西,真正的感动可以是无泪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欲哭无泪,更因为感动本身是丰富的。你可以笑着笑着就哭出声来。郭敬明曾说过他想写个故事让我们读着笑着却哭了。他写不出来,因为那些美丽浮华的文字背后独独少了深刻。

记得余华在他《活着》一书中写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就是对感动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因为习惯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芦苇,即便他是根会思想的芦苇那又如何呢?不仅仅也是平添许多无奈的喘息?《活着》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让我泪如雨下。在深的夜里看着这样一本书,描述生活,描述苦难下生活的人,最后便成了描述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如果活着本身就为了活着,是不是有些太过残忍。可是又有谁规定过生活不能残忍呢?如果它残忍你就得在残忍中活着。

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余华在书的最后写着:“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圆灭圆生!圆本身为圆,它该在何处生又该在何处灭?如果说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轮回,就简单了很多。

一时之间,竟囫囵地码下了这么字,算是总结《活着》,也算是向余华致敬。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七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在《活着》的自序里这样写着。这似乎与我们往常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只读过一次,这句话便深深吸引住我。人间不是童话,童话的缺憾不在于它太美好,而在于它必要走进一个更为纷繁而且严酷的世界,那时只怕它太娇嫩。我明白,活着是需要力量的,但是即使如此,我始终没有足够的勇气再次打开这本书,领会活着的意志。余华的笔墨使诸多读者如我一般在福贵的种种命运浮沉中领略中国的过往,从中受到折磨,因此也获得力量。我并没有如文学家毒辣残忍的眼光,从中我收获的只是一种怅然若失的微妙感觉。

因此我只能从书本最后的“外文版评论摘要”中偷取一些现成的果实来体会:活着与幸存。什么是活着与幸存?“甘之如饴是活着,歇斯底里是幸存”,一个走遍千山万水,阅尽沧桑的人如是说。主人公福贵近六十年所经历的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苦楚:他一无所有。可这活着的意志,竟让他“无知”到认定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这样的一个人竟还能如此幸福,我便感到疑惑,因为我始终相信最弱小可欺的是富人——小心谨慎虔诚无比;最壮怀激烈的是穷人——玉石俱焚勇气骇人;最暗流涌动的是老人——贪生怕死破釜沉舟;最难以摆脱的是死人——斩不断根。富贵已离他远去,之后的贫穷、衰老、死亡却像影子一样一步步向着福贵逼近,任他从前有多么的家财万贯,多么的不知所谓,任他如今有多么的成熟稳重,多么的内疚自责,命运都要无理地夺走他深爱的一切,而这个可怜人却认定了幸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因此在评论家的评论摘要中说:“他擅长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我不敢妄自尊大去反驳专业评论家的判断。

但是我总是会想,如果没有这些苦难,福贵又会怎样?家珍没有患软骨病,凤霞不是哑巴,二喜不是偏头,有庆成绩优秀、专于学业,或者是福贵从不嫖赌……可描可想的太多太多,腹中的笔墨太少太少。——他已经一无所有,他认定了幸福,当时我几乎无法理解这种意志力——既然历史无法改变,那么这痛苦将由谁承受?也许是让福贵命运多舛的四邻倾尽家财、领略沧桑变换?也许是让学校其他贫穷的学生因为县长的女人失去生命?也许是让工地里的其他工人遭遇事故死无完尸?也许是给其他在灾荒中饱受煎熬的孩子一个滑稽又令人凝噎的解脱?也许是让其他劳苦女性在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难后死在自己的孩子手上?可能性有太多,而答案谁都永远不会想到。

作者在自序中说:“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愚钝如我,没能在那时理解。

没有哪一本书能让人在瞬间得到成长,在这之后的种种荒诞,我也是后来才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得到了答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于是我终于有了勇气下定决心再次打开这本书,感受着福贵的多舛一生,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见证有庆、凤霞、家珍、二喜和有庆接二连三的死亡。我明白了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是福贵对自己的评价。我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发问:“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正是在这种冲突之中,我才明白:

《圣经》中有“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这样近似通天彻地的能力,这像是什么?

福贵先说天要亮了。

天就真要亮了。

后来亮了。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绝望原来不存在。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八

近日里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讲的生吗?也许吧。但我更多的读到的却是死。血淋淋的死。

经历过一切后的福贵站在人生的黄昏时分,他的年岁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了。我想,此刻再大的是非在孤身一人的他面前,也应该一笑置之了罢。关于人世,他了无牵挂;关于生死,他已然看淡。

我时常在合上书后沉思,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却终了也想不透,想不透。

我们中国人大抵都承认是敬畏死亡的。中国的教育教给了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却没有教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中国人缺少的一课。到现在,我才明白,死亡的意义这个命题不过就是一个假命题。死亡的意义,唯有死亡过的人才能知道,可死亡的人终究是诉说不了的。我们人类触目所及,皆是牢笼。这样周而复始,看不破的。与活着对立的世界,我们想不到,也永远望不到。生死衰亡,一个轮回,何须看破,看破又有何意。

与其将生死说成一个轮回,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一次守望。路的尽头是看不见的黑暗,我们从路的这头走起,一个人开始,一个人结束。这中间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你都携着,缓缓颤颤。你可能正欢乐,可你抬头看向前方的尽头,是黑暗;你可能正痛苦,可你抬头看向前方的尽头,亦是黑暗。

一切都是变数,唯有守望的结果不变。

你便平静下来,不再欢悲。

所谓向死而生,大抵如此意。死亡或早或晚,总会降临,但凡懂得了这,我们便能活的平静,活的无波无澜。从生至死,皆为守望。

而我们唯一要做好的,便是好好活着吧。

昏黄的光下,我仿佛看到了福贵。他坐在斑驳的石头上,抚摸着与自己相伴的老黄牛,嘴里颤颤地念着什么,我不想用力听,只能隐约听见几句“活着,活着”,继而是一声悠长的叹息。他缓缓起身,迈着蹒蹒跚跚的步子,与老黄牛一同走尽在视野的尽头。

活着读后感精简篇九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活着》这本书,自己却迟迟没有刻意的.接触。某天一个下午,随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运之中。三个小时,我一直攥着手绷紧了神经,直到书一页一页的被翻完。晚上,又把同名电影翻了出来,相比之下,电影显得太温柔,张艺谋显的太温柔。

死去,其实才是活着的真正名字。

由于赌博,本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从此福贵就像被命运抛弃在某个暗无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时候,我们彷佛看到了希望。凤霞结婚怀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庆是长跑第一名,尽管简陋但是也有欢快,丝丝的暖意时时冲上心头。但是命运的利剑还是无情的挥向了福贵。福贵无奈的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我们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

我脑海里的有庆是这样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头发、笑起来有酒窝、总是向着阳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来,生活艰辛没什么!他热爱生活就像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一样,单纯且美好。终于,有一天,有庆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进了福贵家,一切都在变好。

突然有庆死了,冤枉而且荒谬。由于有庆血型和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抽血过多而死!

噩梦在延续,读者看到所有的丝丝的温情和点点的希望,都被一个个悲剧扼杀在了摇篮里。

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贵平淡的叙说。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余华用它的笔杆直戳人性的弱点。福贵为什么不去自杀?我们有时候会想。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无奈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去。他不应该绝望吗?他不应该对生活失去信心了吗?他不应该很孤单吗?我想,福贵是绝望、痛苦和孤单。余华偏偏让福贵活着,这活着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释然。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忍受着,诉说着。我们俨然不能从他平淡的语言里,感受到过去的绝望和痛苦。

最终我们都会明白,不管是你拿到大学通知书时的喜悦,还是失恋时的伤心,只要活着,时间的力量最终会把他们变成苍白的结果。时间总会让你忘记一些东西,承受一些东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