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优质21篇)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优质21篇)

时间:2023-12-12 07:25:39 作者:温柔雨

读后感是我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阅读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在下面这些读后感中,作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共鸣。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关于历史的疑惑,值得认真拜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人类起源及发展史,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答案:地理环境最终影响了人类的演进史。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而事实上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最早都来源于古巴比伦王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文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公元前7000年以前)和两河流域(公元前8000年)。可是据考古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祖先来自于500万年前的非洲,那为何不是非洲成为文明的中心,反而是其迁徙的后代在两河流域和黄河区域创建了璀璨的文明?经过对比,作者发现,在这两个区域有世界上最容易驯化的植物(大米、小麦等)和动物(牛、马、羊等),这些动植物的驯化使得农业发展,从而使原始狩猎部落的人开始定居。而居民的出现使得国家文明和其他手工艺者得到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使文明进步。反过来,非洲地区缺乏可驯化的植物,动物尽管很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驯服而不能驯化,因而最终阻碍了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同样,美洲、大洋洲也是一样的问题,特别是动物。()人类早期的祖先迁徙到这些地区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狩猎技能,而那些从未接触过人类的动物并不知道害怕和防范人类,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灭杀。可驯化动植物的缺乏使得美洲土著长期处于落后的社会形态之中。

除了影响这些文明出现的因素,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两河流域的文明迅速扩散到了以色列、埃及、印度、希腊和西欧地区,却没能传播到非洲、美洲?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早期的人类传播手段是有限的,无法跨越时空的界限,这导致非洲、美洲本身是一个南北分布的地形,这使得在一个地区驯化的动植物往往无法快速传播,只能局限在一个局域内,从而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和互动,降低了发展速度。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本身的地形不像西欧地区一样被分割成小块,使得中国较早的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帝国,在几千年的帝国更替中,中央集权变得越来越牢固,一方面这个可以强化国家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家由于缺乏外部竞争而失去了探索的压力,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在近代科技的变迁中丧失了优势。

整本书围绕着这些观点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尽管可能存在一些牵强之处,但瑕不掩瑜,分析的思路和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为什么是欧洲大陆征服了美洲和非洲,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等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作者认为决定各地区的发展的因素与人种无关,而是与生存的环境有关。

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可以驯化的植物种类和数目的多少,从而又决定了可驯化的动物种类的多。足够多的驯化植物和动物提供足够多的卡路里,使得粮食有大量的剩余,促进人口的大量增长。圈养的粮食与动物又决定了人类从狩猎游牧的方式逐渐成为定居聚集的生活方式。人口大量增长,粮食有剩余使得供应专职人员成为可能,于是,技术发明、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文字得以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文明由于环境的南北轴线或者东西轴线不同,使得传播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

由于人口稠密且聚集的生活方式,加上人与动物亲密接触,这为致命病菌在人群中流行提供基础。欧亚大陆人口的基数大,一次次致命病菌的接触产生的免疫力,这成为了以后摧毁屠杀各种土著人的重要原因。

当欧亚大陆的文字、战马、枪炮、病菌全都准备好的时候,印第安人等存在的新大陆就这样被占据,土著人被无情宰割。

本书通过大量的论据论证作者的观点,可读性强。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事例与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跟着作者思考,最后再得出结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看来是常年在东南亚到大洋洲那附近的岛屿国家(波利尼西亚群岛?)做研究,因为他列举了很多的当地土著的案例,其中一个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让人深思:新西兰岛上的毛利人和它旁边的另外一个叫做查塔姆群岛上的莫里奥里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同一个族群的,只是后来在移民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去处,一部分人去了新西兰的岛上,另一部分去了查塔姆群岛,这两部分人最随后的历史里各自独立演化,在几百年间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毛利人和莫里奥里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毛利人生活的新西兰岛,人口稠密,已经有了稳定的农业和一定的政治组织,这样也有了生产力上的闲余可以供养战士、手艺人、首领、组织机构等等,而且岛上的生存环境竞争也要激烈得多,这使得毛利人形成了好战嗜杀的传统,而一旁的莫里奥里人生活的岛屿则无法发展农业,可能是气温太低的原因吧,只能维持一种靠采集、捕猎之类的很原始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社会形态就形成的是一种原始的相对温和、平等的部落形式的组织。

当有一天,毛利人偶然发现这个物产丰富而岛上的人基本上毫无戒备之心时,莫里奥里人的悲剧便出现了。二者在几百年前尚属于一个族群,几百年后却任意杀掠、征服,正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用这个社会实验告诉我们,整个地球上的人种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接触与碰撞就是这个社会实验的放大版。几百万年前走出非洲以后,各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演变,有的如温带就比较适合发展出农业,进而有了更多的剩余生产力可以供养起整个国家系统,从而产生出一个个的帝国与文明;而有的区域则不适合发展出农业,但是物产却很丰富,这样人们便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没有天敌,只有一种原始的平等主义理念;总的来说,相对闭塞的环境基本上就会比较落后,因为缺少这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相互的影响;而欧亚大陆则因为地处温带,又在地理上相互联通,则成为了这个地球上文明最为繁盛的区域,当这种文明从农业文明进一步演化到工业文明之后,尤其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让本来彼此隔阂的文明产生接触时,一些带着血腥的激烈冲突就难免了。同一个起源,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演化进度,形成了一种具有巨大差异的“势能”,当这两种具有不同的势能落差的能量体发生碰撞时,处在较低维度的、低势能体必然会受到巨大的能量冲击。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贾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几岁时,他的职业发展到鸟类学和生态学,并在新几内亚地和周边岛屿长期进行科学考察。现在,他的专业是环境史,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地理学教授。

其实,我觉着作者都不用发力,就轻松的对自己平时工作和经历的做个总结和感想,加上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写出的书偶然也必然畅销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够写本自传之类的应该也能畅销。

全书讲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系列的关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类能先获得先进的技术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学细想层面更多的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2、欧洲的某些种族主义者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一些种族主义的结论,作者通过这本书反击了种族主义的思维: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3、这本书算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呢?我感觉这本书的综合性很强,有历史学的一些东西,也有人类学、社会学的东西,还有着地理与生物的演进的内容;我突然想到一本或许还有点类似的书,即《人类简史》,但是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从很多地方也听说到一些书中的内容,其中的一点就是“农业革命”,而本书中也谈到了人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养殖”的阶段,这就是农业的出现,或许两本书在有些问题上是有着共同点的,或许更进一步地想一想,或许后来者即《人类简史》的作者或许是参考了本书的一些东西也说不定呢,毕竟这本经典书籍出现时间更早,而其影响力也大得多。

4、耶利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也想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种族、民族或者其他的共同体,他们的实力会分布得如此的不一致,从维度上来看,这个维度差大得惊人,这种维度差就类似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我们的文明并且产生的感觉是类似的,就在一个地球上,一些区域已经到了探索外太空的文明阶段,而一些区域还处在原始部落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是何种原因导致?我想通过这本书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本书的几个要点包括:能量、人口、地理出生决定论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影响因素。

能量:火,工具的使用,让人类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特立独行。特别是吃到熟食后,大脑的发达让人类走出非洲,在地球横行霸道。

人口:人口是精髓,牛逼的结果就是数量多的急剧增长,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美洲和大洋洲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灭亡于人类的癌变过程中。按照作者的说法,非洲大型哺乳动物幸免于难的原因在于长期和人类共处,渐渐演化出躲避人类的本领(还记得赵忠祥老师那:当马赛人走来后,狮子们一哄而散,你才能知道,谁才是大草原真正的主人),其他大陆没有这个机会。特别是美洲和大洋洲这样的人类到达较晚的大陆。

地理出生决定论:你牛不牛逼,你出生的环境就决定了,别期望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上的土著建立通行全球的文明,一来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能量)让他们演化出足够复杂而强力的社会组织,二来他们人数太少。所以,历史大势是什么,你看看哪个地方人多地盘大就够了。

一些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竞争、统一和分裂——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呢?因为欧洲有适当的分裂,给了历史进程很多可能,而中国长期大一统的思想,容易让个别人的想法左右历史进程。所以适当的分裂(不是过度分裂),特别是具有极大竞争和冲突的分裂,对于发展来说是有益的。

竞争:一定要有竞争,才有突破和前进。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为学术著作,作者jareddiamond从地理决定论的视角出发,由地理因素影响的人类群体从狩猎采集向定居集约农业发展,在生产力提高后实现粮食生产盈余,进而发展出先进政治组织、工业生产技术、文字等现代社会元素,以及集中居住带来的瘟疫传播及其抵抗力生成,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欧亚大陆具有对新几内亚、南美和非洲等地的人类社会进化优势。

作者综合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由对大陆人种更替出发,写到粮食生产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在驯化原始动植物的差异及其长远影响,进而论证出病菌、文字、技术从而对中心论点展开辅助论证,接着对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中国、波利尼西亚、非洲和日本展开具体分析,让作为读者的我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变迁轮廓及我的位置。

然而,作者知识储备领域丰富却在部分学科领域存在知识漏洞(如经济学),在反复论证中对逻辑前提的重复提及相对无用,在篇幅中存在累赘部分,这些是精华中客观存在的缺点,但无法掩盖宝藏本身的光芒。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毫无疑问,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研究人类史的书籍中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我甚至想推荐给所有人阅读此书。

总的来说,本书就论证了一个主题:为什么欧洲孕育出了辉煌的工业文明,而不是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在反对了一些错误的理论之后,本书抛出了自己的结论,而几乎所有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一点逻辑展开:

地理条件决定了文明的发展,决定了能更快地驯化动植物,继而让古文明摆脱刀耕火种、狩猎采集的生活。

什么样的地理条件堪称优越?本书的回答似乎并不仅仅只有一条河流而已。可以培育出更多种类动植物的地形的多样性,才是本书推崇的孕育文明摇篮的主因。发展文明的土地不能太肥沃,也不能太贫瘠。太肥沃的土地不至于让人类放弃狩猎采集的生活,也由于动植物种类太过丰富而不利于古人类的生存;而太贫瘠的土地让动植物本身的发展都受到限制,就更别提人类的繁衍了。

至于动植物的驯化,则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螺旋上升的——有可供人类大量食用的植物,以及提供额外蛋白质、以及额外劳力的牲畜,则是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两环。有了这两点,才有农业的发展,才让人类定居、发展出城市和更密集、复杂政治实体的大前提。

另外,本书还点出了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有些国家或者民族更能成功的秘诀——更能接受创新的社会,和更加包容和鼓励发展的制度。毫无疑问,这也是为何中国在科技上能够领先历史上大部分时光,却在最近五百年停滞不前、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本书为人类历史上所有事物的发展、文明的衰弱变迁、国家兴盛与灭亡提供了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解释。当然,本书的所有论据都是以举例为主,未免有些说服力不足。作者丰富的知识令人惊叹,但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显然不够深入——作者自己也承认中国是人类文明史当中极为特殊的意外。不过,瑕不掩瑜,本书的论点仍然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一句话总结本书:作者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不平衡发展有主导作用。(不是决定性作用,书中也提到了一点不同民族自身努力的影响。)换句话说:“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

“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赖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现的农业崛起作为粮食来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

然而,对于农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可驯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在各个大陆的分布却极为不均。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个狭窄的区域,这些地区也因而成为最早的农业故乡。这些地方的原住民由此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过去10000年间的主要历史进程:拥有枪炮、病菌和钢铁,或是拥有较早的技术和军事优势的人类群体,以牺牲其他群体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后者被取代或者大家都开始分享这些新优势。”

作者用了四大部分共十九章论证这个观点。例证很多,数据丰富,交叉引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研究成果。

个人认为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重复的内容太多。当然这是来源于很多西方学者层层递进的严谨论证习惯。但是从对一本书的内容呈现来说,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每提出一个新论点,就要把前面所有的观点都重复一遍。这样一层层推进到最后,对读者来说是一遍遍的重复。二是读外文书籍要撞运气的翻译问题。这本书的翻译很不利索,各种莫名其妙的、没有锤炼过的、不通的长句子。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字

1.系统性思考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要。地理环境、动植物种群和各种偶然因素甚至天体物理角度改变都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世界真奇妙。此处是新月沃地和澳洲美洲对比的例子。

2.适度的混沌状态是好事,不过分中央集权和统一,鼓励竞争的社会反而能成就创新和向外扩张。此处是中国和欧洲对比的例子。

3.各处势力是动态平衡的,曾经的优势会变为劣势,反之亦然。造成优势变劣势的原因一般都是自作孽不可活。此处是新月沃地的例子,曾经是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为自己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导致植被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而变成沙漠,哪怕现在是全世界石油资源储备最丰富的国家,但未来命运也不过最终灭亡。对,这里的新月沃地就是现在处处沙漠的中东地区。

4.流动的社会才有创新创造的可能,否则就落后就要挨打。一定要保持开放心态。中国从明朝开始的闭关锁国导致了现在几个世纪的落后,虽然现在有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是谈何容易需要好几代人持续的共同努力。新几内亚、非洲大陆、澳洲土著和美洲土著种族最后的下场都是如此。

5.现在是一个获取了世界霸权的国家在民主自由人权,是不是很搞笑?不错我说的是美国。对美洲印第安人土著的残忍杀戮和赶尽杀绝使人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灭绝,还好意思谈民主和人权?另外世界是持续发展的,有因必有果,要敬畏结果,更要敬畏原因。

6.现在各种的人均gdp的统计经济增长方式的做法是否真的具备意义?是不是要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关系和地球可持续发展上来?不过另一层面数字是国力的象征,能保护国家的安全,毕竟人性就是竞争的侵略的,你过于佛系和谐在国际上就会被欺负。

7.未来历史学科会越来越重要,它的重要在于收集和分析世界历史事件成因从而总结经验作用于未来世界。因此它要行使的职责是预测,所谓的以史为镜,继往开来。

8.以上所有对一个人的发展也同样适用。这本书也是我会推荐给我小孩看的一本书。

最后再总结一下:

地理环境决定了生物多样性,这种动植物多样性为气候宜人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来源,而动植物能被驯化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剩余的粮食能养活各种不直接从事生产的人,从而让社会创新发展,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生产工艺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军事发展。

繁荣之后就是扩张的需求促进了全球侵虐扩张,坚船利炮炸开了通往封闭地区的道路,在人群中疯传的病菌又致使大批封闭从而抵抗力差的土著成批死亡,于是乎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变成今天的格局。

归根结底,内生动力是鼓励自由竞争还是坚持集权发展,决定了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的最终走向。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精选

这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写的通俗性、科学性的学术著作,不仅对于搞纯科学,尤其是演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人类学的人都有启发意义,而且对历史研究、人类进化,动物进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授,不仅擅长学术理论建构,而且深入实践,到达现场进行田野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但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缜密研究,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科学依据。即现在全球生活的70亿人,都是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扩散到全世界五大州的。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南美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地方。在整个扩散迁徙的过程中,充满了神秘与冲突?到底是现代人类消灭了原来生活在这些大陆的土著和大兴哺乳动物(如长毛象、剑齿虎等),还是由于最后一次冰川期的结束,天气变化、气候改变导致这些动物的灭绝,作者同大多数人类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一样,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

本书反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迁徙也好,动物植物的驯化也好,为什么发源地总是在新月地带和中国这样的地方发生,作为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美洲大陆这样的地区,为什么就没有完成动物、植物的驯化?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总是欧洲人征服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洲大陆,而不是这些大陆的人征服了欧洲。即“是欧洲,而不是中国”这一“斯芬克斯之谜”。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就几乎消灭了90%的印第安人,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枪炮,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如天花等,是大量的当地印第安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大约在16000至13000年之前,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类,也是在数千年之内,就灭绝了大约90%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一历史的惊人相似,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

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例如关于动植物驯化和传播的问题,他提出为什么欧亚大陆传播的广泛而美洲、非洲传播的慢?作者认为欧亚大陆是东西走向,维度几乎一样,所以同一维度的植物容易传播和驯化,而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是南北走向,南北之间的距离太远,即维度不一样,导致在高维度生长的植物,如小麦、大麦等,很难在低维度生长。而最早掌握植物驯化的地区,如新月地带、中国和地中海沿岸,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也就是领先于狩猎社会。所以这些地区,无论是动植物的驯化和栽培,生产工具尤其是金属工具的掌握,都遥遥领先于狩猎社会,最后往往是欧洲人占领了澳洲大陆、美洲大陆,而不是澳洲大陆的人占领了欧洲大陆。

总之,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娓娓道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和大学的工作者,应该像人家学习,即如何把艰深的学术问题,讲得十分有趣,十分明白。这样,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即全世界的人,没有优劣之分,反对种族主义,提倡人人平等,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终生追求。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通过动物、植物的遗传性特征,地域语言特征分析人类起源,以及后续征服历史。

纬度决定了地域的气候、雨量,后者又会影响一个地域的物种数量。物种以及一年生植物种类多样有利于陆生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生存、演化,使之更有可能被驯化。这两者都会使得人类从狩猎采集群体率先转变为农民,生产本地粮食;大批量的粮食生产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定居之后也更倾向于剩余抚养更多的下一代,这些都会提高本地人口密度。

大型的人口聚集地会利于病菌滋生,但因为是缓慢演化,所以在病菌杀死一些人口的同时也提高了大部分人对其的免疫力。

大型的粮食生产不仅使原先的狩猎采集部落定居,多余的粮食使得分工成为可能,一部分人脱离了粮食生产,提高文化修养,发展技术,建立了统一政府,引入了宗教。这些都决定了部落是征服的主体而不是目标。

既然粮食的本地化生产是所有这一切的终极原因,研究粮食生产的发源中心就成为关键。作者是支持人类非洲起源说的,虽然如此,也许是因为撒哈拉沙漠后期的荒漠化,使得当地可驯化的动植物数量有限,导致非洲最早的农业也可能比新月沃地农业晚几千年。不仅开始晚,发展的速度也比较慢,后者主要是因为非洲主线南北走向,欧亚大陆是东西走向。

新月沃地地处维度30-45,由于集中了可以驯化的动植物而拥有了领先优势。在公元前第四个1千年中新月沃地的一些国家兴起后,权力中心起初确实在新月沃地,轮流为巴比伦、赫梯、亚述和波斯这些帝国。(所以宗教圣地在耶路撒冷??)。

后来这个地区从肥沃的林地变为低矮丛林地甚至沙漠地的过程中失去了它的地理优势,权力开始向西部和北部转移。作者称,欧洲是从新月沃地得到它的作物、牲畜、技术和书写系统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精选

优秀作文推荐:为什么是欧洲大陆征服了美洲和非洲,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等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作者认为决定各地区的发展的因素与人种无关,而是与生存的环境有关。

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可以驯化的植物种类和数目的多少,从而又决定了可驯化的动物种类的多。足够多的驯化植物和动物提供足够多的卡路里,使得粮食有大量的剩余,促进人口的大量增长。圈养的粮食与动物又决定了人类从狩猎游牧的方式逐渐成为定居聚集的生活方式。人口大量增长,粮食有剩余使得供应专职人员成为可能,于是,技术发明、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文字得以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文明由于环境的南北轴线或者东西轴线不同,使得传播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

由于人口稠密且聚集的生活方式,加上人与动物亲密接触,这为致命病菌在人群中流行提供基础。欧亚大陆人口的基数大,一次次致命病菌的接触产生的免疫力,这成为了以后摧毁屠杀各种土著人的重要原因。

当欧亚大陆的文字、战马、枪炮、病菌全都准备好的时候,印第安人等存在的新大陆就这样被占据,土著人被无情宰割。

本书通过大量的论据论证作者的观点,可读性强。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事例与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跟着作者思考,最后再得出结论。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历史留下的总会让人深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欢迎阅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话,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成就了这一代雄图霸主。

历史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他只是一个知识体系,面对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也一样,它讲述了一段段为我们所熟知或不熟知的史实。

然而,在贾雷德•戴蒙德的笔下,这些史实被重新解读,重新组合,带领读者演绎出一段关于人类社会所以然的思维历程。

这是一本历史纵深感很强的书,作者的目光匆匆扫过13000年的历史星空,满天的繁星似乎并没有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的心中存着一个思考已久的疑惑,他要在星空找到那条不为人知的线索。

人类的历史从700万年前起步,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氏族、部落、酋长制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国家,再经过漫长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人类社会渐渐走向了今天——这个貌似我们都很熟悉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耶利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欧美人把持着世界的霸权,而不是印第安人或者非洲人?”)始终困扰着我们,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戴蒙德提出的答案是“环境的因素使然,而非各大洲居民的种族差异”——这是一个与种族主义观点相对立的解释,也许这是对的,也许用戴蒙德笔下的另一个概念来概括这个终极的原因更为准确些,这个概念是“历史的过程”。

社会之所以成为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今天的社会,其原因必然是很复杂的,以至于用任何单一的尺度去考量这一问题都必将走进死胡同,碰壁,而不是走出迷宫。

枪炮、病菌与钢铁,乃至文字、天气甚或某一个小人物的一次偶然,都可能会导致历史的重大转向,如果不是那位司机很偶然的一次错误转弯,费迪南大公就不会遇刺于1914年6月28日的那个时刻,尸横遍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会晚一些发生。

这并不是说戴蒙德的历史追溯就因此而丧失价值,他的视野不同,他的目光在历史的夜空中动则数千年的跨越,这样的跨度不是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影响的,有记载的人类历史毕竟太短了。

在戴蒙德的笔下,也许“枪炮”所指明的是一条政治的线索,“病菌”所暗合的是一条传播的线索,而“钢铁”则意味着技术的线索。

很显然,率先掌握枪炮武器的、最先适应了病菌的、最早能够熟练生产钢铁的群族将更具有竞争力,更可能,事实上也是这样,征服、吞并、同化其他的群族。

但思想的脉络总是这样,它会追根溯源,穷根究底——新的问题接着出现,为什么是“这些”群族率先拥有了枪炮、适应了病菌、打造了钢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暗指了“耶利的问题”,它追问的就是关于人类社会之所以然的终极答案。

很显然,要拥有或适应枪炮、病菌和钢铁,首先客观条件必须允许,率先打造出钢铁的群组的生活区域附近必定要有铁矿,不具矿脉的地区不可能在意念中打造出坚刚利铁来,而率先适应病菌的种群必然是率先接近动物的种群(因为充分的科学事实表明,传染疾病从动物身上变异而来,传染给人,然后才在人类群体中传播),最初拥有枪炮的群族的首要前提则很难追索,虽然理论上来讲,这些群族首先必须拥有制造枪炮的原材料,但这个前提在历史的脉络中显得基本毫无价值,因为在枪炮制造出来的时刻,钢铁和炼铁的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传播了。

再接着追索,那么具有铁矿的地区有很多,为什么不是大家一起造出钢铁,而是屈指可数的那些地区呢?还有,世界上动物有很多,为什么是那些地区率先接近并饲养了动物,而不是其他地区呢?这一系列问题,似乎开始慢慢地将答案向一个狭小的甬道中挤——许多可能的原因一一被局限在甬道内,突围而出的是粮食——这颗看似不甚起眼,在今天似乎司空见惯的星星,在戴蒙德的眼中成了历史的夜空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目光追索着这一点星光,穿越13000年的暗夜履行,直到今天。

粮食的驯化是人类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粮食生产是最初的农民在田园周边定居,开始春种秋收而不在逐水草而居。

定居使得妇女不再需要用乳汁哺育幼童直到他的肠胃机能可以适应由渔猎而来的食物,也就是说,妇女的受孕频率开始因受孕周期的缩短而提高,这一变化使得定居的这一个人群人口数量加速增长,而定居使得定居点附近的人口密度增长,由此反馈回粮食生产的信息开始成为“粮食不够吃”了,“需要”是发明之母——这样,就促进定居的农民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种技术,开始集约生产——以满足定居人口对食物的需要。

钢铁最为倚重技术,最初可能是偶然发现的,但当最早发现的人意识到这个东西比石器要锋利耐用的时候,作为一种技术,钢铁生产在那些富含铁矿的田园附近开始了。

饲养动物,必然是在人类定居之后的事情,而且一定是最早出现在定居点的附近,因为渔猎群族是不会赶着家畜四处捕猎野兽的,病菌的产生最初在定居点,而定居的前提是粮食生产,为此病菌产生的终极因素也是粮食。

枪炮还是比较特殊,但很明显,作为一种复杂的组合工具,同其他复杂的技术一样,不可能同钢铁一样是偶然发现的,它的发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意味着,当枪炮出现之前,某一群族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闲散人口——这些闲散人员才有可能有闲暇去发明枪炮这样复杂的家伙。

我们已经意识到枪炮所指乃是政治,政治的出现是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时出现的,它意味着一个大的人口集合,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靠个体无法有效调节的矛盾,于是几乎是自然而然,国家机器以及一系列的政治体系开始形成,以至于形成今天的这个政治局面,但其前提,我们看到,依然是首先有了粮食生产所致的定居。

我们开始追索粮食的来历,为什么是某些地区形成了粮食生产,而另外一些甚至于直到今天还停留在渔猎社会呢?是地理的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将有很多的因素可以说明这一点,粮食的传播脉络在人类发展史上也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然是在亚欧大陆,在古老的新月沃地和古老而现代的中国附近,而新月沃地和中国则有充分的考古发现证明是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因为他们的.地理多样性和气候的适宜性。

北美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中心,在这个论断中似乎是个例外,但不要忘了,200多年前,是欧洲人的殖民形成了现在的北美。

粮食生产促使了定居的形成,定居的扩大又逐渐发展了技术和政治体系。

国家的发展史,是一部征战不休的历史——这是出于对资源的强烈需求。

漫长的历史周期过去,历史的脉络延展到今天,而当下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似乎都理所当然。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价值乃在于告诉我们从何而来,这条脉络的走向是怎样的,那么聪明的人将能够顺着这条脉络去猜测(也许仅仅就是猜测而已)明天将会走向何处去。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古话——实用,是能够传承到今的中国古话最大的价值。

粮食与政治,沿着悠久的历史长河漂流至今天,纠葛不断,打理不清——毕竟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最底层需求,而一切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则在这个层级结构中高高在上。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一旦吃不饱肚子了,天下就会大乱,大乱之后,,貌似全新的生产体系和分配体系确立,人们再无衣食之忧的朝代大治——大乱大治,大治大乱,一乱一治,不乱不治似乎已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传统。

今天,封建时代一去不返,今日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分睿智的选择和决策。

今天,我们在政府的决策中看到了更多的未雨绸缪的行为,我以为这就是长治久安。

我们还是回到粮食这个话题,这必将是一个具有永恒的历史沉重感的话题。

世界上最早的两大粮食生产中心,新月沃地已经名存实亡——过度的开垦放牧沉重打击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古老的新月沃地成了今天沙漠化、半沙漠化、干草原和盐碱地。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

另一个粮食生产中心,是我们中国,情况似乎也不容乐观——城市化的进程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过度的砍伐和放牧,使得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日益加快。

目前,我国沙漠和沙化土地的总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

这无疑是一个更令人痛心的事实。

任其发展么?显然不行,新月沃地的例子和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史实活生生地摆在那里。

今天,我们还生活在有水喝,有田种,有饭吃的状态下,工业文明成果也蒸蒸日上,但无疑,在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致命危机。

明人朱伯庐在家训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是至理名言,于个体于国家于民族皆同此理。

前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到“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的决策和战略部署,感到了无端的激动。

毋庸置疑,这是一位负责人的领导人的态度,是一届负责任的政府的执政方针,体现了政府的长远目光和坚定决心。

未雨而绸缪,这是政府的鲜明态度。

作为个体的人,我想,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态度和行为。

任何的产品取得,无疑都意味着其背后对环境的索取和对生态的破坏,节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任何的浪费都无异于自虐和自杀。

我们对生命充满了热爱,为此,我们更应该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我们不妨去长江看看,去黄淮看看,去北方感受感受沙尘,去西部体会体会干渴……生态是脆弱的,我们也同样是脆弱的。

粮食生产是脆弱的,我们对粮食的需求却不因为这脆弱而变得更少,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很多,最易于做到的,也许,是从节约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开始。

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我们能静下心来阅读好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充斥身边的都是各类培训教材,成功学,速食小说,娱乐八卦……某一天,在一门课作业的要求下,我捧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我很快迷上了这位作者,之后不久又读完了他的另两本著作《崩溃 :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和《第三种黑猩猩 : 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这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早年从事鸟类学研究,晚年时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而担心,于是写下了上面这三部著作。

“人”的问题,令人着迷,同时也因其复杂性而使许多学者望而祛步。

戴蒙德以其动物学家的视角,客观的为我们展现了我们身上的动物印记;人类的历史——人类世界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以及未来世界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我们如何从古代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等诸多深刻而迷人的问题。

这三部著作语言生动幽默、真知灼见,特别是《崩溃》一书中总结的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以及如何避免犯错误的方法论几乎对任何人适用,我觉得很值得向所有渴望了解自己的读者推荐该系列丛书。

《第三种黑猩猩 》一书中作者主要从我们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出发,回顾了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女性的隐性排卵、绝经、人类在灵长类中怪异的生殖器尺寸、人种、滥用化学品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动物学家的眼里却是如此怪异!很有可能正是这些在动物中不常见的特征最终使我们脱颖而出,成为今天地球的主宰。

反倒是我们自诩为人类独有的语言,艺术、农业等特质其实在动物界早有先例,只是因为我们很难理解动物的信号系统,才成了人类妄自尊大的理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物的情感生活语言系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人和动物之间并无鸿沟——借用作者的话: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此外,本书中作者还对衰老和死亡以及地外生命等有趣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作者的主要观点是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纵观人类历史:白人征服了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非洲班图人取代了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以及南岛人的扩张等人类历史上的征服与反征服事件并不像种族主义者声称的那样是优等民族对劣等民族的取代,各地的人种在智力体力上并无差别,造成今天世界格局的主要原因乃是各地居民祖先占有的自然资源所致。

为什么最早的农业发生在新月沃地?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驾船来征服欧洲……这些问题都能用几大洲所具有的野生动植物组合,以及大陆轴向影响农业和文明的传播来解释。

在《崩溃》一书中作者认为人类未来将面临的最大危机将是资源枯竭和核战争,只有这两个危机足以灭绝人类。

而癌症、艾滋病这些问题相对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不足以危及到人类整个种族的生存,如果人类能一直生存繁衍下去是一定能够攻克癌症之类的疾病的。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我国面对的资源问题应该说是非常严峻的。

在这里我还要指出一个误区,我国目前的人口是控制住了,但我们不该忽视了另一个现象,现在随着国家的富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渴望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一个国外学者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一个美国人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是三十二个第三世界人消耗能源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虽然目前我国的人口没有显著的增长,但是如果全体中国人都过上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对环境的冲击力应该是“13亿乘以32”人,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且不提这32倍算得准不准,我们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来看一看实际发生了什么,家庭人口数近年来在一直下降,从原来的四世同堂到现在的三口之家,甚至是独居;同时人均居住面积在不断扩大;而每一个新的家庭都需要添置一套家具,这些家具在很多时候是闲置的,而在原来的大家庭里家具公用,使用效能最大化。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城市居住面积停车面积的扩大,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城市扩张,耕地减少。

在吃的方面,现在人民食物中的肉蛋奶比例有很大的提高,而食物链十比一的转化规律告诉我们,如果多吃肉,我们将消耗更多的绿色植物需要更多耕地,而如果纯素食我们能养活十倍的人口。

然而我们不可能让大家回到原先的生活方式去,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也是党给人民的承诺。

探索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合理设计利用规范,使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同时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些生态学家的肩上!可以说我们目前做的还很不好,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还在持续丧失,作为农业之本的土壤还在继续沙漠化、盐碱化,外来入侵生物还在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损害……世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我国的学者们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搞研究,给党和国家拿出一些切实可行可信的资源利用方案来。

也希望党和国家能多关注祖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多给科学家一些信任,建立好双边的合作互信,一起为祖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出谋划策!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为我最认可的社会学(?)科普作品之一,还是要好好评述一下的。

我读这本书时已经比较晚了,接触过了相当体量的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所以初读的时候,不太觉得有很多收获。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任何一个有基本世界史功底的人自然能理解的——哪怕他并不能明确地总结出来。

作者的写作方式,也说不上有多么独到之处——他写得很好,系统、详实、论据充足,非常地酣畅淋漓,非常雄辩,但任何一本普利策奖获奖书籍都是如此。

然而,审慎地正视并分析文明的差距并得出人种无优劣的结论,与以政治正确之名禁谈差距的存在,片面强调结论本身,不但本质不同,而且影响迥异。联想一下现在的难民问题,就能体会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范文精选

贾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几岁时,他的职业发展到鸟类学和生态学,并在新几内亚地和周边岛屿长期进行科学考察。现在,他的专业是环境史,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地理学教授。

其实,我觉着作者都不用发力,就轻松的对自己平时工作和经历的做个总结和感想,加上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写出的书偶然也必然畅销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够写本自传之类的应该也能畅销。

全书讲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系列的关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类能先获得先进的技术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学细想层面更多的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一本1996年写的书,备受瞩目,受到比尔盖兹等诸位商界大佬推崇。经过20多年的时间洗礼,现在看起来也是拍案称绝。书中关于为何人类发展历史是由欧洲人殖民统治全球而不是其他地区的人们给出了是由地理环境而非人种决定的理由。

对于具体地理环境的决定程度有多大我还是有所怀疑的,但对于作者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因果链一层层回溯的方法还是深感认同。作者同时对于为何是欧洲而非中国发展既而统治全球有着简单的解释,虽有失偏颇但是也发人深省。其中地理环境的因素和历史发展的积淀或许也是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理论研究解释。

对未来中美竞争的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地理环境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或许是最终能够有机会胜出的终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对于区域一统和分裂孰优及对于技术发展创新的影响的解释也是值得警醒的。其中有利有弊,放在更大的一个周期看,哪种组织方式更佳仍还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的翻译实在太差,让人几乎读不下去。但是书中尾声和后记中关于作者的研究方法的解析和对商业领域的启示却又让人觉得值回书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字

可能我们会谈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差距使不同名族走上了不同命运。而作者讲,从近几百年来看这些是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作者从演化生物学、地质学、历史科学,追溯到13000年前各大洲的历史,在众多科学家协同下进行调查、研究。

1492年,几艘帆船在一位意大利航海家的率领下,从西班牙一路西行错误着陆美洲新大陆,从此便打开了欧洲通往新大陆的窗户。

没错,这个人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次航行对欧洲人来说通往了天堂,可对美洲印第安人来说,却是通往地狱。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随后,开始不断有欧洲人航海来到美洲淘金,并与土著人发生冲突、摩擦,发动战争,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就是卡哈马卡战役。

由西班牙总督皮萨罗带领168名西班牙战士埋伏在卡哈马卡,等待一支随后实际上有8万士兵的印加帝国首领阿塔瓦尔帕。面对密密麻麻、压倒性的人数,西班牙人虽然怕的险些尿裤子,可后无援军,丝毫不敢露出任何胆怯的痕迹。一声号令:“出来吧!出来吧,基督教徒们!”顿时枪声、喇叭声和响器声使印第安人陷入惊慌,吓得相互践踏。

总督本人一手拿剑一手拿匕首,带着身边几个西班牙人冲进密集的印第安人群,一阵乱砍。而这些毫无还手之力的印第安人,只能用石头、木棍、短柄斧头作为武器,根本是以卵击石。惊慌失措的印第安人被枪炮的射击和马匹吓坏了,因为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惨叫声、血泊、尸体环绕在整个卡哈马卡,到处尸横遍野。首领阿塔瓦尔帕及随身的官员全被杀死,要不是夜色降临,能活下来的印第安人不会有几个。

这就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仅有62名骑兵和106名步兵的西班牙军队能够战胜一支大约8万人的印第安军队,而且未损一兵一卒?这些原因是:以枪炮、钢铁和马匹武器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性疾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际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像这样欧洲入侵的案例数不胜数:

包括英国船长库克远航至澳大利亚,使澳大利亚土著人被大屠杀,几乎濒临绝种;英国利用现代化装备杀害、剥削印度人,使殖民地统治长达两三百年之久;中国近代史中,大大小小不平等的割地赔偿条款,使偌大一个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我们不禁想到为什么不是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先拥有钢铁大炮呢?为什么不是他们入侵欧洲呢?作者提到,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因素只是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

终极原因是:粮食的生产与传播。

众多科学家结合碳—14年代测定法,能举出粮食生产完全独立出现的5个地区:西南亚。

其中西亚的新月沃地,自然优势明显。第一,它所处地中海气候带内,便于植物生长;第二,有许多作物的野生祖先本就繁茂而高产,利于早期农民驯化成现代作物;第三,短距离高度和地形富于变化,利于灌溉、丰富物种多样性。

像新月沃地一样,其他几个产区同样物产丰富,早期猎人能够采集到营养丰富、又大又好吃的食物,好的种子就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演化成农民主要的农作物。

玉米祖先来自早期中美洲的驯化、大麦来自新月沃地、稻米来自中国、棉花来自南亚……动物原始祖先的驯化,猪、牛、马在内的14种可驯化动物中,有13种的野生祖先全来自欧亚大陆。

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北美、澳大利亚可驯化的动物一种都没有。随着野生粮食的收集、加工和储藏技术日积月累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枯竭,狩猎采集逐渐被以种植粮食的定居生活方式所取代。

那为什么粮食产区在欧亚大陆领先呢?今天大部分很肥沃地区早期没有生产粮食呢?欧亚大陆是同纬度东西延展最广阔的大陆,同纬度的气候、昼夜时长和季节变化完全相同,能够实现快速传播、统一品种,属于横向传播。

而非洲、美洲属于南北纵向传播,跨纬度的气候、昼夜时长和季节变化差异大,传播速度缓慢。同时,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洲的沙漠、山脉甚至阻断了传播。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粮食生产更晚,至今还存在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部落。是因为那里人懒惰、愚笨、或者气候不适合种植吗?事实上都不是。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那里没有可用来驯化的植物祖先。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只有几千种,其中只有几百种可供驯化,而这几百种大部分都光临了欧亚大陆这片土地上。

因此,要么是因为可驯化的原始祖先,要么是因为资源传播,使欧亚大陆才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在粮食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的族群,在通往枪炮、病毒和钢铁的道路上也取得领先优势。

集约化粮食生产使人口密度稠密、劳动力增加、产生余粮储备,这种定居生活方式为积累财产和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人口越稠密的地区,冲突、共同决策、经济和空间一系列问题越突出,就要求大型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形成统一的行政组织。

文字也在复杂而集权的社会制度需要下,逐渐创立和传播,为统一意识形态、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它也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例如瓦特、爱迪生、莱特兄弟的发明都是在前人日积月累的技术推动上改进才开创了商业的成功。不同我们所想的是,早些年间技术的发明不是为了满足某种预见性的需要,而是意外发现可以这样使用被广泛流行。

因此欧亚大陆在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技术文化相互催化下,成为酝酿世界列强最肥沃的土壤。那为什么先进的文字、技术没有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呢?大多数文字和技术都不是独立发明的,而是从其他社会借来的。海洋、沙漠、山脉不仅阻碍了粮食的传播,也阻碍了文字、技术的传播。

看到这里也许你就明白了,亚欧大陆和其他板块的技术发展的差异,依据的是粮食生产开始的时间、技术传播的障碍、人口多寡等地理优势,而不是聪明智慧。

所以西班牙入侵北美印加帝国时,印第安人看到了他们没看到过的枪炮、钢刀、武装的马匹、文字书本。但仅仅靠这些优势,还不足以说明那么少的欧洲移民能取代美洲和其他地区那么多的土著。那靠什么呢。答案是,病菌。

例如1531年,西班牙之所以能征服美洲,病菌入侵功不可没。在皮萨罗军队168人登陆时,病毒已经提前登录了这片纯净的土地,杀死的印第安人比战争死亡的人数多得多。

据考古发现,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哥伦布来到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包括澳大利亚土、非洲南部、太平洋驻岛这些土著居民通过接触欧亚大陆病菌累计死亡率在50%~100%。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黄热病、瘟疫等病毒主要来自旧大陆,而其他土著居民从来没接触过这些病菌,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只能白白受死。

那为什么这些病菌会来自欧亚大陆,而不是其他大陆?作者提到,这些人群病是从欧亚大陆驯化的群居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人与动物过分亲密传给了人。

而美洲、澳大利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几乎没什么驯化的动物,因此不能成为这些疾病的来源。并且这些病毒在宿主体内适应和演变延续传播,学会不立即杀死宿主,而是留一段时间,不断用新的花招繁衍,所以能蔓延至其他纯净的土地上。

回到开篇问题,是不是拥有地理优势的民族就能一直领先呢?事实证明,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第一次被炮轰时,闭关锁国、没有竞争意识的清王朝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信息交流的迅捷与透明化,多样化的需求和发展,仅仅依靠地理自然优势已不足以支撑一个名族崛起或领先。日本便是典型的例子,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是依靠管理和技术成为了经济强国。

因此文中总结到,激烈的竞争或许才是不断进化的动力。当你没有对手的时候,也就是你停滞不前、倒退的时候。

相关范文推荐
  • 12-12 大学生酒店管理顶岗实习报告(模板20篇)
    实习报告是实习期间对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如果你对撰写实习报告感到困扰,不妨看看以下精选的实习报告范文,或许能帮到你。我学的专业是一名酒店
  • 12-12 成人教育市场营销实习报告(精选18篇)
    实习报告是向导师和上级展示自己实习表现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包含在范文中的实习报告是优秀的典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经过学校的安排,我
  • 12-12 学校管理员工作计划大全(23篇)
    学校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它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学校图书室是利用书刊资料传
  • 12-12 师范生的毕业实习总结(汇总21篇)
    实习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对实习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在下面的一些实习总结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作灵感和思路。我第一次踏进x
  • 12-12 中学语文教育个人实习总结(优秀24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成就,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范文中
  • 12-12 我爱家乡的冬季写景(通用23篇)
    一篇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感动,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优秀作文,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说一年有四个季节,但是我唯
  • 12-12 会计的认知实习报告(模板17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参与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写实习报告,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贡献和价值。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实习报告范文,
  • 12-12 未来的一封信三年级(热门21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内心感受和思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用文字展现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要写好一篇优秀作文,不妨多读一些经典的作文范文,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 12-12 原来我也很傻(模板19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写得好,更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写作中,要学会借鉴他人的长处,不断吸收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以前,我总是大大方方的,
  • 12-12 小学生游记上海优选(精选17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上海。我们乘动车四个小时到达上海,一路上我和其他三个伙伴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终于晚上六点到达上海。我们先去城隍庙吃小吃。城隍庙里灯火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