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大全6篇)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大全6篇)

时间:2023-10-13 20:47:20 作者:BW笔侠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大全6篇)

答谢词是一种传统的社交礼仪,用于对赞助者、捐助者或支持者表示感谢和敬意。在写答谢词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以使感谢之意更加流畅和动人。在写答谢词时,可以适当参考范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大家好!今天能站在这里向各位介绍我的教学设计让我感到十分荣幸,感谢各位给我这次机会。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我与地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散文单元,要求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书写人生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本文鲜明的主题。

二.说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感悟和体悟素质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自主的要求,联系高一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目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为了促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面得接受和汲取知识,我确立了以下两个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抓住关键句,品位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其次,能力目标:为了突出知识和能力并重,我确立了以下两个能力目标:

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第三,德育目标: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生活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我确立的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两方面:

1.体悟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2.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形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会做一个关爱他人之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寻找脉络线索,把握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

2.体味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为了使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而感触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将本文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体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表达效果;

2.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极强的散文,根据教学目标的规定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关要求,以及新课程提倡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的兴趣,我选用了以下教法:

首先是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讨论法,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由讨论,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对生命的真切感受以及母爱的伟大;再次是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除此之外,我还将采用问答式教学法。为了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教具准备主要有: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这篇课文我准备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着重分析第一部分:地坛的景色以及“我”在地坛中进行的思考。这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导入:

我将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来引入,激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从而为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第二步,对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悟作者的思想,进而为学习本文提供有利的帮助。

第三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运用多媒体显示“地坛”的景色,学生感受地坛的苍凉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样便可以为学生体悟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创设环境。接着,由我示读课文,对生僻字进行点拨;然后,放录音让学生复听一次。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意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并且能够初步体会出文章的意境,从而有利于教学的下一步开展。

第四步,展开:

对第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讲析,寻找脉络线索,把握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我”与地坛二者的关系。第一部分主要写地坛的景色以及“我”在地坛中进行的思考。

其次,根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技巧,重点分析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七自然段三处的景物描写,通过分析比较三处自然景色色彩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归纳和理解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颓废、消极平和、宁静对生活充满希望。从三处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地坛俨然是作者灵魂栖息的场所,从而也完成了教学重点的要求。

最后,让学生们谈一谈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之后,对生活生命有怎样的感想,在此阶段,让学生自由发言,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敢于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以上就是第一课时的简单教学设计,下面进入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咀嚼母亲对我深沉的爱,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并讨论母亲的形象。这一课时我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根据高中生抗遗忘的生理规律,使学生能够准确、简单、快速的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和内容,所以在开始新的一节课之前,我会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

第二步,步入主题,并进一步展开: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归纳出母亲的形象,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

通过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简单的总结。这样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使课堂氛围显得很轻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中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出母亲的形象的。母亲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我”对母亲的理解来塑造的,所以呢,着重找出“我”对母亲情感变化的线索即可。

第三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值得借鉴的东西,先由学生讨论,教师从内容、写作、语言三方面加以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学有所得。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组织学生,我们师生一起对本堂课的教学要、点进行总结:

知识方面;引导学生在欣赏散文时把握住文章的脉络线索;品位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德育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生活观;体味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文档为doc格式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法,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这些学生,刚升入高中人生阅历还很浅,又刚刚接触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样学生偏浅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构就成了一对矛盾,怎样在45分钟里让学生读懂文章并有所收获,完成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预习思考法;

(二)诵读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探讨、拓展延伸、巩固探究”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巩固探究需要2分钟。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情导入。(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二)抓住关键,总体把握(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具体探讨 (约20分钟)

这一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第二板块:母爱无言。这两个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教学法、分析探究法来完成的。下面请大家跟我走进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感悟生命我是通过四个问题来达到我的家学目标。

1、“地坛”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2、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文字:

3、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由第四个问题过渡到第二板块:母爱无言。对于这一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的。

边听朗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2) 作者设想了母亲哪些心理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3) 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4) 写母亲与“如何面对命运”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问题有何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地坛与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讨论:

1、你有哪些关于“母爱”的体验?

2、你遭遇过坎坷吗?该如何正确地面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巩固探究(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简要的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

(1)、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说声谢谢,并为他们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了这些作业,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勒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启,拔,导

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分四个环节展开。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约10分钟)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约1分钟)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1)落实具体目标1,并给定学习方法:找,读、议。(约10分钟)

教师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与史铁生有无相同之处?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不同,决定了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理解也不会相同。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重在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领悟与体会。贯彻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的要求。

(2)落实具体目标2,并给定学习方法:说,议。(约10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其问题依次是: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从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我适时补充三个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个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个是“西西弗的神话”,第三个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个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扩展练习。(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用简洁明了的话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及收获。

2、教师布置作业: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如上作文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读、议。)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说,议。)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品评融情于景挖掘地坛内涵

教学设想:完成学习目标2。分四个教学环节。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复习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约3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对社会的挑选,敢于正视竞争的激烈。怎么样?能够接受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挑战吗?”

[设计意图]作为学习活动推动力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如上的导语,激起学生挑战学习的兴趣。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仔细阅读文本第一部分,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一部分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要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落实这个要求。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现手法。(约8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学生用5至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第一部分。

2、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知新。既为建构新知作准备,又训练学生阅读文本与归纳概括文本特点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以问题为链条,突破难点,落实语言训练。约25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坛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描写地坛特点的句子。”(这个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大多都能找出来。)

2、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句子”要求学生结合地坛景物描写讨论品评“荒芜”“衰败”这两个词的内涵。

(1)学生通过课文43页“九坛”的简介,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对地坛有一个大的感性认识。(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历史变迁,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坛。)

(2)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荒芜,是指因无人管理而满野草。”“衰败,即衰落,由兴盛转向没落。”

(3)学生分别找出体现“地坛荒芜”与“地坛并不衰败”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蕴的情感。此处不求让学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而重在启发学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师提供带个人色彩的感悟:时间可以消融人的痛苦与不幸,历史可以包蕴个人的荣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谐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5)讨论写景句子里的语言创新。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帮助学生领会地坛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体现重点,落实了语言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1、教师归纳小结本课学习要点: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并且适当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注意语言的创新。

2、教师布置作业:谈一谈你母亲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给予你的影响,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我设计如上作文题,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内容。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下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二、说学情

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学生大多数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读一篇课文,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上课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查询了史铁生的资料,抄录了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四、说重点难点

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五、说教法学法

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史铁生情感的变化。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三大环节:

一、课文导入

二、文本探究

三、课堂总结

第一环节:课文导入

只要分为三个方面:

1、照片导入,由史铁生的照片导入课文

2、换位思考,假设你在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

3、引入课文

第二环节:文本探究

本环节是本课重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残废之初作者的心境,从地坛与作者的相似之处中体会二者的同病相怜。重点解读描写地坛外貌的句子。第二部分,抓住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特点,围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对地坛景物的描写,小组探究这些景物的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三部分,则是作者从为何生到怎样活的一个过渡的思考,由两个问题,即“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进行过渡。最后简单解读了一下作者看透生死后地坛展现的新景象。

第三环节:课堂总结

1、从“作者喜欢地坛吗”这个问题入手,要求结合前文学习,让学生概括地坛对作者走出逆境起到的作用。从而对整节课作一个总结。

2、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的说课,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提意见。谢谢大家。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是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下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学生大多数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读一篇课文,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上课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查询了史铁生的资料,抄录了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史铁生情感的变化。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三大环节:

一、课文导入

二、文本探究

三、课堂总结

第一环节:课文导入

只要分为三个方面:

1、照片导入,由史铁生的照片导入课文

2、换位思考,假设你在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

3、引入课文

第二环节:文本探究

本环节是本课重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残废之初作者的心境,从地坛与作者的相似之处中体会二者的同病相怜。重点解读描写地坛外貌的句子。第二部分,抓住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特点,围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对地坛景物的描写,小组探究这些景物的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三部分,则是作者从为何生到怎样活的一个过渡的思考,由两个问题,即“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进行过渡。最后简单解读了一下作者看透生死后地坛展现的新景象。

第三环节:课堂总结

1、从“作者喜欢地坛吗”这个问题入手,要求结合前文学习,让学生概括地坛对作者走出逆境起到的作用。从而对整节课作一个总结。

2、布置作业

1、导入头重脚轻,

2、课堂小问题太多,主问题不清晰,

3、对句子的分析浮在表面,没有深入体会,

4、语速过快等等。

然后大家出谋划策,就有了第二次的磨课。果然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第二次磨课,从各方面来说,都比第一次好,但还是存在问题,一是在分析地坛与史铁生的相似之处那里,问题设置的顺序有点混乱。二是对第五自然段的分析,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的感悟较少,三是最后六个譬如那里,也是内容太多,教师的分析浮在表面。回去之后我又进行了修改。今天呈现的就是我们的成果了。通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我认识了备课组集体力量的强大,同时就个人而言,我了解了更多的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虽然因为经验等等方面的原因,我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相信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说课,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提意见。谢谢大家。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启,拔,导

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分四个环节展开。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约10分钟)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约1分钟)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1)落实具体目标1,并给定学习方法:找,读、议。(约10分钟)

教师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与史铁生有无相同之处?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不同,决定了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理解也不会相同。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重在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领悟与体会。贯彻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的要求。

(2)落实具体目标2,并给定学习方法:说,议。(约10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其问题依次是:读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从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我适时补充三个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个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个是“西西弗的神话”,第三个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绪。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九年级英语课后教学反思总结(优质15篇)
    学期总结是对这段时间过程和成果的一种总结,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学习总结范文5九年级英语课后教学反思总结篇一跟班而上,执教毕业班,我深感学生的英语
  • 10-13 2023年学校年度工作总结(优质18篇)
    少先队活动总结是对我们参与的少先队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形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同时也能够提出改进和进步的建议。在过去的一
  • 10-13 最新监理员月度工作总结(优质8篇)
    行政后勤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设施管理等多个方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帮助。监理员月度工作总结篇
  • 10-13 最新新郎婚礼答谢宴致辞(优质19篇)
    在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所有为这次活动付出努力的人们。在致辞致谢中,我们可以通过引用相关事实和数据来增加演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致辞致谢是一种在特定场合表达感激之情
  • 10-13 最新经典正能量的励志语录条经典(精选12篇)
    无论身处何地,爱国标语都能唤起我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怎样创作一个有力的爱国标语?通过读懂这些爱国标语,我们能更好地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典正能量的励志语录条
  • 10-13 社团期末活动总结万能(优质8篇)
    学期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师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也能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参考依据。要写一篇
  • 10-13 感恩客户的语录经典短句(实用8篇)
    岗位职责是组织内部工作分工的基础,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写岗位职责时,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和技能来展现自己的优势。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岗位职责范文,供大
  • 10-13 最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汇总10篇)
    在写作过程中,提纲是指导我们思考和组织文章结构的重要工具。写作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和拓展知识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针对论文写
  • 10-13 护士简历求职自我评价(汇总10篇)
    一条简短的安全标语,背后却是一份深入人心的呼唤。设计安全标语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口号,以提高效果。请各位工友仔细查看以下安全标语,牢记在心,切勿掉以轻心
  • 10-13 最新我走了的伤感说说经典句子(汇总8篇)
    一分钟,也足够我们做一次快速的短暂冥想。那么,在一分钟内我们如何利用好时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分钟总结示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我走了的伤感说说经典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