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大学语文申请书(汇总10篇)

2023年大学语文申请书(汇总10篇)

时间:2023-09-28 20:25:44 作者:紫薇儿 2023年大学语文申请书(汇总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一

在我们走进大学校园时,大学语文课程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作为高校通识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语文的开篇让我对于此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在每节课后都有了新的心得和感悟,让我对于语文和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将就大学语文开篇的心得体会做一番分享。

第一段:语文的新理念

在大学语文开篇的内容中,语文的新理念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语文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基础知识,而是变成了给学生提供一种语文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在大学语文的新理念中,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和情感投入,通过不同学习情境的构建,让他们具备实际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素质。

第二段:情境教学的优点

在情境教学的理念中,情境就是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以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为主线,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多维度的语言素养,既包括语言形式的掌握,也涉及到语言应用的实际运用。情境教学的优点非常明显,它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探究中,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感知语言,建立语言感性记忆;在全面的为情境服务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构建认知框架,建立自我学习的能力,总的来说,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的思维、情感、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素养都在语言的交流中体现,语文素养就成为了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还能对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有深远的意义。语文不仅是获取知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文化认同、传承历史的涵道,大学生在这个时代应该做到用语言发展自己,同时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第四段:语文学习的方法

大学语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阅读、写作、演讲、听说等,同学们可以针对自身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通过多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写作和演讲则更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实际运用语言。

第五段:个人心得

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我发现自己的口语方面还有待提高,并且在语文的学习上如何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让我更加关注有导向的阅读。同时,我认为,当我们在学习语文时,要时刻的保持一颗勤奋和积极的心态,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

总结

语文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它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或者毕业论文,更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大学语文开篇教育我们如何更好的学习语文,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应用,从而让自己在成长中能够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二

近些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开篇是大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学生在这里学习到了课程的大体框架,更重要的是,我们带着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去体验,去探究语文的魅力,给学生留下前所未有的语文学习体验。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与感受。

第一是“体系与框架的建立”。在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到茫然,繁杂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让我们无从下手。而大学语文开篇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它是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缩影,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从而更好地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它使我们对大学语文学科建立了更为清晰和系统的认识。

第二是“阅读与理解的提升”。在大学语文开篇中,各种文学和文化经典的阅读材料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可以在关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全面地了解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至关重要。

第三是“思维与探究方式的改变”。大学语文开篇强调了对语文学科的思考和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平日接触语文的方式和思考的深度。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怎么做”的阶段,更是通过探究和思考来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是“个性与情感的融合”。大学语文开篇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让学生外化情感与名言、格言和诗词相衔接,强调个人情感对于语文学科的启迪和见解。我们的学习不再只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而是更多的体现个人情感和想法,这既让学习成为了一种有趣的体验,又可以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五是“目标与方向的架构”。大学语文开篇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第一课,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大学语文开篇中,我们通过对书信文化、经典诗词等形式的学习,对大学语文课程建立了初步的思考和理解。这给我们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为我们制定学习目标和方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

以上便是对大学语文开篇的心得体会。大学语文开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大学语文开篇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为大学生铺路,的确受益匪浅。要发扬语文精神,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三

大学语文的本质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区别,要有“大语文”视野。“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从教材内容的编选到教学计划的安排、执行等都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为归宿。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契合了大学语文的这一性质。大学“研究性教学”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美国率先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2]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获得研究和创新能力;涵括了教学时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根本性转变,有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文化人类学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课程研究范式“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3]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通识教育本质非常契合人类学对课程内涵和功能的定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主客位视角和文化相对论等理念均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启示。以上三种理念的共性将教学视为深入的研、学、实践,并融入文化体验的过程,对当前教学方法陈旧、笼统、死气沉沉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普及工作,从20xx年起将大学语文列为本科通识教育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已在所有学院开设该课程,由文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笔者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音乐学院美术学、广告、环艺和音乐教育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并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效果评估,初步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特征相结合

大学语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由于其在知识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学中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表现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突出文学与艺术的通融,选取有助于启发艺术思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诗文,贴近艺术专业的实际。在第一堂课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学语文”这个问题,阐述了两个理念:一是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二是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大语文”。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美术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就“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启发讨论。我首先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有“魂”才有美。学生在讨论后,我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4]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音、声、画、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感知和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艺术生专业特色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关键的方法是将文学与艺术贯通,启发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文学与艺术通感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构拟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以第九单元礼赞爱情中的陆游的诗歌《沈园二首》为例。笔者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用绘画表现出来,你将运用什么手法?学生一致认为是传统的国画手法。笔者进一步追问如何构图,有学生认为应突出环境的冷清与孤桥下流水中唐婉若隐若现的身影,以此来表现苏轼的孤寂和悲伤,重在故人已逝的感伤氛围营造;一些学生认为应与江南园林结合起来,园林中秀美的桥亭最能体现这一意境。最后学生们还推荐了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做了简略的绘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文学与艺术贯通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人物角色体验与扮演。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了文学人物体验与扮演法。如在讲授第二单元庄子《秋水》一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人物体验任务,学生们分组准备了几个简短而精彩的话剧,通过对话、吟唱等形式的改编,将河伯与海神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谨小慎微,海神仙风道骨,极大加深了对《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与学生进行谱曲、影视作品赏析、多媒体flash展示等多种方法的研学,让师生在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完成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实践。

(三)课外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化考核

在西方国家,人类学倡导的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调查点,民族志即课堂实践的书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性或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课内和课外实践两种。我们尝试了课外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小型民俗采风与艺术设计成果奖展示活动,并将成果展示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考核。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后,学生们对小说中描绘的湘西宁静的乡村氛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壮族村落进行民俗采风,重在感受壮寨的建筑、景观、生活民俗等。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关注村落景观、服饰民俗和饮食民俗,在为期两天的采风过程中,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观的认识。返校后,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交了形式多样的作品:美术专业学生以国画或素描等方式表现了壮寨的梯田、杆栏建筑景观和民族服饰;环艺设计学生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壮族建筑和服饰中;广告专业学生制作了生动的壮族饮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这些作品的展览和作为平时考核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大学语文融会贯通的兴趣,充分展现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新化的考核超越了传统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艺术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因此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学”和人类学课程观理念的支撑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刻不容缓。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四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审美价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有弊,本文对大学语文都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指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以上媒体的、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体就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线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广告、艺术、娱乐、商业、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依据,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到同一课题中,实现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以及监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来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宜生搬硬套,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激发兴趣与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学生,处于求知欲、好奇心特别旺盛的阶段,对新鲜的事物愿意投入很大的热情。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相较于其他学科较为枯燥,普遍不受学生的欢迎。在大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的心思始终留在课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过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过于色彩斑斓的图片与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导致重点不突出,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折本逐末的现象,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经被分散,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二)情境创设与限制想象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个体参与到情境运动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过程。情境教学,就是实践共同体,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资源,承担学习责任,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实践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也会反过来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经过多媒体的呈现,往往简化了在大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利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对策

(一)适度使用多媒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的文体、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多媒体,教师需要有所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变,突出实效性。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有针对性,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通常来说,诗词、小说、散文,以及一些记人写景的屏幕,文学性较强,比较适合创造情境,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议论文、说明文逻辑性较强,重在说理,使用简单的图表即可。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造获取知识的平台,扮演一个促进者、协助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效果而过度依赖多媒体,学生自身的感悟、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多媒体的功能在强大,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侵占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时间,如果整堂课都在播放音乐、视频,教学效果反而不好。我们需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比如,诗词曲赋的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但也要留给学生自主朗读的机会。另外,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数量也要与学生的认知负荷相匹配,大胆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简洁明晰、重点突出。

(四)重视语文素养与审美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过于功利化,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讲究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追求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第二,活动内容的整体性。听、说、读、写组成的智力活动,情绪、心理、意志等组成的心理活动,需要保持整体性。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鉴优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

四、结语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分散注意力,在扩大知识容量的同时会增加认知负荷,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主体性、时效性原则,重视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的完美融合。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五

近日,我与同学们一同完成了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分析、讨论、写作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完成了“大学语文红高粱”教材的学习。回想起这一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深感收获颇多。在这里,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以便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感受。

一、理解了历史深沉的人情与社会结构

“大学语文红高粱”教材带我们重温了大时代下民间的人情世事,描绘了那时候的命运多舛、生计艰难,及贫富分化等社会结构的问题。比如,我对红高粱一书第2篇《许三多开疆记》中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许三多从湄公河两岸引回来“珍品”——黑色土鸡。看着油羽乌黑、腮红发亮的土鸡,兵哥们儿们都流口水,有人摸不着头脑:“这鸡实在不长得好看。”许三多微笑道:“黑色的鸡,味精味重,肉鲜汁多。”此处描写生动,让我想起了充满人情味道的生活画面,虽然描绘的是贫困与匮乏的生存环境,但其中却充满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可见,如有机会再度涉足红高粱,依然能够在其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阅读习惯得到了提高

对于我这种平时不爱看书的人来说,阅读是一个需要成长和提高的过程。大学语文老师布置的“红高粱”的阅读任务让我重拾了从小学时起就逐渐丢失的阅读兴趣。初次看到这本书时,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其中的精华。例如,许三多的一生中,对于曾经的战友、部下,以及单纯的妻子,清醒冷静的他总是能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评价人们,在阅读时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又如,故事中有很多印证了我自己的童年经历。阅读上述内容不仅使我心灵得到升华和治愈,还能让我的成长与进步得到更加有效的加深。

三、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中,每次都会布置写作作业,这让我和同学们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写完作业后,我会仔细阅读同学们的作品,不断比较、审视,这不仅能增强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能提高我们的掌握语文表达的能力。

四、培养了思辨和认知能力

“大学语文红高粱”教材引导我们自律和独立思考,培养了我们的思辨和认知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注意到了表面背后的深层问题,并且得出了独特的观点。例如,红高粱一书中的农民,尽管生活艰难、生存环境恶劣,但他们极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追求自由和尊严,这给我深深地印象。丰富的情节、独特的主题、深刻的思想,皆能够带领我们发展自己的思辨和认知能力,将来继续在这方面深入学习。

五、拓展了人文素养与视野

“大学语文红高粱”教材所涵盖的丰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思想背景,都拓宽了我的人文素养和视野。比如,《许三多开疆记》中的土改,揭示了“属于谁,谁来劳动;谁劳动,谁得分”的思想,这反映着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而《农民调查》中的农民,则是集中反映了中国当代农村的面貌与困境。在深入学习中,我对人文和艺术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乃至这个世界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操练出新的视角,这无疑提高了我个人的人文素养和视野。

总之,“大学语文红高粱”教材的阅读,让我对历史的深沉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读书经历及其思考方向,得到了持续和进展的训练,在语文方面也开启了自己的内心特质和新思维的启迪。期待来年继续在这一领域上进行深入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视野!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六

《大学语文》中的《红高粱》一课是我们接触红学的入门教材,这一课作文时常会被老师作为素材。这篇文章旨在分析这一课对我们的启迪以及启发,让我们真正理解红学的精髓,并从中收获到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段:对红高粱的理解

《红高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莫言以醒目的色调、情感及形象,对当年的工农红军和幸存战士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进行了深刻描述,并将其浓缩在故事的主旨之下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告诫现代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传递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段:对语文学习的感悟

《红高粱》一课是对我们思维方式、写作技巧以及人生观念的冲击与启示,其高峰在于鲜明的艺术形态、充满深度的精神内涵、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科学的解读法。作为学生,我们从中领悟到了写作的灵感来源,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作文中,并通过不断地思考和讨论不断地探索语文学习的奥妙。

第四段:对红学的关注

《红高粱》一课在教育我们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激起了我们对红学的兴趣,让我们了解到早期中华民族奋斗光荣壮丽的历史与文化,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共产党,并使我们深思熟虑如何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造福百家和民族伟大复兴。

第五段:结语

总之,通过《红高粱》一课,我们不仅掌握了语言写作的技巧,更加了解了历史和文学,以及如何去关注文化与成长。它是个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使我们更有信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语文的探索中,我们要学会更好地吸收与创新,去探究更深远的含义。走上高山深谷,去领悟人生如天地般的广博气象。学好语文,发扬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

a.伯夷b.孟子

c.孔子d.老子

a.抱定宗旨b.端正学风

c.砥砺德行d.敬爱师友

3.下列《我的世界观》语句中,表达了作者“人生基本理念”的是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b.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c.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

d.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4.下列《冯谖客孟尝君》情节中,能够显示孟尝君礼贤下士品格的是

a.弹铗三歌b.收责于薛

c.西游于梁d.立宗庙于薛

5.下列《垓下之围》项羽的言语中,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精神的是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b.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c.吾为公取彼一将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6.下列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

.a.《壮悔堂文集》b.《昌黎先生集》

c.《震川先生集》d.《樊川集》

7.《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人物是

a.外祖b.周孺人

c.大姊d.老妪

8.《马伶传》一文的叙事特点是

a.夹叙夹议b.双线并进

c.插叙d.倒叙

a.赞赏民间技艺的进步b.反衬重兴香市的冷落

c.证明香市品位的提高d.讽刺观众素质的降低

a.比喻b.夸张

c.比拟d.层递

11.与其他单纯游记文相比,《都江堰》的一个重要特色是

a.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b.把人生经历融入到自然描写之中

c.严谨地描述地理环境d.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

12.下列语句所写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是

a.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

b.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

c.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d.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13.下列《蒹葭》诗句中,描述抒情主人公顺流而下追寻意中人的是

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b.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c.溯洄从之,道阻且右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

a.夔州b.长安

c.巩县d.成都

15.《长恨歌》中“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的主角是

a.杨贵妃b.董双成

c.梨园弟子d.临邛道士

16.下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句中,暗喻江山易主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下片的主要抒情方式是

a.直抒胸臆b.借举止抒情

c.借景抒情d.借典故抒情

18.下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中,“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的是

a.破旧的老水车b.熏黑的矿灯

c.失修的路基d.淤滩上的驳船

19.下列《婴宁》人物中,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少教训”到成为“全人”的是

a.王子服b.狐母

c.鬼母d.婆母

20.《麦琪的礼物》中,能够使“示巴女皇”的珠宝、首饰相形见绌的是

a.德拉的美发b.杰姆的金表

c.玳瑁的发梳d.白金的表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在《容忍与自由》中,胡适自述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的中国古代小说有

a.《红楼梦》b.《西游记》

c.《水浒传》d.《封神榜》

e.《三国演义》

22.下列语句中,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有

c.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d.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23.下列诗词句中借景抒情的有

a.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b.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e.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24.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意象中,属于诗人自喻的有

a.荒林b.城堡的废墟

c.常春藤d.小草棚

e.云朵

25.下列小说作品中,构思视角独到,以小见大的有

a.《婴宁》b.《宝黛吵架》

c.《金鲤鱼的百裥裙》d.《哦,香雪》

e.《苦恼》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7.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28.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29.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30.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2.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

3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34.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

35.鸟何萃兮蘋中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为使“民加多”,孟子认为“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孟子善用比喻,请结合这段文字试加分析。

(3)除了使用比喻外,这段文字的说理还具有什么特点?

37.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文中“客”的回答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2)这段文字继承了赋体的哪种传统表现手法?

(3)说明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38.阅读柳永《八声甘州》,回答问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1)概括本词的思想内容。

(2)“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本词上下片的抒情方式各是什么?

39.阅读《一句话》中的一节,回答问题: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火”隐喻什么?

(3)这节诗的形式和语言有什么特点?

40.阅读《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振丰听了,胸中有一把火,像要燃烧起来。他的脸涨红了,抑制着激动的心情,故意问:“我是姨太太生的,那么我也不能走大门了?”

老姑母苦笑着责备说:“傻孩子,怎么说这样的话!你当然是可以走大门……”

振丰还没等老姑母讲完,便冲动的,一下子跑到母亲的灵堂,趴伏在棺木上,捶打痛喊着说:“我可以走大门,那么就让我妈连着我走一回大门吧!就这么一回!就这么一回!”

(1)振丰在丧礼上的举动,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2)对于塑造金鲤鱼形象而言,振丰闹丧的情节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五、作文题(30分)

41.生物学认为,各种生物不是独立生存的,而是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生态圈中,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人类社会也有各种各样的圈,哪个个体不在圈中?圈可以令人温暖、安全、成功,也可以让人狭隘、迷失、窒息。面对形形色色的圈,请根据你的观察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八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而其中《红高粱》这个故事,也是《大学语文》必学的一部分。我在学习该故事时,深受其情节、主题、人物性格等方面的触动和启示,故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情节感受

《红高粱》这个故事,以边疆小镇为背景,以曲折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家庭的传奇故事。充满血腥、暴力、恶性竞争等元素,让我深感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真相。同时,故事结尾处所描写的“红高粱”这一意象,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心声,感受到了人性之美。

第三段:主题启示

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主题,是人性、视角、自由等,这些主题不仅在《红高粱》中有所体现,而且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生历程。在人性方面,我感到了在残酷的现实中,唯有心怀善念,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在视角方面,我体会到了不同视角的存在,如何正确对待不同的人生历程和体验。在自由方面,我发现人类时刻渴望着自由,如何让自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价值。

第四段:人物性格

在故事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还有很多形态各异、富有特色的人物角色。如父亲王二、少爷王胡子、第四媳妇等人物,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物性格和鲜明个性。王二的默默承担与坚定追求、王胡子的豪气与逐荣、第四媳妇的善良与独立等,让我感到人 class 的本质、多元性与复杂性。

第五段:总结

《红高粱》这个故事,无论是在情节感受、主题启示、人物性格等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文学的杰作,也教育我如何看待人生和世界,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因此,我相信,《红高粱》这个故事对于每一个学生朋友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和体验。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九

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大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下面小编整理了,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摘要: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未能将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层面,对人文素性缺少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诸如普遍的“专业崇拜”心理导致高校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对大学语文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漠视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等等。

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经典解构、传统话语边缘化、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和虚无的情绪。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寄希望学业上的短期速成。“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实的努力;他们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但是又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2]若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起码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变成机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与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现象有关。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3]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等工具性学科的技能提高,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语文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研修上。“‘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在貌似“学以致用”实则功利主义的氛围里,大学生重感性轻理性,重物质轻精神,工具理性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价值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意地交流和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环境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像和浅层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纯文本的阅读,经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门外。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网络上,包括经典文本在内的大量文学著作变成了“图说”形式,经典著作在中国大学生那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学生们更愿意阅读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浅显读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内核,去领略和思考更深层的意义和美感,分析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以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为主,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学生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对经典名篇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解阅读上,而很少能够达到对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二、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xx:241.

[2]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xx:13.

大学语文申请书篇十

《大学语文青花瓷》是近年来一部备受关注的中国文化类电影,影片囊括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观众,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收获和启示,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独特魅力。

第二段:文化认同

电影中唐泽寿明扮演的日本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逐渐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这让我深思:身处海外的华人,包括我自己,是否“熟知却不知所以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上。这正是我们应该重视自身文化教育的原因。电影中所呈现的情景,让我意识到,我们应当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要学习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了解其中的某些传统节日、习俗,而应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探究其与中华文化建构之间的联系。

第三段:学习方法

电影中,唐泽寿明饰演的那个日本学生为了学好中文,不仅用电子翻译器,还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并模仿范文,效果异常惊人。这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学习语文,需要运用文化历史、哲学、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更需要耐心的钻研和积累。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更注重总结规律,推广优秀的学习方法,例如:朗读范文、阅读经典名著等等以此更好地掌握语文。

第四段:文化输出

与唐泽寿明在电影中通过对中文的学习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相似,在如今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更需要通过输出文化来传播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我们应该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例如音乐、舞蹈、旅游等方面,从而让外国友人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不断的文化输出,我们能够将中华文化引领到世界文化的舞台上。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青花瓷》是一部深刻的文化电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待中华文化,我们应该用心去学习,更应该将文化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输出。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我们每一位对中华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都应该为其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会变得越来越精彩,也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相关范文推荐
  • 09-28 珠宝店上半年工作总结(实用5篇)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
  • 09-28 2023年仓库的半年总结 仓库年度工作总结(精选8篇)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
  • 09-28 书画展开幕式讲话稿(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书画展开幕式
  • 09-28 2023年小学财务出纳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大全7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里我整理了
  • 09-28 最新五年级读后感四大名著(优秀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
  • 09-28 最新幼儿园文明城市创建方案及措施 幼儿园文明城市创建的方案(大全7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
  • 09-28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初一(优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 09-28 最新前台文员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优质8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
  • 09-28 最新七年级培优工作总结(通用6篇)
    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 09-28 最新小学春季趣味运动会开幕词(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