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中学历史课教案(实用17篇)

中学历史课教案(实用17篇)

时间:2024-01-08 07:02:38 作者:碧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落实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我们来看看一份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历史课教案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

二、武昌起义。

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形势图。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000多年的时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加强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需要重新建设新型的历史课程教学观,切不可对学生不管不顾。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微笑亲近学生,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1].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二_有效设问。

学生先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教师再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这是这几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课怎么讲?为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设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积极手段。如讲授2017年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可以先让全班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再朗读导入框,接着设问:哪两种文明反映了商周高度发达的文明?学生刚朗读完会马上回答“青铜器与甲骨文”,从而马上告知本课知识概要即青铜器与甲骨文。再引出第一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要求学生从课本第一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画线:___1___原始社会后期哪里出现了青铜器?请找出代表。___2___商朝以后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其中礼器代表什么?请阅读相关史事加以说明。这些设问学生能很明确在课本找出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要求学生跟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会分心,动手、动脑。有效设问可以使课本知识清晰化、条理化,掌握课文脉络,抓住重点、难点,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_课堂竞答。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中差之分,一堂课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个历史教师要教授4~5个班,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差生的听课效率。那怎么办?课堂竞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课堂竞答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同时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出合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2].具体的操作是:先申明竞答规则,按座位分组,难题优秀生若答出得2分,普通问题中上程度学生答出得1分,差生答出简单问题得2分,谁都不许说出答案,否则本组扣分,小组可推荐答题者也可自告奋勇。四个小组下课前排名。学生马上有了积极性,优秀生会积极回答问题,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中等生能答的也会举手。剩下的就是差生,他们平时羞于表现,不爱表现,生怕出错闹笑话,其他的学生则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以争得更高的分数。为此,教师要多设置简单的题目,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要及时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课堂效率会显着提高。

四_小组分工合作。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即“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五_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历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下降。对此,教师善于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历史课教学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一级六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一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储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认真制作课件,运用大屏幕投影、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课节有限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高中历史课堂教案202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

一、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新课程的设置的重大变化。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益,让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校高一历史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高一全体历史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

二、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如(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四)学生给老师布置作业等等。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困惑与思考。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对年轻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相对较容易实现角色的转变,对长年从教的中老年教师,如何快速实现角色转变,是个挑战。

(二)按照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我们的老师既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要切实使学生掌握住这些基础知识,这在有限的45钟内,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我们的学生在享受这种模式教育的同时,对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到底能掌握多少,与会的专家和老师都有困惑。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困惑。传统教学与新课程下的教学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对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进入课堂这是趋势,我们教师必须掌握这种技术手段,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某些学校基础教学设备都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引来许多老师的争议。

历史课教案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西罗马的灭亡。

通过罗马和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倒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学习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古代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历史发展的序列美;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也显示了悲壮之美。而且斯巴达克起义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前发展。

“罗马和平”一目,教师首先讲清“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内战停止、社会安定是罗马和平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来说明罗马和平时期的情况,其中罗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联系中国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教师不必补充其它材料,只让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但教师要明确指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师可首先指出罗马奴隶制发展是建立在长期侵略战争基础上的。然后从奴隶的来源、数量、地位和状况等方面说明罗马奴隶制发展的情况:对于罗马帝国的建立,教师可结合斯巴达克起义,说明罗马奴隶制已出现了危机;社会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罗马共和国政权已没力统治,结合军事独裁统治的出现,说明奴隶主要以此稳固强化其统治,由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代替。并且明确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统治的社会。关于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讲述,不必补充其它材料。最后教师可以挂出《21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以使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状况,即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演变。

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投影、cai、录像。

古代罗马就诞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是在台伯河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奴隶社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

首先是对罗马奴隶社会的整体认识。

1.罗马共和国什么时间建立的?(强调)这是罗马奴隶制的开始。

2.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它是什么政体形式?

3.罗马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的?

(过渡)长期的征战,罗马的奴隶制迅速发展,但也酝酿着一场危机的到来以及帝国。

的建立。

1.罗马奴隶制发展如何?奴隶的处境如何?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罗马奴隶的悲惨处境。)。

2.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是什么时间,由谁领导的,有何作用?

(放《斯巴达克斯》录像)、演示《斯巴达克起义》课件。

3.《共和国危机》。

(提问)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危机?结果如何?

展示《恺撒被刺》油画。

4.罗马帝国是怎样建立的?

展示《屋大维像》。

识记屋大维像以及罗马帝国的疆域(知道它是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提问)罗马共和国为什么会被罗马帝国取代?

(过渡)由于内战停止和社会安定,罗马出现了和平时期。

罗马和平的环境下,统治阶级的生活情况如何?广大人民的景况又是怎样的?

(过渡)帝国初期繁荣的背后,早藏有隐患,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1.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2.罗马帝国什么时间分裂的,分为哪两部分?

3.西罗马帝国何时灭亡的?

4.(强调)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什么?

展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过程。西欧奴隶社会结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这是我们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

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古代罗马。

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前509年)。

2.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

3.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二、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1.共和国的危机。

2.帝国的建立(前27年屋大维)。

三、罗马和平。

1.罗马和平时期出现。

2.社会生活。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罗马帝国的分裂。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高中历史课堂教案202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视频播放:电视剧《辛亥革命》序曲。

2.教师总结:以上探索的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了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拿起武器,于1前的今天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观看电视剧片段:在视频中出现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教师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

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图,指出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提问: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列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填表,将结果展示给大家。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民报》发刊词。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2.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和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或投影打出“武昌起义形势图”:

3.观看武昌起义的片段,给学生留下生动直观的印象。

4.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5.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自习课本,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

兴中会:(展示问题,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

时间:1894年。

中学历史课教案模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探究课《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本课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课程内容包括“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两个部分。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进一步认识地球,把以前自己头脑中对地球的平面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继而通过“使用地球仪”,熟悉并能运用地球仪的基本功能,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征,锻炼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本单元的前三课已有学习,对于地球仪,学生也不陌生。致于对地球仪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而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尤其是对地球仪的功能及使用基本没有实践过。因此课程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的课标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就是一句话:知道地球仪的特点,要知道地球仪的特点,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基本常识,因此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设计为: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比如:地轴、经线、纬线、经纬网、南北极、时差、地球上的五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

2、能力目标:

课标中对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句话:一是知道地球仪的功能。二是学会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功能也就是作用,其实就是让学生知道怎能样使用地球仪,因此我确定了两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常识,并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2)通过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能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经纬线概念、特点、经纬度划分。(因为这是关于地球仪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能力的关键性知识。)。

教学难点为:东西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点。

(因为这是地球仪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五、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课程设计和内容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习作业法。

学生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相结合。

【为了让课堂既轻松又高效,师生都需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1)整合地球仪和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文字及数字资料,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制作课件。(2)设计两个表格:一是“经线与纬线比较表”,一个是“经度和纬度比较表”。(3)选编一道有关“使用地球仪”的作业题。

学生的准备:

(1)每人准备一个小型地球仪。

(2)根据课本上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

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过程。

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思路: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依据本课的课程特点来设计的。本课是综合探究课,主题是,通过了解地球仪来进一步认识世界。教材以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明确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而且教材资料详实,以问题的解决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在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三点:一是紧紧依托教材,二是把握好“学生主体参与”这个关键,三是充分发挥好老师在问题解决中的启发指导作用和。

总结。

评价中的把关作用。基于这一情况我将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看自己桌上的地球仪。(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集中在自己的地球仪上了。)直接把学生引进第一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课本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地图册为依托;以教材中设计的问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基本常识,理解其特点为主要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是:落实知识目标,突出重点,为后面“使用地球仪”作好铺垫。

具体操作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个别学习,粗看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第二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进而理解地球仪的特点。

第三步:疏理知识,强化重点。让学生填老师设计的关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对比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经纬线规律和特点的总结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要加强启发指导;另外,每个步骤中老师都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结果并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第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地球仪的特点,为下一步使用地球仪作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使用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为基本形式;以课本上的两个案例和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功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熟悉并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为主要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是:落实能力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具体操作也分三个步骤进行:让学生有步骤地完成三个案例。

每个案例的操作方法是: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共同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习,知识和能力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下面我要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环节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三环节: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首先,老师展示一组环境污染及其严重危害的图片、文字、数字资料,让学生在获得地球污染的触目惊心的直观体验基础上,反思自己平时在爱护环境中行为。

最后老师以几组环境保护的宣传语和动情的总结,来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动员。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紧迫性,增强个人责任意识。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最后是课后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上习题。

总结起来,在这堂课中,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上获得了对地球仪和地球的深入了解;在能力上获得了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情感方面体会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生活的伟大意义,认识到了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历史课堂教案202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2、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3、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什么是“启蒙”(enlighten)?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一、启蒙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分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第一、二等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

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课堂教案202

1、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城邦境内罗马公民的法律,主要由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以及被公民大会认定具有法律效率的习惯法组成。2、万民法,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疆域内公民以及外邦自由民的法令,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体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中学历史课教案模板

(一)。

教学。

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

成语内容: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第二节课。

讲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内容: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式。有人趁机跑到范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会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咣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桌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想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有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铃铛?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听不见铃铛的响声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久的幸运。

成语内容: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兔子?见过的次数多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第三节课讲惊弓之鸟、鹬蚌相争。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成语内容: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大雁?你们玩过弓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3:给学生讲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这个成语。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内容: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鹬和蚌”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简单地介绍一下鹬和蚌。

3:故事讲完后,先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故事的寓意。

第四节课。

讲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能移动山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铁杵磨针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内容: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见过针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讲老妇人与愚公对比一下,分析出两人的共同点。

第五节课。

讲亡羊补牢、望梅止渴。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在灾祸面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成语内容: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一天早层,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一只羊。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羊啊”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牧羊人的行为来讨论。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用积极的暗示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成语内容: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吃过梅子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分析曹操的智慧。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解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点是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nbs。

[1][2]。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解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点是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探究法等。其中,讲授法最为常用,讨论法、活动法和探究法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1、讲授法的基本特点是:第一,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历史内容;第三,教师主要以口头语言传授知识,即口头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第四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和水平进行教学。鉴于以上的特点,讲授法的利与弊如下:

2、讲授法的优点与缺点。

讲授法的优点: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历史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论证、善于设疑置疑,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易于控制教学,对教学没有特殊要求;教学成本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是少不了的。

讲授法的缺点:运用讲授法教学,教学内容往往由教师以系统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对学习的内容及时做出反馈,因而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讲授法不能代替自学和练习,讲授过多,会挤占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不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原则不易得到全面贯彻;教学专注知识目标,若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就易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泥潭。

二、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

1、课堂讨论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互动性。谈话不仅能在学生之间发生,它也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在最有活力的讨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2、课堂讨论的优点与缺点。

课堂讨论的优点:第一,使学生做好主动性公民的角色准备,这种角色是能对信息、观点和看法进行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形成个人的看法和判断;第二,鼓励学生间有效的人际联系;第三,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

课堂讨论的缺点:在消极方面,进行不好的概念化或不良引导的讨论是达不到目标的,浪费时间的,因而是无效而不愉快的。

三、历史探究法。

1、历史探究法特点。

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一些与一般历史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第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研究。以往的历史学习往往是固定式的,对学生而言,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或就是让学生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人探讨。

第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是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以学生自主为形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挫折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第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即史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对史料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历史感到厌倦,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历史探究性学习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统一。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即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五,以教师帮助为辅助。传统的学习历史的方式中,教师是唱主角的,学生所接受“历史”,即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历史知识和观点。历史探究性学习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在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非“传授”或“教导”。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是有指导的研究,教师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帮助和经验借鉴。教师要摆正在探究性学习中自己的位置,发挥辅助作用。

2、历史探究法的优点与缺点。

历史探究法的优点: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研究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注释和建构;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历史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历史探究法的缺点:开展起来较困难,有的学校不支持,许多历史教师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其实这些并不是其本身的弊端。历史探究性学习课时上难以确定,经费上需求大,教师难以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这才是其不利的方面。

1、活动课的特征。

第一,实验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做”、“考察”、“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历史,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开放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其活动目标与内容,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开放性。评价标准有多元性。

第四,过程性。此类课型,更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发现问题、收集材料、社会凋查等亲身实践,去体会探究的艰辛和快乐,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活动课的优点与缺点。

开展活动课的优点:活动课可以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通过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学生不仅应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应该自觉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个性。

开展活动课的缺点:它与探究性学习一样,课时上要求大;教师不易控制;评价上不完善。

总之,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关键是注意教法的优化组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用系统的综合性的观点构成教学法的优化组合,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解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点是

(上海市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黄建初)。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反之亦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

例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从上述二例可见,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的。但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例3:《元朝的统一》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统一过程中的大事。

难点:元的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辩证关系。

例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一般来说,确定教学重点相对确定教学难点要容易些,而教学难点的确定往往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吸收别人经验之外,也要根据自己所教对象,多作调查研究,注意经验的积累。为此写教后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教具。

历史课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挂图(图画与地图)、幻灯、投影、录音、录相,等等。运用教具是为了提高课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具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一致。运用教具可以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

在实际中,目前还存在两种需要加以克服的倾向:一是上课没有一件教具;二是运用了教具,但不恰当。有的是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点“装门面”的味道。有的没有配合讲授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影响了效果。

有些学校条件比较好,各种教具都有,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因为一堂课使用教具的种类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学生眼花缭乱。

农村中学目前大多条件还有限,录相等器材还不具备,但是最普通的教具――小黑板总是有的。备课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张路线图,写一段名言诗句,列一些数据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案的具体实施,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因素(课本和辅助教材),教学时间的多少,教学方法手段的先进性,授新课、复习课和考试评价,以及一节课从复习旧课到完成作业的全过程,等等。本文限于篇幅,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个问题。

(一)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得当,不但可以促进教和学的活动正常进行,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组织教学。从一个教学内容过渡到另一个教学内容时,要用过渡语。从一种教学方法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用过渡语如:“由于……,结果导致了……的发生。”“……之后,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请同学们看黑板”等等。

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而活跃的,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来组织教学。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相反,拘谨而刻板,冷淡而紧张的气氛会使学生厌烦,产生不利于学生的情绪。

(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已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来看,可以把提问分为复习旧课的提问,讲授新课的提问,课堂小结的提问。从提问方式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类。从思维角度看,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层次的提问,分析、比较层次的提问,和论证、评价层次的提问。从思维方向看,有集合性思维的提问,也有扩散性思维的'提问。

在复习旧课中,我们一般采用“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课中,以“是什么”和“为什么”交替为多见,在小结中,以归纳总结性的提问最多。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日益受到历史教育界的重视。这一点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设计下列的问题比较容易。如:是谁?哪一年?什么地方?但这种问题解决的记忆,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回答。

有些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

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问:“慕尼黑协定明明是公开签订的,为什么称它为‘阴谋’?”

有人将这类问题与采桃子作比喻:“问题”好比树上的桃子,学生要采桃子必须要“跳跃”或“登高”。在教学中,固然也可适当运用前一类的问题,但更提倡运用后一类的问题,使学生“学”而“思”,在“思”中“学”。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什么是突出重点?先举两个同样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来克星顿枪声”的教学实例。

例1:教师让学生看关于“来克星顿枪声”的内容。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答:1775年4月18日。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标志了什么?

生答: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响起了第一枪,战争爆发了。

师答:哪位同学把“来克星顿枪声”这段内容归纳一下?

生答:……。

例2:教师出示绘有《来克星顿之战》示意图的小黑板,指图描述。

“1775年4月18日深夜,一队英军从波士顿出发去偷袭民兵的秘密火药库。民兵保尔・瑞维尔驾船走近路赶在英军前面,骑马飞驰通知沿途民兵作好战斗准备。凌晨,英军到达来克星顿,与民兵相遇,枪声响了起来,不知是谁打了第一枪。英军继续前进,破坏了康科德的民兵火药库。这时天开始亮了。埋伏在树丛中、房屋旁、石块后的民兵纷纷向英军开枪。晨曦中,穿着红黄色相间的军装的英军成了民兵最好的射击目标。英军晕头转向,逃回了波士顿。北美民兵用散兵战打败了英国正规军,谱写了一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乐曲。”

比较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例1的教师运用看书、提问、归纳三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这一知识点。例2的教师自制“示意图”描述“来克星顿枪声”,目的也是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例1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只是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复训练。学生是通过课本的文字来记忆“来克星顿枪声”。例2的教师通过描述提供给学生较多的信息量:4月18日到4月19日具体地描述为“深夜”,“凌晨”;瑞维尔的行动路线说明了他赶到英军前面的可能性;作战双方的特征和民兵打败英军的军事原因,等等。

两位教师上课所用时间基本一样,备课所用时间当然不一样。例1的教师不用备课也可以这样上课。要做到例2,显然不备课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学习时间一样,但得到的信息显然不一样。例2的教师已经为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在军事方面埋下了伏笔,而且恰到好处。正如评课者所说,这种课才有“历史味”!先给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作业、复习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重点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怎样突破难点?突破难点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将难点作浅化处理。比如把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难点进行浅化处理:举一个明代苏州机户的例子,然后归纳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是运用学生旧知识,作比较,打比方。比如:把西欧封建庄园与东汉田庄作比较;把统一前德意志、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特点与中国春秋战国作比较;把北洋军阀统治与藩镇割据作比较。

三是把难点分解,设计问题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阶梯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变成问题组:

“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

“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

“不杀蒋呢?”

“可见,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

这样层层深入,最后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使学生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

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现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示)。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异常。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示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猛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寻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赶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考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的确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教师: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现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四、课堂练习。

1.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c)。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劳动。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反思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2认真组织、全员参与3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4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5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解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点是

(上海市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黄建初)。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反之亦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

[1][2][3][4]。

历史课程教案模板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二文科班。

课程目标(重点):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三门历史必修课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专门的学习探索,高中阶段开设六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我们特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册教科书共九个单元31课,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通过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上九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这些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和主要特色。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为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汇报时不必说。解释是可以说。必修1和选修1同时进行.高一已讲过必修1,现在主要讲选修1课程刚要)。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选修1》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时2)。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共0.5课时)。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共0.5课时)。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共0.5课时)。

第4课《梭伦改革》单元小结及练习(共0.5课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时2)。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0.5课时)。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共0.5课时)。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共0.5课时)。

第4课《商鞅变法》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共0.5课时)。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共0.5课时)。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0.5课时)。

第4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时2)。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共0.5课时)。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共1课时)。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共0.5课时)。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课时2)。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共0.5课时)。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共0.5课时)。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共0.5课时)。

第4课《欧洲的宗教改革》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课时2)。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共0.5课时)。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共0.5课时)。

第3课改革的后果及本单元练习总结(共1课时)。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时2)。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共0.5课时)。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共0.5课时)。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共0.5课时)。

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共0.5课时)。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课时2)。

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共0.5课时)。

第2课明治维新(共0.5课时)。

第3课走向世界的日本及本单元小结练习(共1课时)。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时2)。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共0.5课时)。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共0.5课时)。

第3课百日维新(共0.5课时)。

第4课戊戌政变(共0.5课时)。

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

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时2)。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共0.5课时)。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共0.5课时)。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共0.5课时)。

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本单元小结练习(共0.5课时)。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课时2)。

第1课巴黎和会(共0.5课时)。

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共0.5课时)。

第3课华盛顿会议(共0.5课时)。

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和本单元小结练习(共0.5课时)。

第五单元战祸连绵的局部战争(课时4)。

第1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共1课时)。

第2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和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共1课时)。

第3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和两伊战争(共1课时)。

第4课海湾战争和单元小结和练习(共1课时)。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课时2)。

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共0.5课时)。

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共0.5课时)。

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及本单元总结练习(共1课时)期中考试(复习3课时)。

课程实施。

1.课程资源(重点)。

(1)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校本习材,并根据生情适当增减和调速。

同时把必修1-3相关章节内容与之联系。

(2)学案:依据课程标准及纲要编制学案,以供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使用。

(3)练习:依托学案,兼顾学情,布置分层习题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4)其它资源:网络;期刊;文献;博物馆等。

2.实施手段。

(1)学案导学:利用学案导学、互学、合作、拓展。

(2)“班班通”系统的使用:利用“班班通”系统,互动教学。

3.学习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持续探究热情。

(2)独学对学群学相结合: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以独学的形式完成,不能个人解决的问题以对学群学的形式进行,既能独立自主的开展学习,也能与他人愉快合作,共享学习的乐趣。

(3)师生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阐释疑难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4)阅读练习实践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内容,把整体分解成几个或多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答案,这样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解疑释惑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

(5)史地结合、史论结合、史政结合(重点):在学习改革实例时,要联系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国家社会矛盾,来揭示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全面把握历史发展时、空、人、事之间的纵横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历史思维的奥妙。

课程评价。

(一)、学分认定的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请看屏幕。汇报结束。欢迎批评指正。

1.评价指标(含课程修习过程及测试成绩)。

a.课堂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课前预学/课前准备/学案完成情况)、课堂学习状态(笔记/参与/答问/讨论/合作)课后巩固情况(双基/迁移/学以致用)。

b.练习检测:课后作业(是否上交/是否独立完成/是否纠正错题)、单元检测成绩、试卷分析情况等。

c.考试成绩:课程(模块)测试成绩。

d.研究性学习:包括相关实践论文、调查报告、活动探究开展情况等。e.修习课时:以是否修满24课时为能否达标的标准。

2.评价标准(满分100分,60分及以上授予学分2分)。

a.课堂表现:预习情况3分;课堂学习状态5分;课后巩固情况2分,满分10分。

b.练习检测:课后作业5分;单元检测10分,试卷分析5分,满分20分。

c.考试成绩:满分50分(实际成绩*0.5)。

d.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调查报告5分,活动探究开展5分,满分10分。e.修习课时:满24课时,6分;满30课时,8分;满36课时,10分。

(二)、学分认定及结果处理。

课程评价:

1.评价指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要求,我们要做好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要真实、准确、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知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参与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注重过程性评价(2)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3)试题测试(4)撰写论文。

相关范文推荐
  • 01-08 酒店安保部半年工作总结(热门14篇)
    工作总结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工作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下是一些案例性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践上的参考
  • 01-08 史蒂夫乔布斯传读后感(精选18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所读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是一个展示个人思想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在写读后
  • 01-08 去高考班申请书(优秀19篇)
    申请书可以包括你的个人背景、工作经历、学术成绩、荣誉奖项等,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申请书范文,从中借鉴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尊敬的xx大学招
  • 01-08 应聘工厂文员简历(优质19篇)
    个人简历是求职者与潜在雇主建立联系和沟通的基础,对求职过程至关重要。打开以下链接,你将看到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个人简历范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 01-08 领导作风建设心得范文(14篇)
    心得体会是在我们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物、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所得,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表达
  • 01-08 检察先进心得体会大全(23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现。接下来是一些精选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中国检察机关一直以来致力
  • 01-08 设备控制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某个经历或者感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品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引导。设备巡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确
  • 01-08 学校宿舍入住申请书(优秀21篇)
    学校是一个汇聚智慧和才华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领导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学校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解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司领导:奥体中心场馆即将接
  • 01-08 和解协议书的日语(模板15篇)
    和解协议可以采用直接交流、调解、仲裁等方式进行,具体的方式取决于争议的性质和双方的意愿。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几个和解协议的模板,供大家参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 01-08 老年人心理活动策划书(实用19篇)
    在活动策划中,要重视团队合作和沟通,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小编整理了一些成功的活动策划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端午节,与爱同行"敬老院之行。1.活动背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