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模板5篇)

2023年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01:20:49 作者:雨中梧 2023年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在教学生学完《诗经》中的'《氓》和《采薇》之后,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优点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作品。而《诗经》中的《氓》和《采薇》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探究法等。主要运用的是朗读法,这是因为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读讲结合”的教学思路,具体采用的方法是:

(1)朗读法,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以前在诗歌的教学时分析过于理性,过于琐碎,把整个课文象“解剖麻雀”一样,解掉了诗歌的神韵和完整性。而这一次我改正了以前的做法。首先,我采用了教师范读法。因为近几年来,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渐渐淡化、逝去。其实,我认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闻其声,悟其情,让学生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我采用了学生朗读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层次,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为此,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赏析古典诗词的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典诗文的方法。总之,学生的朗读要经过一个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再到表情朗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不是孤立的,它是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这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

(2)讨论法、点拨法。

在教学生学习《氓》和《采薇》时,我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和体会诗的美感,这既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又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这些环节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给每组都下达分析鉴赏任务,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给以点拨。讨论结束后,及时展开交流,以其中一组为主,其他组加以补充或评价,最后老师作小结。

(3)重视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初读课文时,我让他们在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再自己寻找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过程。最后再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在课堂上创设优美环境,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环境之中,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在情景赏析中,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这节课由于偏重朗读而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所掌握的人物形象相对要浅显的多。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学生给予点拨和帮助,以利于学生更深层的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今天鄙人第一次以吟诵教学作为公开课展示,由于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如人意。长处有,但是缺点更多。在此,作深刻的个人反思。

首先,这节课没能完全达成目标。虽然全班都已能背诵(已抽查),但是,在吟诵的时候,未能完全落实,因而最后的“我爱演”未能完全展示出应有的风采,同学们没有完全把握吟诵及动作要领。

其次,这节课教师讲得太多,尤其是在句意这一环节,过于拖沓,乃至最后时间不够而拖堂。

第三,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并非完全算是乐学的一堂课,就这点,已足够我惭愧至极。

第四,教学内容太少,一节课只教了一首《木瓜》,且最后不够熟练。

第五,未能协助学生找出《木瓜》内容的规律,加速背诵记忆。因而,学生唱的时候出现了犹豫、生疏与自我怀疑。

凭着一腔热情,希望能陪着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但若不得其法,则身心俱疲。如何在工作中协调好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如何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同时,乐于其中,是我今后将不断追寻的目标,最后,在此诚挚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能得到区教研员陈燕老师的亲自指点。

更感谢语文科组的组长谢老师和我的师傅春怡老师,不遗余力指导我这个顽童,让我能更从容地站在公开课的台上。也谢谢自己,忍着左手风湿的痛,为公开课熬了好几个日夜。

教学经典必是轻松快乐的,你我共勉。

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在小学阶段,古诗的教学是大家都感觉到比较难以把握的。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感觉很迷茫。古诗究竟该怎样教,该教些什么?观完《春晓》一课后,我翻阅了新的课程标准,课标中反复提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灿烂的瑰宝。课标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们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是一个总的指导纲领。同时我又把新旧课标中对古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比对: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们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在这节课中,老师过多的运用注释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诗句,却缺少引导学生们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们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学生们读会古诗很简单,但是读出古诗的意蕴却很难,我们平常的课堂总是停留在读会古诗的层次上,怎样引导学生们读懂古诗,并从中汲取到营养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诗经木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