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 药王心经心得体会(大全5篇)

最新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 药王心经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01:10:35 作者:笔舞 最新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 药王心经心得体会(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篇一

药王心经是中医药中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古代著名药学家孙思邈先生的精华之一。药王心经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中药学习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学习药王心经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宽广胸怀和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我今后的学习与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段:治学态度端正

药王心经展示了孙思邈先生在医学研究上的严谨态度。他在《药王心经》中提到,医者进德修业,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扎实的医学基础,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医者。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深感到,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第二段:理论实践相结合

药王心经更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中的医案病例反映了孙思邈先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这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实例,也展示了孙思邈先生在中医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启示我,在学习中医药知识时,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但更要注重实践,通过实际操作与病例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经验。

第三段:人文关怀温暖人心

药王心经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温暖了无数人的心。孙思邈先生强调了医者的职责和道德所在,他指出:“以和为贵,不以暴制暴。”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在今天医疗领域普遍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我要牢记孙思邈的教诲,学会尊重患者,理解他们的痛苦,并通过自己的医术给予他们希望和安慰。

第四段:宽广胸怀包容万象

药王心经起到的指导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而是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孙思邈先生对不同的学问都充满了胸怀,他提出:“无边际者观之,无穷尽者行之。”这教会了我,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不只是了解医学知识,还要涉猎其他学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五段:不断学习 勇于创新

药王心经中独特的阐述方式和医学理论,展示了孙思邈先生丰富的学识和创新意识。他强调要时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求更好地服务患者。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医学知识在不断进步和更新,我们作为学习者更应该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性,勇于创新,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结:

通过学习药王心经,我感受到了孙思邈先生在中医药领域的学识与智慧。药王心经融汇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关怀温暖人心、宽广胸怀包容万象以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精神与原则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铭记孙思邈的教诲,以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病患尽早恢复健康而努力奋斗。

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篇二

依唐玄奘三藏所译之本,全称应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世间流布以来,以人们好略故而简称为《心经》,亦有简称《多心经》的。

一、略举大纲——略开悟修之宗

1.直以法显

古德云:“修行以求圆解为急务。”这分明是为令行人先悟“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之天然性德也。因为悟后起修,则绝不走错路,一直顿超如来地,以避免盲修瞎炼之过咎。由是古来大德学禅须先以期“明心见性”;学教须先以期“大开圆解”;学戒须先以明“开遮持犯”。今日研习此经,何以须先悟?若能悟此天然之性德,则演讲者与听闻者自然融契一心,能听之人与所听之法顺应机教相扣也。

所谓的天然性德,即是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也。此一念心性,直下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正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良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知我人之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可见,此天然性德,不从外来,乃人人本有之心,个个不无之性。只因众生无始以来,不悟“本有”、“不无”之意旨,所以终日向外驰骋,徒劳辛苦。今依此《心经》奥义,使先悟一念心性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

所谓“性”者,不变之本体,乃十方众生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所谓“心”者,随缘之功能,即三世诸佛究竟所证之菩提涅盘。当知不变之体,本具随缘之能;随缘之能,不离不变之体。设若有体无能,则何异草木山石之无心?诸佛下不能普度群迷;设若有能无体,则犹若旋火轮之不得休息,众生上不能圆能觉道,诸佛下不能普度众生。可见,体与能之为道,须臾不可离也。诸佛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原非性,禀诸佛之性为性。故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足以说明诸佛有度生之心,众生有成佛之性。

何故有不变之体,起随缘之能?当知我人性体本不变动,只因六根能随六尘之缘故。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以心能随六尘之缘故,遂起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作用。虽然如此,而其本性未尝有丝毫的变动。欲识得其不变之性体,则须北斗南面看。不妨就在此听闻之时,试急急回光返照自心,都摄六根,照住当下一念,则知六根随缘六尘之功能全从不变之体而发。从本体现功能,还须从功能见本体。古德云:“一念回光,便同本得。”诚不假之言也!六根虽终日随缘六尘,而本体则终日不变。既不落过去现在与未来之三际,亦不在内外及中间等诸处;既非青黄赤白之可辨认,亦非长短方圆之可比拟。此所以《楞严经》有“七处征心”(一、计心在内;二、计心在外;三、计心伏眼根,而不留碍;四、计见暗见明,心分内外;五、计心则随合随有;六、计心在根尘之中;七、计一切无著)之灵文,龙树菩萨列“四性(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推检,智者大师用“四运(未起、欲起、正起、起已)”以观心。

2.曲以喻况

法理难明,须用譬喻委细比况,自易明晓。今就试以虚空随地、水、火、风等四大之缘,而空性不变之理比况之。如虚空随地大之缘而处处高山峻岭,地性坚硬而虚空无硬,故塞空成地、掘地成空而其空性原本未尝改变也;虚空随水大之缘而处处流池清泉,水性湿而虚空不湿,故湿空成水、干水成空而其空性亦原本未尝变动也;虚空随火大之缘而气温急遽高升,火性热而虚空不热,故热空成火、冷火成空而其空性亦原本未尝变动也;虚空随风大之缘而处处黄尘弥漫,风性动而虚空不动,故动空成风、静风成空而其空性原本未动。总之,地、水、火、风有坚、湿、热、动诸相,而虚空无相。空而无相故,其体不变;空而不拒绝诸相发挥故,其能随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我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性,亦复如是。不变之性随六尘之缘虽起见闻觉知之能,而其本体原无生灭变动。这恰如虚空能随地、水、火、风四大之缘,成坚、湿、热、动之四相,而其空性本不转变一样也。以如上之譬喻比况法理难明之所以然,无非是欲令行人悟得其本有之性德,然后全性起修而已也。

《心经》乃是如来称性极谈之了义经典也,发挥三世诸佛之菩提涅椠,十方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诚为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辞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三根性众生,同得一超直人如来地,故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全部经文仅仅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之适宜,开广合略,以约摄博,以博释约,左右逢源,始终一如。广之则罄海墨而莫能尽,略之则觅一字而不可得。此经简短精要,最便于行人日用寻常中读、诵、受持、解说、书写、流通,令彼见闻者皆得其真实利益也,以免望洋兴叹。即便是末世之钝根众生,只要能以不杂名闻利养之心,不发专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之愿,惟为生死而发专门利人之广大坚实宏愿,趣求大乘无上菩提大道,坚持平日随时随地随愿随力读诵受持解说书写流通此经,并依之而修习,日久功深,则自可能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得究竟涅盘,自他俱利。如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既云“自在”,则一自在处处皆自在,内自在,外自在,无处而不自在。既云“皆空”,则一空一切皆空,人也空,法也空,名义亦空。既云“度一切苦厄”,则一度一切皆度,自身苦、他人苦皆得度脱。要知《心经》以“无所得”三字为全经之枢纽,教海之磁南,一大藏之关键,慕果修因克证之最为关要处。如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所得”三字最宜注意,并不是以“无修”为“无所得”,所以在这里“夺情不夺事”,即以“无所得”泯除了凡圣因果修证之情念,并没有废除事修。好比我人修造房子一样,房空虽然不是梁柱做功做出来的,房空在未做功前本来就有的,但若不假借梁柱的做功则不得房空之受用也。故此“无所得”三字,夺情而不夺事,最宜注意。

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则是直指我人心源,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当下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我人之心体从本以来如是,故云“不生不灭”,前无始后无终;其心之相,始终则内外一统,里表一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有插针之缝隙,全一道清光,何有垢净之名可言?其心之用,亦复如是,无有增减之可言,正如古德所谓:“三点如众星,竖勾似斜月;披毛从此出,成佛也由他。”故知此现前一念心性,既非过去现在未来之时,亦不在内外中间诸处,又非长短方圆、青黄赤白之形相。行人若能于“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语,即于一尘不立之实际理地,直下契人,彻底承当,则其心之全体大用,自能究竟圆彰,了无余蕴。若能如是,方可名为无心道人,即可与蕴空之观自在菩萨比肩齐立,把手共行,普赴众感,现身说法,月印千江,风鸣万籁,遍法界感而遍法界应。

我人现前一念心,灵而不昧,明而不暗,洞而不壅,彻而不滞,故能随种种缘,具种种能。即此灵明洞彻之心,便是湛寂常恒之性。湛者不动,寂者不生,常者不变迁,恒者无来去。所以,此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问圣凡,不落方隅,不杂言表,故无生灭、垢净、增减之可言。此一念心性,离心缘相,故不可以情识卜测;离言说相,故不可当口头禅;超文字关,故不可拘泥于言表。此“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大哉真体,乃是我人现前一念心性,是天然之性德。行人若悟此天然之性德,由性德而起修德,因有随缘的.功能,则当知全性起修修不离性,全修在性性不离修,性修不二,体用一如。故行人若能时时回光返照,照住自己的当下一念,自能空五蕴也。若不能当下契人,则须依生灭门中,虔诚恭敬地以“无所得心”读诵受持此经,念得清楚、听得明白,久而久之,自能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契实相般若也。此乃修行之最关要处,不应轻忽!

二、关于《心经》的传译与注释

依唐玄奘三藏所译之本,全称应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世间流布以来,以人们好略故而简称为《心经》,亦有简称《多心经》的。对于《多心经》之简称,多数大德不赞成,认为是以讹传讹之流弊。事实上,这两种称呼都有其各自的理由,因为“心”之一字可念上可念下,如明代观衡法师在《心经小谈》中云:“心之一字念在上即般若心,若念在下即此本经为六百卷之心也。”当然“多心经”之简称,易人误解。

关于《心经》的梵本汉译,或21译、或14译、或9译、或8译,诸说不一。今据周止庵的《心经诠注》,录之如下:

同本异译,共14本,今存8译,余已佚。

《摩诃般若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摩揭陀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卜—唐厨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沙门智慧轮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沙门法成译(敦煌石室本)

《般若披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卜—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译

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篇三

药王心经,这是一本古代医学经典,记录了众多医学秘方和医道心得。阅读这本书籍,我深感受益匪浅。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药王心经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医学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生活中。下面,我将就药王心经的关键观点和方法,在医学、职场、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一番探讨和实践心得。

首先,药王心经强调“循证治病”。在医学领域中,这意味着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病情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这也告诉我们,在职场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一味追随潮流或者盲目追求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策略。只有全面了解自己和对环境的认知,才能在职场中赢得更多机会和成功。

其次,药王心经讲究“针对病情调整用药”。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一刀切地采取同一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可能比较急躁,有些人可能比较内向。在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时,我们要学会“调整用药”,即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时候,我们需要变得更加耐心和细心,有时候需要变得更加坚定和果断。只有持续调整自己,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此外,药王心经还强调“治疗病根”。在医学领域,治疗疾病往往需要从根本原因入手,而不仅仅是解决症状。同样地,在职场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处理表面现象。例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失误时,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药王心经还着重强调“疾病预防”。预防胜于治疗,在医学领域中这是一个常见的观点。同样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预防。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我们都应该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定期进行体检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我们可以寻求心理辅导来缓解压力和焦虑。只有在平时加强预防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总之,药王心经不仅是一本医学经典,更是一本人生智慧的指南。通过学习和运用药王心经的观点和方法,我们不仅可以在医学领域取得好的成就,也可以在职场和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药王心经告诉我们,无论是医学还是生活,只有全面了解自己和环境,灵活调整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篇四

药王心经,是一本记录着中国古代医药传承智慧的重要经典。其中记载了许多独特而宝贵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在细细品读药王心经的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药王心经教会了我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识到人体与自然本质的相通与相互影响。药王心经强调了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从而寻找治疗的方法。这一观念非常重要,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对症下药,合理运用自然界的草药、物品,利用其中的天然药材,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王心经让我意识到在医学领域,经验的积累是无可代替的。这本经典中记载了许多古代医师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是经过严格检验的精华。药王心经告诉我们,临床经验对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持续的实践和沉淀,医学理论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药王心经中记载的各种经验丰富而独特,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总结和积累,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能力。

再次,在研读药王心经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中医药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药王心经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传承和创新精神。这本经典中包含着许多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同时也见证了中医药的种种奥秘和疗效。药王心经所记载的各种治疗方法和草药配方,不仅注重了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而且也崇尚个体化、细致入微的治疗方式,每一个治疗都是因人而异的。

此外,药王心经还强调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在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即以人体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在药王心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医师们将人体各组织器官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考虑,关注身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是我在学习药王心经时最感动的一点,中医药治疗疾病不仅仅是看病治病,更是关注身体的整个调理和平衡。

总之,药王心经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它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天人合一、经验的积累、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整体观念,这些都是我从药王心经中感悟到的重要内容。不同于现代医学,药王心经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和对自然的认知与利用。通过学习和理解药王心经,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发扬传统医学的瑰宝,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心经观照的九个层次篇五

在专修《心经》期间,座间休息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读诵、书写、供奉、思维、听受、传讲《心经》等善事。

之前,按照藏传和汉传佛教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对《心经》的内容作了字面上的简单介绍,大家应该反复推敲思维,力争掌握其内容。如果不懂《心经》,那么,学习中观或其他甚深法门,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凡是佛教徒,都应该重视这个法门。

仅仅会念诵,不懂得其意义;或仅仅懂得意义,却不身体力行其教义也不行。

现在世间也有一部分人专门从学术的角度探讨、研究《心经》,但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领悟《心经》的含义,也可以说,他们还没有品尝到《心经》里面所包含的殊胜味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理论性的研究,就像一些西方哲学一样,完全是纸上谈兵式的探讨,并不具有实际的价值。现在很多世间人对三宝既没有恭敬心,对佛法也没有定解,他们学习、探索这些佛法的原因,一方面出于一种个人爱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想通过这种途径而获得名声、地位、或是财产等目的。

佛教界也有一些辩论、研讨、讲说《心经》的人,但他们可能也从来没有思维、修行过其中的真义,因此也无法领略《心经》般若空性的教义。有些出家人从出家开始,直至白发苍苍之前一直在辩论,但如果仅仅只是早上辩、晚上辩,每天都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却从来不去思维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大慈大悲的佛陀要宣说一切万法——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都不存在的道理?如果从来没有真正思维并实际修行的话,我们的心相续中就很难真正体悟到般若空性的教义。

因此,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的很多大成就者,也严厉地遮破了两种人:一种是每天都耽著在一些词句糠秕上的人;另一种是什么闻思基础都没有,整天只是盲修瞎练的所谓参禅打坐的人。

作为真正的佛教徒,既要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修持。先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闻《心经》教义,听完后自己要思考其意义,如果没有思考而仅仅听闻是不行的;而如果仅仅是思维,又没有真正修持,也无法得到《心经》的精髓。

就像我们宣传一个东西如何如何好吃,即使说得再清楚,对一个从来没有品尝过这个东西的人而言,仍然无法了知这个东西究竟是如何好吃,只有他自己亲口尝了,才能彻底清楚。同样的道理,如果通过闻思对般若空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也进行了思维,但要了知它的真正味道,就一定要修持。

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也有一部分人很难做到广闻博学,但即便如此,最起码也应该不离《心经》这样的修法,这一点我们应该能够做到。

修持《心经》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是对上师三宝要有虔诚的恭敬心,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对上师三宝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这样的空性意义。印光大师也说:佛法的所有功德都是依靠恭敬心而获得的;其次,是对众生要有大悲心(如果自己的悲心还不足够,就要经常依靠《入菩萨行论》等一些能令自相续生起菩提心的论典,以培养自相续中的悲心与菩提心);其三就是空性正见。修持《心经》的法器,就是要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了解《心经》的所有内容,至少要理解经文的字面意义。真正修持的时候,按严格的要求来讲,还要像《经庄严论》中所讲那样,具备十一种作意、九种助行等等,因为不管修什么禅定,都需要具备这些条件,但如果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最起码也要具足上述三个条件,这是很重要的。具足三个条件之后,如果想专门修持,首先需要准备好修持的外缘:其一,修行打坐之前,要把里里外外的一切事全部处理完,否则,正在打坐的时候,才想起电炉没有关、煤气没有关,然后马上从坐垫上站起来,惊慌失措地往外跑,这就很难专心致志地修法。以前噶当派的好多格西都有这样的教言:在坐禅的过程中,即使是父亲死了也不能出门。我们在修行时也应该这样想:坐禅的时候,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都绝不分心!

其二,要定好修持的时间,即安排好每天用多少个小时进行修持,上午修几座,下午修几座。

我以前也讲过,如果没有任何窍诀,光是一早起来就一直什么都不想地坐着,想起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便马上出定,这种方式并不叫坐禅。真正的坐禅一定要有观修,比如观释迦牟尼佛的身像,观修菩提心、出离心,或按照以前所得的一些空性或大圆满的修行方法,或依照上师如意宝或其他上师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一些教言来修持。

在《七宝藏》和《上师心滴》中,无垢光尊者也曾有这样的教言:如果一直修一些无念、不作意的法,最高也就是转生到无色界。不管坐什么禅,首先应该有一个所缘境,比如,观修释迦牟尼佛,就应该把释迦牟尼佛像作为所缘境;如果修菩提心,就应该将菩提心的修法作为所缘境……坐禅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窍诀来修持。

其三,不管修什么法,自己的佛堂要收拾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

修《心经》时,供台上要陈设释迦牟尼佛的唐卡或是佛像,还要供奉《心经》、《金刚经》或其他的般若经函,然后摆放一些小佛塔,并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品,比如五供等等,如果五供不能全部具足,则可以随自己的经济能力点一些香,供一些清水,供品需要陈设得非常悦意、庄严(一般而言,不管陈设什么样的供品,之前都要把自己的手清洗干净)。

所有的准备完成之后,以毗卢七法坐式坐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坐垫上,然后开始正式修行:先念皈依偈皈依三宝;然后发菩提心:我今天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坐禅修空性,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阿罗汉果位、治病或获得什么名利等等,我修殊胜般若的目的,只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发完菩提心之后,就与修其他法门一样,先吐三次垢气,观想无始以来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障碍全部从自己的鼻孔中排出,然后让心完全静下来,并开始想:我今天所修的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靠这个法,我要获得成就。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心经》修法窍诀里面都是这样讲的.,首先要有这样一种很强烈的作意:我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佛,我修持的唯一法门,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然后一直这样作意,之后又从头开始,大概观修一百次左右。如果感到身心疲倦,就可以回向以后出定休息,也可以转修其他的法。这样算是一座。

最开始的一、两天,不需要思维《心经》的意义,而要这样专门作意,藏传佛教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中都是这样讲的。如果每天上午坐五次,下午坐五次,每一座当中都这样作意一百次,则一天就能作意一千次。这样的结果,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的心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间的感情变得很深,有一种特别相应的加持。

可能有的人心里会有疑惑: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想,到底算不算是坐禅、算不算是修法啊?这是我们的分别念造成的疑惑。其实,不管以什么样的意乐对殊胜对境作观想,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也就是说,即便以无分别的念头对其作意,也有很多功德,甚至以嗔恨心想:唉呀!这个《心经》很讨厌,这个《心经》如何如何不好带等等,虽然暂时会有不好的报应,但以后这种嗔恨作意也会变成证悟空性的殊胜因缘,《如意宝藏论》与《入行论》中都有这样的教证。

这不像我们平时的胡思乱想,比如,今天我吃什么菜啊,买不到菜啊,今天天气很干,怎么不下雪啊等等的,没有任何价值的分别念,这些分别念不仅对今生没有用,对来世也没有用,但如果以《心经》作为对境来作意,就有相当大的功德。

第二步坐禅的方式,开始还是一样,先作意——我要依靠《心经》而成佛,我要修《心经》。之后,就思维从缘起直至最后的随喜赞叹之间的教义。

具体如何观修呢?比如观修十二处,就是用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中观的观察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维剖析,从而抉择出十二处不存在,然后安住于这种境界当中。部分智慧稍高一点的人,可以将《心经》的内容从头到尾观想一遍,如果自己的智力有限,就观想其中的部分内容,比如五蕴或十八界等等,将这部分内容反复观想安住四十至五十次左右,将此作为一座的禅修内容。这一步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虽然我们平时也听闻、思维过《心经》,但听闻、思维所得的智慧与修持所得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的闻思任务比较紧,除了一些闭关的人以外,想专门实修恐怕也不大现实,但在闻思的同时,通过刚才的方法一步步去推理,最后就能在自己的相续中油然而生定解:以五蕴、十八界为主的所有轮涅器情万法名言中如梦如幻地显现,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空性境界中,哪怕只有一刹那的安住,也具有无量的功德。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修持的。

作为初学者,首先肯定需要以离一多因、金刚屑因、有无生因,或者其他的一些推理来进行观察,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在观察所得到的境界中安住。当然,对于从来没有和空性法门相应,也没有对空性进行过思维的人来说,刚开始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以上是《心经》的正行修法。

很多上师也讲: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是很重要的。比如,上午打坐两次,每座大概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刚开始时时间不能太长,当自己真正能安住在这样的空性境界中以后,将时间稍微延长一点也可以。如果感觉有点不舒服,就不能再继续修下去,如果强迫自己修,就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厌倦修行,或一些其他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思维《心经》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般若空性的功德等等。这样忆念一方面可以消除疲劳,另一方面,自己的空性见解也会有所增长。

修任何一个法,都要与自己的四大相应。在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说,修法时适合自己的心意很重要。如果自己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要强迫自己: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很难得,不管我的心脏如何,即便再痛,我也要使劲修。不但医生认为你的做法不对,而且很多上师也不赞同这种做法。

不管修什么法都不能强迫,强迫的效果不但不好,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所以要张弛有度,一方面有一种精进力,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地放松。如果觉得不适应,就不能再继续修下去,而应该适当地休息。

修持的时候,首先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然后在这样的空性光明境界中安住。上师如意宝在有些密法教言中讲,这样的安住可能也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安住,就是不离空性境界的安住;还有一种安住,是接近于愚昧、昏迷状态的阿赖耶识,在这种状态中好像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只是一种迷迷糊糊的,什么分别念也没有的状态,这不是什么境界,而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歧途,不应该把它作为什么修行的境界来看待。

在修行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般若空性有很大的信心,这个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会有实在修不下去的意念,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串习的都是什么都存在——“我”存在,“柱子”存在,“瓶子”也存在,包括形形色色、里里外外的所有法都存在,我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一下子说这些法全部都没有,就跟我们原来的串习、心态不相应,此时,我们首先应该以破除有边的单空方式来修。

在专修《心经》期间,座间休息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读诵、书写、供奉、思维、听受、传讲《心经》等善事。

以上是修《心经》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每次观修圆满的时候,就要回向:我这次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能有观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殊胜的因缘,愿以此功德回向三界轮回所有可怜众生,愿他们早日获得解脱!

这个时候心里应该生起更强烈的大悲心,大家也清楚,对三界轮回的众生而言,不要说这样甚深的般若空性法门,有些甚至连佛的名号也听不到。包括有些金刚道友的家乡,也的确算是边鄙、黑暗、愚痴之地——很多人可能连三宝的名称都没有听到过,甚至还会对三宝生邪见。那里的有些人一看到出家人,就仿佛看到了夜叉或是罗刹。有些道友回家的时候也问过我:“我可不可以在回家时穿在家人的衣服,不然我的家人、亲朋好友都会非常不方便?”听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所以,在回向时,我们应该祈愿,愿天上地下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都能早日依靠般若空性法门获得成就!

回向出定以后,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处于如梦如幻的状态中,尽量在不离觉性的状态中利益众生。

修持《心经》以后,我们的相续中应该生起这些功德:一方面对般若法门和整个大乘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可怜众生也能生起更强烈的悲心:以后有机会,只要对方能接受,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一定要把自相续中对《心经》的证悟,以及《心经》所宣说的道理讲给对方听。如果这个人能好好地读诵、受持《心经》,我就没有白来这个人间,我的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果目标订得太大,就不一定能实现。比如,一开始就想:我要一个人度化普天下的所有众生!这个愿望在短短的一辈子能不能实现就很难说。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也有他在因地时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度化一个众生的公案,所以,我们也应该量力而行。

有时候我也这样想:自己的相续中虽然没有什么证悟,但对空性法门和三宝的信心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或困难,这种信心都不会被摧毁。除非是自己得了精神病或者是着了魔,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好说,这种时候人的心态是非常难掌握的,但除此之外,我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的正信,不管任何科学家、医学家怎样说,都肯定是不可动摇的。

在这个寂静的山沟里闻思将近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之后,才终于在自己的相续中培养出这样一个小小的凡夫正见,即便是这样小小的凡夫正见,恐怕也是很多人所没有的。在穿着袈裟的出家人当中,也有对三宝、因果半信半疑的人。所以我想,如果能将这个正见传递给别人,我就没有白来这个世界!

《心经》修法就此圆满。

相关范文推荐
  • 09-26 2023年幼儿园舞蹈学期计划方案 幼儿园大班学期计划表(大全6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
  • 09-26 2023年中学生困难补助申请书 初中学生困难补助申请书(模板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 09-26 最新急诊科护士试用期个人总结(优秀7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
  • 09-26 2023年副会长单位申请书(优秀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
  • 09-26 最新承包荒山申请书 承包荒山贷款的申请书(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
  • 09-26 最新性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论文(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 09-26 最新学习两会心得体会(大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
  • 09-26 2023年质检系统述职述廉报告(通用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
  • 09-26 最新生活会发言材料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大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 09-26 领导入职讲话精辟(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