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2023年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优质8篇)

2023年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14:42:04 作者:梦幻泡 2023年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优质8篇)

致辞致谢要注意避免华而不实,虚与委蛇的辞藻,应该真诚地表达感谢之情。当需要进行致辞致谢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感谢的对象和原因。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致辞致谢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一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企业员工的选拔和任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

1.2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培训出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同时还能形成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法发展方案,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种制度能够完善和健全,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1]。

1.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2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项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很有油田企业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纯地认为对员工的管理就是上班不迟到、不早退、能够按时地完成工作进度即可,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制约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还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2]。

2.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内容,很多人才选拔制度随意性较大,根据投简历符合的就直接可以进入面试,对于面试者填写的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实,因此往往会出现鱼目混杂的情况,而在面试的环节,还有很多主考官只是注重外观的考核,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行为的考核较差,因此导致员工的素质不高。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这就会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同的工资待遇,不同的工作量,导致大量员工跳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了激励制度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都局限于员工物质层面的激励和管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关爱员工、关心员工,导致员工的自身价值难以实现。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二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公平与效率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矛盾体,时而对立、时而统一,因此如何才能确保将社会保障机制有效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方方面面。文章针对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影响;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二者的统一。公平与效率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国家稳定富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三

在新的形势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创新企业人力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才能把企业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结构。

3.2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3]。

3.3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企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想要建立完全公平的统一模式和统一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能的。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状况和发展水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方面,企业应该以自身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为突破口,然后建立健全企业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企业还要逐渐提高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和质量,增加对企业存在的贫困家庭的社会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还有利于维护我国企业安定,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安抚费用等相关内容,真正实现为企业员工谋福利。

3.4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良好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能够顺利实施。要想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一定要发挥其保障的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二者的统一,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我国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就是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要认识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割裂来看,既不能因为实现公平而忽视效率,也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效率而忽视公平。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才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郭芳.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4).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四

摘要:国有企业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经济支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时刻面临着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挑战与竞争,因此通过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是保障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在力量。成功的企业文化突出企业自身特色,认同感强,能在凝聚员工的同时激发其责任感与创造力,从而提升国企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国企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改革;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始终探索着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状况的发展模式,在企业结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均发生了重大改变。纵观国企发展,改革始终贯穿其中,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十三五”期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企在我国下一个发展阶段中的改革目标。国企改革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国企改革推动了国企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更加适应于新形势下的价值观、管理机制、文化氛围等;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激励、凝聚员工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了目标与导向,对于促进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企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回顾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其发展趋势,国企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当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势相适应,因势利导。从国企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企业文化建设应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去推进。

1.20世纪80年代国企文化的模糊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出现,但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计划经济才是最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再加上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直至1978年,国有企业依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以各种指标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国企的经营模式开始由传统转向科学。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国企仍然无法摆脱历史遗留下来的陋俗,不合理因素依然存在,而这些因素的改善尚且需要随着国企的发展逐步完成。在这个时期里,国企的企业文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也有适当的改革创新,但是员工依然缺乏自主意识,不能主动了解工作的意义,没有创新的想法,只是机械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

2.20世纪90年代国企制度的完善阶段从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自主管理模式已占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和自主管理的双重要求下,国企面临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的双重任务,企业文化也渐渐呈现出灵活度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员工之间互相配合,有个性又有责任感的员工大量涌现。企业的价值观也随着企业文化渐渐转变,既保证整体效益,又尊重个体利益,鼓励创新思维。至20世纪末,国有企业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企的文化建设也逐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结合。

3.21世纪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阶段进入21世纪后,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成为了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交融和碰撞。不同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会体现在其管理思想中,中国传统管理理念喜欢用情义道德来约束员工,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更注重将集体和组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西方国家的管理注重法制,相较于中国式管理而言,更看重所在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利益。国有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大潮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清楚的了解自身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实现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面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外在竞争力。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文化建设方向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原则,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国企改革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深化国企改革的良性循环。

1.独具特色的国企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生命力,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发展、地域环境、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不能片面的理解成“墙上挂着,嘴里喊着”的口号。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基业长青,除了盯紧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更要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发展共识,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有认同感的国企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之所以能提高企业凝聚力,其根源在于员工对于一致性文化的认同感,是自动趋向而不是被动灌输。首先,国企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盲目,要经常检验效果,不断调整方向,使其上能适应企业发展、体现企业形象;下能顺应民意、凝聚人心。其次,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企业的价值规范,格于言行利之于众,实现对员工最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再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自身发展实际,能够将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人性化的国企文化,能够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提高工作效率文化建设在于给人们精神上的熏陶,充分发挥人们的潜能,通过企业制度将人的欲望迁移和凝聚到实现企业目标上来,所以恰当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都具有个人思想,因此国企在进行制度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让制度更具人性化。企业可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多角度地引导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消除抵触情绪,主动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动国企文化改革,增强综合实力的途径

1.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柔性化,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柔性文化的'终极体现是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企业管理制度是与员工日常工作联系最密切的,制度本身除了要有明确的规范作用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柔性的制度文化能让员工从被动服从变成主动执行,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拓展和人员潜能的开发,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提升企业文化的高度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有企业若想做强做优做大,并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力地位,就必须放眼未来,把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将企业的现实状况与外部经济环境相结合,以思想信念和伦理道德作为辅助,打造出既符合自身特点又适应国际环境的文化氛围。要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引进西方文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深化国企改革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3.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国企文化随着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愈发频繁,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国企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文化差异是一项重要课题。国有企业应该以独特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等作为依托,整合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国企文化,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当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积极转型的重要时期,国有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此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国企深化改革、做强做大、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应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密切联系国企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不断提高国企竞争力,使国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青,陈永忠.企业文化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文魁,袁东明.中囯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4]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五

随着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得到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在适应本国环境的基础上吸纳了西方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效益。然而依然存在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固化,笔者认为企业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之提升,并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之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从两个层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变革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效益。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如制度、政策等,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进而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积极度,从而实现企业所设目标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层次、管理层次、操作层次。所谓战略层次是指与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及企业总体经营准则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总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层依据战略层次为指导所设定和实施的具体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操作层次则是上述两个层次的具体细化和落实。

(二)企业效益的概念

企业效益指的是企业经营的收益状况。学者们对企业效益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企业效益包含有效性、效率和可变性三方面,三者结合决定企业竞争力。比如企业员工的个人效益的衡量,是从个人在企业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等出发所设置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就企业整体而言,企业效益是企业最终成果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效率,是企业投入资本和所取得的产出的比率。其次是效果,是企业的产出状况,比如产品产出量、质量及利润等。三是经济,这里的经济指的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成本最小化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的研究当中。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体现于个体身上的资本,包含其能够提供的劳动,受教育程度等,是个人身上各种劳动技能、生产知识及健康素质的总和。人力资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将个体劳动投入与经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依据市场和回报率的变化做出适当反应的管理措施。

(二)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是针对理性人假设下的理论难以解决现实中一些问题而衍生出来的,行为理论也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的完善和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以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一次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后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定名为行为科学。

(三)资源基础理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了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理论假设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形成企业的某种特有的能力,此种能力具备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主要阐述的是企业如果要具备市场上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就要特有的方式整合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使其发挥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概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从实践经验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笔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个体层面指的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忠诚度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等。企业个体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阐述:首先,招聘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细化分工有利于职权的分离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各部门各司其职也有利于员工的专业化的提升。同时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够统筹企业生产工作,最大效用的发挥企业人才的效用。同时设立晋升、竞争、奖惩等激励机制,激发人力的上进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益。其次,招聘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即是企业的选拔人才的过程,对提升企业未来的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高层次的人才一方面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有着变革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企业理念及文化的承接。高层次的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阶段。最后,招聘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的奖惩制度、人力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不同能力和不同努力程度的员工加以区分,并给予一定的奖惩,激励个体自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培训提升个体的对其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同时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程度。上述两点皆可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个体对企业效益提升的贡献度。

(二)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收益的提升,笔者从下述两方面阐释: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团队工作的关系。企业效益与企业人力资源储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是否更加有效也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创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及储量和质量都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规划和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企业人力人才储备这一智囊库,依赖于企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效益创造团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需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这也体现了组织团队目标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合理而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对企业效益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组织层面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直接决定着企业效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市场竞争的成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企业效益应进行的变革

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甚至对于企业的管理不利,笔者提出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以企业利益为标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负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目标,并符合企业全局现状,确保其各环节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服务。同时,要考虑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及人文氛围,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与本企业相适应。对于规划的实行,要给予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对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提高和保障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

(二)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培训开发

当前知识技术更迭迅速,因此企业要及时加强对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跟上时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同时,企业应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企业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对优质的培训规划加以拓展和推广。

(三)承担企业报酬与津贴系统的开发任务

人力资源部门要针对各部门的职能和其对企业的重要性、贡献度设计出差别的薪资,合理设计企业薪酬和津贴系统,并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薪酬和津贴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与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这就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润,不损害企业的效益,还要充分的发挥薪酬津贴的激励效应,使得该系统能够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在薪酬和津贴的设计上,各部门利益的平衡至关重要。五、结束语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较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还要变革传统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j].商,2013(11).

[2]苏中兴,曾湘泉,赖特(wright).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评论与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

[3]刘萍,刘国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分析[j].学术交流,2003(3).

[4]李玉蕾,袁乐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10).

[5]王颖,李树茁.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j].南开管理评论,2002(3).

[6]程德俊,赵曙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2004(5).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六

档案管理不仅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信息和数据,并且已渗透至标准化工作的方方面面,或者说,档案管理就是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一个有着较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的企业,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总数达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对这些标准文件进行的编号、分类、登记、发放等管理工作本就是档案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二是一些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工509001中对公司内部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就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如:标准中对文件和记录的编号、发放、识别、保存、检索、有效期、作废或有效标识等要求都有明确规定;标准中规定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保存的记录就达22处。环境管理体系列标准工5014001要求企业在环保方面应保存的记录达16处。这些标准在中国实施已很多年,刚实施这些标准时,大多数企业对于标准中有关文件和记录的管理要求总觉得匪夷所思,难以坚持。其实,对于有着良好档案管理基础的企业,这根本不是问题。对于一直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便感受到档案管理对于企业标准化和其它方面的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的。可见,要在企业实施这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管理标准,就需要企业有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三是在某些行业,档案资料管理已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予以规定和统一,体现了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如:在船舶行业,对档案收集及其业务指导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职责、实物档案管理、案卷格式和一般要求、设备仪器、经营、生产、技术等一系工作均制定了船舶行业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制定的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行业标准近200个。

国内一位知名的档案管理培训专家曾说,不想成长的企业勿需档案管理。笔者则说,不想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企业勿需档案管理。企业应认识到档案管理在标准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认真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七

企业档案管理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和历史记录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企业标准化是以获得企业的最佳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中国加入wto以来,标准化战略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技术杠杆作用早已深入常识。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基础性工作,所提供的大量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始数据和对这些原始数据的统计,则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珍贵优质的土壤。可以说,档案管理是企业标准化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管理对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具体表现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档案管理能为企业标准制订提供充分的文献资料和必要的原始记录

企业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标准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需要先查询现有国家行业标准是否已对企业产品某项技术指标作出强制性规定,如果违反这些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就是违反了《标准化法》的规定;当国家行业内对该产品某些指标并无限制性规定时,这些指标的确定就要通过对产品以往生产检验记录和客户反馈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确定。由此可见,企业能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是否充分全面。例如:某公司在制定《消防高温混流风机》企业标准时,就应先查询国家对风机的“耐高温性能”有无强制性规定;由于公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本行业必须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整理在档,为企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标准信息资料。又如:某企业生产高铬铂抗磨合金铸件,其产品牌号是公司自己设计开发出来的,因此其化学成份、机械性能指标均不同于国家现有标准规定。应客户招标要求,也为适应新形势下企业规范化的要求,该企业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高铬铂抗磨合金铸件》。为正确确定铸件标准中的化学成份和机械性能指标,公司将历年存档的工艺配方、热处理、化学元素成分化验、机械性能检测等原始记录找出,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能给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的标准指标。如果该公司平时不注重档案管理工作,不注重历史记录的收集,就不能为该公司企业标准的制订提供必要的原始记录,就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标准化活动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档案管理能为企业标准化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提供证据

企业标准化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大量保存良好的生产检验和经营等活动的历史记录作为其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证据。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当上级部门对企业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时,企业需要提供真实的生产检验记录,证明产品已按《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检验并签发合格证才出厂销售。显然,这些记录的保存和提供是以企业具有良好的档案管理为基础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泵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就对企业的文件记录等档案管理有多项规定,如:企业应将其产品所需的各类国家行业标准收集完整,按标准要求生产检验并保管好相关的历史记录;相关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培训要求均应形成文件存档备查;生产检验等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技术文件和图纸应按企业制订的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发放和管理等等。生产许可证审查组来到企业现场实地检查打分时,除了现场核查生产场地和设备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其余基本要根据企业所保存的生产检验的历史记录来判断企业是否符合领证要求。有些记录的保存是否完好,甚至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通过考核验收,如:《泵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办法》中6.3条是核查组现场检查判定的否决项,也即:这条要求如果不符合规定,其余项目即使符合要求也不能通过。这一条规定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应提供近几年的出厂检验记录,以证实企业一直按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出厂检验。如果企业未能在这些方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但不利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还将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是在发生质量纠纷时,生产检验等历史记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利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某企业从日本进口一台价格昂贵、技术先进的大型生产设备。设备运行一年左右便出现了故障。企业的有关人员便向日本企业反应情况并要求他们作出相应的修理或赔偿。日本方派专业人员前来处理,专业人员查看状况后进行了分析,认为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未按设备标准的要求进行日常保养,要求中国企业提供近一年来设备生产、保养、维护和大修的记录。中国企业的设备维护人员虽然也按规定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企业根本没有档案管理的意识,提供不出完整的记录,也就不能为自己的工作提供证据。面对日本企业提供的保存完好的档案记录包括了该台设备从采购零部件进厂检验、生产加工过程的半成品检验到整台设备检验合格后出厂的所有记录,中国企业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近几年来,很多企业在标准化意识提高的同时,档案意识也有所提高。企业逐渐认识到当出现质量纠纷时,产品标准就是仲裁依据,执行标准的记录可以为企业提供较有力的证据。

3档案管理能为企业标准化活动的持续改进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

企业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企业最佳秩序和最大利益。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应形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针对原因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良性循环机制中最关键的前两步“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要得以正常开展,就需要企业有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如:某公司为了确保出厂的成品质量能符合标准要求,会对一些关键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监控。对于可能影响最终成品质量的各类半成品的技术指标都要检验并记录,公司质管员将通过监控这些记录数据是否有偏差来发现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有问题。当这些检验记录出现偏差时,就有可能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相关人员必须针对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在查找原因时,也需要大量的生产检验历史记录作为基础,同时还可利用历史数据所具有的追根溯源的能力,找出真正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进行解决,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企业应将标准的档案信息整理在档。失败标准的档案信息可作为企业在历年管理评审中寻找持续改进的突破点;成功标准的'档案信息则可作为企业下一次制定标准时的决策参考,以避免重复性浪费。如:某公司在制定《电线电缆料》企业标准时,对脆化温度、热稳定时间、老化时间技术指标等物理性能指标定在什么水平一直拿不定主意。因为公司历次存档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性能指标的检测数据远远高于相应国家标准的规定。如果指标仅按国家标准要求制定,显示不出企业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如果指标定得过高,有时反而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企业追求最佳秩序和最大利益。管理层综合考虑了成本和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将企业标准的指标值定得低于历次检验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但又稍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企业利用档案管理的优势,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水平的企业标准,既能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又体现了企业产品的特色和竞争力。

档案管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篇八

7月《方案》的印发兴起了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标准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每一层级的行政主管部门都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标准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内涵,这对主管部门的研究和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行政主管部门内部本身宣传和学习的力度不够,认识不足,并没有把该项工作置于主要位置。许多地方到才开始关注和部署安全标准化工作,离底完成考评工作只剩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导致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准备不足,尤其是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和进行整改自评,只能是仓促上阵、赶鸭子上架。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也影响了安全标准化考评的质量和效益。

2.2政府没有资金投入,严重削弱了考评工作的公信力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行业内安全生产管理的大动作,不仅需要企业的全力配合,更需要政府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由于政府对该项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投入,而工作又必须完成,许多地方采取向企业收取考评费用的办法解决考评工作必须的费用,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从管理手段来看,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是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性的监管方式,是在行使政府职能,考评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前提和基础,才能顺利开展工作。企业需要做的就是配合政府的管理,在安全生产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考评费用不应在企业的承担范围内,不然就违背市场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3行业导向不清晰,企业规避考核和监管的问题突出

道路运输市场的大门向社会敞开给整个道路运输市场带来极大的繁荣,形成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同台竞争的局面,也给行业导向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市场竞争中,为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大量的私营车辆挂靠在较大规模企业的旗下,被挂靠企业通过这种形式收取管理费用,这就产生了挂靠车辆和被挂靠企业的导向和监管问题。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过程中出现的最极端的情况是:出现了靠收取“挂靠管理费”生存的企业,即企业备案记录的车有几百辆,但没有自备车辆,全是挂靠车辆,被挂靠企业对这些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但是为了安全标准化考评,只能是东拼西凑地临时准备资料。因为权责不清晰、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分散经营等问题而给考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企业规避考评的现象突出,例如有些地方对普货运输企业的考评定在10辆车以上,一些企业为了规避考评,想方设法将企业的规模变为只有9辆车以下的小公司。政府如果不能对挂靠企业监管的松弛和对规避考核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出现道路运输行业监管的死角,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行业安全生产的隐患。

2.4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企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交通部发布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指标体系是原则性和指导性文件,各个地方又对指标进行细化,形成评分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模式等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自评和考评机构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也有区别,用同一把标准化的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所有企业,难免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比如,指标体系中要求企业制定中长期计划,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夫妻店”来说,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去搞那些“高大全”的一套。再如,对大型企业的总部也要求有配套的站场,否则不能达标。因此,为了考评过关,一些企业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就有悖于安全标准化的实际意义,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考评的积极性,反映了标准的制定存在脱离道路运输市场实际的现象。此外,这次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有些地方不涉及10辆车以下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有些地方不涉及5辆车以下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而且从数据上看,这些小规模的运输企业数量在市场上占比不小,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就没有全面完成,安全管理上就出现了死角,客观上产生了把企业变小的导向。

2.5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缺乏硬性约束

由于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在实际考评中忙于应付考评,缺乏有深度的整改。一方面反映了行业内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反映了在设计考评政策时,对考评对象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缺乏硬性约束。考评不是目的,考评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考评,推动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整改和提升。例如:挂靠企业的问题是考评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要优化道路运输市场,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必须对挂靠企业的管理有一个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企业进行严格整改,整改不合格就注销,否则就会削弱考评对行业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持续的推动作用。

3对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探讨

3.1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强化两个主体意识和责任

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人们对安全生产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在经济新常态、民生新内涵的客观情势下,安全生产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安全生产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党和政府把安全生产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防止和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为此,要强化两个主体意识和责任,一是企业是安全生产主体的意识和责任,凡是不具备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企业都应整改,以至注销。二是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既是行政业务的主体,也应是所管理行政业务的安全监管主体。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负有宣传推动、组织协调、监管落实的责任。支持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构独立地开展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日常监督资料。行业内安全生产水平应成为检验他们履行安全监管主体职责的唯一标准。

交通安全生产在整个安全生产体系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交通事故也是人们在享受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时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20发布的基于182个国家,覆盖全球68亿人口的《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道路交通死亡人数高达每年124万人,俨然成为世界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公害之一,而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过去三年中交通事故统计人数每年约6万多,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交通安全在整个安全生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政府健全和完善对交通安全的财政投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是花小钱办大事。具体到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政府要建立专项的财政投入机制,向第三方购买服务,将资金投放到行业的安全管理培训、促进行业安全管理创新,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考评工作,切实改善安全生产环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交通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评机构有购买服务的资金保障,就能够更加客观地行使考评职能。总之,建立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机制,是确保安全监管主体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安全标准化工作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3.3严格和规范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双重导向

在中央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中国迎来了第四次创业浪潮,道路运输企业同样在解决就业和创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特殊性,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不能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企业规模的门槛可以放宽,但是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过硬,必须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安全生产标准化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标准,要将达标与市场行政许可联系起来,凡不符合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的,一律不得注册成立道路运输企业;已经注册成立但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企业一律不批准从事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行政主管部门在严格和规范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通过第三方对企业的准入资质进行评审,最大程度上实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在严格市场准入和安全生产监管的大环境下,会形成企业的严格自律,形成行业的良性安全生产环境和安全文化,从而推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逐步提升。

3.4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生产考评标准,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分类指导

安全生产标准化设立的条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已具规模的中大型企业,但从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不同规模的交通运输企业在安全生产投入的资况上差别较大,用同一套标准考评所有企业容易造成考评的形式主义和企业管理上的虚以应对。所以,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不同的考核版本,做到分类指导。例如:针对5台或10台车以下暂时没有纳入考评的微型企业可建立简要型版本,该版本直接与道路运输市场的准入条件挂钩,考核过程就针对准入的基础条件进行审核和把关;10-30台车辆以内的小型企业可设立基础性版本,着重对经营者资质、运营安全管理、驾驶员安全培训、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工作场所的设备安全状态等一些基础的安全标准进行考评;对于30台车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则可建立精细化版本,安全标准朝更加细致、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方向发展,但是精细并不意味着繁琐,而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促进企业日常的规范化作业。考核过程既要按标准严格执行,也要切合实际实现分类管理,要抓住安全的本质,尽可能去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通过考评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不同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全面达标。

3.5加强考评结果的跟踪管理,以考评为契机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常态化

考评达标并不是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跟踪和监督检查,没有达标的企业要停业整顿直至吊扣或注销经营许可证,对于基本达标但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企业要促进和鼓励设备的达标升级,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敦促企业进行整改并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所谓常态化管理,首先要在“常”字上提要求,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各项指标要求落到日常工作的实处,使安全标准化的管理成为日常管理的题中之义,消除工作的随意性,使整个工作流程常态化;其次在“态”字上下功夫,就是不断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生产观念,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以及驾驶员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全面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再次,在“化”字上做文章,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档案规范化、服务人性化,这是常态化管理的过程控制,也是衡量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标准。总之,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企业的自我管理,形成安全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本质定义。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中国道路运输行业多年安全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晶,它的开展对于提高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运输安全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与成熟。只要全行业紧紧抓住安全生产的主题,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安全标准化之花就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2023年商业银行总结报告 b商业银行实习总结b(通用12篇)
    辞职报告是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它能够传达你的决策和离职意图,帮助公司了解并妥善处理离职事宜。小编精选的实践报告范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商
  • 10-15 最新电力行业员工工作总结(大全14篇)
    教学工作总结不仅关注教师个体的教学表现,也注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情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下面是一些工作总结结尾的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电力行业员
  • 10-15 2023年蛇年春节祝福短信(大全8篇)
    文明礼仪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展示良好的文明礼仪?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建议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明礼仪总结范文,
  • 10-15 2023年可爱的鸡宝宝小班美术教案及反思 美术鱼教案小班参考(优质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细致入微,注重条理清晰和语言准确。希望这些教案模板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可爱的鸡宝宝小班美术教案及反思篇一:1、通过谈话,丰富
  • 10-15 高中开学典礼活动总结(精选18篇)
    学习总结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期总结的好处和意义,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学期总结的重视和关注。高中开学
  • 10-15 淘气的老爸 淘气包马小跳贪玩老爸读书笔记(模板8篇)
    文明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规范,它能够促使人们在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品质和态度。如何展示良好的文明礼仪已成为社交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下面是一些实际案例,让
  • 10-15 2023年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表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实用8篇)
    学期计划是一种有序、规范的指导,让我对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不紊的安排。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经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大学规划。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表篇一通过开展“
  • 10-15 最经典励志朋友圈短句(实用9篇)
    答谢词是一种表达感激之情的文字,它可以让人感受到我们的谢意和喜悦。写答谢词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感人的语言,使其更具感染力和情感共鸣。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10-15 最新教师家长会上发言 教师家长会讲话稿(精选11篇)
    文明礼仪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貌的重要体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体现文明礼仪的素养?在社交场合中,适当运用文明礼仪能够提升个人的形象和口碑。
  • 10-15 最新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上致辞(汇总8篇)
    答谢词是我对你的感谢之情的表达,希望你能理解我内心的感激和感动。答谢词的撰写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下面是一些建议供参考。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答谢词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