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精选15篇)

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2-25 08:31:09 作者:GZ才子

制定教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2、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及其应用;难点:实验演示的操作。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回答)有外力作用----状态改变----速度改变----有加速度产生。

在上节课中我们还讲了: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状态越难改变。这就涉及到三个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介绍。

实验是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就利用实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f、m、a三者都是变量,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先使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弹簧秤测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那加速度呢?

a=(s2-s1)/t2。

测量加速度的方法:a=(vt-v0)/t2。

(2)设计。

在光滑的导轨上放一量小车,一端系有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砝码,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s=v0t+at2/2----s=at2/2------a=2s/t2,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取两个小车做双轨实验。当时间t相同时,有a1/a2=s1/s2。

(3)实验操作(1)。

平衡摩擦力;将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4)实验操作(2)。

将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相同的砝码。

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m一定时,f与a成正比;f一定时,m与a成反比。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f=kma;注:取国际单位时,k等于1。

平衡摩擦力分析(导出)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本节小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作业第1、2、3题。

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1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2注意每个环节。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要花费一些时间,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有目的的做题。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4多读课外参考书。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来说,课后利用剩余时间可以阅读物理课外参考书以及其他读物。此过程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延伸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非智力优秀品质。

选择课外参考书一定注意:所选课外参考书的数量不要太多,太滥。要注意阅读参考书最好在学完一部分或这一章内容之后进行。阅读课外参考书时,要对重点内容深入钻研、领会内容。

磁场知识点。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什么是惯性,能够用惯性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道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

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体会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明确斜面实验的整个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计两个实验。提出问题: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在桌面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叙述古代人们对于运动的认识和伽利略对于运动的观点。

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提问:两次实验为什么都让小车在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回答: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总结实验现象: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大。

推理: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强调虽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但却是一个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蕴涵几部分知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三部分内容: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问与引导,导出惯性这一概念,讲解惯性仅与质量有关,列举生活中有关于利用惯性的事例。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同学们牛顿第一定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回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查阅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完整设计过程,同时观察生活中有关利用惯性的事例。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1课时。

[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

以抛粉笔为例。

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

抛粉笔为例。

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

以抛粉笔为例。

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

以抛粉笔为例。

【牢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然联系;当速度与力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一直线时,曲线运动;同一直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要让学生明白:物体此刻的速度是由上一刻的速度和上一刻的受力决定的,此刻的速度及此刻的受力决定下一刻的速度。(比方:今天的结果是前面的表现决定的,要想今后的结果能改变,必须从现在开始。)。

二、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做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是靠不住的。

师:长期以来,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是: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或拉它。因此,人们直觉地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联系的,当不再推、拉的时候,原来的运动便停止下来。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便要停止。我想不仅是亚里士多德这样想,就是在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想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经验相一致。但这却是个错误的结论。是由明显可见的线索引出的错误判断,而且这个错误结论竟维持了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俐略创造了有效的“侦察”方法,发现了正确的线索,揭示现象的本质,成为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师: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向上滚动时,速度越来越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滚动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

师:伽俐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伽俐略斜面实验):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升到原来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达到同样高度,但这一次为了达到同样高度,比第一次滚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将会滚得更远。于是他问道:若将后一个斜面放平,球会滚动多远?结论显然是,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这就是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可以运动(比如在光滑水平上,只要给物体个初速度,物体将以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而力恰好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速度)的原因,比如物体加速和减速时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平木板做得无限长,所以这个实验是“理想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动画及视频文件,先看理论动画,再看演示实验。

注意:理想实验不是空想实验,它是可靠实验事实加上理论推导。

师: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还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的基础。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伽俐略和笛卡尔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与难点。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

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请观察)。

学生实验一: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实验二: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生: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探究、归纳、推理。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介绍实验器材。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讨论思考题。

(3)展示讨论结果。

(二)归纳。

生: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

生: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

生: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成立的条件:;结论:。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师: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

条件:不受力;。

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初中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手拍桌子,手会痛;脚踢足球,脚的感觉怎样?等),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手压桌面,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课本图6-20),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116页迷你实验)。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如117页,作业2.3)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平衡力同一物体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共有6个条目,其中包括“牛顿定律的应用”,为ii等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一、知识与技能。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连接体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3、掌握超重、失重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变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提问、讨论、评价。

(一)高三物理(复习)前三章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ppt展示: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受力作用的物体存在加速度。我们可以结合运动学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一定有加速度,我们可以由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受力。

二、知识构建,方法梳理。

(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在利用物体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也就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断物体受力情况。

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这应该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节内容首先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shapemergeformat到shape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它是为后面学习单位制的内容准备的。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本节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

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

(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

即:af。

shapemergeformat。

(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

shapemergeformat。

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a。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常德市第一中学张锐。

第二十三届湘鄂边教学比武结束了。告别了美丽的宜昌,美丽的夷陵中学,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在应用环节,要求学生分析求合力的各种方法时,可以有多种方法,针对每种方法,我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在分析图像环节,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图像做了预判,再根据这种预判做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一开始对传感器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通过上网的和电话查询的方式得到了答案,并且将其自然的穿插在课堂中,使得学生对传感器的原理更加清楚,更加便于后来的教学。

意外。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就像一个运动品牌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和学生合作做实验时,没有想到是事情发生了——滑轮突然掉落。没有办法,只得现场安装,这样的话会使得本来时间就很紧的课变得时间更紧,而且,在安装的这段时间,学生也不能没有事情做,于是我说了一句:“我们做任何实验都不可能不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简单的一句话时间,滑轮已经安装好,可以继续进行实验了,有惊无险。

其实在这堂课之前还有一个意外,就是这里的场地条件和我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投影很不清晰;主机离讲台太远,我无法接好数据采集器的线;讲台太高、太小,如果仪器放在讲台上,数据线没那么长,如果仪器不放在讲台上,又太低,学生看不到实验操作。最后我们几个老师一直将仪器调试到快十二点才回去休息。

遗憾。

可是最终我们还是只能将仪器放在学生课桌上,这样的话就太低了,课后就有老师提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我做的实验,又因为投影不太清晰,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采集到的数据,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又因为滑轮掉落的意外,使得时间紧促,到后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这样又产生了赶时间的嫌疑。

当然,这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本堂课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到最后虽然改进了很多,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

思索。

这些遗憾,虽然有些解决的很漂亮,但是有些却因为我的考虑不周到而无法解决,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环境预想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没有考虑完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慢慢的去体会。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一堂课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尾声。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当然,更别忘了为他们的出色演绎而叫好——这就是遗憾为我沉淀的思索。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高一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科学的.

(二)重点与难点。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高中物理.(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幼儿教师求职简历背景(专业12篇)
    幼儿教师是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负责孩子的教育、照顾和培养。在学校中,我注重与同事们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 12-25 学校安全工作会议讲话稿题目(精选15篇)
    在社交活动、会议或庆典上,我们常常需要准备一份精彩的讲话稿。讲话稿的魅力在于其言之有物、理有据、情有感的力量,以下是一些励志类的讲话稿,让我们一起受到启迪。
  • 12-25 社区喜迎国庆节活动总结(优质14篇)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或事件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平南
  • 12-25 创新创业公益项目计划书(热门23篇)
    一个好的创业计划能够帮助创业者明确目标、制定策略并评估风险。下面是一些经典创业计划的案例,大家一起来学习借鉴吧。3.团队结构(包括成员简介及分工情况)1.产品(
  • 12-25 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一套(实用19篇)
    企业的规章制度应该经常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规章制度的范文集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欢迎大家赏析和借鉴。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家
  • 12-25 幼儿园大班开学活动方案(模板19篇)
    在幼儿园大班,孩子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幼儿园大班的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评价,可以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更全面的参考。1、通过故事帮助幼
  • 12-25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表(专业18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和总结,通过书写可以更好地传达和分享实践心得。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
  • 12-25 水果供货合同大全(18篇)
    供货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供货是商家为满足市场需求而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做好供货工作对
  • 12-25 水务系统演讲稿范文(22篇)
    演讲稿是一种为了向听众传达信息、观点或观念而设计的口头表达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尊敬的领导:我叫xx,现
  • 12-25 老兵退伍晚会主持词搞笑(汇总18篇)
    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的光临与支持!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策划范文的分享,能够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打造出更加精彩的活动。女:亲爱的战友们: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