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四年级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9篇)

四年级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9篇)

时间:2023-12-23 17:27:12 作者:薇儿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写好教案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四年级教学案例的详细教学过程,供大家参考借鉴。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课件、盒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四、巩固练习: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与估计的过程,讨论得出一种即合理又方便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测量的方案。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测量与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估算技能。

天平铁钉米粒黄豆铁丝纸张

1、教师出示实物:一堆钉子和一堆米粒

提问:你能看一眼知道这些钉子和米粒的数量吗?

1、先来估计钉子的数量:

在操作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工具--天平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方法利用天平这个工具知道这些钉子的数量。(提示:想一想钉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小结:既方便又合理的方法--算出一个钉子的质量,再用总质量除以一个钉子的质量,就可以得出钉子的数量。

2、估计一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出估计的方法。

提示:有的时候为了提高准确性还需要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

合作要求:

*先用天平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

*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的数量。

*根据书上表格,填写实验记录。

*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粒黄豆的平均质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进行估计或测量。

学生踊跃回答,大胆猜测。鼓励学生能说出猜测的理由。

学生很有兴趣,积极性比较高。

希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估计钉子数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学生建议用天平称一个钉子的质量,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由于一个钉子的质量太轻,无法测出。因此很自然的改成称其中一小堆的质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钉子的大概质量。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利用前面测量钉子数量的经验四人小组讨论测量估计米粒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合理简便的方法,有条理的整理出来,按步骤开始进行测量与估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4:00离校。口算出我们每天的在校时间。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同一日内经过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继

续学习有关经过时间问题的计算。(板书课题)

1.出示例3,学生读题。

提问: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的计算,我们可以借助于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一艘轮船从南京开往南通,什么时候开出的?是什么时候到达的?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直线图上标出。

提问:这艘轮船一共行驶了多少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艘轮船从第一天出发到第二天到达目的地,经过的时间是由两部分合起来的:从第一天22时到24时经过了2小时,又从第一天24时(也就是第二天0时)到8时经过了8小时,所以一共经过了10小时。

追问:一共行驶了多少小时?是由哪两部分时间合起来的.?

2.做练一练。

提问:从第一天18时到第二天10时,经过的时间是由几部分合起来的?是哪几部分了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1.练习十第7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指出:求两天间经过的时间,要先算出第一天用了多少小时,再加上第二天用了多少小时。

2.判断下面的每一种说法对不对。

(1)20时就是晚上10时。()

(2)0时就是晚上12时。()

(3)一、三、五、七、月是大月。()

(4凡是单月都是大月。()

(5)凡是双月都是小月。()

(6)8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1日。()

3.练习十第8题。

怎样算出一共放假多少天?

请大家算一算,一共放假多少天,告诉老师。

4.练习十第9题。

向学生说明在生活里经常出现时间问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写出来,然后口答每次时刻。(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第二、三次取信时间各是下午的几时。

5.练习十第10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6.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填表中的数,然后口答。

提问:这两列火车到达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在计算运行时间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始的时刻到24时经过的时间,再加上第二天所用的时间。

1.练习十第6题,直接填在书上。

2.练习十第12、13题。

课后感受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在减不够的时候倒过来计算的,尤其是在跨2天的经过时间计算上,还是有点问题。也许是我讲的并不是很清楚吧。

四年级数学教案

1. 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

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

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素数)

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2个、3个、4个、6个、7个、11个、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

提问:为什么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两个因数,而4、6或12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

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1和它本身)

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再问:为什么把1单独分为一类?(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1个因数)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78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同时明确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在2~20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题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举例检验。

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200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案

生: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我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规律帮助它们解决困难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去吧!

1、出示例题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图(暂不出现问题)。

师: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旁的树。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师:请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了解题目的数学信息 。

师: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

学生:7棵树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学生:这里实质求6个3米是多少。

师:林**的两头都栽树,相邻两棵树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树分成的每段的长度是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长多少米?

生:会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

(3)这道题应该分成几步计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

师:谁能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个兔子分成了4个间隔。

生:4×2=8表示每两只兔子相隔2米,4个间隔共8米。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生: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想到的。

5、做“试一试"

师:这道题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条林**?

生:就是例题里的那条林**。

师:全长知道了吗?

生:全长是18米。

学生独立完成。

师: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

师: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数比物体的个数少1。

生:每段长度与段数相乘得总长度。

师:(板书)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1、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订正。

师: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生: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数少1。

2、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订正,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师:植树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树。

生:怎样栽。

生:跑道两头栽不栽 ,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 ,每隔几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

植树方案

植树地点

植树品种

树苗棵数

(3)各小组展示植树方案,全班评议。

评议重点:

1)根据树的品种考虑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是否合适。

2)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树的计算是否正确。

生:我们运用了间隔排列规律解决了植树问题。

师:我们今天解决的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找规律(间隔排列)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或比分的段数少1

四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

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

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素数)。

二、设疑引探,自主建构。

1.操作感受。

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2个、3个、4个、6个、7个、11个、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

提问:为什么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两个因数,而4、6或12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2.分类建构。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

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1和它本身)。

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再问:为什么把1单独分为一类?(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1个因数)。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78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同时明确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在2~20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3.交流质疑。

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举例检验。

学生举例检验。

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总评]。

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200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引导、发现法

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的表示什么意思?

0.2×4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4×5=0.2×5=0.6×5=

0.3×6=0.2×7=0.6×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4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幻灯、幻灯片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计算两种动物爬行的速度,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在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单元里,前面4节课里学生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基础上,教材创设了两种爬虫谁爬得快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在这过程中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比过去降低了要求,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数学万花筒"中呈现的。

这节课都是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引入循环小数的除法,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这一特征,原先孩子在找规律中也多次接触,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算,在算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来研究循环小数的特点就不会很困难。

活动一:比一比,谁爬得快?发现并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雨后的一天,树叶上还闪烁着水珠。一棵大树上一只蜘蛛在慢慢地往下爬行;地面上,有只蜗牛也在缓慢地爬行。

师:你们从图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点击课件:蜘蛛旁边出现"3分钟爬行73米";蜗牛旁边出现"11分钟爬行9.4米")

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它们俩谁爬得快?

师:如何知道谁爬得快?你怎样解决?怎样列算式?

生:可以比较它们俩的速度。

生: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老师板书出学生说出的算式)

师:先请大家动手算一算蜘蛛的速度。

学生动手算。

……

生:老师:73÷3=24.3333……除不尽怎么办?

师:什么意思?你还没有除完,怎么知道除不尽呢?

生1:永远都除不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每一次余数都是1。

生2: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师:是呀!73÷3的余数不断重复,商也不断重复,永远都除不完,它的商可以这样写:24.3333……后面加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个3,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求出蜗牛的速度。然后再比一比蜘蛛和蜗牛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算…

生: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0.85454…

师:为什么说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

生1:因为余数"5"重复出现。

生2:商也不断重复出现:5454……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快。

活动二:认一认。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数学万花筒"。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试一试说说刚才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吗?怎样用简便写法写出来。

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

14.2÷110.4÷91÷75÷6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哪些认识?

……

这一节课,我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计算发现除不尽的现象,引发学生想了解怎样去表示商;这类商都有哪些特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因此,学生学得比较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数学万花筒",帮助学生知道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恰当。

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发现问题到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发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认识循环小数,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注重了活动性教学。通过"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认一认"运用概念去判断,进一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深化了循环小数的认识,层次非常清晰,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案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1.出示 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观察由3个、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所摆成的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习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整个探究过程,大胆放手、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课件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38千克

淘气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单价/元

书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结回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四年级数学教案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19=145。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幻灯片。

1、出示投影: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发言,补充。

(3)老师讲评。

2、(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3、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4、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1课时。

1、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时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 12-23 家庭困难救助申请书(精选19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注重细节的把握。通过这些申请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学校对申请者的要求和重点关注的方面。
  • 12-23 物业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优质21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内对自己工作表现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如果你正在为写一篇完美的月工作总结苦恼,不妨看看以下几篇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 12-23 中学教科研工作总结(专业15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个人或团队在过去一个月内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如果你正在写月工作总结,不妨参考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 12-23 幼儿园中班个人计划主班老师(专业15篇)
    幼儿园中班是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机会的重要年龄段。这些幼儿园中班总结范文是结合多方面的观察和评价而得出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成长。
  • 12-23 教师入党培养人考察意见(精选16篇)
    入党是一个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塑造,党员应该积极践行党的指示,不断提高自身工作和学习能力。入党是每个共产党员的重要身份标识,具有重大意义。入党是为了更好地
  • 12-23 科学活动教案文章(专业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估方式进行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经验和心得。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初
  • 12-23 考核工作情况总结(热门13篇)
    在写情况汇报时,应该注重数据和事实的支持,具备说服力和可信度。文章末尾附有一些常见的情况汇报模板,供大家下载使用。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帮助、支持下,紧紧围绕本
  • 12-23 学徒制劳动合同(模板18篇)
    劳动合同是两个自愿合作、互利互惠的主体之间形成的正式约定。下面是一些劳动合同样本,以及常见的合同问题及解决方法。地址: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甲方因
  • 12-23 二年级少先队工作计划(专业18篇)
    通过制定工作计划,我们可以预先明确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少先队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依据学校工作计
  • 12-23 小孩子改名申请书(专业17篇)
    转专业申请书不仅仅是对自己进行选择的证明,同时也是对学校招生部门的一次呼吁和请求。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写好转专业申请书,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成功案例,并提供相关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