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模板5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6 14:35:51 作者:书香墨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模板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贡布里希先生的《艺术的故事》(杨成凯先生译版)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史前到20世纪上半叶的作画,建筑,雕塑的变化趋向,大多现实客观准确无误;超过400张画与照片,让不论何时的旧影清晰重现,对比清晰,趣味繁多。

这本书被别人亲切地称为:“上帝赐予艺术史门外汉的礼物”,如果大家因为这是一本专业类的书籍就怕自己读不懂,那么告诉大家并不是这样。简读几页便可知,这本书文字简明易懂,没有什么生僻的词汇,一些比较难懂的翻译译者也都注出了,普通人读起来完全没有问题。

也许会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厚,没有能力读完;但事实上,全书到正文部分结束一共有637页,基本上每两页都会配超过一张图,这些图有一部分是如蒙娜丽莎般的世界名画,有一部分的图读者则闻所未闻,每幅图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前后比较,贡布里希先生也会带来一些独到的见解,透过这它们可以探索一些也许他都没有发现的点,像是画中有那一部分人体结构处理不协调,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做?是因为他观察不仔细,对人体的研究不够透彻,还是故意去修改人体的比例以达到画面的整体和谐?在细品完整本书后,读者也许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见解于思维。

对于本书的内容,会简要分享几点,可能不能完全正确地表达贡布里希先生的意思,但可以看看这本书中的一些贯穿全文线索是什么。

首先,贡布里希先生在导论的第一页就提到大多数人欣赏艺术的常见误区是“喜欢在画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对古人来说,以美为美;但是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艺术品背后的成因和它具有革命创新性的地方。这是让我们正确对待艺术的一个较基本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又何谈正确认识艺术?这些认知层面上的小小改变,思维的小小固化,可能就是让读者开始爱上艺术的重要因素。

其次,书中所阐述的题材,大多来自西方,一个我们相对不了解的地方。欣赏这些画作和了解它们的背景有利于我们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某一个时代有更好的整体把控能力,在这之后阅读其他的作品或者学习世界史,欧洲史时,脑海中可以浮现这个时期的画作风格,著名的作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一些其他隐藏的讯息。

除此之外,雕塑艺术,也再现了许多文化间的交融与变迁,像是希腊文明是如何从古埃及一成不变的实用型艺术转变为自己的“真实”的艺术的。存在于建筑和雕塑中的细节甚至多于绘画,像是大家熟知的罗马斗兽场/圆形竞技场,给人一种规则而宏大的美。但是,不仔细观察的人又何会意识到,每一层的小拱门之间的柱的样式是不一样的?教堂内部的分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火焰哥特式建筑的勾心斗角又是从何而来?阅读《艺术的故事》以后,关于这些微小又宏大的变迁,你可以了解更多。

结合上面这些特点,推荐这本书。因时代受限,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这本书不乏男权主义的色彩,但是它清晰的调理和所蕴含的知识足以盖过这不足。对于那些不了解而又渴望了解艺术的,可以翻阅翻阅这本书,相信它能带来不小的收获。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讲述了喜剧巨星卓别林,雕塑大师罗丹,印象派画家的始祖莫奈,咏唱生命之歌的柴可夫斯基,全能天才达芬奇,与命运进行抗争的强者贝多芬和音乐神童莫扎特。我在这些人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大部分人的家庭式不完整的。比如柴可夫斯基。

他原本有一个很完整的家庭,可是由于他父亲的差错,他的父亲和母亲路混了,这对小柴可夫斯基的`打击是很大的。但是不久,他回到了他所痴迷的音乐中,让音乐抚平自己的伤痛。在音乐学院,他不断的创造出优美的曲子,他的曲子在毕业大会上取得了银牌奖。

此后,他就在音乐学院教学,这件事情耗去了他很多的创作时间,但是他对教学还是充满着热情。此后他接二连三的创作作品,热别是天鹅湖和睡美人,一直都在演奏着。在他创作完第六交响曲之后,这个伟大的音乐家就跟这个世界说了再见,把许多美丽的曲子留在了世间。

他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不经历一些风风雨雨,是不可能成为像柴可夫斯基那样的伟大的人物。其实不仅仅柴可夫斯基,还有贝多芬,他在面对着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苦难时,他的“我要勇敢扼住命运的喉咙”振聋发聩。我觉得大家都该来看看这些名人的故事,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想起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力量。

书读完了,但是书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都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大脑里了。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前段时间想看看关于艺术方面的书,因为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希望能找一本图文并茂,描述通俗易懂但又不是很低幼的书,这本艺术的故事很对我的胃口。

在买书之前我看了前几年大家对这本书的评论,包括桃子依旧与大家互动的一些回复,看得出大家对这本书的感情......

我还去了书店看了下前几年的版本,那个圣经版携带很方便但主要是字太小,不适合我。那个版本其实也不错了,一度想买,但发现今年已经有了新版,哑粉纸的,看之前大家关于对书的用纸的讨论和遗憾我感觉我是幸运的,所以果断的在网上买了这个版本,里面的插图印刷更精美,贵点儿也值了,很喜欢,买回来打开先闻了一下,喜欢这个味道......

刚开始看,对内容先不做过多评价,但有一点,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需要自己提醒自己先停一停消化消化......这可能就是好书的魅力吧。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像本书作者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艺术家,从前使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

从公元前50的埃及文明看到19世纪的现代主义,感受到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突破,并且觉得整个艺术史和社会史是分不开的。艺术也像很多东西一样,是一座城,我们辛辛苦苦的构建一座城,一座稳固的坚实的城,然后又不断从城里走出来,寻求突破。偶尔,会因为走的太远,再回过头去看看曾建造过的城,获得启发继续前行。于是留下了一座座美丽的丰碑。

我觉得埃及艺术可能真的是个源头吧。接着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克里特岛的被埋葬的文明。很奇怪的是,那些古代文明中的艺术都强调真实和精确。这和我们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很不一样。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不同呢?待我之后再看看中国绘画或艺术之类的书籍再做探讨。接着而来的,就是希腊文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优雅圣洁的神祗雕像,有着完美的人体和优美的曲线衣饰。然后是罗马文明。有一说是认为罗马艺术是对希腊艺术的拙劣模仿。但是幸亏罗马艺术保存了很多失落的希腊艺术,这才使我们还能遥想一下希腊艺术的辉煌。不过,罗马建筑方面的恢弘,实在让人惊叹。想看看罗马斗兽场、万佛殿、凯旋门。巨大的拱支撑起来的万佛殿,书上说光是从穹顶中间的一个圆洞中照进来的,但保证了佛殿内部明亮均匀的光线,想想就觉得很神圣。沐浴那样圣洁的光下应该心灵也会变得柔软,得到净化吧。不知道月光洒下来是什么样的感觉?回归正题,据说罗马的奢侈放纵,因此留有不少的雕塑。

巴洛克时期,这个之前貌似是矫饰主义?

1.充满动感和戏剧性的宗教化

2.风俗画(仍然富含宗教的神圣感,画面暗含宗教含义)洛尔?

3.肖像画鲁本斯?

色彩和空气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真是让我惊叹不已啊!首先先说一下改革吧,改变了之前希腊罗马式的直线平衡稳定架构,有了曲线和卷涡旋纹,变得动感起来。但最最惊艳的还是走进天主教堂,看到它内部巨幅的壁画,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把天花板画成圣母飞升的情景的壁画,华丽的色彩、明亮的光线、层层泛着金边的白云,虽然书上的插图是黑白的,但是光凭想象就可以知道有多震撼,更不用说如果亲眼看见了。

新古典主义: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的对比,新教拒绝奢华。

(ps: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以这个国家既经历过巴洛克风格又经历过新古典主义……英法就不一样了,比较早)

洛可可时期:轻盈纤细的画风,富丽奢华的装饰。在法国盛行过短暂的几十年。太过纤细的东西,田园牧歌似的场景、充满爱的基调。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读了这本书《艺术的故事》后,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学艺术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创新问题。《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还会有死灰复燃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来读的。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记得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观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样的轮廓啊!”显然,艺术欣赏的首要问题就是形式问题。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尔夫林,他在《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对形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五对概念,即线描性和绘画性、平面和深度、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这五对概念影响深远,成了后来讲授艺术形式的出发点。然而在《艺术的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更简洁的手法,他只用构图设计的平面性和忠实自然的立体性这一对概念就完成了沃尔夫林五对概念所起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法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将不难发现。

本书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

西文艺术史的研究,从作为一门学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研究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语国家,所谓的艺术史的语言就是德语的语言。从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要为艺术史找到一种科学基础,于是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并产生了很多心理学式的艺术史研究理论。其中有一种可称为所见与所知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知道事物实际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就会妨碍人们对侧面像的描绘,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观看这个世界,就是这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的斗争,以及要恢复“纯眼”的决心,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

相关范文推荐
  • 10-06 最新师范生毕业生自我鉴定(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
  • 10-06 2023年燕子读后感受(实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
  • 10-06 最新三个月自我总结 工作一年和三个月自我鉴定(优秀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 10-06 东野圭吾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
  • 10-06 最新幼儿园转正自我鉴定书(实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
  • 10-06 最新完全不一样的蚕和蚂蚁读后感(实用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
  • 10-06 医学生中专三年自我鉴定(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
  • 10-06 2023年红与黑读后感(大全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
  • 10-06 最新水浒传读后感武松打虎 水浒传武松打虎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6 祈祷落幕时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