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精选5篇)

2023年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09-30 07:38:48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篇一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此背景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对抗日本、屈从日本、并在莫那·鲁道首领的带领下反抗日本的历程。

影片开篇的场景为屯巴拉社人狩猎时正逢马赫坡社人出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赛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当时还是马赫坡社头目儿子的莫那·鲁道不论在猎物抢夺过程中还是两个部落的冲突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因此他脸上被纹上赛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图腾。影片刻画的青年莫那·鲁道开始是骄傲自信又张扬,甚至是有点冲动的,直至日本官兵来犯,父亲战死、莫那见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后才将自己所有的骄傲收敛起来。成为首领的莫那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骄傲,就有多不甘。电影中莫那在马赫坡社投降后殴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时他却哭得无助而茫然,自己与族人的尊严和自由都将被异族人摧毁,但他无能为力。

转眼日本统治台湾二十年,中年莫那终日以酒精麻醉自己。族内的一个少年从长辈口中听闻莫那头目年轻时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内少年在学校受辱,族人处处被日本压迫,少年问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时期做出英雄之举?英雄还是那个英雄,只是英雄学会了隐忍妥协,学会了等待时机。中年莫那是沉稳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负着部落存亡的责任,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化解族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而暗地里他一直在收集火药准备起义。在这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那头目带领族人狩猎时遇上带着山地巡警打猎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闯入本社猎场而暴怒。莫那,或者说是赛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猎场和猎场范围的。日本小孩的话语却否认了赛德克人对猎场的所有权:什么你的我的,这些都是我们日本人的!日本强求原住民砍伐、徒手运输巨木,只向他们发放少量工钱,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压迫,猎场范围还不断缩减,甚至失去猎场的所有权。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时机时选择了隐忍。

在影片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比较明显。当时的日本无疑代表文明,而赛德克族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则彰显着他们的野蛮。日本在接管雾社后对当地进行改造,被日本化的年轻赛德克族人也就出现了。花岗一郎、二郎一面接受着日本文化的洗礼,一面抛弃不下对赛德克族人的'身份认同感,但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他们选择了被驯化。尽管他们内心的矛盾不少,可他们愿意相信再过二十年,他们的子孙能彻底改变野蛮的面貌。但是根本不愿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轻族人向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猎场,是他们旧有的生活。他们信仰祖灵,但他们不能守护猎场,不能自由狩猎,不能出草,干干净净的脸上没有属于英雄的印记,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忍辱偷生。起义的爆发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个偶然的导火索。马赫坡社与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既然已处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动出击,血祭祖灵,让年轻男儿面刺图腾从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那用什么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用骄傲!”

即使他们的一切被践踏,他们对祖灵的信仰不会被磨灭,他们仍然有属于他们的骄傲与尊严。莫那头目即使知道起义斗争会是一场必败之战,他还是义无顾地放手一搏,企图换回野蛮的尊严。

在赛德克族进攻雾社时,身穿和服的花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为攻击目标,后来被父亲和丈夫救出后,她问:“为什么要出草?”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秩序?为什么滥杀妇孺?为什么不顾整族存亡反抗?为了所谓的骄傲值得吗?这是导演的发问,唯有参与反抗的人才能有一个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还原了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的生活和习性,不乏对赛德克人野蛮血腥一面的刻画,这种处理大胆又新颖,也使得影片更真实了。影片中出现多个矛盾冲突,激发观众情绪,也引导着观众思考文明的冲突、野蛮与文明等问题。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篇二

巴万:“莫那头目,我祖父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

莫那:“你祖父说我年轻时是个勇士?那我现在任然是个勇士,他知道吗?”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莫那的心中就开始下定决心带领族人夺回先人的猎场,激发新生代年轻人内心的狂野,用生命诠释领土,用鲜血捍卫骄傲!

从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一群戴着信仰的自由人,莫那在开场时矫健的身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这样一个比猎豹还矫健比游鱼还灵活的青年在敌人面前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了我,果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众人一起见证过的勇士!

赛德克是信仰彩虹的民族,在彩虹桥的那端是祖灵们安息的地方,只有真正勇敢无谓的人才有资格在脸上印上他们的图腾,只有印上图腾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走上彩虹桥,走向族人的认可。

好吧,我们从影片的开头说起,这是一篇篇幅巨大的英雄抗争史,她叙述了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生存空间不断被现代文明“蚕食”,生存的森林迅速被开发,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在太阳族的照耀下备受欺辱,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五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如果从政治、经济、当时的世界局势等一系列因素考虑,也许你会觉得这场战争是无力的,因为只是两种发展潮流的对抗,是古老的部落文明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之间的较量,显而易见,赛德克族人的灭亡在一开始就已注定。可是,他们是赛德克·巴莱,是一群勇敢、无畏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与支撑,他们是无法驯服于另一种外来文明的,当两种骄傲的文明碰撞,战争与死亡便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莫那曾说过:“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日本人想用“文明”来感化,结果,遭遇了赛德克人的“骄傲”。这是一个怎样无畏无惧的民族,在面对各种现代化武器还能依旧用“风的方法”理智、沉稳的抗争,在对抗中宁愿战死、自尽也不愿被降,宁愿亲手送走自己的家人也不愿她们承担活着的负担,他们的凶残不仅是对别人,还有自己。

人不敢直视,英雄的成长太过闪耀,太过悲壮,他首次出草时内心的颤抖我无法体会,在外族挑衅时他一次次按捺本族人时内心的凄凉我也无法体会,明知最后可能是灭族的结局时依旧坚持着带领族人奋起反抗的勇气我更加无法体会,他的内心太强大,强大到可以支撑一个部落,近千条鲜活的生命,这种强大太承重,我的心灵负担不起。巴万成长于两族之间的磨合期,从族人被统治开始到最激烈的反抗结束,死于生命的最高点,在毁灭中走向彩虹桥。

巴万内心最直接的反感来自于学校不平等的待遇,他比日本小孩跑的快,日本小孩哭了,他就被老师打肿了脸,这种没道理的偏向使他愤怒,赛德克族勇者第一的规则在日本人的学校里被践踏的一无所剩。巴万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忍耐,好猎人要懂得等待时机。他在等待中成长,骨子里的野性正在慢慢复苏,也许是莫那的那一句反问点燃了他的血液,也许是被那两杯酒点燃,一个新的英雄即将诞生。虽然是个孩子,他扑向猎物时的敏捷丝毫不逊于一个熟练的猎人,当他扑向水中的那一刻,仿佛时光逆转,青年莫那的身影回旋在我的脑海,这个民族在经历数年的忍气吞声之后即将复活。巴万在比莫那更小的年纪里手起刀落割下猎物的首级成为另一个英雄,没有迟疑,没有恐惧,仿佛这些年来族人的生活一直没有改变。巴万在奔跑中迅速的成长,虽然脸上还没有印上男人的印记,他的身上已经散发出一种领导者的气息,伙伴们不自觉的跟随在他身边,一起走向反抗的道路。

近五个小时的影片虽然长看下来却依然意犹未尽,这里有有巍峨的高山、秀丽的峡谷、清澈的溪流,美仑美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像赛德克族人的心灵般纯净、善良。音乐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充满节奏感的舞蹈、篝火倒映在族人闪亮的眼眸,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欢乐、和谐。这些优点的确很容易让我们投入到电影画面中去,然而这些似乎都是形式外在,真正打动我们的是影片的叙事,视觉上的凌厉风格。他们精准的箭法、飞奔时紧绷的肌肉、打磨的闪亮的弯刀散发出的阵阵寒气、出草时熟稔的`刀法以及头颅下喷出的血柱…….一切的一切都冲击着观众的灵魂,甚至在影片高-潮你会感觉到喉咙里一阵腥甜,仿佛那些血液将要从你的胸腔里迸发。虽然血腥,没有反感,如果可以,我愿成为原始部落的一员,跟随在众人脚后用鲜血祭奠祖灵,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弯刀对抗大-炮,用勇气直捣侵犯,如不成功便是毁灭,没有领=领地没有尊严的苟活倒不如一阵血战之后灵魂的回归,在彩虹桥的那端还有一片肥美的猎场等待着勇士的回归!也许我是受到了巴万的影响,可他受到的又是谁的影响呢?他在那样一个年龄里见证了族人被欺、头目隐忍……最惨烈的集体自杀是他的成人礼,那一刻他的思想才真正的达到一个男人的高度,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反抗。在后来的战争中他迅速成长,果敢、勇猛、无畏无惧。我关注着这个勇士的成长,手挺一管机枪,飞奔着向敌人冲去!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毫不犹豫扑向敌人,在悬崖的最高点达到了生命的永恒。这种惨烈的结局打破了英雄不死的神话,可是我在心中暗自欢喜,英雄终于有了着落,他是在战斗中让生命的价值最大化,尊严的死去,让人肃意顿生!

巴万:“我的猎场在这里,在湍急的溪水里,在高崖旁的彩云之端!”

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

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岛的参战,也是缘起于家人在“雾社事件”中惨遭赛德克人的屠杀而爆发的怨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日本人更像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即便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军警也并非多么的十恶不赦,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取胜后的日本也会说,在慷慨赴死的赛德克人身上看到了在日本失传已久的武士精神。 从侧面的角度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是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而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我认为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要带给他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和前进,让他们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这样做或许比那样做的结果更好。然而却总是有人想要用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己连根拔起。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相信若是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定会得到很多的触动。我想或许你不要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去看待它,会喜爱它多一点。谢谢!

欧阳学仕

2012年8月28日

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篇三

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沙龙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带着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这次的收获颇丰。

观看完电影后,我关注到了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他们的图腾。也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探讨,了解到了影片体现出的交易场所的改变以及建立关系的方式,更认识到了产权概念的名词和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除了紧紧跟随自己信仰的莫那鲁道之外,吸引我还有达奇斯。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夹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这个人物充满了对两种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乱带来的种种痛苦。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标志性体现在了这个人物上,最终他也因此“切开了自己充满矛盾的肝肠”。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通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接受异族人的情况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现在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过麦思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文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老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文明,而是理解文明。同时,麦老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蛮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蛮与文明应该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所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篇四

与其他电影不同,《赛德克·巴莱》最先感动我的,不是其自身的电影剧情,而是它背后的故事。

《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因为拍出《海角七号》而声名鹊起,本来,他可以借着这部口碑与票房俱大获成功的电影再拍几部不痛不痒的商业片赚足热钱,但他为了十二年前的一个梦想,选择了另外一条艰难的道路。

为了拍《赛德克·巴莱》他先是于自掏200万台币拍摄5分钟的短片,虽然受到各方称赞,但因商业因素,无人看好此片的票房前景,遂陷入资金筹措困难的尴尬境地。《海角七号》之后,功成名就的魏德圣终于获得了5亿台币的巨额投资,但试拍时每天100万台币的花费仍让导演捉襟见肘,为完成此片,魏德圣不仅把自己《海角七号》赚的5000万台币全部搭了进去,就连办公室也抵押给了银行,但即便这样,资金缺口依然很大,逼不得已的他只好四处借钱,危急时刻,好在台湾的演艺同仁纷纷仗义相助,周杰伦借出2000万台币,只象征性的收了1块钱利息,主演徐若瑄想要卖房子但被导演拒绝,最后拿出了1000万台币,其他像言承旭、戴立忍等也纷纷资助,电影结束后字幕中有一个名为“天使·巴莱”的名单,上面都是曾经为这部影片出钱的人,一行一行,密密麻麻,有很多现在活跃在歌坛影坛的明星,也有很多默默无名的人,或许有人指责说这是影片的噱头,但即便这真的是噱头,我也希望今后我们大陆的电影,可以少一些借绯闻八卦等搏出位博眼球的噱头,而多一些“赛德克·巴莱”式的噱头。

这部电影的主角几乎全部都是素人(无表演经验的人),导演把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到电影制作之中,而看网上的新闻,现在很多演员片酬之高令人咂舌,而喜欢打明星牌的电影更是将投资的一大半用到了演员身上,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明星阵容强大而电影情节弱智的作品。而魏德圣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除了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外,他对电影对艺术的诚意也同样令人感动。

近来又看到一则新闻,是《赛德克·巴莱》引进大陆后首周票房不利,和很多导演不同的是,魏德圣并没有把责任推到观众身上(似乎观众不识货已经成为很多票房不好的最好推辞),而是认真的反思了自己,他坦言说:“我们私下也检讨原因,觉得评论的发酵都只在艺文圈、媒体圈,但没有影响到普通观众,票房失败也给我们一个反省,以后的营销更要重视普通观众”。如此的胸襟,着实会令很多同行汗颜吧,而值得高兴的是,《赛德克·巴莱》第二周的票房在影厅减半的压力下竟比首周多了两倍,魏德圣高兴的在微博中感慨:“看见彩虹了”。

赛德克巴莱电影高清版在线观看篇五

12月11日午时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教师一齐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了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日军占领台湾35年后,当地土着部落雾社的头目莫那鲁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们共同反抗日军,最终被镇压战死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一幕便是莫那鲁道,在一次猎杀后成为英雄,纹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守护祖灵之家的职责。这是赛德克人自我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那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礼貌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现得也很明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礼貌,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我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我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礼貌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礼貌,什么是骄傲,但我们能够学会的是能够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当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我的视角并把我们自我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