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教学内容论文理由(通用20篇)

教学内容论文理由(通用20篇)

时间:2023-12-26 20:57:33 作者:BW笔侠

在写作中,查阅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增加我们的见识。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

动画素描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在动画素描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倾向。第一,强调动画专业大背景下的素描教学,即日系与美系动画素描基础上的教与学。第二,强调素描造型能力,即传统美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两种倾向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尤其体现在教科书内容设置上面,这种倾向性非常明显。以上两种情况,国内较好的大学在动画素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能做到比较好的平衡,但在更多的大学中会出现更大的偏向。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动画素描的首要目的是动画造型还是美术造型?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要做到在动画专业中技与能的平衡,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动画素描中构图与镜头语言的应用;(2)动画素描中的表现语言;(3)动画素描与计算机。

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动画素描中构图与镜头语言的应用其实质是一个问题,即:视角的选择。许多人在学习美术的第一天中,老师就用讳莫如深的的表情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构图。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在一张有限的空白空间内感受每一样添加物的位置与大小,一件、两件、三件……,渐渐地我们又学会了在更多的物体中如何确立主体物及它与周围的关系。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静态的、甚至是封闭状态下的构图或者是一种视像的组合。我们提供给观者的只有一个视角,并在这一单独的视角中努力尝试将看到的视像或是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是这种体验的过程都可以表达。这时的视角是一种非常自我的、私密的、带有完全个人色彩的角度和立场。我们在各种场合所看到的作品尽管会受到场地、灯光、环境的影响,但作者始终努力将这些因素减弱到最小的程度,尽可能地留下一个准确且合理的视角给观者去静静地欣赏它。

就拿《蒙娜丽莎》这幅作品而言,如果采用马塞尔.杜桑立体分解的方法在静止的画面上展示连续运动过程,进而采用多视角的话,蒙娜丽莎的微笑该是多么的诡异。因为达芬奇在创作时选择的视角就是观者所看到的视角,这是达芬奇想让我们看到的。但在动画素描中,《蒙娜丽莎》就可以用多幅的作品,采用不同的视角去表现。让《蒙娜丽莎》系列的作品动起来,或者是让观者动起来;作品与受众两者只要保持其中一方的相对运动,观者都可以得到更多视角、更加完整的形象信息。动画素描中的视角选择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流动性与补偿性。视角的流动性必然产生视角多样性的变化。在视角选择阶段中,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在一幅画面中交代所有的问题:权衡所有物体在一个平面空间的位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不用管构图了吗?答案是:不。尽管素描在动画中视角是流动着的,但荧幕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观影者视点是相对稳定的,观影方式目前来讲没有根本的变化。这种方式规定了整个视角流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画面必然由许多独立的画面构成,单一画面中所具有的关于构图的形式美的原则,在这流动着的视角中同样适用。动画素描中视角可补偿性现象是采纳了电影艺术特有的一种现象。

即一个完整的形象可以由多个不同大小、角度、空间、时间的零散的形象,采用符合观者接受习惯的方式补充并偿还出一个完整形象。在动画素描中,作品的内容可以是零散的,但并不意味着动画素描作品创作中可以肆意撕扯其表现的内容。动画素描教学与创作中,由于受到电影艺术中视角转换变化的影响,视角选择的多样化是必然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在:时间、地点、行状、明暗等的更替与穿插,并在此过程中还原出完整形象。比如《变形金刚》中汽车人的形象,大小、行状、质感、功能性、情绪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展示中得到了充分的补偿与还原,在每一个观者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人形象,每一个形象也是不同的。这种在影视中常常采用的流动性视角的变化,将动画素描创作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的境地当中。以前的素描创作只考虑一个视角下的表现行为,而在动画素描中则要依照导演的的要求去不断地创作一系列、连续、不断变化着的视角下系列素描作品。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解释,以前传统的素描可以用一个或数个视角在一幅作品去讲一个故事;那么动画素描则是用更多或急或慢的移动着的视角,用更多幅作品才能讲一个故事。甚至是一系列连串的素描草图更能表达动画素描完整的含义。

动画素描在描绘上的写实性表现需求来自于是荧幕内容和不同视角在细节上的表现,随着镜头与视角的推移变化,画面必须要有足够的细节去支撑。国际上普遍要求b级2k画面动画影片的技术设定标准,其画面可以放大三十米都很清晰,依旧丰富、饱满、流畅。动画电影对于画面素质要求较高,矢量图能够保证形象线条和边缘的整洁,但层次感较差,不利于表现色彩与明暗复杂的事物。点阵图虽然能够带来更多的细节与层次,但绘制成本较非常高。这两种方法是动画电影中最常用的两种绘制方式(不包括三维动画)。动画素描中的细节描绘,在教学与动画制作过程中经常被简单的强调成线条轮廓与二级明暗关系。这种方式强调画面内容的可识性,旨在用简洁、经济、经过优化了的展现方式让观者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画面信息,该方式在日系动漫中最为明显。近年在色彩、场景、透视、细节等方面有所加强,但日系动漫形象简易、单薄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动画素描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线条与二级明暗的可识性刻画,势必造成素描艺术表现语言的僵化与消逝。美国动画形象中线条明快有力,流畅而又生动,强调夸张的动态与表情,造型结构明确,角色形体解剖有据可循,造型手法写实。动画素描写实性表现的动因主要来自于观者现实生活体验的召唤。模拟是人类最重要的天性之一,也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想象看到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屈身于宽大的草叶之下,头上鲜艳的羽毛在不自觉的晃动着,在幽暗的丛林中显得格外醒目。

父亲时不时的学几声其它动物的叫声,然后静静的听,静静的等……。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捕猎成功的机率,而且也是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捕猎成功后他们会取下动物皮或骨头的某一部位挂在身上,或将这次捕猎的过程刻画在岩壁上,或纪念,或祈祷,进而将之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占有,来期待更多物品的获得。上面这个故事很形象的说明了模拟的“像”所带来的好处,而且绝对是模拟的越像所带来的好处就会更多,成功也会来得更快。模拟能力在时间的推移中已经成为人类非常擅长的能力,人类生活中将这一能力刻意的进行强化。强化的领域包括声音、物象、动作等,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这种强化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如音乐、绘画、设计、表演、舞蹈、武术等专门专类的细分。模拟(画得像)是绘画千百年以来一个重要的主题,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唯一的标准。从西方绘画的发展来看,写实性绘画理论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甚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发表过关于模仿的的观点。用用柏拉图的实例来说,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idea,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所以只能译为“理式”,不能译为“观念”或“理念”);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这种关乎理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艺术家,在描摹自然对象时多了一份对写实描摹的笃守。

这种动力影响至今,以逼真再现为主要特点的三维动画电影目前占据动画电影半壁江山,大有超过平面动画电影的趋势。因为除了特定的诸如文字、记号、公式、图腾、纹饰等一些符号化的特殊形象之外,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模拟或说是“像”更加具有表现和传播能力的表达方式,何况这种“像”的能力是体现在二维平面介质上面。动画素描作为更加精细的分工依然保留和发展着这种模拟的能力,尽管人们试图摆脱这种单一的视觉体验,但眼睛看到的便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所谓纯形式的画面美或者深邃的思想内容,由于受到个体经验差异的影响,造成体验与表达不一致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类动画电影不利于市场商业推广,无法从影院获得商业利益。所以,“像”仍然是人类视觉体验的绝对形式。素描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种类并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这种属性为动画注入了一股灵气。尤其在动画素描教学中这股灵气显得弥足重要,如若没有了这股灵气,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动画只会是徒有机械外壳与程序的组合。

综上所述,在动画素描中构图与镜头语言的应用、动画素描中的表现语言两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讨论了动画素描课程作为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所具有的特点。第一个方面的讨论中我们分析得到动画素描中关于视角选择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的讨论中则重点分析了日系与美系动画中素描表现语言的差异与特点。通过以上两点的论述,基本阐明了动画素描的特点,明确了动画素描教学内容与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摘要:本文以培育具有较强工程现实应用能力的人才为方针,构建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较机绘图三部门内容通顺贯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较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周全培育,机电产物、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对象协调应用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系统。

工程图学是工科学生最早接触的手艺基本课程,它是一门将常识、实践、素质和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立异能力方面具有主要浸染。教学要处事于人才培育方针的实现,处所本科院校首要为处所经济培植和社会成长处事为前提,培育具有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以,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和系统,以顺应较强工程现实应用能力的人才培育方针已是当务之急。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工程图学教学方针。

为达到“厚基本、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强能力、具有立异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培育方针,使黉舍所培育的学生顺应处所经济成长和社会需要,不妨借鉴英国的机械类教育模式,即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用”字,一切以未来的现实应用为方针,对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求教师全力做到让学生在进修了这门课程之后即可运用所学的常识解决出产中的某些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每门课程设定的方针较清楚,让学生体味这门课程所进修的常识和培育的手艺未来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途。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明晰的课程教学方针:一是谙练运用投影理论并遵循国家尺度划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二是具有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图学素质,搜罗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详尽的工程素质;三是谙练运用某种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和三维构型设计。

二、构建合适人才培育方针的理论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培育方针,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和立异能力的焦点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根基理论、立异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成长作为教学方针,在学时少的情形下,不外于强调常识的完整与系统,对教学系统进行了从头优化和整合。

(一)画法几何部门强调基本理论浸染,淡化其难度。

画法几何是知足工程设计的需要降生的,它为工程和科学手艺各个规模解决机械结构、空间几何及工程设计等问题供给了靠得住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有用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是,持久以来画法几何占用了年夜量的教学时刻,是以,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清点、线、面和立体投影的根基理论,为学生进修工程制图打下基本,不强调画法几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图解法、在三维建模时自动生成的截交线和相贯等斗劲抽象、难度较年夜的部门恰当删减,残剩内容留作自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把握情形选择取舍,教师可以给以响应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二)工程制图部门重在工程实践和现实应用。

工程制图的根基目的是培育学生操作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形体的能力、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这是一个从“画法几何”理论到“工程图样”应用实践的跨越过程,而工程制图的本色内容就是零件图、装配图两年夜部门,教材中各章节都应该环绕这两个部门睁开。授课时,首先采用现场教学的体例,在尝试室和实训中心,甚至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感应感染、不雅察看、装拆、测绘或模拟工程安装,使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的适用性这一特点有一个清楚的熟悉。

关于零件图部门,首要经由过程多个实例的讲解,把重点放在机件的表达体例、概况粗拙度、公役与共齐截首要内容的现实应用上,对于尺寸标注和和专业课程慎密亲密相关,在此只是复习组合体尺寸标注部门,恰当介绍一些常见工艺结构如锻造圆角、退刀槽等的标注体例。手艺要求部门则重点介绍书写名目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体例,对有关符号的含意和选用只作简介,由学生自学。

关于装配图,在图形表达部门,重点介绍装配图表达体例的特点,即划定画法和非凡表达体例。尺寸标注重点讲解装配图中需要尺寸与零件图中完整尺寸标注的分歧,经由过程举例声名机能尺寸、安装尺寸及装配尺寸等,使学生体味其标注的主要性,在后续课程进修和应用中引起正视。手艺要求中配合符号在装配图中的标注及其与零件图的关系要向学生讲清楚,其余留待学生自学和后续课程讲解。让学生明晰问题栏中的名称对看装配图的主要性以及明细表中零件的名称及材料对看图和拆图的主要性。

(三)增强操作cad软件进行三维构型的教学。

在制造业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现实是先在年夜脑中形成空间形体模子,然后运用投影法进行表达,画出平面图样,而出产手艺人员首先阅读工程图样,然后经由过程空间想象,把图样中的内容转化到空间去,构建出三维形体后再按尺寸和手艺要求进行加工出产,是以,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三维构形贯串始终。但按照我国今朝机械装备现状,采用三维实体建模设计的企业绝年夜部门还只在产物的.设计、研发、剖析等环节采用三维手艺,而最终的出产制造环节还要将其转换为二维图样进行出产,从我国制造业成长纵向剖析,工程形体的三维造型表达完全庖代二维图样还需要一个过程,是以,在教学中要做到制图基本与实体构形相连系,零件图绘制与零件实体造型相连系,装配图绘制与虚拟装配相连系,常用零件的画法与响应零件的实体模子相连系,三维造型设计与制造、剖析相连系。

三、构建合适人才培育方针的实践教学系统。

工程图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手艺基本课,只有经由过程实践,让学生尽快将图学常识转化为图学能力,学生的立异素质和应用能力才能获得晋升,是以,我们修建的实践教学系统首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较机绘图根基手艺练习。

在仪器测绘、谈判设计方案、手艺交流、现场参不美观时,受现场前提或时刻的限制,经常绘制草图,草图对于捕捉设计灵感,现场记实,加速新产物的设计、开发,辅佐手艺人员组织、形成和拓展思绪很是有用。仪器绘图既是工程手艺人员的必备根基手艺,又是进修和巩固图学理论常识不成贫窭的体例,在计较机绘图手艺普遍应用的今天,仍然必不成少。是以,在教学中,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较机绘图一样作为基本平台,贯串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部件测绘脱手环节。

在部件测绘脱手环节中,学生经由过程测绘体例简直定、尺寸数据的获取及措置、公役与配合、工量具的正确使用、装配图的表达方案的最优选择等内容,增强工程意识,理论与实践相连系,为提高学生的图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打下了基本。

(三)三维构形设计。

三维构形设计就是在给出必然约束前提的前提下,让学生经由过程自己的想象、剖析,构想三维形体,自立进行组合体、零件和装配体的设计以及计较机辅助造型等一系列设计,采纳自由创作和发现、收集、剖析、斗劲案例的实践体例,培育立异设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图学素质和立异素质的晋升。

综上所述,培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强调学用连系,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应重点凸起“学甚至用”,而不是首要强调常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面向企业应用与手艺立异,敦促工程图学教育更始,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较机绘图三部门内容通顺贯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较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周全培育,机电产物、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形态对象协调应用,增强测绘和设计环节教学,而且在教学中注重充实阐扬教师的主导浸染和学生的主体浸染,采用启发式、谈判式、案例式等教学体例,为学生图学能力的提高和胜任相关工作奠基了精采的基本。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当前对于地理的研究,正在朝着一种复杂化和宏观化的方向发展。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如果依旧是仅仅注重知识型内容的学习,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一、注重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教师在对高中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结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在对知识点正确运用的基础上,如果不关注能力和知识的结合,那么能力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体现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完具体知识以后有真正的收获,才能够将建构形成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运用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需要让学生了解洋流运动的模式,了解洋流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洋流图的.学习来分析洋流经过海域的时候,所引起的水温的变化。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了解红色标注的洋流是暖流和绿色标注的洋流是寒流这样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在洋流图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会读洋流图的时候,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读图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这样学生在看到别的地理图的时候,就能够将洋流图的知识点运用进来。在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运用到规律,故要让学生对共性的特点进行归纳,然后结合洋流方向的基本知识在地理图册上进行标注,这样的过程也能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这种将知识型的内容和具体能力结合起来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能够将这样的一种能力运用到实践中。

二、注重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时候,就需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向注重建构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变,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然后再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指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的时候,就能够联系之前学的大气循环、水循环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学生这样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知识演绎的过程,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和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理解地球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和特征的时候,就是归纳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新旧知识结合的方式,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演绎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这样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也是一种演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现实中遇到跟地理有关的难题的时候,也能够主动地进行课本知识点的演绎。

三、注重归纳推理和情境引导相结合。

高中地理的学习已经引入了许多理性的成分,要让学生能够对现象进行推理分析,而有的学生归纳推理能力不强,就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教师为了激起学生对于地理归纳推理的兴趣,可以将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参与情景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进行推理归纳。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洪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就可以通过给学生放映洪灾发生时候的场景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尤其是处于长江流域的同学,对于洪灾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想要弄清楚洪灾产生的原因,然后再结合前面学习的水土流失的知识,从而对产生洪灾的原因进行分析。总之,通过情境引入,能将内容和学生熟悉的场景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想要知道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自主的推理归纳。有条件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深入到具体环境中对地理现象进行调查,这样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对“什么原因引起了全球变暖”这个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在调查完了之后,就需要对所有的答案进行整理和解释,这就是归纳演绎的过程。总而言之,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具备归纳和演绎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归纳演绎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在将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社会。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

二、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昧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从静态到动态,又从颜色到形体等描写翠鸟的外形,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四、勤动笔写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全面、科学的开展体育教学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是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定位、体育教学的开展、体育教学的评价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也逐渐丰富和科学,研究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发现,传统的教学项目一直保留至今并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比如篮球、足球、田径、武术等等,而新兴的体育项目较少,比如健美操、街舞、跑酷、轮滑、体育舞蹈等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也很少,比如龙舟、舞龙舞狮等。纵观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以传统为主、以教师选择为主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创新程度不够,教学内容随着教育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不够,不能够满足当代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求和学习心理。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度明显不够,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将小学体育教学提到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来,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后勤保障等方面做足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也才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基础。

(二)正确把握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状况。

教育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出台众多的政策对教育事业进行指导,为教育工作的指明了方向,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国家的重视程度更高,悉数我国关于小学教育的文件不难发现,小学教育是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发展的,同时也可发现,我国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经过了多次的演变,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势必还将继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正确的把握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密切的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在客观的认识、分析、理解教育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行,要以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这样才能够做到教学内容选择的正确性。

(三)紧密联系实际。

紧密联系实际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在生理、新理等发面的发育尚未完全,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等状况,将学生的实际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第一要素。其次,小学体育教学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小学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种硬件和软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小学体育教学要结合区域实际,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合理的选额教学内容,比如地理位置处于山区的学校可以选择与爬山有关的内容,地理位置靠近水源的学校可以选择与游泳有关的教学内容。

(四)始终坚持去竞技化原则。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的能力较低,不能够进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练习的强度也不能够太大,因此去竞技化原则是小学体育教学选择教学内容必须遵守的原则。所谓的.去竞技化就是指对竞技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创编,降低练习的难度,减少学生承受的负荷,使学生可以参加并在其中获得益处。比如篮球教学中,降低练习的难度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投篮、运球等,而行进间上篮和战术等较为复杂的内容不作为教学内容。

(五)保持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小学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基本的体育技术和基本的体育技能。因此,纵然教学的内容经过千变万化,但是教育的功能不能丢弃。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原则,保持教学的功能,不能够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和为了学校教学的方便选择教育效果差的内容。

四、小结。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不当之处,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内容的选择,并在客观评定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合理、科学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从而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摘要:实现大学中语文课程衔接是大学语文谋求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必然,教学内容是实现大学语文衔接的核心。衔接要在学段和学科这一坐标的两个轴中加以考量。在衔接视域下审视当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知识框架不合理、语用训练严重缺失、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等问题。只有建立共性与个性统一的知识框架,语用训练与人文教育并置,合理转化教材内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与“学”并重,才能实现大中语文的有效衔接。

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的母语教育课。语文是从小学就开始开设的基础课程,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框架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无论从课程论还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学语文都不能以孤立的状态出现在高等教育学段。大中语文衔接是大学语文谋求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必然,也是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由途径。

教学内容是大中语文课程衔接的直观显现。所谓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与信息。”[1](p.3)教学内容不仅包含教什么,也包含形成这些素材和信息的路径、方法。教学内容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载体,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都要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才能得以完成。在语文衔接体系中,教学内容是支撑课程框架的实体部分,是勾连教师、学生最重要的介质,也是实践层面上大中语文衔接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教学内容衔接、如何衔接、会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育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衔接。

所谓衔接“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也可以说,衔接性是一种顺序的组织”.[2](p.13)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衔接指在学段改变的情况下,大中语文能实现语文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保证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3].两者之间形成延伸与深化的关联,而不是各自为政或重复的关联。

考量大中语文衔接的坐标轴有两个:垂直衔接(verticalarticulation)和水平衔接(horizontalarticulation)[4](p.67)。

垂直衔接(纵向)指在学段坐标中大中语文课程要成为一个体系。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同属语文学科,分属不同学段,大中语文教学目标应呈现逻辑递进关联,这是学科循序、系统、连贯性的要求。语文知识的内容相当多,中学语文完成了语文的基础教育。大学语文虽然课时少、师资有限,但也得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满足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学语文依然从属于语文教育系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将教育目标分为五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中小学语文教育偏重教授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对句段文的理解与认知,这是语文的低阶教育。高等教育培养专业化、研究性学术人才,强调独立思考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要满足高等教育需要,其教学内容要为培养高阶认知能力服务。此外,大学语文知识点要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要掌握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不是零碎知识的拼凑。

大中语文衔接还要放在水平坐标(横向)中考量,这是指语文课要与同时期其他学科课程形成关联,为共同的培养目标服务。大中语文所在的课程体系不同,它们与其他科目的关联也不同。中学语文在中等教育阶段是绝对的主干课、基础课、必修课。高中阶段,语文课时数约占总课时的10%,语文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语文课既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与工具,其本身也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他文科科目的学习都或多或少在为语文学习提供帮助。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要进行专业学习,语文的作用迅速弱化,大学语文课时数不足1%,成了辅助课、选修课。大学语文的种差是母语教育类课程,其属概念是人文教育。对大学语文来说,它的作用是通过母语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与个体完善,了解人的价值与意义。对大学语文来说,它为人文教育服务,也为学生深入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群中扮演基础、辅助的课程角色。

过去对大中语文衔接的探讨集中在纵向框架中,研究者们关注大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衔接不太重视。对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状态,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国家政策没有给予足够保障所致。实际上,正视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是大中语文衔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大学语文的课程位置是当下高等教育强调学科化的结果,也是学科建设框架下通识课程被弱化的必然结局。不止是大学语文,所有人文课程都是如此。处理好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程群的关系,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它的内在活力,是大中语文衔接要解决的问题。

角色的转变要求大学语文不能再按照过去基础必修课的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要建立一套既能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又符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5](p.22)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审视与评价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当下,大学语文教材众多,编撰体例众多。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千余种,每个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时都会根据校本原则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形成了几种主流编撰体例。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主题+文选模式;东南大学王步高版《大学语文》是时代+文选模式;南开大学陈洪版的《大学语文》是文体+文选模式;温儒敏的《高等语文》是专题+文选模式。不同的编撰体例背后彰显出不同的语文教育观,也表达了对大中语文教学内容衔接的不同看法。中学阶段的语文到了大学被演绎成了“大学人文”“中国文学史”“大学文学”“大学文化”,众说纷纭背后是对大学语文内涵理解的分歧。

大中语文教材选本各有侧重。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古代文学占33%,苏教版30%,华师版35%;人教版现当代作品占18%,外国作品10%.从文体来看,人教版散文诗歌占比42%,应用类文体和写作指导占比27%;华师版诗歌散文占比62%,应用文类、写作指导、口语训练和综合理解类共占比26%;苏教版诗歌散文占比52%,应用文、写作指导共占比39%.

相较而言,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重古不重今。徐本教材古代文学占比50%,王本占比84%,陈本占比49%,温本占比74%.四种教材外国文学选文都极少,徐本有8%,陈本6%,温本1%,王步高先生的教材则根本没有外国文学作品。其二,选本文类集中,重散文诗歌,轻虚构文学(小说、戏剧).徐本诗歌散文合计占比83%,王本占比90%,温本占比75%,陈本则全部是散文和诗歌,没有小说、戏剧入选。其三,重知识、理解(知识习得、人文教育),轻语用训练。四本教材中只有徐本在每三个单元后加编《学文例话》教习写作知识,其他教材没有任何内容对听、说、写给予关注。

对教材的重构和创生也是考量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开发表的大量教学案例以及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发布的视频不难发现,在教材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最注重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大学语文关于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的讲授远深于中学语文,知识点的分布也较中学语文更宽广,历史、哲学、艺术,甚至法律、政治学、社会学等知识点多有呈现。由于古代文学选文较多,在知识讲授上偏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是大学语文的普遍现象。从教学案例及网络精品课程视频来看,授课教师的学养、好恶和发挥是影响教学目标走向和课程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古文字专业的教师和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师在讲授同样的文本时,侧重点会很不一样;善于解读文本的教师和善于阐释理念的教师打开文本的方式也完全不同。此外,也有部分教师的授课与高中没有大的区别。整体而言,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的情况极少。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衔接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大中语文在衔接过程中,大学语文的知识结构出现明显偏向。原本古文、现代文、语言文字知识、写作和综合训练均分的结构到了大学阶段转为完全以古代文学为主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结构是否恰当,值得商榷。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有教材编者对大学语文理解的原因,也有编者知识背景的问题,更有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惯习原因,多种因素合力造就了当下以古代文学为主的知识框架。这种知识框架有其合理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古代汉语运用和理解能力,更能通过对古文的学习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但这种框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知识的学习,也忽略了对听、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知识技能单一、教学内容单薄、价值取向一元的内容框架。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自我完善,单一的知识框架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固化其思维方式,阻碍学生对人的深入思考。

其二,当代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中语用训练严重缺失。凡是语文教育就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目标。中学阶段人文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并置,到了大学阶段,人文性目标则完全取代了工具性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里,很难找到有针对性的语用训练模块。在四本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只有徐本有四篇《学文例话》学习“说理”“抒情”“叙事”和“写人”的写作。这些内容在中学语文中都已经学习过,既没有知识的递进,也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研究性、学术化写作的需要。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大学语文不能太功利。然而现实情况是无论是教材选编还是教材重构,大学语文都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人文目标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

其三,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缺乏依据。在大学语文课上,文本解读完全依赖教师的学术背景和个人能力。现在大学语文教师大多数是中文专业毕业,他们对大学语文的认知和理解更趋向中文系专业视角。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更像中文系专业课,有些高校甚至直接用文学史课代替大学语文课,把针对非中文专业的语文素养课直接变成了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课,把普通知识教育变成了专业知识教育课。这其中就有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随意转化的问题。以教为目标的转化会让大学语文课很随意,教师能上什么就上什么,上不了的就放弃。能力不够的教师会把大学语文上成高中语文,中文系专业背景的教师会将大学语文上成中文专业课。文本毕竟只是载体,转化的目标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文本的转化要符合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

在教学内容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的错位。尽管培养目标不同,但大中语文却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最适合知识传授和文本解读,对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缺乏驱动力。要培养以思辨、分析、综合运用、评价为主导的`认知能力,单纯依靠讲授法显然力有不逮。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这当然与大学语文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课程的把握有关,但背后彰显出的还是以“教”为目的的教学思路。

(一)根据培养目标调整知识框架,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对大学语文来说,调整好知识框架是实现大中语文衔接的关键,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框架搭建的逻辑起点是学生成长需要学什么,而不是大学语文能提供什么或者教师能教什么。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与应用的比例如何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框架和培养目标来具体考量。要保证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要与中学知识框架形成深化或者互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菜单。

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打破已有课程模式,改单一课程为阶梯式课程群,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情况下,能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需要,在语文的进阶学习中凸显深化或互补关系。一个学古代历史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的古汉语素养,也可以通过学习现当代文本,弥补他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喜好,提高他的审美或表达能力。

大中衔接意义上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追求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把大学语文理解为大学人文、大学文学、中国文学史、大学文化都没有关系,这是大学语文追求个性的必然,关键是,他们都得先踩在语文教育的基石上!

(二)语用训练与人文教育并置。

虽然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太功利,不能为“用”而教,但这恰恰说明大学阶段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大学语文不能无视这种需求。

大中衔接视域下,语文的工具性目标不能停留在教习基础会话与写作,而要指向认知的高阶层面:思辨、分析、评价和批判。要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转换教学思路,将现下流行的讲读教学变为研读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实现对话,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理性地分析现象、有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够判断知识的真伪,这些能力是学生专业学习、个体成长的需要,它们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以及形成世界观提供了方法与手段,也培养了学生从事学术工作的能力。大学语文在语言和理性之间架起了桥梁,满足了高等教育学术性、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独立思考、理性精神的培养、价值判断能力的形成也是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部分。认识真理、追求真理是大学学习的根本。真理的意义不仅在于认知对象,也在于认知的主体---人!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从中学强调顺从的情感培养模式递进一步,发展到重思辨、重认同、重内化,让主体通过反思认识自身,明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主导人的行为。

(三)实现教材内容的合理转化,转换教学主体,丰富教学手段。

大中语文的衔接需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要以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为标准。大学语文仍然是语文教学,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的拓展、语用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理念的形成。无论大学语文要追求怎样的个性,教学内容都不能偏离语文的方向。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时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其次,大学语文不能是高中语文的简单重复。同样的文本通过教师重构,在知识、技能、人文教育上要有难易、高低、深浅之分。其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能适用于研究型阅读和写作的开展。教材只能呈现文本,对文本的理解和打开文本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意蕴丰厚的文本,通过训练学生归纳、演绎和其他写作能力,引导、促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通过解读文本论证自己的观点、回应不同的意见,最后形成文字,实现完善和反思。

教材向教学内容转化还要转换教学理念。中学以讲授为主、知识理解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制高点和决策者,他选择文本,驱动整个教学活动展开,通过他的解释和引导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人文教化。到了大学,研究性学习要求语文教育能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原来教师在上的三角关系变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平行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体与核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性教学才能在反思与行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

与之相应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大学,教师讲和学生听、记、领会要与问题探究、思辨论争、论证实践并行。讨论、辩论、展示、反思都是大学语文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前材料阅读准备、课中研讨探究、课后反思总结,多管齐下支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语文学习从自发到自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走出课堂后依然有驾驭载体、理性思辨的能力,在没有课堂、教师的情况下实现语文终身教育。

四、依然需解决的问题。

大中衔接的语文教学内容变革势必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大中语文的衔接只能停留在理念上。

要实现大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首要面临的是大学语文越来越糟的教学生态。现有大学语文课时少、师生比高,专业师资严重匮乏:语文学习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学习强度很难产生效果;高师生比意味着教师无法组织可行有效的讨论、辩论;专业师资匮乏意味着在知识和能力上无法驾驭语文教育教学的人很容易把大学语文上成高四语文或者其他课程。这些外在条件得不到满足,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探讨只能是纸上谈兵。

大学语文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阻力。教学内容的改变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努力,甚至要完全颠覆基础教育形成的被动听学的模式。人都是趋易避难的,人天生的惰性和对转变的不适应会形成大中语文衔接过程中的巨大缝隙。面对人的巨大阻力,如果没有教师良好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语文教学会重新回到“少、慢、差、费”的老路上去。

最后是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的困难。任何教育都需要有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教育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效果是隐性和延时的,它的作用有时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对课时少、开课面广、学生差异大的大学语文来说,建立一套通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尤其困难。学界对怎样才能合理评价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一直众说纷纭,到底是像英语那样以全国统考、标准化试题的方式来考评语文教育,还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衡量教学效果一直没有定论。无标无本固然不好,但有标有本可能也意味着一元、教育惯习和工具理性的彰显。怎样去平衡和协调标准化与个性化是大学语文课程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大中衔接视域下的教学内容探讨要解决的是大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的探讨也是对整个语文教育的反思。从基础教育而始的语文教育始终建立在以教为主导的模式中,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教育,都没有平衡好教与学,等到了高等教育才发现语文教育与人的自我成长渐行渐远,意欲通过衔接改变这种情况,对大学语文而言,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许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早就应该开始的,而今天大学语文却不得不在大学伊始去肩负不该由它来承担的事情。大中语文衔接的问题只是今天整个语文教育的冰山一角,大学语文的变革还有太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

[2]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杨九诠。关于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8).

[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工程造价教学内容构建论文

摘要:双语教学是培养“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为了充分发挥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功能,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为例,分析目前高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部署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外贸企业信心,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政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强金砖国家合作,达成中韩自贸区协定。整个外贸行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贸易方式转变等结构调整。作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顺应我国外贸改革的要求,培养能服务于“新常态”区域经济下的“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将是目前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国际贸易通行的书面和口头用语都是英语,各种信函、单证、规章制度等都是英文制作的。且在国贸领域的最新成果、学术交流及信息发布也都是以英文期刊、杂志、报纸等为主。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际外贸工作保持一致,引领教师和学生紧跟前沿知识,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不尽理想,远未满足“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需要。

一、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语教学载体过度依赖外国原著未能因材施教。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接触到国外的第一手最新资料,直接引用国外经典经济类教材,教材内容固然完全能满足老师授课的要求,但国外教材中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我国差别较大,且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及风土人情,与我国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使用翻译教材却又难以满足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还有,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不能在双语课堂上进行母语和外语思维的自由切换。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较弱,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这些都会加重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难情绪。例如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由于多数学生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因,词汇量比较小,阅读速度慢,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拖延了课堂授课的进度,最后双语课教学可能成为教师的自问自答“个人秀”。

(二)双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及连贯性。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有很多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外贸业务综合模拟、外贸单证实训、外贸英语情景实训、外贸英语函电等。双语教学在这类课程中的实施应起到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双效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以外贸业务综合模拟这门课为例,学生在利用simtrade的软件过程中既要学会出口成本核算、报价及填制单据,又要掌握业务流程操作,从理论上来讲是对外贸操作流程的全面练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手忙脚乱,下次练习仍然如此,提高不大。由此可见,学生对所学课程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仅仅掌握了课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不能将该课程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面”,也就很难做到整个外贸知识的融会贯通。更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高职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以外贸流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作为实训的重点,如制单、报关、货代等,较少涵盖外贸的整个流程。结果双语教学适得其反,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巩固提高英语水平两方面都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终难以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三)双语教学内容未能尽可能贴近工作岗位能力需求。

以外贸谈判实务课为例,由于老师缺乏企业锻炼与谈判实践,整个讲授的内容及实训的模式与外企真实谈判情景相差甚远。很多教师都能够在讲授完之后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进行模拟,但整个模拟过程中对于企业背景的设定、交易商品的选择等都过于简单及随便,有的甚至就仅限于美国公司,买卖日常生活用品,而谈判结束又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提供专业的点评,改善学生的外贸谈判技巧。这样的授课内容及模式,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们面试时纸上谈兵,即使进了公司,也由于不会实际操作,难以解决谈判中的实际问题,取得谈判的成功。

二、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优化双语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能服务于“新常态”区域经济下的“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双语教学内容要新,引用的案例、数据要新,必须紧跟当前实际。从20至今,国际市场要素变化大,如汇率市场上由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欧盟继续量化宽松,美元不断走强,欧元不断贬值;国内政策改革力度大,如继上海自贸区之外,我国又有四个自由贸易区批准成立,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施。这对操作性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报关实务课为例,如果不更新授课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就是错误的操作流程,在教学中使用几年前的案例和数据,就会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达不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预期效果。因此不断更新及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二)由浅入深,科学架构双语教学内容体系。

选定合适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对于实施双语教学尤为重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外向型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上,本着“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双语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则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网络化。

双语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而传统的双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教材阅读及ppt展示为主,课堂信息量有限。信息化的多媒体数字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不同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强化了学生的课堂教学记忆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都是利用了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学内容网络化可分步骤实施,最初教师们可以先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案例资料、试题库、前沿信息、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网上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们慢慢再利用慕课平台建设本课程或分享微课。例如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可以课前把国内外的经典英文案例上传至平台,学生课外分析,在课间进行有关案例的双语讨论和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及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知识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相关知识的演变过程及最新的发展趋势,课间解答学生的疑问,课后作评价。

(四)选择内容难度适宜的双语教材,实现因材施教。

在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难宜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国外好的教材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因为太难理解。经多次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还是比较偏好国内学者编著的中英文对照双语教材,认为学习阻力小,对内容的理解深入,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符合双语教学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推荐学生一些内容有所提升的国内全英文双语教材。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时运用到推荐书目上的知识,督促学生学习推荐书目。

(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构双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为培养特定的岗位能力服务,这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总目标。无论是基础英语的学习,还是国贸双语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因为最终评价教学成功与否是以学生的能力能否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将理论课内容、实训课内容、学生网络平台学习内容和校外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的行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修订教学大纲,搞好专业建设,实现促进产学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现零距离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在实施双语实践教学时要注意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课程主“线”,双语实践课程是围绕国际贸易中某一类业务展开的,强调业务完成过程中的实践操作,比如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运与代理实务等,每门课程都存在比较封闭的完成路径。每门课的知识“点”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即形成了课程主“线”,再以外贸操作流程为路径以“线”成“面”,最终形成整个课程的体系框架。所以需要建立一门综合性强的实训课程,目标是毕业实习前,让学生把之前国际贸易所学的“点”和“线”,串连成“面”。能否培养出“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关键。单纯依靠提高双语教学总课时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不科学的。只有通过构建科学的双语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外贸专业英语能力,满足工作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工程造价教学内容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工程造价”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建应适应市场需求与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实现“三个转变”和“一个结合”,即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转变、工程造价向以公路工程造价为主、兼顾整个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转变、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转变,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程造价”课程是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一直以来,该课程的建设立足于公路基本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密切联系公路基本建设造价管理的实际,重点突出了公路建设投资费用管理领域内的工程造价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两大内容。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在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实践方面看,该课程教学内容能很好地反映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特别是投资费用管理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效果比较显著。

近年来,在我国工程造价领域,计价模式、计价方法以及计价依据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xx年,修订后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xx)正式实施,我国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开始从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转变和过渡。

随着国家标准、政策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更新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断地适应市场与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优化和重建教学内容,形成更加科学和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直以来,“工程造价”课程都是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国内,各个院校所采用的课程名称主要有工程估价、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等,所针对或涉及到的行业以建筑或房地产开发为主。

国内各个院校工程造价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项目评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基本具备编制项目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综合评定的能力,基本具备编制和审核工程建设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主要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

其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一般遵循下列指导思想和原则:在造价工程理论方面主要以工程建设全过程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为主;在计价模式方面或是以定额计价为主,或是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为主;在造价管理主体方面或是以建设项目投资者的投资费用管理为主,或是以承包商的施工成本管理为主。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工程造价构成及计算方法、定额理论、定额计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计量、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计算机应用等,有的还加入了投标报价、投标策略、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等。

因此,“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建,应在收集、分析国内外造价管理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造价管理与造价工程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紧密联系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公路建设行业造价管理工作的实际。教学内容应从传统的主要针对公路行业投资费用管理和控制逐步扩展到整个建筑行业各个项目参与主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案例库。

在我国工程造价领域逐步从定额计价模式与方法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方法转变和过渡的背景下,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分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施后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优化“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全新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框架,需在教学内容中实现“三个转变”和“一个结合”。

1。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转变。

目前,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两种模式并存,并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项目参与主体发挥作用。定额计价主要是在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投资者通过统一定额,对建筑产品进行定价的计价方法,是投资者投资费用管理的依据。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主要方式,它是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并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今后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确定的主要方式,也是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的本质要求。重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体系纳入进来。

2。工程造价向以公路工程造价为主、兼顾整个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转变。

这与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吻合的。但考虑到整个建筑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本着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领域、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目的,重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借鉴兄弟院校“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补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3。实现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转变。

公路工程定额作为行业推荐标准,是公路工程概、预算的主要计价依据。在计价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定额,准确计算工程量是合理确定造价的关键,而定额的不当运用是造价计算结果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建“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转变,除了要继续强化定额作为计价依据的正确运用外,还需全面吸收我国全过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成果,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并把重点放在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此外,要强化在不同项目管理模式下进行造价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引进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和全面造价管理等最新理论。

4。教学内容中要始终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工程造价”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工程计价、造价控制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一直以来该课程包含了理论教学环节和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重建课程教学内容,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考虑有关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要重视有关于计价依据、计价方法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计价过程中定额的运用、工程数量的计算、费用构成以及费用计算过程的教学,并把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背景下,重建“工程造价”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重建教学内容,要坚持贯彻三条主线。除了继续保留定额计价相关理论和方法外,还应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等相关内容纳入到课程内容中;课程内容要继续突出公路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同时兼顾整个建筑行业造价管理的实践;要顺应定额管理向造价管理的趋势,将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和全面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2)重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背景下,构建教学内容的全新框架和体系,需要完成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信息,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工程招投标等)在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分工,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相互重叠,浪费教学资源的现象。因此,课程之间如何合理界定教学内容就非常重要了。

(3)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案例教学,必须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案例库,购置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行业(或国家)标准、规范和定额。同时,更新相关造价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善多媒体课件。同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课时,确保使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工程造价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转化为内在的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的能力和素质。

(4)教学计划的调整。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工程造价课程的课时与学分,确保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规范与标准作为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继续保持我校在公路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四、结语。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站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的角度,重建和优化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重建中突出三个转变和一个结合,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韩英爱,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课程的改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78。

[2]杨会云。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体系重构[j]。中国林业教育,20xx,(5):1―3。

[3]庞永师,等。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8―89。

[4]吴强。“土木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2):105―106。

[5]李明顺,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研究[j]。交通高等教育,2003,(2):55―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xx)[s]。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背景,开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我们觉得,教材安排的实践内容可以进行必要的拓展或生成,来丰富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比如,第八册的 “小管家”的活动。这个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数据,来切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我们觉得,除了让全体学生都要用一周多的时间,真实记录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开支情况外,还可以把统计结果先给爸爸和妈妈作交流,然后再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扩展一些。如,“这些开支合理吗?哪些项目可以节省、取消或增加?如果让我当家,可以怎么开支?通过一周的调查,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等。通过交流,充分体会到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通过参与收集数据过程的体验,更加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挥。再如,第十册的“数字与编码”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的有关信息,交流汇报后,可以提示学生拓展和生成其他数字编码的知识。老师让学生自发分组进行继续调查和了解,结果,有的组对电话号码进行了研究,有的组对汽车牌号进行总结,有的组对身份证号码的特点进行探究,有的组研究了手机号的编码规律等等。通过以上活动和交流,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到许多身边的数学,在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生活中的数学内容。

这道题中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有人口的知识、农业的知识、环保的知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发表评论,在学生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百分数的思考和理解有多深。题目的开放性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适当增加一些不同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内容。

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练习,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掌握知识。

1.用小学生日记形式。

例如,欢欢同学的日记写道:“星期天,我们全家带了300元钱去购物。在书店,爸爸为我买了一本《恐龙世界》花了12元,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它的价钱是《恐龙世界》的12倍;在商场,妈妈为我们全家买了16包方便面,每包2元5角。”回到家中,我算出了今天的花销情况,妈妈夸奖我:“你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不错呀!”我自豪地笑了。同学们,从欢欢同学的数学日记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请记录下来,并试着解答出来。

2.用对话的形式。

工程造价教学内容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对象协调应用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图学是工科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将知识、实践、素质和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前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以适应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是当务之急。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教学目标。

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目标,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妨借鉴英国的机械类教育模式,即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用”字,一切以将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对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即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每门课程设定的目标较清晰,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将来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途。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是熟练运用投影理论并遵照国家标准规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二是具有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图学素质,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程素质;三是熟练运用某种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和三维构型设计。

二、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基本理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学时少的情况下,不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对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优化和整合。

(一)画法几何部分强调基础理论作用,淡化其难度。

画法几何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诞生的,它为工程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解决机械结构、空间几何及工程设计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画法几何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清点、线、面和立体投影的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工程制图打下基础,不强调画法几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图解法、在三维建模时自动生成的截交线和相贯等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部分适当删减,剩余内容留作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取舍,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二)工程制图部分重在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

工程制图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形体的能力、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这是一个从“画法几何”理论到“工程图样”应用实践的跨越过程,而工程制图的实质内容就是零件图、装配图两大部分,教材中各章节都应该围绕这两个部分展开。授课时,首先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甚至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感受、观察、装拆、测绘或模拟工程安装,使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的实用性这一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于零件图部分,主要通过多个实例的讲解,把重点放在机件的表达方法、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等主要内容的实际应用上,对于尺寸标注和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此只是复习组合体尺寸标注部分,适当介绍一些常见工艺结构如铸造圆角、退刀槽等的标注方法。技术要求部分则重点介绍书写格式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对有关符号的含意和选用只作简介,由学生自学。

关于装配图,在图形表达部分,重点介绍装配图表达方法的特点,即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重点讲解装配图中必要尺寸与零件图中完整尺寸标注的不同,通过举例说明性能尺寸、安装尺寸及装配尺寸等,使学生了解其标注的重要性,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应用中引起重视。技术要求中配合符号在装配图中的标注及其与零件图的关系要向学生讲清楚,其余留待学生自学和后续课程讲解。让学生明确标题栏中的名称对看装配图的重要性以及明细表中零件的`名称及材料对看图和拆图的重要性。

(三)加强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构型的教学。

在制造业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际是先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形体模型,然后运用投影法进行表达,画出平面图样,而生产技术人员首先阅读工程图样,然后通过空间想象,把图样中的内容转化到空间去,构建出三维形体后再按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因此,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三维构形贯穿始终。但根据我国目前机械装备现状,采用三维实体建模设计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只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分析等环节采用三维技术,而最终的生产制造环节还要将其转换为二维图样进行生产,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纵向分析,工程形体的三维造型表达完全取代二维图样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制图基础与实体构形相结合,零件图绘制与零件实体造型相结合,装配图绘制与虚拟装配相结合,常用零件的画法与相应零件的实体模型相结合,三维造型设计与制造、分析相结合。

三、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图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尽快将图学知识转化为图学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我们构筑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训练。

在仪器测绘、讨论设计方案、技术交流、现场参观时,受现场条件或时间的限制,经常绘制草图,草图对于捕捉设计灵感,现场记录,加速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帮助技术人员组织、形成和拓展思路非常有用。仪器绘图既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基本技能,又是学习和巩固图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计算机绘图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仍然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一样作为基础平台,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部件测绘动手环节。

在部件测绘动手环节中,学生通过测绘方法的确定、尺寸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公差与配合、工量具的正确使用、装配图的表达方案的最优选择等内容,增强工程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图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三维构形设计。

三维构形设计就是在给出一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分析,构思三维形体,自主进行组合体、零件和装配体的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造型等一系列设计,采取自由创作和发现、收集、分析、比较案例的实践方式,培养创新设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图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强调学用结合,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学以致用”,而不是主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面向企业应用与技术创新,推动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形态对象协调应用,加强测绘和设计环节教学,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图学能力的提高和胜任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兰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诸世敏,龚伶俐,马继英等.基于ug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体系[j].怀化学院学报.2007(8)。

[3]陈锦昌,陈炽坤,邓学雄等.基于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的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5)。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论文摘要:“工程造价”是工程打点专业的首要专业课程,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建应顺应市场需求与外部政策情形的转变,实现“三个改变”和“一个连系”,即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改变、工程造价向以公路工程造价为主、兼顾整个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改变、定额打点向造价打点的改变,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连系。

论文关键词:工程打点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教学内容。

“工程造价”课程是长沙理工年夜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程打点专业的首要专业课程。一向以来,该课程的培植安身于公路根基培植的全过程打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慎密亲密联系公路根基培植造价打点的现实,重点凸起了公路培植投资费用打点规模内的工程造价合理确定和有用节制两年夜内容。经由多年的课程培植,在理论教学内容、教学体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更始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功效。从实践方面看,该课程教学内容能很好地反映我国公路工程造价打点,出格是投资费用打点的现实情形,理论联系现实,在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脱手能力方面,下场斗劲显著。

近年来,在我国工程造价规模,计价模式、计价体例以及计价依据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年夜,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xx年,修订后的《培植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xx)正式实施,我国工程造价规模已经起头从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改变和过渡。

跟着国家尺度、政策的转变,社会、经济的成长和人才培育的需求对“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更新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以,“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竭地顺应市场与外部政策情形的转变,不竭顺应信息时代成长的需要,优化和重建教学内容,形成加倍科学和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系统,以知足市场对人才培育的需求。

一、国内“工程造价”课程培植现状。

一向以来,“工程造价”课程都是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打点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国内,各个院校所采用的课程名称首要有工程估价、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打点等,所针对或涉及到的行业以建筑或房地产开发为主。

国内各个院校工程造价相关专业的培育方针主若是培育学生进行项目评估、工程造价全过程打点的能力,要肄业生根基具备编制项目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综合评定的能力,根基具备编制和审核工程培植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是以在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更始方面,首要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体例和手段、查核体例、实践教学环节等。

其中在教学内容的更始方面,一般遵循下列指导思惟和原则:在造价工程理论方面首要以工程培植全过程或全生命周期造价打点理论为主;在计价模式方面或是以定额计价为主,或是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为主;在造价打点主体方面或是以培植项目投资者的投资费用打点为主,或是以承包商的施工成本打点为主。是以教学内容首要搜罗以下几个板块:工程造价组成及计较体例、定额理论、定额计价体例、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计量、工程结算与完工决算、计较机应用等,有的还插手了投标报价、投标策略、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等。

是以,“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建,应在收集、剖析国内外造价打点新的理论和实践功效的基本上,充实罗致造价打点与造价工程理论和实践规模的新思惟、新不美观念、新体例、新功效,慎密联系我国建筑行业出格是公路培植行业造价打点工作的现实。教学内容应从传统的首要针对公路行业投资费用打点和节制慢慢扩展到整个建筑行业各个项目介入主体的工程培植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造价打点理论与体例,不竭充实和完美工程造价打点案例库。

二、重建“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惟和方针。

在我国工程造价规模慢慢从定额计价模式与体例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体例改变和过渡的布景下,按照工程打点专业的定位和培育方针,剖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施后工程造价打点的成长趋向,优化“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全新的、科学的教学内容系统与框架,需在教学内容中实现“三个改变”和“一个连系”。

1.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改变。

今朝,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两种模式并存,并在工程培植的分歧阶段、针对分歧项目介入主体阐扬浸染。定额计价主若是在抉择妄想和设计阶段,项目投资者经由过程统必然额,对建筑产物进行定价的计价体例,是投资者投资费用打点的依据。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市场形成工程价钱的首要体例,它是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自立报价,并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此后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培植项目造价确定的首要体例,也是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钱的素质要求。重建课程教学内容,必需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有关理论和体例系统纳入进来。

2.工程造价向以公路工程造价为主、兼顾整个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改变。

这与我校工程打点专业的定位是吻合的。但考虑到整个建筑市场的成长及其对工程打点人才的需求,本着完美学生常识结构、扩展常识规模、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周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脱手能力的目的,重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借鉴兄弟院校“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更始和实践的功效,填补建筑工程造价打点有关的理论和体例。

3.实现定额打点向造价打点的改变。

公路工程定额作为行业举荐尺度,是公路工程概、预算的首要计价依据。在计价过程中,若何正确运用定额,切确计较工程量是合理确定造价的关头,而定额的不妥运用是造价计较功效失踪真的首要原因之一。重建“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定额打点向造价打点的改变,除了要继续强化定额作为计价依据的正确运用外,还需周全领受我国全过程造价打点更始的功效,综合考虑培植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工程造价节制与打点法子,并把重点放在项目抉择妄想和设计阶段。此外,要强化在分歧项目打点模式下进行造价打点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引进全寿命周期造价打点和周全造价打点等最新理论。

4.教学内容中要始终浮现理论与实践相连系。

“工程造价”课程是实践性很是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以理论与实践相连系的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在培植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工程计价、造价节制的根基能力和素质。一向以来该课程包含了理论教学环节和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重建课程教学内容,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连系的教学内容系统。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考虑有关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打点和节制的根基理论和体例,也要正视有关于计价依据、计价体例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增添案例教学的比重,凸起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计价过程中定额的运用、工程数目的计较、费用组成以及费用计较过程的教学,并把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很好地连系起来。

三、重建“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法子。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布景下,重建“工程造价”的教学内容,必需做到以下几点。

(1)重建教学内容,要坚持贯彻三条主线。

除了继续保留定额计价相关理论和体例外,还应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理论和体例等相关内容纳入到课程内容中;课程内容要继续凸起公路行业的需乞降特点,同时兼顾整个建筑行业造价打点的实践;要顺应定额打点向造价打点的趋向,将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和周全造价打点的理论和体例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2)重构教学系统。

工程量清单布景下,构建教学内容的全新框架和系统,需要完成新的教学纲要和课程信息,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工程招投标等)在课程常识系统与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分工,避免呈现教学内容彼此重叠,华侈教学资本的现象。是以,课程之间若何合理界定教学内容就很是主要了。

(3)辅助教学手段。

开展案例教学,必需培植并进一步完美工程造价案例库,购置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行业(或国家)尺度、规范和定额。同时,更新相关造价软件,充实操作计较机辅助教学,完美多媒体课件。同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课时,确保使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很好地舆解和把握工程造价的事理和体例,辅佐学生将所学到的工程造价打点理论和体例转化为内在的工程造价计价和节制的能力和素质。

(4)教学打算的调整。

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体例的更始,需要改削或调整教学打算,增添工程造价课程的课时与学分,确保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规范与尺度作为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继续连结我校在公路工程打点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四、结语。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站在培植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打点理论的角度,重建和优化课程常识系统与教学内容是工程打点专业培植和成长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重建中凸起三个改变和一个连系,很好地浮现了社会成长对工程打点人才培育的内在要求。经由过程教学内容的更始,学生的实践能力、脱手能力、立异能力以及解决工程现实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很年夜地提高。

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校外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与探索,同一课题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及延伸,提升课程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同的画种与画法去绘制同一内容及同一课题,充分体会校外教育的自由性和广泛性,达到拓展教学空间及教学思路的目的。促进美术教学的多元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学特点;多样;创新。

一、探究校外美术教学特点。

1.美术教学的多样性。

美术教学的范围广泛,美术是集欣赏、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手绘、装饰等于一体的多元素的学科。美术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价值观。美术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2.美术教学的融合性。

校外美术课堂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含国画、油画、版画、沙画、水彩、水粉、面塑等多种类、多元素的课程,这些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是对美育的要求的一种完美体现与表达,使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达到统一。既能使学生钻研艺术内容,加深理解,又能使他们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掌握表现的技能和技巧。

二、校外美术不同授课形式的结合与实施。

1.用水粉课、线描课、蜡笔课不同形式表现秋天。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秋天的颜色,根据季节的特点发现秋天的美丽,同时将秋天这一主题课―树叶的学习方法进行系列的同一课题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开展《树叶拓印画》《树叶纹理黑白画》《树叶上的小瓢虫》系列课程,用水粉拓印树叶的形式,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及分析树叶间不同的纹理,根据树叶的不同的纹理特点,用黑白画线描的形式描绘并装饰,重点在于提升认识并学会用点、线、面的形式表现画面中的黑、白、灰,采用树叶及昆虫相结合的形式,用蜡笔进行树叶画法的系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树叶画法的印象,从树叶画的拓展到树叶的黑白画、到树叶上的小瓢虫,再到稻草人一课,作为秋天的色彩系列教学内容。《树叶拓印画》一课用水粉拓印的形式将树叶拓印在纸上,同时通过不同的颜色组合形成美丽的画面;《树叶纹理黑白画》一课,用线描的形式进行树叶的描绘,学会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同时用黑白画的形式进行树叶的装饰,体现画面的黑白灰,将画面统一;《树叶上的小瓢虫》一课,将树叶一课同秋天的小瓢虫相结合,用蜡笔上色的形式进行描绘,将前两节课所学的绘画知识在这一课中进行升华,同时考察了学生前两节课的学习成效,达到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现的目的。通过三节树叶课的学习,学生对树叶的基本轮廓、树叶的纹理走势、树叶的不同质感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感受与探索,将美丽的秋天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中,充分体现了感受―认知―表现的过程。通过同一课题不同授课方式方法的学习,将树叶这一课题进行了扩展与延伸。

2.用手工剪纸课、刮画课、蜡笔水粉结合课的不同形式表现狮子。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题材学习狮子的表现形式。第一课先用手工课的形式对狮子进行造型;第二课采用刮画的形式,通过观察狮子的照片、分析狮子的动态关系及关注狮子生活的环境进行学习;第三课用蜡笔和水粉笔进行学习。在这一课题上,学生体验了多种绘画表现语言。通过三节有关狮子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狮子的造型、狮子的动态以及画面的整体造型有了深入的认识,从画面的效果看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有关狮子的同一课题,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绘画能力及绘画兴趣得到充分调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接触了许多新的绘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用线描课、绘画与手工相结合课、彩泥制作课的`不同形式表现青花瓷。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题材学习青花瓷的表现形式。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第一课,采用简单的单色线描及一次性餐盘的形式进行教学,重点学习单色线条在画面中黑白灰的变化,利用一次性圆形餐盘,在盘子上设计鱼形的纹样,单鱼、双鱼等,利用点线面的结合形式丰富画面内容;第二课,采用设计、绘画、剪、贴的形式进行绘画,重点学习青花瓷的纹理特点。通过青花瓷课的学习,学生对青花瓷的历史、表现形式及美感从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现,从简单的绘画到剪纸,到手工装饰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学习与体验,在课堂中改变了单一的绘画形式,提高学生对青花瓷花样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同课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问题分析论文

(1)教学方式不够丰富。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在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老师经常会把物理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呆板。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科研上,对教学缺乏足够的热情与精力投入,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对知识获取的欲望下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依旧采取“一支粉笔讲到底”的方式,缺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严重不足: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这点显然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利。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只是单一地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碎片之间缺少关联,难以迁移和学以致用,也不便记忆,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2)学生物理基础不均。大学物理的课程内容与中学物理之间的知识联系尤其紧密,中学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物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物理开始阶段的`学习。如何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高等数学中的相关知识(如微积分),对物理思想和物理规律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应用,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而言尤为重要。部分学生由于微积分掌握得不牢,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不深刻,很多时候在学习大学物理时会出现想不通、吃不透等问题。此外,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学习的主动性差异性也很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动脑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探索,在长期的累积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他们顺藤摸瓜地去研究新的问题将产生很大帮助,所以对物理规律的认知要深刻一点。反之,有些学生本来物理基础就薄弱,主观能动性还比较差,因此对物理定理的认知也不会太深刻。(3)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套路。应试教育还是大学物理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和考核模式,这是目前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现行的物理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侧重于笔试、解题等方面的考量,缺乏对老师教学创新性、课堂吸引力、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考查。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提升实际操作考核所占的比例,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与mooc课程改革,就是有益的尝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就平时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小作业,在线答题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对学生整体掌握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改进教学的方法与更加合理的考核形式。

(1)丰富教学手段,课前充分准备。如果想让大学物理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丰富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要求教师能够在散乱的知识结构中找到主要线索,充分利用网络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删减,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以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教学过程做一个系统的归纳,精心做好课堂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让二者能够有效结合,相辅相成,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知识的引入和衔接有良好的接触面等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益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有益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2)实现分层次、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其所处的环境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同样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有的人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而有的人却不行,这与其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学生们的高中物理基础不同,有的文科学生甚至都根本没有学习过高中物理,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物理基础,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可以在网站上以小视频的方式将各个教师的不同风格教学风格充分展示,不同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所能接受的教学风格,做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除了立足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对有潜质的学生(或者根据部分专业掌握物理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开放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创新性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不同学生都可以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完成。(3)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平台,实现素质教学。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通过在不断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和形成的。大学物理实验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赖以滋生的优质土壤和成长所需的丰富养料。新修订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在课程安排上,我校将理工科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等与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关联课程都排在大一阶段开课。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高级程序语言课程相融合,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就是程序设计的一个实践课题,将两门原本关联不大的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既强化了教学又提高了效率,是教学探索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比如:动态磁滞回线的测量实验中磁滞回线的绘制,需要学生利用自己所学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自己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处理和图形的绘制。实践的结果表明,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恰当结合运用所学到的高级程序语言进行数值计算、模拟仿真与图像绘制,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实验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及科学性,提升学生程序编写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如果说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应用,那么提出一个新问题则必定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校连续多年在大学物理课开课的同时,开设了演示实验。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如何设计与实施实验的演示及教学。如:介绍电磁学中的传感技术,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电源、电阻、传感器、放大电路等电路基本模块具有初步的认知,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组装实际电路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也更加深化了物理思维习惯的养成。不仅如此,我校还连续开展了五届“江苏大学物理及实验创新大赛”,将物理实验教学与实践创新学分挂钩。使学生真实的体验到了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不再觉得物理学是和自己无关的。要求大一年级学生按3至5人组成一个团队参加比赛。比赛既包括实验环节的设计,也包括实验仪器的改进和物理教学内容的创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益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锻练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物理及实验创新大赛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出的学生参加“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佳绩。综上,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培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基础不均、考核方式单一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实现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必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分层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作用,注重实验教学环节的作用;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多媒体教学实践平台和mo-ocs、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注意促进全面和综合的物理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根基,李永辉.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张志颖,付申成.浅谈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1).

[4]吴永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建筑结构与构造”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近些年近些年,我国狠很多区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房屋坍塌屋坍塌、伤亡惨重地震灾害的发生是在向我们证明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仍存在很多不足的抗震能力仍存在很多不足。建筑的高抗震性,能够确保建筑稳固筑稳固,降低人民生命财产等的损失。因而建筑的抗震设计十分重要十分重要。

3.2结构设计材料使用上的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在建筑材料的偷工减料上工减料上。某些建筑企业为节省开支,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效益,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大量节省施工材料,从而致使建筑结构没有质量保证筑结构没有质量保证,而且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度影响。甚至一些企业,为节省开支,不仅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过度节省材料计时过度节省材料,还以次充好。钢材料的选择完全不符合建筑施工需求建筑施工需求,只有强度但缺乏韧性,在地震发生时完全不具备抗震能力备抗震能力,直接倒塌,过度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校外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与探索,同一课题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及延伸,提升课程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同的画种与画法去绘制同一内容及同一课题,充分体会校外教育的自由性和广泛性,达到拓展教学空间及教学思路的目的。促进美术教学的多元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学特点;多样;创新。

一、探究校外美术教学特点。

1.美术教学的多样性。

美术教学的范围广泛,美术是集欣赏、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手绘、装饰等于一体的多元素的学科。美术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价值观。美术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2.美术教学的融合性。

校外美术课堂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含国画、油画、版画、沙画、水彩、水粉、面塑等多种类、多元素的课程,这些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是对美育的要求的一种完美体现与表达,使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达到统一。既能使学生钻研艺术内容,加深理解,又能使他们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掌握表现的技能和技巧。

二、校外美术不同授课形式的结合与实施。

1.用水粉课、线描课、蜡笔课不同形式表现秋天。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秋天的颜色,根据季节的特点发现秋天的美丽,同时将秋天这一主题课―树叶的学习方法进行系列的同一课题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开展《树叶拓印画》《树叶纹理黑白画》《树叶上的小瓢虫》系列课程,用水粉拓印树叶的形式,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及分析树叶间不同的纹理,根据树叶的不同的纹理特点,用黑白画线描的形式描绘并装饰,重点在于提升认识并学会用点、线、面的形式表现画面中的黑、白、灰,采用树叶及昆虫相结合的形式,用蜡笔进行树叶画法的系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树叶画法的印象,从树叶画的拓展到树叶的黑白画、到树叶上的小瓢虫,再到稻草人一课,作为秋天的色彩系列教学内容。《树叶拓印画》一课用水粉拓印的形式将树叶拓印在纸上,同时通过不同的颜色组合形成美丽的画面;《树叶纹理黑白画》一课,用线描的形式进行树叶的描绘,学会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同时用黑白画的形式进行树叶的装饰,体现画面的黑白灰,将画面统一;《树叶上的小瓢虫》一课,将树叶一课同秋天的小瓢虫相结合,用蜡笔上色的形式进行描绘,将前两节课所学的绘画知识在这一课中进行升华,同时考察了学生前两节课的学习成效,达到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现的目的。通过三节树叶课的学习,学生对树叶的基本轮廓、树叶的纹理走势、树叶的不同质感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感受与探索,将美丽的秋天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中,充分体现了感受―认知―表现的过程。通过同一课题不同授课方式方法的学习,将树叶这一课题进行了扩展与延伸。

2.用手工剪纸课、刮画课、蜡笔水粉结合课的不同形式表现狮子。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题材学习狮子的表现形式。第一课先用手工课的形式对狮子进行造型;第二课采用刮画的形式,通过观察狮子的照片、分析狮子的动态关系及关注狮子生活的环境进行学习;第三课用蜡笔和水粉笔进行学习。在这一课题上,学生体验了多种绘画表现语言。通过三节有关狮子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狮子的造型、狮子的动态以及画面的整体造型有了深入的认识,从画面的效果看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有关狮子的同一课题,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绘画能力及绘画兴趣得到充分调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接触了许多新的绘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用线描课、绘画与手工相结合课、彩泥制作课的`不同形式表现青花瓷。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题材学习青花瓷的表现形式。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第一课,采用简单的单色线描及一次性餐盘的形式进行教学,重点学习单色线条在画面中黑白灰的变化,利用一次性圆形餐盘,在盘子上设计鱼形的纹样,单鱼、双鱼等,利用点线面的结合形式丰富画面内容;第二课,采用设计、绘画、剪、贴的形式进行绘画,重点学习青花瓷的纹理特点。通过青花瓷课的学习,学生对青花瓷的历史、表现形式及美感从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现,从简单的绘画到剪纸,到手工装饰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学习与体验,在课堂中改变了单一的绘画形式,提高学生对青花瓷花样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同课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摘要:近二十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却出现了和《国家体质监测标准》执行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促进《国家体质监测标准》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成为了体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从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的角度,运用“课课练”和“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了基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模式,并实施在小学三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本文认为,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促进《国家体质监测标准》和体育课程融合是合理可行的;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体质监测标准》的测试,最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质健康水平;教学内容优化;国家体质监测标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的身体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加,这对国民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近二十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吸引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遵循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日常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同时,教育部公布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线体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然而,在实施《国标》体质测试的体育课堂上,却出现了以下几种场景:一是重视达标,轻视课程。体育课变训练课,反复训练达标项目,导致课堂乏味,学生兴趣缺失,体育习惯难以养成;二是重视课程,轻视达标,导致课堂欢声笑语,测试数据“虚高”;三是意图两者兼顾但是碍于各方面局限,不得不向某一方面倾斜,最终还是把“达标”和“课程”对立起来。由此可见,《国标》的执行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合出现了脱节问题。由于不合理的安排、机械的执行《国标》测试,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且没有使学生的体质状况得到改善。如何将《国标》的测试活动与体育课程标准相融合进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目的在于促进小学体育教育改革,逐步完善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得到提升,以期为《国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为其他学校提升《国标》数据提供一定的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一学期的教学已经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学案导学、当堂达标、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本人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人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学列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时,注重学生理解题意,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个人评价,更关注小组合作的评价;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学期本人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将学生的学习距离缩短,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5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开设比较普遍的一门重要的方法论学科,也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由于该课程比较难教和难学,而且很多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来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实践,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证研究和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和数量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素养和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是经济学类最难教和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对学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非常重要,而很多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来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就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探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等问题。

目前,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发展,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因此,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应调整为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由于很多的学生经济学素养不够好,导致对计量经济建模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者要经常回顾和补充一些经济学知识。由于大多数本科生对繁琐的数学推导不感兴趣,而且这对于他们学习和应用初级计量经济学作用不大,因此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同时也要鼓励部分基础较扎实的学生通过自学数学推导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还要处理好经典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计量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经典计量经济学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只有学好了经典计量经济学,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计量经济学。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以现代计量经济学为次。

2、考核方式。

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要求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两部分对于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论都非常重要,因此两部分都不可偏废。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根据实验教学课时多少而定,如果实验教学课时达到总课时的1/3左右,建议把实验课单独进行上机考试,成绩也计入课程总成绩,实验课成绩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占总成绩的20%)。计量经济学理论部分考核一般是笔试,注重对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利用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掌握情况。

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

1、革新与强化多媒体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软件教学越来越重要。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大量例题和数据需要演示,而课堂板书浪费时间,所以该课程普遍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讲解更加直观,而且可以把软件使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分析过程和结果的理解更加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加强案例教学,促使教师快速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但如果课堂讲授速度偏快,学生常常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合适的讲授速度,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必要时教师还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板书。

2、注重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综合运用。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学生常常是学完了却不知道如何前后贯穿、综合运用。让学生完成一篇简短的实证研究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一种较好的方式。由于完成一篇论文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能够安排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这对于学生以后完成毕业论文和进行实证研究将会有很大帮助。

安排学生完成计量经济学论文,应包括实证分析的完整过程:查阅文献、选题、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模型的检验与修正、利用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完成论文的难点主要在于选题和模型检验与修正。学生在模型检验与修正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而且比较普遍,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

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配合。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调。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国内本科计量经济学一般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但两部分的课时安排各学校不尽相同。各学校对理论学时安排基本上在40~64课时之间,实验学时安排在8~16课时之间。各学校在理论和实验学时方面的差异主要跟各学校学生的基础、师资队伍水平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有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致安排48个学时和16个学时比较合适大多数学校。

2、课程教学软件的选择。

计量经济学可以使用的专业软件有很多,比如eviews、minitab、sps和stata等,这些软件各有优势和特长。eviews是计量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软件,国内外大多数教材都以eviews为主进行教学,回归结果比较直观和全面,但由于没有中文版,学生学起来比较难一些。minitab在管理学和质量控制中使用较多,pasw在社会学等学科使用较多,minitab和pasw都有中文版了,而且界面和功能也非常人性化。对于计量经济学教学软件的选择,经济学类专业的一般都选择eviews;管理学类专业既可以选eviews,也可以选minitab等;社会学等专业既可以选eviews,也可以选pasw等。

参考文献:。

[1]庞浩: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统计教育,2004(3).

[2]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经济学动态,2008(11).

[3]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统计教育,(9).

[4]张常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4).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论文

长久以来,除了高等数学外,自动化专业所需要的工程数学知识散见于多门课程之中,例如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理论,积分变换等。各个课程通常强调各自的理论体系,一些知识学习理解比较困难,但后续专业课程甚至专业生涯中都很少用到。因此,在精简教学课时的教改大潮中,一些学校将某些工程数学课程逐出教学计划,以腾出足够的课时给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需要开设的课程。但是,这样又给学生造成知识体系的缺失,不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如何用不多的课时,教给学生必要而足够的工程数学知识,就成为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控制工程数学基础”课程是我校自动化学院的公共专业基础课,是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为我校自动化、智能科学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后续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仿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具类课程。

“控制工程数学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生基础知识、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本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对有关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如何,能否有效地实施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控制工程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了改革,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

2.教材改革。

我校“控制工程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前选用的教材是“信号与系统教程”学生普遍对该课程非常重视,但其内容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不容易学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堤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堤高,我们课程组探索和尝试着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出版“控制工程数学基础”教材,以堤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本课程教材改革是由该学科内容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以及所要求的基础知识的广博性所决定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对于自动控制的相关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应有明确的表述,使学生形成对整个理论体系一个总体的把握。其次是适当增加控制理论教材中工程应用的例子,把新的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第三,在改革教材方面,采取以教材为主,与之对应的辅导材料为辅的教学参考模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针对教学实际情况,结合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我们对本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必须要牢固掌握,加强训练的力度和内容。一些定理的证明不追求其严密性,只给出简要的解释或说明,重点强调结论的正确内涵直观意义和满足条件。面向实际应用的问题,强调其来龙去脉,便于面向对象处理问题。具有物理背景内容的教学,如滤波器等,增加物理系统的实例。物理意义弄清楚,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而且便于记忆一些传统教学内容不便表述或计算的问题。

教学内容要使学生明了怎样把所学理论用于工程实际,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将各章节定为既相对独立的教学周期,又与下一章节内容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这样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周期循环和相互连接、重复与不断强化的过程,就可以达到使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的知识体系和扎实学生理论知识的目的。比如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运动控制系统的实例,就可以给出一些基本控制理论概念,然后用基本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对它建立数学模型。

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是工程实践中用来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的简便工具,同时也是建立系统在频率域数学模型-频率特性、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和z域的数学模型-脉冲传递函数的工程数学基础。这些工程数学的运算能力是自动化及相关专业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的基本功,而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像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是分别在不同学期、不同课程中讲授的,学时又较少,这样就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扎实性,在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研究生教学中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方面的弱点。

本教学改革以控制工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减少一些定理和公式的太细的推演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确保课程体系完整的情况下,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更新,因材施教。在授课内容上,分别讲解复变函数基础知识、微分方程、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方面的工程数学知识。为了使自动化专业学生对工程数学的应用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单辟一章讲解控制工程导论,这对于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来工程数学的作用很有帮助。不仅如此,在相关章节中,还分别介绍了相关数学知识在滤波器、电路分析、脉冲传递函数等方面的应用。由于是从专业的角度来叙述相关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很有裨益。在教学的结构安排上,先讲述时域分析法,然后变换域(频域、复频域和z域)分析的方法。

4.制定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决定了课程性质、知识点以及能力培养的目标。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我们课程组反复讨论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与其它课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该课程的知识点及能力培养模块。“控制工程数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控制工程数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重点突出、系统性强的要求,并针对本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的实际情况,学生们还没有关于自控等的概念的情况,本课程安排48学时。主要强调“三大变换”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重点突出信号的时域和变换域分析、信号传输与处理。我们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1.控制工程导论。

这一章主要是明确课程的内容、作用和培养目标。要求是了解控制工程、控制理论的一些概念;掌握线性系统的性质等内容。约3学时。

2.复数与复变函数基础。

这一部分是基础,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主要是掌握复数、复变函数的概念;掌握复数的乘幂与方根的求解方法;理解映射的概念。约6学时。

3.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这一部分是重点,要求掌握一些常用的控制信号及其运算,掌握时域系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的求解;理解并掌握系统的时域响应,特别是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约9学时。

4.连续系统频域分析的工程数学基础。

这一部分是基础性的重点,要理解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掌握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应用;了解频域数学模型-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及傅里叶变换在系统频域分析中应用。约6学时。

5.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的工程数学基础。

这一章是关键的内容,要理解拉普拉斯变换及反变换;能灵活运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掌握拉普拉斯变换在系统复频域分析中应用;了解并掌握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约11学时。

6.离散系统的工程数学基础。

这一部分是课程的另一个重点内容,讲述离散系统。要求理解采样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典型的离散序列;掌握差分方程及其求解;掌握z变换及其性质;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z变换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约13学时。

通过制定教学大纲,体现了数学理论、物理概念和工程应用的三结合,如不同变换域间的内在关系;还体现了课程群间的相互联系。在结构安排上,以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处理为主线,先时域分析法后工程数学分析法(积分变换法)。突出概念,层层展开,逐步加深,体系严密,选材丰富,浅显易懂,以介绍结论为重点,易于大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

5.结语。

“控制工程数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多,概念抽象。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工程中常用的数学变换等原理,加强能力培养,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通过“控制工程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具有扎实自动控制基础知识的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达到完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文件;堤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加强课程建设。

改进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文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逐渐重视提高其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和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

三、总结。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11).

[2]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10).

[3]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07).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美术下雨啦教案(精选15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综合考虑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思路。
  • 12-26 办公楼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精选17篇)
    服务月活动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化体育、环境卫生、社区关爱、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如果你对服务月的相关信息和活动感兴趣,不妨看看下面这些精彩的范文和报道。
  • 12-26 一张难忘的照片(精选14篇)
    作文是一种能够展示作者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写作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我家相册里的照片有我们一家开心时的照片,也有伤
  • 12-26 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主持稿(热门17篇)
    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个活动的主持人,与大家一起共同创造美好回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主持词范文,其中包含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 12-26 督查工作人员年度述职报告(优质18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全面回顾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指明方向。述职报告是一份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正式文件,它可以促使
  • 12-26 企业开工仪式领导发言稿(优秀16篇)
    在写发言稿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以提高演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想要写一篇优秀的发言稿,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发言稿范文。
  • 12-26 工程预算实践报告(热门18篇)
    在实践报告中,我们需要准确地描述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请大家看一下这些范文,对比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内容,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
  • 12-26 幼儿园新学期开学寄语大班(通用20篇)
    幼儿园大班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观察力以及动手能力。以下是幼儿园大班的美术展览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学习。快乐的假期结束了,伴随着金色秋风的脚步我们
  • 12-26 学生观看直播课堂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宝贵财富,是对我们成长历程的总结和概括。5.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对象。第一段:引言(150
  • 12-26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评语(优秀18篇)
    读后感是我们阅读一本书或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提供一些参考。通过阅读《父亲的病》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