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论语读书心得有感(汇总8篇)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汇总8篇)

时间:2023-10-13 12:43:13 作者:字海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汇总8篇)

通过军训,我不仅学会了军事知识,还锻炼了意志力。在网上找到的一些有关培训心得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一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论语心得读后感(七)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二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论语心得读后感(四)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三

不久前,我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书中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领悟了这句话后,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时常挂在嘴边。“三个人一起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借鉴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夹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再也没有偷偷地把不吃的东西给爸爸。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少,为别人想得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学习要讲究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生活中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辅导老师:张新)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四

在如今社会因为和谐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生财走偏道,提干靠迎合,升官靠金钱……人们内心深感不满。《论语心得》成为医治人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于丹的《论语心得》打破了《论语》的政治意义,另辟蹊径,提出了半部《论语》修自身,她通过两千多年的经典来给年轻人进行“心理按摩”。让年轻人从“交友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年轻人的生存发展寻找支点。这就是心灵的呼唤。

“交友之道”,是指与朋友相处要注意分寸。与朋友交往时,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叫做话还没有说到那儿,就发表意见,叫做毛毛躁躁,应等待众望所归,你再徐徐道来,才能合适。另一个极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就是话题已说到这里,本应自然而然地往下说,你却吞吞吐吐,不跟别人说心里话,朋友会觉得彼此心里还有隔膜。不是自我保护,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种,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字说严重一点,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插话,这叫做“睁眼瞎”,不了解对方,随意插话,这是朋友之间的不尊重和顾忌。无论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间都有一些顾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痛,才能给朋友间营造一个宽和友好的气氛,以便互相交流、沟通。正如孔子对子贡说的,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朋友提出忠告,只需要循循善诱地说明道理,无需当头棒喝,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心灵之道”即如何解决心灵困惑。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为: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不会因富贵而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便是心灵的.呼唤。

“君子之道”: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史上的小人是指与君子相对应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则解释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于男人的人,或者将其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既从满月到周岁的婴儿是最难养的,说明女子与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对他:“进则不逊,远则怨”这就是你对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远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释。

“理想之道”:怎样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时说: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严,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以德报怨,不可取,你献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对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资源浪费。第三种,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不仅要避免资源浪费。更不能忽视心灵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总之,心灵呼唤人们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学会用减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愿望,不断舍弃那些不是心灵需要的东西。人的内心,其实就像一栋空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总想着要把所有家具和装饰都摆在里边,结果最后发现,这个家拥挤得像胡同一般,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这就是被物欲奴役了。选择自己需要的,放弃心灵不愿的,心灵就会快乐和安宁,身心才会健康。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五

空闲时间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

于丹所诠释《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其实如何和谐的生活在现在的社会,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六

一周之前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初读后没什麽感觉,可是越是兴到味深处,那股属于于丹的味道就深厚。这就是大家呵!

于丹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论语,就是一位仁者的叮咛!

孔子行世一生,用于丹的话说,就是:他不会教你太多,有时候记住一两字就够用一辈子了。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

孔子注定是属于那个过去的时代,现在不会再有,未来也不会再有。

孔子在《论语》里说;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述而第七—六)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应有一个目标,这样才合乎常理。这还不够。还应为人处世以德,应遵循仁爱的方向。但仅仅有了这些就够了吗?不,不够,所以他又教导我们要涵泳于六艺之中,这就是人生了。

其实这就是他对生活的诠释。

又比如,在《论语》子罕第九—十六中,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其实就是对生活常理时间流逝的感慨而已,孔子只是把这些常理用平易近人的话记录下来,看我们在两千五百年后仍然受益而已。

如此看来,《论语》并不是多麽高深,也不是多麽肤浅,它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仁者的叮咛,仅此而已。我们可以用一刻钟读懂它,也可能一辈子都读不懂!

最后,就以于丹的话作为结束吧!“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能打动一个人,一本好书能感动一个人。很幸运,我发现了这本书,很自豪,我阅读了这本书――于丹《论语心得》。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哪怕再忙也要丰实自己的羽翼,让厚积薄发成为自己的习惯。细细品味这本书,于丹教授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众所周知,《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心的提炼,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章节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这一章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要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常常这样想,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不要管别人如何。也因此把自己发座右铭定为“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不仅应该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还有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谓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心灵之道的解读,让我们学会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论语读书心得有感篇八

近读于丹《〈论语〉心得》,感觉如一挚友,用轻松的语气、自然的语言,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等向你娓娓道来,不经意间让智慧得到增长,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品性得到升华……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细细读来,又有些许新的启发和思考。

勤学立本

《论语》开篇即讲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纵观全书,对学习有着较为深入的阐述。关于学习态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关于学习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关于学习目的,孔子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同样,对组工干部来说,学习力也是一项核心竞争力。组织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常干常新的工作,需要主动加强学习,及时关注和学习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自觉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并广泛涉猎、汲取各学科有利于组织工作发展的先进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和眼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眼界最宽、思想最新、知识最丰富的干部。

实干立功

对待工作,孔子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每个人不管干什么首先要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工作中,要讲求原则,一切按照本岗位的要求合法合规地处理日常事务,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工作的方式上,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即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样才能多一些成功,少一些遗憾。当前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非常繁重,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组工干部具备创先争优的意识、争先进位的激情和勇于开拓的魄力。要始终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要求,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奋工作,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要坚持原则,规范严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程序规定办事,努力做到细致、周全、稳妥,确保各项工作没有漏洞。要经常深入第一线创新思、办新事,善于把握组织工作的新形势,发现新问题,探询新思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修身立德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在他看来,君子不仅是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即是说做人要正直磊落。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孔子还提醒我们,要结交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而对组工干部来说,就要胸怀大志,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现党的伟大事业、服务人民群众作为自己一生不懈努力和奋斗方向,孜孜以求、无怨无悔。要始终保持一身正气,对上尊而不谀,办事公而不偏,与人交往做到言谈有据、举止有度、自信从容。要多交事业、工作和生活上的益友,提倡积极、健康的友谊,远离庸俗、低级的关系,时刻展示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