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四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说课稿(精选17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说课稿(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4 06:13:45 作者:雁落霞

教案模板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内容,是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案模板的编写要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范文,请参考。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100,问:认识吗?一起说(100)、把100缩小10倍是多少?(板书:10)、把10缩小10倍是(1),把1再缩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吗(0.1或),把0.1缩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书:0.01或),接下去是……?(板书:0.001或)。

2.师:像这样,我们可以一直地写下去(用省略号表示)。

二、探究意义。

(一)教学0.1。

1.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请将你心目中的0.1在这张白纸上用颜色涂出来。(电脑演示正方形纸、1)。

3.取出一张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准确地表示出0.1。

4.请涂出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用分数表示是,0.3里面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

5.投影:阴影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里面有个0.1。

(二)教学0.01。

1.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0.1的?

2.你能在纸上表示出0.01吗?请你在格字图上表示出来(生取出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电脑演示过程)。

3.请看老师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小数?

4.看到0.23,你还想到了什么小数。

6.生汇报。

(三)教学0.001。

1.对于0.001,你有什么想说?2.黑板上掩饰0.001。

3.看到0.001,你会想到哪些小数?

1.请你观察这三组的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等等)板书: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小结:像这些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完善板书)。

3.师: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也可以写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计数单位是0.1,它有3个0.1。0.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0.01。

4.思考:(电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四、解决问题练习。

五、总结。

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乘法》说课稿

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计算》评课稿

教学。

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李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感受。

第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第二、在学生进行了交流反馈环节时,李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学生板演,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

3、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正是随着不断的追问、补充、完善,得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三、

整节课中,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主要表现在分组讨论和参与展示环节。

建议:

1、在计算教学中,应对学生强调用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缺少学生的自我学习小结,检测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小结一下:这一课我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懂,我课堂上表现如何,发言几次,质疑几次。学生通过自我小结,将整节课在脑海中再现一次,起到回顾的作用,还可体会到参与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缺少自学成果的展示,本节课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旧知基础上通过自学、组内交流,多数学生是能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展示的话,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补充、完善,就可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学生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8.0880.0080.80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0.25和0.2050.7和0.073和300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四)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乘法》说课稿

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乡村四月时节的景象。

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诗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抓住诗中的重点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美。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感悟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四、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目标。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切入点。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正确,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虚拟情境,以游戏闯关的模式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最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影子,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初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给诗正音。

2、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的理解。

第二步:解诗题,明诗体。

学生自己说说诗题的意思和诗体。

第三步:知诗人。

通过老师科普与诗人相关的资料。

第四步:理诗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把画面说活了,说美了。

第五步:悟诗情。

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进一步品读诗句,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同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

第五步:观看古诗讲解视频。

让学生带着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走进江南春色的观光视频,穿插着意味深长的配乐讲解,使学生体验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第六步: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节课只教一首古诗容量确实不大,宝贵的四十分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和许多古诗进行碰撞,同内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我在课堂上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一首是我自作的《忆终南山露营》。由此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并激励学生学习作诗。

教学反思:就教学过程而言,我缺乏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但我认为短短的28字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掌握,或在课后练习当中渗透,没必要占用上课时间。从课件制作当中看,本节课我所制的课件形式上过于多样化,有分散学生注意力之嫌。但我的初衷是除让学生理解古诗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非常规教学的模式,模拟情境,老师以主持人的姿态引导课堂,让学生从对古诗的恐惧感和厌烦感中解放出来,原来古诗还可以这么学,原来古诗这么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小数点的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的移动“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对小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兰淑珍老师先创设看《西游记》的教学大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看例5中的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从0.009米——0.09米——0.9米——9米,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按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的不同顺序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学生能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规律。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是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教师的板书再设计得简洁明了一点让学生从板书中真正法体会到小数变化的规律就更好了。

《小数点搬家》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

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便“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处理教材。这节课教师把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教师把磁铁当作小数点进行移动和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理念。

这节课在教学中提出了如:“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没有顾客?”“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小数?”“你发现了从4·00元到0·04元的变化规律了吗?”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教师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和平共处。激励性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真厉害!真聪明!不着急!掌声送给他!”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对这节课提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1、对新知识的处理缺乏探究性。

2、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板书不够简洁、明快。

四年级数学《小数与单位换算》评课稿

《小数与单位换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把名数进行改写,涉及低级单位、高级单位,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体验了方法的形成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李老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让全体同学置身于解决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中,“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太乱了,需要改写成统一的形式,以便于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的'必要性。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名数的改写,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乐于帮助小朋友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到新知探究中。

2、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李老师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李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引出名数改写的不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既感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同时,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课前,李老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得出多种换算方法后,通过“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小组交流,从而得出结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最终得到了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改写名数的方法,即先看单位——确定方法——找进率——利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值得我借鉴和学习。我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可能会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01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学期更换的,所以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其实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已是旧知。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并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比较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所以这节课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而进行了改编设计的,在设计上着重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先是通过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这基础上,把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如: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中,由基础性应用思考性应用拓展性应用创造性应用的逐层提高,力求从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习方式变革,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

本节课运用把学生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的学习方法,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使学生们能做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整堂课融入到一个童话故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整个练习设计成帮小灵通修建一个美丽的家园(包括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或活动,计算机就会显示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创设情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完成p101的例1,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

1.基础性应用。

口头列式解答:小灵通拥有的边长是20米的土地及长16米、宽10米的房子的占地面积和周长。

2.思考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客厅,包括:(1)给客厅做一扇大门;(2)给客厅的地面铺上地砖;(3)用石膏线吊天花。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选取相关信息并运用已有的相应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房间,包括:(1)给房间围地脚线;(2)给房间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钱?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意识。

4.创造性应用。

小组内进行两个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合作的精神。

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如有时间,可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在美丽的家园的图纸上设计如何在花园内修建金鱼池和玫瑰园,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观。

四年级数学乘法教案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挂图

一、 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 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 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 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卫星运行时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习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平平衡,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平。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平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平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平!”(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习。”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而本节课执教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是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的起始教学。在第一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复式统计表、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而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为以后学习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进一步形成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打下基础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生活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受产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能独立补充完整复式条形统计图,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图例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学生尝试根据实际需要收集整理相应数据并进行描述的过程;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等活动,经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4、通过统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应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的方法。其中,将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体会图例的作用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完善——联系生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同时运用“情境教学、引导交流、互相评价、拓展生活”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贴近生活而极具时代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拔和引导下进行探究,在老师精心预设下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更有价值。而“教法为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运用“观察、比较、迁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帮助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同时,了解统计知识的本质性,初步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

《课标》中明确指出: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考虑到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某地区1985年至20xx年城乡人口统计情况离城市孩子的实际生活较远,不便于学生理解他的现实意义,作为新课的开场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创设了“学校一日评比活动情况统计”这一素材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在多媒体播放完“一日评活动”的录像,设问:如果你是这位小干部,打算用什么方式向老师汇报评比情况?随着学生的发言,引出用条形统计图来汇报评价结果直观清楚。老师立即通过直观地、按顺序呈现四(1)班三月份和四月份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内容”及其他发现的信息,凸现研究问题需要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后进行分析这一最终目的。同时,通过现时情境的呈现,不仅复习已有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同时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新问题,“比一比一日评活动中某一项三、四两个月的变化情况”,使学生感受到用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对两个月数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不太方便,帮助学生产生“合二为一”的想法,萌生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的需求,任务的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新的统计图的积极性,达到进一步学习的目的,渗透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方法,再独立尝试绘制统计图。接下来的反馈过程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要达到在交流中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目的。而这个环节非常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不同,考虑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的统计图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过程在反馈成果时设计了分层递进处理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的统计图资源。学生反馈过程一共分为4个层次:(1)用一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2)用两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3)用两种颜色并配以文字说明的方法绘制;(4)用两种颜色加图例的绘制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这些丰富资源,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优化,在四幅图中选一个最佳的,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交流、辨析中经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并明确用两种不同颜色并配以体例说明的是最简洁、清楚地表示两个月各项分的统计图。

接下来,我还设计一个反思、完善的活动,让学生反思最初自己绘制的统计图,在哪方面不够完善,不够简洁,逐步完善自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在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时,立即揭示统计图的名称,“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我们把它叫作复式条形统计图”,随即对这张复式条形统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收获信息,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最后,围绕设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展开讨论,通过比较,进一步丰富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生成资源转变为学习的资源。

本课在练习环节共安排两个练习一个欣赏,练习内容设计是递进的。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体育赛场”中的统计图,属于基本练习,通过呈现姚明、奥尼尔在20xx年近四场比赛中得分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直接获取信息,但在呈现时老师有意只出示统计图,不出示图例,让学生产生冲突,“没办法回答下面问题”,因为没有图例,不知道哪种颜色的直条表示谁。设计统计图的“图例”后出的过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点使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例的作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巩固识图的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主题图的素材,根据复式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解决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独立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这是综合练习的过程。

另外,教学设计时还注意到本课内容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生活中看到的素材不够丰富,所以,教师利用课的尾声,展示一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欣赏,如:近三年江西主要景点十一期间游客人数量统计图;南昌四季度空气质量一级、二级天数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到当三个项目、四个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时都可以选择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最后一张横向复式条统计图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了伏笔。

一粒水珠当它凝固时,我们能欣赏到它的晶莹剔透;而当它流动时,我们更能感受到它滑润过的轨道所留下的痕迹。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流动的轨迹,生成的智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正在倾心追求而为之努力的目标。

四年级小数评课稿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陶老师组织学生通过闯关答题、故事导出0.009米金箍棒的长短变化过程、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采用分类呈现与讲练结合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1.《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离不开具体生动地问题情境。陶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一个个挑战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中逐渐学会探索、学会表达、学会质疑。

2.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孕伏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效的利用了镜中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活动,逐渐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队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越来越明晰。将小数点的移动这个抽象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掌握较好,这一点在课堂练习中就已得到证实,学生都能很快报出答案。

3.讲练结合、步步为营。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对比、概括与讲练结合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在积极的状态下去建构知识。

4.呈现了小数点的悲剧材料和小数点的顺口溜,生动、有趣,深深地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引人入胜,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的重要性和学好本课知识的必要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平行与相交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知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平行现象,会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画平行线。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重要基础,比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很少看到如这类知识点,大量的感性素材总结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实际运用概念时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小学数学知识系统中,数感的充分利用在这节课显示的淋漓尽致,因此在教材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增加了感知关系这一目标,为的就是强调数学直观感受。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增强平行这一概念的数学直接感知。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画出已经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会画平行线。

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

围绕三张生活图片(路灯、跑道、电线杆)

问1:图片中的直线或线段带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问2: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你的直观感受(可以让学生在提供的几幅直线关系中一一选择对应,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画出这种直线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种难度较小,第二种需要现场生成,有一定难度。

根据生成出的三种位置关系,引导出相交、不相交、平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课本,深刻认识以上三个概念,看看有哪些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哪些有偏颇。

这个时候开始强调“同一个平面”这个概念,先看看我们刚才三组位置关系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内呢(画在同一个黑板、画在同一张纸同一个平面的实际解释),同一个几个正例的强调,再结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平行关系)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对同一个平面内这个限制条件的必要性认识。

大家说说,在生活中你还发现哪里有平行的例子呢?

概念回归的过程必然是升华的过程,结合学生的举例和解释,老师要引导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数感解释,还要引导孩子注意解释是否在同一个平面,还要注意语句的精炼和严谨性(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等)

学习平行线的画法,就是本课突破难点之处,如果可以老师要借助,结合示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效率优势。

(1) 借助实物边沿画平行线(直尺的上下、左右边等)

(2) 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实际教学中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一种画法,因为可以画出非水平或非竖直的平行线。)

(3) 标准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轨式画法。

(4) 利用折纸产生的折痕也可以轻松得到平行线。

书上想想做做的1到4题都可以让学生完成,第5题(在方格纸上的金鱼图案),里面有好几组平行关系是非水平、非竖直关系的情况,而且因为多条线段的原因,孩子对平行线的寻找无形中就增加了难度,所以此题也是充分考察学生对平行线的感知是否准确,敏锐。

四年级小数评课稿

一磨:

下午在4、2班听张老师讲了一节小数的数学课,感觉到4、2班的孩子的课堂常规相当不错,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状态特别好,并且数学功底也不错。

整体张老师的课,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别精彩:

1、这堂课感受最大的地方就是张老师自身数学语言的干练和在课堂上培养孩子简明、干脆、利落的回答问题的数学语言的到位,一堂课上,张老师时刻用最精炼的语言教授着数学知识,并且时刻注意孩子的干脆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培养数学课堂上孩子的语言特色。

2、整堂课的知识目标达成度非常高。这节课教授的数学知识就是一个数除以10,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1/10和一个数乘以10,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张老师用了简单的两个例子120、0256和0、08乘以10和除以10之间的换算,就总结出了这两个规律,并且孩子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掌握的不错。

3、整堂课调控的课堂气氛不错。下午的第一堂课,张老师用了简单的几句话——班内的数学老师说咱们4、2班数学学得非常好,并且一进门就感觉到了这样的气息……调动起孩子上好这一堂数学课的'胃口,并且问孩子学好数学的关键是什么——上好数学课的关键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调动起孩子上好这节数学课的积极性。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一个建议: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是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有一定的情景引出的,产生的冲突,并且能够达到一个就是学习了这个知识点知道是要干什么用的,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磨:

总体来说我非常喜欢张老师的教学模式,虽然作为一个男老师但是在整节课上显示给我们的是张老师的细心,尤其在数学语言的引导上非常注重,并且整节课都是时时刻刻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自己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磨:

听了张老师的第三次磨课,感到张老师真是对学生自信满满。

整节课张老师做到了完全放手,从自学课本、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讲解、最后总结完全是让全班的孩子掌控课堂,老师只是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只是在必要时及时点评学生在讨论时的表现并给予及时评价,当然这里是重点注重一下那些情绪不是特别高的孩子们。我认为计算新授课只要让孩子掌握了算理掌握起来可能比较简单,在本节课中张老师基本上是把新知环节教给孩子们去处理的,并且孩子们也能做到各抒己见,但是如果换做我是很不舍得拿出这么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说去做,作为这一点佩服张老师的大度与对孩子们的信任。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评课稿

今天,陈老师讲的《加减混合》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扎实有效的算用结合课。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地达到了既定目标,具体体现在:

一、从新课程出发,准确把握教材,设计了清晰而结构严谨的教学流程,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始终以亲和启发性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结合动态天鹅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使之充满乐趣。把加减混合的算理运用动画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变静为动,更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生活情境的设计降低了孩子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难度。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并在启发、评价、交流中深化了学生对加减混合题目的计算方法,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三、陈老师的`教态自然,有活力,基本功扎实,亲和力强,引导语和评价语言非常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本节课我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在课堂第一环节及复习导入环节耽误时间稍长,巩固练习的设计较少,教学时间在此处分配有些不合理。设计学生活动不够,课堂上放手不够。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兴趣十足的互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点是这节课的欠缺之处。还有在观察动态的天鹅情境图,多放手让孩子说图意,以深化对题目的理解,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另外在对两种加减混合题目的对比总结计算方法时,以及课堂最后环节谈收获时都没有做到放手。放手学生在比较、总结中会升华他们对知识的建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范文推荐
  • 12-14 窗的说课稿(热门14篇)
    教案模板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使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请大家密切留意以下的教案模板,可能会给您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和改进的思路。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
  • 12-14 五年级语文金蝉脱壳说课稿(汇总17篇)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案模板的编写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要相信学
  • 12-14 拆迁安置费申请书大全(16篇)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学校、奖学金或职位时,将自己的背景、经历和能力以书面形式展示的一种重要文件。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写
  • 12-14 新编六年级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汇总14篇)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提供
  • 12-14 小学六年级语文s版教案(专业20篇)
    教案不仅是教师的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指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六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明白如果有一个好的想法想
  • 12-14 书记述职报告大全(15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和问题。这些精选的述职报告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例句,帮助我们撰写一份出色的报告。各位领导、同志们:
  • 12-14 评比文明寝室规划书大全(17篇)
    一个具备良好规划计划的人,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下面是一些规划计划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
  • 12-14 发票责任承诺书(优秀22篇)
    范文范本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一个参照标准,更在于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范本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 12-14 房屋转让的合同集锦(模板21篇)
    转让合同在经济交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转让合同范文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合同的质量,还可以减少合同纠纷的可能性。卖方(以下简称甲方):居
  • 12-14 单位解除员工合同通知(精选19篇)
    单位可以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范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些单位在员工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