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初中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及教案(实用13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及教案(实用13篇)

时间:2023-12-12 09:06:08 作者:HT书生

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编写初中教案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

八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八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会背诵课文。

4、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诗歌,从读中悟:语言美、科普知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方老师不但会用嘴说话,还会用眼睛、脸部表情、手等身体各部位说话,你们相信吗?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不仅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聆听吧。

二、引导学生初读诗歌。

1、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一个要求:仔细听、仔细体会方老师是怎么读的。如果老师读得好,请来点掌声。

3、生第一遍读(初读)。要求:板书:初读。

(1)、自由读,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4、指名读。(3——4人)。

三、引导学生第二遍精读诗歌,从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及诗歌包含的科学知识。

1、第二遍读诗歌(精读)。读2——6节。板书:精读。

要求:

2、生精读。

3、指名逐节读并回答。师板书:

白云高飘准是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了。

大雁南飞秋天已到。

大树年轮树的年龄。

4、穿插理解:准是、编队、年轮的意思。

5、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自然的语言。(用关联词连接起来)。

6、齐读2——6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很会读书。这节课咱们通过初读、精读,不仅读得流利,还了解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是收获不小呀!但这还不够,下节课咱们还要细细研读。可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板书:研读。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1)、5题。

第二课时。

二、生逐节研读诗歌。

要求:读一遍后,四人小组讨论:

1、想想每节诗写得好不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写出了什么)。

2、该用什么语气读?

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逐节读,并分析。

四、全文朗读。(指名读、齐读)。

五、全文背诵。(指名背、自由背)。

七、师小结:这就是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看书、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

八、课堂作业。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4.重点语句品味。

5.说明方法归纳。

八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

第1。

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案

第四、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题。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些问题。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学生就问:原题是《一门丰产的学问——物候学》为什么编书时改成了《大自然的语言》呢?第五、针对课文中的难点提问。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往往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提问,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教学《紫藤萝瀑布》,学生就针对“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产生疑问,较好地引发了他们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第六、从怀疑中激问。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一贯倡导学生要敢于怀疑课本甚至是大家的作品,欲使学生从怀疑中产生问题。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是,文中先写“杏花开了”,再写“桃花开了”,有人及时地联想到了朱自清《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并指出朱先生的文章有问题,应改为“杏树、桃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

培养他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关注全社会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说明文教学中,应将传授理性知识、培养理性能力和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完整、有机的统一起来,使二者在为人服务,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基点上获得融合,说明文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也谈说明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第一,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又富于科学性;结构层次井然有序,过渡照应连贯缜密,语言文字准确简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方法合理周到,灵活多样等。这些,都为我们上好说明文导读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很多教师在其他文体的引读上采用多种形式,能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吸引住学生,而在讲述说明文的时候,往往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显得单一、乏味。假如教师在课文引读上多下点工夫,定能引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如教《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说说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学生平时可能从大人那里听到一些诸如立春、立夏、秋分、冬至、小雪、大雪等节气的相关知识,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七嘴八舌说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适当地加以概括,将二十四节气的歌告诉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变得浓厚了,新课的讲解也就顺利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很多是实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悟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也能使说明文的内容有依据,说明更具条理性,从而达到渗透人文精神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形态,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节,知道了。”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八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八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

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

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总结。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 12-12 法学本科生简历表格(实用16篇)
    个人简历是一份详细记录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材料,它可以展示我们的能力和背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一份有吸引力的个人简历,可以参考下面的个人简历示范。法学硕士在求职
  • 12-12 计算机拆机实习报告大全(22篇)
    通过写实习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实习中的成长和进步。在下述实习报告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习生们对自身实习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 12-12 工程造价寒假实习报告(精选19篇)
    实习报告的撰写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注重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经过多次实战练习以及领导、同事们的
  • 12-12 梦想小学生演讲稿大全(16篇)
    演讲是小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和思维能力的舞台,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展机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小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 12-12 第一次进学校(通用18篇)
    学校是一片欢乐的天地,经历了快乐和辛苦,收获了美好回忆。在学校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了解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生
  • 12-12 交通运输个人简历表格范文(18篇)
    个人简历是一份记录个人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和能力技能的书面材料,它能够全面展示一个人的背景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简历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 12-12 建筑技术工程个人简历表格(热门17篇)
    个人简历是每个求职者的故事,它承载着求职者的过往经历和未来发展的期望。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一些个人简历范文,希望能对您的个人简历制作有所帮助。个人简历网。目前所
  • 12-12 医药销售代表毕业生个人简历表格(模板17篇)
    个人简历应该简明扼要地列出个人的基本信息,重点突出与岗位要求相关的经验和技能。通过研究这些个人简历示例,您可以了解在特定行业或职位中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
  • 12-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个人简历(模板18篇)
    个人简历是一个展示自我形象和能力的机会,它是求职过程中的敲门砖,能够引起雇主的关注和兴趣。请大家看一看下面这些个人简历样本,了解一些求职的技巧和成功的经验。
  • 12-12 现代企业管理个人简历(优质15篇)
    个人简历是摘要了我们的教育经历、工作经验和技能的一份重要文件。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个人简历样本,希望可以为您的求职之路提供帮助。民族:汉族年龄:23。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