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中国经济发展的心得(热门16篇)

中国经济发展的心得(热门16篇)

时间:2023-11-05 13:20:39 作者:飞雪 中国经济发展的心得(热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综合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类似问题。请看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对于我们写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全力以赴

  1、发展迅速。钦州港于1992年8月动工建设,1994年1月简易投产,1997年6月,钦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据该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钦州港正处在大力扩建阶段,xx年计划投资26亿用于开发建设新港区。从筹建到一类开放口岸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可见钦州港发展之迅速。令人称奇的是,钦州港2座21层的保税港区办公大楼从动工到建成用时207天,堪称神速。

  2、货种齐全。钦州港主要开展内贸业务,货种包括铁矿石、煤炭、原油以及锰矿等有色金属,较之我港的木片、白糖等货种,生产利润倍增。同时,钦州港集装箱业务发展迅速,xx年吞吐量达到了1200万teu。

  钦州港港池水深在退潮时为15.1m,最大可靠泊10万吨级货船。另外,钦州港拥有50万平方米的堆场,备有xx万吨的原油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创造了条件。

  4、管理规范。在进入该港考察时,我司的随行车辆经过了重重的关口,并且该港的保税港区有海关人员参与联检工作,各个关口均由部队人员把守,纪律严明,管理规范,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5、设备先进。随着钦州保税港区大榄坪作业区的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投入使用,钦州港已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集装箱码头设施最先进、通关作业最便捷的港口。此次进入钦州港口作业区,该港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今年新购入的3台价值4100万元的大型作业设备等。

中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26日上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报告。洪银兴教授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高度,直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状况,科学地、贴切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的新常态,用深刻的理论论述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洪教授的报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如何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认为应该结合泗阳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泗阳发展的设想。我有一些体会:。

首先,当前我县已有的产业和发展情况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县的第三产业一直不太景气,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消费不足,消费主要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真正用于购物、娱乐和高档消费的并不多,所以繁荣商业和服务业应该优先考虑。修建超豪华的休闲、娱乐场所不仅可以吸引外地客商,还可以促进本地人口的消费,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如修建超豪华的歌舞厅、酒吧、茶吧、新华书店、游乐园、商场等。变星罗棋布为旗舰式引领。

其次、随着泗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对树木、花草的需求量上升,对绿色、环保的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泗阳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成规模的、有影响力的品牌较为缺乏,发展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推动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如果心里没有群众,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常态经济”着力加强民生工作,建立健全民政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弱势群体应保尽保,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解决优抚、安置、低保、医疗救助等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扶贫工作开展,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结果。

泗阳的发展要作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要逐步地去实现,要根据财力状况实现渐进式地发展,泗阳才会越来越美好。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他表示,我们把今年经济增速定在6.5%左右,其实,增长6.5%这个速度不低了,也很不容易。今年世界经济政治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这是很大的外部风险。对中国来讲,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我们保持中高速的稳定增长,本身就是在为世界稳定做贡献。

鉴于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优势,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从经济潜力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十分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需求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投资亦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虽然近三年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绝非没有扩大投资的空间。从人均投资规模看,尤其是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所孕育的潜在投资需求,完全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纵深空间。

从经济韧性看,中国经济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随着“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双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明显上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柔性将进一步增强。

从经济优势看,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显著的制度优势。不可否认,传统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已经削弱,但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整体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大量培养,为大批技术工人特别是研发人员的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除了人力资源优势,还有市场、基础设施、政策调控等优势。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充裕、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配套齐全、科技进步加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支撑条件,宏观调控还有不少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我们坚信,只要牢牢把握“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五条基本要求,挖掘潜力、铸锤韧性、发挥优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能呈现出新景观、新气象、新格局!

9月26日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也蓬勃发展。从2013年的8000亿元到2019年的31.3万亿元,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长超过20%,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支付宝、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以及数万家中小企业的兴起,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头羊。

第二段:技术创新和政策推动。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政策推动。作为世界主要的数字技术大国之一,中国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如“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创新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与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并列的是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在利息、资金流动、风险管理等方面,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现代市场体系,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和丰富的用户资源。这些优势使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更具竞争力。

第四段:挑战和机遇并存。

数字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也会遇到新的挑战。随着个人信息的超量收集,隐私保护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也开始崭露头角。尽管现在当地政府以及企业持续加强改造并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但随着人工智能和云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问题的速度似乎永远跟不上创新的步伐。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在线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还是在线旅游和金融服务等,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段:未来展望。

未来的数字经济将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物联网等,这些领域将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技术创新、政策推动和营商环境优化成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在顺应市场需求、服务人民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安全和风险防范。中国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无限,我们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亦有其不可避免的难点,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加强协作,共同应对难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飞速增长,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这一过程中,中国秉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实践探索、持续优化的态度,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在此,我谈谈我个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政策引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内的广泛运用。例如,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自主创新。政策引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热情。

第二,创新驱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数字经济活跃的创新生态系统无疑创造了巨大的创新机遇。例如通过5G技术支持更广泛和多元化的互联网应用,打造以“智能经济”、“新基建”等为特点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生态圈。在创新驱动下,数字经济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加智能、便捷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三,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技术和新业态在数字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各行各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丰富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实践。例如,通过智能化制造、电商平台等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零售业等产业进入全面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了更高效、更优质的生产和服务,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

第四,拓展国际合作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加强与世界数字经济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空间。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和技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经济竞争力。例如倡导“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数字化合作共赢发展。通过拓展国际合作,不仅能够进一步加速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能够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分享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第五,用户至上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数字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国数字经济企业一方面要把握住社会新兴需求,优化数字供应链和生产线,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研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通过不断强化用户至上的方针,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变得健康有序,同时能够更好地结合数字技术的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之,中国数字经济运行稳健,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治理措施,要比许多发达国家更能有效地调整经济发展规划、疏通创新合作的通道和激发市场效应等。相信中国将继续深入推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合作,秉持着开放、协同、共赢的精神,贡献更多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全球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力以赴

  此次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地都把港口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思路宽、定位高、气魄大、工作实,呈现出建设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宏大格局,发展态势迅猛。总结四地的经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定位,大手笔推进港口开发建设一是明确港口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四地从城市整体、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定位港口发展,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把港口功能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强调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并据此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立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港口发展站在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上。二是确立具体的港口功能定位。四地都提出跳出地域限制,定位港口发展的功能目标,迎接机遇和挑战。如洋山港,借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东北亚国际航运竞争,建设世界第一大港。三是大手笔、高强度推动港口开发建设。四地港口面对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在超前谋划的基础上,高强度投入,打造港口发展强大的物质平台和基础支撑。这方面,**新港建设堪称大手笔,“十二五”期间概算总投资176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17亿元,以26个港区建设为基础,重点规划建设两大集装箱港区、1个新港商务区、5座临港新城、12个临港产业园区,目标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枢纽港。

  (二)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核心企业培育方面,四地的共同做法是:通过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组建港口集团,做大做强这一核心企业,打造政府控制的港口开发运营实体。借助港口集团这一平台,充分体现和落实政府对港口发展的战略意图,把握发展方向。在港口核心功能培育方面,四地不约而同地都把集装箱码头建设作为港口开发的重中之重,从港口规划、合作伙伴、要素投入、腹地及市场开拓、陆域配套发展等方面谋划布局,竞相发展集装箱泊位,营造港口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招商引智,着力引进科技型、创新型团队;。

  提升土地利用效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腾笼换鸟,盘活产业用地;。

  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

  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21.2%;。

  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同比增长78.1%;。

  出口总额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四)构筑发达的集疏运网络,拓展腹地和市场空间四地港口都十分注重规划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经济腹地互动合作,在重点货源生成地设立办事机构,通过与当地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吸纳腹地更多的中转货源。各地还着力打造集装卸仓储、加工分拨、配送联运、商贸信息、金融结算于一体的港口物流平台,增大物资流、商贸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货物进出提供“一站式”“**关”服务,利用便捷的**增强港口对腹地货源的集聚力。如重庆保税港区,地处内陆,码头紧邻机场,依托内河港,可实现水空、水陆多式联运,形成“水港+空港”的保税港区新模式。同时可借助保税港区功能延伸,通过兰**、兰新铁路至阿拉山口,实现与欧亚各国的无缝连接和贸易往来,有利于探索在内陆保税港区开展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的新模式。

  (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造快速发展的环境条件四地都有很强的以加快港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以提**口等级水平强化城市地位和作用的意识。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配套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财税和一些政策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岸线、用地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先保证,全力支持港口、道路、临港产业、综合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功能的提升,迅速形成了一批临港型主导产业,港口经济成为当地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出台地方扶持政策的同时,各地都千方百计地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以期构筑港口经济发展更诱人的空间。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我国取得了显著进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体会。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心得体会。

第一,创新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智能化特征,因此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拓展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要实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创新是核心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技术升级,将数字技术与具体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在推进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大力加强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第二,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服务,政策优惠、资源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政府应当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扶持政策、优惠待遇、减税降费和政策宣传等方式,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出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平台。

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通过加强数字技术与实际应用融合,实现数字经济的真正发展。

第四,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支持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当下,数字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数字生态系统与实际产业密切相连,形成了一条连续的产业链。因此,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加强对产业链的支持。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加强协同合作、优化贸易环境、规范市场后续服务等等。

第五,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五光十色的过程,包括数据分析、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所以加强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立数字经济人才培训中心、引进优秀教学资源、加强特色教育等方式,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的新引擎,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探索总结了不少经验和启示。创新、政府支持、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生态链建设和加强人才培养是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未来,随着新技术的涌现、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们相信,中国数字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全力以赴

  1、港口大型化。防城港共41个泊位,其中万吨以上的泊位有26个,最大可靠泊26万吨级船舶,是个大型货运港口。该港口共有员工10000多人,其中正编的3000多人,该港口主要是外贸业务,还是全国最大的硫磺集散地。

  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该港工作人员带领我司人员参观港口时介绍,目前该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只需几个人员即可完成大型机械设备的远程操作,装满一节载重6吨的火车车厢仅用45秒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大海粮油是一家大型食用油生产基地,集进口、加工、制作、销售一条龙;泛洋矿业主要负责防城港内的矿业加工和销售,港口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临港工业的快速腾飞,而临港工业又促进了港口业务的提升。

  4、港口资源丰富。辖区内港口、海洋、矿石、旅游、农林资源丰富;海洋方面,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是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海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矿产方面,拥有丰富的锰、钛、锡、铝、锌等矿产资源,且矿藏品种多,品位高,矿点遍布全境。

  5、临港物流。防城港市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机械、包装、加工、电子、信息、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加快港口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

“全力以赴跑出中国经济新活力”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形成历史性交汇,数字技术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大势所趋。我国主动把握战略机遇,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依托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经济迅速实现复工复产和稳定增长,充分彰显了数字经济在增强工业经济韧性、弹性和质量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未来一段时间,疫情引发的供给扰动、需求下滑、预期不稳等影响仍将持续,我国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继续承压。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方面联合出台了《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畅通循环、拓展空间、强化政策、优化环境等4方面出台16项新招实招硬招。其中,《方案》就全面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堵点卡点、扩大需求、助推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系统部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发挥数字经济补链强链作用,畅通工业经济循环。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化重塑、新冠疫情等引发“断链”风险加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顺畅成为确保工业稳定运行的头等大事。《方案》将“打通堵点卡点、确保工业经济循环畅通”作为首要任务部署。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和重塑的作用日益突显。敏捷补链固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数字经济实现全链条泛在互联贯通,有效减少信息摩擦,实现供需对接,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动态调整产品品类、优化产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敏捷反应。疫情期间,企业借助数字技术,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防疫物资生产装备和产线的设计开发部署,既有效助力疫情防控,也抢占了市场先机。稳步强链延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既可以汇聚数据、软件等技术资源,助力开放式创新、实现制造技术、材料、工艺等产业链短板的突破,也能打通制造与服务、产品与市场壁垒,推动工业加快服务化延伸,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和价值蓝海。必须抓住机遇,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畅通工业经济内外循环的作用。

  二、发挥数字经济增长引擎作用,拓展工业需求空间。

  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重要原因。挖掘需求潜力,是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的有效抓手。《方案》把“挖掘需求潜力,拓展工业经济市场空间”作为第二大任务部署。数字经济是扩大有效需求的主引擎。信息消费扩大内需规模。信息消费是增长迅猛的新消费,已广泛渗透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各层面,持续拓展增长新空间。据测算,20xx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5.8万亿元,在最终消费中占比首次超过10%。数字贸易拓展外需空间。数字贸易的突出特征是贸易方式数字化和贸易对象数字化,前者通过将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各环节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品贸易降本增效提质,为工业企业贯通供应链上下游和开展跨地区复杂分工提供支持;后者提升了服务的可贸易程度,拓展了工业的服务化发展空间,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有效需求。近年来,我国5g、千兆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xx—2025年我国政府与民间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合计将达到10.6万亿元,约占到中国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10%。必须更大力度释放数字经济在提振消费需求、扩大对外贸易、拉动有效投资方面的潜力。

  三、发挥数字经济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工业供给能力。

  供给体系质量滞后于消费升级需要是制约经济循环畅通的深层次矛盾。《方案》部署了多项工业供给能力提升任务。数字经济能有效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供需高水平互动,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互联网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构筑了支撑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与关键赋能体系,驱动生产能力与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精准配置,提高企业设备运转效率、生产经营效益、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有力推动我国工业向智能、绿色、创新等方向升级变革,带动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并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数字技术助力培育形成新模式新业态。数字技术将推动生产经营、业务形态与组织管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重构,构建数据驱动的工业新范式,形成智能制造、共享制造、产业链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为企业带来新价值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赋能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工业质量效益。

  四、发挥数字经济节能降耗作用,助推工业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方案》就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做出多项部署。数字技术赋能行业节能降碳,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制造水平。能源集中管控上,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工业用能可视、可管、可控,助力能源优化调度。低碳产品开发上,通过数字孪生、模拟仿真等降低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满足低碳需求。生产运营管理上,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化工艺流程、物料调度,通过设备的精准控制和互联互通推动产线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运营效率。质量、安全、环保管理上,通过先进网络、大数据、机器视觉等赋能质量控制,降低能源资源损耗;通过无人机巡检、vr技术等实现安全监测预警,助力安全生产;通过环境污染物排放系统、碳排放管理系统等实现污染物/碳排放核查诊断,助力开展针对性节能减排优化。一体化管控上,实现生产与业务协同及资源调度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加快推动绿色和数字化双重转型。

  五、发挥数字经济要素升级作用,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离不开优质要素的支撑保障。《方案》就“健全工业经济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系统部署。数字经济要素支撑作用日趋显著。数字技术推动产融合作,优化融资支持。依托互联网平台,工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对接渠道更加畅通,为银行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新途径,为中小制造企业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产融结合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独特模式。数字技术提升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破解用工难题。数字技术搭建了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降低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实现精准就业,提高就业效率,缓解企业用工难题。比如去年各地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有效地解决了疫情下棘手的企业用工需求问题。数据成为新要素,激活工业发展活力。工业正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数据驱动是主要特征。数据驱动、工业机理与智能科学结合,正有力地推动制造业生产率跃升、产业链优化和竞争力重塑。必须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工业发展的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升级,保障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全力以赴

  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文件、报告中“发展”是利用频率最高的词句,干部、群众议论最多、最关注的也是“发展”问题。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从沿海到内地,从北方到南方竞相发展的凯歌频传,令人振奋。

  发展之所以成为大趋势,原因在于:其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当然也就是衡量各级党委政府有没有作为的重要标志;其二,发展是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县所有问题的基础,现在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入学难、就业难、饮水难等所有的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靠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地方政府要解决这些难题唯一出路就是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其三,发展是群众的最大利益。

  没有发展,经济搞不上去,就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展的快慢、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计划经济年代地方的发展是纳入国家的总盘中,依靠国家的投资来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也有中央的政策和项目倾斜,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主要的还是靠市场的作用,靠地方自求发展。

  这种市场主导经济力度明显增强的大趋势,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提要]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分析经济减缓现象产生的原因,共涉及到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外国部门。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中国已经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之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的上升,必将逐渐丧失此领域的比较优势。如若不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及时提高创新能力就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真空,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并阻碍经济发展。最后,本文从产品创新、消费信贷、社会保障以及资本结构优化等方面给出建议,以解决需求端带来的经济问题。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产业升级;需求不足;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29日

引言。

gni的中国人均数值在2010年达到4,26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跻身中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在2015年第一次跌破7%,2017年下降为6.9%。近几年的gdp增速都在6.7%~6.9%上下波动,经济增速由高速变为中高速。经济增速放缓是否意味着中国步入高等收入国家的时间是否面临着延后?因此研究经济放缓的原因,对于我国来说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现在许多学者关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文章都是从供给端等方面来考虑,很少从需求端来分析,所以本文研究由此角度展开。

(一)消费需求。

1、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的人口现在接近14亿。据不完全统计,超过4亿人迅速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球排名第一。高收入群体对奢侈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奢侈品的主要消费国。

由于高端消费品的生产通常需要更高的技术和更多的资本,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富人的偏好可能导致国内收入外流。一方面国内资金短缺,一些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发展;另一方面需求量小的产业发展迅速,导致产业结构偏离国情。巨大的消费差距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大和升级,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2、收入预期不足。长期收入假说认为决定消费者需求的是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即一个人期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获得的平均收入,期间随着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房屋贷款、婚姻、教育,医疗等因素带来的沉重压力降低了消费者的欲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增加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的购买力。

3、消费信贷不完善。信用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消费所用金额是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得来的。这种消费方式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够根据永久收入安排消费。当前,中国缺乏信贷消费主要表现在:(1)信贷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国的信贷消费近年来有所增长,而中国的消费信贷立法仍然不完善;(2)个人信用体系尚未整体建立。中国的信用体系仍在建设中,无法跟踪每个人的信用信息,准确反映借款人的整体信用状况,这将约束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投资需求。就近两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民间投资的增长率普遍呈下降趋势。2019年民间投资增速较2018年下降了3%,由8%下降到5%。

从产业分布来看,中国三大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均存在不同程度下滑,且产业间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由6%下降到2.5%,第一产业由2018年第一季度的26%下降到-2.23%。第三产业也由2018年年初的10.1%下降到现在的7.17%。可得知,这种全国性的私人投资增长率下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一产业。

(三)外贸需求。

1、外贸保护。关税等问题使得优质产品价格依然较高,中等收入人群转向海外购。中国的高价格是消费者转向低端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麦肯锡表示,中国消费了全球32%的奢侈品。事实上,更重要的问题是,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经济体中,在中国销售的所谓奢侈品并不昂贵。进一步降低包括高端消费品在内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关税是推动消费增长和促进消费升级的重点之一。

2、产品升级缓慢。优质产品稀缺。近年来,由于产品质量不佳,虽然国内商品价格非常低,很多人纷纷涌向海外购买产品。而且由于内部市场存在垄断问题,极高的进入门槛使得它们没有必要加强创新,只要坚持日常经营就可以获得高利润。电子科技等高端型技术产业也会因为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而消极营业,创新需求和能力低下。例如百度,每天烦恼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更多的广告而非产品升级。

(一)主要结论。中国初期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所以中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产业转型升级。若转型成功,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极强的活力。

中国众多的人口使得在讨论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时不得不考虑收入差距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实现绝大多数人均能够达到gni的中高收入标准,并非少数群体。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但整体经济依然具备充足动能。具体表现在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未来国内快速、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能够积极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将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可以使内需进一步扩大,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所以,我国具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在动能。

(二)政策建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我们可以将中国的产业大致分为四类,对发展周期不同的产业要实施不同的政策:第一类是核心技术落后于国际水平的产业,这类行业虽没有很大的竞争力,但拥有较强的潜在比较优势,政府应出台政策积极支持对其核心技术的研究,确保有效供给。第二类产业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产业。这个行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政府应帮助公司进行基础研究,可以通过充当卖方来支持这些产业,帮助其进入世界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第三类产业是失去优势的衰退产业。政府可以一方面帮助一些公司通过员工培训和教育实现内部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对于根本没有利润的“僵尸”公司,应通过政府干预这些公司的破产清算,及时止损降低其负外部性。第四类是拥有新技术的快速增长型产业,如中国互联网产业,已基本可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这些行业需要国家的激励,可以通过创立孵化器来保护其生长,引入风险投资解决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台政策增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大规模创新,使其健康无忧的发展。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合理的收入分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步。对于金融、it等新兴行业自然垄断效应极强的行业,其极高的收入水平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应最大限度让市场决定市场,严格对信息披露程度的要求。激励多种所有制的均衡发展。(2)税收工具是规范收入再分配的核心工具。在公平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低收入人群税率,提高高收入人群税率,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劳动积极性的收入分配结构。推进房地产税,遗产税和资源税的征收政策改革,利用财产税的完善缩小收入差距。另外,应发挥暴力机构的作用,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3、完善消费信贷体系。(1)豐富消费信贷产品的品种和适用范围。根据我国国情和市场的现实需要,研究新产品,以充分满足社会各界对消费信贷的需求。目前,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是乡镇。乡镇的消费能力下降与落后的消费体系有很大相关性,因此要加快脚步开拓乡镇市场。(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形成信用信息申请服务体系。基于应用服务系统,将信用信息应用到每个现实场景中。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做好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建立一个度量模型,对利率风险发生时的风险进行量化。

4、激发企业及个人投资积极性。面对民间投资边际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首先要稳定民间投资预期,通过大幅度降低融资成本、税收和供应成本的其他因素,提高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其次通过放宽过渡门槛和实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扩大私人投资的渠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强对私人资本权益的保护,确保有法可依。

5、提高对资本的投入,优化要素结构。(1)建立要素稟赋结构与动态比较优势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优化要素稟赋结构。在要素稟赋结构中,增加资本的相对丰裕度。保持公开竞争的市场格局,使各种因素的相对稀缺性反映在市场价格中。(2)加速新兴产业在各行业的渗透和融合。按照工业革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当新技术成熟后,关键问题变成渗透和融合。首先,深化新兴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转型,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开发智能生产线。其次,加快互联网对服务业的融合。智慧旅游、智慧金融等概念己不陌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促进了服务业更具有普惠性。因此,改革需紧紧握住互联网和大数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思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内因大于外因[n].中国经济时报,2019.1.31.

[2]燕小青,罗晓慧.中国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因素综合评估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1(6).

[3]叶静怡,程强.经济转型视角下我国收入差距动态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1).

[4]杨新铭.供需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分析[j].人文杂志,2018(9).

[5]邓凌敏.浅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政策建议[j].山西青年,2018.9.

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公路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资料,保证一个区域内部和区域相互之间信息,物资和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同时不断优化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致富的关键是要先修路,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总体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要保证各种资源对所需区域更好的分配,急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包括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等,公路运输具有直接,便捷和覆盖面广的优势,我国区域之间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公路运输方式已经贯穿我国各大城市和城乡,主要用于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已经成为了区域内和区域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能够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从微观方面推动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1.对公路沿线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激活。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和激活公路沿线的旅游和土地等资源。也就是说交通运输可以对区域的区位进行改变。我国还没有修建公路时,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不能被有效开发和利用。如果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能够对上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2.保证企业成本的降低。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设施,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状况。运输距离可以大幅度缩短。特别是对一些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成本的企业,公路交通运输情况的改善可以可以明显降低其运营成本。此外,如果当地的公路交通情况很好,就会方便流入资本和人才,从而降低本地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成本。同时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也有助于企业之间交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减少。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生产者对这一变化的反映速度更快,及时采取有效策略。

3.推动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便捷的交通运输能够使企业劳动力和其他资本的利用率提高,从而使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提升。如果提高本地的生产要素组织效率,会降低费用和生产成本。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可以保证生产要素向所需企业的顺利流动,从而保证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所占有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一个环节提高效率,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推动企业其他环节甚至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急需对组织效率进行调整。

4.促进物流规划的调整。企业物流主要的运输载体就是公路。如果区位发生变化,对企业的物流体系会产生影响。实践表明,建成的高速公路会带动沿线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说,能使物流速更快,区域内也能连通各个经济单体,从整体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以上这些,企业选址的最佳位置是公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通过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上主要对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看,交通运输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下对其具体分析。

1.区域产业结构得到改变。公路交通运输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能保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更严格的交通运输条件。现阶段,我国需要运输的企业的状况是运输批量较小,运输频繁,时间要求高,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因此公路运输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我国现代企业的第一选择就是高速公路沿线。现代企业不断依赖高速公路,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网,从而更好的保证城市优秀人才的流入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企业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公路沿途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我国公路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沿线投资环境的改善。公路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投资,公路一旦建成,会改善区域的交通条件,能够使需要运输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公路运输维修费用也会降低,从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如果一个山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不便,就需要建设公路交通网络。因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会吸引很多投资者。通过建设公路交通网络,能够对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对企业学习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比较方便。同时先进地区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也方便向落后地区扩散,可以调整不同地区的资源,保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公路建设项目对各项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个我国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协调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路交通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公路交通建设。本文主要从沿线自然资源的激活,企业成本的降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物流规划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并从区域产业结构的改变,沿途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公路运输能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1]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风,2010,04:54.

[2]任向前.浅析公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294.

[3]王巍.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才智,2015,30:3.

[4]宋琪.论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的重要作用[j].中国市场,2015,45:92+103.

[5]张家红.浅谈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性[j].商场现代化,2011,12:93.

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教案

1、知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和城市。

2、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3、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和发展,掌握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重点】。

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方式和选择。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方式。我国最重要的是铁路。

主要铁路线的分布:南北: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

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

(强调)认真掌握这些铁路干线经常的城市和省份,还要把穿过的河流结合起来。

2、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最重要的是种植业。

列表比较各个部门的分布和特征。

(补充)注意种植业中秦岭南北农业的差异和典型的农作物。畜牧业中四大牧区的典型牲畜。这些都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3、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工业的定义和分类:重工业和轻工业。

我国工业的分布: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大分散,小集中。

(强调)辽中南和沪宁杭工业基地是考察的重点,要注意它的城市分布和特点及发展条件。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方,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农业、工业,重点是工业的发展和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的分布,需要在复习的时候加以注意认真掌握。

“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中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20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词:三农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一、“三农”问题与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中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太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中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步变化的阶段,还没有进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二)农民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国家正在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用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入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农业方面看,加人wto有利于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民部分消费品支出的减少(由于部分进口消费品价格低于国内同类消费品价格),相应增加可支配收人,也有利于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但同时也在农业经营和非农产业等方面给农民收人带来挑战。因此,农民期望像过去那样通过农业经营增收将很困难。从非农业收入方面分析,目前中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人递减。而另一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困难。应对入世后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二)解决“三农”问题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致的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在目前这个阶段如何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研究许多新的课题.要有新思路,要深化改革。(1)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化,实行多种经营;(2)要坚持技术手段的多层次,不同技术层面的行业可吸纳不同素质的劳动力;(3)要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不仅是农业的内部问题,而且牵涉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也就说,现阶段“三农”问题不过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缩影,“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调整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来实现。在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无论产出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不尽合理,而且就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也滞后于产出结构转换的速度。在这十年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依然占很大比重,第二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却有很大的增长。不难看出,上述关于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字存在着某种不相一致的问题。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急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最终解决“三农”问题。三、“三农”问魔与中国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一)解决“三农”问题将为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推进的,而中国城市化水平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中国的发展很不利。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1)建国初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将城市定位为生产城市,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2)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3)是农村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发展乡镇企业“务工不进城”对城市化进程会发生一定的阻潜作用;(4)是对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认为工业化可以不走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等,无形中也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侄桔。解决“三农”间题和解决中国城市化间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不论是近期还是长远,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非农就业,而增加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更多的农民变为非农民。(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政策,其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工业化不可能单靠少数城市人来推动;另一方面,农业是个弱产业,面临三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卖难)、技术风险(农业技术投资回报率不稳定),入世后,三大风险尤为严峻。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靠农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走农村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使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农村工业企业一开始就抓住中国城市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方面,立足于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其次,从长远看,农村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大,固然有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部门高,从而导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由贫变富的关键。而农村工业化正是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最佳选择。再次,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农村工业化主要就是指小城镇日益工业化,这样,可为乡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和依托。归根到底,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的素质低;二是资金缺乏。而农村工业化将可以解除这两个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四、“三农”问题解决与西部大开发及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关系重大(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还会牵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西部大开发首先是西部广大农村的大开发,而不能只是几个城市的大开发。东西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把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作为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二)解决“三农”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来自农业外部,涉及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工于一役。追根索源,“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减负的根本保障在于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农”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又需通盘考虑、审慎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无论对农业本身发展,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论对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还是对关系中国长远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经济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如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应对之策以及我国经济的状况及经济环境又是如何,2010年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持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由于在思想上没有摆脱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束缚,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至多只是加强一些市场调节的力度和作用,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1979年,他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主体框架不变,但它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体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992年,邓小平于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思想,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江泽民也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更好的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比较。

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的生力军。2008年,全国登记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私营企业657.42万家。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2008年,我国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为防范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有必要及时灵活地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相关经济政策,力争把这场危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表示将采取审慎的经济政策,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在递减;中央银行面临两难的选择。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必须从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保证央行超然独立性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等方面改革货币政策,目前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可以采取如下举措。如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使用范围: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

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方面,“要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费观念,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领域。

政府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富有阶层消费倾向低和贫穷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能力低下,进而造成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低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继续向高收入的富有阶层转化,那么将继续加剧经济的萧条。如国债政策客观上就有这种作用,总是富人去购买国债,再享受国债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剧了“马太效应”(叶振鹏,焦建国,2002)。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

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江晨捷10408070424国贸104。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提要】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延续2018年以来的走势逐季回落,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年经济增长6.1%。2020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低迷不振,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还会继续显现,兼之年初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议把2020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左右,物价控制在3.5%左右。中国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国企、土地、财税、金融、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在全球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大力度减税降费,大幅度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放管服。着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尽管经济增速逐季回落,但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总水平、国际收支、金融稳定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运行在调控目标之内,显示总体经济基本稳定。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符合6%-6.5%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四季度增长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明显高于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2019年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3%之间。全年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41万人,增长0.8%。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增长0.9%。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在3%左右的调控目标范围内。工业生产者价格小幅下降,房地产价格涨幅回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在2019年8月份破7后基本稳定,到2019年底又回升在7以内。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及时处置一些金融机构的问题,银行不良率有所下降。

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4,比上年缩小0.05。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6%。

(三)内需相对疲软。

2019年经济增长的6.1%中,消费拉动3.5个百分点,投资拉动1.9个百分点,净出口拉动0.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包括投资和消费的内需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的作用相对于前几年明显减小。投资从2018年7月份跌入低谷增长乏力,2019年5月份开始再次减缓,突出表现为制造业投资低迷不振,基建投资增长明显低于预期,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投资近乎零增长。汽车、家电、家具、珠宝等耐用消费品增长明显减慢。出口下降叠加内需不足,进口增速下降较快,出现了衰退性贸易顺差,支撑了经济增长。

(四)物价走势出现分化。

由于需求相对不足,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7%左右,离82%左右的合意水平相差较大,工业品供过于求的问题再度凸显。2019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3%,而上年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升3.5%。自2018年11月以来本轮工业品价格下跌与2012年3月-2016年9月那轮工业品价格下跌不同,那一轮工业品价格下跌主要由产能过剩造成,社会需求包括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正常。经过了2016-2018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11月以来的工业品价格下跌主要表现为需求不足。与此同时,受猪瘟和环保影响,猪肉价格从2019年年初以来持续上涨,带动禽肉类价格上涨并推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提高,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为1.6%,消费品价格上涨是供给冲击造成的,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困难和风险增多。这些困难和风险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和体制性原因。此外,湖北武汉发生的新冠肺炎在2020年春节期间爆發,导致湖北武汉等多地封城,其他各省也关闭了部分公共场所,也会影响零售、旅游、交通、娱乐等行业增长。数据显示,2003年3月份发生的“非典”疫情,影响2003年二季度我国经济下降约1-2个百分点,2003年全年下降0.3-0.5个百分点。

(一)企业经营困难。

2016年以来,居民持续借贷购房,家庭杠杆率上升速度加快且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全国各地严格实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但全年住宅销售额仍增长10.3%,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的速度。从收入结构看,往往低收入家庭杠杆率较高,一些调查发现,中国处于中低水平的60%的收入群体的负债包括民间借贷与可支配收入比明显高于40%的中高收入群体。汽车已经进入了中国33%的高收入家庭,正在开始进入其他60%的低收入家庭,但由于还贷压力和预期收入减慢,挤出了这部分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特别是汽车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缓慢。

2018年7月以来,财政收入和基金收入下降,导致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支撑基建投资和公共服务投资的财力不足。大量地方政府隐性存量债务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影响了基建投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作为、难作为也是基础设施投资缓慢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涉及教育、医疗、养老、休闲、健康、环保、老旧社区改造、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需求巨大,也有较好的投资收益,但往往涉及拆迁、补偿和部分居民不能受益甚至受损等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不同层级政府周密规划、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精心工作。由于财税制度、社会管理、官员考核、投融资等制度约束,地方官员对此类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性不高,而往往热衷于修路、绿化、亮化等形象工程建设,公共设施投资缓慢。

(四)中美经贸摩擦的负面影响继续显现。

尽管中美达成阶段协议,有利于倒逼中国改革开放,改善企业预期,稳定中国经济,但由于关税的滞后影响,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将继续出现下跌局面。一些企业开始将订单转移至其他国家,产能向境外转移的现象也不时出现。中美经贸摩擦已经出现长期化和常态化趋势,并从经贸领域向金融、科技、军事、政治等领域扩散。

(五)财政金融风险不容小视,宏观政策边际效应减弱。

2020年,受增值税和企业养老金政策的滞后影响,减税降费仍将超过4000多亿元,非税收入增速会明显减缓,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加大,财政基建支出增长乏力,一些融资平台和城投债会出现违约,企业债务违约也会频发,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并通过金融同业融资影响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金融风险仍在不断积累。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积累、政府官员积极性不高,导致宏观调控政策难以顺畅传导,财政支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传导时滞明显拉长,货币政策效应不断减小。

2020年将是考验中国驾驭经济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时期,必须未雨绸缪,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继续实施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国企、土地、财税、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改革上,提高企业家、创新人才、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積极性,改善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不断优化微观主体行为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20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和主要经济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中央财政赤字可增到3%,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保证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压实各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防范和化解部分市县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2020年,在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人口达到1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达到870多万人,另外,每年还有约200万左右农民工进城,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猪肉价格仍处于上升周期,要明确提出猪肉等禽肉价格上涨是供给冲擊造成的,在当前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不会引发物价工资联动,产生物价螺旋式上升。同时,应积极扩大禽肉进口,平抑物价;通过价格引导作用,扩大猪肉和鸡肉等替代品生产;在元旦、春节等关键节点加大储备肉投放,对退休职工、在校学生、贫困人群等关键人群实行价格补贴。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经济发展具有韧性和潜力,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6%左右,全年呈现前低后稳走势。

(一)2020年中国内需企稳。

从政策效应看,201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对2020年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按照经济学中的李嘉图等价原理,在一个跨时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在严格假设(例如完备的资本市场、一次总付税、代际利他和债券增长不能超越经济增长)下,如果公众是理性预期的,那么不管是债券融资还是税收融资,政府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并不会影响经济中的消费、投资、产出和利率水平。原因是当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发行债券时,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明白债券变现最终还是要靠增税来完成,即现期债券相当于未来税收,政府债券融资只不过是移动了增税的时间。投资者和消费者不会将政府发行公债融资引起的财政扩张及收入增加看作是幸运的意外收获,投资者和消费者就不会因为现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和投资,财政政策是中性。按照凯恩斯理论,减税等引起的纳税相对减少会减轻人们的即期预算约束,相应增加投资和消费。特别是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时,民间投资小于民间储蓄,产生民间储蓄剩余,通过政府发债吸收民间储蓄剩余,并通过政府投资保持总投资率的稳定甚至上升,对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有利的。实际经济运行中,存在对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效果大于政府支出效果;经济收缩期间,政府投资不完全挤出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数量经济模型测算表明,减税降费100元人民币,同时减少政府一般性支出100元,拉动经济增加30元,也就是说乘数效应为0.3左右。发行国债(包括地方债)100元,拉动经济增加20元,也就是说乘数效应为0.2左右。2020年,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减税降费预计可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左右。

从投资看,2019年以来,制造业增值税减税会继续减轻企业的负担,2020年制造业增值税减税还有约4000亿元,会直接拉动制造业投资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趋于稳定,企业利润水平会相应稳定,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意愿。加大对制造业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力度,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出土地要素也有利于制造业投资落地。2020年,制造业投资仍会低位回升,预计2020年制造业投资在5%左右。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发行额度会继续增加,专项建设债在部分基建项目中可以做资本金,并重点用于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民生服务、物流、产业园区等领域,5g网络建设也会启动,基建投资会有所增加,预计2020年基建投资增长6%左右。2017-2018年开发商土地购置面积增长较大,房地产投资仍保持一定增速,但房地产价格仍处于高位,居民杠杆率较高,房地产投资总体上出现减缓趋势,2020年房地产投资增长7%左右。库存成为稳定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近年来库存波动明显减小,库存调整对经济增长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随之减少,但中国仍然存在“两年左右去库存、两年左右加库存”的库存周期。2012年以来,中国库存增加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2%以内,年度库存变动对经济变动的作用在0.2%左右。从2018年7月份开始,中国进入减库存周期,到2019年年底,库存进入低点,预计从2020年起开始进入缓慢增加库存阶段,预计拉动2020年经济增长0.2%左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有利于消费稳定,但部分居民的高负债率会继续挤压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左右。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2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库存对经济呈现正拉动,内需总体稳定。

(二)中美经贸摩擦效应持续显现。

中国工业仍处于供略大于求的状态,工业品价格缺乏上升的基础。世界经济增速偏弱,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2019年工业品价格对2020年的翘尾影响几乎为零,预计2020年工业品价格低位徘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零左右。目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仍低位徘徊,未来8-12月内,猪肉价格会继续上涨,并带动居民消费价格居高不下,加上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对2020年的翘尾影响在2.2%左右,预计2020年全年cpi在3.5%左右。但剔除禽肉后的价格总水平不会超过2%,物价会对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但不构成实施稳健偏松货币政策的掣肘。

(四)经济增长调控目标应设定在6%左右。

综合考虑投资、消费、进出口,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00万人。目前,中国经济潜在速度在6%偏上一点,经济增长情况表明,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可能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考虑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经济增长速度在6%左右。基本满足1500万人新增劳动力就业需求,也需要经济增长6%左右。建议2020年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5%左右。

参考文献。

[1]汤铎铎、刘磊、张莹:《长期停滞还是金融周期》,《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10期。

[2]祝宝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展望》,《中国金融》,2019年第2期。

[3]祝宝良:《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和2019年展望》,《中国经济报告》,2019年第1期。

[4]祝宝良:《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建议》,《开发性金融》,2019年第6期。

[5]蔡昉:《稳就业就是稳定经济大局》,《中国经济报告》,2019年第4期。

[6]谢伏瞻主编:《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宋代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宋代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中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深感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科技进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进步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许多科技成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例如,农业方面,宋代科技家杨时所发明的水力撒播机和种植模具,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播种质量和效率;在纺织业,宋代发明的自动织机使纺织业逐渐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而在船舶制造方面,宋代船舶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海上贸易的繁荣。可以说,科技进步为宋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其繁荣的重要原因。

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种珍贵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魅力。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对外贸易,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变得更加紧密,为社会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建立完善的商业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宋代国家对商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南宋时期,商业权利得到了更完善的法律保护。宋代国家对商业进行了分析和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宋代出现了一些商家家族,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整合资源和扩大经营规模,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商业体系的发展中,宋代还出现了一些见证经济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安和扬州,他们成为了促进经济交流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地区。

最后,文化繁荣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宋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林立,文化思潮涌现,这使得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时期之一。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例如,宋代的文化繁荣吸引了许多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人文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宋代的文化繁荣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商业活动的开展,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宋代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为后世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宋代经济发展的了解,我深感科技进步、对外贸易、建立商业体系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因素相互促进、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宋代经济的繁荣景象,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 11-05 大学教室申请书格式(模板19篇)
    在现代社会,更多申请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书面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申请人向对方传递信息并获取机会。以下是一些成功申请者的申请书样本,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 11-05 做中学做中玩讲座心得(优秀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沁县中学举办的一场讲座,这是一次深
  • 11-05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教案(实用17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进行细致分析。下面是一份四年级美术教案的总结体会,希望对同行的美术教师有所帮助。一、引入:热身小游戏。二、复习旧知
  • 11-05 采访教师的心得体会(模板21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总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教
  • 11-05 研究的体会(通用24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下面是一些值得学习的心得体会示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我们进入了中期研究的阶段。在这
  • 11-05 岗位人才申请书(模板13篇)
    申请书是展示个人经历、成就和动机的重要材料,它需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标。如果你还不确定如何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
  • 11-05 四抓四提升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理论或引用他人的经验,来加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的方式,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和思考。
  • 11-05 影像科出科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自己在各个方面有所提高,真正实现知行合一。3.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要领。影像写是一种通过图片、影像
  • 11-05 池上小池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全面、有序地学习。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改进措施,供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参考使用。1.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
  • 11-05 初一新生开学(专业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