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实用法治思想课件大全(12篇)

实用法治思想课件大全(12篇)

时间:2023-10-23 23:16:39 作者:温柔雨 实用法治思想课件大全(12篇)

典礼有助于人们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荣誉,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写典礼致辞或演讲时,我们应该注意措辞恰当,语气庄重,以打动听众的心灵。下面是一篇精选的典礼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法治思想培训总结

为常态化开展好“冬季法治大培训”工作,六十九团党委多措并举推进“冬季法治大培训”取得实效。

一是提升课程针对性。为进一步提升六十九团“冬季法治大培训”课程吸引力,为职工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法律知识,在第一期培训班结束之际,采取向参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建议,给课程打分等方式,适时在第二期培训班调整课程,增强课程针对性,及时回应职工群众最渴望最迫切的法治需求,确保职工群众对“冬季法治大培训”的内容感兴趣、学法用得上。

二是营造氛围激发主动性。在各个班级建立学习园地,统一制作学习宣传展板,公开培训课程,公开学员名单,公开学习心得,选取班级班委,建立红黑榜,进一步激发广大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从而更好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员参与性。为加深课堂教学的理解能力,编创《民法典》顺口溜,通过一问一答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参训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加深学员的理解程度。

四是加强指导检查,强化班级管理规范性。成立由团纪委、政法办、司法所组成的'“冬季法治大培训”指导检查组对授课教师到位情况、学员参训率、课程质量进行适时检查指导,确保“冬季法治大培训”工作有序规范推进。本周共计开展检查指导3次,印发专报3期。

截止目前,六十九团第二期“冬季法治大培训”新开班5个,覆盖职工群众、连队两委、联户长、网格长共150人。

为激发“群众法治大培训”参训学员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职工主动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近日,六十九团举行第二期第一周“群众法治大培训”周总结暨表彰会。

表彰会上,团政法办副主任卢雪玲、司法所所长蒙克那生分别为本周学法积极分子陈萍、渠玉春颁发奖品。同时嘱咐他们“你们是全团职工群众学习的榜样,希望你们继续做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职工群众比学争先”。

团政法办副主任卢雪玲说:“我们就是要通过以奖促学的方式让广大职工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好地增收致富。这样的表彰活动我们今后还会继续举办”。同时,团司法所所长蒙克那生对本周授课教师到位情况、教学质量、学员参训率等情况进行通报说明。

法治思想培训总结

我院为了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法律法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工作中很好的应用法律法规的武器来保护病人,保护自己,更好的`、更有效的完成本职工作,医教科组织职能科室和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的讲解和学习,从而提高了临床医师们的法制观念,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学习的内容有:

(1)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

(2)《处方管理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5)法律法规(医疗核心制度的考核);

此次培训参加人数245人,需要考核的人数是270人,(值班人员除外)此次培训达到90%以上,使培训人员提高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从诸多方面得到了启迪,此次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

良好的效果。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法治思想培训总结

2018年3月13日,我镇有两名老师参加了永城市教研室在实验中学举办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网络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是由教学经验丰富且参与了新教材编写的张广宇老师和金利老师给我们讲解。培训中,在两位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培训中,张老师主要从宪法部分来讲解,使老师清楚的认识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使老师清楚地认识到统编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间联系,特别是有些框题的教学重点的点拨非常到位。张老师讲解的基本框架框架和教材内容分析让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通过张老师、金老师的经典剖析,使老师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让老师们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金老师精心准备、幽默风趣、现场说教激起培训教师的兴趣,特别是“我的教学建议”在一线教学中非常实在、有价值:

1.讲述幽默有趣的法治故事——用嘴说。

2.播放震撼人心的视频法治视频——用眼看。

3.培育理性严谨的法治素养——用脑思。

4.领悟教材编写的主旨方向——用心悟。

5.开展新旧教材的比较——用智研。

6.指引学生建设法治行为——用手做。

7.生发语言创新美——用情感。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二位老师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老师们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把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荀子的法治思想

[摘要]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发扬儒家思想的同时,吸收了法家思想,形成了其法律思想。

主要有法律比附思想、法定主义思想和法律正义思想,并提出了“法义”“法数”“类”三个法律概念。

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比附法定主义法律正义。

作为先秦后期儒家泰斗的荀子,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所长。

他立足于儒家,而又进行改良;他批判其他各家,而又予以吸收,尤其是对法家学说的吸收,为后世儒、法合流的新时代之滥觞。

主要观点是荀子重法,主张以礼统法、明德慎罚,反对教化万能论;主张制定并公布刑法,实行罪行相称的法律原则,废除族刑;提出了“法义”“法数”“类”三个法律概念。

本文拟将荀子的“类”作为法范畴的概念,来把握荀子的法治思想。

在秦代,将裁判中的类推适用称为“比’。

秦代已经实施了法律类推。

荀子以“类”来说明法律类推:“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王制》)即,有法律条文规定,就必须要遵从条文规定,而对于没有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案件,可以从律条中选择类似的规定进行裁决。

“比附”是古代中国的法律术语,相当于现代法学术语“司法解释”“类推适用”。

比附的传统在汉代以后亦行于世。

汉高祖七年(前2)诏曰:“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汉书·刑法志》)。

即,当律令没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廷尉无法断罪之际,需要上奏皇帝,由皇帝下达所当比附的律令。

然而,在此后的实际裁判中,司法官吏比附断罪的案例不断增多。

汉武帝时,“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决事比”是指在司法官吏裁判时,法律中不存在对于某个具体案件的明文规定与前例(判例)时,需要寻找类例以行判决,即比附决事。

本来,比附定罪是对于法律所不及处罚的社会性犯罪行为,由裁判官的类推解释进行弥补,即具有由司法来填补立法之缺陷的特征。

但由于司法官吏频频滥用比附断罪,使司法变成了凌驾于立法之上,给整个法律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这种比附断罪产生的弊端,晋代刘颂上疏惠帝,建议禁止比附断罪,依律定罪。

这在形式上符合于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这一罪刑法定的原则。

为了确立法律的稳定性,要求司法官吏必须严格遵守律文规定,同时为了确保法律的应变性,还分别赋予大臣与皇帝以不同程度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可以说是赋与皇帝以超法之权限。

在赋与大臣与皇帝以司法裁量权这一点上,刘颂所谓“依律断罪”与西欧近代罪刑法定主义亦不相同,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罪刑法定主义。

将不同的司法权限分别赋予司法官吏、大臣、皇帝的这一思想,盖源于荀子的礼法思想。

进入唐代,唐律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

(《断狱律》第十六条),罪刑法定原则在律文上大体上被明文化了。

然而,唐律又设立了“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纂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名例律》第五十条)这一明文规定。

即使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自法律的精神观之,对于凡是带给社会危害的犯罪行为的案件,依据比附定罪判刑。

总而言之,唐律虽然制定了罪刑法定的原则,但同时为了弥补律令的不完备,实现律令之目的,承认比附判决。

但是在唐律中,“举重明轻”“举轻明重”这一比附基准的明文化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根据比附所做的判决,在原则上应当基于法律规定进行,将类推适用制度化的这一主旨,无非是为了防止司法官吏滥用比附援引。

在限制刑罚权限、防止司法擅断这一点上,也可以认为唐律中存在着罪刑法定原则。

唐代以后,明律、清律中也有关于比附的明文规定,类推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中国废止类推制度,是进入20世纪之后。

光绪三十四年(19),晚清政府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吸收了欧洲近代罪刑法定思想,其中规定“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其后宣统二年(19),在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主持下,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刑法《大清新刑律》,其第一条就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采用西欧近代法律的罪刑法定主义同时,禁止类推适用。

然而由于清朝于19灭亡,《大清新刑律》虽得以告成,但是未及正式实施。

这部《大清新刑律》,19由中华民国政府以“暂行新刑律”之名公诸于世。

其后,1935年颁发的《中华民国刑法》也继承了近代罪刑法定主义,在形式上禁止类推适用。

然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近代罪刑法定主义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刑法原则而遭受排斥。

刑法典的起草工作虽然始于1950年,但是在此后近三十年间一直处于没有刑法典的异常状态。

1979年,终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略称“旧刑法”,7月6日公布,1980年1月1日开始施行)。

在这部旧刑法中,没有规定罪刑法定主义,明文规定类推适用。

刑法第79条:“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对旧刑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后,3月14日公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同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以下略称为“新刑法”)。

在新刑法中,采用罪刑法定主义,删除了旧刑法第79条的类推规定,彻底废止了类推制度。

新刑法第3条将罪刑法定原则加以明文化:“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如以上所述,类推制度在中国刑法中是具有漫长历史的法律制度。

自从荀子明确地提出“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这一类推适用的思想后,类推制度作为中国法律制度固定成文,并延续实施了两千年以上,20世纪后经历了“废止”“存置”“废止”的过程,于20世纪末在制变上彻底消夫。

中国法律史是防止司法擅断与保持司法自由裁量权,保持法律稳定性与寻求法律应变性的冲突与协调的历史。

对于这个二律背反的法理学问题,荀子持有怎样的见解呢?以下,我们通过对荀子以前的中国古代人治与法治的对立,以及法家法治思想的内涵进行概述,来探讨荀子法治思想的内容。

虽然与近代罪刑法定主义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也有为了防止刑罚权滥用的罪刑法定思想。

在春秋时代,罪刑法定思想与非法定思想之间存在着对立。

公元前536年,郑子产制定并公布了成文刑法(铸刑书),而晋叔向对此提出了反对。

公元前5,对于晋范宣子制定的成文刑法,孔子提出了批判。

这些均为罪刑法定主义与非法定主义对立冲突的事件。

叔向与孔子反对成文刑法的制定与公布的理由是,如果人民知道存在着刑罚所不及之处,就会“不忌于上,并有争心”,而且人民会以律文为根据,寻找逃避刑法制裁的方法等。

因此,叔向与孔子主张和成文法的司法相比,“议事以制”的司法更为合理。

在这种非法定主义的法思想的根底中,存在着对于法律统治的怀疑,即成文法由于受其自身的固定性所限,无法对千变万化的法律现象进行有效的对应。

在古代中国,明确地提出法定主义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法家的法定主义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试图通过成文法制定与严守来防止司法专断,并根据法律的公布来威胁人民,从而实现犯罪预防主义。

《韩非子·难三》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主张成文法的制定、编纂与公布。

又云:“奉公法,废私术”(《韩非子·有废》),“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

私者所以乱法也”(《诡使》),极力排斥恣意的擅断,呼吁确立作为客观规范的法律支配。

又如“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韩非子·好劫弑臣》)等文所述,韩非子思想中还存在着以重刑主义预防犯罪的逻辑。

那么,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定主义与非法定主义的对立,荀子又采取了怎样的立场呢?首先,荀子赞同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

如其所云“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即有法律规定的案件当依法处理,反之则以类推适用进行处理。

为了依据类推适用处理案件,其前提是必须有成文法律的存在。

对于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荀子的态度没有法家那样明确,从以下几段记述可以看到荀子的态度:

“(圣王)起礼义,制法度。”(《荀子·性恶》)“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论。”(《荀子·君道》)“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荀子·成相》)表明荀子基本赞同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

又如:“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荀子·王霸》)“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荀子·王霸》)“刑称陈,守其银〔垠〕,下不得用轻私门。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威不分。”(《荀子·成相》)。

荀子主张为了抑制与禁止司法上的恣意擅断,通过客观的法律统治,防止出现由于主观的人治而产生的擅断等弊端。

然而,荀子虽然承认成文法的统治,但同时也彻底地站在了主张人治的立场上。

因为在“无法者以类举”这一类推适用等法律适用上,人的作用是不可欠缺的。

荀子之前的非法定主义与法定主义两者态度的对立,是人治(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对立的体现。

法家排斥主观人格的人治主义,主张具有客观基准的法律支配。

法家将法比喻为“规矩绳墨”,并将度量衡的性质导入法律。

因为度量衡向任何人都提供一定的标准,与度量衡一样,法律也必须摆脱恣意性因素,彻底发挥作为客观规律的机能。

法家认为,度量衡具有非人格性,在运用中也排除人格因素的介入。

与此相同,法律也是非人格性的,在运用之际必须排斥个人智能与道德等人格性因素。

实定法为了有效地发挥机能,必须确保与维持法律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所制定的法律具有固定性,因而无法机动地对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状。

如果法律不能对应时代的变化,那么法律与现实之间必定产生乖离,必然要向实定法寻求法律正义。

法家的法思想中,找不到关于法律正义问题的讨论。

当然,法家主张应当根据时代的变迁来改进法律,即“变法”。

然而法家的“变法”主张,主要是为了反对“守株待兔”的尚古主义与保守主义而发。

法家最终强调的不是法律正义或变法,而是法律的稳定性。

从法家的立场观之,自己禁止议论、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讨论法律正义等问题。

法家还坚持批判君主制定的法律(“法而不议”),这种法思想当然是为了防止司法官吏的擅断,确立与维持法律的稳定性。

而荀子则将法律正义视为重要的问题,主张“法而议”。

荀子则将礼比喻为度量衡。

荀子的法,正如其所云“礼者,法之大分”(《劝学》),“生礼义而起法度”(《性恶》),是从礼的精神出发而制定的。

法的理念具有礼的价值,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礼的秩序,法是实现礼的价值的工具。

因此荀子的法治思想虽然重视法的稳定性,即成文法的制定、公布以及遵守,但更重要的是法律正义的问题,实现礼的价值与秩序。

荀子云:“加义乎法则度量。”(《王霸》)对于法,经常要求法义即法律正义。

荀子又云:“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君道》)。

荀子认为,若不能理解“法义”,即法律正义、精神与原理,即便熟知“法数”即法律条文,也无法对于现实中多样化的法律现象进行一贯性处理。

荀子所谓“法义”即“礼义”。

既然法律正义、精神、原理乃礼义,那么荀子的法当然不会排除伦理与道德,相反将法定位为实现伦理、道德的手段,而此思想与法家迥异。

荀子认为:“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王制》)主张对法律进行充分讨论。

如果法律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法律正义与原理没有经过充分议论,在法律所不及之处定然出现错误的处理。

否定“法而不议”,主张“法而议”。

荀子认为“庆赏刑罚欲必以信”(《议兵》),极力主张严格执行法律,但又说“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正论》),提倡罪刑相当。

法家持有重刑主义的刑罚观,而荀子则持有称刑主义的刑罚观。

荀子的称刑主义不仅限于犯罪与刑罚之称(相当),也是社会状况与刑罚之称。

荀子“治则刑重,乱则刑轻”,提出治世则行重刑,乱世当行轻罚。

即,治世时人类生活富足,基本上没有犯罪的理由,若触犯刑法则当重罚。

而乱世时生活穷乏,容易犯罪,故当从轻处罚。

根据世之治乱来判断刑罚之轻重,这一思想源于“先礼后法”“先教后刑”的儒家礼法观。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富国》)荀子主张礼的教化优先于刑罚,应当先进行礼的教化,之后再行刑罚。

这一点与传统儒家法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认为犯罪的预防作用,与刑罚相比,依靠礼的教化更为有效。

荀子对于犯罪行为,不是仅仅把握为自我责任的问题,还作为社会性责任的问题来进行思考。

而且,荀子认为法律制定与运用的主体乃是人自身,从这一法理学的见解出发,他主张人治:“有治人,无治法。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君道》)。

法律具有治理机能,然而法律自身无法发挥机能,是由于人类的运用而发挥机能。

对于法律规定所不及的犯罪,适当地运用类推解释进行对应,归根结底也是由于人的作用。

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

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道》)“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王制》)荀子认为治理的关键并不在于良法的存否,而是杰出的法律运用者即君子存在与否。

即,“无法者以类举”这一法律类推中,总是寻求法律正义、精神、原理,并以此为基准下结论。

对于“无法者以类举”即法律类推上所要求的法律目的、精神、正义(法义),荀子特别用“统类”这一词语来表达:“法其法以求其统类。”(《解蔽》)“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

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

是大儒者也。”(《儒効》)荀子为了妥善对应法律所不及的犯罪行为,将类推适用的必要性用“无法者以类举”一语来表达。

而荀子明确地认识到,类推解释之际需要相当于法律正义与精神的统类性原理(法义)。

找出统类性原理,以此为准进行裁判终究是人的工作。

因此,荀子法治思想不排斥人治,反而积极要求人治。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防止司法擅断,排斥个人的知能、道德等人格性要素,而荀子的法治思想则不然。

那么,荀子对于法运用上的擅断问题采用了怎样的对策呢?荀子所讲的对策是将司法上的“议事以制”这一司法权的行使限定于特定阶层。

首先,荀子做出了如下的区分:“臣谨修,君制变。”

(《成相》)臣下需要严谨地遵循法令,而君主持有制定与变革法令的权力。

君主具有立法权,臣下则基于君主权下所制定与公布的法令进行司法活动。

不过,荀子在臣下之中又设立了司法权的区别。

例如,对于司法官吏,荀子要求“官人守数”(《君道》)。

“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职也。”(《荣辱》)“吏敬法令莫敢恣。……吏谨将之无铍滑。”(《成相》)司法官吏应当像度量衡的规定那样,严格遵守法令,禁止源于恣意性判断的司法活动。

然而,由于仅知遵守法数的司法官吏“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从而暴露出司法的限界,荀子强调认识法义,基于这一认识来发挥司法判断之存在必要。

其存在乃“无法者以类举”“举统类而应之”这一统类性处理能力的持有者,荀子称其为“大儒”。

“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儒勃》)荀子所谓大儒乃“天子”与“三公”。

而对于天子之外,具有基于礼义的统类性处理能力的三公,也需要赋予其“议事以制”的司法权。

荀子根据统类性处理能力的有无,来区别司法官吏与大儒的司法权,一方面是为了确立实定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期待防止法律固定化与确保法律正义。

荀子的法治理论,仅仅承认天子与三公具有“议事以制”的权力,此乃以儒家立场为基本,将法与礼统合的产物。

综上所述,荀子的法治思想赞同成文法的罪刑法定,要求法律的稳定性,同时另一方面认为在法律运用上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故而承认天子与三公具有类推解释等司法自由裁量权,在对应法律应变性要求的同时,实现法律正义(礼义)。

荀子的这种法治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司法制度的理论模式,对于中国式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治思想培训总结

20xx年街道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这一有利契机,紧紧围绕“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宣传主题,从服务于街道工作大局出发,切实贴近街道民主法制建设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际,开展了宪法讲座,法律咨询和送法进社区等一系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干群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推动街道民主法制建设。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有关部门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今年法制宣传内容要围绕今年宣传主题选择群众需要,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法律知识作为宣传重点,在宣传方式上选择群众最方便、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点面结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街道司法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及街道党工委的要求,制定本年法制宣传日工作安排。

一是我们组织全体街道和社区干部学习《宪法》和《依法行政条例》;二是在十一月份,司法所下发了关于开展12、4法制宣传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三是在居委会院内,设立法制宣传站,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散发宣传资料近200份,法律书籍40本。四是在街道主要路口悬挂宣传横幅3条。五是结合年底低保工作核查工作,在居民中宣传有关文件,使广大居民了解有关规定,从而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做好核查工作。六是配合污染源普查,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居民环保意识,树立了人人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活动,使领导干部依法正确行使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用用,使广大群众正确行使的公民的.权力、履行好公民的义务,依法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基本法律知识,遵纪守法,努力学习逐步培养法律素质。

平法治思想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带动了社会治理的转型。通过学习实践,我深刻领会了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体会到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将从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机制、法治保障和法治文化五个方面,阐述我对平法治思想的心得体会。

首先,平法治思想弘扬了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指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观念,它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平法治思想强调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法治手段保护人民合法权益。在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全社会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识,大家普遍认识到法律权威的重要性和规则的必要性,充分尊重和信任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减少了矛盾的激化和冲突的发生,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其次,平法治思想引领了法治理念的变革。传统的法治理念中,“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可为”长时间存在,顺序反过来的现象较为常见。然而,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以效果为导向的法治理念,使法治更加注重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开始重视按法治守,强调少法治害,鼓励创新和突破,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解决,法治的力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三,平法治思想加强了法治机制的构建。法治机制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平法治思想提出要健全完善法治机制,着力提高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应法五个环节的能力和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各部门职能更加明确,审判体系更加规范,使法治机制日益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平法治思想增强了法治保障的力度。法治保障是指通过法律保护人权、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平法治思想强调要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通过有力的法治手段提高司法公正度,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公平正义。为此,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司法独立性,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切实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有序的运行。

最后,平法治思想推动了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法治信仰、法治道德、法治教育和法治精神等多个方面。平法治思想提倡“尊法治国,学法用法”、“遵纪守法,廉洁办事”,让法治成为社会的共识和道德准则。通过加强法治教育和培育法治文化,逐渐形成了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弘扬了法治精神,提高了法治水平,加强了法治的深入人心。

总之,平法治思想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实践价值。通过学习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它对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和未来的法治建设工作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改革创新,加大力度,推动法治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诗经》蕴含的法治思想

设问,它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设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提问的语言艺术,还要讲求所提的问题要蕴含创新思想。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为此,教师要在“提问的艺术殿堂”里进行潜心修养。设计的问题要蕴含创新思想,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匣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展开想象翅膀;有利于教师渗透德育;有利于启迪求异思维。

一、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创新因素,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颐和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中的‘滑’字能否换成‘划船’的‘划’字?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争辩,而且学生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不仅理解了“滑”与“划”的区别,还深刻地体会到了“滑”字用得确切巧妙,它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湖面如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这样提问:“作者在这句话中用这个‘滑’字有什么好处?”就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教师的精心设问,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蕴含创新思想的问题,这才能起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抓住了文中的两个“矛盾”,精心设问:“‘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老奶奶在等待灵车时的心情怎么既是焦急,又是耐心呢?这里矛盾吗?”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指挥是有声音的,为什么说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无声’和‘指挥’搭配在一起,得当吗?”在教学实践中,我捕捉教材中貌似矛盾或不得当的地方,精心设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正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教师以设问引发矛盾,激起学生思考与争辩、求得理解、消除矛盾。由于教师精心设问,不仅使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内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

教育专家袁微子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精心地设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教学《新型玻璃》这课后,我这样设问:“我们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五种新型玻璃为什么能防盗、夹丝、变色、吸热、消音?”我相机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答案。第二天,学生捧着一本本课外书告诉老师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激起了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正是学生创新力发展的基础。

四、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展开想象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地设问,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教师设问:“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以后,他会做些什么?他生活得怎样?”这一问,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知识储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如此,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五、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教师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精彩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来陶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教师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剖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习第五部分时,我这样设问:“五壮士面对着敌人的重重包围,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他们真的胜利了吗?”这一精心设问,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有的说:“他们胜利了,因为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有的说:“他们没有胜利,因为他们被敌人包围了,无路可走。”……这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问:“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领悟到了五壮士以牺牲作为代价,胜利地完成了这次掩护任务,领悟到五壮士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党和人民。此时,学生立刻产生了对五壮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激起感情的波澜,而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六、设问要蕴含创新思想,有利于启迪求异思维。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求异的火花,并积极助燃,这样既能增进学生的钻研兴趣,又鼓励了学生探索精神,还启迪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跳水》一课,在学习第四部分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非常危险,你有什么好办法救孩子呢?”学生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用帆布张开,让孩子跳向帆布。”有的说:“让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请直升飞机救援。”……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让学生通过深入理解课文,认识到让孩子跳水,是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最好办法。学生的讨论并没有结束,我相机设问:“如果孩子不跳水,放弃了这唯一的生路,船长会不会开枪呢?”这一问,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兴趣,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精心设问,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递向思维,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要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那么教师要先具备创新意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且使提问蕴含创新思想,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思考、探索,对其进行品德教育及求异思维的培养。

法治思想心得体会

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在这样美好的青春时代,我们更应该心怀梦想,把握机遇,自主发展,开发自身潜能和创造力,用汗水挥洒青春,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的'青春无悔!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法治时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做一个有道德、懂法律的公民。法治的社会是和谐的,法律的蓝天是湛蓝而深远的,我们应携起手来,时刻捍卫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自觉尊法守法,秉持心中的利剑,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在一年时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我认识到了友谊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孝亲敬长、如何与他人交往,体会到了家的意味,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也学会了在集体中成长……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激发了我的学习的热情,让我的学习充满乐趣;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的成长充满喜悦;我更喜爱这门学科。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勇敢挑战生活中的第一次。

2、辨别新鲜事物是否可以尝试。

3、学会尝试未知事物前向同伴寻求帮助、意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辨别哪些事物可以独自尝试、哪些可以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哪些不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克服心理恐惧尝试新鲜事物。

教学难点:

学会勇敢挑战生活中的第一次。

教法:

利用教材例子引起学生发言,分享经历,带领学生共同面对挑战。

学法:

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收集学生关于未尝试事物或者尝试失败的案列,课前进行原因统计总结。

2、准备教学中学生需要做实验的智慧环。

3、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邀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们一起来上课,好不好?那我们掌声欢迎一下吧!课件出示一个做自我介绍的小男孩:嗨!大家好!我是乐乐!

师:可是呀最近乐乐有点了不起来了,到底师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图片:

1、我想在联欢会上表演唱歌,担心大家觉得我唱的不好听,所以从来没试过。

2、我想学煮饭,可这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

师:像乐乐这样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的事情,从来没试过的,每个人都有。小朋友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一些事儿呢?哪位小朋友说说看?(生活中、学习中)。

生:指名回答。

师:其实呀,课前在我们班就做了一份小小的调查。课件出示调查表图片。老师统计了一下咱们班小朋友的小调查。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是因为没有勇气去做一些事,比如说跳高、吃苦瓜、独自入睡......教师把调查表上的内容念完。

二、初次挑战智慧环。

过渡:那怎样去迎接第一次的挑战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生:指名回答。

师:恭喜大家,我们找到了一把去迎接挑战的金钥匙。那就是勇气。(在黑板上贴贴画:“勇气”)。

师:那到底应该怎样勇敢地去挑战第一次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乐乐一起去寻找“挑战”的秘诀(课件出示:寻找“挑战”的秘诀)大家有信心吗?听出来信心十足。

师:乐乐不敢,因为老师说如果解不开这个智慧环,可要接受一个惩罚,你们改变主要吗?像乐乐这样不参加挑战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没有举手)。

师:那你为什么要接受这个挑战呢?指名回答。

师:那这次的挑战可有一些小小的要求。课件出示(挑战解智慧环:活动要求:1、挑战时间1分钟,听到停止时将智慧环放进盒子里,和老师一起拍节奏。2、解智慧环不允许用蛮力强拽开。3、一分钟内解开智慧环的同学就站起来。)接下来,老师设置时间,就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挑战。(由小组长把智慧环拿出来分给大家,每人各拿一个放在手上,做好准备,开始倒计时一分钟。在解的过程中,如果有解开的同学老师走到旁边让站起来,最后十秒要倒计时提醒大家。教师提醒把智慧环放进盒子,请组长把盒子收进抽屉里)。

师:统计在第一轮挑战成功的小朋友,掌声祝贺。当记者,采访挑战成功的孩子。之后再采访没有成功的孩子。

师:此刻心情怎样?(采访完)不一定挑战都能成功,有时候也会失败,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失败了还得再继续,请小朋友坐下。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轮挑战解智慧环,有的小朋友成功,有的小朋友失败了,有的小朋友发现解智慧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还有的小朋友也发现,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简单。但是如果你不去试的话,会不会知道?看来,第一挑战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总是能让我们有发现,有收获。那当我们面对一些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勇敢地去试一试。恭喜大家找到了挑战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在黑板上贴贴纸:敢尝试)。

三、第二次挑战智慧环。

生:指名回答。

生:指名回答。

师:请组长把智慧环发给组员,练习两分钟后,让学生把之前解开的智慧环合起来再一次进行挑战。(在黑板在倒计时)把智慧环放进盒子里,挑战成功的同学统计一下。

师:你们发现有了两分钟练习之后的挑战和第一次的挑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指名回答。(比第一次熟练很多、发现了技巧,让学生给大家演示一下自己找到的技巧)。

师:大家发现这个技巧了吗?看来啊,在多多的练习当中,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熟练程度,还能够发现小技巧和方法。恭喜大家,在第二轮的挑战当中,寻到了两把挑战的金钥匙。一个是要多多的练习(在黑板上贴贴纸“多练习”),还有在练习当中去找方法(在黑板上贴贴纸“找方法”)。

四、学会辨析。

生: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小朋友在调查当中有一些就是不知道做事的方法,所以一直没有尝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我们课前的调查表拿出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商量一下,请小组的小伙伴给你提一提有什么好方法。(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朋友来交流一下,你从小伙伴那儿得到了什么样的好方法呢?

生:指名回答。

师:刚才我们在小组当中和小伙伴一起乘坐智慧碰碰车,大家就找到了很多想挑战却还没有挑战的这些事情的方法,大家就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回去尝试着挑战。乐乐一听觉得可开心了,他觉得在小朋友这儿已经找到了挑战的秘诀了。“敢尝试、多锻炼、找方法”。于是他回家就尝试了自己整理房间(出示课件:

1我想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

2、像舞蹈队同学那样去下腰。

3、我也想和爸爸妈妈骑自行车去旅行。

4、这道题目从来没有见过,可真难,上网搜一下答案,肯定能挑战成功。)。

生:指名说。

师:当学生说到打扫房间的时候出示课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大胆试!

搜答案这幅图:挑战难题的规则是可以上网吗?乐乐这样搜答案直接找到答案这就是违反了规则。出示课件:挑战要遵守规则,不能投机取巧!

下腰这幅图:像下腰这种事情,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达到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人帮着做指导做。

课件出示:能力还不够的事情需要有人帮着做!

最后一个骑自行车旅行:可以挑战吗?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在生活中多多的留意一些法规、规定、规则,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挑战是不好的不对的。出示课件:危险、违反规则和法律的事情绝对不能试!

师:我们帮助乐乐发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去挑战的,出示课件:力所能及的事,大胆试!能力还不够的事情,需要有人帮着试!危险、违反规则和法律的事,绝对不能试!挑战要遵守规则,不能投机取巧!

师:太棒了,你们又找到了一个挑战的秘诀,那就是(在黑板上贴贴纸:会辨析)会辨析。

五、总结。

出示调查汇总,问生,这些事情里面有没有绝对不能试的事情。都没有,这些事情同学们想试,那就请同学们回去都试吧!老师请小朋友们带上今天找到的秘诀回去迎接新的挑战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

x月24日,在潘南小学参加了以“提升学生思辨力”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在本次研修活动中,三位老师针对《我是一张纸》这堂课进行了现场讲课展示,令我印象深刻。

三位教师都以“我是一张纸”的角度出发,围绕“浪费”与“节约”两个主题,启发学生展开思维想象,体会浪费纸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引导学生领悟节约的重要性。那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呢?巩革老师在一开始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纸的苦与乐。通过出示生活中出现的大量浪费纸张的`现象,让学生思考该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再通过一组组数量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即使每一个人只浪费一张纸,对这个社会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后半堂课中,巩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对“纸”说的话,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自由感悟,将本节课所思所想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当中做到真正的节约与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德法课真实的价值,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够促进其思维品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本着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设计有价值、贴近现实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针对思辨话题进行真诚地、有效地交流与对话。我相信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一定会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平法治思想心得体会

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法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方略。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旨在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平稳有序发展。我相信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与演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在实践中,我深感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振兴发展。

第二段:理论指导。

平法治思想提出,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必须依法保障,必须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意味着平等、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将成为法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有公正的司法体系才能让人民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和分享法治成果。

第三段: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做到对事情和人都要依法办事。法治的力量不仅可以规范政府行为,还可以引导政府工作的方向和方式。政府工作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更好地落实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政府权力运行规范、透明、高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

第四段:依法行政。

平法治思想还提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依法行政旨在确保政府工作合法、公正、透明。这对于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各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履行职能,依法行使权力,依法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政府也要遵守法治原则,加强管理能力和落实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效履行职责,为社会提供稳定、可靠的法治环境。

第五段:依法执法。

依法执法是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执法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推动社会进步。依法执法要求执法者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案,依法保证案件处理的公正、公平。不仅如此,依法执法还要求执法者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结尾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平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国家法治的重要指标。”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持,它强调公正、公平、公开的法治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我深感只有坚持平法治思想,努力推进依法治国,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平等、公正、公平的原则,依法治国的目标定会更加明确和具体,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 10-23 热门征收拆迁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军训心得是军训过程中对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记录,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方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读书心得的写作方式,
  • 10-23 热门禁毒工作人员心得体会(通用14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拓宽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审美品味。以下是一些学习心得的精选,内容包含了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 10-23 专业党员退休的感想(模板13篇)
    决议是为了解决问题或采取行动而作出的正式的决策文书。那么我们该如何制定一项明确的决议呢?下面是一些决议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敬爱的党组织:197
  • 10-23 最新转让菜鸟驿站范文(12篇)
    转让方(甲方):身份证号码:电话:地址:受让方(乙方):身份证号码:电话:地址: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就甲方将其权属的乌当区新添寨诊所的经营权
  • 10-23 2023年学党史红军长征心得体会(汇总13篇)
    军训心得是对军事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总结和整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以后的挑战。军训心得是记录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材料,以下是一些军训心得范文,希望
  • 10-23 最新考试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军事训练结束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军训心得,以记录下这段宝贵经历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感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关于工作心得的文章,相信会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 10-23 最新卖水果合同大全(16篇)
    离婚协议的内容应当反映双方的真实意愿和达成的协议,不能违背法律规定。想要写一份较为完美的运输合同,不妨参考以下范文,灵活运用其中的条款和措辞。出卖人(甲方):买
  • 10-23 专业董事长动员会讲话范文(15篇)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承诺。如何鼓励和支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环境保护的技术进步?接下来是一些环保政策的解读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更
  • 10-23 实用社区食堂申请书范文(14篇)
    申请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展现出申请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以下留学申请范文展示了一些独特的留学目标和对特定学校的热爱和认可。(1)申请的事项要写清楚、具体,涉及
  • 10-23 实用政治安全个人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8篇)
    军训总结是对军事训练目标和计划的一个总结和评估。考试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引起我们对学习的深层次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问题。安全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