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清平乐教案(模板19篇)

清平乐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3-12-28 18:28:44 作者:笔砚

教案模板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是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教案模板的范例展示了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阶段的教案模板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村居教案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

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

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

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

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分享

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有人对教师这个职业一腔怨气,对工作抱应付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从教十余年来,我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缘于这份爱,学生评价我的课堂语言甜而亲切。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素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在教室里,每个教育者,都是属于教育事业的,属于教育对象的;即使在课堂上碰到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甚至有不遵守纪律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的话语来。

记得刚上班时,一看到学生捣乱,我就会怒上心头,禁不住狂风骤雨训斥一番,弄得学生颜面扫地灰头土脸。现在想起仍觉得很后悔。我们有义务教育他,但是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来用甜的语言教导他,这样即维护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会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甜"一些。甜的言语,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话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这就需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尽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寻回一些儿来,使自己的口语对儿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听出"甜"味来。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运用。人们的面部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复杂、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还要看。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甜"味来,无疑表情可以帮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亲,情感表露丰富,会大大加强言语"甜"的效果。上大学时,一位姓顾的老师教我们《理论力学》课,这门课深奥晦涩,但是我们整节课都听得很专注,而且能学会。为什么呢?因为顾老师和蔼可亲,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励,谆谆善诱的语言洋溢着快乐,像叙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觉间,每一个知识点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进我们的脑海。因此,且不可忽视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运用。要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倾心而热烈的嘱托,热情而深沉的关怀。

教学语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这"快些慢些"之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学问。

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轻教师说话比较快,连珠炮式;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挂慢档";女教师讲话,常常比男教师快;这些都是指"生活语言"来说。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在许多方面与生活语言不同。就拿速度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

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速度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都应该认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

有些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过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听课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学校有一位女教师,敬业精神首屈一指,但是讲课的语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听清,下一句又叽里咕噜出来了,学生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来听课,久而久之就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因为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一般地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有明显差别。对中学生、大学生,其感官功能、大脑发育情形与负荷能力都逐渐成熟,呈现出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迅速的特征。这时,他们说话、思维和举止动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的速度就得与之相适应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学内容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据。即,在同一年级,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讲不同学科的课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浅难易之分,教学语言的速度也应有快慢之别。比如,讲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讲解的速度;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讲艰深繁难的问题时说话快。

再次,是教学环境因素--这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课与在合堂教室上大课,教学语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课与上外堂课也不同。空间大、距离远,语言速度就要相应地放慢。另外,课堂内外环境安静不安静,有无噪音干扰等等,也对教学语言速度有影响。

由于性格、气质、体质、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高、低、强、弱各不相同。有的爱粗喉咙大嗓门儿,有的总是柔声细语。各种语言习惯,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碍思想交流。但是,上课堂讲课,说话的高、低、强、弱就是个不能不讲究的重要问题了。如果响度不当,不光对授课效果有影响,而且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关系。响度合理是理想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切运用有声语言的场合应当讲究的问题。

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活动。为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自己说话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具体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句话,发出的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合理响度,就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听课的效果。

不少教师自恃声音"宏亮",即使在小课堂上课也习惯于放开嗓门,像在大会上讲演。殊不知这种习惯的坏处实在很多:首先是讲者不必要地做多余的功,无谓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于学校教学区的建筑结构,不论楼房平房,总是一排排教室毗邻连接的,当这屋上课时,那屋也在上课。如果某个教室里教师讲课声音过大,对四邻是很讨厌的干扰,对整个教学秩序也起着破坏作用。再者,对本班的学生来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宁,影响收取信息和及时反馈。这个学期,学校聘请了一位很有实践经验的老工程师讲课,他的声音简直如雷贯耳,学生应该听得很清楚了吧?其实学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学生,不听觉得可惜,听得话又震得耳朵难受。

反之,如果教师说话声音过小,达不到必须的响度,后面几排座位上的学生就听不清,不能顺利地收取到教师发出的全部语言信息,当然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讲课的弊端就是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总提意见。声音不能覆盖全堂,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好像自己自信心不足似的。

到底怎样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语言的响度呢?这要靠教师自己善于体会揣摩,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话是讲给教学对象听的,要时时从听者的角度着想。这里,不可忽视的一个标准,是讲课者本人的耳感。即自己讲话同时,自己的耳朵也在听着。自己说话声音高低强弱,音响效果怎样,自己的耳朵就随时在"监听"和检验,有一种现象很有趣:大凡耳聋或听力弱的教师往往习惯于用过响的声音说话。这正表明,个人的听觉对于个个把握说话响度的重要。

有经验的讲课,总是很自然地借助个人耳感,根据课堂空间大小,最近和最远的学生座位与讲台间的距离,听课人数的多少,教室有无天花板,门窗是开是关,课堂内外噪音大小等等各种与音响有关的因素,以及个人声音的特点,把握个人说话的合理响度,追求响度的最佳效果。

对有声语言来说,响度合理的是保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效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要掌握得好,既需弄清许多复杂的原理,又需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应当充分重视,切切实实地下些功夫。

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说话的速度。

首先,语音要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避免难懂的俚语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学生才能声声入耳。

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得好,"在距离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样的字眼、声音和音节。"语调只有高低相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再次,说话要快慢适度。一般来说,说话速度要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对重点内容要反复地讲,以期使学生加深印象;对难点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回味咀嚼的过程。有时这一点我就没处理好。在学习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这一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系,而且力系的合成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会不断用到。尽管我在讲述力系合成时刻意放慢节奏,但是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我讲的还是偏快,立即反映出学生在上课时并没有彻底理解合成公式的内涵。

对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使学生了解概要。我的学生曾对我说,如果课堂上老师讲课节奏太慢,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学习热情会冷谈下来。比如在我的一节课中,我采用快节奏的方式讲课。因为这一节中知识点少,而且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内容较少且枯燥。我就多举例子多设问,并让整节课节奏紧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我吸引着,这样的节奏既省时间,又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迅速转入新的知识点学习中。

因此,适当的讲课速度能使学生在教学节奏中把握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一律用同等速度平铺直叙,那就会机械呆板,使学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领。

综上所述,良好巧妙的教学语言,即要"甜",又要有恰当的速度、响度、节奏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清平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分为上、下两阕,整首词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景画。上阕以素描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美满,精神的愉快。下阕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整个画面恰似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设计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让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设计思路】。

以“读”、“悟”、“演”、“说”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激起兴趣,让画面立体起来;展开对话,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坚持“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放飞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2、解题和介绍作者: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辛弃疾:著名爱国词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评析: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1、布置初读任务。

(1)、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能较好地读通课文,初步做到有情感。

(3)、课文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2、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指读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多媒体出示:

2、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指名交流。

交流中学生理解“村居”、“茅檐低小”、“翁媪”、“溪上青青草”的意思。

(评析: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3、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评析: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4、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1)、交流对“无赖”一词的理解。

(2)、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说出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自由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翁媪图、三儿图。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同桌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

(评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2、指名表演。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

3、师小结: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五、体悟意蕴,感受画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

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学生畅所欲言。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评析: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美丽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的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品味“醉”字,教师顺水推舟,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辩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教学需要预设,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这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让我们为生成的课堂喝彩。)。

结束语:一首词,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六、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1、背诵这首词。

2、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辛弃疾词《清平乐》一课时教案

《清平乐·绕床饥鼠》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前言】。

《清平乐·绕床饥鼠》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

【翻译】。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鞳(tang2ta4,形容钟鼓声),小声铿鍧(hong1,拟声词,形容巨声),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博山炉是外表雕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饶带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

李煜《清平乐》教案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清平乐村居》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清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辛弃疾词《清平乐》一课时教案

7、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_____(正)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______(反)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八、小结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九、课后作业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

清平乐教案

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注:本课为别桥学区级公开课)。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个教学,教者抓住了词所表达的特有的意境,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清平乐,清平乐赵长卿,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这首是词诗人黄庭坚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词中寄寓了深重而真挚的感情。全诗如下: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教案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清平乐令/清平乐,清平乐令/清平乐吴城小龙,清平乐令/清平乐的意思,清平

这首词又名《江亭怨》,原题于荆州江亭之柱上,故由此得名。作者并不可考,《冷斋夜话》、《异闻录》等著作言其是吴城小龙女之作,使这首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

以词意来看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但由其艺术手法来看,其内容之深刻,画面之丰富,手法之巧妙,给人感受之丰富不似一个初出笔坛的少女之作。

词的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之际。”怀着难言的哀愁,少女寂寞孤独地倚在栏杆上,面对暮色笼罩下的群山,泪眼朦胧,遥望故乡。“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吴头楚尾”源自宋朝洪刍《耿方乘》,其中曰:“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这里豫章代指江西,缘由其在吴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因此得名。这句话意思是说少女泪眼朦胧地望着她家乡江西的方向。上片短短四句,却把少女那种满腔哀怨的感情,满目思乡之泪,形象与情感、人与物、景与情深然一体。

词的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丽情感。受惊的沙鸥任意飞翔,而自己却流落异乡,有家难归一股难言的.伤感顿上心头。“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雪花喻浪花。扑鹿,象声词,指沙鸥拍翅的声音。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伤怀,却言沙鸥不受羁绊,实际上把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与沙鸥自由翱翔作了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她的无限伤感流露纸端。“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少女多想抓住眼前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诗,然而却在转瞬之间那惊起的沙鸥却消失在苍烟水草丛中了。多么形象,又是多么生动,一幅少女思乡感伤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的愉悦。

这首词妙语横生,妙意满目。语句不多但词意深远,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使人余味不绝。古人云“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本词的境界几近于此。

清平乐,清平乐朱敦儒,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当初相见。

君恨相逢晚。

一曲秦筝弹未遍。

无奈昭阳人怨。

便教恩浅情疏。

隔花空望金舆。

春晚不拈红粉,

碧窗自录仙书。

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

清平乐,清平乐王安国,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悲秋的诗词很多。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这首词就是这样的好词。上片写景伤春。由“风雨”导致“残红”,由“残红”而触发“莺语留春”,词人以奇特构思颠倒顺序,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计留春之伤感,巧妙地借莺儿乱语突现句首,旁托曲致,新颖而有情趣。下片借人抒情。“小怜”二句写歌女初次弹奏琵琶演唱歌曲,正是在南园莺啼花艳的明媚春光中。从上片之“昨夜”与下片之“晓来”,时间前后承接自然,故知“初上琵琶”在“昨夜风雨”之前,而“思绕天涯”乃在“昨夜风雨”之后的清晓。“不肯”二句写小怜再不肯在豪门贵胄的画堂朱户歌舞献艺虚耗青春,而希望像沐浴春风的自在梨花!“梨花”意象亦并非现景描绘,而是对未来美景的向往与期冀。此词在众多的伤春词中能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正是因为它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

清平乐,清平乐王安国,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内容】: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作者】:

王安国,字平甫,临川人,王安石之弟。

【注释】:

宫锦:此喻落花。

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此泛指歌女。

【赏析】:

谭献《谭评词辩》云:“‘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清平乐》教案

今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诗歌中的想象。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的哪一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呢?比如有这样的诗句:“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象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想象就是由此物到与之较远的彼物。产生了新的事物。由a到b。如由菊花到隐士,如由杭州到天堂。

春天让你想象到什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人物:姑娘仙女姐姐阿姨。

春天像妩媚的少女,花枝招展的装扮着自己。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幅五彩的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想象奇特的惜春诗歌,黄庭坚的《清平乐》。

1、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想象的诗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如何理解?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诗人为何寻找春天?寻找的结果怎样?

(寂寞)(无行路)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5、诗人又为何伤春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黄鹂、蔷薇、清风、落寞年迈的诗人,运用这几个形象,结合诗歌,加以想象,描写诗人寻找春天的心理。

《清平乐》教案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3、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3、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写好写作,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1、课前预习。

2、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阅读。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思。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词了,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背诵跟大家听?

我们祖国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背的是一首宋词《清平乐》。

1、复习,让学生说说平时是怎样读背古诗词的。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查阅工具书,读通;反复阅读,读顺;了解大意,读出韵味。)。

2、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或自己的方式自学这首词。

3、自由组合,交流自学所得。

(交流内容:自己解决的生字读音;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等。)。

4、汇报,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词,并相机点拨“吴音”“翁”

“亡赖”

的意思,帮助学生了解该词大意。

5、指导朗读。

低矮的茅屋,青青的野草,一对白日对应的老夫妻,几个各有所乐的孩子,构成了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你认为该怎样读这首词呢?(从语气、停顿、重音几方面指导)。

6、快速背诵。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

(2)有自己的话说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短文。

2、汇报自学所得。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4、小组合作,简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5、讨论:你赞成“毛遂自荐”吗?为什么?

(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

古代的毛遂干预自荐,并脱颖而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信,用于展示自我,体现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风采。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创新创业计划书字大学生大全(22篇)
    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创业计划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清晰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小编整理了一些创业计划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有创业梦想的朋友们。1、为了积极响应中央
  • 12-28 管理软件系统买卖合同范文(19篇)
    买卖的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要注意合理定价和合理选择,以实现双赢的结果。最后,希望您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范文,不断提升自己的买卖能力,成为一名出色的买卖专家。
  • 12-28 人生应永不言弃(通用22篇)
    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回忆。以下是几份感人肺腑的人生总结范文,读完它们,或许能够让你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人生,是一条河流,
  • 12-28 个人工作总结税务所(热门15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份书面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努力和成
  • 12-28 读水浒传有感读后感(汇总24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一个回顾和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读的内容。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和审美观点。
  • 12-28 给力的励志演讲稿(模板18篇)
    励志总结是我们为自己树立目标之后的一次自我检视和梳理,让我们更好地前进。以下是一些励志故事,它们记录着那些敢于挑战和奋发向前的人们的壮举。同济大学的同学们大家晚
  • 12-28 学校十月份工作总结范文(16篇)
    每个月总结一次工作,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开始写月工作总结,不妨先来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 12-28 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优质19篇)
    通过审计,我们能够发现公司内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公司的持续改善和发展。这些范文包括了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不同领域和不同规模企业的
  • 12-28 小学教师节教育讲话(汇总17篇)
    演讲稿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要求演讲者具备良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演讲稿时提供
  • 12-28 六年级安全校园演讲稿(专业20篇)
    安全演讲稿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听众能够根据演讲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安全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安全问题的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