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科技研究论文(专业13篇)

科技研究论文(专业13篇)

时间:2023-11-03 00:00:11 作者:HT书生 科技研究论文(专业13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有力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窥探范文奥秘:透过这些范文范本,你能够感悟到作者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了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并围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明确提出了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方向。,一号文件延续并发展了20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因此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得愈加重要。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逐步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距离有所减小,成就显著。客观来看,成就值得肯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调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但效果仍不理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动力不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开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应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来解决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3.1以现代产权经营模式推进山区特色园区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园区逐步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建立,农村经济的新增长与农业科技园区密不可分。合理开发整合江西山地资源,推进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应积极稳妥推进园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探索现代产权模式入园,不断推进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和引导,协调村民与园区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园区内的村民和企业和谐发展,开创双赢局面。探索园区内企业出资、科技人员出智、农民和村集体出地的合作模式,整合园区各类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3.2以现代农业科技推进山区特色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对农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创新。以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必然的趋势。应完善园区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特色产品技术链,支撑延长园区产品产业链。园区要不断突破传统产业观念的束缚,狠抓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大力推动特色农业科技发展,推进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以科技集群效应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经验证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中去,传统的产业加入科技因素才有竞争力。

3.3以品牌战略提高山区特色园区市场影响力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要体现山区特色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园区内支柱产业。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园区内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创建江西山区特色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农产品直接源于绿色园区基地,构建质量溯源系统。二是政府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创建、巩固和提升产品品牌,打造出山区特色园区的品牌优势。三是挖掘农业科技园区符合原产地域保护特征的农产品,实施原产地域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山区特色产品品牌。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为推进绿色节能教育,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进行了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和实验室。许多高校还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如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建筑节能与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开展了绿色校园试点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开设了与能源相关的选修课;台北大学建立了《能源教育》通识课程,并建有相关课程的网站;美国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哈佛大学设立“绿色校园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高校在研究低碳技术和改善低碳环境方面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低碳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取得显著成果。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后,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并承诺到能源消耗下降为的30%,同时不断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大学”的建设,成立了环保办公室、节能办公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由校长带队,注重绿化、注重节能,安装节能装置,开发节能课题,节能教育进课堂。

2.2专业教学渗透低碳文化。

2.3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体会低碳理念,开展低碳图书节活动,让学生在《地球传》《寂静的春天》《淮河的警告》《另一种危机》《后天》等小说,了解河流、山川、海洋、空气破坏的现状及给后人带来的危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请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讲座,用大数据和实例讲解全球变暖对全球、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向学生普及低碳常识,进行关于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不仅是全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不受健康侵犯的需要,增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增强自身的健康保护意识;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展示活动,节能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建筑节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低碳环保素养,推行建筑低碳节能校园的建设,为建设节能校园献计献策;推广各种低碳创意和技巧制作,通过活动开展“低碳教室“”低碳班级“”光盘行动”提升学生自身的低碳素养,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选择低碳生活,适应这种低碳节奏,而不是被动接受;开发并设置“co2排放量查询”计算器,少用纸巾,重拾手帕,在校园形成谁低碳谁时尚的风气,并亲身参与到各类低碳的宣传活动,成为具有低碳素质并肩负低碳文化传播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对我国农业科技的新模式研究论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农业大国的基础产业,担负着长期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其数量、质量和位置都直接制约农业生产。但自然界中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近些年,尽管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出现“三少”,即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并且减少趋势日趋加速,最终对农业生产用地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未来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径,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农业资源的约束。

二、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2]社会性,通常是指那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征,如利他性、服从性等。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是指农业科技和农业本身一样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社会功能。[3]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请记住我站域名/]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政府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粮食安全和增产增收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将“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米袋子”实行省长负责制。由于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产量创新高达到11424亿斤。[4]但面临新挑战:从国内看,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

一方面,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保持刚性增长。人口数量增长、农民进城务工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粮、油、肉的年消费量分别达5.5亿吨、2400万吨、8000万吨左右,并以粮食每年250万吨、植物油100万吨、肉200万吨的速度继续增长。[5]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受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波动大,稳产增产难度也大大增加。从国际看,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一是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二是世界主要产粮国强化了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特别是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无粮不稳”,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业,政府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排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三、农业科技的公共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

财政是政府施政的基本物质手段。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决定财政承担主要责任,主要原因是:第一,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的自身繁殖功能进行的生产。那么,当此类技术被提供,并不会因为增加农业技术的使用而增加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从而很难为其提供者或拥有者带来收益。

这就使得农业技术产生的利益与其高成本不对称。一项农业技术的研发,需要科研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研发活动存在着有可能失败的风险。因此,对于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个人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此类技术。第二,农业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农业生产主要是在露天大田进行,一切生产过程和技术要领都是公开的,很难对农业技术进行保密,阻止农民相互学习利用新技术。

即使有明确私人产权的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很难排他。如农业技术专利权,由于专利技术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必须公开,这就为其他企业免费获取信息进行模仿提供机会。此外,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容易产生“谷贱伤农”,使得部分农民认为采用新技术产品供应量增加自己收益反而可能降低,进而抑制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因此,财政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保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重构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

我国农业科技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不尽完善,科研管理多元化,致使横向管理缺乏协调,纵向管理信息不畅,科技投入浪费严重。因此,应对现有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事权,按照事权与财力统一的原则,划分财力,从而确保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集中管理、使用。首先,打破现行单一按行政区划实施分级管理的模式,改按农业区域性特点和行政区划相结合划分农业生产区域。其次,农业部设立农业研究服务局,并在各个农业生产区域设置由其直接领导的科研服务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再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侧重于基础研究,探索新知识或解决长期性、全国性重大战略问题。再次,设立农业部推广局,负责指导各省制定和执行推广计划,协调各省间的合作交流,不直接从事具体的农技推广工作。

我国农业科技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991—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一直低于1%(笔者根据20《中国统计年鉴》计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并与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标准具有可比性,我国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

由于财政支农支出的统计口径尚未完全确定,—只公布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细化了农林水事务支出项目。在此,将20农业支出中的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占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视为原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有关数据计算,该占比为7.19%。比例虽有大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缺口较大,在以后多年内财政应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支出。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支出总量。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经常性收入,20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6]以此为标准,各级财政在确保持续加大用于“三农”支出前提下,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支出,保障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另一方面,在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合理分配资金,保障农业科技支出结构合理。农业科技支出主要用于研究开发、推广服务和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因此,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兼顾研发、推广、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统筹安排。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但还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农业科研主要依靠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立项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项目经过评审就算完成了,后续的推广应用没有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7]推广度仅有25%,[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更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财政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支出,建设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那些公益性的技术推广。

目前急需利用现有推广资源,即各类农业院校,让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核心力量。各类农业院校教师身兼教学、研究和推广三任,既能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农业生产者,又能在推广中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成果,了解农民的需要并从中筛选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使教育、科研、推广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

可喜的是205月27日农业部和教育部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等八所高校及开展相关工作的协议》,农业高校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已引起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另据《中国青年报》年2月29日报道,科技部将联合教育部鼓励高校农科教授走出校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保证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随着财政对农业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做好监管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资金的规范管理、高效使用。首先,科学立项。项目选择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社会效益优先与兼顾经济效益、专家评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杜绝重复立项。

从源头上为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效益打好基础。其次,全程监管。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0年左右。这就使得一些项目的资金被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导致农业科技资金的支出效益低下。因此,对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的资金使用实施全程动态监管,确保农业科技支出的高效利用。当立项资金投入后,从项目的研发、成果转化直至推广应用每个环节均规定各自监督的重点,确保实现其预订的目标。进入推广应用阶段,一定时期后对项目实施后评估,为后续管理提供经验或教训。

(五)完善相关法律,保证农业科技支出的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措施,一般都是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的,并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修订。如美国、欧盟、日本等都依据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动而不断调整农业法,先后制定颁布了各个时期的农业法。在我国,1993年7月颁布并实行《农业法》,至今近,只有予以修订一次。总体来看农业立法还很薄弱,更多的涉农规定是以文件、条例等形式发布,随意性强,缺乏稳定性、可操作性。对于农业科技,《农业法》第七章有8条相应内容,但针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均没有规定。因此,我国应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修订现行《农业法》,建立完备的农业法规体系。将具有战略意义的涉农规定内化为法律法规,针对农业科技支出,将各级政府支出职责、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纳入法律规范,用立法形式在制度源头上保持其稳定性。

(六)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理想状态。因此,在农业科技投入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业科技的创新。比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视为公益性捐赠,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的运用不到位,导致农业人员队伍的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目前国家农业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主要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新品种的培育两个方面,与我国致力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理念不符。在农业机械设备生产方面,人才的缺乏使机械设备的研制跟不上农民的要求,如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缺乏,迄今为止仍没有成套的花生、玉米收割脱粒设备,农业科技难关的迟迟未攻克;在良种培育方面,虽然我国在杂交水稻品种的研发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其他方面,我国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如美国的大豆产量约为210kg/667m2,中国约为150kg/667m2,美国大豆667m2产量是中国大豆的1.4倍,可见由于缺乏良种培育方面的创新人才,我国大豆产量在国际上处于劣势[1]。

2.2限制自主创新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创新的主体主要有政府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它们相当于农业创新的两只手,但目前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并未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仅从事相关的书面研究工作,与现实农业生产脱钩,因为政府对于创新的奖励没有将研发者的成果与实际应用效果结合,使政府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仅仅为完成工作量而工作[2]。农业企业由于科技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收益期长、风险大,动力不足导致企业也不愿进行科技创新。

在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缺乏创新动力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小于求,对农业科技的更新换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十三五”提出,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创新激励机制不足,使目前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与需要有一定差距,由此便导致了农业科技更新换代时间长,不能满足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3]。农业科技更新换代周期的延长不仅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影响我国农业企业的效益。农业科技行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更新换代慢,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由于激励机制应用的缺陷,政府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创新仅为完成指标,而不是为了发展农业科技,满足农业不断前进的需求。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体现出短期性、集中生产性、缺乏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科研人员在上级下达创新任务或在需要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会集中精力研发,完成上级指标。这样研发出来的创新成果,一般是对前期产品小部分更改,并没有前沿性,且存在一次研发不成功,在完成指标之后便不再研制的情况,这就面临着在需要研发人员克服困难,取得进一步成果时,由于动力不足,其实际选择将与现实需要相悖,研发人员未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因此,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会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延续性和持续性。

3成因分析。

3.1高技术人才职业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

我国高精尖人才激励不到位,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人才不合理分布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择业选择上,非农产业和掌握农业专门科技人才的外流。农业科技人员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与经济、工程和医学卫生领域差别较大,因此在本科的专业选择方面涉农专业便较为冷门。此外,政府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较其他部门相对少,不如其他国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这就造成希望在农业方面有所建树的技术工作者,选择出国追寻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快的成功[4]。

3.2自主创新资金体系不完整。

农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各级政府未完全发挥农业资金投入主体的作用和农业自主创新方面融资渠道较窄。在我国的各项资金投入中,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资金、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均较弱,由于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这一风险大的领域,投入资金较少,无法对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带头作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融资体制,主体主要包括国家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企业自主筹集资金和其他的来源,虽然表面上对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有一整套的资金获得方式,但目前此项目资金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企业的自有资金来源较窄、激励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农业自主创新需要银行的贷款支持时,其较难通过银行的贷前考核,获得银行支持的难度大,这与农业科技创新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相关。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普遍存在转化和应用不足的问题,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多数为政府或公共科研机构,他们的研究成果缺乏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研究人员通常拥有很多专利,但他们对现实生产力的贡献有限。因此,虽然农民对于农业科技需求日渐增加,社会上的创新专利数量也较为可观,但这些科技创新的转化率却不容乐观。没有把创新成果运用到现实生产中,因此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科技的进步和更新均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在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缺乏合作的情况下,出现了科研机构有创新专利成果但缺乏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农业企业需要新技术生产新设备,但却陷入没有创新成果应用的困境。这种困境也是由我国目前生产、教育和科研三部门的联系缺失造成的,这种机制的缺乏使我国农业科研成果和产品经营的两个方面各自具有较为完整的系统,但在两个方面结合上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当前我国的科研政策虽已有进步,但还存在协作能力差和发展不全面的问题。政府在创新中的应有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干预过多,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这对于农业整体的发展效果有一定的削弱。在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和分配上,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由此便造成各方利益的不均衡,不利于其实施。财政激励对农业技术创新刺激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主管部门由于多个部门各司其职,又相互掣肘,缺少协同性,创新活动激励的整体协调不够。

激励农业科技创新,首先是要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指标,既要关注单位的整体成果,又要注重对于每个成员贡献值的评估,这样可以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如果仅仅关注单位的整体成果,会助长个别成员的惰性,不利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在界定成员的绩效之后,需制定奖励措施,其中较为有效的是有形的物质奖励,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它经常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能力、贡献和以后的上升空间,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更好地吸引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5]。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取代固定工资制度,在保证以基本的福利吸引人才的前提下,激励人才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

要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首先要建立自主创新的文化软环境,产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它不同于强制的命令,具有特有的优势,可以形成创新的凝聚力,正面地文化氛围可以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其次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理念,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特有的培养体系,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职业意愿和专长,尽可能做到优势人才处在其优势部门上,进一步保证农业人才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更大的发挥自身作用。再者除了对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培养,对于开发出新型使用科技产品的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产生正向的激励效果。最后要积极引进人才,处理好自由人才培养和外来高技术人员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积极作用。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的发展应平衡其中各方的利益,“产”就是企业往往希望获得更高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学”指的是高等院校,它所希望的是建立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提升院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研”指的是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诉求主要就是获得更多科研成果奖励。因此如果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首先就要根据各方的最大诉求,平衡各方的利益。鼓励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对于合作紧密并取得成效的各部门进行物质和名誉奖励,发挥政府的激励职能,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构建[6]。

要注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法律建设,适当出台激励政策,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要建立完备的企业创新优惠政策和拓宽企业创新的资金渠道。在该体系完善的过程中,要重视农民发挥的作用。因为政策的颁布具有长效性,可以起到长期性的指引作用,所以用优惠政策来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2.1园区规模发展受限江西山区特色园区的山林和土地流转问题成为园区发展规模受限的主要原因。山林和土地流转涉及广大农民以及村集体等利益,利益主体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致使农业产业发展的山地等载体紧缺。另外,山区特色园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需大量资金,前期投入资金量大,制约着园区规模发展。

2.2园区产业科技含量总体不高目前,园区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较弱,园区内的科技集成转化能力较弱。江西的山区特色园区比较偏远,难以长期留住科技人才。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和研究跟不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引进、培育和推广种植需要一个过程。园区对开发新产品、加大科研的资金投入不足,也导致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2.3园区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江西山区特色园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缺乏一批加工附加值高且能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园区龙头企业。园区需鼓励企业引进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建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不断开拓市场。同时,产业规模聚集效应需做到园区内资源整合,建立园区、企业与农户“共赢”机制,实现产业良性循环。

2.4园区劳动力短缺且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主要建在农村或近郊,劳动用工主要以农民为主。随着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园区的用工十分紧张。园区针对劳动者的专业培训较少,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没有与科技园区有机结合。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3.1建立成果供需动态库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业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成果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满足应用主体转化能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建立基于移动终端或互联网等平台的成果供需动态库,对于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选择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2加强成果宣传推广系统规划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目标,分别从生产和市场两个层次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广。针对农业生产,将成果应用的投入产出比、生产方式和产品等的优势,通过示范场户带动、现场观摩、田间学校、发放宣传材料、搭建信息化宣传平台等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培养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学科技用科技的理念;同时,跟进相应的技术培训,保障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果。针对消费主体,将产品的品质、功能等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媒体、贴士、宣传片以及提供检测服务等途径进行推广,使消费者或经营主体获得了解农业科技成果的便捷渠道,提高成果推广的普及度[2]。

3.3拓展市场承接渠道市场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泉,畅通的市场承接渠道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各类实体和电商平台,使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取得相应的市场收益和市场占有率。拓展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使社会主体能够通过成果交易或有偿服务等方式,获得农业科技成果的分配收益,推动社会主体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4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科学分析成果转化推广的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成果转化途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沈俊国,沈业松.当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几点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4(24):5-7.

[2]郑月兰,买小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北京农业,2011(30):18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垦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垦区目前在保护性耕作、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但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外在因素不断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步伐;同时,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手段。

2.1科研与推广一体的美国农业科技体系。

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一体机制下,美国科研机构既从事科研也从事推广,既能将科技成果迅速传递给农民,也能迅速反馈农民的实际需求,保证科研成果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商业组织的参与,大型的跨国农业技术公司(如杜邦公司、孟山都公司等)通过强大的营销网络,解决了农产品销售及为农户服务的问题,实现了高科技产品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2.2以农协为基础的非政府农技推广模式。

这类推广体系以法国、日本为代表。法国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推广工作交给了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并把农业推广职能拓宽为“农业发展”,即从技术拓宽到农业、农村的综合发展。日本农协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农协还分为综合农协和专门农协两类。农协在宏观上通过对农业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为农业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合理化提出意见;在微观上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并给予具体指导。

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主要依靠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用指令式、指导式和两者结合的方式协调各方,运用行政力量调节成果转化过程,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成果转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以企业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主要通过企业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得以互动交流,实现供需平衡,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和能够迅速开发应用的科研成果得以迅速推广。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对周围农民的示范作用较大。以农业科教单位为中心的转化模式因从事推广的主体素质较高且临近技术源区,中间环节少而时效性高,所以成功率增大。

3.1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场县共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方式,促进北大荒集团所属企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机构与省内外相关单位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部门,逐步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主体;科研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农垦企业的创新能力;科研单位承担的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项目与农场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提高园区建设水平。

3.2加强与农业合作组织的合作。

垦区农业合作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突破。农业合作组织拥有较大的组织体系和一批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引导作用。农业科研机构通过与农业合作组织合作,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科技研究的方向,调动农民吸纳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未来农业科技推广的中坚力量,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3加强农业科研机构自身建设。

农业科研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发展科研、生产、推广为一体的机构。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和普及研究成果开展合作,加强科研项目的市场化程度。加强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建设,积极与国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沟通垦区内外农业科技信息。培养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人才队伍,形成一只具有敏锐的项目判断能力和强大的组织实施能力的队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这3类成果其形态各有差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较难,速度缓慢,应用基础和开发类研究转化逐渐变易,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它们转化过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如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产权易逝、契约不完全、交易费用高昂、制度依赖等。结合我国的农业现状,即科研起步晚,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农业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一些,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步也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科研立项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立项上必须要考虑到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产上的实用性。农业科研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研立项与生产联系不紧密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申报内容较多脱离生产实践,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而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又不能对现实生产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尴尬局面。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些农业科研人员往往在项目申报、论证、检查和验收上就花费了全部项目的50%以上的精力和费用,这样,实际上用在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上的时间和费用就剩下不到50%了,这就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商品转化率低。同时,由于组织协调不统一,信息沟通的不畅,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且项目执行监督和结题考核等过程把关不严,进而影响到高质量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研发经费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基本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拨款。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近4%,发展中国家达到l%,而在我国,仅为0.2%~0.5%。而在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要由政府拨款和私人投入两部分组成,而且私人投入部分与政府拨款几乎相等,每年可以达到21亿美元。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是关键的内因所在,是实施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吸收和应用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占5.9%,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4.7%、52.7%、11.7%和2.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比较滞后,在农村将近5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非常高,而且许多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都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同时,农民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显然,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群体难以有效独立运用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2.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仅为0.053%,这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很多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到编制和资金的限制,存在着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再者原有农技人员已进人离退休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另外加上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脆弱。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讲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理有效地应用资源并将最新农业知识和技术与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它是关系农业科学技术面向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今,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农业领域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该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涉及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高低、品质优劣以及转化环境条件的好坏,譬如政策体制、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状况、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能否协同配套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就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的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调查也指出:仅从科研机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期间相比,虽然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滞留在计算机、实验室、试验田、展览馆或档案库中,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距遥远。“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能已经突破50%,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因此,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始终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要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制定实施财税政策,引导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和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历史性机遇与战略性挑战前所未有的时期,是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财政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又符合财政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经费新机制,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树立五个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树立依法投入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确保财政科技经费法定增长。二是树立制度先行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立足长远,精心谋划,做好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投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四是树立规范范围的理念。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合理界定财政支持范围,明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及科技公共产品的属性,重点支持公共科技的发展。五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依照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安排使用财政科技经费,引导和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绩效好、创新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单元集中。

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对“物”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对“人”的支持的转变。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科学把握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特点和规律,把财政经费供给的规律和科技事业发展内在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更加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财政科技投入新机制。但是,注重对“人”的支持,并不是简单地从科技项目经费中开支人员费,而是从创新环境、研究氛围、制度保障、资源配置机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与氛围。

体系,发挥资源的集成、系统、共享的优势和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实现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更加注重对投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增加投入既要有政策的设计,也要有管理的设计,通过规范的制度,科学的标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使投入的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实施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政策。

财政投入是实现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部将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在此基础上,要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继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一是完善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支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水平创新团队、公益性科研院所、公益性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稳定支持力度,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努力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保持适当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保证我国原始创新力提升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需要,注重加强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支持。此外,还将加强对民生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科技工作等的支持,推动知识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支持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工作等。

(二)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科技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做出的前瞻性战略决策,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和确保国家安全、超前布局科技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重大专项更好更快实施。一是为重大专项实施提供及时、充足的财力保障,并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及时拨付和下达专项资金。二是创新经费管理,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课题)等,探索实行后补助财政支持方式。同时继续研究探索有利于重大专项又好又快组织实施,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相关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用有效结合,面向结果的财政支持方式和途径。三是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实施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

1.通过税收、企业财务、资产管理等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税收政策方面。积极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包括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发费投入、技术转让、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以及对购买相关科技开发用品、科研和教学用品、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涉及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等。在资产管理政策方面。总结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开展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的有关经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2.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实施并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技术研发资金创业风险投资试点等。启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对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对银行的贷款风险补偿和对为转化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绩效奖励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政策内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时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围绕中小企业开展创新资源共享、专业技术及技术转移等服务。

4.支持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通过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大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明确支持重点,提升重点、关键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

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人才纲要》),从财政角度,积极研究促进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新机制。统筹整合资源,建立落实《人才纲要》相关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的财政保障机制。深入研究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会同科技部积极推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从制度保障、创新氛围等各个方面,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

(五)引导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为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地方科研单位和科普单位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地方结合存量科技资源情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的定位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统筹规划,调整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布局。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财政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入,集聚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段,强化过程监管;督促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切实担负起科研项目(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主体的责任,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低碳文化需要低碳思想观念。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大学生将是今后社会的中坚力量,低碳文化的教育和绿色校园建设,随时随处让学生到感受节约氛围,低碳的气息,并形成一种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理念,当走出校园后就会将这种文化和理念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工作中在社会上产生裂变效应。低碳是一种时尚,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习惯,建设低碳校园,传播低碳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功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1.1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多元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职能履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机制上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充分保障。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每年开办60所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兴趣和应用水平逐步增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固定项目的形式开展院区科技合作,通过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5条主线,实现了区域农业产业资源与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进行高效结合,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双提升。

1.2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量体裁衣、研产对接、示范带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使一批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以及工厂化、省力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一批适用品种、功能性品种和自育品种不断落地推广。每年培育700户科技示范户和近2000户农民田间学校学员,辐射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全覆盖。

1.3本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兴区现有农技推广人员5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72人。服务于“最后一公里”的375名村级全科农技员中,356人通过国家三级农业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鉴定。每年培养500名农村实用人才,目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6796名,人才的年龄结构和类型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趋于一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影响转化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部分农业科技成果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作为支撑,在土地和资金方面投入大,对承担能力薄弱的分散生产的农户适用性较差[1]。宣传推广力度制约着应用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晓率。农业科技成果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应用主体对成果的选择。

相关范文推荐
  • 11-03 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材料(通用21篇)
    事迹材料的编写过程需要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和整理,准确地叙述事实,突出重点和亮点。探索这些事迹材料背后的精神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11-03 辅警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选14篇)
    在个人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追求卓越。以下是一些优秀个人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概括地说,2021年我的工作总结分
  • 11-03 行政文员心得体会(专业19篇)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行政文员是现代社
  • 11-03 社保办理退休委托书(优秀18篇)
    范文范本的话题和素材来源广泛,涵盖了科技、文化、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在阅读以下范文时,请思考一下其中的亮点和特色,看看能否应用到您自己的写作中。委托人:___
  • 11-03 酒店市场营销调研报告(热门18篇)
    调研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应注重专业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偏见对结果产生影响。调研报告范文十通过对某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评估和分析,提出了政策调整和优化的建议和措施。
  • 11-03 调查法院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7篇)
    总结范文的撰写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并明确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总结写作样例。自2021年1月29日起,我有
  • 11-03 正风肃纪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汇总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年轻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对于成长和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共鸣和反
  • 11-03 科研经历与心得体会总结(精选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历和感悟的总结和反思,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升能力,我想我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了吧。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心得体会,这里整理
  • 11-03 学生会女生部部门工作总结(专业23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是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整理,为下一学期的工作制定计划和目标。下面是一些学生会工作总结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 11-03 体育教育功能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思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