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数学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9篇)

数学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1-12 11:39:21 作者:HT书生 数学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9篇)

4.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计划书,小编整理了一些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数学课堂导入教学设计方案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在改革组织形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教师的好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措施。学生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因此,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我们也有这样的教训: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学生研讨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提出这样、那样一大堆问题,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就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越是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思维发散法―开拓思维、问题引导。

思维发散法即通过不同问题各方向的发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并对问题进行引导,以思维发散促进开拓思维及问题的解答。思维发散法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即第一思维考察的问题数据不宜过多,过多的问题会让学生疲于应对,并且找不到解答的方向,分散注意力,不利于思维的培养。

第二是思维考察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难或过易,即提出的问题要适中,过难会打击其积极性,过易也会消解其积极性,让它认为过于简单,在适当问题引导中开拓其思维。第三是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思考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出现惰性思考的坏习惯,也不能太拖泥带水,以免出现拖拖拉拉的坏习惯,思维发散法即在开拓思维中引导学生,从而提升数学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四、课后反思重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评价方案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

2、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形式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统计》

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规则:10个球,摸出3个红球的为一等奖,摸出2个红球的为二等奖,摸出1个红球的为三等奖。让学生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将一节课的内容通盘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只有对整节课通盘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一要体现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主要包括:

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评价。

2、评价内容的多维度。两个纬度:一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四个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二是教学内容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念、实践与综合运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可采用书面考察和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自我反省、数学日记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二要明确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定性与定量两类方式。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

学生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

(2)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

(3)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

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

(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

(5)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说清设计意图。

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7)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导入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较之复杂的推理演算而言,他们更喜欢那些神奇的故事,我们如何让故事与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呢,不妨在教学导入时从讲故事做起。

例如在学“有理数乘方”时我给学生讲了那个最经常听到的小故事:国王决定嘉奖“象棋”游戏的发明者,并且当众宣布要满足发明者的一个愿望。发明者谦卑地说:“我希望陛下赏我几粒米,只要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加至两粒,第三格上加至四粒……依此类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放满棋盘为止。”粗心的国王想,几粒米何足珍贵,便满口答应。可结果呢,国王却不得不实言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该有米约1844.67亿吨。学生们一听,大吃一惊,对乘方问题也产生了兴趣。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识的讲解。讲故事对数学学习起着搭建兴趣桥梁的作用,能很好地把学生引渡到知识的彼岸。

学科联系,横向导入。

中学的每个学科的学习不是独立的,知识间有着许多内在联系。如果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用,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

如在“讲授无理数”时:我一上课就像老夫子读书那样吟咏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数”绵绵无绝期。同学们以为老师背错了,纠正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强调说是,是此“数”。有的学生说老师不讲道理,背错了还不承认。我说不讲道理就是“无理”,我说的这个数就是“无理数”。趁着这个巧妙的改编带来的乐趣和对这种数的好奇,师生随即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其实,数学知识和语文、生物、物理等许多知识都有联系,教师找好联系点,能产生特别好的开篇效果。

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教学设计方案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代数式》教学设计。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周彬。

一、教材依据。

2、设计理念。

1、依据创新型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欢迎下载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便于让学生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3、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

3、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本节教材首先就给出”代数式”描述性的概念同时说明单独一个数或或单独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议一议中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得出0.9a0.8b2a2a215×1.5m这些代数式在此基础上引入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做一做后,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5a8b这个代数式在不同的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也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任意性和抽象性,我们还可以对代数式5a8b给出其它背景下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给出抽象的代数式2xy赋予一个实际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对字母表示数有更深入的理解。代数中列代数式是中考中的考点,列代数式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要深入理解代数式及其含义。

4、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具有好奇、好强、男生积极踊跃参与性高,学习好资料。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通过具体例子感受“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会列代数式,并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操声跳下水;林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境导作、思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入声跳下水;考,合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作探究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声跳下水;…………………………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问题:

问题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知识回顾字母表示数(见课件)。

二、引入新课。

三、拓展开放思维。

五、随堂练习(备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代数式6p可以表示什么?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

1、谈谈收获,写出一些代数式,并指出哪结,各课堂小结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增加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说明单项式与多项小组派成功感。

2、你能说出其中一个代数式的实际意义答,其活动来增加学生、师生合作交流作业吗?余互相机会。

3、解疑补充课后作业课本68习题3.21、2、3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达到新的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加强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和格式。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本人认为在导入和引导学生怎么探究及教态是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整个课的活动设计我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已经掌握的有关数学内容,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大量存在的代数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如果我再能注意以下几点效果会更好一些:

1、由于学生的层次各异,在总结问题时,中等以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好资料。

学生明显觉得信心不足,要注意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编题时老师能给以适当点拨,从而充分挖掘出自己的解题能力,效果会更好。

2007年3月20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

[板书:99分99]。

[板书:98分99]。

[板书:100分100]。

[板书:96分98]。

[板书:98分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课本练习十一。

第五课时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课件、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课前激励,暗含统计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几位动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电脑出示:猴子、松鼠、梅花鹿、熊猫。)

师:有哪几位小动物来了?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

师:我看这几只小动物都挺可爱的,怎样才能知道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呢?(生回答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统计的方法。(板题。)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来到课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哪只小动物的人最多,行吗?

师:那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对全班同学进行统计,好吗?

(每组发一张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师:在统计之前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看大屏。

(电脑出示:建议:1.统计之前,小组成员商量一下分工。如:询问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2.询问同学时应该有礼貌。3.把统计的结果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统计的结果怎样?(组长汇报,教师板书填表。)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3.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统计出了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张统计图,请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完成这张统计图吧!遇到问题随时提出来。(出示空统计图规格为9×9。)看哪组涂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格不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合作涂格,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结合学生汇报,完成统计图其他项目。)

4.结合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电脑出示:每格表示1个数量和每格表示两个数量的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同学们的统计,知道了我们班喜欢××的人最多,还知道了在统计图中,一个格不只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当统计的数量较大时,还可以表示两个、3个,甚至更多。你们可真了不起!现在就请最受欢迎的××来为你们表演节目吧!(播放小动物录像。)

练习1

师:节目好看吗?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可以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的动画片,比如这几部动画片你们一定看过吧?(大屏出示:4部动画片名称。)

师:老师也想没事的时候看一看。那么,先看哪一部好呢?

师:不过这次能不能想一个快一点的方法呢?

2年4班学生喜欢动画片统计表

统计结果:我们班一共有( )人,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生完成统计图。)

师:谁认为自己的统计图完成得比较好,可以拿到前面来展示。

练习2

电脑出示:2年4班同学喜欢健身器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所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并把它制成统计图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是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孩子。

师:同学们,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哪个小队是今天的胜利小队呢?请各小队赶快统计你们小队获得了多少个水果粘帖。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就让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好吗?

大屏出示:请你实践:1.全班同学一天内看电视的时间统计表。2.你们家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统计表。3.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机会,感受统计知识的实用性。】

四、全课结束

师:这节课4位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了统计的知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前激励环节,意在渗透生活中的统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涂统计图时,学生根据原有认知自然采用一格表示一个数量的方法,结果发现格子不够这个问题,从而主动地从想办法解决问题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课的导入,再到练习题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 学生动手量一量。

(2) 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 闯关游戏。

(1) 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四、 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数学教学设计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书写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了解加号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强调把两部分和起来用加法。

熟练口算5以内的加法。

课件。

一、导入:游戏(对暗号)。

5的组成师:我说1,

生:我对4,1和4合起来是5。

4、3的组成。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课件)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

※1、学生观察,说一说意思(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一共有几条小鱼?(3条)。

※2、3条又是怎么来的?(边做手势边说,2条小鱼,又游来1条,合起来是3条。)。

集体做两次指名说自己说同组说。

3、你能列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教师讲解:

像这样把两条鱼和1条鱼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几条鱼?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

5、说明加号的写法和读法“+”

举小手写“—+”

※6、说明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提问:2和1分别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学生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出示课件(小猴图)。

1、观察说图意(手势: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起来求共是多少叫做整体)。

2、列式计算。

3、说算法。

4、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看课件直接说图意列式,说算式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一)摆小棒(看谁的小手最灵活,和老师一起摆。)。

1、左2右1列一个加法算式。

2+1=3说算式的意思。

2、左2右2列一个加法算式。

2+2=4说算式的意思。

3、自己摆,列一个加法算式,说算式的意思。

(二)课间休息摘苹果游戏。(看谁会举手,趴桌休息。)。

(三)学生独立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51页第一题,看图说清图意(颜色、方位。)部分+部分=整。

2、2+___=5+2+4。

3+____=5+3=4。

3、综合练习(课件展示一幅综合图)。

学生看图说话、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1=3。

本节课通过复习3、4、5的组成,直接介绍我们要认识新的朋友“加法”。课件中通过两只小花猫在洗脸,(学生用手表示两只小花猫洗脸的动作),课件演示又跑来一只小黑猫和它们一起玩,(学生用手表示一只小黑猫跑来的动作),现在两只手合起来,一共几只猫?(三名学生说图意,其他学生跟着做动作。)学生对于做动作很感兴趣,能够认真听别人答题,还能让自己跟着练习。

你用什么方法表示把两只小猫与一只小猫和起来呢?(1、手势。2、圈起来。3、括起来。4、用加号。)介绍在2与1中间用加号“+”和起来=3。说说“+”的写法。追问,看看数学家问什么把加号这样写?(横是一部分,竖是另一部分,加号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说说每部分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要知道已知放在等号前面,求得问题放在等号后面。练一练中把加法算是的意义进行扩展1、一部分+又来的一部分=整体2、静止的两部分合起来=整体。

注意点:一年级新生对于理解图意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边说图意,边用手势表示合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其他学生也做同样的动作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过程。但是学生一同跟做动作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厌烦。学生练习说图意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分析练习的开始。一两道题详细分析之后(说图意、列式,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符号的意思,说整个算式的意思。),学生掌握较好就可以说图意、列式,说整个算式的意思。

第二课时。

1、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加法交换律。

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有条理说话。

一、导入。

口算练习。

二、新授。

2、生边说师边板书:3+2=5。

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

4、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相同,位置不同相加的结果相同)。

师: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在相加,得数不变。

5、练习,看谁说的快,说说为什么这么快。

(1+3=4+1=2+3=1+2=3+1=1+4=3+2=2+1=____)。

6、摆一摆。

左边摆1个图片,右边摆2个图片,请你求出一共有几个图片?

生动手操作,列式:1+33+1。

7、说一说。

出示图片,同桌相互说图意后独立列式。

三、游戏:比比谁聪明。

(1)直接写出得数。

2+1=3+2=1+3=1+2=2+3=3+1=______。

(2)看图列式。

生独立列式,个别纠正。

(3)0+5=1+0=4+=4。

(4)说一说,算一算。

(5)猜一猜,算一算。

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列出的算式多。

生活中有许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学生对于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理解较好,所以加法交换率自然理解。对于说图意,学生理解较好,很少出错。

第三课时。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减法是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并让学生能够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减法计算。

1、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几种表达形式(动态飞走,静态划掉等)。

减法的意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找准原有的总数,即被减数。

一、导人。

(一)对暗号(数的组成)。

1、4的组成:师“我出2”生:我对2,2和2组成4。

师“我出3”生:我对1,3和1组成4。

2、5的组成。

(二)加法复习(海里有三条鱼,游来了一条鱼,求一共有多少条小鱼)。

1、说图意、列式。

2、理解一部分+一部分=整体(与减法形成知识逆向迁移)。

二、创设情景:

1、课件演示:让学生叙述情境(海里有四条鱼,游走了一条鱼)。

2、引导学生提问题:还剩几条鱼?

3、解决问题。

问:该怎样列式?4—1。

学生答后电脑出示4-1,得几呢?你是怎样算的(学生说一说)。

4、引导:如果没有图,也没有学具你怎样算?(用组成)。

4可以分成1和3,4-1=3。

5、课件:小鸟图。

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说算法。

6、书中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划一划,算一算。

5-3=4-2=5-4=_____。

2、计算。

比一比,看谁计算最快。

3-2=4-3=5-4=2-1=5-2=4-2=_____。

3、抢答:

4-1=5-2=_____。

4-3=5-3=____(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4、开放练习。

3-=14-=3-1=1-1=4。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

书中题54页。

减法。

从加法的意义进行逆向迁移,学生里可能对比出,现在从整体中又走了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就用减法。进行说图意练习理解减法的意义,效果较好。

数学教学设计

会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数的排列顺序。

探究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回答:接受。

激发兴趣:好多的数字朋友想考考我们,咱们接不接受他们的考验呢?

教育家第思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呼唤、激发。”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创设数字朋友考学生的问题情境,既新鲜又有挑战性,符合争强好胜的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与体验。

学生打开书48页,自己在空格处填数。

全班订正。

学生先自己认真的观察,然后小组研讨,发现规律。

全班交流。

可能有:

竖着看,上一个数都比下一个数少10,下一个数都比上一个数多时10;

横着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

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每一竖行个位上的数都相同,(除第一行外),每一横行十位上的数都相同等。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汇报。

1、师:好,我们看看他们给出的第一关。

实物投影出示表格,说题目要求。

第一关我们已经顺利闯过。

2、咱们来看看第二关。

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发现的规律少,教师可进行引导。

三关:

1、师说生答。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说一说。

2、我说你答。

同桌互问互答。

注意:一般六十几不包括六十。

3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竖行有什么规律,横行有什么规律。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自己找到了很多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及时体验、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实践与应用。

学生做题。全班订正。

让学生将1题独立写在书上。

将2题写在书上。

先观察,再交流,最后将答案写在书上。

四关:

完成练一练的1、2题和数学冲浪。

1、游戏:将苹果放到合适的筐里。

2、看谁分得清。

学生口述66的个位、十位各表示什么。34、88、62呢?(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3、看谁脑筋转得快。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数学教学设计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三、 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 (师读生写)

3/2 7/9 15 1 0

把他们的倒数朋友写在作业本上。(师巡视,找两名学生板演)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数的倒数的?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师板书找倒数的方法)

师:15是整数,怎么办?

生:15=15/1,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1/15

师:1呢?

生:1=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师板书)

师:0有倒数吗?(出现2种答案,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讨论完了,那0到底有没有倒数呢?

生:没有

师:理由呢?

生:0不能做分母,0乘任何数都得0(师板书)

师:找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就是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板书)

四、 总结收获、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找倒数,现在请你做主考官,你说一个数,找一个同学说它的倒数

师:大家掌握这么好,总结一下学的知识吧。

师:想不想再挑战一下

生:没问题

师:好,那就带着这份自信认真完成,做完小学数学作业本第11页

五、 拓展、提高(由于练习时间长,这个环节课后做了补充)

师:老师这有2个疑问,能不能帮助老师呀?帮老师求他们的倒数,老师出示小数和带分数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倒数》,对倒数的认识,学生印象深的是“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而不是倒数的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我从分数的倒数引入,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倒数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然后提问乘积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理解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

对“互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学习“倍数”概念时,已经接触“互为并不是指一个数,而是两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当时花了很多的时间练习谁和谁互为倒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进而理解。

然后提问:整数没有分子和分母,那么整数是否有倒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生掌握总结出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后,再提出两个特殊的整数的倒数的研究,通过集体讨论,加深了学生对“1”和“0”倒数的认识。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在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让学生讨论过多,求倒数的方法,我只是口述,应该板书,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没有掌握好,本打算练习后讲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但由于时间没有分配好,最后没有提及,课后才进行补充。

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数学教学设计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 11-12 华为年会活动策划方案范文(20篇)
    策划方案是对目标、目的、目标受众以及实施步骤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的有效手段。下面是一些在市场推广、产品发布等方面取得成功的策划方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 11-12 学校办公室主任个人工作计划表(精选21篇)
    办公室工作计划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规划工作内容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在下方提供的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规划,非常值
  • 11-12 语文个人期末总结(优质16篇)
    个人总结是一种向自己反省和倾听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现对此次统考总结如下:学生存在的问题主
  • 11-12 温暖的旅程写景(汇总16篇)
    每一篇优秀作文都是作者用心灵的火花和文字的魔力创造出来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素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借鉴。五岁那年,星期六的晚上8点
  • 11-12 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分解和细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计划的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计划的
  • 11-12 家具活动方案做吸引人(实用17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参与人员的需求和利益,确保活动的受益者最大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推荐的活动方案范文,请大家多多参考。活动的方案的方法策划有很多
  • 11-12 摄像服务合同协议书(优秀18篇)
    通过合同协议,各方能够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保证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合同协议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达成一致,确定各方权益和责任的法律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 11-12 春运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19篇)
    对于各类组织和单位而言,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据。应急预案总结范文的编写需要注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为实践提供指导
  • 11-12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优质18篇)
    社会实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使个人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供大家阅读和借鉴。时间地点:xxx。在去福利院
  • 11-12 博士论文致谢词中科院(优质15篇)
    致谢是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展示出我们对他人的帮助和支持的真诚感激之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致谢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