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2023年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通用9篇)

2023年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通用9篇)

时间:2023-10-04 02:32:33 作者:字海 2023年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通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二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方法)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目标重难点: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名言警句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师引入文章:

三、解题

(一)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 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画。

3、 反馈。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找句子。

3、 反馈。

4、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三) 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四) 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归纳: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 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2、 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 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4、 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这个故事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四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表演课文。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三句名言:(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谁愿意来读一下。

3、你们知道这三句名言的作者是谁吗?

4、齐读。

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有关孔子的小故事。齐读课题《两小儿辩日》。

6、什么叫“辩日”?(两个小孩在讨论有关太阳的问题。)

7、那么两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

1、因为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往常学的课文不大一样,所以要想回答问题,首先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

2、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读懂课文?

3、(1、看注释  2、想一想,猜一猜   3、看图)

4、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后再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想想句子的意思,最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评点: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用“两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的问题,从课文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三、学习课文。

1、两小儿对太阳各自不同的看法是什么?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2、谁愿意字字清楚,句句响亮地为大家把第2小节读一遍。

3、师小结:通顺并不等于快。听老师读一遍,体会老师的读与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不同?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老师在什么地方作了停顿?(多媒体出示停顿符号)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5、谁愿意来读?齐读。

6、师小结:文言文长句要适当的停顿,这样才算是读通顺。

7、谁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8、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又各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反馈第三、四小节。

9、谁能根据下面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各自的理由?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就热些,远的事物离的远就凉些吗?)

10、那怎样才能读好这两段话呢?你认为应该在什么地方作停顿?(多媒体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停顿符号。)

11、作者写两个孩子的对话时用了什么句式?那应该怎么读能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互不相让的语气呢?自由练读。

12、请生朗读。

1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两小儿争辩的场面?(多媒体出示两小儿争辩场面。)

14、你觉不觉得画面少了些什么?(少掉了声音)那你能不能为刚才的画面配上音呢?小组自由练习为画面配音。

15、请生为画面配音。(第一组有字幕提示,第二组无字幕。)

17、小小的问题居然难道了大教育家孔子,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通过朗读再来回味一下这个故事。老师读对白,男生就是第一个小儿,女生是第二个小儿。

(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只是老师对课文内容作了一 点细小的改动,我在古文里应该是“吾”和“余”所以,我把文中的“我”改成了“吾”,另外争辩就要像争辩的样子,为什么文中在第二小节只写了一个人的语言,难道是故意欺负另一个孩子吗?为了还他们一个公平,所以我这样改了“一儿也辩曰”。

18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剧本表演

2、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新两小儿辩日》剧本表演。

(时间:古代的某一天

地点:路边的大树旁

人物:小儿甲    小儿乙    孔子

旁白:孔子去东边巡游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不休,于是就走上前去询问原因。(幕起)

孔子(摆摆手,示意两人停下。):你们在争论什么呀?

(幕落)

(评点: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进行理解与体验,不但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还能促使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五、作业

1、故事表演完了,那为什么太阳刚出来是凉,而中午时比较热呢?为什么太阳刚出来是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呢?两千年前的孔子和两小儿不知道,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老师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其中的一点原因,那就是:(多媒体出示: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和相等的时间里,直射比斜射热量大。所以太阳刚出来是凉,而中午时比较热。我还把它写成了文言文的形式:日初出时斜射大地,故沧沧凉凉;及日中,则直射大地,故热如探汤也。)请你课后也去查阅有关资料找找原因,然后也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文言文的形式告诉孔老夫子。

(评点: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及运用能力。)

2、老师一开始为你们出示了三句孔子的名言,想想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总评: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六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5°角。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阳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产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虑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4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1 000公里,三月初远4 000公里,四月初远达6 4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达16 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17 000公里。……上面的计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百年仍适用。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

(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

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七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八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篇九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