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论文课题的研究方案大全(18篇)

论文课题的研究方案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9 00:31:57 作者:纸韵

计划书是对于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做的规划和安排,它有助于我们明确目标、提升效率,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计划书了吧。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资源和精力,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和理想。计划书是一份重要的工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学习上,我们都可以借助计划书来提高自己的表现和成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具体措施:

1、全体参与课题人员经过认真讨论,制定课题计划并做好具体分工:

肖艳峥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调整研究计划,实施方案设计,阶段性研究报告,结题研究报告,结题论文汇总和撰写。

王磊课题组成员负责理论学习,方向引导,方法指导,整理各种材料。

王丽萍课题组成员负责资料采编与积累,收集整理材料。

王艳利课题组成员协助制定研究计划、撰写论文,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有效练习的研究。

2、利用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活动,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理论知识,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理论水平,并定期写好个人心得体会。

3、认真组织上研究课题课,沟通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定期做阶段性总结,反思。

5、精心备课,注重观课议课: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观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研究成果展示形式:

调查问卷论文课例资料展示。

活动安排:

(1)制定课题组活动计划。

(2)学习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论文著作,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3)以练习设计的方法为主开展研究。

(4)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1)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在教学中收集相关材料。

(2)及时记下教学中的得失,认真反思,总结经验,

计划。

(3)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1)学习有关有效练习的课堂实录并做好反思。

(2)完成课题研究案例,随笔。

(3)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1)课题组成员做一节相关数学课并总结、反思。

(2)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1)撰写课题小结,交流小结。

(2)整理相关资料。

教研室工作琐碎,但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我们力求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问题。上学期,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工较以前有所提高,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初显成效,但在工作中、摸索中,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学期,教研工作还是计划稳扎稳打,从小处着手,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真正使教师从中受益,对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推动作用,不穿新鞋走旧路。

工作重点:

1、完善各项考核制度,规范教研活动;

2、着眼教师专业成长,搞好同课异构;

3、依托学习汇报交流,提高教研成效;

4、抓实课题实施过程,丰富教研成果。

同课异构:

为增强老师的合作意识,避免教师仅自我反思,从本学期起,同课异构活动,程序稍作调整。1、组织同科教师备课前先交流备课思路、基本框架、教学方法。交流后,集体研讨,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师们所提意见进行改进。2、修改后,写出教学设计再上公开课。3、同科教师全上完公开课后,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评课,评课后,教师再写教学反思,反思不仅指个人得失,要结合自身得失与同科教师利弊,写一篇课后反思。使同课异构活动不仅体现在讲课上,更要细化过程。在过程中受益。

集体备课:

在上学期的探索中求发展。本学期,在集体备课方面,真正做到重备轻写。解放教师的手,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仍会排出一下午的时间来进行集体备课,还是以单元进行,要求教师们先自己疏通本单元教材,再进行交流,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来交流、研讨。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本是记录发生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可我们的.教育随笔完成的并不理想,基本上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摘抄。究其原因,老师们还是没有深刻的体会来记录,本学期,每月的教育随笔,我们找一些老师们教学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关注,各献良策,使教育随笔“量”与“质”结合,不为完成任务而写。

教学论坛:

本学期计划将学习汇报交流作为一个引子,铺开我们教学论坛的路。假期内东庐中学的教师来我县进行“讲学稿”的专题讲座,学校组织了部分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计划让这些老师把学习到的我们可取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学习后的一些心得和见解同大家做个汇报交流。共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立足学校实际,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

这是贯穿本学期的一项长期活动。问题即课题,本学期力求解决一个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学期先从小面积入手,部分人先搞一个小专题,实践――反思――总结出一套可行方案后,下学期再大面积铺开。

网络教研:

我校于秋学段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襄垣县开元小学的博客,部分教师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将依托学校博客创建有效的互动平台,促进网络教研良性发展。

(1)跨时空的网络议课。

将某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通过博客发布,然后组织教师或由教师自发通过回复功能进行评价,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发,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

(2)跨学校的集体备课。

发起者提出课题,组织相关教师分别备课并发布在博客上,引领大家相互学习交流评价,并各自进行教学尝试后再进行教学后反思与交流。

毕业论文及研究课题的答辩技巧

要想取得本科学位,甚至取得更高的硕士、博士学位,那么。

答辩是很关键的一环节,想让所有的努力不功亏一篑的话,掌握一些答辩技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

在答辩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千万不可忽视,那么在职硕士论文答辩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可遵循,下面与大家分享:

第一、毕业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第二、在答辩会上,先让毕业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第三、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则规定,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毕业生当场立即做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毕业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做出回答。根据毕业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第四、毕业生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

评语。

第五、召回毕业生,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毕业生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毕业生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大多学院规定,对答辩不能通过的毕业生,提出修改意见,允许毕业生待半年后另行答辩。

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毕业生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简述

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

口号。

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教师研究课题的记载册设计论文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用人机制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教师,教师实践技能提升,才能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现在旅游行业发展非常好,需要很多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力保障。

我国地方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人才不足,己成为制约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阻碍。高校所需的旅游专业教学人才不单是理论知识丰富的,在实践经验、实际操作中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实际上,许多高校在编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上缺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培养一批合格的“双师型”旅游管理教师,促进旅游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简言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一、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分析。

在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师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一般通过旅游科研能力、旅游实践指导能力以及旅游教学能力三部分判定。以教师所具有的“双师型”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进行划分,可将“双师型”教师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

(一)旅游管理专业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初级“双师型”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且获得了助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胜任一门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能力。其次,具有自主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取得了初级导游证或以上的技术职称。最后,参与过旅游实践活动、实训技能训练,且具有一定的旅游实训指导能力,并指导过一轮旅游实训活动或者参加与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等。最后,获得中级导游证书,具有两年在企业一线旅游专业的土作经验,或者参与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旅游实践技能训练并获得了合格证书,能够自主设计旅游模拟实训计划、编写旅游实训实习教材的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教学论文。

相关信息。

的研究或出版过关于旅游学且水准较高的.著作。最后,获得高级导游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旅游专业的土作经验,曾参与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旅游实践技能训练并获得了合格证书。具有高校指导、组织旅游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旅游技能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进行实践创新,指导或编写过旅游学教材,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教学效果显著。

二、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并及时总结反馈学习成果和经验。

安排年轻教师每年寒假及暑假到各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实习。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旅游行业的新趋势、新信息;同时带着旅游专业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工作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仔细记录。

(二)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旅游实习基地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充分利用旅游专业实验室,加大多媒体课和模拟实验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所学技能。

(三)到教育部批准的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

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系部应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我系年轻教师的教学力一法,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四)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

应用型本科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利一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利一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旅游专业应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力一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课程中加大学生的综合实训比例过教师的不范和带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首先,学院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院教师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新入职教师以提高教学技能为主,同时通过寒暑假到旅游企业的一线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认知能力。

其次,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激励是“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管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调动教师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专业教师结构的优化。通过分析行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教师,进而对学生实施教育,是一项长期且有富有意义的土作。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令业的师资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对此努力,以“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优化令业教师结构,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茁壮成长。

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员:

学校:xx小学。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小学英语合作教学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主要研究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1.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3.创建科学的小学英语评价标准及实施办法。

3、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实验班的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化教学模式;

4、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创设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学生评价机制;

5、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总结形成该课题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负责人:杨福稳。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研究具体的小组合作化教学步骤,形成较。

成熟的教学案例。负责人:吕振红。

3.达成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评价机制:

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总结。阶段负责人:骆敏之。

1.研究分组方法,总结出具体成熟的经验论文。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形成较成熟的教学案例。

3.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论文。

教师研究课题的记载册设计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课改前线的一员,我深切地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课堂是为学生而设计的。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又是课改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都有智慧点,都有闪光点,如何才能发掘出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需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形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强调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所以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师生之间是一种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关系。

二、构建心理安全区域,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使学生想要表现,想提“问题”。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而教师是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如何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表现和发展呢?据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愿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所以,我的每一节课都是面带笑容走进教室,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犯规的学生,我也是用微笑的眼神示意他——要注意噢!目的只有一个: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可充分发挥想像力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有一个畅所欲言的学习空间。因此,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我没想过的问题,如:在做“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中,通过对骨进行煅烧和把骨浸在盐酸中证明骨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有学生就提出:如果把同一块骨浸到盐酸中,然后再去煅烧,是不是就没有灰烬了?多好的问题!而提出这样问题的又往往是那些在老师眼中不能安静下来学习的学生。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不怕说错话、不担心受责备,可以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这是他们创造力的催化剂。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具体或并不明确,这是完全正常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论文范文)从欣赏的`角度去帮助或指导他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欣赏是一种心理品质,有欣赏才会有鼓励与保护。

当然,教师也有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这时应坦诚地对待学生的提问,而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不然可能会欲盖弥彰。要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万能的,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也不是什么都知道,学无止境。

三、轻松、有趣地展现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积极作用。生物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能现学现用,学以致用。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展开思维的空间,每一节课都有触动学生的兴奋点,都能激起学生好奇、探索的本性,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和激励。所以,轻松、有趣地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调动思维和老师配合,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上“骨的结构”时,让学生预习后提问:有没有吃过大骨汤?有营养吗?什么营养?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讲开了,连那些开小差的同学也加进来,最后归纳出——补钙。那么钙在骨的哪个结构呢?马上议论声又响起,反应快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结构名称喊出来,反应慢的呢?听到了也赶快翻开书找了起来,很快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了解了骨的结构。我不仅少费口舌,还轻松地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不时有学生举手提问,我从不阻挠,甚至是提倡,能解答的马上解决,不能解答的(有时牵涉到还没学到的知识),我会告诉他在哪节课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并建议他先去了解一下,如在这节课,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炖大骨汤时要加醋?我没有马上给答案,而是告诉他这与下一节“骨的成分”有关,这样学生不会因不能马上得到答案而失落,反而有所期待。

偶然性。游戏中有科学,而科学可不是游戏!所以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学生们都想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都会认真去准备,咨询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当然,随着上实验课次数的增多,我一般只告诉学生我会准备什么,其他的自己想办法,学生也会像做游戏一样开心地计划着。

四、用幽默点缀课堂。

当今时代,幽默感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费,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幽默经常被老师用来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这种批评的特点是点而不破,既解决问题,又不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课堂45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要求学生时时专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善于发现教室内的各种表象,善于捕捉各种契机,然后及时地进行幽默处理,以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适时地发挥恰当的幽默,既能感染和吸引学生,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像资料综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感知。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由于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教师可利用因特网等渠道收集大量的生物课程资源,用多媒体组合,以便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生物形象的感性材料。

总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用人文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我愿意和所有的同行一道,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下去。

“初中语文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试题的命制”课题研究方案

区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改造研究是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申报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初中改造教学过程项目研究”的子课题,“初中语文学科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试题的命制”是其研究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全面落实《济南市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基本规程》,贯彻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综合提高初中语文学科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试题的命制水平,特制定此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宏观领域)。

我国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以来力度最大、内容最深刻的一次。新课程实施至今许多难题、瓶颈问题亟待攻关特别有待于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与验证、反思。新课程语文教学也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面临着系列新问题。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了这么多年许多矛盾仍然没有解决更不要说新课程开辟的新的教学领域。本课题所研究的正是这类问题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基本点。

2、教学的实际情形(微观领域)。

考试的内容和样式成为强有力的隐性目标,怎么考试就怎么教,教育的功利目的太强势,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学和考试之间到底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矛盾逻辑关系,要认真研究。

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评价,主要受高利害的中考、高考的影响,教师在这个领域严重失语,而这类高利害的考试还处在摸索阶段,需要听到一线教师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建议和诉求。

3、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情形。

一是同类型的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试评价方面,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指导纲要,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多数人能够认可的实施方案和示例性成果。第二是缺乏整合,缺乏以实践为基础、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认真研究与实验的平台。

4、区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改造的要求。

8月,历城区教育局制定了《济南市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基本规程(试行)》,规范初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同时提出:让教学成绩成为教学过程改造的自然结果的基本理念,要求塌下身子改造教学过程,继而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在《规程》的引领下,全区开始了改造教学过程的实践探索。

8月区教育局开始建设规范的学科教学活动,在修订《规程》的基础上,颁发了新修订的《济南市历城区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主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体,将规程落实在学科教学的过程,目标是建立各学科教学的规范体系。区域初中教学过程改造研究方案强调:教学过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辅导、考试评价与反馈五部分构成,因此,对“考试评价与反馈”的改造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月,教育部公布了初中阶段新的课程标准,为规范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3月30日,在教育局规程和语文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引领下,“语文学科改造教学过程系统策略研究方案”制定,为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学科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试题的命制研究”的可行性上提供了保障。

1、不能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适切的学习目标来科学命制试题,试题难度过大,科学性不强。

2、检测试题命制粗糙、随意,形式单一,内容单板,缺乏创新性和探究性。

3、试题结构模式化,试题材料陈旧化,题型设计单一化,试题答案标准化。检测试题很少根据学生实际设置选做题。

4、许多试题没有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阅读试题的考查中出现考点重复,试题设计不科学,开放性试题没有处理好“放”与“收”的问题,出现了毫无边际的主观试题。试题形式只要以简答的形式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不够。

6、阅读试题的设计中也严重出现了“就此文出此题”的情况,缺少对学生迁移拓展能力的考查。在试题题干的设计引导上缺少语文特有语言魅力,没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上述问题,影响了教师检测所应该达到的效果,不利于更好地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严重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提高检测试题的命制水平,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意义。

语文教学与评价一直是难以解决的一对矛盾。按照新课程精神教学,又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迎合考试又阻碍国家新课程的实施。这对矛盾,长期困扰着学校、教师和学生,引起无数家长的不安,也是社会对基础教育意见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研究,目的在探究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规律,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功能,并在二者之间寻求能够缓解矛盾、两全其美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之路。从而为区域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造画上圆满的句点。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根本属性是人类智慧复演的过程,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教与学统一和学科规律。对语文学科而言,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明确的定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同时规定: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教会学生会读书,能写作;丰厚其文化和精神;构建起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课堂要尤其注重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部分学习方法的构建、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和语文思维的培养;尤其注重指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语言的品味和赏析,形成个性化体验。语文教师要努力把握整个学科规律,自觉敬畏课程标准。

(二)研究目标。

基于对课题“语文学科改造教学过程系统策略研究”的理解,本课题研究力图达到以下目标:以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为指导,基本建立语文新课程标准统领下的语文教学过程规范体系,研究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学生合作学习中薄弱环节的改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通过对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试题的命制研究,带动对中考语文试题的研究扩展到对初中语文考试命题的性质和作用、结构和功能、程序和要点、原则和导向等理论层面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我们教师平时测验和考试命题的科学性,提高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考试命题的“科学性”界定为试题设计的情境性、层次的基础性、智能的自觉性、题型的开放性、选材的规范性和教育的综合性。如语文试题的教育性不能是赤裸裸的说教,而是在测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考查其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水平,即命题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是环环相扣的,对考试试题的研究必然会引起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其他四个环节的审视和研究,这些研究是相辅相依的,()该课题的研究是以考试试题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四个环节质量的提高,以之提高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此使教研组成员的专业自身发展更上一层。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评价改革进行综合研究。包括中考这样的高利害考试和平时学业合格性的考试、诊断式考试、过程评价式考试等等,如何科学实现科学评价,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学习阶段,什么样的评价内容,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对语文课程教学起到正确导向、积极督促的`作用,使考试评价客观有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

根据本课题的实践性质,列出如下10个子课题:

这些子课题从教学和考试结合的角度切入,较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总课题的基本研究领域,主旨明确,提出了一线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冲击力,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觉得做这种课题是在做自己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这个课题的最大特点,是与常规教学同步,不会造成“额外负担”。

到目前为止,以上10个子课题,都由本校语文教师专项承担,定点突破。

现在的问题是,课题立项后,该怎么做。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进行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和研究层面上要着重注意哪些问题,或者说从哪些方面探索,才可能让这个课题做得有意义,这需要我们共同思考。下面我列举一些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内需要重点探讨的系列问题。

(1)检测如何体现对过程的评价,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诸多难点的有效的钥匙,如何测评阅读过程、写作过程,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等等,都应作为研究重点。

(2)写作教学要把写作教学做成学生发展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生命的需要,这样的目标只能通过有创意的表达、个性化的表达路径才能达到。研究和实践如何把作文同学生的理性世界、感情世界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把写作文做成一种技术活,只在作文方式方法上做文章。

(3)综合性学习是新的教学领域,要研究怎样设计和实施才能接近课程设计的理想状态。

(4)语文知识教学怎样走出误区,怎样使这种过去的无效教学真正能够具备支撑学生阅读和写作功能,能够发展学生智慧。

(5)什么样的考试是合科学、合人心,真正实现考试功能的?

(6)怎样兼顾语文测评中显性的近期效益和远期的隐性效益,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行方式及步骤。

(一)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辅以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资料分析和比较法、调查问卷法、经验总结法等。

实证研究法即通过试题命制过程中大量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在教学事实中发现问题,然后对教学事实的分析归纳,寻找改造教学问题的规律、方法,在新的教学事实中运用得出的规律和方法,验证改造的效果,这是本课题实证研究的基本路径。

行动研究法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使研究与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落实于改造教学过程的实践上。

(二)课题研究的运行方式。

1、全区维度。教研室从全区的层面基于学科对教学过程改造进行研究;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员以突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主线,进行语文学科改造教学过程系统策略研究,构建学科教学过程的行为系统和学科建设的评价系统。

(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总负责人:陈允红陈法国赵延勇王孝珍。

负责:(1)设计总体计划、安排人员分工;联络指导机构,保障经费开支。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3)设计研究方案,搜集研究数据,分析研究情况,撰写阶段性成果或研究报告。

2、各年级负责人:谷立华王元勋张甲芳。

负责:(1)督促本级部人员按照分工开展语文命题的课题研究。

(3)整理并总结本级部课题实施的相关资料(数据成果教育随笔论文等)。

负责:(1)按照分工开展语文命题的课题研究。

(2)整理并总结所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成果、教育随笔论文等)。

“初中语文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试题的命制”课题研究方案

子课题名称/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

(四)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2、17---2014、3、2)。

(2)全组认真学习习近平五年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试卷试题,研究学考动向,学习市统一阅卷情况及评分细节处理和注意事项。

(3)各子课题明确研究任务、方向,形成可预测的系统的研究策略。

形成各研究子课题规范的策略,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验证,各子课题进行阶段性报告。

第二阶段(2014、3、3---2014、6)。

对课题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各研究子课题的实证总结报告。

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的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心说”、“琴者心也”等音乐思想,在我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的音乐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思想来源、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关键词:李贽思想来源音乐思想。

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其重要著作除《焚书》外,还有《藏书》、《续藏书》及《史纲评要》等。他的思想及理论涉及范围较广,多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佛学、儒学、美学、史学思想等方面,也有对其整个人生发展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而他独具创新性的音乐理论及其产生的根源,则受到了音乐学界的关注。

高峰在其《李贽人生简论》一文中提到了李贽的传统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他后来思想的形成的前提条件。作者认为他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其思想构成较为繁杂,心学、禅学、道家对其思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戴峰也认为心学、禅学和道家对李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禅宗思想启示了他,使他从禅学之中吸取合理的营养,重视“本心”、“真心”,并构筑了“童心说”的理论框架。与此同时,作者在《论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第4期)中还提到李贽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相似,不过,作者还在文章最后指出,“童心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止于禅学和庄学。

左东岭和杨雷的《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心说》(《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则认为,李贽提出的初心、本心及真心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指人心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并与后天被熏染过的世俗之心相对。李贽视童心谓虚净空明之体的见解,直接导源于其禅宗思想,就是以《金刚经》为基本经典的慧能南宗禅的基本观点。因此他们赞同禅宗思想是李贽“童心说”思想产生的根源。

蔡仲德在其《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李贽的美学思想基本精神是重视自然、重视真,其基本倾向是道家的,是对道家美学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吴静的《从李贽的“童心”说论其音乐美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中,在分析李贽音乐美学思想来源时,基本上接受蔡仲德先生的观点,即认为李贽思想综合了儒道两家,改造和超越了儒道两家,而根源上还是在道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余京的《从李贽的“童心说”看莫扎特钢琴音乐作品的性格特征》(《歌海》第3期)与肖红娜的《李贽“童心说”对先秦儒道的继承与发展》(《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第1期)等。

而石教余与向德富则认为先秦儒家思想作为古代的重要思想,对于李贽思想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论先秦儒学对李贽思想的影响》(《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第3期)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李贽的反孔批儒曾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其曾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不容回避的事”,但是仍要看到其基本思想对儒家观念的倾向。还有学者认为,虽然李贽思想的组成是多元的,传统儒、墨、道、法等家思想都是其思想的来源,但墨家思想是其重要的来源之一。赞成这一观点的文章是薛柏成和杨秀慧的《论墨家思想对李贽思想形成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第2期)。作者认为,李贽在其《墨子批选·卷一兼爱》中大胆地批驳了孟子的学说而表彰墨子的理论,这足以反映了李贽极力推崇墨子学说。另外,作者认为李贽受墨家思想影响是有其社会基础的。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同样崇尚墨学的学者焦竑交往甚密,而焦竑的“异端”思想对李贽有着一定的影响。

虽然这个问题仍有分歧,但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都是同意蔡仲德的观点,即李贽的音乐思想的根源是在道家。李贽的音乐思想来源究竟是墨家、道家、法家,还是儒学、庄学,这个问题不易回答,似乎学者们的观点都有着较为充分的理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各种思想的影子,这也成为其独特的音乐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

正因为李贽思想来源的多元化,才使他的音乐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其音乐思想的文章、著作已大量存在。蔡仲德在《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李贽生平,然后从“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以自然之为美”、“诉心中之不平”、“声音之道可与禅通”、“琴者,心也……所以吟其心也”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李贽思想的来源、特征及其音乐美学理论的内在涵义。

关于“童心说”,杜洪泉《论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惠州学院学报》第1期)中论述到,李贽反对宋明理学对音乐的束缚,提出“童心说”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明中叶以来音乐主情性思潮。吴静在《从李贽的“童心”说论其音乐美学思想》中,从对“童心说”的分析入手来认识其音乐美学思想。文章中介绍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音乐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与思想来源。作者认为“童心”说是其音乐理论的基础。在于平《徐渭、李贽、汤显祖、李渔乐舞思想述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中,作者认为“吟其心”作为李贽乐舞思想的基本点,是有其特定内涵的。所谓“吟其心”是吟其“童心”,而李贽的“吟其心”之所以重吟心之“初”与心之“真”。作者认为其动机有二,即重乐之“今”与乐之“情”。

关于李贽的“琴者心也”命题,许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如蔡仲德先生在其《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就曾有过详细的阐述。他认为“琴者心也”是对“琴者禁也”传统思想的公开挑战,“(该命题)使琴由禁欲主义的工具变为自由表现‘童心’、自由抒发情性的手段”。另外,叶明春、苗建华等人在其各自的博士论文中也阐发了类似的看法。而修海林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一书中论及李贽的“琴者心也”命题时却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并非所有讲‘情性’的,就必是反传统的或绝对的离经叛道”;“琴乐的教化功能和表情功能就同他们各有不同的音乐存在方式一样,并不存在必然的相互排斥的`关系”。

王维的《对李贽“琴者心也”音乐美学思想的探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第4期)在对“琴者,心也”命题的评价上和蔡仲德有所区别,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内部批判关系,并未裂变出儒学范畴之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文章主要从儒家思想在明代历史条件下的转型着眼,论证了“琴者,心也”命题与“琴者,禁也”命题之间在内在理论上的继承性。胡健和张国花《从琴论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求索》年第5期)的主要观点是“吟其心”的琴论是以童心说为美学基础的。文章中还提到“琴者……吟其心也”的命题是其童心说在音乐美学中的具体化,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艺术个性与风格多样的尊重与向往。孙杨在《浅谈以李贽为代表的反“淡和”主情思潮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提到,“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是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对琴论史的重大突破。作者认为,这一命题是对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琴论史的颠覆。

以上这些文章大多是研究李贽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品,基本上能反映和涵盖李贽最为重要的音乐思想内涵和价值。除了研究其音乐思想的文章外,也有专门评价其美学思想贡献的文章。例如:谢真元在《中华美学史上的明珠——李贽童心说的美学贡献》(《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中认为“童心说”的美学价值可与天地相始终,理应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他还认为“童心说”集中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潮流。其理论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不仅对于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作者对于李贽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也是非常恰当的。

目前研究李贽的美学思想的文章已有一些,但是大多是就“童心说”这一思想进行研究和评价,似乎评价李贽其它音乐思想的研究和评论文章并不多见。因而本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总结,使李贽音乐思想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版.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版.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

论文摘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通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课的类型设计、活动程序设计与师生角色设计等途径彰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

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学教学现实性的相关研究来看。数学教学现实性的重要性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政策性的课标到各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无不反映出数学教学现实性正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数学学科本身的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学生的数学思维、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发展。然而,目前的研究中,仅仅是将“现实性”与“趣味性”、“情境性”等并列起来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特征来谈,有时候也常常被“生活化”所取代,或是要么从其中一个细微的方面研究(现实性问题解决),很少将“现实性”单独拿出来研究并上升到教学认识层面,也很少独立研究学生的现实性状况。我们认为,这尚不能足以体现出“现实性”本身的特性,所以本文的出发点,是站在前研究的肩膀上从一个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作专门性的论述。

小学数学教学有它的特殊性,作为学生初始学习数学这一高度抽象的学科,如果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和书本习题的解答。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枯燥乏味的更是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使数学教学变得较为轻松、有趣和高效。但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也要突出数学的本质。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所以,一个“适当”和“度”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境化的取向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但我们同时又应当努力防止与纠正各种极端化的主张与片面化的做法。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努力作好诸多对立面之间的适当平衡,这不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进行再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得以体现的过程。教学活动综合性强、涉及面宽,其设计除了总体构思,还有许多分项策划,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定向);教学内容设计(定点,即确定重难点和要点);课的类型设计(定型);活动程序设计(定序);师生角色设计(定位)等等。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在上述五方面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2。1“定向”――目标设计。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有赖于既定目标的导引,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这种实践便是一种盲目的试误行动,无法评价其合理性,也无从检验其有效性。教学活动亦然,设计教学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设计出准确、全面而清晰的教学活动目标,以此为出发点,通盘考虑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适合性,以此为尺度来检验教与学的质量。目标设计的实质是把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具体化,它要求设计者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考虑:需要学什么(文化价值),学了有何用(工具价值),学了能怎样(育人价值)。进而结合现实的这一课(或单元)考虑: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技能),如何助其会学(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如何使其乐学(兴趣、习惯、责任感、成功感、自信心)。由于活动及其内容所具有的价值多样性与活动设计者价值追求的相对专一性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而,目标设计过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价值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需求,改变传统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和应试习题解答的取向,要适当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和提高数学思维是我们在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教学目标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如果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忽视教学的现实性,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很难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因此,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我们就要关注小学数学的现实性问题。

2。2“定点”――内容设计。

所谓“点”,即通常说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本章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并通过对教学内容深度、难度与学生现有学习实力的权衡来确定教学的难点。也有论者加进了“要点”这一概念,认为教学要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则是教材的整体脉络。由此可见,内容要点可以在教材中独立存在,具体到一课教学中,教学重点则应是对要点间内在联系的总体把握。重点之“点”,在设计时是点,而在教学实施中则展开为“线”甚至“面”。可以说,内容设计中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是理顺教学思路的基础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它鲜明的现实性。我们不能否认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但也不能否认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既包括对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的掌握也包括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概念、原理和公式的认识和运用。这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究竟谁是教学的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2。3“定型”――课型设计。

目标与思路既定,就要为之寻找合适的课型,课型实际上是实现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思路的保障系统。经人们长期课堂实践而探索出来的课型多不胜数,因而,设计课型,实质上仍是一个选择和重组的问题。以往的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讲授课,这是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物资条件共同决定的。我们不否认讲授课在传授知识方面的高效性,它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课型。但是,讲授课只是众多课型中的一种,而且它自身也有着不足,尤其是在适用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某一原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采用活动课或者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课型来彰显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2。4“定序”――程序设计。

师生是教学活动系统中最积极的因素,各自的角色地位以及由这地位所决定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的“活性”及其效率而言,至关重要。我国中小学界一般倾向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每一具体的场合,主导该怎样“导”,主体又该怎样地“主”,不是一律的。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条件下,主导主体的具体角色也是不同的。如有人认为。在侧重能力训练的教学中,教师有如教练员,学生有如运动员。又有人主张,在“探究一研讨”教学中,教师应以“旁观者”姿态出现于学生的探究阶段,又以“组织者”身份活跃于学生的研讨阶段。角色定位不当。必影响教学效果的质与量,如教师仅仅充当信息发布者,一味灌输,或充当牧羊人,任其自流,都不能造成和谐的教学状态。

具体说来,要彰显小学数学的现实性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和了解师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总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她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具体的人。数学教学不仅是学习应用广泛、逻辑严密的数学科学,还有学习数学的人。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次严肃负责的备课活动中,绝无任何现成的目标、重点、课型、程序或角色位置拿过来便适用的。教师必须对他工作所涉及的所有对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权衡直至做出决断。

教师把自己的智慧、才干、情感、个性等本质力量悉数发挥于教学这种对象性活动之中,使教学这种劳动于他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使教学这种日复一日看似平凡的工作充满了个性特征,充满了兴奋和喜悦,令人赏心悦目,具有了美的特质,也正因为如此,备课这种创造性劳动才更需要美的或艺术的法则来规范和指导。

3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思考反映了当代数学教育的理念特别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数学教育的核心在于“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当每一个学生所获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自如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促进他们的推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时,这样的数学对这个学生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深入研究。为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帮助,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2】叶柱。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j]。内蒙古教育,20xx,(1):33―34。

【3】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xx,(9):41―45。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教育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有效可行的方法。开发《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资源,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机器机构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和教学情境设计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1教学改革背景。

工学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校企合作”。基础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有共同的着力点,既能保证企业的效益,又能利用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必须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共赢”,这是工学结合是否能实质性推进的关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核心技能、适应岗位变化的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的拓展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姜大源教授的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与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理论,[4]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资格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形成对应专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技能与能力需求,然后逐一把它解构,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5]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工作项目完成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必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是根据企业产品生产流程而确立,教学内容是围绕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而展开,学习情景是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互融,设计出来对企业真实环境的再现,同时又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的。

蓬勃发展中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富盟电子科技进行“引企入校”合作以来,逐步丰富了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机械类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开发中,能与富盟科技的技术负责人一起探讨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结合目前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对《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式教育,分析其工作领域,开发设计其教学情境。

3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机构设计与零部件》课程学习领域对应的主要是机器机构中典型机构的设计,零件的选用等典型工作任务,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普适性强,应用面广,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机器机构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相关标准、手册、规范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和使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教师,教师的技能会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来开发教学资源和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引导文、参考手册等资料,制订指定机器机构的结构分析、设计和维护的作业计划,实施并检查反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技能的要求来合理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机构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材料等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让学生理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按计划和要求完成指定机构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传动系统零部件设计、轴系零部件设计、机械连接设计、编制设计说明书和相关的技术文件等项目。在企业中,设计师主要完成的工作和组织方式也是一样的,但他们必须按照企业的规范进行。在教学中,我们也特别注意学生相关标准、手册的应用以及企业规范的渗透。

4以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每一个学习情境均为一个或几个独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或重组。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学习情境的设计要尽量覆盖常见的生产对象,并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调整任务载体。

《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尽量覆盖机械设备中所有的零部件及典型机构,同时糅合了工程力学中的使用计算部分的内容。通过对常见、典型机械设备的设计、分析、使用、维修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缝纫机、单缸内燃机、自行车、千斤顶和带式运输机等典型机器的分析和设计为任务载体,共设计5个学习情境:缝纫机的拆装与机构设计(14学时)、单缸内燃机的.拆装与机构设计(10学时)、自行车的拆装与机构设计(8学时)、千斤顶的拆装与机构设计(12学时)、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60学时)。

学习情境按照从简单机器到较复杂机器的机构分析及其零部件设计的工作过程进行排序,覆盖了课程学习领域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由于选择的典型机器是由机构和零部件组成的,所以先分析各零部件和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再整体分析总装的设计。每一个学习情境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作过程。

5以设计小组设计目标组织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设计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不同的任务(机构不同或原始数据不同),由设计小组的组长进行分工协调,以最终完成设计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规范和工作过程的组织实施为评价依据,来组织教学。

实施中以任务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个工作阶段该进行的学习环节和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具有的能力特征。也展示学生学习后根据任务应完成的项目包含的内容。

在组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严格工作规范,强化过程考核,注重结果分析,多讨论,围绕培养他们的核心能力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

6启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但是它具体的操作性还在不断地探讨中。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师资队伍。我们需要高学历、懂教育的师资,更需要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熟悉工作过程的老师傅,更需要能将二者结合的那些有工程经验,又取得高学历的那些“能师巧匠”。好的双师型的教师,是深刻领会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思想和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保障,也是搞好教学的保障。

(2)课程设计。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有若干种方法,关键的就是提炼的高度和后期教学的组织,这一点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以提高。

(3)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的投入是高职院校面对的巨大挑战。国家重视高职教育的政策很多,可实质性的投入相对没有加大。高职院校的经费基准没有本科高,可是学生需要的实习实训成本高,我们的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更新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阻碍。期待政策的倾向性。

(4)教学组织。在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下,教学的组织是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项目化的形式是主要的,我们正在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

7结束语。

目前,我们已经编写完成《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教材,已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发本课程其他的课程资源,并将对更多的教学资源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开发。我们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吸收“引企入校”的营养成分,借示范性建设的东风,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高职教育的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备更新、师资培养等方面争取早日取得重大突破。为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有很强竞争力、长远的发展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6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7(8):8~10。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教育论文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

[2]沈建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33—34。

[3]王洪梅。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m]。北京:语文出版社,。8。

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的研究综述论文

对出土乐器进行测音研究,是音乐考古学的核心工作,也是音乐考古学区别于一般考古学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目前的测音研究,在技术、方法和软硬件设施上都有新的进展,但普遍侧重于乐器音高的测定分析,而对于乐器音色的测试研究则较为欠缺。

笔者觉得,对于出土乐器进行音高测定,当然是必须从事的音乐考古工作,但测音研究不能仅限于此,还应该包括对出土乐器音响品质的测定。出土乐器由于长久埋藏地下,本身会产生一定的物理、化学变化,其音响品质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出土乐器的音高和音色均非当时原有。但是,这些变化的范围应是有限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音响测试,从一定程度上来了解古代乐器的音色,以及乐器的音列或音阶结构。

实际上,每种古代乐器在设计制造时都会考虑到音响品质,并会产生阶段性的变化。比如石磬,从早期的单件特磬,到商周时代的编磬,期间随着选材、制造技术和工艺的发展,音色也一定会随之发生改变,总体上表现出古人对石磬良好音色的历时性追求。对不同历史时期石磬的音色加以测试,能够得出具体的声谱和相关的音响参数,由此再进行主、客观结合的音响评价,可以探索石磬制造中音色发展变化的历史特点和规律。由此看来,一些零散或单件出土的乐器,虽然不能研究其音列或音阶结构,但却可以用于音色研究,因此它们均有音响测试的必要和价值。出土乐器的音色,既有个体差异,也有时代、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因此,需要积累更多资料和数据,方可对出土乐器的音色进行定量分析。

二、出土乐器复原研究。

对于出土乐器而言,通过复原研究,有助于了解乐器的设计制造、音响性能、安置和演奏方式等。笔者理解的乐器复原大体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对出土乐器形态的复原,二是对出土乐器音列或音阶组合的复原。

对出土乐器形态的复原,可以是出土乐器原器的复原,也可依据出土乐器原器,进行复制或仿制,还可参照乐器图像进行仿制。需要指出的是,参照乐器图像进行的复原,只能局限于仿制的层面,其真实性自然要弱于依据乐器实物进行的复制或仿制实验。

出土乐器原器的复原,指的是对出土乐器残品的修复。由于有些出土乐器已经断裂残损,所以需要利用文物修复技术对原器进行复原。经过复原之后,有些乐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失其音响。如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葬西周晚期编磬、山东章丘洛庄汉墓编磬,出土后均有一些残断,经过拼复粘合,绝大多数能够击奏发音,并且保持其在原有组合中的相对音高,为我们研究编磬的音阶组合提供了条件。过去由于缺乏经验,对残断编磬一般未予测音,芮国编磬和洛庄汉墓编磬的修复工作,为现存大量残断编磬的复原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依据出土乐器原器进行复制,从制作材料、尺寸、重量、工艺和音响等方面,都要求与原器保持高度一致。乐器的仿制则不同,它在这些方面并无十分严格的要求,有时可能仅达到形似。前者如学术界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研究,后者如对敦煌壁画古乐器的仿制。

目前中国学者在出土乐器复原探索方面所做工作尚不普遍,而西方学者比较重视出土乐器的复原研究,他们通常在从事乐器形制研究的同时,制造出乐器的复制或仿制品,并对其进行演奏实践的探索。,在天津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上,不少西方学者带来了他们制作的出土乐器复制和仿制品,并在专场音乐会中演奏了骨笛、陶哨、陶号、口弦、鼓等乐器,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流散古乐器研究。

有不少中国出土的古代乐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流散于中国大陆不同省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亚澳一些国家,并分别有公、私收藏。在流散古乐器当中,尤以青铜钟类乐器为最。这里试举我接触过的实例略做介绍:。

一例是速钟。1985年出土于陕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当时共出青铜编钟和编镩18件,后来有5件编钟被盗并流失。国内现存13件,其中包括速钟4件、无铭编钟6件以及编镩3件,均藏陕西眉县博物馆。后来获知,速钟在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1件,美国纽约范季融收藏1件,还有1件现存香港私人藏家。经过形制、纹饰、铭文和测音结果比对,可知克利夫兰所藏f钟应为8件组合编钟的第一件,纽约范氏所藏速钟为全套8件之第七钟。目前第五、第六钟尚未现身,惟盼来日能够珠联璧合。

另一例是虢叔旅钟。早年出土于陕西长安河蠕之中,清代学者业已着录,后流藏于国内和日本。据今所知,虢叔旅钟现存5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和京都泉屋博古馆。通过形制、纹饰、铭文和测音结果比对,可知虢叔旅钟全套应为8件,现存5件分别属于第一、第二、第四、第六和第七钟,目前尚有3件下落不明。

有些流散乐器形制独特,目前在国内藏品中尚无同例,因而殊为珍贵。有些流散乐器原本属于编组乐器的一部分,有些属于同一人所作器,但现在却分藏世界各地,不知其音阶组合。当然,对于流散乐器的寻访考察,并非仅限于对失群乐器组合的探讨,还可将流散乐器与现有的科学发掘品加以比较,以判断流散乐器的出土地点或范围,乃至其族属和考古学文化。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各方协作,对流散乐器进行全面考察,为中国古代乐器研究做出贡献。

四、古乐器辨伪研究。

目前国内外收藏的古乐器,尤其是一些传世品,真伪糅杂,需要加以辨别。如大家熟悉的太室埙和韶埙,常被一些古代音乐史着述所称引。这些陶埙现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均系个人捐赠,来历不明。经过实物观测,我认为它们十分可疑,不能作为实用乐器。如太室埙,其吹孔为两面对开的v形凹口,这种形制的吹孔根本无法吹响。埙的制作较为粗陋,埙体按孔排列也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其铭文中的“太室埙”三字,在字的构形上也有疑点。综合看来,这些埙恐属伪作。

青铜乐器的作伪更为常见。以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虢叔旅钟”为例,这件钟为甬钟,舞饰变形夔纹,篆饰斜角双头兽纹,鼓饰顾夔纹,右侧鼓饰小鸟纹,钟体内壁有隧,属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编钟常见的形制。编钟的钲间和左鼓有铭文20字,其中有“虢叔旅”字样。以此钟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虢叔旅钟比较,纹饰有明显差异。弗利尔钟的铭文,内容仿自传世虢叔旅钟,但从字体和语例看均有疑点。经过综合考察,可知弗利尔所藏这件“虢叔旅钟”的铭文乃后刻,应是器真铭伪。

再如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宗周钟”,铭文乃仿自传世宗周钟。旧金山这件钟的铭文,钲间、左鼓部分与传世宗周钟相同,但转接至右鼓即露出作伪马脚;传世宗周钟铭文由左鼓接至背面右鼓,与旧金山钟显异。传世宗周钟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从形制、纹饰和铭文看属于西周晚期作品,作器者为周厉王,已成学界共识。而旧金山钟从形制和纹饰看应属春秋时期制品,铭文显系后刻,因此这件“宗周钟”也属于器真铭伪。

五、有关出土文献研究。

考古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书籍等,目前学术界统称为“出土文献”。这些资料当中,包含有古代音乐理论、音乐事物和音乐史事等记述,对于研究当时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出土文献资料较多,其中以楚简和秦简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如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现的战国中期竹简,书写内容属于儒道典籍,其中包含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有些方面可以与《乐记》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乐记》的成书年代加以重新审视。

又如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的战国楚简,目前已经陆续出版齐全,其中也包含一些音乐方面的内容。如上博简第四册所收定名为《采风曲目》的部分,涉及一些乐律文字,有些与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相同,有些文字目前还难以确认,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再如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楚简,现在已经有部分资料结集出版。清华简的内容,有些涉及周初饮至典礼中的仪式音乐活动,如《耆夜》讲周武王和周公饮酒作诗,其中周武王致毕公诗中有“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周公致武王诗有“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清华简尚未完全公布,我们应关注有关资料的发表和研究。

秦简方面的资料,可以举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所出为例,其中涉及乐律的文字,包含五音、十二律以及有关的律数和大数等,整理者定名为《律书》。放马滩简《律书》的生律法,与《吕氏春秋》属于同一理论体系。从简文透露的信息看,六十律的理论探索可能在战国晚期已经萌生。放马滩简还有乐律与五行、时辰、术数、占卜等关系的记述,均需做深入探讨。

涉及音乐方面的出土文献资料,其特点是较为零散,需要从事专门的收集、梳理和分析。以往研究者大多来自于古文字学界、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音乐考古学者较少参与。我们应注意学习和吸纳新的成果,积极参与有关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

六、民族志类比研究。

对于考古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借助民族志资料加以类比。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属于民族考古学学科范畴。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可以借鉴民族考古学民族志类比的方法。目前音乐民族志资料主要由民族音乐学者通过田野考察来获取和建立,音乐考古学者应该依靠和利用这些资料,同时还应积极从事实地考察,收集有关的民族志资料。

试以出土的先秦和汉代笛类乐器为例,来说明民族志类比方法的应用。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篪,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竹笛,甘肃居延汉代遗址竹笛,其按孔的开设都是先将竹面削平,然后再在上面开孔。这种做法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有所存在,如景颇族之“比笋”、门巴族之“里令”等。如果对有关民族志记载做深入的实地考察,再与考古发现的笛类乐器加以类比,就有可能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甘肃居延汉笛的奏法,过去一般认为是横吹,但通过考察其形制,并进行民族志类比,发现其奏法应为竖吹。居延汉笛的形制较为独特,它的管端保留竹节,但未将其挖通,这样就自然堵住管腔。竹节两侧各有一个小孔,两孔间表皮削平。类似形制的竹管乐器,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的“竖吹其篥”(又名“曲篥”、“七篥”或“体篥”),以及云南德宏的德昂族“结腊”(又称“布垒”或“直笛”),其奏法均为竖吹。只是竹节两端的小孔上盖有一薄竹片并加以固定,吹奏时,气流经过竹节两端小孔,从而激发边棱发音。经过比较,可知居延汉笛竹节两端的小孔,原来也应有一薄竹片覆盖,其奏法与民族志资料所载相同,即应为竖吹。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教育论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影响着当今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提高和拓展了它与生物科学的整合范围,使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突显优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直观、形象、生动乃至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种主动、独立、体验和探究和学习环境;从而促使教师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新课改素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动去获取知识,能真正促进教学重心从“教”向“学”的转移。旧的教学模式,一本教材、一幅挂图,以教师的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和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资源大大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动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生命的起源”一直是自然科学探究史中的一个神秘话题,并且至今没人能对地球上第一个生命是如何出现的这一问题给出定论。当我把这个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了活跃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看到学生们因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时,我引导学生去搜集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的各种确凿证据,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搜集和获取的声像、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科学推测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观点;并以多媒体课的形式全班展开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的起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项目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新课改素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对象:

我选择所带的初二年级(3―7)班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初二(7)班做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另外选择了7―8个信息技术素养及生物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共同去探讨确立研究的课题和研究的方案。

三、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题将采用实验班进行资料搜集。安排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材料,然后制成文稿等形式。学生搜集的有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资料有图片、文字和课件等形式。搜集的内容有陨石撞地球的图片,“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什么?”“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及其争议”等内容。

教师个人也上网查到了许多有关资料和课件,其内容有;

(1)、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教材配套“视频资料”。

(2)、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及相关证据。

文献法:查阅以往的研究文献关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探究实验”等问题的论述,从中提炼出学生“实践能力”所包括的'内容、“探究生物教学”的研究现状等,从而使整个研究的概念体系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之上。

实验法:对初二、7班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探究《地球上生命起源》。

调查法:对同一年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及对研究组成员的探究过程进行相关调查。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0---2005、11)。

我校也在10月接受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在这项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确立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确立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06、3---2006、5)在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基础上,进入课题探究的实践阶段,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为教学案例,实现验证“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探究。

此阶段主要完成以下的任务:

1、成果展示。

2、探究结果。

3、能力提升。

4、总结。

四、研究目标:

1.研究成果目标。

旧的教学模式,一本教材、一幅挂图,以教师的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和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资源大大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动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去获取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的各种确凿证据,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搜集和获取的声像、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科学推测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观点以多媒体课的形式全班展开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的起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项目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新课改素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逐步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真理、知识的过程,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氛围。具体的说就是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探究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提高和拓展了它与生物科学的整合范围,使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突显优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直观、形象、生动乃至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种主动、独立、体验和探究和学习环境;从而促使教师摈弃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新课改素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动去获取知识,能真正促进教学重心从“教”向“学”的转移。

3.学生目标:

可见让学生学会用查阅。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五、研究内容和措施。

本课题拟分别从七年级(3----9)班级入手,以基本教材为内容,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进行主动获取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教材的钻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表达的综合能力。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准备。

召开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落实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2.实施。

学生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相关信息。

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进行成果展示。

案例:《地球上生命起源》。

3.总结。

经过对本课题探究性的研究的总结和反思,然后撰写出相关的论文。

六、研究初步效果。

本课题经过多半年的探索、研究、实践,现已基本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主要取得以下初步效果:

1.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以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加强训练,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植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知识信息,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的独创力、、变通性以及想象力等都得到提高。

3.本人撰写出的相关论文《浅议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获市级三等奖。

七、几点体会和感想。

在整个教学探究过程中,我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原理;在学生的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到的作用,将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将“问题”交由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主动发。经过半年多的探究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已经结题。半年多的研究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2)通过研究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探究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培养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如课题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学校多媒体设备无法与新课改研究相配套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教育论文

(一)课题及其类别。

我们知道,一般性的课题按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如下几种分类:

按照研究的深度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描述性课题是指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详细地描述,这是最基本的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社会现象之间因果关系,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层次较高,难度较大;预测性课题指在弄清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研究层次最高,对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课题的大小可分为宏观课题、中观课题和微观课题。宏观课题涉及的是某一时期较大范围需要解决的标本性问题,如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观课题以阶段性问题、局部问题对研究对象,研究涉及的范围要小一些;微观课题指研究对象非常具体、涉及面不太广的课题。

按研究的层次可分为面上课题、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面上课题面向大多数科研人员,它也称为自由申请课题;重大课题少而精,目标明确,有重大科研意义,对课题组织者和呈担者要求非常高;重点课题有针对学科发展和布局中最急需、最重要的问题和新学科新领域的增长点,开展深入研究而设立。

按照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前者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后者以提出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当某一课题两个目的兼而有之时,就可看作是综合性课题或理论应用性课题。

(1)知识探究型。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定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学习研究,尽管只是初步,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无疑是全新的起点。

(2)学术研究型。学生在文理各科学习中,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课题,寻找导师给予指点,化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

(3)社会调查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是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之后十分可喜的现象.学生通过对社会进行研究调查,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

(4)创造发明型。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科技的创新发明。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认真的科技发明尝试,并取得了成果。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何处选题(即问题从哪里来)。

(1)生活实践(2)报刊、杂志论文(2)热门话题(3)参考教师提供的课题。

(三)如何选题。

[1][2][3]。

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的研究综述论文

周邦彦是北宋末年最杰出的词人,历来属词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两宋十大词人“排行榜”上,周邦彦与苏轼同居第二位(参见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20世纪的周邦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月,《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刊登了崔海正、阎立亮的《近年周邦彦词研究述略》一文,湖北大学词学研究中心主编的《词学研究年鉴(1995~)》(武汉出版社3月版)刊发了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一文,两文分别对前周邦彦及其词的研究成果作了回顾与描述。—三年中,对周邦彦及其词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共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关于周邦彦与大晟府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对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关于周词艺术诸方面的探讨在角度上也有创新。现将三年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对周邦彦与大晟府及大晟词人关系的考证。

这是三年中对周邦彦及其词研究取得的新突破。周邦彦曾出任大晟府提举官,使得大晟府在词史上蒙上一层炫目的光彩。诸葛忆兵《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19第5期)一文考辨了周邦彦在大晟府的任职经历,澄清了诸多史实,有助于重新审视大晟府对宋词的影响。该文认为后人对周邦彦的误解的关键点在于周任职于大晟府的时间及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作者从周的履历和其他大晟府的提举官任期两方面加以考辨,认为周提举大晟府的具体时间,是在政和六年(1116)十月至政和七年(1117)三月之间,任期最长不超过半年,短则或许只有一二个月。此外,作者考证出,大晟府诸多重大举措,均与周无关;而且,周在大晟府期间与其他六位“大晟词人”(据有词收入《全宋词》者)鲜有共事与交游。这样,周对大晟府的贡献显得较小,澄清了自《碧鸡漫志》历《词源》而下的诸多不实之说。

龙建国《大晟府与大晟府词派》(《文学遗产》第6期)一文承杨海明的说法,将周邦彦归入大晟府词派,认为“大声”不仅是周对万俟咏词的审美评价,而且是周及其他大晟府词人共同的艺术追求。将周纳入一定的流派,在群体透视与个案分析中全面把握周词的艺术追求、艺术渊源与艺术表现等是一个新的进步,其思维与视角的突破,实大有功于周词研究。

诸葛忆兵《大晟词风和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19第6期)一文称周邦彦为“大晟词人”。作者探讨北宋末年世风对周邦彦等人的创作影响,认为以周为首的大晟词人创作上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形成大晟词风。世风的谄媚、浮糜与趋雅相应地形成词风的谀颂、俚俗和醇雅。将周并入大晟词人,并据此而论其词风与世风之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词体内部的某些演化嬗变轨迹。

二、对周邦彦的词史地位的论定。

对周邦彦词史地位的探讨,近二年涉及的论文较多,其中以蒋哲伦《论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古典文学知识》年第1期)和杨万里《论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为代表。

蒋文对前人“集大成”说提出异议,认为在周氏之前,苏轼等人“以诗为词”,已经对词的传统作了很大的突破,但他并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成果;在他之后,辛派词入沿着苏轼的路子继续开拓,更有发展,也决不是他的词风所能包容得了的。从后面这个角度来看,周氏尽管“精工博大”,毕竟够不上“集大成”。此外,作者重点从词史演进的角度论述周在词体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周作为“词人词”的最大代表,在词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同时,作者指出将清真斥作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词风开启者的做法,则不仅无视于其词内蕴的深情远意,实际上也反映出对词史的演进过程的偏颇之见。我们不必完全同意“集大成”、“正宗”之类的封号,但其继往开来之功不可磨灭。

杨文从清真词在宋代被理解和被接受的过程来考察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以此论证周邦彦在宋代的词史地位。作者从宋人对清真词的评价和有代表性的宋人创作实绩两方面入手,对清真词进行历史面貌还原的阐释。宋人对清真词的评价,从三方面探寻:一是宋人词集序言或提要,二是宋人词话,三是宋人选宋词;从宋代词人的创作实绩来看,宋人学清真未得其真。通过两方面的考察,作者勾勒出清真在宋代的接受过程,并总结出三点结论:一、清真词名,始盛于殁后80多年,在此以前,词名并不显著;从南宋中后期开始,特别是到了南宋末,清真成了词坛的领袖,开始了统治词坛几百年的历程。二、宋人学清真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忽视了从词藻、词法、词律等方面去学他,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地了解他。广而言之,每个时代,只会依据自己时代的特点与风尚来理解和接受历史上的'某位文学家或某种文学传统。三、清真词集词体之大成,最为词家雅词正宗。

这是三年中对周邦彦研究的热点,不仅研究论文多,而且质量高。此外,对清真部分词作的鉴赏文章也多有妙解。

曹章庆《论周邦彦羁旅行役词的感情心态特征》(《广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一文运用心理批评的方法,指出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表现出两种比较突出的情感心态。一种是追忆心态,其内容是对故乡的美好回忆的向往,对故乡亲人,尤其是对情人、歌妓们的想念和相思。其特点是在仕途受挫以后,退回内心,一步三回头,默默地咀嚼着过去美好的情景,以作心理补偿。一种是悲抑心态,词人心中的悲苦寂寥往往不是直接地宣泄出来,而是把它埋入心底,强行抑制而造成的一种欲说还休、沉郁顿挫的心理特点。“周邦彦始终没能像苏轼那样,以超然旷达的态度来化解政治上的挫折,而是竭力把这种悲伤加以压抑,潜流暗转,使人感觉此中有无限悲酸,但又无法说破。”这两种心态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品行正直、性格软弱的知识分子在40多年苦海浮沉中痛苦挣扎的灵魂。

陈磊《从清真、白石词看宋代咏物词的嬗变》(《复旦学报》1998第6期)一文从清真与白石的咏物词入手,对宋代咏物词的嬗变轨迹作过程性描述。在喻象的选择上,清真词喜好以柳作为咏物的对象,来抒发他那郁结于胸而吞吐不尽,令人梦回魂萦的情怀,也造成了他词风上的“蜿蜒流美”。(田同之《西圃词说》)在喻象再现的手段上,周词素以“描写物态,曲尽其妙”(强焕《片玉词序》)著称,周词中的花卉类意象多半呈独枝状态,以使词人描摹物态时逐一加以点染,词人作为超然于物外的独立角色,保持了颇为清醒的自我意识。虽然物象在词人带有移情色彩的观照过程中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形象,但客体与主体间的距离感却昭然可见。而正是这种空间上的距离感,才使词人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物象的具体形态与外貌特征,才能以细腻熨贴的笔触再现出来。在比兴寄托的方式上,周词并不着意于寄托,表现出缘物起兴,情物交感的创作倾向,即所谓“感物言志”。

孙家政《勾勒,暗转,蓄势——周邦彦词艺术三题》(《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一文,总结了周词的艺术表现内涵。周词一般在慢词长调中运用勾勒,讲求谋篇布局,血脉意气,首尾贯穿。题旨勾勒出后,后面的铺陈紧紧围绕,形成一唱三叹之致。暗转手法在周词中运用得极为成功,由于清真一生仕途坎坷,胸中块垒多于常人,作词喜制长调,自然暗转这种技法最适合表达内心抑郁不平,吞吐凝咽的情感。清真情深似海,作词喜欢蓄势,使情满不得不发,使无限情怀,最后展露无遗。勾勒、暗转和蓄势三种技法在周词中结合运用,把柳永慢词的直线型章法结构转变成网状结构,形成自己的独特抒情范式。

清真“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对周邦彦的艺术规范,今人论述较多,王兆鹏提出“清真范式”,并在《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中作了总结,王文对清真词的章法结构、句法炼字和音律诸方面作了阐释。作者认为清真词的章法结构,由柳永词变化而来,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声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清真词炼字的主要诀窍是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同己出,而意境更新,音律方面清真更是严格规范,用字分平仄,仄字中严分上去入三声,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相结合。

关于清真词的雅,论述较多。罗章《从柳、周、姜词结构看宋婉约词的雅化过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一文较有特色。作者认为周词结构在词雅化中的重要意义是矫变了柳词的平叙结构,清真的这一改变,被视为一种进步,一种雅化的努力,此种结构方式即为“腾挪之法”,不直接抒情,闷住情感,转而研究理性,援用“腾挪”的技术性布局。这种需要反复咀嚼方能领会的结构方式提纯了风月情事中“情”的成分,降低了恋妓内容的刺激强度,有着明显的雅化功用。从审美角度观察,“腾挪”构筑了层层脱换的有意味的形式结构,形成了深深包藏的表现风格,这是将宋代文人极为洗炼的趣味感觉深深融合词这一样式的本来面目或纯粹抒情的质以后所产生的全新境界。

关于清真艺术上的问题,研究的视点趋向多元化与交叉化,在历史还原的基础上,体现出清真词作为当代存在的意义。更为深广的研究有待今后的努力。

关于对清真词作的赏析文章,三年中共有5篇,都写得文辞优美,给人双重享受。集中在对清真名作的赏析上,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技法诸方面都有精到的描述。其中以黄维华《浅说周邦彦节序词〈解语花·元宵〉的造境技巧》(《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4期)一文较有特色,显出较高的水平。作者对清真词中的本事及用典阐析精微,并且能旁征博引,将全首词解析得让人尽知其味后觉味之无穷。点明清真此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咏节序而又说尽人间风情,以常人之心写出了常人皆能感之的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

纵观以上所述,近年清真词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者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在逐步发展变化,新的理论方法在逐步得到运用。但是,与苏、辛的研究相比较,仍稍逊色。首先,关于周邦彦与大晟府的关系并未得到最终确认,其中仍有许多争议之点。此外,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虽然已到较为完备的阶段,但是一部质量较高的词集编年注本仍是人们期待的。再者,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其诗与文的研究仍嫌欠缺。如何进一步开拓与创新,将是新世纪的周邦彦研究所面临的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的研究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后女作家一直是80后文学中被遮蔽的一个群体,她们没有取得“美女作家”创作取得的社会效应,但是她们的创作已经不容忽视,然而对她们的研究从世纪初至今呈现增加趋势。目前有关这个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文本两个主要方面。

论文关键词:后女作家,研究综述,文化,文本。

80后一词是本世纪初被人们频繁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在文坛,80后文学作品也带来了一片喧哗争鸣之声。自恭小兵在天涯虚拟社区发表一篇名为《总结:关于80后》之后,80后文学逐步从市场、文学边缘场地进入到文学主流视野,文学评论界也给予充分关注,在白烨主编的中国文情报告(-)中明确提出“青春写作与‘80后’现象进入研究视野”,伴随80后文学群体的成长,其间一些青春女性创作也受到关注。“与80后女作家创作的丰盛相反,统观国内的文学评论,如《中国当代女性写作演变轨迹》、《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对近二十年来女性写作的一点思考》等等文章,它们只论述到陈染、林白甚或卫慧、棉棉这批新生代作家,对现在涌现出来的‘80后’女作者所论甚少”。

由于这代人多半为独生子女,她们的文本特征没有强烈的性别差异,加之创作成就似乎有限,所以在评论她们的作品时,总体是将她们作为80后文学群体中一员进行多视角批评,喧嚣过后,回归客观,目前已有人关注到80后文学群体中的一个小群体——80后女性作家,对她们的研究可分两部分。

一、文化研究。

80后的出场有着独特的时代文化背景,从20世纪末九十年代以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尤其是大众传媒迅猛发展,这场景是当代的年青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现状,浸染其中的“80后”一代,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都慢慢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的特性,他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慢慢形成。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形成和发展的后果就是人们,特别是都市里的青年们开始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入新世纪,进而影响到她们的后期的文学创作。创作中呈现的特征也引起评论界的关注,目前有关文化关注的评论主要分为:一是,从消费文化视角分析她们的创作过程、文本内容显现。如《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华中师范大学,苏文清,2006)、《消费文化影响下的80后写作》(河北师范大学,梁瑛,)和《消费语境里的自我表达》(华南师范大学,黎玉娴。)这几篇论文中都提到消费文化影响下,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想主义的商品经济时代,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缺少对于广阔的变革中的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更看不到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他们的创作更多的是对校园生活、青春期风花雪月的描述,对个体情感的宣泄和对时尚世俗生活的追捧,带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二是,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如《大众传播视野下的80后文学现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杜聪,2007)中提到,大众媒体对文学生产不断调整,并出现了80后文学这样的创作局面。文章分析说大众媒体已不仅是文学的载体或介质,它形成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即文学多样而复杂的文化性凸显出来,除审美属性外,文学还有其他多种属性,必须把文学当作文化问题,置放到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在拓展文学生产和传播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作家、编辑、受众等文学群体的变动。三是,把世纪之交作为一个整体创作背景评论80后文学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有上海师范大学杨建龙教授的学生沈佳的一篇硕士论文——《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80后文学创作》,文章从世纪之交、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盛行,文学的市场化选择,后现代哲学思潮带来观念的变化、出版事业的改革,给80后文学的出场带来一个独特的文化语境和创作心态。

另外有关外部文化研究还有独特的一支,即关于《萌芽》杂志转型研究和由《萌芽》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现象的研究。这些为80后文学生成的研究提供更具体的文学场内分析。目前有关这方面的评论文章不多,具有代表性有两篇硕士论文。一是,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毕业生严琳的硕士论文——《当代文学生产转型中的萌芽》,论文主要从萌芽九十年代成功转型的标志——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角度为切入点涉及80后文学生成的部分特征——“着力打造畅销书品牌,牢牢抓住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还将经营范围扩大到图书发行领域和教育领域,走上文化产业集团化的道路”。另一篇是,首都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徐海的硕士论文——《新的文化形态的确立》,论文以研究“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中心研究一种新文化形态的形成,期间具体论述大赛形成发展的背景以及由此带来新的文化形态和新人(80后青春作家)的塑造,这些文化视角研究为80后文学内部文本研究提供详细背景知识和可挖掘的空间。从文学场视角研究80后作家的评论文章不仅有群体性介绍也有针对具体作家展开个案分析,如邵燕君于在《南方文坛》第5期中发表一篇题为《忧伤到生冷怪酷从张悦然的发展看文坛对80后的引导》的评论文章,明确提出“‘80后’由市场进军文坛”在媒体、市场运作下,同时一些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对张悦然作品可能缺乏正确解读和合理引导,所以导致文本中存在有限经验的拉伸现象。这一难得的担忧不仅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对80后以后的创作起很好的引导作用。目前从文化角度对80后女作家进行评论的文章至今没有,这依然是可待挖掘之地。

二、文本研究。

新世纪初,当“80后”文学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之一,尤其众多80后作家纷纷出书,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这一现象也引起评论界的关注:

(一)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文本主题的分析解读。

首先,“忧伤”主题是人们对她们文本内容的首要印象。比较引人注目的专著有黄浩、马政主编的《十少年作家批判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文中收集的几位评论文章(主要集中在张悦然身上)观点鲜明得指出张悦然“无谓的忧伤是种病”,虽然言语比较犀利,但是也一针见血得指出张悦然前期小说创作主题的典型格调——无限忧伤。正如莫言在为她的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980》作序时提出:张悦然的小说是“飞扬的想象,透明的忧伤”,之后众多有关张小说主题研究多沿袭这一脉络。《青春的落落花开_论张悦然小说创作中的心理情结》(《创作研究》,当代文坛,20第二期,张彩荣)从病态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张悦然童话式叙事背后隐含的青春的忧伤。除此之外,郑州大学一篇硕士生论文《青春迷茫忧伤》(张彩荣,2007)中用“忧伤”一词作为80后写作的青春情节的之一。文章概述出“忧伤”主题之后,着重分析郭敬明、韩寒、张悦然、春树他们各自文本中显现的“忧伤”具体内容,其中提及张悦然主要通过唯美文字彰显愁绪,苏德主要通过残酷的叙事凸显忧伤内容。

其次,“青春的成长”主题是继“忧伤”主题之后的又一次要特征,也是人们对她们研究的重要方向。独特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成长体验形成独特成长题材的青春文本。20世纪80年代是激情的年代,之后的90年代是市场、转型的代名词,成了“飘”的年代。80后成长于价值观念不定的世纪之交,困惑、迷茫、叛逆、孤独不自觉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主题词。正如胡澜卿在其硕士论文《青春的困惑成长》(首都师范大学,2008)所分析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坏境”“紧张的教育体制”“新鲜东西诱惑”“时尚刺激”“西方亚文化影响”导致80后与众不同的成长模式。在另外一篇硕士论文《青春与成长》中也提到类似的成长主题:“离群索居的孤独者”“难以彻底的叛逆者”“缺失根性的悬浮者”。对群体的成长主题关照过后,80后女性作家文本中的成长主题也引起大家的重视:《80后美女作家及其小说创作研究》(贵州师范大学,陈芳,2008)中从女性青春成长这一永恒主题,阐释80后女性作家成长中“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如影相随的孤独感”“挥之不去的忧伤情调”“对爱的呼唤”。除此之外有关80后女作家个案研究中也对成长主题展开了解读,如《爱与成长——读张悦然的水仙已乘鲤鱼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徐媛,)详细阐释了“女主人公在青春期所遭遇的种种爱的缺失和获得,在得而复失的过程中,女孩渐渐长大”的少女成长主题。

再次,“女性特征”是除上述主题创作特征之外的又一内容。80后女作家作为80后作家群体中一员,其性别特征决定她们的文本中应该有属于她们自己的文本主题特点。有关这方面的关注早在20就已经有研究文章。如河南大学李校真在其硕士论文《方舟浮沉》中就已经将张悦然作为女性作家中独特一员,详细分析其小说中女主人翁之间同盟关系、启蒙关系、救赎关系、同性爱关系的存在,并因为女性自身缺陷而导致情谊走向破裂。文章从其文本创作背景、存在方式、破裂纹路、美学意义四章逐级分析、研读。有关于张悦然作品中女性主题的具体分析层出不穷:《郁美之城的三重缺失——我读张悦然》(《文艺评论》2008杨雪)分析了张作品从《葵花走失在1890》到《誓鸟》,女性主题由少女的敏感抑郁向内心隐隐浮动的母性温情嬗变得过程。《自闭天空下的疼痛快感——女性写作视阈下张悦然小说〈誓鸟〉的当代意义》(《名作欣赏》,精品集萃,张妍)从女性“自闭的幻想天空”,“在疼痛中狂欢”和“对现当代女性观的演进和碎裂”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尤其最后一节分析《誓鸟》中少女形象接续了新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先是女人后是人、“欲望化写作”、“身体写作”这些观点。除此之外,《张悦然的女性青春写作》(《文艺争鸣》,20第2期,张文东)从女性青春写作角度分析《黑猫不死》这篇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特点,作者认为“小说中黑猫墨墨完全是一个隐喻的存在,是文中‘我’的‘体外的灵魂’”“黑猫首先遭受了以父亲为代表的‘父权’的虐待致残,然后遭受了以晨木为代表的‘夫权’的抛弃致死,而它在临死之前却仍然履行了一个母亲所能履行的责任,生下了小猫。”文章还进一步将张悦然这种用“绝望的笔调渲染着女性永远的孤独”与徐坤“满怀热情寄希望于女性自我的成熟、蜕变”进行比较分析,使张悦然独特的女性青春叙写研究更透彻。

(二)叙事技巧是众多有关80后文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点。

此外,王冬静在2008年第7期的《湖北社会科学》上发表题为《张悦然小说的修辞艺术论析》的论文,运用语言学领域宏观修辞学的方法,独辟蹊径解析张悦然的作品,其结论诸如“视点转换技巧的恰当运用”,“作者对人物意识的恰当把握和掌控”,“辞格的成功运用———比喻的设置”等等,颇为新颖。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清晰看到有关80后女性创作群体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把这个群体单独作为一个分析对象的研究仍然不够,即使有一定的研究,其深度仍不足。

其次,有关她们小说中呈现的女性青春叙事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尤其是文本中叙事主题的嬗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群体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青春叙事个性。虽然她们属于80后文学群体中一员,但是由于性别原因决定她们有着新世纪初青春女性的独特性,张悦然的创作近几年备受文学主流界关注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再次,有关80后女、男作家的创作比较也是目前很少涉及研究方向,他们都属于80后,但是在叙事同一青春主题内容和叙事技巧方面必然有诸多的不同。

最后,将80后女作家与其他女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不多。因此对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空间和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 12-19 儿童保健科宣传方案版(专业19篇)
    在撰写计划书时,需要深入分析与研究目标,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具体步骤。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实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规划有所启发。为贯彻落实__关于学生近
  • 12-19 股权查封申请书(汇总21篇)
    无论是求职、求学还是申请经费支持,申请书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书面文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更多申请书范文,获取灵感和指导吧。%......。目前公司注册资本
  • 12-19 工程监理个人年终工作总结(通用15篇)
    一个有条理和详细的月工作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安排工作。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在城项目监理部工作期间,
  • 12-19 商务谈判心得体会和感想总结(汇总18篇)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下来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
  • 12-19 物流专业仓库管理实习报告(精选17篇)
    总结经验、总结收获、总结失误,实习报告是实习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接下来,请大家共同阅读以下实习报告范文,一起来感受实习生们在实习中所展现出的优秀素质和才能。
  • 12-19 互联网公司合伙协议(模板17篇)
    在起草合伙协议时,合伙人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协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关于合伙协议范本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方:乙方:风险提示:合作的方式多
  • 12-19 业务技能培训总结报告(汇总20篇)
    在进行培训工作总结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地评价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下面是一份精心撰写的培训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业务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等方面的知
  • 12-19 建党一百周年入党心得(汇总17篇)
    入党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理想信念的重要阶段。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个人事迹材料,供大家审议和评价。建党一百周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对于每
  • 12-19 陶瓷管理心得体会(优质15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一起来看看吧。第一段:介绍观陶瓷的背景和意义
  • 12-19 教师参观科技馆的心得体会(实用21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挑战和收获的总结,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借鉴和学习。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精华,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育教学带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