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高考语文仿写教案(实用13篇)

高考语文仿写教案(实用13篇)

时间:2023-11-05 11:36:26 作者:碧墨 高考语文仿写教案(实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思路,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语文高考作文教案

1、了解五种论证方法。

2、学会使用二三种论证方法。

i、知识网络图。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法:

ii、综合应用探究。

(学习内容)。

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假言说理法。

就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举的是反面例子,就应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例如:

成人高考语文教案设计

郭沫若原名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与郁达夫,成仿吾组成“创造社”。

抗战时期写有“屈原”,“虎符”等话剧。

《女神》具有奔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色彩,体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为五四后的自由体诗开拓了新天地。

《炉中煤》是一首抒情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日本时写作的。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开会。中国政府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遭到拒绝;而军阀政府还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遂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还是一次反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影响十分深远。这次运动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作者为此十分鼓舞,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是和我的爱人一样。”这就是作者“眷念祖国的情绪”。

本诗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思念五四之后的中国,以燃烧着的煤的口气,诉说自己思念祖国的情绪,表现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决心为振兴祖国献身的精神。

全诗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倾诉自己眷念祖国的热情和报国的真切心情;。

第二节:表示作者对祖国的强烈的爱长期被埋在心里,一有机会表达,这种感情则炽烈如火。

第三节:说明苦于前身虽是栋梁之才,但无法报效祖国,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荡下,重见天光。(重点)。

第四节:再一次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借物言志,比拟手法的运用。

整首诗都是以炉中燃烧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炉中煤”是作者自喻,比喻作者思念祖国的炽热感情:“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时期祖国的新生,用的是拟人手法;全诗虽没有出现“怀念祖国”“颂扬新生”等诗句,但很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这就是借颂物,言物来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胸中之志的借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艺术特色。

2、重点掌握“年青的女郎”与“炉中煤”的象征意义。

作者采用这种象征手法,一方面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另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

“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的爱国激情,可以使人们体会到作者情感的炽热程度。

“年轻的女郎”象征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后的生机勃勃的祖国。同时,也是诗人热恋,追求的对象。

3、重点掌握第三段写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粱,到今天才重见天光的寓意。

这里有双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爱国感情长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运动以后,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2)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重点掌握诗中反复咏叹的作用。

“啊,我年青的女郎”这一句诗句,反复出现四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这般模样”在诗首尾各出现一次。其作用:紧扣主题,突出主旋律,增强艺术效果;是整首诗前后呼应,无论是章法,句法,还是韵律方面都和谐整齐。

《重点段落简析》。

第三自然段。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分析这段话的双重含义。这里有双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爱国感情长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运动以后,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2)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高考作文指导语文教案

示例:(云南玉溪卷《那一声吆喝》)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解题思路:用了欲扬先抑手法(明确手法),先写卖花老人朴素平常,后写她美好的心灵(结合文本具体阐释),这样更能突出卖花老人的“伟大”。(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4、对比。

参考答案:用滚滚红尘中欲浪拍天的现代生活与岳飞挑灯夜读形成对比(明确手法),表现我对纵情享乐的芸芸众生的反感和不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突出岳飞精神人格的高贵(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5、设置悬念。

解题思路:设置悬念(明确手法),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急于了解母亲为什么最爱呆在窗前(具体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

根据以上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归纳出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步骤:

一、明确手法。

二、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

三、再进一步,结合人物、结构、情感、主题等,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读完就练】。

爱,是等不得的。

丁立梅。

(1)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2)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

(3)他六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个贫苦、老实的泥瓦工——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摔下来。他没了父亲。

(4)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亲在田里干活还没回来。一大清早,母亲又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那些鞋垫,是母亲夜里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绣好的。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吃的喝的养活他。一次,他对卖鞋垫回来的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答你。”

(5)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

(6)他答:“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母亲笑,笑出泪来。母亲摸着他的头说:“吃的`妈不要,穿的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坐一回飞机吧。”

(7)他八九岁时,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母亲在野地里割草,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的声音,母亲和他都抬了头看。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喜鹊。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和漂亮的桌子椅子。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

(8)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到大学,然后一路打拼,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他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他还记得对母亲的那个承诺,可是他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去兑现他的承诺。

(9)母亲对常常去赶飞机的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啊。”“坐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

(10)他觉得母亲的好笑。一低头,突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的。永远儿童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他心一软,说:“妈,等我有空了,我带你去坐飞机。”母亲低了头笑,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什么啊?”他说:“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手足无措。

(11)那天,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母亲激动得逢人便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12)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问他有没有空陪着一起吃饭。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

(13)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就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14)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选自《扬子晚报》201月21)。

1、文中多次写母亲写母亲异于常人的矮小身材,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及答案:

1、运用了对比(衬托)(明确手法),既强调母亲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又突出了母爱的伟大。(结合文本内容和中心分析)。

2、文章第(12)节中“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与第(14)节中“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前后照应,发人深思。

3、本文详写儿子幼时对母亲的承诺和成年后决定兑现诺言但最终失败的情节,是为突出“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的中心。(结合中心内涵分析)。

成人高考语文教案设计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重点段落分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找出比喻的手法。

前六句。

用典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随着高考激流的逝去,老高三这些弄潮儿,暂且可以缓口气等候消息。而新高三的同学却正需振奋精神、继往开来、踏上迎接来年高考之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暑假来临,稍事松弛一下固然合理。然而,请别忘记自己的重任,时光匆匆如流水,来年考期不过还有300余日,也是转眼即到,不容蹉跎的。

为帮助新高三同学们科学地抓紧利用时间,学习和复习好知识,增长本领,及早打好基础,以期不久的将来能在高考浪潮中胜任愉快地顺利通过,《考试》杂志特在本期刊登几篇关于如何搞好高考复习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写作角度不同,有的是谆谆告诫同学们应如何从暑假就开始有条不紊地、提纲挈领地、循序渐进地搞好巩固旧知识,牢记知识要点、为开拓新知识作着具体准备;有的是写给辅导老师的,文章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辟地分析高考复习与教学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又以他们的宝贵经验去解决这些问题,力图与辅导老师们取得共识,以利推动高考复习与教学的健康发展,不仅培养应考的能手,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所以,这些文章无论写作角度怎样不同,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文章是由辛勤执教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了丰富厚实的教学、教研特别是指导高考的宝贵经验的特级、高级教师所撰写。他们都能将自己对本学科指导高考复习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招数,无私地奉献给新高三同学、指导教师以及广大读者,使我们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这些老师们那一颗颗助人真诚、诲人不倦的`心。这不能不令人感谢他们。

作为本文作者之一的高级语文教师刘起增先生,虽任副校长之职,但始终不肯放弃他几十年为之呕心沥血、情有独钟的讲课生涯,他的文章即是他多年教学、指导高考的心血之结晶。本文针对高考复习中语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作者看问题之敏锐深刻,论述之中肯精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经验,不仅行之有效,而且能代表如何将高考与教学有机结合得更好的一个主流。本文辅导老师读后,有借鉴意义;新高三同学读了,亦可从中悟出高考语文复习之要略。

――编者。

***。

多年来,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被无休止的练习篇子搞得头晕目眩,浪费许多时间,耗去无数精力,但应试本领未必得到真正提高。

如何使学生在高考语文复习时改变“大运动量”的被动状态,关键在教师如何领路。

高考命题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1][2][3][4]。

高考作文指导语文教案

叙事类文学作品以多样化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成为近年来中考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表现手法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的写作特色,因此也成为阅读考查中的“常客”。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叙事性文学作品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常见的有:衬托、铺垫、欲扬先抑、对比、设置悬念、照应等。

年的高考必修语文教案设计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_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_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_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_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_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分类。

[教学内容]。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如: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这是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不过,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定语前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3)的“还者”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

(二)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动词是“许”,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问:“何以战?”(《曹刿》)。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

“谁与”是“与谁”(跟谁),“何以”是“以何”(凭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装句,还有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认为这是修辞方面的倒装句,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

四、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有承宾省略等。

(1)儿俱,(   )啼告母。母闻之,(   )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

(3)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1)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

(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狼》)。

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   )而走(   )也。(《赤壁》)。

(2)于是王召见(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颇》)。

(3)具告(   )以事。(《鸿门宴》)。

(1)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2)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是常有的事情。如: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陈涉》)。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廉颇》)。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   )指示王。”(《廉颇》)。

如果补读出来,则(4)是“上使扶苏外将兵”,(5)是“使相如归赵”,(6)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   )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   )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

(4)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桃花源》)。

根据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2)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所以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3)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汉南”是“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4)的“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

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如: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狼》)。

(6)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7)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   )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   )俱。(《荆轲》)。

(10)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

五、其他句式。

文言文当中还有其他种种句式。

(一)复句。

(1)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

(3)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

(5)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

复句的情况跟现代汉语差不多,(1)是并列复句,(2)是假设复句,(3)是条件复句,(4)是假设-转折复句,(5)是多重复句,层次是“今君乃亡赵走燕,/(转折)燕畏赵,//(因果)其势必不敢留君,///(连续)而束君归赵矣”。

(二)语气句式。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形成了四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扁鹊见蔡桓公。(《扁鹊》)。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5)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

(6)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8)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以上的句子,(1)(2)是陈述句,(3)(4)是疑问句,(5)(6)是祈使句,(7)(8)是感叹句。

(三)固定格式。

文言文里还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记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需要记住的格式是,(1)的“如……何”,(2)的“何……之有”,(3)的“如……何”,(4)的“得无……乎”,(5)的“无乃……乎”,(6)的“何……为”。

【典型例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

d.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解析:a有“也”无“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断句的“者”,而是代词“的人”,“夷门抱关者”是“夷门抱关者的人”),b、c、d都是既有“者”,也有“也”。所以,答案是a。

二、哪个判断句与例句相同?

例句: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战》)。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褒禅山》)。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d.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药》)。

解析:例句实际上是“此乃孤之罪也”,是一个有“也”无“者”的判断句。其他各句,都是有“者”有“也”的判断句,只有d没有“者”而有“也”,所以答案是d。

三、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c.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解析:比较一下几个倒装句,a应该是“不欺余”,b应该是“有何功”,c应该是“莫许之”,都是动宾倒装。d应该是“一片孤帆”,是定中倒装句。d与众不同,答案便是d。

四、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b.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d.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d)。

解析:例句的“上使外将兵”是“上使扶苏外将兵”,省略了兼语。只有d上省略了兼语,所以答案是d。a应该是“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介词宾语。b应该是“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了介词。c应该是“与之坐谈”,省略了介词宾语。这三句都跟例句不一样。

【模拟试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高考语文必修课程授课教案

(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

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

一、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庄子的思想。

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

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基本事实,没有比它更优先的。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创造生命。

上一章讲天道观,天道作为大宗师,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纲领。以下几章皆由此延展开拓出去,反过来又深化了这一主旨。

庄子说有,但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还是要先尝一口。

这是个乱世。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过,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庄子说,百年大木,被割开做成牺尊,加以青黄之色的文饰,而不用的部分被弃于沟中,牺尊与弃木相比,美丑虽有差别,但从丧失本性来说是一样的。夏桀、盗跖与曾参、史鱼相比,行为的好坏是有差别的,然而从丧失本性来说都是一样的。(《天地》)。

但这并不是说,善恶本身没有差别,而是说,相对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来说,这种对立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道家鼓吹无恶不作与居仁行义一样自然,一样合理,其实是莫大的误解。

庄子接着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这五者,都是生命的祸害。(《天地》)。

那么,是不是五味浊口人就不该吃饭?五色乱目人就该做睁眼睛?五声乱耳就该掩耳盗铃?当然不是。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

小夫之知,离不开应酬交际,劳弊精神于浅陋琐事,却想普渡众生,引导万物,以达到太一形虚的境界。像这样,只是为宇宙形像所迷惑,劳累身体而无法认识太初之境。……悲哉乎!你们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会知道大宁的境界呢?(《列御寇》)。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天乐也是可以获得的,这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三、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_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

把自己的缥缈幻想写得这样实在,这样美妙,除了庄子,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庄子随心所欲地想像出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见;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为、无己,在无何有之乡去作逍遥游!

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庄子耽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

庄子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背后有深深的苦闷,虚幻的无何有之乡产生于对人间世的绝望,他追求着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美丽绝伦,其中不正燃烧着他那炽烈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吗?还有,他虽然提出应该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可见这个一心要飞离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这里还有必要提到大鹏这个形象。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四、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仿写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三、成语。

七(上)1、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2、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3、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4、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5、可望不可及: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6、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7、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8、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小而已。

9、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的心情。

10、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

11、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12、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13、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1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15、踉踉跄跄中:走路不稳的样子。

七(下)16、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17、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18、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

19、燕然勒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出刻石记功而还。

20、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1、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22、群蚁排衙:旧入出境官署陈设仪仗官吏依次参拜长官的情状。文中指整齐地排列。

23、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24、气冲斗牛:形容气势很盛可以直冲云霄。

25、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26、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27、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8、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29、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30、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31、尽态极妍:使丽质和仪态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32、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33、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34、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35、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指颜色深浅不一。

36、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

37、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中。

39、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40、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八(上)4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3、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4、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45、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46、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气势。

47、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精妙逼真。

48、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极小,而造成的误差极大。

49、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50、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裁断、创造。

51、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活动,不公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52、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

53、日薄西山: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54、气息奄奄: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八(下)55、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56、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57、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庄重严肃的样子。

58、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59、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60、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61、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62、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63、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64、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65、合辙押韵:押韵。

九(上)66、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67、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68、不二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69、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70、心无旁骛:形容专心致志。

71、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72、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73、方枘圆凿: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个不相容。

74、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处。

75、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76、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77、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8、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79、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0、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81、吹毛求疵:多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82、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九(下)。

83、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84、周道如砥:原指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这里指公路平坦、畅通无阻。

85、折衷是非:调和是非。

86、越俎代庖: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87、有例可援:有先例可以参考。

88、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89、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90、顶礼膜拜:形容十分崇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张群英。

人教版教材年高考语文教案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年高考语文教案设计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

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

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推进新课。

一、解题。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确:本文就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相互对照,虽说有人刻意要给以区分,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给人类社会的提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科学方面或其他领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划出关键句子,然后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根据关键句子和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从人类社会的情景联想到生物社会的活动,从而切入文章所探讨的话题。

第二部分(2):生物学界力求将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区分开来,以显示其同生物社会的异样性。

第三部分(3~10):谈了许多生物(蚂蚁、蜜蜂、鱼等)的生活状态和习性,从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多角度的来说明。

第一层(3~8):结合蚂蚁、蜜蜂的社会来看,主要说明了它们能思考,它们有智慧,它们能很有条理地组建自己的社会。

第二层(9~10):从粘菌细胞和鲱鱼的社会来看,它们能完全生存下来,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学的推断,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是有相似性的,人类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同时,人类只有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会组织。

(三)对于科普论文的解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教师):首先,在浏览全文基础之上,我们先弄懂整个文章的大概内容,让我们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论文的方法,如找寻每个段落的关键句子等方法来落实到段落层次中,将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明晰化。

高考仿写高三必修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近年“仿写句子”题的命题思路、题型特点。

2.掌握仿句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

3.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二.对象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仿写句子”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能力层级属d,即应用层级,题型常在第二卷中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大。能否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强弱的一种反映,也是体现学生思维严密性和流畅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系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认真研究题型与解题思路,掌握仿句的基本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对“仿写句子”略知一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还未进行过系统的复习和归纳,未掌握仿句的方法,对该题的应试能力往往不尽人意,常写出“形不似,意不通”或“形似意不通”的句子来,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借助学生仿写中常出现的毛病,引导学生掌握仿写的基本步骤,从而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仿句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步骤,尤其是底一步审题。

难点:使学生能具体操作,初步内化成一种能力。

四.学习时间:

1~2课时,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

五.学习媒体:

自制ppt.课件,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呈现学习目标。

(三)精选典型高考题分析。

借助powerpoint出示94年,99年的高考题,让学生明白仿句命题有什么特点,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仿写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94全国)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

2)句式与画横线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会有药学著作《本草纲目》的问世!

1.请学生判断并分析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没有妈妈的十月怀胎,没有爸爸的精心养育,哪会有我的今天!

(2)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就不可能有《史记》的问世!

2.教师明确:

(4)虽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司马迁为例子,但句式上与画线句子不同,没达到仿写要求。形未似。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本题仿写要点:

句式上:a、假设关系,如果……。

b、否定的形式且含有并列关系,没有……没有……。

c、含有反问语气,哪里……。

内容上:a、写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b.写他们的`光辉业绩。

2.学生根据以上要点,相互讨论,试做仿写,教师巡堂。

3.推荐本班或当年考生的优秀句子,如:

a.如果没有爱迪生夜以继日、潜心研究,没有他含辛茹苦、反复试验,哪会有白炽灯的及早发明!

b.如果没有陈景润呕心沥血、备受艰辛,没有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运算推理、钻研不止,哪会有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

(99全国高考题)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年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1.请学生判断并分析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五十年真的好漫长,有欢乐也有痛苦……再苦也还得过。

(2)五十年像一部电影,有声有色……电影非常好看。

(3)五十年像两条腿,有长也有短……双腿正在迈进。

2.教师明确:

(1)不是比喻,形不似。

(2)虽是比喻,但句式与例句不一致,形不似。

(3)内容、语境不符合,形虽似,意不通。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仿写要点。

a.修辞:比喻。

b.句式:第二空缺处为“有……也有……”的形式,且前后形成相对相反的意思。

c.内容:写我国建国五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其间经历过磨难、曲折、

仍一往无前。

d.语境:昂扬向上,充满信心。

e.连贯:与上下文连成一个整体,组成两个排比句。

4.学生根据以上要点,相互讨论,试做仿写,教师巡堂。

5.推荐本班或当年考生的优秀句子:

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渐趋向高潮。

1.94、99年的全国高考题富有代表性,涉及到仿写常常考查的基本知识点,以它们为教学示例,是为了使教学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2.让学生从对当年考生错误的答案判断分析入手,再分析题目考查的要点,最后用正确的答案对照比较,便于让学生初步感知仿写的命题特点、解题步骤。

(四)师生共同明确仿写题的命题思路及特点。

从以上考题的分析中,我们可看出:题目难度有所增加,绝非单纯的考造句,而是既包括了对语法结构、句式、修辞、语境、语意连贯等知识点的考查,也包括了对语言的分析、运用、迁移、思维、表达等能力的考查,更好地体现了语文是一门严密的科学体系,绝非是互相割裂的拼凑体。

(五)点拨仿写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审题。

审题干:即题目中有多少要求,有什么要求。

审题例:即句式的特点,仿用的关键词、修辞(积极、消极)、上下文内容的一致等方面。

第二步:拓展思维,展开联想。

第三步:组织语言,准确、连贯表达句子。

第四步:句子的内容要健康,语境要积极。

第五步:检查是否符合题目各项要求。

(六)课堂迁移训练:

(北京高考)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仿写:

1.请学生分析该仿写应注意哪些方面?

a)选择恰当的事物和表事物所处状态的修饰语。

b)仿写的句子应用到拟人格。

c)在情境上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试做仿句,教师巡视,然后选择错误明显的句子和推荐优秀句子,通过实物投影来交流,从而更进一步明确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

如:请学生分析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

(1)小小的火柴!

你燃烧自己时,

世界就光明了。

(第1句形未似,事物前的修饰语应该表状态)。

(2)热恋的人们!

你结婚时,

玫瑰就枯萎了。

(形未似,第2句没用拟人手法)。

(3).笼中的鸟。

你安于现状时自由就没了。

(形似意通,符合要求)。

课堂反馈,使学生初步将方法内化成能力。

(七)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并分析讲评。

(八)从易到难精选反馈训练题,分层次布置作业:

必做题:1、3、4、6、7、9。

选做题:2、5、8。

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学生平时常写出“形不似,意不通”或“形似意不通”的句子的毛病,借助一些正反面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仿写的基本步骤,从而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举的例子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练习中,学生比较感兴趣,较容易掌握。从学生课后的反馈练习来看,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得较好,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思维不够活跃,语言表达功夫差,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这就提醒我:要想学生真正掌握仿写的要领,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应付的,必须在平时不断地加强训练,并引导他们跟.写作联系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 11-05 档案局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工作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分析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改进的方向。
  • 11-05 大体老师心得体会和感想(模板21篇)
    写心得体会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有助于我们学以致用。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近年来,教育行业发展迅猛,
  • 11-05 街道商会工作总结(专业21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自己在过去一个月的工作中的绩效,为下一个月的工作做好准备。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月工作总结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 11-0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子(热门20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的评价和反思,也是展示个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值得反复品味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启发你的思考和见解。
  • 11-05 淄博到心得体会(模板13篇)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后,对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感悟等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能指导我
  • 11-05 安全风险报告制度(模板23篇)
    一份优秀的报告范文能够吸引上级的注意力,为个人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希望下面这些报告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有助于写出更加优秀和高质量的报告。
  • 11-05 班主任工作内容反思与总结(模板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作品的共性和特点,进而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总结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灵感。20__年又接近尾
  • 11-05 公证员教育整顿心得体会(专业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
  • 11-05 企业节能降耗承诺书(通用20篇)
    无论是写作学习还是写作实践,范文范本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为进一步增强公司员工的节能降耗意识,营造
  • 11-05 食品博览会策划书(模板16篇)
    策划书的编写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调研和信息收集,确保我们能够提供准确和详尽的信息。策划书范文中的成功案例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