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汇总5篇)

2023年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23:19:26 作者:书香墨 2023年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成功之处

1、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加倍”和“一半”,只是没对它做过规范的数学定义。黄老师用有效的情景引入,很好地诠释了“加倍”和“一半”的意思,给了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备课时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教学层次清晰、递进,讲解到位。

3、对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黄老师在处理时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是纯粹地用教材,而是根据教学过程的递进,有选择的运用、提炼。

4、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注重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5、虽然只听了这一节课,但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黄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学不足之处

1、练习前要讲清练习要求,反馈时的形式太单一,一问一答的对话有点枯燥乏味。

2、板书的设计要合理,书写要规范。

改进教学的建议

1、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自己的肢体语言再丰富一点,表情更活泼一点,语言再生动一点,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师生互动更和谐、更有效。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及时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梳理重点,这样进行的针对性练习会更有效。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根据教学内容尽量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加倍”和“一半”的意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如:两个物体重量差不多,用手掂不出,可以用橡皮筋吊一吊,又如,比较两堆物体的轻与重时,用拎的方法较为合适等。

其次,教学环节层次分明,一环紧扣一环。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两堆物品又如何比较轻与重,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整堂课体现了思维性、兴趣性、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愉快、有趣、活泼,学得扎实。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把五件物品按轻到重的顺序整理。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这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好方法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因为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方法,然后可以让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会用这个方法来判断?你比较出来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最后让他们讨论并验证得出结果。可在本节课中,我却直接采取了让学生用“吊一吊”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就是老师把方法直接告诉了学生),其实在这个环节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得出结论的。如果当时用这个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发现用掂太烦,根据从材料的特点来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最终通过合作交流统一认识选用吊的方法来判断,从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篇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生活中的图形引出新课,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对于已经掌握一些知识的同学是一种鼓励,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在本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和“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小组的活动,让学生在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呢?”,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二、不足与困惑。

1、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下课的时候习题部分还没有完成,在探究活动中浪费了很多时间,以后在备课时应该多考虑时间的把握。

2、课堂上该让孩子说的尽量留给孩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再进行总结概括,要相信孩子们会做得更好,不要操之过急。

3、语言的把握应该更佳简洁,精炼,更加规范些。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包含关系,学生印象不深。是教师给的,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比如可以设计提问:是长方形肯定是正方形吗?是正方形肯定是长方形吗?应该让学生明确:因为正方形包括长方形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欠缺)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篇四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概念的情景引入、概念的感知理解、概念的加深理解、概念的拓展理解,以及课堂总结。

我力图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数学是丰富多彩的,用它可以探讨自己生活与经验中熟悉的、有趣的片段,因而喜欢数学。在情景引入时我设计了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去餐厅吃东西的生活场景,揭示新知,既做好学生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双重准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考虑到本节中数的含义是基数,即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我从由物体组成的集合出发,如:小笼包组成的集合,小圆片组成的集合,先构造“加倍”的数学模型,解决“加倍”的策略就是添加同样多的,而解决“一半”的策略则是对半平分。让学生通过师教生学的接受学习,再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学习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建构“加倍”和“一半”的数学概念,在认知的同时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强调形成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各种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从而掌握概念。既让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中前半段是具体形象的实物“加倍”,进入后半段中,出现了相对较抽象的数的“加倍”和“一半”。我从引导学生如何审题着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课后的作业穿插在课堂中完成,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起到了及时巩固新知,及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和及时拉差补缺的作用。

为了体现新教材的创新、多彩、实用、开放的特点,我在概念的拓展部分把统一标准量的“加倍”,拓展成不同标准量的“加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加倍”和“一半”的概念进行数学应用。再用游戏形式的猜数和为具体的数口编“加倍”和“一半”的题目,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排椅子”,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加倍的加倍和一半的一半延伸。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给足了学生一个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苏教版二年级下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反思篇五

十进类推这节课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对上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做了一个复习,并且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类比的能力。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游海岛―谁先上岸这个故事情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果然非常感兴趣,对问题的探究的`愿望也比较强烈。

十进类推的规律学生不难发现,特别是加法,学生做得得心应手。但是,出现变式题目时,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不能很迅速地找到规律,写出答案,尤其是减法的规律,当涉及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变化时,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引入环节就解决它。因此,我补充了变式练习:79-8=79-18=69-18=69-38=59-48=这样一组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每一题之间被减数和减数之间的变化,从而找到规律:79-8=和79-18=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10,差减少10。79-18=和69-18=被减数减少10,减数不变,差也减少10。69-18=和69-38=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20,差减少20。69-38=和59-48=被减数减少10,减数增加10,差减少20。通过这一系列的题包,学生对十进类推的题目就会比较拿手,在练习的环节中,正确率也有所提高了。

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二年级的小朋友由于有了一年级时打下的基础,双语的课堂用语的灌输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我着重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多种形式评价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们也表现得很好,为这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