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读书与育人的关系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精选5篇)

2023年读书与育人的关系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精选5篇)

时间:2023-10-09 15:49:19 作者:笔尘 2023年读书与育人的关系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与育人的关系篇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初认识他的书是《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给新老师多好的启发建议,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处处有用,使我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家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书与育人的关系篇二

小时候,我对读书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常常躲在一角,独自阅读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这段时间,我是真正沉浸在书海中的孩子。经历了小学的六年,我对读书的热爱愈发深厚。然而,在升入初中时,我感到自己与同龄人存在着巨大差距,这让我有了对学海的迷茫与无助。

二、迷茫与挣扎的困境

初中时期的学习任务逐渐加重,对知识的渴望逐渐增加。但是,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成绩不好是令人痛苦的事实。我开始思考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否正确。我在书海中游荡,但似乎迷失了方向。为了改善现状,我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三、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开始阅读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的书籍。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发现了一种适合我的学习方法——理解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主要侧重于理解和归纳,而非死记硬背。我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开始注重思考和笔记。我把知识模块化,通过理解和归纳,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并且我重新找回了对学习的热爱。

四、艰辛中的快乐成长

随着学习方法的改进,我的成绩逐渐提升,我也逐渐找回了自信。每当感到困惑与挫折时,我会找到一本心灵鸡汤,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和鼓励,再次振作起来。我发现读书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读书能够让人更加宽容、睿智、深沉。我的内心逐渐变得成熟,思维也更加清晰。我开始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压力更加从容,积极面对生活。

五、结出硕果的喜悦

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付出,我终于迎来了高考。这是一个决定我未来的重要关口。在备考期间,我一边回顾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果,一边注重真题的解析与实操。大量的练习使我更加熟悉考试内容,在考场上更加从容自信。终于,在高考结束后,我迎来了如释重负的时刻。凭借着努力与智慧,我成功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同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

我的教育人生中,读书是我成长的关键。它教会了我坚持不懈、积极思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成熟和坚强。读书让我的世界更加广阔,让我变得更有内涵和修养。我深知,读书是通往成功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读书,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读书与育人的关系篇三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而精心读书潜心育人则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深深认识到,通过精心阅读,不仅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第二段:精心读书的意义

精心读书是一种对自己和学生负责的态度。作为教育者,我们身负教育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修,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知识。阅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与优秀的作品亲密接触,拓宽视野,培养思考能力。只有不断充电,才能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第三段:读书与育人的关系

精心读书与潜心育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孕育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和方法。而潜心育人,则需要我们将读书的收获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只有将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行动,才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影响他们成长。

第四段:读书潜心育人的具体做法

在实践中,我发现将读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首先,我会为学生推荐各类优秀的读物,鼓励他们主动阅读。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其次,我会精选一些脍炙人口、接地气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最后,在教学活动中,我会不断引用书中的故事和案例,用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第五段:总结

精心读书潜心育人是一项永恒的任务,也是一次再次深化自己和保持自身在教育岗位上的竞争力的机会。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学生心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这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精心读书潜心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我们为人师表的使命。让我们一起精益求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共同努力!

读书与育人的关系篇四

阅读是一种强大而神奇的力量,它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并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然而,仅仅单纯地读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读书与育人相结合,精心选择读物,从中培养和塑造我们的人格和品质。

第二段:选择适合的读物

读书如同饮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同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对于儿童来说,应该选择有益于启发他们思维、培养他们兴趣的书籍;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学术类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思考能力。

第三段: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精心读书需要有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都保持固定的阅读时间。其次,学会批判性地阅读,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要思考和质疑书中的观点和结论。再次,做好阅读笔记,将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记录下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最后,要多渠道获取信息,除了纸质书籍,还可以看电子书、听有声读物、参加读书会等。

第四段:读书潜心育人的效果

精心读书潜心育人可以带来多重的效果。首先,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使我们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其次,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再次,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我们成为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最重要的是,读书潜心育人能够塑造我们的人格和品质,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第五段:结语

精心读书潜心育人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改进的事业。通过选择适合的读物,掌握阅读的技巧,我们可以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种种好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读书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让我们用心去读书,潜心去育人。

读书与育人的关系篇五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