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设>大专高职院校德育建设论文(热门23篇)

大专高职院校德育建设论文(热门23篇)

时间:2023-12-07 09:31:57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结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内容。这些范例都是通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大专高职院校德育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大专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教育,了影响大专院校学生思想的因素,并因此而给出关于大专院校做好德育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分析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作为大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影响大专院校学生思想的各种原因,才能进一步展开大学生德育工作。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远离亲人使大学生思想出现孤独感或自我放任感。

大学生一般都远离亲人,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无法避免地会产生浓厚的孤独感。

相反,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远离家长,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放任感。

2.城乡对比的强烈思想碰撞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一个学生的素质由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方面组成,缺一不可,而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一线生产、管理、服务而培养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同样也是育人活动,职业院校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职业从业能力,而且也要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在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旨在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相应的知行观,并通过系统的知识教育和文化感召,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实践品质,从而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型人才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顺利的让职业院校学生从“准职业人”转化为职业人。

道德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凝聚起来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理想、道德思考和道德学说或伦理学说的总体。它凝聚在一代代人身上,表现为传统的道德心理、习俗、民族性格;它凝聚在历史的文献记载中,渗透在伦理学、哲学、文学、史学、医学等大量典籍中”。[1]职业院校的道德文化,它是以职业院校的地理环境位置为依托,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背景,通过内、外辐射和统合,在长期育人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大文化中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显著特质,它以文化为载体,呈现出一种道德事实,孕育着一种道德价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职业院校校园道德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道德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体系以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实体所构成的整体。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形态,它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之道德属性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当前,在职业院校校园中,道德失范现象较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旧的价值观念系统已被解构,新的价值观念系统还尚未建构,社会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在与历史传统的断裂和后续中,道德信仰的缺失和道德建设资源的匮乏,都使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着现代性的困境。其次受落后文化的影响,宣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坑蒙拐骗的文化还时有发生,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涌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文化,学生对外来文化并不能随时随地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大多情况下是“跟着感觉走”[2]。这对我国职业院校的道德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是教育自身的影响,曾经一时,“应试教育”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教学活动为了考试,考核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标准主要看学生试卷的成绩高低,德育活动被忽视了,虽然现在突出了素质教育,但依然是“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培育也没提到应有的地位。

加强职业院校道德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活动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教学生做人的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在职业院校提倡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同样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接人待物,展现出的礼仪文明同样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思维。职业院校学生大多都是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强烈,在人格形成,文化心理培育方面有极大地可塑性,这就要求广大教职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来感染,影响学生,从而创造出一片和谐的道德人文环境。其次,要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灌输,“如果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时不能珍视、呵护与光大自己的这种文化之根,那么这个民族就是在自毁根基。这样做不仅不能实现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反而会使之在现代化的时髦外衣之下空壳化;不仅不能使自己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反而会使其古老文明大厦倾没”。[3]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其中有许多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齐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达成个人的完善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目标。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换言之。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激励人们崇尚个人品质和传统美德,“上善若水”等有关品行修养。第三,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熏陶,一是职业院校要建立优美的校园环境,名人雕塑,教室及走廊张贴有关道德修养的言论,校园建立凸显“精神文明时代风”的文化墙,学生漫步在校园中,既有对优美校园环境美的感受,又有道德情感的体验,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校刊、黑板报等等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强化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告诉我们的学生,什么是应该积极做的,什么是我们社会提倡的,什么是值得尊敬的,让学生辨明是非,甄别真伪,懂廉耻,明明德,知礼仪,同时在第二课堂中举办文体活动,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4]从而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

另外,高等院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并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等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了解。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播放了道德模范表彰典礼,把我们那些在生活中做的好的道德模范进行了表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榜样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感动和触动。同样,我们也可以找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好人好事作为榜样,学习起来就没有距离感,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道德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体现时代精神,突出主旋律,注重积累。同时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高兆明。民族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j],哲学研究2010。

[5]郭建新许敬媛。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

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主体;内容;对象;载体;效果。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制度、环境等文化层面的共生共在,它具有校内资源整合、价值引领、文化传承、行为指向、娱乐师生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成都有相似之处,符合文化繁荣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应当是其共性之一。

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说(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1]。

本文旨在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科学审视和解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明确的基本问题,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五大基本要素,以期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谁来建设(who)——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及地位。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师生综合体,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靠单个人或单一群体组织来完成,而需要校园共同体的集体参与。

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组成和各自主要地位(职责),是解决文化建设的源头问题,至关重要。

(一)院校领导的主导地位。

院校领导主管和分管学校各项工作,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一校之长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性格魅力等,往往与该校的师生风貌等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相互映射。

因此,由院校领导组成的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应当统一认识,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借助制度顶层设计、校区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等软硬件的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而后从学校领导班子整体出发,将个人领导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上,在各自分管工作中,以与顶层设计理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制定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师生。

(二)师生的主体作用。

1.教职员工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通过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过程,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使命。

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

教师的师德和师风,以其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风和修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设施设备、教学场所、公共空间等物质保障,通常是最直观感受的物质文化。

贴心的设计、丰富的绿化带来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现代、科技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备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

2.学生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者、创造者和建设者。

学生是高职院校中最具活力和生气的群体。

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受众是广大学生。

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文体社团、专业社团、技能竞赛、宿舍美化、节日庆典等活动,不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反馈者、监督者。

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因此,不管是在学校制度制定环节,还是在(教育教学)诊断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全面收集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评价信息,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运行现状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二、建设什么(what)——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高职校园文化应当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从形式上看,“建设什么”指向的内容应该包括高职院校在人财物层面,在精气神层面,在师生行为层面以及规章制度层面上的富有一定特质的价值体现。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的构成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求“双师结构”,就是各专业教学团队中既要有学校的在职教师,也要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性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高级技能人才承担。二是要求“双师素质”,就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都要既具有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要具有企业工程师的素质。构建高职特色教师文化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形成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中,明确兼职教师的聘用资格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及教学质量控制等,让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领域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激励措施,依托行业企业等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强化培养、积极引进、灵活聘用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教师文化建设中,承德石油高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文化。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三说”为主的教师“敬业计划”。“三说”包括:“说人才培养方案”、“说专业”、“说课”。骨干教师要“说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的背景、内涵、要求进行深入解读;专业带头人要“说专业”,对专业的沿革、现状,与产业的联系,与职业和就业的关系,专业技术发展和前瞻等进行深入剖析。“说课”是每名教师都要进行的一项教研活动,通过对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教师准确把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学情。二是以过“三关”为基本要求的青年教师培养。第一关为“师德关”。高校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按照“高等学校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第二关为“教学基本功关”。全面培养新教师的“备、讲、辅、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功。经过系部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再通过教研室、系部、学校等三个教学部门的“一指导、三级听课”后,青年教师才能正式授课,并要求其不断完善教学能力。第三关是“基本实践能力关”。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通过青年教师下实验室、下校内实践基地、下企业,参加实验实训建设和准备、参加职业岗位操作、参加校企合作应用性技术研发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三关”是大学生评价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基本标准。以“三爱”为基本内涵的师德要求。一是“爱学生”。将其放在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之首。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爱学生”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二是“爱岗位”。教师岗位、教辅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都是为人才培养努力工作的育人岗位,只有“爱岗位”,才能愉快工作、倾力奉献、不断创新。三是“爱学校”。学校是办学实体,只有人人爱学校,为学校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才有和谐美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会不断发场光大学校品牌。

二、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文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用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这种课程文化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实施“八个共同”:聘请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以解决生产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创设适宜教学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以及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等。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以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的生产过程和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获得相应岗位的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和程序化特征突出的专业,按照技能要求和各工艺流程的需要,设置并安排专业主干课程。

三、融入企业文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高职实训文化。

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注重企业文化融入,构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实训文化。建设适于学生动手操作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紧紧依托行业和区域重点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校内各实训基地建设要再现或仿真企业场景,引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从实训基地的整体布局到工位岗位的定点标识,再到材料库房的货品存放,突出企业元素与职场氛围。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化的安全、卫生、环保的生产环境,倡导“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管理规范。实训中,学生上岗实操必须持教师下达的任务工作单或操作票方可开动设备,以此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按照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岗要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遵守上岗规定、安全规程操作、设备保养、工具摆放、物料运送、环境卫生,到员工协调配合、习惯养成等全方位育人。在训练过程中,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提升注重需求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职服务文化。

大力倡导构建社会服务文化,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在科技人才和仪器设备上的优势,与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河北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重点为承德市的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40项以上。积极发挥学校在师资、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同时作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开展面向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缔结长期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协议。每年派出管理骨干、优秀教师到对口交流院校指导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工作;与同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合作;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文化带动了合作双赢,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承德市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建立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全面开展战略合作。与大唐国际、辽河油田等1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五、健全以“严实”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夯实高职管理文化。

高职管理文化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教育质量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了,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承德石油高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一直以“严实”为基本要求,严肃办学,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理念求实,质量务实,工作踏实。在管理文化上形成了一些特色。如,形成了“一核心、两体系、三合作、四化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核心”——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时刻把握教学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抓实、抓细、抓好。“两体系”——通过完善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监控体系,实现管理保障。“三合作”——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参与质量保障。“四化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实施“四级”教学质量分析,即任课教师、教研室、系部、学校“四级”教学质量分析,通过教学质量分析对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每名任课教师完成了其承担的任何教学任务之后,均需进行质量分析。教研室利用教学工作学期系教学大会、校教学大会的契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并向全系教师宣布分析结果。对问题突出的课程和教师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措施纳入新学期教研活动内容及系、部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在“校教学大会”上作教学总结和全校质量分析,并就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师、同行评课、专家评教、企业评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五评”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五评”工作中,“企业评人”是根本。坚持毕业生跟踪调查,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企业专家进校评价专业办学和课程质量,将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估项。

六、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形成高职方法文化。

高职课程要采用特色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才能实现相应的教学效果。高职课程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发展的“社会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能力的培养既靠特色课程设置,也靠特色教学。高职教与学的文化构建就是要积极推进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开展教学做一体、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情境学习、建构学习。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按照贴近专业、亲近职业、创设情境、问题引入、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学用融合等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过程序列,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防止发生表象化与泛企业化、趋同化现象,为了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着力做好转变理念、完善制度与明确主体等方面工作。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

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

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3]王丹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3).

[5]胡小凤.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机械职业教育,2013(0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第1: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

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

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

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

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

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

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也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地位以及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试就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与网络资源为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

尊重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信息作用,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重大教育意义。

校园文化的创造离不开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与办学水平,在校园文化中能得到完美体现。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素质教育的培养,注重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生产前线的技术型人才。

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在院校的大力开展,给了学生更多施展才华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摆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非凡的意义。

二、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的关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信息,是拥有良好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浓厚的信息服务机构。

图书馆在院校的发展建设中衍生出的图书馆文化,对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有导向性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突出的地位决定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水平。

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熏陶着学生的情操,会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聚一种正能量,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传递出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做铺垫。

因此,教师以及校领导应当重视并且尊重图书馆文化的地位,将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发掘出来,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科技时代的到来,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文化的发展,图书馆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后勤保障”,与校园文化的这种微妙关系,也决定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行息息相关,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伴随着学生学习和成长。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全面推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定位是首要任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刻揭示了书籍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图书馆里囊括了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学术书籍和珍贵的信息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精神食粮”。

一方面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成为学生模拟参加社会实践的“据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开发思维和锻炼实践能力,完善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庞大,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智囊”,馆藏的多样性,为校园文化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资源,能满足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建设。

庞大的“信息网”是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催化剂”,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在全院校实施与进行。

图书馆杰出的信息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网络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中的重要内容,应当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潜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庞大的信息量离不开一个关键部分———电子阅览室的成功创建,它的引入扩展了信息的“领域”。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加工、整理,建立资源的分类索引,实现国内外各种专业权威技能的最新信息充分开发与利用,科学健康的信息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文化表明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院校规模的重要因素。

积极探索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图书馆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能帮助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给校园文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撑。

总之,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支撑,在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建设,给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的交流平台,积极倡导高职校领导以及教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祖国输送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希,彭一中.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1).

[2]刘亚丽.浅谈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对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处事风格,对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阶段,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相对落后,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想要实现这一体系的建设,需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进行科学、系统地安排,并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才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这一工作的规划显得非常随意,没有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甚至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

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前身都是中职升级改制而成,或多所学校联合组建,历史短暂无底蕴。

为了扩大招生,更愿意花更大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新建教学楼、扩建校园,购买先进的、昂贵的教学设备来为学校打广告,这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注重表面功夫,缺乏核心思想的支撑。

3.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精神文化的指导由于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少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工作核心应该只是抓教学质量,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把校园文化娱乐化。

有时为了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发照片,推简报,仓促地组织一些校园活动,技术型和学习型活动很少或几乎没有,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同时也降低了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

其实多年之后,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和思考,多在精神文化层面对其的影响,专业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工作中锻炼出来的。

4.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过单一,缺乏高职校园特色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在办学特色上更着重于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不同学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然而,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不少高职院校忽视了这一特色,校园文化千篇一律,缺乏院校自身特色。

二、校园文化建设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

1.创建高职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创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

2.构建学习型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应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回归教育”的目的,有意识地融入专业知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在组织校园活动时,加强技术型、学习型活动的举办,如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举办学术交流大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技术含量,并将这些活动与院校的奖励评优制度挂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升人文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非常必要。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着重对文化品位的提升,从校园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同时,在相应的校园活动中,要突出对学生道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围绕其办学特色进行展开。

针对其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开设与学校教学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训。

同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院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5.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约束学生行为、实现正常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因此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规章制度必需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院校的办学特色;健全监督制度,实现校务公开,为校园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制度建立实现“人性化”,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笔者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构建多元、和谐、育人且具品牌特色以及存内涵发展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目标,探索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对策,以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文化融合的理念、融合的目标、融合的内容、融合的载体以及融合的模式为基础,探索一条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机制是亟待相关部门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职学校要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利用文化融合的辐射发挥引领和启迪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校扎实开展多文化融合、多层次渗透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此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高职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高校师生的自身特点为文化融合奠定基础。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师生,他们自身的特点为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高职院校,师生年轻而富有活力,开放而富有思想,在网络等新媒体逐渐渗入高职校园环境的背景下,面对大数据时代,他们不排斥、不抵制,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兼收并蓄,能站在较高的文化维度审视自己、分析自己和完善提升自己。

2.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平台。

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了稳固的平台。

开放的世界需要开放的环境。

笔者所指的环境既是指高职校园的物质环境,也指校园精神环境、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的结合。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免费对外开放,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和学习考察,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了稳固的平台,让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3.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融合提供载体。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平台机制,打造新的文化阵地。

大学校园社团活动丰富、人文关怀浓郁,生态文化和谐、课程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实现文化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社团活动是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它有着思想教育、陶冶情操、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以及娱乐身心的功能。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开展,企业文化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将在校园杂糅共生,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交流积淀、融通互补,创新校园文化融合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不同的职业院校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培养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在校企文化、社团文化等的建设中也都凝聚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学生受到的职业文化熏陶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高职的课程建设中,专业建设是根据企业、行业及岗位的不同,因材施教,培养工学结合、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可以说,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是围绕自身专业优势,凭借品牌立校的,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校与校之间可以多沟通交流、实现融通互补,抓住校校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丰富文化融合的内涵,创新文化融合的途径。

2.求同存异、互信共赢,创新校企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无论是从文化塑造人、引领人与培养人的功能出发,还是从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基本形态来说,校企文化是紧密联系,和谐相融的。

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应按照求同存异、互信共赢以及互补共生的文化融合模式,从双方愿景、合作内容等角度出发,构建“校企共导、主亚共融、核心共创”的文化渗透融合的路径,达到两种文化相互结合、促进文化融合,实现协同发展的目的。

3.共生互融、传承创新,创新校地文化融合的闪光点。

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辅相成,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积淀,同时地域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高校师生对于地域文化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依托区域优势,深挖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主动吸纳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与地域文化共生互融,同时更应利用自身文化塑造的优势,凝聚各方力量,传承创新,努力打造校地文化的闪光点,如地方丰富的历史、自然和人文文化底蕴可以打造校园文化新阵地,深入滋养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侯波,辛香玲,高志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4).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训建设的思考论文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与新型教育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各级教育机构中的校内管理事务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非固定资产实训资产管理工作。结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以强化管理人员的资产成本意识,通过对实训资产的估值与分管,取得更好的实训管理效果,提高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笔者详细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研究资料与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实训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实施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加强非课堂教育从而促进课堂教育。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各种载体上,才能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一、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形成并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代师生的传承、积累、沉淀和创造,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的具体表现的总和,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教学模式、校风、学风等。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加强非课堂教育从而促进课堂教育。

(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通识教育开放性地吸收接纳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

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实践成果,例如:把通识课和相关素质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等,这些成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效果。

但通识教育毕竟和专业教育不同,其教育成果不能够完全依赖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通过以往的实践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学生的自学、学校的相关通识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都是学校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并且这几种方式之间也相互影响着,形成一个相互缠绕的整体,共同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产生作用。

但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环境当中,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要比单纯的教学更加深远,在通识教育中校园文化常常作为隐形的课堂出现,进一步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只有把课堂教育和非课堂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促进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载体上,这样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就能切实体会并学习到它。

而校园文化活动相对于其他教育方式来说,其本身独具的吸引力、感染力也让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更容易接受。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途径。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院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往往是通过学校的一系列育人工作、制度执行和各种文化活动展现出来,使学校师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渐理解、接受并形成,使师生价值观向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方向同步,从而达到在精神层面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一)通过不断优化办学理念加强通识教育。

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是这种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是能够体现出整所学校的灵魂所在。

办学理念的含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体上分为几种:在哲学上是指教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它反映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思想,具有指导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人的意志的作用。

也有研究认为办学理念是一种可以指导师生行为规范并对行为起到积极导向作用的一种精神准则。

而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在于,既要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知识,甚至更注重实践能力。

每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学生一定是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所以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大体都包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学校想要更好地发展,就要既保留高职院校共有办学理念又突出自己院校的特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这样就可以通过办学理念和通识教育的相互促进,使两者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得以发展。

(二)通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加强通识教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物质载体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校园里的各种建筑物、花草树木、雕塑景观、图书音像设备和资料等都是物质文化的一种,这些往往能够从侧面体现出学校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

每个学校的这种环境各具特色形式不一,使每个学校的风格得以突出显现,通过直观可见的事物帮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理解学校的深层次精神内涵。

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工作一线的技术人才,并继承和发扬大国工匠的传统精神,所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继承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学习外的其他校园生活中,要能够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环境中吸取这种精神营养。

这样也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通识教育,可以与时俱进紧扣社会背景地进行真实性、新鲜性、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教育。

(三)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

如果只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这时就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发挥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同课堂教学相比,更能够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热情,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也能更深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引领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显现出学校的特色,也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校园文化与师生融合到一起相互支持相互提高。

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认真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通识教育的知识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这样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潜移默化地把学院的精神理念根植到学生的内心,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当校园文化活动一年年形成传承,成为学院的品牌时,这种荣誉感和归属感将更加强烈。

(四)通过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通识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两个群体:教师和学生。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校园文化的接受一方,教师与学生的这种教与受的互动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体系。

在学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毕业离开,也会有新生的加入,学生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而教师是一种职业,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工作于学校,相较于教师来说学生在学院内生活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所以教师在学院文化中属于相对稳定的一方。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学生的思想相对于教师来说没有那么成熟,易发生变化,比较容易受到相对稳定的另一方的影响。

也就是说,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人生观、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在通识教育课堂上,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通识知识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同时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在无形中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自己一言一行中的能力更强,在与学生相处时更容易润物细无声地把通识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学生,避免了说教方式产生的反弹情绪,使学生接受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卢立波,刘金花.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艺术教育,,(06).

[2]侯莎莎.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通识教育为视角[j].教育新纶,,(11).

[3]杨真.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14,(09).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训建设的思考论文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这一目标,现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秘专业课程,因文秘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为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把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完美结合,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课堂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文秘专业学生掌握文秘职业的技能,提高文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育学生的秘书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创新的职业能力,达到和满足市场的需要。

为不断加强文秘专业实训的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实训内容,使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各高职院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

一是从实训模块方面的建设。

所有实训、实践课都结合相应理论教学,在适当的时机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在课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再认识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从而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前夕都有非常明确的实训目标。如结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秘书写作与训练模块、会务工作模块、办公室事务模块、接待与礼仪模块、公共关系技巧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商务谈判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和办公自动化模块等多个模块的专项实训项目。

二是从真实情景方面的建设。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必须建设和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务实训。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利用情景教学与仿真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快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锻炼,既可以使学生的前期学习成果得到一次综合检验和提升,也可以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到校外实习之前就对真实的工作环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学生到校外进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训室提供的情景教学、仿真教学,为进行文秘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商务洽谈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室、会议接待实训室、档案管理实训室等。

三是从实践能力方面的建设。

文秘专业必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训练,其目的是为适应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深入到文秘办公现场,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升华,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是从技能培训方面的建设。

以国家对该专业的能力要求和就业所必需具备的职业技能为依据,来确定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开设次序,加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文秘职业岗位特点,积极组织学生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注重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互相融合,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一级证书、普通高职高专英语能力等级考试证书、国家秘书职业四级(中级)证书、普通话二级以上证书等。

在秘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开始人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从实践的效果看,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这种能力的延续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建立一套实训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并行,而且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两套系统的作用。提高秘书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要善于调查研究和捕捉业务信息,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写作和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二是应具有改革开放的头脑和开拓创新的本领。要善于接受新知识,善于学习新知识,善于运用新知识。

三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政治思想品质。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四是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要甘于奉献,乐于服务。

本着重实践、重创新的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致力于实践教学方面的创新,采取课堂实训、实训室实训、校内见习、校外见习、竞赛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训方式,配合开设的主要课程应包括秘书实务、办公室管理、信息与档案管理、组织会议与活动、商务沟通与接待、摄影与摄像、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与法规、广告实务、秘书礼仪、办公室工作规范等。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相关的边缘能力,能根据秘书工作中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并为自己将来拓展打下基础。课程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针对性;专业课侧重高级秘书业务素质的提高,强调适应性;实现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应用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强调前瞻性。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秘书人才的素质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点,还要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要做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培养对象定位“管理型”“商务型”秘书。充分利用资源,强化实训教学文秘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服务面广的应用专业,而随着社会对文秘专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文秘专业教学必须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及早熟悉繁杂的人际关系,适应多种层次的综合办公部门的工作。通过实训,使秘书人员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刍议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高校档案数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落后、低效的状态,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传统的纸质档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提供档案服务利用的过程中只能通过手工档案信息检索,先查找目录再到库房翻阅原始纸质档案进行核对,当借阅者提供的信息不明确时,查阅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加工之后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检索,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检索的时间,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运用为学校的校务信息公开提供了技术保障,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设立档案专题网页,公布校务相关信息。此外,高职院校综合档案室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与档案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1、设施设备层面。

高职院校一般在教学、科研方面投入较多经费,对档案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影响了硬件和软件设备购置,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档案管理软件,导致档案无法及时归档,依然采用纸质档案存档、人工做检索目录、查档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能。

2、管理模式层面。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同时由于某些资料形成周期较长,涉及部门较多,材料收集较为困难,导致部分资料不能及时归档,使得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散落在材料的形成部门,没有专人整理,造成档案损坏或者遗失。

3、人员层面。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领导对档案重视程度不高,对档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所以出现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将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未能意识到档案信息的利用对学校的发展及教科研方面所起到的决策性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人员在统计分析、信息化设备、软件、硬件操作和使用方面的技能相对缺乏,对纸质文件信息电子化上传,日常的系统维护等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能胜任,制约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1、完善设施设备。

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在档案方面的经费投入,配备性能较好的系统硬件、软件及维护服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支持。其次,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进程,编制电子目录和检索工具,同时做好各类存储设备之间的对接,通过平台的对接实现档案信息的互补与资源共享。

2、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制度,使档案信息精准、规范,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制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对分类、编号、案卷目录等实行统一的标准设置,整合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档案信息的生成和归档。其次,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对综合档案室进行数字化建设,建立标准、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推进综合档案室的数字化进程。

3、加强档案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基于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征,满足用户需求,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档案人才队伍。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了解历史、古汉语等方面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知识。为跟上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档案工作人员要懂得计算机、数据库、英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或与档案有关的讲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

四、结语。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源进行了创新性的利用,加强了档案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参考价值,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给予设施设备当面的支持,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化技术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更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耿亚楠。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9):59。

[2]黄昆,邓芳。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及实现途径[j]。科技视界,(34):222―258。

[3]焦江福,唐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3):84―85。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营销实践社团的作用,并分析了营销实践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营销实践社团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营销实践社团建设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人和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的不断变化,不断增多的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各院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一些有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建立的营销实践社团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营销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营销实践社团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不少院校的营销实践社团未能很好地发挥其营销实践的功能。因此分析营销实践社团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营销实践社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销实践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成员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行为规范的自律性,符合青年学生注重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营销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举行不同层次和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等,使学生在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营销社团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无形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营销实践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都不可能一个人单独完成。如方案的设计、经费、设备、场地、公关、外联等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都需要社团成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开展中加强沟通,利用个性和能力差异,在团结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带来“1+1>2”的绩效。同时,营销社团开展活动,能创造出一种增加满意度的氛围,中必然会使个人交际技能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的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养成民主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

营销社团日常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节假日推荐优秀会员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公关策划,企业ci设计,广告宣传,产品展销等,有助于学生把课堂学到的营销理论,在实践平台上加以应用,营造出实战营销氛围,造就实战营销人才。同时,跨专业、跨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打破了封闭的教学体制,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培养了同学们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营销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营销社团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舞台,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交往能力;既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和他人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的性格及面对现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1、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不合理。

营销实践社团与高校其它社团一样,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不大。一是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善,不按章程办事,活动安排、经费使用、会员奖惩、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留存等较为混乱。社团各部门职能不清,分工不明确,使得活动开展无计划。二是学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够,出主意、出点子少;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和整改。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营销社团人员流动大、稳定性差、社团机制松散,有的学生误以为社团不受任何约束,因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随意性很大。

2、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做好事”活动或举行一些“联宜活动”,对于营销实践开展得较少。部份营销社团对核心成员的依赖性过大。由于营销社团核心成员社会活动能力强,在介绍社团成员参加企业产品促销、为企业开展市场调查、进行营销策划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些人在位时营销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由于忽视必要的衔接,以至于核心成员离任,社团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同时,营销实践社团在招收会员时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有的没有基本的营销知识,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社团发展后劲不足。

3、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

营销社团活动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营销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一般为营销教研室老师,指导老师是义务为营销社团兼职。由于专业教师大都有自己的事业,宏观地指导没有问题,但要成年累月与同学在一起,很难做到;再者多数专业教师对营销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义务从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4、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

营销社团活动的场地和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需求。目前,营销社团经费来源之一是收取社团成员的会费。另外也有通过帮助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获得,但这些报酬通常是营销活动的参与者所得,作为社团基金较少。同时很少学校能给营销社团一个固定的实践经营场所。因此,营销实践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

1、规范管理,完善社团的规章制度。

制定灵活富有弹性又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制度是社团发展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规范的管理办法,使社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避免因个人感情、经验、兴趣给社团发展带来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严格按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的要求,建立从社团的申请、成立、活动开展、赞助、财务、奖惩到社团注销等全过程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有章可循,使每个社团成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既调动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又强调组织纪律性,从而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实现对社团的有序管理。

2、采取措施,加大对营销社团的指导和扶持。

(1)实行社团导师制。配备一至二名社团导师,一届聘期为一年,学年初由学校为社团导师颁发证书。营销实践社团导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最好是市场营销教研室老师,对学生社团活动有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有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指导营销社团制定每学期的计划,确定重点;检查社团开展情况,定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研讨、交流等课外活动,分享营销前沿理论,介绍国内外营销界的研究动态,用营销理论分析热点财经现象。制定《社团导师聘任、考核和奖励办法》,从而提高教师积极参与或帮助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使社团营销实践活动更成功,让学生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上少走弯路。

(2)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学校日常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支持营销社团联系企业赞助,允许社团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和勤工俭学。如给予营销实践社团校内固定场所,允许开展营销项目活动。

3、加强营销实践社团内部分工管理。

营销实践社团内部应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管理有序。如福建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市场营销协会内设:会长、副会长、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传播部、外联部、网络部等部门。会长负责与外联的交流与沟通,及联络学校相关部门开展活动;负责制定公司总体战略决策及大型活动的策划等;副会长配合会长的,监督管理各部门内部的进行。财务部负责管理协会经费,及时记录开支情况,对大型活动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每次活动向办公室反馈情况;人力资源部负责每次活动记录出勤情况,并及时向办公室反馈,做好会员考核;传播部负责话报,条幅等制作等;外联部:负责对外部联络,争取合作单位。

4、开展与营销社团相关的业务活动。

把营销社团的相关业务活动如经验交流、能力训练、提供就业机会结合起来。如社团在活动中把会员分成组,每组选一名外事能力较强的会员担任组长,带领两名没有参加过或很少参加过外事活动的会员,直接上门和企业联系,给营销社团中想兼职的会员联系兼职岗位;或者把营销社团已代理的业务或商品向该企业进行推广;另外也可以寻求推广代理该企业的业务或商品。让经验欠缺的会员在实战中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应变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加强营销实践社团与企业的合作。

营销实践社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成功人士、企业家来学院进行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开展项目合作,达到互利共赢,为同学提供了良好的节假日实践岗位,帮助营销社团成员赚取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大学学报,-7。

[2]崔福生,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分的,江西社会科学,-11。

[3唐志为,对大学生社团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现论观察,-2。

试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之建设论文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现状

1999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过去的大专、中专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成。不可否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且科研能力突出。然而,在这些青年教师中,笔者认为,其师德修养与党和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这对推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之本,是教师的灵魂,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然而,在地方院校中,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想信念模糊,思想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存在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的现象。例如,部分青年教师经常以各种借口不参加政治学习,对国际国内形势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漠不关心。在工作中,不讲政治、不讲原则,在公开场合或者课堂上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或在教学过程中发表一些消极负面言论,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不仅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反而妄加评论。其言行举止在学生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不具有表率作用。

2.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科研学术成果。

由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属于新建学校,因此,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高校重视科研和学术成果,一旦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或获得国家级的研究课题,学校都会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因此,青年教师难免会受到冲击。这样就导致在青年教师中出现了教书育人观念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的现象。另外,由于高校的课时津贴较少、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比较随意,不愿意花时间钻研教材和认真备课,更不愿意思考怎样有效育人的问题。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不育人,教学与育人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不精彩、枯燥乏味,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兴趣,逃课现象非常普遍,教育教学工作趋于功利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管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极差,如学生随意讲话、玩手机打游戏或者睡觉等。一些教师也不管学生考勤,任由学生逃课、迟到、早退,完全对学生不负责任。

3.个人利益至上,敬业奉献精神欠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看重物质利益,急功近利,欠缺敬业奉献精神。一些青年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中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除了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外,多一点儿其他额外工作,就要求给加班费,甚至直接不愿意干。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对自己有利则多干、不利则少干或者不干的现象,严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职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们虽为教师,却不能为人师表,严重影响了育人的效果和高校教师的整体社会声誉。

1.新进教师准入制度不科学。

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规模有所扩大。为了更好地吸收优秀生源就读,为了学校的发展,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筹备申报硕士点工作,或努力把“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力招募高层次人才来提高教师队伍中硕士、博士学位人数的比例。这样,各地方高校间就不断地加大政策力度,采取提高住房待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高薪引进博士等手段来争夺人才,打起了人才争夺战。由于博士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在引进博士人才的过程中,有的高校只把应聘者的毕业学校、专业、科研业绩作为考核的基本条件,并未对其思想道德、团队意识、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种教师准入制度不科学、较片面以及未对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严格把关,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

2.评价机制缺乏创新性。

从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来看,其目标和要求过于笼统,缺乏激励性和约束性机制。教师师德师风的好与不好,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差别,显然,这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例如,有的高校较重视教学科研业绩,轻师德师风评价。有的地方院校师德建设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考核内容,比较空泛。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评价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开展,只是在教师评职称时,发一张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表让各二级学院组织师生评价,而此过程并无人监督,往往只是走走过场,填个“神仙分”交差。显然是重形式轻结果,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评价较少。

3.缺少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师德师风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只有一套空泛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没有任何行政部门对此机制进行监督落实。如前文所述,虽然在年度考核、教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师风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也只是走走过场和形式,并没有真正按要求执行,而相关部门也只要结果,并不看重过程。同样,各二级学院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形式大于内容。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只有精神鼓励,对师德师风表现欠佳的教师只是口头上的说教,并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该校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为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1.加强领导,形成师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对地方高校来说,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要引起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学校党委应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成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处、教务处、学生处等行政机构以及二级学院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二级学院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营造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更新教育评价观念。

师德师风评价要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同时,要将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与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相结合,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师德培训的主要内容,规范青年教师的一言一行。另外,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应该有所更新,能具体量化考核的则全部具体量化,若不能具体量化的,更要明确其教育观念、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总之,考核评价内容一定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3.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师德师风巡查制度,指定师德师风投诉受理部门,通过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问题进行监督。学校应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师德优秀教师、退休教师担任师德师风监督员。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巡查师德师风,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合理处置和答复回馈。学校要建立师德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并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以及给予优厚的物质奖励。而对有违背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则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师德问题突出的青年教师更要加大惩戒力度,甚至包括解除聘用合同。

4.坚持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首先,高校在选人用人上不能只看其学历高低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聘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团队协作意识、教育背景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要建立新进青年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统一的师德教育,并形成岗前德育培训机制。对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特别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师德教育,达到相关要求者才能申领高校教师资格证。在学校与青年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时,还应签订师德承诺书,并将其承诺书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布,自觉接受师生监督。

5.加强氛围建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

良好的师德师风舆论氛围,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教师的道德自觉。同时,学校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优秀先进事迹,要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大力倡导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好教师风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青年教师要懂得自敬、自重、自强、自立,在提高自身精深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自身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素质。这是作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执行力探讨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已经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却又陷入各种困境和误区,缺乏明确目标和有力措施。执行力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是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总结提炼代表全体师生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检查、监督和激励作用;坚持明确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勇于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很多院校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涵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于是开始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其作用,就要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它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在文化领域的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教师、学生所秉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由此形成校园文化的外延: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赋予学校活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体现在专业知识上,也表现在职业养成上,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下实践。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的浸润,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人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使受教育者逐步产生专属校园文化的特性。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适龄生源的逐步萎缩使不少院校已经陷入招生荒,校际之间的竞争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展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职院校师生职业素质、文化品位和外在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为家长和社会对一所学校认可与否的重要依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校长们的共识。遗憾的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1)许多高职院校的建设时间较短,缺少文化底蕴和时间积累;(2)一些高职院校由多所中职院校合并而来,文化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合力;(3)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较本科院校差,大部分院校把财力物力用在改善硬件、争取招生指标、申请经费等外部条件上,无暇顾及见效慢的软实力;(4)一些认识到校园文化重要性的高职院校依然存在观望情绪,执行力低。

简单地说,执行力就是将计划或指令落到实处。在目前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极速变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而是对整个系统的动态掌控。作为学校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质量和效率,提升执行力正是解决校园文化建设推诿和拖沓问题的良方。

1.执行力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实现“基业常青”的美好愿景。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并最终成为广大师生认可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优良的文化建设必须有较强的执行力作保证,执行文化必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l学院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为例,多年的快速前进使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管理上却较为随意和混乱,缺乏稳健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工作程序,在财务管理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当学院转变发展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从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转变时,很多人就从思想上产生抗拒,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新做法,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在学院大力加强教育和执行力度的情况下才有所好转。如果没有执行力作保证,再好的校园文化都是空谈。

2.执行力是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世界上有两种组织被公认为最具执行力,一个是宗教组织,另一个是军队,二者都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集体感召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想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在塑造共同理念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强化文化认同,加强自觉行动的能力。只有真正具有执行力,才能在各项行为活动中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将文化要素真正渗透到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另外,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行动速度越发重要。高职院校唯有快速应变、快速反应、快速行动,才能抢到属于自己的奶酪。

3.执行力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的过程就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既定目标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执行者的态度和方式反映了执行者对校园文化和文化建设本身的认识,这种认识正是执行力文化的根基所在。所谓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辅助手段,透过强有力的执行力塑造校园文化。因此,加强执行力,营造执行力文化,才能真正把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1.总结提炼代表全体师生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是校园文化涵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都符合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共同愿望,而不只是领导层的意愿。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前,要经过慢慢渗透的过程,确保绝大多数教职工有愿望投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且在建设过程中群策群力。一个全体参与、共同营造的'校园文化,才是一个值得大家为之共同努力、共同维护的校园文化。

2.充分发挥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检查、监督和激励作用。教职工的执行力往往跟直接领导者有直接关系,工作落实与直接领导者的检查、监督和激励分不开。因此,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习惯,言出必践、令行禁止,高度重视榜样的力量,积极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另外,为了确保检查、监督和激励能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要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且持续反馈能让全体师生确认和认可检查、监督和激励行为,慢慢形成遵守制度、遵守规则的共识。

3.坚持明确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职业教育既有教育的特点,又与行业企业有紧密联系,在校园文化上表现出大学与市场二者的属性,容易让人混淆其真正含义。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顶层做起,积极构建合理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方法、人员分工、权利义务。如果没有合理的工作流程,容易导致工作不顺畅,配合不协调;如果缺乏工作目标,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如果缺乏明确分工,容易出现扯皮现象;如果工作方式方法不得当,容易造成事倍功半。再配以公平公开的奖惩制度,执行力才会大大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勇于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工作方法多是粗放式的,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正是要逐步形成程序规范、注重细节的良好风气,这就需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提升执行力还需要不断创新,敢于对不合时宜的政策和制度提出质疑,敢于改变落后的工作方法,探索适应新变化的工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执行过程中,只有高效的效率和简化的程序,才能得到大家的真心拥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其意义和作用毋庸置疑,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将其落实到位,只有落地的文化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执行力,是切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是当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

作者:刘艳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2]梁业胜.试论高职院校和谐就业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

[4]张希文.论以融合企业文化为方略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4).

[5]马美,刘宏磊.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职教通讯,2010(7).

[6]许梅.新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摘要:。

在高职院校组织体系中,中层干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其枢纽作用如果发挥不好,就可能使得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陷入瘫痪的状态。因此,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改善,这是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的必要性,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策略,以供参考。

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

中层执行力指中层管理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领导决策的能力,即中层干部理解并组织实施上级领导布置任务、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学校中层执行层应定位于“把事做正确、把正确事做好”。

二、判断中层执行力的依据。

中层干部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组织战略的实施,执行力强的中层是贯通组织战略与师生的桥梁与纽带,而执行力弱的中层则是横在院校顶层与师生之间的一道屏障,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政策及方案的顺利执行与实施。判断高职院校中层执行力强弱有以下三方面的依据:(1)院校顶层设计的决策能否被顺利地执行。好的中层管理者不仅要正确理解组织决策,而且还要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弥补方案的不足,确保决策及时顺利执行;而一个完善的方案往往也会在缺少执行力的中层手中失败;(2)决策层布置的任务和决策能否被正确地执行。好的中层不仅要确保领导决策的及时执行,而且要使执行过程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没有大的偏离,确保执行的有效。(3)决策层布置的任务和决策是否取得满意的成效。好的中层不仅要使决策得以及时、正确地执行,而且要密切关注执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甚至帮助修正决策,使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重业务,轻行政。

高职院校人才汇集的特质决定了中层干部一般都是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双肩挑的居多,许多中层管理人员都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专业技术职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教育教学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聘等倾向,对管理、协调、计划、控制等能力的关注度较弱,常常会导致产生“一流专家、三流管理”的局面。

(二)重服从,轻担当。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在行为实施过程中一般更强调服从、完成任务,但对于涉及多部门协作的任务,常常会出现“推诱扯皮、办事拖拉、虎头蛇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状况,矛盾上交时有发生,处理问题原则性差,随意性强,困难面前点子不多,方法不当,甚至存在只种花不栽花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担当意识薄弱,影响执行力度。

(三)重管理,弱服务。

高职院校的中层执行力往往是在服务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是人文荟萃的乐园,往往点到为止更加实用,对师生要充分体现在服务中管理的思想。但在实际管理中,部分中层干部把自己当做领导,发号施令,具体工作不愿去做,甚至只热衷于发文件、开会布置工作,至于下属及师生的困难、期盼、完成的难度不闻不问,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淡薄。

(四)重结果。

轻效果高职院校往往看重诸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科研项目是否完成等结果性的内容,一旦任务完成便不再考虑其效果。考核中也是如此,某一项工作完成就得分,至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效果及其后续性如何则较少列入考核范围。在这种状况下,中层干部也倾向强调结果,多以“完成”和“没完成”作为工作评判的分界点,甚至做表面文章,不干实事,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对上忽悠领导对下敷衍教职工,而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确保执行的效果,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一)严把入口,确保素质。

高职院校干部队伍是办学治校的中坚力量,在各项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领导、管理、组织和协调的职能,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科学用人机制的内在要求。要严格按照岗位设置方案,坚持考评结合,采取理论考试、能力考核、民主测评等,全面检测干部人选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情操、组织协调能力等,选拔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管理能力相得益彰者进入管理队伍。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选人用人上要进一步强化优胜劣汰机制,打破“官本位”思想,加大创新工作动力,使干部队伍在“能上能下”的机制环境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学习借鉴,提高能力。

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加强中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和业务培训,结合学校校情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注意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要坚持分类培养,可以参照“岗位,、“职级”、“职称”,或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明确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培训要求。例如,在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中:(1)要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等理论知识学习,可借助党校阵地,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又进行专题研讨、业务交流、听取报告等,帮助他们尽快提升业务水平;(2)要切实加强校情、师生思想动态的学习研究,增强工作情境把握,善于在实践中学习、锻炼,通过走进系部、部门,熟知校园热点、师生思想现状,进一步增加工作的预见性与准确性,帮助他们尽快提升工作胜任力;(3)要走出校门,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人为我用”,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能,从而为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打好基础。

(三)明晰责任,加强控制。

针对中层干部,特别是新任干部工作缺少历练、工作无头绪,甚至缺乏组织纪律性或责任担当意识的状态,或者一些干部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机械执行等问题。(1)要不断创新中层干部管理模式,进一步明晰岗位责任,实行首问负责、责任追究、限时办结等制度,尽量避免多头管理、越级管理、推诿扯皮等管理病垢;(2)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加强过程控制,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多环节监督控制,确保执行准确;(3)进一步发挥师生民主管理作用,把师生满意度作为中层执行力的评价依据之一,把执行效果作为真正实现执行监控与测评的制度化、动态化、多样化管理,从而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制,杜绝机械执行、趋利执行、应付执行等行为,切实提高对干部执行的约束力。

(四)善于沟通,确保效果。

中层干部在高职院校的作用主要是执行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做好学生、教职工与领导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以及沟通、协调相关部门或群体之间的工作、利益关系等。在工作中,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执行力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沟通不畅所引起。因此,作为中间力量,不仅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两件事,更应该在扮演领导参谋助手的角色中,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强化大局观和整体观,摆正自身位置,加强横向和纵向沟通:正确处理好同事关系,不做老好人、讲江湖义气,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在职责和职权范围内,严格执行好领导层的决策,并通过有效沟通把决策落到实处;要学会用人、善于用人,适当放权,充分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促进其成长,提高部门整体工作水平。

刍议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各行各业及各种领域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前沿地的高校,更是对这一应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依赖,尤其显著的便是学生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但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一先进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如何基于网络建立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学生整体素质和学风建设、学生活动,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还停留在纸质基础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而且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给查找、更新和维护带来了不少困难。这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作为资源的一种,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信息资源相同的共性,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具有一定量的积累,通过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不同于以往任何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存储于网络的某一节点上,并且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快速地查找到相应信息。因此加快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更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除了与各高等学校有相同之处外,还有其独特的工作特点,即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传统的学生工作中,依靠原始方法人工完成这些信息的收集、统计、传递,一个通知要反复地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复劳动多,效率低,时效性差,而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正好能克服传统方式下存在的不足。利用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各类学生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处理,把结果置于网络上,全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查询和处理各种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显著改善学生的管理水平。

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内,应该有一个总揽全局的核心系统,这个核心系统应该位于中心服务器,拥有一个集合全部与学生管理有关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其他各子系统都是在这个核心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建设,并且根据不同子系统的权限,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有关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思想,不仅要把管理者从以往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咨询和统计信息,而且还应让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工具的同时,获得愉快而有价值的工作体验,在工作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从而实现信息化“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近年来,基于web的应用系统支持技术已经很完善,基于internet的办公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因此,我们依据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高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特性,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革,使高职院校也实现网站模式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且此系统是构建在校园internet之上。

2.建设内涵: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交互化。

依据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对象等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4)沟通交互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院管理者、系部管理者、学生、教师等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增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度。

围绕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内涵,此系统的功能模块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涉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就部分模块的基本功能,主要管理者及其主要权限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1.核心系统。

整个管理系统以核心系统为中心,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数据中心中所存储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详细信息,而且还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

2.学生工作信息发布平台。

除了学校网站主页上会发布最新通知和新闻之外,此平台主要发布学生部分有关通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公开性。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其统一管理权限属于学院党委宣传部,并负责信息发布的审核工作。

3.学生党建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子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培训、统计等。由于高职院校学制比较短,不能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有较长的时间培养学生党员工作,所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党委组织部、党校和各系部党支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或者是政治面貌为团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数据,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4.学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

主要提供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成绩的网上打分与成绩计算,此系统中还包括每一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形成报表形式。主要管理者为负责此工作的学校管理教师。

6.学生日常管理系统。

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上课考勤、请假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学生处分情况管理等,其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团委、各系部团总支部等,负责数据的录入、修改、统计、测评等。

7.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选择、时间计时、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与发放等。主要管理者为学校资助部门,负责信息的录入、修改、统计等。

8.家长互动平台。

主要是为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况,并为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条途径,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和信息收集。

9.学生就业管理系统。

源数据来自数据中心,主要由就业指导负责人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在部分授权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阅,用人单位决定录用毕业生,并签订协议书之后,可以将有关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复制到其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将毕业生的有关信息继续保留在数据中心,作为档案留存。如果出现工作改签现象,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正常手续办理派遣证改签事宜。

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至少可以为各高职院校带来以下成就:

1.提高工作效率,转变观念,敢于创新。

网络覆盖全球,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查询从学生到相关集体的各项信息,如某个学生在校期间受奖励或处分等情况;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情况;在校期间的到课率、成绩及格率、教师评价等等。管理软件的运用让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得心应手,快速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班级、教室、寝室、系部的各项动态数据。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转变教学教育观念,敢于创新,依据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2.使学生工作项目化、规范化、信息化。

将学生工作作为项目进行项目化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强化了内部管理,这样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并且初步实现学生信息化管理。总之,软件的运用使系统各类用户随时掌握静态和动态的相关信息,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软件所反映的信息马上做出反应。

3.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将每个用户赋予权限,各部门都可以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使工作更富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

[2]云炜恒.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试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论文

档案工作,是各个组织、单位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涉及的有价值的相关历史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的活动,其具有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还是规范管理的基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档案管理科学化的保障性工作。针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投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化管理;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加强档案网站建设,落实档案信息公开;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安全性,避免蓄意篡改、非法利用;规范档案信息录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真实、准确;完善数字档案馆建设共七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建议。

文档为doc格式。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要求,坚持以培养优秀旅游人才、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学训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践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与产业对接,建设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按照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并依据产业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产业调研、旅游政策研讨等活动,不断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优质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为黑龙江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供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

决策、筹措专业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三是借助商务厅行业主管部门优势,畅通了毕业生通向省内商贸旅游企业的渠道,探索实践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商贸旅游业高素质、实用性落地人才,提升学院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助推我省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与行业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建新型教师团队。

(一)创新“国际交流,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一年一度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调研,讨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和评审由校企双方参与讨论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订单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旅游管理专业试题库,制订教师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及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确立了“校企融合,国际交流,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行业活动,努力为黑龙江的`旅游产业发展做贡献。主要有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旅游发展项目论证评审、旅游规划、大型旅游节庆等活动的支援与服务等。并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专业的外部联系,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增强了团队建设活力,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论证,整合了现有的课程内容,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岗位的要求、行业的新发展、新技艺编写进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生人学第一天开始,就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分模块教学,由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第六学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在1一3学期搭建基础教育平台;第4~6学期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主要以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为主,其中第6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服务、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搭建道德养成平台。

为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构建了“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大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力度,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用,让教师到企业去,把企业专家请进来,突出“双师型”师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并使之制度化,促进专业教师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三、与企业对接,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实习实训、培训体系。

(一)实施163工程,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j也,使其成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生产、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标准。实施“163”工程,即搭建一个龙;i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建设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题区,实现教学、服务、技术开发、t纟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依托专业优势,建设旅游从业,&员培训基地。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建设并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黑龙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等,切实为黑龙江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合作:关系。自2006年以来,旅游专业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导游资格证考试出题、面试等任务,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1000以上,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广州侨鑫集团、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s?红松林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继续签订了订单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培训项目和内容,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制at和考核标准;2013年底又与国家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严峻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引起广泛关注。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个人,对高校和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求职是人生道路上的关键点,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大学生在迈入社会前,不能很好地把握社会形势、职场需求,往往会走很多的弯路。职业指导课程是社会与高校的桥梁,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明了就业的严峻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的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参与到求职中;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供准备的社会需求信息及择业技巧,降低就业碰到的陷阱,增加自我的保护意识。

(二)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这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评估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地位和发展。高职院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状态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问题,就业问题要放在首位。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并受到社会的欢迎,教师不但要了解社会的需求,还要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进行更好配置,帮助大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高校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缓解当前社会就业矛盾。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下就业矛盾的突出特点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另外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主要表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的技能要求之间的不匹配;大学生追求去沿海发达城市工作,不愿意去落后的中西部就业;大学生向往稳定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职业指导课程就是要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解决当前的就业结构性失调的矛盾。

(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每一位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愿望可以得到实现,但是当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老百姓就觉得付出的巨额教育投资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对高等教育很失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利用职业指导课程帮助毕业生就业,这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高校“扩招”政策的评价。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成千上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够成熟,存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员工的现象的情况下,完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校企合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都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五)促进社会安定稳定发展。

人才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高职生的`理论基础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成为就业群体中的特殊对象。高职生群体人数众多,如果就业不理想,失业人口多,就会引起失业恐慌,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安定稳定。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职业。每个大学生就业稳定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了,就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样社会就会安定稳定,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富强进步。

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从1995年开始到至今多次下发文件,强调高校要重视就业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建议把职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全国各个高校陆续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随着职业指导的重视,课程建设也颇具规模。

(一)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福建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以便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研究选择泉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院六所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400名学生和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学生问卷373份,回收率93%,回收有效教师问卷40份,回收率80%。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由于课程开展的时间比较晚,时间还不长,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职业指导课程的课时安排比例还不够,在课程重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提高。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年,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倡议高校把职业指导课以公共课的形式列入授课计划。福建省各高职院校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此课程,但很多领导和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只是在学生临毕业前单纯的进行一些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培训。有些高职院校没有配备职业指导教研室,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只是单纯的把课程安排给辅导员,使得职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认为应该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职业指导课程可有可无。职业指导课程应该重视帮助学生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前途。教育部通知明确指出:职业指导课应当重视在态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却盲目追求大学生就业率,忽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迷失方向。

2.课程内容安排随意性强。由于对课程的重视不足、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必然会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被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授课内容均偏向于理论知识,比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市场信息、求职技巧,而对学生很有帮助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却很少。

职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安排随意性强,没有统一的授课计划,有些根据教师的理解随意安排,不够系统完整。有些教师夸大就业形势,给学生施加过大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认识不足,学生无法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联系起来。很多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都呈现盲目的状态,导致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理解自己,缺乏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如果职业指导授课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低效或者负效。

3.课程安排与需求不匹配。导致职业指导课程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程时间安排与学生需求不匹配。职业指导教育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同的时期对自己、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学校只在大一第一学期安排职业生涯课程,满足不了学生的职业认知需求。有些学校只是在学生临毕业前安排一些关于求职准备、职场适应的课程,没有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分析。

职业指导课是一门应用型强的综合学科,教学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解说,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帮助学生有效的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学生课堂所学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实际应用发挥不了作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践参与性,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难以达到课程预期的实施效果。

4.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福建省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的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一般是由就业处教师或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大部是经过临时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后上岗,还有很多教师无证上岗,只能根据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去授课。由于兼职教师多,学校无法安排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无法跟上学生需求。

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职,对企业、行业都不了解,不懂企业管理模式,更没有实践经验。教学过程理论化,对学生帮助不大。同时,职业指导教师没有得到学校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流动性大,对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不愿意去进行探索,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2.2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2.3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xx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集影像和讯息为一体的专业,具有交叉性学科的显著特点,以数理知识为基础并兼具人文学科的艺术传导性。国内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视觉传达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僵化,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集成化势在必行。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课程基本是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在时代的信息化需求下,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媒体对视觉艺术的需求,缺乏对学生的立体空间视觉进行艺术训练,并且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链接,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2.教学片面化。

片面理解美术教育,将专业过于细分化,片面学习理论知识,过度强调艺术的高雅性。学生无法理解学科知识,片面性的知识传输导致学生的知识领域狭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具体的提升,学生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无法运用。

3.教学信息僵化。

大数据下,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庞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大量搜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学生亦需要大量的知识补充。因此,知识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学生无法辨明知识的好坏,学科知识资源有限,某些被加密受限的资源无法观看。

4.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仪器、教学场地、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实训场地受限,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化教学设备,无法满足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对网络信息集成的需要。

二、如何做到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信息网络化。

1.改善教学机制。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区域特点,建立适合自身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针对视觉传达艺术教学,应寻求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刻板、僵硬的教学状态,优化学生课程,将教学重点放置在专业实践上。将传统的“听授”模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知识灌输,例如模拟作业形式的课程,讲座形式课程等。多学科知识教授,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文案创意课程、心理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

2.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不单单限制于课堂。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要进行课时实践,掌握每一个实际运用操作方式。教师可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分工,进行“半企业化”教学,并对不同小组进行评分机制,在实际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挑战自身。

3.教学资源全面智能化。

提高教学资源投入比例,将学生放在教学第一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为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优化教学资源,全面铺设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企业输送人才。

4.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相关的校内交流网站,以信息的集成为特点,为每位在校师生提供账号,为相关合作企业人员提供账号,增加游客服务。学生能够在教学管理网站获取校内资讯和学习资源。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支持学生通过自身的账号进行学习资源查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性。

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应该建立教学考评机制并设置于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将考核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提高全院师生对于考核的关注度。考核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考勤(教师、学生)、艺术作品展评分。采用不记名评分机制,增加学生互评和教师互评栏目。

三、小结。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资源整合性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为教学目标,不断地提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结合地区优势和学校优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建立线上的教学管理平台,将教学管理做到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参与,将教学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3).

相关范文推荐
  • 12-07 小学语文赠汪伦说课稿(优质17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一种指导教学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在教案模板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这些范文,借鉴其优点和创意,提高教学设计
  • 12-07 宝贝在哪里教案范文(21篇)
    教学工作计划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科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1、认识面部器官,能准确
  • 12-07 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21篇)
    通过撰写报告范文,我们能够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通过阅读以下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
  • 12-07 饮料的代理合同(汇总15篇)
    作为代理,我们应该保持客户的机密性,并遵守相关的保密协议。以下是一些关于代理人合作的注意事项和建议,供大家参考。生产商:(以下简称甲方)。经销商:(以下简称乙方
  • 12-07 员工培训服务合同范文(19篇)
    在服务月期间,志愿者们将参与各类社区服务项目,包括环境保护、文化活动、教育支持等,为社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关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服务月总结范本
  • 12-07 竞争上岗演讲稿篇(优秀12篇)
    竞争上岗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才能在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竞争上岗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一、本人自然情况:我
  • 12-07 公司委托个人代收的委托书(优质19篇)
    在现代社会中,公司已经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拥有着广泛的经营范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公司危机管理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我单位因业务需要,现委
  • 12-07 中秋茶话会发言稿(优质16篇)
    发言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中用于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书面或口头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交流。现在,我们需要撰写一份发言稿了吗?发言稿可以用于学校演讲、会议发
  • 12-07 硕士生开题报告(优秀12篇)
    开题报告的编写过程需要梳理研究思路,明确研究内容及其意义。以下是一些优秀开题报告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
  • 12-07 门诊护士长年度考核总结(优秀16篇)
    年度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更是对他人和组织的一个负责任的表达。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