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 四年级数学趣味小故事(优质5篇)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 四年级数学趣味小故事(优质5篇)

时间:2023-10-09 01:43:14 作者:GZ才子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 四年级数学趣味小故事(优质5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篇一

一天,猴爸爸出差回来给明明和聪聪带回了一个大西瓜,明明和聪聪非常高兴,兄弟俩一边翻筋斗一边叫道:“吃西瓜了,吃西瓜了!”猴妈妈拿起西瓜放到桌子上对明明和聪聪说:“别高兴,这个西瓜由我们三人来分吃,但必须按我的要求来分,谁分对了,就把我分得的那一份西瓜奖给谁,行吗?”明明和聪聪连忙催促妈妈快讲。妈妈说:“我分得的等于你弟兄俩个分得的份数和,聪聪是弟弟,分得的必须是明明的2倍。”弟兄俩听了妈妈的要求后,一个眨巴着眼睛,一个挠挠头皮想开了。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篇二

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篇三

如果有一个数,从左到右两个方向来读都一样,就叫它回文数,比如202、737、5005、6666等都是回文数。

数学里有个著名的回文猜想,到现在也没有被完全证明。比如说,随便找一个十进制数,把它倒过来,再把这两个数相加,然后把这个和数再倒过来,和原来的和数相加,然后再把这个过程再三地重复,直到获得一个回文数为止。

比如,83倒过来是38,83+38=121,只经过一步运算就得到了一个回文数121。

再比如,68倒过来是86,68+86=154,154+451=605,605+506=1111,这样,只需要3步运算,就又得到了一个回文数1111。

最新的《回数猜想》数学故事:而回文猜数就是说:不论开始的时候采用什么数,在经过有限的步骤之后,一定可以得到一个回文数。

是不是所有数经过这样的。运算都能产生回文数呢?还不能肯定。比如196这个数,也许就能证明这个回文猜想是不成立的。因为数学家用电子计算机对这个数进行了几十万步的计算,却还没有得到一个回文数。可是,这也不能说,这个数永远也成为不了回文数。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篇四

有位渔夫,头戴一顶大草帽,坐在划艇上在一条河中钓鱼。河水的流动速度是每小时3英里,他的划艇以同样的速度顺流而下。“我得向上游划行几英里,”他自言自语道,“这里的鱼儿不愿上钩!”

正当他开始向上游划行的时候,一阵风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们这位渔夫并没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丢了,仍然向上游划行。直到他划行到船与草帽相距5英里的时候,他才发觉这一点。于是他立即掉转船头,向下游划去,终于追上了他那顶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小学数学故事渔夫和草帽:在静水中,渔夫划行的速度总是每小时5英里。在他向上游或下游划行时,一直保持这个速度不变。当然,这并不是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例如,当他以每小时5英里的速度向上游划行时,河水将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游拖去,因此,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仅是每小时2英里;当他向下游划行时,他的划行速度与河水的流动速度将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每小时8英里。

如果渔夫是在下午2时丢失草帽的,那么他找回草帽是在什么时候?

四年级趣味数学活动总结篇五

浙江有两个县,一个是观钱塘潮的胜地海宁,另一个则是距离它不远的宁海。它们名称中的两个汉字正好互相颠倒!这种现象在外国地名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其实中国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比如西安-安西(甘肃西部),武宁(江西)-宁武(山西),子长(陕西)-长子(山西),丰南(河北)-南丰(江西,有特产南丰蜜桔)。在我国几千个县里,类似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不少书法爱好者知道汉字里有“颠倒十三太保”的说法。原来,有13个常用字,把它们上下颠倒过来看,仍然是一个汉字,有些甚至和原来的字一模一样。这13个字就是:一,十,中,田,王,由,甲,口,日,士,干,非,車。它们的形状是完全对称的。当然如果你把“車”写成简体的。“车”,一颠倒,就不是什么字了。

由此联想到现在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其中也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上下颠倒后保持原状的,它们是:0,1,8。

第二类是上下颠倒后互相转换的,例如:6和9。

第三类是颠倒后,面目全非的,例如2,3,4,5,7。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