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提问读后感(实用8篇)

2023年提问读后感(实用8篇)

时间:2023-10-14 17:46:14 作者:笔尘 2023年提问读后感(实用8篇)

青春,是勇敢探索、勇往直前的时期。青春是一个培养兴趣爱好的时机,我们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青春是一次彩虹般的奇迹,我们要用希望和坚持去追寻它,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提问读后感篇一

给自己写讣告,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是本书我觉得最好的一个章节。通过替你的人生写讣文,来思考你未来的人生,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问题很浅显,也很易懂,但我个人觉得每一个问题前的故事,偶尔有些牵强,但又未到“如此乏味”的地步。

最近自己也正在困惑,在商务洽谈、人际交往当中,应该如何从一个speaker,转变为一个好的listener。我想,大概应该从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开始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问题,或者没有在一个好的时机提出一个对的问题,那再多的沟通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工作,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或者是问题的解决。

提问读后感篇二

本书算是对于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的经典入门书籍,全书的逻辑结构也非常清晰,下面摘录一些自己干出深刻的点进行探讨。

1、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追求的是记住自己觉得好的句子、观点,但却不求甚解;淘金式思维是比较符合批判式思维的思维习惯,能够进行互动式参与,不仅仅了解作者的观点,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前者比较省力,后者需要刻意练习,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可以运用海绵式思维来处理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信息,然后筛选出一些较有价值的信息来使用淘金式思维进行思考,毕竟思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总是进行主动的思考可能会有些过于疲惫。

2、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假设指的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倾向,描述性假设就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我们在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假设上面,而冲突很多时候就来源于假设的不同,比如a的价值观为自由比秩序更重要,b的价值观为秩序比自由更重要,虽然他们的论证可能都正确,但是因为基于的假设不同,结论也会不同。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可以更好地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和而不同。

3、13种谬误。在第七章当中提到了13种经典的谬误,分别是人身攻击型谬误、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诉诸感情谬误、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乱扣谬误、计划谬误、光环效应谬误、转移话题谬误和循环论证谬误。我们生活当中很多的逻辑谬误都能够归到这13种谬误里面。当了解之后,我们可以一条一条尝试自己去举例,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自我纠正。

前面也提到了,这本书仅仅是作为一个入门书籍,想要更好地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研读一些更加经典专业的书籍,比如《逻辑学》,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各种不理性逻辑的出现。虽然这样的过程会较为艰难,但是可以收获更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更理性视角。

提问读后感篇三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提问是一门学问,往往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时候或者学习的时候都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毫无意义甚至是无效问题都让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真的会提问、会思考问题,因为总觉得自己的大脑对当下的判断是什么就如何说出来,如此简单的事情怎么会需要去学习呢。后来慢慢地,我才发现学会如何提问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生活中,好的提问是可以让人对你印象深刻或者记住你的特点。在阅读当中,如果你没有带着自己的提问去进行阅读,那么阅读对自己来说只是一种消遣,而不是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有人说阅读是可以功利性的,因为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和办法,阅读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那之前我读过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有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型的读者,首先就得学会如何对书籍和作者进行提问。

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刷新了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看法。刚开始用快速阅读看了一遍这本书,感觉内容挺繁琐,而且好像很空泛。后来进行深度阅读以及对书本做了思维导图之后发现,原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精度的。作者把所有会导致批判性思维的情况完全列举了出来,每个章节后面还有附上思维练习,可以说是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了。

其中有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1、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所以对看待同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也就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问;2、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里面提到那些习惯思维会背叛我们,说白了就是有些人喜欢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还有就是我们的思维中是隐藏着很多的谬误以及陷阱的,这是我们经常无法理性地发现,所以会非常影响我们的判断。3、只有找到结论,我们才能客观评价。因为我们找不到论题的结论,所以我们无从下手而导致不知道去怎么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很有可能就被他人左右了。

学会独立思考,有效提问是今后我所需要练习的目标。

提问读后感篇四

深感于自己在语文教学基本素养方面的欠缺,三月下旬至今十分细致地研读了美国教育专家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和贝思·丹克特·撒特斯的优质问题和优质提问教学著作《优质提问教学法》。该书提出并开发了“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的专业发展模式,也就是“quilt”框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

1、提问过多,正式授课过程中,每分钟大约提3个左右的问题,且所提问题中大多是有关事实、回忆或知识的,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上。

2、课堂上存在“目标学生”现象,倾向于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之前,学生回答之后,没有等待3-5秒给学生更多地思考和整理的时间。

4、自己经常在没有探究的情况下接受学生不正确的答案,且自己经常对课堂的问题进行解答。

5、学生几乎不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细细想来,自身的教学问题实在太多了。多年来,打着应对应试教育的幌子,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低效的课堂重复,从未思考过要变革和创新。在课堂设计上,没有运用课堂规范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提问的意识,没有运用“脚手架”来支持学生的新行为,更别说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责任的调整了。

以上一些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也困扰着我的学生。《优质提问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使我的眼前豁然开朗,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优质问题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学习的欲望,具有四方特征: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的思考,清晰地阐明所问的内容。

1、教学目标:与一个或多个学习者相关联,激发学生观点并形成个人的认识。

2、关注内容:引导出与要学习的概念相关的知识,引导出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的知识。

3、认知水平: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教师具体设计的和示范的认知水平上;根据学生的准备,要求学生在最高的认知水平上处理知识;鼓励学生掌握关系和类型,展示理解程度、建立关联。

4、句法和词法:运用合适词汇,适合学生年龄、要学生的内容;精确不含糊;清晰地表达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所期望的回答;简明。

1、维金斯框架和克里森伯里“问题环”

维金斯框架启示我们,当学生将个人经验和兴趣与课程内容和知识相联系的时候,这种知识最为持久。当选用的课程内容时应当考虑三点:

(1)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核心观点”,

(2)保证该内容与学生所在州所要求和测试的标准相关联,

(3)检测其是否和你所教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相吻合。

克里森伯里“问题环”则将教师的问题分为三类:个体知识、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

布鲁姆分类法区分了认知过程的六个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以及知识的四个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对认知水平的区分,有助于我们清晰地了解我们希望学生运用的思维类型或过程,也有利于我们教师改善自己所提问题的认知水平。

想要使所有学生都参与问题的回答,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去做:

1、优质问题能帮助学生学习

2、所有学生都能对所有的问题做出回答

3、所有学生的答案都值得尊重。

教师的角色是辨别每个学生的潜在学习区域,找到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吸引学生兴趣的符合“中心性”“可获得性”“丰富性”标准的问题,并给全体同学平等的回答机会。

1、改善口头回答的反应模式:合唱队法(齐答)、手势语法、工作样本法。

2、助于互动的反应模式:数字头脑集合、二人思考小组。

3、助于课堂讨论的反应模式:自选位置,观点展示,集思广益法、四角提喻法,访谈设计法,鱼缸型讨论法,一词总结法。

1、准备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2、选择调动所有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回答的反应模式。

3、提供合适的激发策略。

课堂上有意识地运用等待时间,于学生而言,能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提供证据,会进行猜测和假设,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多人参与回答,更自信,在认知水平比较复杂的考试项目上进步。

于教师而言,回应将更周到,提出更少但认知水平更高的问题,对以往不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的期望增加。

1、倾听失败;

2、理解失误;

3、找出答案,帮助那些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线索——运用符号、词语或者短语来帮助学生回忆;提示——运用提示语;探查——寻找一个不正确答案背后的原因,或者是当回答不正确时提出澄清性问题;改述——向不同的学生提出同一个问题;重定向——向不同的学生提出同一个问题;稍后负全责——在课后,重新检查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确保他知道了正确答案。

教师的口头反馈,能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并帮助他们在必要的领域进一步改善。当学生对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提供了完整而正确答案时,进行正面的反馈;当教师引导后,学生还是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则要给予校正性的反馈;当就某些简单的事实进行学习时,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则要给予负面的反馈。

在学生背诵时,教师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然后给予清晰、明确的表扬或是正面的或校正性的反馈,学生能获得完整的理解;提供正面的或校正性的反馈,并提出问题或者做出评论,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联系,学生们会建立联系,能使他们储存并保持新知识以备将来之用。

在学生背诵或讨论时,教师提出后续性问题来“纠正”学生的答案,学生能增进思维,建立更深入和新的联系。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个人观察,提出消除困惑的问题,叫另外的学生回答,或者运用一些其他的“可选择的”做法(没有表扬或者正面的、负面的,或者校正性的反馈),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供不同的视角;他们的讨论会移至“新的领域”;或者教师总结学生的评论,并对讨论做出暂时性的综述:提出有待继续讨论或者还没有定论的问题,学生则会继续思考问题。

讨论中反馈的替代形式:进行简单的陈述性表达、复述你听到学生所说的、表达你此刻的感受、邀请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阐述、邀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邀请整个课堂的学生来询问该生一个问题、有意地沉默。

在课堂上塑造尊重气氛的最好办法是践行这两个标准:第一,认真并怀着尊重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发言;第二,与学生进行讨论,同时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很感兴趣,对于从他们身上学习很感兴趣。

学生在困惑或好奇时会提出问题,这与学生是否拥有学业效能感、学生在学校的成绩水平、学生对于提问价值的态度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个人关系有极大关联。

1、创建一个没有风险的环境,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价值;

2、引导学生讨论:提问的好处大于给学生带来的“成本”吗?

3、就如何提出问题做具体的指导;

4、同伴分享和合作性小组来鼓励学生从同伴中寻求帮助;

5、强调内在的动机和个人成就,而非外部奖励与竞争;

6、努力发展与所有学生间的问题和关怀的关系。

课堂的情感氛围对学生通过提问来唤起对自身注意力的意愿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个人参与性分类法”,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1、兴趣:我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3、沉浸:我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来促进他们承担对学习的责任?

6、评价:我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机会在不同媒介中检验新思维?

提问、思考、理解,三个过程以动态的形式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就。有效的提问行为能使一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咨询为导向的学习者的团体。

高水平的问题能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能有效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正是我们高效课堂所追求的。

提问读后感篇五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都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问也是有很大学问的。最近我学习了《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从中获益匪浅。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从教几年,听课些许,逐渐发现,一堂好课,必是人人称赞的精彩课堂。若欲将课上好,除了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之外,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特别是提问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还听过一位资深专家的培训,她说她的课堂不仅仅是单凭课文讲授让孩子们领会知识,还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提问,问题由浅到深,有严肃有幽默,进而从心灵的更深处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语文文化。

一堂好课,就像一朵精致的花儿,花瓣的多少,花瓣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全凭老师的设计和引导。尤其课堂提问不能随意,它的出现应该是恰到好处。课堂提问还应该讲究技巧和艺术性相结合,既能引发学生思考,还能间接传递知识,使整节课没有一处是在浪费时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精彩的提问抓住孩子们读书的“胃口”!我想当自己把美丽的花朵展开在孩子们面前,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情不自禁嗅上几下的!

提问读后感篇六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提问读后感篇七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书中重点

书中更多篇幅在以上十一章中,限于篇幅,在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放入了读书笔记。

提问读后感篇八

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有句名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我国自古留传的教育箴言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述,比如“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教育,是互动,是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撞击的火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叩问。

关于提问,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日本的动画片《一休哥》,里面生动了记述了提问回答的场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将军、新一卫门、橘梗店老板以及他的女儿等等,他们稀奇古怪的提问,以及一休的机智回答,让我们不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智慧的升华。这就是“提问”的魅力。有两位古人,他们也是提问的典范。一位是在古希腊的智者、圣人苏格拉底。他的“产婆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更是提问的完美典范。在他的教育下,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代中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老先生,带着他的学生们,带着他的学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辗转,阐述他的梦想,提问、回答,是那个时候最经典的学习方式。老先生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人惊叹于老人家的智慧和直觉。

提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不会过时,因为,提问回答,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学习的反思,是知识沉淀后的精华。

让教师学会提问,对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帮助和裨益的。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说,我认为教师学会提问带来的好处如下:

第一,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更加明显。提问,不仅可以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科的延展。第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困惑之处,以便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个人学习困惑。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提问”或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队伍中去,让提问回答良性的运行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要做好提问的环境、提问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学生对这种提问的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问是一种学习方式,这需要学习主体的认可和认同,并认真的配合起来,才会发挥“提问”作用和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