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优质8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优质8篇)

时间:2023-09-30 00:53:10 作者:文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优质8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道德

摘要: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秀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决不是脱离中国传统道德而产生的,它必然而且应当是对中国历史上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人类更高的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必将极大地丰富社会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相对近代道德、现代道德、当代道德而言的.它是中国古代儒、道、释(佛)伦理思想体系的综合和概括,而以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为主的民族道德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其被今人批判继承的精华部分,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强调整体精神,提倡关心社傻民生,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结品。

第一,把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作为一种道德义务.颜元以“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为已任;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顾炎武高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把爱民族、爱国家的道德情感,升华为一种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忠实地履行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道德义务。

第二,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屈原仁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先公后私”,“尽忠报国”的崇高道德境界。

第三,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苏武“杖汉节牧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袁崇焕“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夏完淳“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张煌言“赢得孤军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郑成功“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二这些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身陷逆境,不辱大节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

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礼”,并把“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思想包括:

第一,提倡“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把“人”和“仁”联系,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的思想。

第二,倡导“爱人”要以互爱为前提,认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彼此相爱和谐.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该“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仁’,这是一种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公德.

第三,提倡“厚德载物”的团结宽容精神。《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作为正人君子,应该效法大地的胸怀,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厚精神,强调“推已及人”和人际和谐,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

(三)以“五教’原则为核心的人伦道德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人伦道德关系的基本耍求是:

第一,在家庭人伦关系中,主张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孝经》中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这是所有道德“教化”的出发点.先秦儒家认为,“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以“孝”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禽兽尚知“反哺”,人如果对父母不敬不养,那不是犬马不如吗?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偷色,承顺父母之心.

第二、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强调“忠”、“信”二字,儒家道德观念中的“忠君”和“爱国”是统一的,并认为“忠”是“孝”的延仲,即把家庭伦理道德引仲到国家.“忠国孝亲,赤子之情”,此乃“人之大伦”.因此,国民应该谨奉“忠孝之道”,做忠君爱国,孝事双亲的忠臣孝子,儒家认为,“信”也是“孝”的延仲,是把家庭人伦关系引仲到社会人际关系当中去.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把“信”作为“五德’之一。孔子认为,做人立世,信诚至上,他非常形象地比喻:“人而无信”,就象车子缺少轮子样,没法在社会上从事各项活动.因此他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要做到诚实无欺,讲究信用,遵守承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交友重信,一诺千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取信于民,为政之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诚笃,经商之德.古人从生活实践体会到,经商只有“以义为利,以义求利’,“诚笃不欺”,“人有义声’,社会信誉良好,才能事业兴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二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传统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三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工作的重新定义:

对于刚刚毕业一年的我来说,不知何时已经忘记毕业时的豪言壮志,更在蹉跎岁月中泯灭的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记得刚进入莲花时,自己把未来的规划做过无数次推敲与肯定,却从来没有想到会被时间这个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个笔记本的第一页我都会写一句话“我不是在干工作,我是在干事业”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个如梦初醒就是对义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个如梦初醒就是对自己的重新定位:

自己的内心会给它一个最准确的判断:它是对,还是错。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体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业、感恩华学恩学、感恩老师、感恩义工、感恩学长。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四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讲究礼仪,才能立足于社会。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我校的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正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来加快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在学校的“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 之“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研究带动下,作为班主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 积累传统礼仪文化,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之根本。

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入手,渗透文明礼仪之根本教育。

《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背诵过了,但是当时是否理解了呢?却不得而知。现在重新复习诵读,五年级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每周诵读五条《论语》,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很多内容大多都来自于《论语》。比如:《论语》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弟子规》中的“弟子规,众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讲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这样,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联系旧知,熟记了诵读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渗透了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传承了我国文明礼仪的文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根本。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1、开展丰富的文明礼仪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使弘扬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化,生动化,贴近生活实际,真正起到教育实效。我班从三月份开始就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礼仪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如:“征集文明礼仪班训”、“如何使用礼貌用语”、“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会”、“文明礼仪小品”展演活动、“文明礼仪演讲比赛”和“文明礼仪书法比赛”活动。活动中,人人参与,个个都当演员,人人都背诗歌,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又生动的对自己和同学进行了教育。活动中,我们讨论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班训,评选了最佳演员、最佳课本剧、最具创意奖、最佳演讲能手、小小书法家等多个奖项。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孩子们的荣誉感,加深了他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力争要做校园“文明礼仪小标兵”。

2、利用节日,开展“我是优秀好少年”系列少先队活动。“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我号召孩子们在家做优秀好少年,为母亲做一件事,感恩母亲做孝顺父母的好少年;植树节,我号召学生栽花、植树,美化环境,做心系祖国和他人的好少年。愚人节,我让孩子们谈“愚人”和“被愈”的感受,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要做诚实的好少年。

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了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促进了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 抓住课堂教学,进行全文明礼仪教育。

现代的学生,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和思想品德课堂这个平台,利用好教科书这个素材,创设乐学氛围,落实礼仪规范训练,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例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如,《梦圆飞天》、《秦兵马俑》《示儿》、《春望》等,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还要求各学科在教学中都要渗透礼仪养成教育,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四、 立足常规管理,常抓住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要注重平时,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必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力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比如:上课铃打响后,孩子们要迅速回到座做好上课准备;上课时,要起立站直,向老师问好,并行注目礼;课堂上听讲,坐在板凳上要头正、身直、脚放平;升国旗时,要庄严肃穆,站直、立正、敬队礼;见到老师,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师敬队礼;与同学相处,要宽容,礼貌用语不离口,等等。平日里,同学们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发现做的不好的及时给予提醒。并且每周评选一个优秀文明小组和评选一个文明之星,以此来激励孩子把文明礼仪行为养成习惯。

总之,在学校“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行动研究”活动的引领下,在班主任的用心教育下,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学生素质在逐渐提高。我们还要结合争创文明学校工作,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小公民。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五

_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为了这个宏伟目标,我们无疑要继续搞好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军事建设等,还要搞好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强国的巨大作用。

在文化强国方面,我们首先要重视亿万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其次要重视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传统文化的历史支撑,首先是给中华儿女以自信。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给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数度辉煌。有过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有过唐宗宋祖的盛世雄风,有过明朝郑和的七下西洋,有过大清初期的康乾盛世,有过具有人类文明里程碑意义的四大发明,还有诸子百家的学术殿堂,流派纷呈,群星灿烂,有绵延不绝的二十四史,卷帙皇皇,还有抵达西亚、北非、欧洲的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直至17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只是从18世纪开始,中国才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了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国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警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警醒和斗志。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方略。最终由中国共产党人用社会主义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这段由屈辱到重新站起来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用了1_年的时间。一部中华文明史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_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

今天中国人民可以满怀自信地走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辉煌。

传统文化的历史支撑,其次表现在理性、智慧、力量的传承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化大厦的雄厚根基,是不断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丰厚积淀。

_年4月1日,_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_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_年五四青年节_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我们应该熟悉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使中华文明在新的千年放射出新的光彩,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六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节日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如果借节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让节日埋没于集中进行的物质消费中,依附于它的休闲活动,自然会变得乏味。节日,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人们更应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因此,“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着当代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从满满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了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们的一片归心。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的情感释放日,我们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季节仪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赏月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沟通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说:“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长的路上,我那不变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伴我左右、牵着我的手,于是我成长的脚步更沉稳、更坚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七

中华民族,这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庞大智慧,传承渊博文化的精神民族。中国历史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巨大转变和变化过程。从古至今,中国文化承载着历史重任,无论国内外考古专家或精神文化的探究者。毫无疑问的,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研究对象。

传承经典,是在传承文化精神。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深入来看其内有。

所谓经典文明,不仅仅包含行为方面的举止谈吐。亦说从古至今人们维持的状态发展与生活常规。现在笼统的说法便是言语文明。当然,现代人亦不可缺少这一方面的文明所需,而经典文明中最重要的则是生活常规。追随到封建社会,人们不可否认,封建社会中有一个理想繁盛的状兴局面—“贞观之治”。此时期的人们生活状态与常规与现代无差异,若是以古代划分,则是中国史上最为鼎盛的统治时期。

那么,为何可拥有如此丰繁的局面呢?李世民的贤仁是其主要原因。他与前人共有的思想则是以民安乐为国家之繁荣根基。他传承了古贤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乐业,他采纳雅言令民众避免战乱之苦。实质上,他以开拓了贞观之治的重要一步。是啊,试问一位得民心的君主,还何需担忧不可得天下呢?他广阅书籍,使他形成一种重要思想。

无时无刻怀揣一本经典书籍,则像是同时与前人交流,隐隐地传承着中华文化。李世民阅读书籍虽是句句落实,深钻其意,但令他最为感触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他曾多次以书中所述的故事为例告诫他的子嗣们。与鲁迅的同样思想,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后,鲁迅这一代文人绝笔承载着贤人的妙点,写下部部巨著。谁能否认这一经典书籍对伟大的影响起着漠大的重要性呢?传承经典书籍,则无他论的传承着精神美德。

无论是人,军事家,文学家。他们的幼年故事与人们生活形影不离。随时随地,人们都能脱口而出一个故事,他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评论精神美德。有意无意地吐露出中华民族由古至今不败坏的传统。如今的发展亦是离不开这种精神。

人们懂得谦卑礼让,是从一个普通、耳闻能详的故事受到启发的。“孔融让梨”变成口头禅,形成一个定向模型谨慎地告诫这一精神要领。

由此可见,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与传承文化精神密不可分的,是其精要致髓所在。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传承在每个时代,影响着每个发展逻辑,滋润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可辩驳地说,传承同样是一种美德。

以古贤人的见解理论来摸索自身缺乏精神;以传统思维方式淡化错误思想;以承载作为雨露滋润人生。

传承中华文化,体现在积极于领略前有的精神内存。

传承中华文化,寻索在古今文籍言论谈吐中。

传承中华文化,扎根在现代文明被滋润的每个丰富人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八

上周五下午的班队课上,我们班的13位小主持人,带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民族乐器、刺绣、皮影、书画、剪纸、围棋……从多方面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但我们平时接触并不多,有的是从书中或电视节目中获取,有的是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所以,对于这次的班队活动,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13位小主持人的演讲都十分精彩,显然是事先做足了准备,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可欣讲的剪纸,她介绍了两种剪纸,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还展示了她家收藏的剪纸,脸谱剪纸、剪纸书签……品种丰富,造型各异,看得我眼花缭乱,真是令人赞不绝口。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共同传承,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