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最新使至塞上诗歌鉴赏 使至塞上读书笔记(汇总7篇)

最新使至塞上诗歌鉴赏 使至塞上读书笔记(汇总7篇)

时间:2023-09-25 14:51:57 作者:BW笔侠 最新使至塞上诗歌鉴赏 使至塞上读书笔记(汇总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使至塞上诗歌鉴赏篇一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使至塞上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诗歌鉴赏篇二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诗歌鉴赏篇三

荒凉的沙漠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被风沙盖了又现。一个孤独的背影出现在眼前,后跟着少得可怜的人,他拄着拐杖,满脸沧桑,风吹着她额前的虚发。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王维后面跟着的两个侍卫,一个名叫王炸。他喊到:“大人休息会儿吧!”都赶了好多天的路了,再走下去,您身体会受不住的。王维拂了拂耳边虚发,缓缓开口:我也累了,就休息会儿吧。王炸拿出水和粮食递给王维,说到:“大人,吃点东西吧”。王维接过,慢条斯理的吃着,慢慢咀嚼个中滋味。

另一个侍卫名叫王火,他往远处看了看,禀告王维:“大人大约还有两天就可以到达了”。嗯,王维答了一声,他们准备今晚就在沙漠上度过,拿出毯子,铺在沙漠上。王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第二天,王维依旧郁郁寡欢。直到第四天,王维紧皱的眉头有了稍微的舒展,王炸看着荒凉大漠飘起一缕狼烟时,知道他们快到了。在他们前方的王维依旧往前走,他们在走的途中看到了侯骑,侯骑是一个中年男人,有着大胡茬,说着半是北方的话,半是中原的话。他坐在马上问我们是干嘛的?我们简明扼要的说出了此行的目的,他就告诉我们都护不在这儿,都护去燕然了。

王维礼貌的向侯骑道了谢,王维便带着王炸王火往燕然去了,王维看着眼前一片荒芜,万里沙漠,人都没有,又结合了他这一路所见所闻,和他的经历,写下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诗歌鉴赏篇四

大漠浩渺,黄沙漫天。

听着车轱辘的声响,我知道自己离开那个曾经梦想的地方已经越来越远了。想起那道圣旨,心中一阵哀愁。虽说是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但这意味着什么?回想起当年的自己是豪情满志,仕途光明,而如今,我却只能单车赴边,连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

时近黄昏,戈壁滩上一望无垠,天与地之间是如此的辽远广阔。人走在天地间是如此的渺小。

我将那一腔热血寄托于征蓬与归雁之上,可蓬草却已飘散,归雁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而我,只能如蓬草和归雁般,独自前行,大漠中只有一粒粒人影和一点点车迹。一缕孤烟直直升起,一轮圆日缓缓落下,而我的心却始终难以沉静。

回望来路,车轮压过的痕迹渐消失,轱辘声、叹息声、马蹄声此起彼伏,在空旷的大漠中渐散渐远。

抵达萧关,见到巡逻的士兵,可我这被朝廷排挤之人,注定是无人问津,奈何失落,继续前行,燕然遥远。

使至塞上诗歌鉴赏篇五

当我轻车简从准备要出使边疆,慰问在边关戍边守关的将士们时,刚好途径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感觉自己好像孤独的蓬草,飘离了祖国的疆土,又像北飞的孤雁进入了异族居住的地方。

这里有浩瀚的戈壁,狼烟笔直,落日映照在黄河上,又大又圆。这时刚好遇到前线的哨兵,知道了边防的统帅正在燕然山边防前线,他们正在守卫着边境的安宁。

使至塞上诗歌鉴赏篇六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诗歌鉴赏篇七

轻车简从,了无牵挂。这哪是奉旨去边疆的苦旅,简直是两袖清风的信天游。

骑着棕色的'野马,我心里好不惆怅,天地让我宠辱皆忘,天地任我驰骋。望着身边飘飞旋转的蓬草,我的手不由自主的松开了缰绳,任由马儿在广阔的大地上奔跑,不知不觉中,我早已出了汉塞。这时一幅美丽的风景像海市蜃楼般壮美地呈现在远方,看!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几柱孤烟直上,湍急的黄河上落日浑圆萦绕远方。

走到了萧关中,我遇到了负责侦查的骑兵,仔细询问,才得知大将军正在前线征战。脑海中想着将士们奋勇杀敌的飒爽英态,我的心中热血沸腾,决定坚定意志,为国付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