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中秋乡愁散文(优质9篇)

中秋乡愁散文(优质9篇)

时间:2023-10-09 13:22:47 作者:HT书生 中秋乡愁散文(优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秋乡愁散文篇一

母亲的猫和狗手机里拍过一段录像,录着猫和狗的嘶叫,从有趣变成永远的怀念.那是母亲养大的'猫和狗,整个夏天,它们都会在院子里玩这种把戏:狗拖着猫的腿,在地上转圈,猫被弄疼后,挥爪给狗一个反击,狗很聪明,迅速地放下猫腿,跳到两米开外,伺机下口.猫在无敌意时并不伸出利爪,比如行走时只用掌上的肉垫着地,悄无声息,老鼠往往在毫无察觉中毙命.

作者:李成生作者单位:云南日报社刊名:边疆文学英文刊名:frontierliterature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中秋乡愁散文篇二

夜色微凉,晚风轻抚,像母亲的手摩挲着我的面庞,听窗外沥沥雨声,看街道车水马龙,思绪像长了翅膀,跨过地域,扑向牵挂的远方。

远方,不知该以何种心态打量着它。曾经爱它,因为它是青春激扬的渴望;现在恨它,因为它是那抹乡愁的牵绊。

不知不觉,那一轮圆月挂在柳梢,在深邃的夜色中,思绪仍在远方。

中秋乡愁散文篇三

哦!村庄!

它已经不是过去的村庄。

它失去了门窗,随便进进去去的风,带不走昨日的喧闹。

从城里带回的波斯猫,不愿去和本地猫思春,愿意从一个孤独走进另一个孤独。

而留守的.麻雀在旷野里翻找着什么……

闭上眼晴,我总能听到风说话的声,似乎又听错风的声音

看到风刮落的树叶,洒满了村口大道。

那消瘦的风悄悄落在爷爷的门坎石上。

中秋乡愁散文篇四

荒芜的土地长满了蒿枝和野草

村庄的衰退,如突然飞过的麻雀

村口的那棵老树下隐约有欢笑的声音返回

留守的村庄,忽略的空间

被云都吹走了,我的那一抹乡愁,仍然握不住细节飘散的碎片。

我想喊回一些声音,未出声已是滂沱大雨

中秋乡愁散文篇五

母亲的容颜逐渐老去

乡愁却从不褪色

时常走进我的梦里去

乡愁是一句念叨了千百次的咒语

在寂静的夜里像一行清泪般流出

“归去来兮,归去”

乡愁是迷住了双眼的炊烟,在绿杨深处

一缕接着一缕飘来

怎么也吹不散,熟悉的味道,挥之不去

有时候融入了不醉的酒曲

用父亲的汗和母亲的泪发酵

用漫长的时间来酿造,倒入了流浪的酒具

解不开心中的忧愁,难以下咽

烈火将心儿炙烤,将愁绪点燃

那鸳鸯戏水的图案

你走的那天绣上的深情诗笺

绵绵情意,一针一线

握着腰间的荷包

乡思蔓延

就算,天各一边

握着,就像是把手儿牵

干燥的`风扫过眉梢

为何却能将泪水带出来

梦里千万次将你寻找

秋风盘旋在枯黄的山坳

梦里有一首唱不完的歌谣

迷茫而消瘦

他乡的月儿圆,泪水却招摇

风干的嘴唇抿出一句话

乡愁让人千里迢迢,魂萦梦绕

乡愁是一场永无止尽的加时赛,在心巢

曲终人散的时候

一抔黄土,独立天涯,诵不出深深寂寥

中秋乡愁散文篇六

题记:这首诗是在五一假日,看到一路回家的人,让我想起家乡,一份久违的情怀像春天的风吹进我的心绪,岁月可以改变我们人生,但不能改变我们心底的那份乡情。

乡愁是一条路,

一直在我们身后延伸。

路旁的嫩草儿,

是我们小时候的记忆。

伴着春的脚步,

与我们一起迈向明天。

乡路是一生情,

一直走在我们的'人生。

悠悠的情怀呀,

沉淀成一个乡人故事。

携着爱的牵念,

与我们一起穿入天穹。

乡情是一首歌,

萦绕在我们远行耳畔。

熟悉的歌声幺,

就是我们熟悉的乡音

哼着乡下小曲,

与我们一起走进回忆。

乡曲是一条河,

流淌在游子们的心头。

清澈的溪流呀,

载不动却是乡人的愁。

和着乡的曲儿,

与我们一起走向远行。

乡河是一份牵绊,

总是清幽着我们的梦。

熟悉的田园呀,

不变的是那熟悉的影。

带着您的嘱托,

与我们一起奏响人生。

中秋乡愁散文篇七

“故人具鸡黍,邀我到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所指桑麻,虽然泛指农人稼穑,但唯独提起桑麻,可见麻这种作物在农耕社会里的重要地位。

麻,曾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作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故乡早已消声灭迹。现在,无论市民、村夫,还有几人识得农麻?像我年逾古稀,曾经的农家子弟,农麻也只存于少年的记忆中。

麻,属于经济作物。不是食粮,却有广泛的用途。在我少年的记忆中,生产队大田里,大面积,棵高叶阔的,被称为苘(qing)麻;长在农家自留地里那小面积的叶窄茎直的叫好麻。苘麻的茎皮纤维粗糙,用于编制绳索、麻袋。好麻的纤维纤细、结实,常用于做鞋纳鞋底或捆绑那些耐磨的器物。

夏天,绿色田畴里那成片的苘麻地,是农家孩子的乐园。放学后,把破旧的书包仍在地边,摘片厚实、椭圆的麻叶顶在头上,挡住火热的日头,踮起脚尖采摘苘麻顶上半球形的麻果,剥开鲜嫩的麻果皮,里边漏出乳白色的排列整齐的麻果仁,吃到嘴里,甜甜的,脆脆的,吃了还想吃。孩子们也知道,过几天,麻果仁由白变黑,成熟了,就不能再吃了。那年月,常年填不饱肚子的农家孩子,在地里,见了啥庄稼,都敢尝尝,只要能填饱肚子,都是好东西。

秋天到了,苘麻由绿变黄,大人们将成熟的苘麻割下,捆成捆,放在在村南那条河里,上边压上大石头,这叫沤麻。大约两个集日(10天)后,麻杆表层腐烂了,麻沤好了,接下来的程序就是剥下麻杆上的茎皮,洗净、晾干备用。当人们把沤好了的麻拽到岸上时,那群脱水的小鱼开始挣扎着钻出麻捆,往水里逃。瞄准时机,孩子们一拥而上,手拿把掐,各显捉鱼身手。社员们一边看热闹,一边提醒“注意,别掉到水里,喂了王八!”剥麻,那是又臭又脏的活,没啥好看的,不管我们的事。带着战利品回家喽!今天晌午,野菜饼子就小鱼,美!

那年冬天,班主任给同学们下达了一项艰巨任务―――每个同学交2两麻,准备结一条拔河绳,替换下原来班里那条已经结了三个疙瘩的旧绳子。孩子们都犯了难:生产队的苘麻剥好晾干后,锁在库房里了,社员们要用这些麻结绳,做牛拉犁,马驾车的绳套,从不给社员分。各家各户在自留地里收获的好麻,因为播种的面积小,产量低,谁舍得拿出来?放学后,我和妈商量,妈说:“咱家好麻不过一斤,还得给你们做鞋,总不能光着脚上、学吧!”我无言以对。第二天我沮丧地背起书包上学时,大我8岁的二姐从半路追了上来,她从身上取出一个小包,递给我,“去交差吧!”“妈知道吗?”“不知道。”后来妈发现麻少了,举着笤帚疙瘩审我,”是不是你偷了”。没等我坦白,二姐夺下妈手里的家伙,平静地说,“我送人了,”结果我躲过一劫,二姐挨了一顿骂。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随着科技的发展,故乡传统的苘麻、好麻等农麻逐步被淘汰。麻,这种古老的农作物的使用价值,渐渐地被塑料、化纤、尼龙替代。无论从实用还是从成本考虑,这些替代品性的性价比都远远超过了农麻。所以,农麻退出农作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社会总是要向发展的,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每当我回忆起少年岁月,故乡那些与农麻相关的萦怀往事,会顿时涌上心头:那片青绿的麻田,甜甜的麻果,从沤麻捆里蹦出的小鱼,操场拔河的那条粗粗的绳索……这一切,都已化做浓浓的乡愁。

中秋乡愁散文篇八

时光被写进了书卷时,才感到了岁月的离愁里有那么一种刻骨的情节刻在了心里。那就是乡愁。

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天里,家乡的一切都在魂牵梦绕里,是如此的真切,没有离开过心里。

在触景生情时刻,会不可遏止的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想起曾经肥沃的原野,那里留下奔跑的身影,还是如此诱惑着成长的人生。

谁都知道再也不能往复家乡的旧貌,可是心里还是如同小孩子一样萦怀的幻想着,再踏上家乡土地的时候,一定去找一找曾经过去自己的样子。

曾经无数个日夜,泪水涟涟的想着小土房里的温馨,想着妈妈曾经年轻的容颜,呵护儿女的付出,是那样的备至。

那一片富饶的小山上,给与的快乐是任何东西不能比拟的,每个季节变化的色彩丰美,沐浴了身心。

学校的快乐时光,跳跃着活波的气息。想起小时候被调皮的同学欺负时的无助,到如今还耿耿于怀。

小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个男同学一个桌子,记得他姓赵,长得壮实,他妈妈是老师,他自己也觉得优越,对我不客气的欺负。他把桌子画的一道杠,如果有一点过界,他就会用笔顶我胳膊。借我卷笔刀拿去了就不给,我急了就会哭。

而他看到我哭,他就越不给。小学的时候就会胆怯,怕哪个时候又被欺负到,有时候就不想上学。

不知不觉的长大里,淹没了那些苦涩的过去,自信伴随着思想成长了青春。

同学们在告别校园的依依不舍里奔赴社会。人生的又一个舞台打开了大门。

家乡的人们质朴,为新一代的人打了一个好的地基。让我擎着灯盏出发时,不会忘记根本。

山上的矿井永远闪亮着灯光,没有怨言付出的矿山人,付出的辛劳,功劳簿上没有写,他们还是把生命无私的奉献在了那里。

记得家里不远的房子前面有一小间平房,十几平的土房里住着一个荣军,这个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享受的待遇很高,没事时候领着弟妹们去伯伯的家里,他会拿出好吃的,给我们讲他当兵的故事。

他家后房沿很矮,他时常把豆腐腌制了以后,切好了放在盖帘子上面,我在放学的时候,会架不住诱惑,去拿一块放在嘴里,感觉非常的香,又感到对不起伯伯。

终于,有一天向伯伯投案自首,而伯伯听了哈哈的笑着,说;“我那个豆腐干就是给馋猫吃的。”

而今,再也找不到那些熟悉的身影,他们只是在梦里呈现着朝气蓬勃的样子,没有离去。

而今,再也找不到那样好吃的豆腐干,找不到那样温馨的气息。那故去的身影却留在了寻找家乡的故事里。

有人说:“身在它乡皆是客。”说的就是一种情结吧,也许,生命里的情结一大半是留在了家乡的追忆里。

我的乡愁里,一半是给记忆里曾经的,一半是给今天脚步的'。带着这样的厚重,才能够不会忘记曾经抚育长大的家乡,让我在不断的告别里相遇自己。

中秋乡愁散文篇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收获之季月圆之夜,在异乡漂泊的人们大概都在唱着一只歌谣——乡愁。

离开家乡已经有好几年了,回头一想,这已经是我在外面过的第五个中秋节了。离开了校园,告别了学生时代,完全跟以前是两种不一样的感觉,心里已经把对家乡的思念沉淀得清澈如水,不会被其它气氛覆盖,清清楚楚就可以感觉到思绪早已飞到爸妈身边。恰巧此时看到这么一句话就明显感觉到眼睛湿润了。

小时候,中秋是餐桌上的一块月饼。是一家人团圆吃饼赏月的天伦之乐。

长大了,中秋变成离别前的一张车票。从此明了词里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而现在,中秋是离家千里的一份乡愁。在佳节时只愿凭明月千里寄相思。

(一)小时候,中秋是餐桌上的一块月饼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无疑是快乐的。那时候很天真很烂漫,纵使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优越,但是小时候的那段记忆现在想起来都会裂开嘴开怀大笑,身边总是有一群小伙伴围着,躲猫猫,荡秋千,老鹰捉小鸡,过家家,我们没有太多的玩具,没有漂亮的芭比娃娃,但是我们总能自己寻找乐趣。几乎天天都在爸妈身边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有时候还爱哭鼻子,哭哭笑笑,一会儿就停了,根本没有什么愁啊愁的。

每到节日,应该就是我们这些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了,因为可以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时候还会有新衣服穿。尽管我们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与赋予的意义,但是我们总能从大人们口中听到:“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咱们吃粽子”,“中秋节快到了,妈妈去街上买一些月饼。”听到这些的时候,整个人在一旁蹦蹦跳跳地自言自语“有月饼吃啦,有月饼吃啦。”那种满足是现在再也找不到的一种自乐。

那时候的中秋节是全家聚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即使爸爸一直在外面上班,但是他总会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回到家里。中秋节那天下午,妈妈总比平时早早地生起炉子,开始忙碌忙外准备晚上的大餐,我总是伴随着妈妈身旁,她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她摘菜我也拿去一片菜叶,蹲在一旁有模有样地摆弄起来,到了晚上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整张桌子,全家人那种其乐融融现在想起来时多么地令人怀念。

晚饭一过,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剥橘子,吃栗子。然后等待着妈妈给我们切月饼,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的月饼可大了,不像现在每一个都那么精致小巧,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切成好几块,你一块,我一块,大家围着一起,你说我笑,你逗我乐,那种天真无邪那种欢声笑语是现在最清晰的记忆了。当初还不懂分享这一词的我们大概是最愿意等待分享和跟长辈分享的那一刻吧,那时候总是会得到长辈的夸赞:“这孩子舍得,心很宽”,听见这样的话时总会骄傲地抬起头笑,那时候其实也根本就吃不了多少月饼,但总是眨巴着眼睛看妈妈把那一个圆圆的大月饼切开,妈妈在桌子那边,我在这边,还没等妈妈切好,我的小手已经迫不及待地停在半空中,拿来分给大伙儿。

吃完过后爸妈总是会带我们在院子里看月亮,指着天边那轮明月,跟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吴刚砍桂花树,有时候还把我们抱起来,好像这样就能把月亮看得更清楚更明亮,总能能听到蛐蛐的声音,整个院子里充满着一篇乡土气息。爸妈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认真地听着故事,想着总有一天我也要跑到上面去,看漂亮的嫦娥姐姐,还有可爱的小兔子,我们也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天真很好奇,心里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

那时候不懂聚散分离,也不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可是一家人总是团团圆圆在一起的。那些年的中秋,就是等待着切下那块月饼捧着手心里。

(二)长大后,中秋变成离别前的一张车票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父母的呵护照料下,我们长成了大孩子。背着小书包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就这样一路走来,我们慢慢地懂的什么是分离,什么是聚散。

在学校的时候,总是在盼望着各种假期,而节日就是成就假期最得力的助手。中秋节还未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宿舍讨论放假的事情,策划着买票的事情,盼望着早点回到家里吃着妈妈做的饭菜,那种味道应该是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我把它叫做“妈妈的味道”。当回家的票拿在手里时,我们总会打电话跟爸妈说:“我买到票了,明天就到家。”然后第二天告别同学,告别朋友背着包高高兴兴地坐上回家的车。中秋节放三天假,这三天里,妈妈总是变换着做各种好吃的,上街买菜买我喜欢的水果零食,煮火腿,做的全是我爱吃的,她总是觉得我在学校根本吃不好,而且学校压力这么大,当然得好好补一补,所以每次放假在家总会吃撑,确实妈妈做的饭太好吃了,这一辈子怎么也吃不怕。在家的时间总是飞快的,假期总是那么短,谁都想让你留下来,唯独时间不允许。一眨眼又要到了要离开的时候,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延迟一两天回学校,但是总归是要回到学校的,因为你必须做好你的第一身份。

车票,车站,离别,每一次总会经历这些。妈妈总是在包里塞满吃的东西,这一个带回学校,那一个装在这里,她恨不得把家里能吃的都带回去。然后爸爸把你送到车站,坐上车走了,透过车窗,总能看到爸爸的背影,越来越远,越来越迷糊,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但是这个背影却永远定格在心中。

还记得有一次中秋节放假,语文老师总会让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日记。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用画画的方式写了,那时候老师还当着全班人表扬我说有创意,私底下却被叫到办公室说了一顿,说我偷工减料,全篇下来就给了他一句苏轼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平时跟老师关系也好,还跟老师在一旁开玩笑说:“我可是你的得意门生,全是你传授的真功夫”。

那时候最喜欢苏轼的诗词了,也知道了嫦娥奔月是传说,吴刚也没有在月亮里面一天天地砍桂花树,也会有各种离愁别绪,但是一些事情总会把当时的心情覆盖遗忘,没有那种悠长而又深刻的感觉。

我有一个收集车票的习惯,大学里的每一张车票我都保留着,毕业的时候我买了一个本子一张张整理粘贴在上面,然后给这个册子取了一个名字《那些年,票贩子的故事》,车票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是这些车票,连接了学校和家的路,就是这一张张车票,让那些出门在外的人踏上回家的旅程。

那些年,我们总在学校跟家之间徘徊。总是盼着过中秋,能抢到一张回家的票,两个点,一条直线,一张车票,回家不再是梦想。

(三)现在,中秋是离家千里的一份乡愁

毕业了,在离家千里之外,有了第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年轻的时候总是渴望去远方,总觉得远方才是实现梦想的地方,总觉得这个时候还能折腾,所以必须出去闯荡一番,而故乡会一直在那里,我终究会回去。可是没想到,很多的身不由己,很多的未知,不知不觉你已经在另一座城市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你在另一座小城里已经拥有了第一张银行卡,第一张车,第一套房子,你也有了现在的朋友圈,你的生活已经渐渐从这里开始然后一直向前。你清楚地知道这些节日是回不去的,你也只能看着月亮,让它带去祝福。

今天一大早醒来,就给家里打去电话,询问他们有没有买鲜味,准备做什么吃的,爸爸在干嘛,弟弟回去了吗,总是一直抢着跟妈妈说话。妈妈也热切地在电话那端问公司有没有发月饼,晚上和谁一起过中秋。我还在笑她,现在谁还吃月饼啊,公司发月饼都半个月了,有五仁的,有火腿的,有鸭蛋的,我也就打开看看直接懒得去品尝。她还在开玩笑说:“怎么养了这么一个没良心的姑娘,不吃也不寄回来让我跟你爸爸解馋啊!”就这样嘻嘻哈哈跟往常一样聊了半个多小时后还是舍不得地挂了电话,到了一定阶段,母女才是成为真正的姐妹,这句话真的一点也没有错。

这一天,总能收到各种各样的祝福短信,群里面大家都在说着中秋快乐,是不是地发几个红包气氛一下子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聊着,忽然发现像我这样在外面过中秋的人很多很多,而且以前的很多同学朋友中很多都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这个时候也只能给父母打去电话嘱咐他们买点好吃的,是啊,我们都是故乡的异乡人。

一个在国外的中学昨晚凌晨就发来消息,我是第二天才看到。我知道他也想念家乡,那种独自漂泊异国他乡的滋味在这个本该团圆的节日里是很难受的,昨天下午陪他聊了很久,我们都在问对方,当初为什么不选择回家乡?然后各自给出一堆堆理由,我们清楚的知道那时候只有这样才会安慰此时此刻的心情。我记得当初他出国前,我们还在一起聚了一次,那时候我说:“放心吧,节假日我会替你去看看你妈妈。”记得当年就因为开了一次家长会,他妈妈就一直记得我。曾经答应了他,我想有些承诺真的是无能为力,如今我也跟他一样,变成了那个在异国他乡的人,我们都在怀念故乡,都在想念家里的爸爸妈妈。

晚上和公司领导一起出去吃饭,气氛始终不是太嗨,好像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大家都在努力地调节气氛,可是几杯酒下肚以后,无论男女都在吐露自己的心声。席间无意中知道今天是餐馆一位服务员的生日,我们都凑上去跟她喝了一杯,大家都对她说:”生日快乐。“这个姐姐老家是河南的,已经来这边六年了,现在老公孩子都在这边,打算明年回家乡造房子,在当地开一个小餐馆,不再出来了。餐馆老板也给她摆了一大桌为她庆生,我一个很逗的同事问:“买蛋糕了吗?”姐姐回答说:买了啊,我老公在家等着呢!”看着她脸上洋溢的表情,我想她此刻是幸福的吧,或许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外面,但是能一家人在一起简简单单地过日子就是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现在,我们隔着家有千万里远,回不去的才是故乡,这样的夜晚也只能在此写一篇文字释放一下,家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去认认真真看看你,看看早晨的太阳照过脸庞,等待晚上的夕阳穿过胸膛。

夜已经很深了,推开窗,看到一轮明月挂在天边,此刻跟我一样在天边赏月的人一定有吧,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原来此刻已过凌晨。月亮啊,此时此刻也只能跟你说说话了,请把我的祝福带到远方!

乡愁这首歌,永远都唱不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