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 道家思想经典语录(精选5篇)

2023年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 道家思想经典语录(精选5篇)

时间:2023-09-23 12:02:26 作者:GZ才子 2023年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 道家思想经典语录(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篇一

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稍后的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讨论事物之名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道家以其虚无之道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可名。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强调概念的确定性,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马专指白色的马,马泛指马类,二者不同。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的指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类概念、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主张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篇二

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发端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是最典型的代表。天道自然论无分儒家与道家,老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都是著名的天道自然论者。坚持天道自然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提倡自然无为,如道家,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篇三

1)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4)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5)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6)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7)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8)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9)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10)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11)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2)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3)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4)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5)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6)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17)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18)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0)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篇四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欢。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5、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2、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13、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8、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1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30、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

3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9、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3、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9、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6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9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9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思想语录和翻译篇五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

“无”是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老子最先提出“无”范畴。《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物质存在,是“有”。道生一,即“有”生于“无”。“道”与“无”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但是,“无”是对“道”的本质界定。对于这个“无”,一般认为是精神、理念,也有人认为是物质。《老子》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认为“有”所能为利,是因为“无”的作用。“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老子论“有无”对后来崇尚虚无的思想有过很大影响。

庄子以“虚无”论“道”,将“无”解释为纯然无有,突出地发展了老子的虚无思想。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无”即是“无有”。又说:“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知北游》)“无有”就是纯然一无所有。《齐物论》说:“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认为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对的。庄子还提出“无无”概念否定了一切,认为只有连“无”也没有,才能达到绝对虚无的境界。

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有无”问题讨论的最高阶段。“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汉杨雄《太玄·玄摘》说:“玄者,幽摘万类,不见形者也。”魏王弼(226~249)《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裴危页、郭象等。

魏晋玄学以辩证“有无”为中心。战国后期至西汉,黄老道家试图从理论上超越“道生一”和“有生于无”,因此他们讨论的重点不在“有与无”,而在“无为与有为”。魏晋玄学重新把“有无”问题提出来,并作为本体论范畴研究,出现了何晏(约193~249)、王弼“贵无说”与裴頠(267~300)“崇有论”的对立,随之又出现了郭象(约252~312)的“独化论”。何晏、王弼的基本论点是“以无为本”,“以无为体”,把“无”当做世界的根本,当做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当作“有”的存在根据。他们认为在形形色色的多样性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则多样性的现象就会杂乱无章,无以统一,并认为这个本体即是无。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必须依赖本体“无”。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说:“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这是说,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天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本。但是,无也离不开有,因为无不可以无“明”,必明于有。所以,要“崇本”,也要“末”。贵无派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诠释了老子、道家所谓的“无形无象”即现象的本质。

裴頠反对贵无说,反对从虚无中去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认为无不能生有,产生有的都是有;有是自生,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无亦以有为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也,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崇有论》)郭象进一步提出“独化论”,主张有之自生说,反对“无中生有”,也反对“有能生有”。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无不是有,那么何以见无。如果有能生有,那么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最后他得出有皆独化自生的结论。他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庄子注》)把万物的产生都看作是独化自生,并认为“有”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世界是由众多的“有”构成的,在“有”之外也不需要有一个“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郭象独化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事物生化的条件与原因,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魏晋玄学从本体论的高度讨论“有无”问题与理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魏晋玄学是以思辨形式表达的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集团的世界观,以崇尚老庄、和合儒道为特征。先秦的老庄学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儒家礼教)。而魏晋玄学,除阮籍(210~263)、嵇康(223~262)外,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玄学家们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称之为“三玄”,并以《老子》《庄子》为“玄宗”,以《老子》《庄子》注《周易》。如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用援道释儒的方法注《周易》,把儒道两者调和起来,就是以老庄解《周易》的代表作。从儒道兼综、无本有末的基本原则出发,王弼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统一而不可或缺,并明确提出“崇本举末”的主张。

阮籍、嵇康在政治上与司马氏集力处于政敌地位。为了揭露其虚伪的名教外衣,他们强调名教不合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他们的“自然无为”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脱离了玄学本体论“有与无”的轨道。他们公开蔑弃儒家的“礼法名教”,痛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更加违背了玄学思潮的主旨。因而,他们的哲学批判在思想实质上表现出玄学异端倾向。但是,他们的“任自然”的片面观点被引向极端。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于是有了裴頠、郭象的纠偏之论。裴頠特著《崇有》《贵无》二论,提出“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强调自然不离名教,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在理论上应当更好地统一起来。在裴頠崇有论的基础上,郭象以他的《庄子注》完成了这一任务,论证了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综合贵无与崇有的主张,认为名教即是自然,一切“尊卑上下之序”本来就合乎“天理自然”,从而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顶峰,为西晋门阀士族垄断政权暂趋稳定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柱。魏晋玄学关于有与无、自然与名教的演变过程,曲折地反映了门阀士族集团由夺取统治权力到巩固统治权力的现实政治要求在理论上的发展。由贵无论的“名教本于自然”,到崇有论的“自然不离名教”,再到郭象的独化论综合二者,论证了“名教即是自然”,终于找到了服务于门阀士族特权统治的玄学理论重心。

东晋僧肇(约374~414)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三段式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从永嘉丧乱开始到东晋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之中,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士壤。在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的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教,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其中,以僧肇的思想影响为最大。僧肇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的佛学,尤其是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他说:“虽有而不有”,“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认为万物既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统一。僧肇所谓的有与无,以佛教的“真谛”“俗谛”而言,即“真谛”为无,“俗谛”为有。但是,在客观上,他反映了有与无的矛盾统一。僧肇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间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把僧肇视为初祖。

东晋以后的玄学,一方面与佛教合流,逐步变为佛教哲学的附庸;一方面本身向神秘化的方向发展,变为神仙道教。这一过程反映了东晋以后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腐化与日趋没落。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最新党员思想汇报(优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党
  • 09-23 2023年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有区别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实用5篇)
    生活当中,合同是出现频率很高的,那么还是应该要准备好一份劳动合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合同书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合同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劳动
  • 09-23 最新不可抗力合同条款英文表述 合同不可抗力因素优选(大全5篇)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合同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合
  • 09-23 2023年研究生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精选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
  • 09-23 本年度思想总结摘要 体育教师本年度思想工作总结摘要(实用5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 09-23 2023年甲方违约乙方解除合同函(模板5篇)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带来
  • 09-23 最新个人思想工作小结(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 09-23 2023年签第三方合同被辞退办(实用9篇)
    合同内容应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休假、薪酬与福利、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那么一般合同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合同
  • 09-23 2023年无固定期限合同免费(大全9篇)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合同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合同。下
  • 09-23 2023年合同法条司法解释情势变更效力(通用8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合同该怎么写,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