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J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13篇)

J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13篇)

时间:2023-11-06 17:45:26 作者:文轩 J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13篇)

在实践中,调研报告被广泛用于对市场、行业、社会问题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在这些范文中,涵盖了不同行业领域的调研报告,对于我们写报告有很大帮助。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20xx年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20xx年,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20xx年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20xx年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脱水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于xx年开始起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我市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脱水菜企业数量众多。全市现有脱水菜加工企业近100家,总加工能力近卫立正其中较大规模的有30多家,具备出口自主权的有12家。

(二)青红椒产量全国第一。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青红椒脱水菜生产基地,青红椒总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70%以上。全市青红椒种植面积从20xx年以来,多数年份保持在10万亩左右,最高达13万亩,种植农户约6万户。脱水菜成品多数年份产量在1.5万吨一2万吨之间,产值5亿元左右。

(三)广大农民受益明显。青红椒亩产约3.5吨,近年每吨价格约800多元,亩收益在3000元左右,比较效益明显,农民种植热情较高。另外企业生产期还可解决4—5万名季节性用工,生产结束后仍能解决数千人的就业问题。

(四)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脱水菜和羊绒、葵仁、番茄酱等,是我市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我市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较少,70%以上的产品都是通过国内其他贸易公司出口。

(一)企业多、小,散,市场比较混乱。虽有近100家企业,但缺少上规模、上档次、技术先进、业界知名、广泛认可的大企业,与全国第一产地的地位不相称。企业多数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且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好主导市场的作用。绝大多数小企业春种时不签订订单,收购时抬高原料价格,使得企业原料成本上升。农民虽—时受益,但长远看弊多利少。生产结束出货时彼此又互相竞争,很容易被外地采购商各个击破,造成产品价格波动过大,行业周期性的出现滞销、亏损。另据了解,国内外每年青红椒的需求量是2万吨左右,而我市产能已近20万吨,严重过剩,应尽快解决。

(二)产品良莠不齐,质量难以控制。多数企业厂房因陋就简,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控制不到位,检测手段不够,产品标准不一,仓储条件较差,特别是卫生、农残等隐患多。

(三)多为低端产品,缺少精深加工。产品都是初级原料,还要通过国内外企业二次加工,然后经国外大企业最终加工包装后,才能上市。也有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给方便面企业加工终端产品,但数量还很小。总的来说,我市的产地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产品过于单一,有待继续拓宽。我市脱水莱主要是青红椒,另有极少的豆角、番茄、黄瓜等,但事实上胡萝卜、葱蒜、各类青菜等都可以制成脱水产品,国外市场需求也很大,应该向多品种方向发展。

(一)市场稳中有增。脱水莱产品作为欧美日等国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着较为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受欧美日等国家生活习惯的影响,脱水莱产品正在逐步进入其他国家。国内随着方便面企业、快餐行业的发展,脱水菜产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总体市场呈稳中有增的态势。

(二)我市仍具优势。青红椒的传统产区欧洲主产区因病虫害。减产严重,原料品质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国内宁夏、甘肃、新疆、山西等地从种植规模、种植技术、产品质量、出海距离等方面,暂时难以与我市抗衡。我市水土光热自然条件适宜,使得我市成为外商关注的最佳产区之一。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四大门类。食品工业是我市优势产业之一,是除机械装备制造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截至20xx年末,我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72户,从业人员58933人,资产总额278.41亿元。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同比增长6.9%。主要产品产量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卷烟81.5万箱,同比增长1.9%;啤酒139.7万千升,同比增长7.0%;软饮料67.4万吨,同比增长92%;乳制品46.7万吨,同比增长16.7%。在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食品销售50强企业中,食品企业有14家,收入占50强的10.12%;在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税50强企业中,食品企业有8家,税金占50强的23.1%。

目前,我市食品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态势,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乳制品、大豆加工、啤酒三大优势行业格局基本形成。乳品、啤酒、大米行业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星奶粉”、“龙丹牌乳制品”、“完达山牌奶粉”、“哈尔滨牌啤酒”、“五常牌大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殊荣。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有337个品种获得国家认证,绿色食品销售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86.5亿元。

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调整和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构性的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滞后,制约行业发展。我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72户,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1.26%,规模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在产品结构上,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传统低效益产品多,现代高效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高技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不均衡,部分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近几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市的乳制品加工、畜禽加工、大豆深加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大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占我市农业经济重要地位的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大资源产品方面的产业化进程却发展缓慢,仅停留在初级加工上,少部分深加工产品因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差而难以形成气候,目前仍没有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及深加工产品。而在乳制品加工、畜禽加工、大豆深加工方面,随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原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原料的供应已趋向紧张,原料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如我市乳品大户雀巢公司目前日加工能力1500吨,实际日加工鲜奶950吨,奶源供应不足,缺口严重。正大集团设计产能全年屠宰加工肉鸡5000万只,但多年来,因养殖基地建设滞后,肉鸡生产在20xx万—3000万只,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原料品质参差不齐、质量难以控制、成本较高以及供应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三)资金短缺制约企业发展。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食品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商业化的运作,使食品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已经越来越困难。受社会风险投资机构较少、上市融资竞争激烈、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渠道相对较少。我市由于受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招商引资的难度也比较大。黑龙江乳业集团自组建以来,运筹上市未成,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限制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市发展食品工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在副省级城市中,我市的幅员最大,发展食品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粮食商品量、奶牛存栏量、肉类、山特产品等原料居全国前列,发展食品工业具有明显优势。20xx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24600亿元,比20xx年增长22.6%。我市实现产值197.4亿元,仅占全国的0.79%,说明我市食品工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市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是0.41:1,远低于发达国家2~3:1的水平,这说明我市发展食品工业的潜力很大。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拟采取以下措施做大做强我市食品产业:

(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食品产业整体水平。一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使我市食品产业全面进入工业化进程。二是要引入科技创新机制,应用高新技术切实解决我市食品加工资源利用率偏低、综合利用率偏低、质量管理水平偏低等老大难问题。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鼓励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搞好科研和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加速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四是依靠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高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增加市场适销产品,加强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五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现代营销管理经验,提高技术创新科学性,防止盲目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六是加速食品工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和扩大国内和国际食品工业生产、科技、人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引导食品科研机构、大中型食品企业、食品商贸机构和批发企业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开发食品工业信息资源,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活力。

(二)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食品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巩固发展已组建的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培育组建一批实行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龙头食品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保证食品加工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需求来源。食品龙头企业应按照食品各类产品对原料的不同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种养殖,在资金、技术、设备、品种培育等方面对农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可能的投入,使农业切实能够提供加工所需的优质高产农产原料。进一步处理好农工关系,实行利益共享,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发展和培育农产品加工的食品龙头企业为纽带,开展建设食品工业强县和开发区域经济的活动,推动县域食品工业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食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型食品集团,在扶持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发挥群体优势,选择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或名牌“拳头”产品企业,组建“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各种形式的食品企业集团。这批企业应该具有原料良种化、质量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等优势,并拥有国内国际的著名品牌和世界最新科技加工技能,使之具有较强的抗衡和国际竞争能力和潜力。组建现代生产经营型中小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走小而专、小而精有个性的特色之路,进一步走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的连锁生产经营的路子,成为见效快、效益好、竞争力强、灵活性强,消费层面宽的现代中小企业。

(四)拓展融资渠道,多形式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吸引外资,鼓励外资企业发展,鼓励支持效益好的食品企业上市融资。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商业银行贷款以及外国政府贷款、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向食品工业,使发展食品工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呈多元化。

(五)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粮食、乳品等资源优势,整合现有企业,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搞好精深加工。推动产业向高加工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5个集群。一是乳制品产业集群。以完达山集团、雀巢公司、黑乳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合协作,严格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和跟踪国际乳制品加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使乳制品向功能型、多规格、系列化发展,重点开发生产各种液体奶、乳饮料、乳珍、奶油、乳酪、巴士杀菌奶、配方奶粉及功能性奶粉等产品,打造中国乳业之都。二是饮料产业集群。以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华润啤酒有限公司、哈尔滨顶津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协作与配套企业发展,继续实施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战略,建立优质麦芽培育基地,推进大麦产业化进程。采用新型发酵、灌装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扩大高档啤酒、果汁饮料的比重,开发保健啤酒、低醇啤酒、纯生鲜啤酒及保健饮料等新产品。三是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九三油脂集团、哈高科、北大荒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发挥我省地产非转基因绿色大豆、大米、玉米、马铃薯等资源优势,开发精深加工品种,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从品种种植、基地建设到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的产业链化生产格局。四是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金锣公司、北大荒肉业公司、大众集团、正大实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推进肉猪、肉鸡、肉牛深加工产业集团的建设和发展。组建一批从繁育、养殖、屠宰到深加工全系列的大型现代化肉制品加工产业集团,完善肉制品的生产安全方面的保障机制。五是烟草产业集群。以哈尔滨卷烟总厂为核心,依托资源整合的优势,提高卷烟质量,增加优质名牌品种,争取达到年产100万箱的生产能力,成为东北地区的优势卷烟加工企业。

(六)促进食品企业经营国际化发展。要充分利用我省、我市的地缘优势,研究俄罗斯、韩国、日本市场需求特点,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给予企业从出口到海外销售再到省外直接投资的全过程支持,包括扶持政策、人材培训等多个方面,打造一批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总工会积极落实《关于认真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工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我县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为切实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我县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县工会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体计划。

我们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获得合法报酬的必然需要,我们各级工会应该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上多做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全体职工享受正当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享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把工会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我们把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县的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用工单位和个人知晓,为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得到较好落实提供了舆论支持。

我县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个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各个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各工作组共走访调查了近20个单位的5000多名职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约有一半多的用工单位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执行该项制度。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自身运转困难,不能保证正常工资发放。

我县总工会今后要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开展下去,对有能力却不执行该项制度的用工企业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都暂时没有能力落实该项制度的企业,也要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出现企业作假的行为。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产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何加快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地位,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撤县设区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新城区规划建设已从原来的以二产为主逐步向三产为主转变,三产项目的招商、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新城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划引导。去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新城区核心区国际方案征集,开展了新城区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了城区主干道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目前正在着手编制新城区重点区域东西向文化及娱乐景观轴城市设计、南北向商业景观轴城市设计。规划对新城区34平方公里范围的商业、文体、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三产项目的配置规模、用地位置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对新城区下步的三产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项目招商。去年以来,新城区把大力推进三产项目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要求,先后引进5只较大的三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6.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3只,注册资金6000万美元,其中宁波万达广场计划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白金五星级明州花园酒店计划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开元明都大酒店计划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鄞州商会大厦计划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

(三)建设推进。目前新城区范围已建成的较大规模的三产项目共27只,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元,总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项目16只,总投资超50亿元,总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高教园区鄞州体育馆、训练馆、图书信息中心、鄞州高级中学以及华泰剑桥、东湖花园、格兰云天、金湾华庭、半岛名邸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在建的三产项目共20只,计划总投资64亿元,总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明州花园酒店、开元大酒店、麒麟商务大厦、鄞州商会大厦、高教园区国际会议中心、商务休闲中心、明州医院、新城区医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鄞州银行、区社会福利中心、科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鄞州公园以及新都美地、东湖花园、格兰云天、华泰剑桥二期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已批待建项目共12只,计划总投资44亿元,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万达商业广场、区博物展览中心、明州经贸大厦、综合农贸市场、新江厦商城、新中源大厦、和邦商务大厦、奥丽赛大厦以及南湖花园、小城花园、春江花城、华泰三期等房地产项目。

近年来,虽然新城区三产项目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档次等各方面,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同新城区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在下步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城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当前,东部新城、跨海大桥的建设,对于新城区来说,既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必须抢抓机遇,着重做好以下三个字文章:

(一)“快”,即加快建设,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组团式发展。当前,要严格按照新城区核心区规划要求,紧紧围绕新城区主干道路街景设计,充分发挥各街道、部门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重做好新城区主干道路以及宁横路、宁姜路、34省道等周边街区的整理和改造,实现组团式发展和滚动式推进。

二是点线面联动。“点”,就是以万达广场以及周边商业设施为点,力争今年10月底前促成广场开工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并带动周边三产项目加快发展。“线”,就是以商业特色街为线,培育发展天童路、四明路等商业景观带,把商业特色街区作为城市中心的开发区来做精、做专、做大、做强。“面”,就是以社区服务网点为面,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城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家政、医疗、文娱、维修等服务,形成与现代城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

三是全方位拓展。通过采取积极的土地、投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大对新城区第三产业特别是重点服务行业的扶持、引导力度。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资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参与公平竞争,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业运行机制。

(二)“高”,即提高品位。

一是抓规划。按照“提高品位、超前发展、优化布局、体现特色”的规划要求,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并同我区“十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在合理规划新城区第三产业区域布局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编制商业、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各种业态的发展规划,为高起点发展新城区第三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强招商。下阶段,要将集中精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第三产业项目,作为新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新城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并力求在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业、会展业、娱乐业和现代物流业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大力发展搂宇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利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研发中心或办事机构来新城区落户。同时大力引进绿城、万科等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新城区开发建设,逐步推出一批精品楼盘,提高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三是重建设。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严格把好建筑的立面、色彩、体量及质量关,努力使各类建筑成为新城区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特”,即注重特点。充分利用新城区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大力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努力体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住在鄞州、学在鄞州、游在鄞州和创业在鄞州”的建设要求。

1、“住在鄞州”——着重实现三个“完善”:一是完善交通条件,特别是新城区与宁波市区及其他周边区域的城市交通连接,大力发展区域内部公共交通,保证居民出行需求。二是完善社会事业配套,重点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建设一批群众性、开放性的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完善环境形象建设,加大城市综合管理力度,营造优美、舒适、安定的城市环境形象。

2、“学在鄞州”——大力发展三大“教育”:一是基础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准的新城区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一批基础教育教学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提升城区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二是高等教育。以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快发展各类高等教育,重点加快第三产业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加快三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成人教育。大力加强就业培训、函授、进修和社区教育等各类成人教育,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终身教育体系,凸现新城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市民素质的科教文化功能。

3、“游在鄞州”——努力营造三大“亮点”:一是商贸。在进一步加快万达广场建设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连锁商贸龙头企业落户新城区,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步行街、精品商业街等,着力构筑大中小相结合的商贸发展新格局。二是休闲。积极挖掘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休闲娱乐主题,注重体现鄞州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梁祝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产业。三是江南水乡风貌。充分利用新城区河网水系发达的优势,努力营造赏心悦目的城市水景,并在建筑设计、灯光布局等各方面展现独特的风格,以精致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发展城市旅游经济。

4、“创业在鄞州”——加快形成三大“服务业体系”:一是新兴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办事机构,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档次的精品楼宇,初步形成比较齐全的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框架。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业体系。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邮电、通讯、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努力为各类机构投资创业提供服务平台。三是传统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宾馆、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我局及时抽调业务工作人员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于后:

我县从20xx年开始建设和推广俄色茶产业,到20xx年共发展俄色茶3000亩,其中20xx年发展20xx亩,20xx年发展1000亩,都属于州级财政林业产业项目,还未产生效益。

俄色茶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进行了各项工序。

俄色茶是一项增加农区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改变农户思想观念的项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级部门重视的大好机会,做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在5年内再发展5000亩以上的基地,并争取资金建造1-2个原料加工厂。

俄色茶在我县属新造树种,从验收结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广工作难度大:州级财政资金只对苗木、肥料和围栏给予补助资金,没有栽植补贴,老百姓积极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缺乏专业培训;受地形条件限制,项目方案上作业设计难度大。

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内搞业务培训。

体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时尚,体育是娱乐,体育是消费的现代体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不断浓厚和强烈,体育事业及体育产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市统计局测算,2019年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84.01亿元,创造增加值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高于gdp增幅4.8个百分点。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0%,比上年上升了0.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85%)0.115个百分点。

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为核心,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体育销售业、体育建筑业。从四个主要体育产业增加值测算来看,呈现如下特点(见表1):

1.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2019年,全市体育服务业总产出4.04亿元,增加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体育业(包括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业)实现增加值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发展快于整个体育服务业。2019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与上年比重相同,与体育制造、体育销售业比,占比相对偏低。

2.体育制造业占比最高。2019年,全市体育制造业总产出72.50亿元,增加值1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2019年,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3.3%,比重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3.体育销售业增长最快。2019年,全市体育销售业总产出6.60亿元,实现增加值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是服务、制造、销售和建筑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主要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购买增多。2019年体育销售业增加值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4.体育建筑业增长缓慢。2019年,全市体育建筑业总产出0.88亿元,实现增加值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是服务、制造、销售和建筑中增长最慢的体育产业,也是唯一个位数增长的体育产业;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8%,与上年比重相同,占比不到百分之一。

1.体育场馆建设兴起高潮。2019年9月开始动工兴建的市体育中心,被列为市重点工程,预计2019年底完工,总用地面积26.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580平方米,总投资7.42亿元。主要建设“一场两馆”(一个30000座位的主体育场,一个6000座位的体育馆、一个1600座位的游泳馆)及400米的室外田径训练场与室外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等。市体育中心工程是目前金华市区投资规模最大、占地面积最广的城市公共建设项目,能提升浙中城市群核心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将成为浙中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新标志,金华市民进行全民健身活动和休闲的好去处。许多体育场馆后续重点建设项目也开展了前期规划工作,目前,市区的市网球中心,已列入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各县(市、区)体育设施建设也有序展开,卓有成效。永康市网球中心、浦江体育活动中心、东阳、武义、磐安体育馆已列入政府投资重点项目。

2.积极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以打造精品体育赛事为抓手,相继举办了一批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了金华城市群的知名度。一是举办了金华市第八届运动会。全市共有8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43个项目的比赛。二是形成了品牌赛事培育模式。在市“两会”期间举办了第五届八婺杯篮球赛,共有男、女15支运动队、23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参赛。第五届“武义温泉杯”全国桥牌混双公开赛,全国各地共160对选手参赛。举办了全省少年儿童艺术体操锦标赛,全省各地150多名运动员参赛。各有关县(市、区)和单项体育协会也都举办了富有特色和影响的赛事。赛事的产业链不断延伸,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近年来,金华市体彩中心,积极做好公益体彩、乐善人生的有效宣传工作,引导彩民树立正确的购彩观。加强体彩的销售和管理力度,2019年体育彩票销量稳步增长。全年全市体彩销量达6.45亿元,首次突破6亿元,同比增长30.47%,列全省第四位。提取体育彩票公益金约5500万元。

4.大力加快运动休闲业的发展。举办了首届中国浙江自行车系列公开赛“赛神杯”金华分站赛以及金华首届山地自行车赛等。武义建成浙江省第一条田园休闲绿道,并举行金华“欢乐健康游”暨休闲绿道开游仪式。与市旅游局联合主办浙中首届旅游休闲商品展,全市50多家运动休闲企业、旅游景区等企业参加展会。

1.扎实推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建设。按照体育惠民、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金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9-2019年)》。二是体育强县创建、小康体育村建设取得实效。市体育局成立创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开展创建工作。永康、武义两县(市、区)积极开展体育强县(市)创建工作;共创建省级体育强乡(镇)10个、先进社区13个;共创建村级体育俱乐部3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10个、老年体育俱乐部8个、星级职工体育俱乐部3个;新建省级小康体育村690个。争取到省体育局扶持补助经费1000多万元,投入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2.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市、县(市、区)、各单项体育协会积极开展相应的群众体育活动。8月8日,以“喜迎省二体、健身动起来”为主题,市、县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日”活动,营造了热烈的全民健身氛围。与总工会联合举办市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举办了拔河、乒乓球、羽毛球等8个项目的比赛,参赛人数近3000人;市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了桥牌联赛、体育舞蹈锦标赛、棋类名人赛、段位赛等赛事。婺城区、金东区举办了中小学生运动会;兰溪举办了首届浙江龙舟邀请赛;东阳举行了第六届市运会;义乌举办了cba、wcba等大型体育赛事;武义举办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暨国际邀请赛;磐安举办了全国象棋锦标赛。

3.逐步增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以市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市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组织建设。新成立了体育舞蹈协会、运动休闲协会自行车分会等组织。

1.体育及相关产业规模较小,体育服务业比重偏低。近几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由于体育制造业企业行业分散,规模偏小,产业化水平较低,体育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占全市经济份额仍然较低,对经济的贡献及影响也较小。2019年,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0.90%,不到百分之一。体育制造业企业行业分散,据统计,2019年全市体育用品制造企业540家,其中球类、健身器材、体育防护用品制造企业只有31家,创造增加值8.77亿元,占体育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54.1%。其他509家均为体育服装及鞋帽制造业,户均增加值仅146万元。体育服务业比重偏低,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不匹配,2019年全市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7.8%,与体育销售业合计只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25.9%,而2019年全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2%,远高于体育服务业。

2.体育及相关产业投入不足。随着我市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的加强,各级财政对体育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体育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体育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投入总量仍显不足。2019年,全市财政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4.2亿元,比2019年增长6.6%,增速低于地方财政支出4.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14.1%,比2019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财政对体育的支出1881万元,剔除体育场馆支出158万元后为1723万元,比2019年下降21.9%(2019年财政对体育的支出8335万元,剔除体育场馆支出6129万元后为2206万元),因此排除体育场馆支出项目外,其他体育支出实际比上年缩减。

1.切实提高发展体育产业的认识。体育是一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体育不仅要为国争光,还要为民造福,为国增利。然而,中国的体育产业产值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奥运会后,国家、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要充分认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各项发展扶持政策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委提出的加大电子信息业、特色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业、文化创意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中有所作为。建议适时出台加快发展金华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效益,以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金华浙中城市群建设。

2.不断做大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拓展体育产业营销方式,不断做大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提高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从五个方面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大发展:一是以举办品牌赛事为抓手,推动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二是积极打造户外休闲体育品牌,加快运动休闲业的发展。三是多渠道多种营销方式扩大体育彩票销量,保障体育事业的投入。四是编制适合本地的体育产业投资目录,对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加强政府引导,充分调动社会投资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投资体育产业。五是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要加快推进各类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大型体育设施建设,切实提高体育建筑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使其与体育服务、制造、销售协调发展。

3.以市体育中心为平台,不断提升金华体育发展实力。

发挥我市体育硬件设施基础较好的优势,整合体育产业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资本投入渠道资源等多种资源,加快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共同和谐发展。市体育中心将以浙中地区“五个中心、一个区域”为发展目标,即建成全民健身中心、体育竞赛中心、会展中心、市民文化娱乐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成为精品城市的靓丽窗口、宜居城市的市民客厅。市体育中心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龙头,引领金华体育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xx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渝开”牌锦橙先后于20xx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开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开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20xx年至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12.5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2.5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1.77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1.5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0.7亿元,增加值0.5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2.4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1.5万亩,优质梨0.5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国家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需求十分旺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产业发展。

供大家参考借鉴。

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7月以来,克振副省长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武汉、孝感等地调研部分节能环保企业,随后嘱我们对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近期我委分赴12个市州开展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加以推进,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汇总各市州上报数据,2019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比2019年增长76.5%,其中:高效节能产业总产值约450亿元,先进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5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约800亿元。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突破1000家,比2019年增长42.8%,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接近20万人,较2019年翻了一翻。总体来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我省已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初步成长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骨干企业。

在高效节能领域,有从事电力能源装备的长动集团、武汉南瑞、三环发展、合康变频、大力电工、孝感大禹、襄阳万洲、追日电气等,从事蓄热式燃烧的仙桃神雾,从事节能窑炉的华窑集团,从事三联供空气源热泵的武汉朗肯,从事半导体照明的华灿光电、迪源光电、匡通电子,从事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武汉沃尔浦等。长动集团20万千瓦以下热电联产机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神雾公司占有国内高温空气燃烧应用份额50%以上;宜昌匡通电子在国内led封装行业居于龙头位置。

在先进环保领域,有凯迪控股、都市环保、中钢天澄、凯迪水务、武汉华电、中碧环保、天虹仪表、方元环境、华丽环保、创新环保、合加环境、东之盛、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等。都市环保自主研发的“氨硫铵烧结烟气深度脱硫”技术和“双循环三段式脱硫塔”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武汉华丽环保公司研发的可热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可有效解决废弃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管式超滤膜生产厂家,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中钢天澄是国内除尘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总承包商之一。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有格林美、湖北金洋、千里马、法利莱、江南实业、宜昌立帝、华山水产、华新水泥、黄石大江集团等。格林美是国内城市矿产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在荆门、武汉、仙桃等建有多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宜昌力帝是国内最具专业化的废钢加工处理设备研发生产企业;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攻克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4大难题,处置过程中无二次污染;武汉法利莱实现激光再制造设备的产业化生产,并列入国家再制造试点。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逐步呈现出依托骨干企业向重点园区和区域集聚的发展格局。

在高效节能产业领域,阳逻开发区以西门子、阿海珐和国电南瑞公司产业园为基础,形成了大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电网应用装备产业基地。黄冈节能窑炉的发展颇具特色,华窑集团、中洲窑炉、中亚窑炉等行业领军企业正抱团推进“绿色工业窑炉”省级标准制定,填补国内该项标准的空白,黄冈逐步成为“窑炉之乡”;襄阳以大力电工、追日电气、万洲电气等企业为龙头,建立了襄阳软启动产业联盟,成为全国最大的软启动产业生产基地。

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凯迪电力、中冶南方、都市环保、中钢天澄、绿世界、芳笛环保等一批龙头企业,在电力环保、水处理、节水技术和设备、环保工程总承包等领域门类齐全、优势突出。2019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收入789亿元。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围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金洋公司、骆驼蓄电池、三环锻造等一批“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企业,初步构建了再生钢、再生铝、再生铅等三条较为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已形成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200万吨、年处理利用各类再生资源130万吨的能力,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黄石市围绕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依托大冶有色、大江集团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青山工业区内武钢、武石化之间实现氮气和氢气资源互补,武钢、青山电厂与利用钢渣、粉煤灰、磷石膏的建材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模式,形成了以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治理、环保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武汉市东西湖区工程机械装备再制造园区聚集了龙工、三一、千里马等国内主要工程机械生产与再制造厂家,形成了再制造产业集群。格林美在荆门高新区打造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基地,2019年产值超过23亿元。

我省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企业年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约17亿元。每年争取国家支持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资金近15亿元。政策扶持提高了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的积极性,不仅一批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同时推动了建材、化工等行业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武钢集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等均成立了以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的企业,如武钢金属资源公司对冶炼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生产矿渣微粉等产品,年产值超过80亿元。中节能等央企也开始在我省投资布局。一大批在建或拟建的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总投资近12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后备力量。

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武汉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制定了节能产品推广、废旧产品回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出台。

合同。

能源管理项目支持办法,安排5000万元市级循环经济引导资金。鄂州市把节能环保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依托高新区建设专业节能环保产业园。荆门市出台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立了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襄阳市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拥有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东风康明斯国家再制造试点等一系列“国字招牌”,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总体来看,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同时,发展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两小一低”。一是产业规模偏小。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5%,产值仅为江苏的四分之一,浙江、山东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企业还不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技术水平偏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设备制造的企业不多,大多属于一般加工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较快,但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在高效锅炉、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废旧电器和汽车拆解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产业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撒得不开、聚得不够”,部分市州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成熟。

(三)市场开拓难度较大。节能减排总体上属于政策驱动型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政策拉动型需求和政府公共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相关的目录清单、资质资格认定较多,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技术和装备研发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难以为市场接受并得到应用推广。现有的节能环保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问题,资金积累缓慢,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四)扶持政策还不够系统。一是在创新驱动方面,没有把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二是在需求牵引方面,国家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扩大投资消费需求,但地方政府不能只推广使用本地产品,需求牵引政策难以精准发力。三是在投资促进方面,主要是申请国家资金扶持,省级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关节能环保企业的产业化项目只有变换主题申请有关部门的其他专项资金,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甚至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四是在政策引导方面,对一些新兴的服务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不明确、法律规范不健全,影响了推广应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废弃物回收利用增值税进项抵扣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五是在组织协调方面,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统计体系,影响对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不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国家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需求十分旺盛。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今明两年生态环保重大工程中,仅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水重大工程投资就超过8600亿元,市场潜力大。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外围向核心突破、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兄弟省市均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呈现万马奔腾、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以我省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加大力度,完全有可能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5年时间有望培育成产值5000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占据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市场需求。节能环保产业与一般性竞争行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其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要做好政策和市场结合文章,把促进推广应用作为关键环节。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锅炉、电机、老旧汽车等,扩大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市场空间。“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和其他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推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目标,以政策拉动需求,进而带动产业发展。二是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严格执行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购买节能环保服务。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三是引导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完善节能惠民工程、“以旧换再”、“能效领跑者”、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政策措施,开展全民行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费理念。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参与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对获得国家节能环保标识、进入国家相关目录名单的省内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对省内企业研制的首台(套)节能环保装备在省内工程中使用的,可由省财政对生产企业及用户给予补助。五是支持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发展再制造服务,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

(二)助推企业发展。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再生资源企业,各地方政府可将新增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此,国务院文件有明确要求,但我省目前还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仅省经信委在新增专项资金中,对资源循环利用有一定支持。建议从2019年开始,省财政设立5000万元节能环保产业扶持资金,主要以贴息方式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包括绿色信贷、抵押担保、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对引进的节能环保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并在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五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三)支持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节能产业领域,加快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压变频、无功补偿、高效锅炉(窑炉)、蓄热燃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半导体照明、工业化建筑、碳捕捉等技术和装备。在环保产业领域,以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染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为重点,研发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我省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以磷石膏等典型固体废弃物、稀贵金属、农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处理以及再制造为重点,加快研究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明显且无二次污染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同时,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四)推进试点示范。近年来,国家在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领域,特别是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把这些试点示范抓好了,就能为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培育产业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要积极推进我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各地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我省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再制造试点、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双百工程”等国家级节能环保各类示范试点建设,切实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效应。开展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园区循环式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完善相关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出台后,全国已有10多个省级政府相继制定了贯彻落实措施。去年我省发布了关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系统政策和全面部署。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工作,以提高各地各部门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并按照精准调控、喷灌滴灌的要求,拿出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目前,我委已研究草拟了相关政策文件初稿,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定。另外我们已启动《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工作,提前谋划未来一段时期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探索。

一、现阶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

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作为我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2、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基层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党是执政党,各级党组织担负着管理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职能,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面,负有重大责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起着协调各方的枢纽作用。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当前,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党员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提高党员队伍文化层次、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而其根本途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对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增强党组织的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点要求。

1、抓认识,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面对十分繁重的任务,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要有对知识需求的饥饿感,对本领欠缺的恐慌感,对形势不适应的危机感。我们讲忧患意识,既要忧国忧民,又要忧自己,今天的学习,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而是把学习变成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要使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中。

2、抓计划,制订具体的实施目标。认真规划,是有序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要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创造建学习型党组织近期和一段时期的创建计划和主要目标。同时,每个党员干部也要结合自己个人的情况,根据不同需要、不同爱好、不同兴趣、不同业务领域和技能水平,制订自己的近期和长远的计划目标。使每个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促进活动的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一蹴而就,把创建活动简单化、形式化,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着眼创新,不断抓好学习,持之以恒,年年有进步,经过长期努力,使学习成为机关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并以此来确保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3、抓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各部门党组织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要求和理念,使机关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活动的意义,掌握创建活动的内容、方法,营造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社会氛围,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只有使每个党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学习单元,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才有坚实的基础。

活动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行动更加具体化,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相关范文推荐
  • 11-06 法治心得体会和感想(专业18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 11-06 对县政府报告的心得体会(汇总18篇)
    我们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法,从而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启发和参考。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
  • 11-06 国企辞职陪读申请书(通用17篇)
    辞职申请书是向上级或公司管理者提出辞职的书面材料,它是表达离职意愿和解决离职手续的重要文件。范文中的辞职申请书展示了不同离职原因和离职方式,让我们对写作有了更全
  • 11-06 怎样给老师写申请书(优秀21篇)
    无论是申请大学还是职业岗位,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更多申请书都是非常关键的。以下是一些申请书范文,它们是经过精心撰写和修改的,希望能够给每位申请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 11-06 网络优化设计方案(优秀21篇)
    计划书是对自己未来规划的一种承诺,通过每天的努力和行动,我们可以逐步实现计划中的目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对于五百台以上机器的
  • 11-06 酒店电梯协议书(模板18篇)
    一份清晰明确的合同协议可以避免纠纷和误解,提高合作效率。合同协议是一种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关系。合同协议可以规范各种商业活动,保障双方的利
  • 11-06 在校本科生简历(实用13篇)
    编写个人简历是求职者与雇主进行第一次接触的方式,为了能够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简历的质量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个人简历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够避免在撰写个
  • 11-06 砂石外运协议书(模板15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在特定事务上的权利和义务。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范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不管是做什么
  • 11-06 劳动定额员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7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对自己工作情况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和问题。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其中包含了各行各业不同岗位的员工的心得
  • 11-06 处分通报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和应用。接下来是一些值得阅读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第一段:引言(字数: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