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专业19篇)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1-30 07:50:28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和启发,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和提升写作品质。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它们涉及各个领域和主题,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创新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面对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具有更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并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体育专业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社会型“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过窄和过死的专业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模式转变。

“创新教育”是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永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来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十分迫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知识宽广厚实,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各科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技术知识具有广泛的了解,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进行科学的创新教学;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目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以专项为主体的多,单一的教练型的多,而知识结构综合型的少,体育文化型学者少。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现代体育理论,接受现代体育理论的再教育,并不断充实、探索研究新知识新理论。其次,应积极探索研究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科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树立全方位、多样化指导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技术锤炼的教育观,才能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向学生传授现代体育文化知识,真正为体育教学“素质化”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二、体育兴趣培养和激发。

高校体育教师要从“手把手”的.保姆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还比较薄弱,兴趣也相对较低,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在体育课“跳高”课堂上,成功过杆的学生,情绪饱满,积极上进,勤学好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失败的学生,情绪低落,上进心差,学习兴趣淡漠甚至厌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分组进行,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学到知识、技术的满足感,体验学习知识技术的快乐,不再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感官刺激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印象深刻。反之,留下的痕迹就是模糊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树立学生榜样、开展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关系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生交往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中心型,二是学生中心型,三是师生均衡型。这三种类型虽然各有其优点,但是师生交往的松紧度不容易把握。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师生关系三个转向的理念,由教师是主动、学生是被动、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服从者转向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高校师生关系;由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被动体育锻炼转向主动体育锻炼。建立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系统,在多向的师生互动交往系统中,教师起到发动和帮助学生合理思考的作用,学生有进行随意讨论和锻炼的自由,确保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正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教学要把命令与服从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化为平等、民主和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心理和谐、融洽,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群体才能形成“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激活。联合国教科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发现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高校学生淡化权威意识,反对“尚书,唯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思考,坚持真理,服从真理。

总之,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一)。

一、创新学生的管理体系,注重以人为本。

1.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

构建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最主要的是转变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知识,拓宽视野,升华对问题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要建立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2.创建社区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就是把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视为社区。一栋宿舍楼就是一个小小的社区,可以在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学生活动和管理机构。辅导员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和联系,对社区内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3.增强党团的作用。

高校基层的党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创新党团的活动形式,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艺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4.建立素质评价的新体系。

建立素质评价体系,规范相应的奖惩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5.拓宽学生交流渠道。

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应努力拓宽学生的交流渠道。首先,可搭建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如设立班级主页、建立qq群等虚拟社区,这种虚拟社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社区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和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加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力度。

1.更新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提高自身管理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是加大教育管理力度的关键,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能够有效地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一般地,人们往往认为教育管理执行力度的缺失,是由于管理环节的复杂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其实,影响教学管理力度的直接因素在于领导。更新领导的教育管理观念,提高其管理素质可制订出有效的教育管理规定,从而使高校日常的教育管理有章可循,以加强教育管理的执行力。

2.确保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加强教学的管理以及规范师生的个体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也保障了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的管理与初中高中的管理不尽相同,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也较繁杂,所以这其中的责任也显得更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应包含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和决策执行机制等,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就应切实地制订出合理、有效的上述制度和体系。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的规定是建立在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恰当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通常都采用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工作范畴和责任的分工。还有一种管理模式,是民主性的柔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更受欢迎的,与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可增加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管理的约束力。所以基于以上两种管理模式,都有自身的缺陷和优势,对此教学管理领导者应积极地将两种教学管理模式相结合,创造出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4.重要决策有效执行的保证。

重要决策的有效性,就是指能够全面、有效、彻底地得到落实。高校教学管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并不代表着其具有执行的能力,要确保其有效性,工作人员必须制订好可行的计划,做好动员工作,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证其规范化及全面化。换言之,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可确保决策执行的良好效果,从而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创新高校的管理体制,就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方面入手,真正改变传统的理念和传统的模式,使高校的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趋于完善。

(二)。

一、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

1.高校网格化管理的难点。

高校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与复杂业务流程再造,而且还需要采集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办理各类动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跟踪与评估。这就使得高校网格化管理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1)如何运用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模式,建立新的数据更新与采集机制,整合校内已有的数据资源。(2)如何设计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系统在管理环境内的开放性和包容性。(3)如何整理跨部门业务流程中的复杂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精简、优化的信息化流程,实现以信息技术促业务流程重构。(4)如何构建开放、闭环、安全的信息环境,满足高校网格化管理动态变化要求。(5)如何建立信息化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结构体系。

2.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

高校的管理服务相对来说区别于其他管理服务,具有管理服务对象单一、管理内容多样、管理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把整个高校设为总格,各部门(学院)为一级网格,其下属的科室(系部)为二级网格,科室(系部)相关岗位为单元网格,形成一个四级管理的网格化高校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网格化高校管理工作以网格化管理、网格化服务和网格化参与为其核心内容。网格化管理包括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与日常更新、工作任务协同处理、师生舆情收集处理等;网格化服务包括行政窗口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等;网格化参与通过线上线下民主议事、网络信息互动等建立高校管理部门与普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目的。

3.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框架。

根据所提出的网格化高校管理模式的特点,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框架可以设计为4个体系层次,分别为基础保障层(云服务)、数据资源层(数据库)、系统管理层(管理系统)、展示应用层(应用服务)。通过对云设备、云平台、网格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参与系统等内容的建设,完善整个业务管理和信息交互应用,实现“云、网、格”共建、管理高效、师生满意的高校管理新格局。

二、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

1.网格化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构建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业务操作、管理服务、数据共享、信息保障的方便快捷和安全有效。因此,其架构思路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网格管理流程数字化。高校内的各部门机构之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多种业务的交叉,这需要机构之间共同进行业务协调办理。所以,要注意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地简化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流程内容以及当前直线业务系统中数据和流程的协同性。

(2)管理平台架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设计管理平台的时候,应根据高校网格化管理数据类型的多元性、业务流程的多头动态性以及业务功能的可扩展性要求,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基础数据模型和保障平台,以实现数据内容可修改、资源信息可拓展、管理系统可更替的目标。

(3)管理业务流程的可重构性。网格化高校管理是一种多业务、多层级的管理服务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要想在这种多级管理机制下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就必须要依赖信息化技术。因此,在技术创新动力的支持下,设计网格化高校管理体系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扁平化管理中的潜力,通过技术创新改革高校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工作效率。

2.网格化管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高校的网格化管理区别于一般的网格化管理,它具有一定的管理统一性,即所服务和管理的对象、内容基本从属于同一个单位。基于这一特点,高校管理服务平台中的信息数据可以进行统一建设,各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和岗位(单元网格)作为“云端”经由网络接入,形成完整的信息化数据服务平台,并部署于同一个云数据中心。这种集约式建设模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平台建设成本,也符合高校信息化建设和高校自身资金不足的要求。高校管理服务平台主要所面向的用户有4类,除了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岗位(单元网格)外,还有一类特殊用户,那就是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平台底层由网格化业务操作基础系统和数据管理基础系统两大系统支撑,在此基础上,有管理、服务和参与三个业务子系统,而最后一级则是信息与资源服务系统和业务管理客户端系统。各级各类管理用户依照不同的管理职能由业务管理客户端系统接入管理平台,进行高校管理。社会公众一方面则通过高校参与系统来监督、评价高校管理,实现高校社会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与资源服务系统享受高校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扩大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因此,网格化管理平台可以设计为如图2所示。

3.网格化管理流程协同设计。

由于网格化高校管理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多样,因此在梳理、整合不同业务流程基础上,可以将业务工作处理归结为:业务获取、业务分配、业务处置、业务核查、业务反馈、业务评价、业务归档等7个步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简化高校管理业务工作。7个步骤均是业务工作的关键点,减少了任一环节都有可能影响业务处理的完整性,而增加环节又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加大业务流程的复杂性。(2)规范高校管理业务工作。有了这样一个规范化的业务流程设计,就可以将多样复杂的业务流程进行统一处理,既可降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也为基础岗位开展业务工作降低了难度。(3)提升高校管理业务工作效能。7个步骤作为一体式的流程,只要把握好业务工作中的这些环节,就能实现业务事件处理的流水线式操作。

4.基于云服务的环境支持设计。

高校网格化管理区别于一般的高校管理,具有管理数据量大、业务动态性强、用户多的特点,所以,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构建一个云网共联的云服务支撑环境,实现对人、事、物等各类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服务。各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和岗位(单元网格)作为“云端”通过网络接入云共享数据中心,通过云共享数据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开展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未来随着高校内用户的增加及其业务的扩展,可在云端动态地配置存储、服务和网络等资源,实现动态扩展需求。而在数据和业务流程项目成果安全方面,可以考虑利用数据加密认证技术、网络物理隔离技术和虚拟防火墙技术等来确保系统安全。

三、结语。

实施网格化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改革工作创新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作者在调研了当前网格化社会管理和高校局部管理网格化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现状后,提出了四级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并据此设计出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这一平台的运用将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实效化和信息化创新,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保障。

(三)。

一、面向教学创新,构建知识管理新模式。

(1)高校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学校,最主要的区别是高校具有教学、服务、科研这三位一体的功能,其中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传授知识、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的学校。高校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进行创新,所以它最主要的任务是应该通过了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些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中进行创新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高校的管理新模式要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就应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发展方向的全局考虑,必须在各个方面对教学资源给予重视,达到创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进行创新性教学。只有实现教学知识创新并把创新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知识管理,更好地进行教学知识资源的积累与共享。高校要发展必须要进行教学创新。只有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且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的今天,新知识也层出不穷地出现,这些都促使着教学内容的.更新,这样才能够及时将新知识、新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学创新应该得到高校的鼓励与支持,同时高校也应该引导教学创新。在进行教学研究或者课题研究时,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在进行扶持时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学创新倾斜,注重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变,能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高校还应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那些教学创新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众所周知,创新就像投资,总会带着一定的风险,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减少对创新过程与创新方法的约束,在创新过程中要允许失败的发生,达到保护高校成员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的目的。高校还要重视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3)改变高校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走向大众化,高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也增加了高校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高校的组织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知识经济的要求已经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能适应得了的,新的组织结构在知识经济的促使下产生,所以有必要通过建构学习型组织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学习型组织需要培养一种漫布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之上,高校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来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对人才资源进行管理,要加大财力投资,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持续学习的理念与机制,从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团队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二、保障构建知识管理模式的措施。

2.1资源保障。

为了保障知识管理模式的形成,高校应该采取建立教学知识库的措施。因为高校教学知识库为教学创新提供重要基础和源泉,是高校知识管理基本资源的来源,为高校管理提供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知识库,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教学进行创新。高校教学知识库要做好课件、案例、教学参考资料这些基本的教学知识资源的组织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导航系统,为学校成员更好地搜索知识提供快捷的服务,让使用者利用知识的效率得以提高。教学知识库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随时更新,促进新陈代谢。为了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应该让学校成员有下载与教学有关的资源的权利,并让他们能够在电子讨论系统中进行自由的交流与讨论,在系统上写下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讨论数据库中进行存储,以便需要的人查阅使用。虽然没有人对教学知识库的构建设有硬性的要求,但是高校在构建知识库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在符合通用标准的同时又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使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要求下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知识库的资源应该包括各个方面,不能仅限于高校内部,这样不利于高校成员获得完善的教学知识。所以在教学知识库中,不仅要能够检索校内的资源,还要能够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检索,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教学知识库成为交流学问与共享的宝库。

2.2技术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知识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将网络环境作为硬件基础。高校应该利用互联网,构建校园数字化网络,完善校园网络体系,使高校知识管理的途径更为方便。高校在构建数字化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将管理显性知识与管理隐性知识同时进行,建立显性知识库,如建立教案、教学案例、授课录像等,有利于显性教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建立类似“知识地图”的专家系统,使学校成员在解决问题时能寻求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校成员有更多的解决难题的渠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在运用知识管理的模式对教学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存在的各种原因,高校知识管理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但随着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些问题都是能够克服的。高校进行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知识资源的不断积累与传播,为实现教学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论文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各不相同。简而言之,“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的总称”。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设计教学过程、开发利用学习资源、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虽然学习的有效实现受到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教学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师。要实现对教育信息技术切实有效的应用,其根本也在于教师。教师必须通过利用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教育信息技术,才能创建有效的信息教学环境,探索各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都越来越重视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研究。

要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含的种类众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而由于技术应用的特殊性,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熟悉和掌握所学技能,因此,这些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决定了所有这些技术和方式都在不断地淘汰和更新,因而教师绝不能期望对这些能力的掌握能做到一劳永逸。相反,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或教师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对之进行了研究。有老师认为高校教师应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校本培训、访学进修和模仿学习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高校应该开展内容适当的培训,建立合理的信息化考核与激励机制,并为教师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专业发展平台。针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应用技术的现状和能力,有研究提出教师应该组建团队进行微课制作,开展教学技术交流会,高校提供专题培训,组织外部交流,配备完善的网络设备等。可以通过同事互助培训、参与课件制作竞赛、分级组织培训、参加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研讨会等措施来提高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众多高校教师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现要有效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绝不能任由教师孤军奋战,各自为政,而必须从教师、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内外合力,多管齐下。

(一)教师层面。

作为高校教师,要发挥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种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将学习知识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环境之外、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环境中”。在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高校教师本人是主体。他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提高自身水平,之后再有意识地把它们应用于教学和科研等各种活动中。目前来说,高校教师在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培训进修、团队合作、竞争竞赛等多种策略来有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指的是在不进行系统培训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个人自觉自愿地采取各种方式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能力,并进行自我评价。作为大学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专门脱产去参加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集中培训,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而,自主学习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校教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在信息资源极度丰富的今天,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和手段也五花八门。从有关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教材到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慕课、微课、视频讲座,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和获得。高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就学习资源的来源而言,高校教师的自主学习主要可以从精选教材、利用网络、请教他人这三个方面进行。除了自主学习以外,培训进修是高校教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另一个途径。它主要包括参加校内外培训、讲座、课程等。相对自主学习而言,这种方式具有时长较短、专家授课、同行参与等优点,集组织性、针对性和集中性于一体,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能力,因而也是学校和社会组织普遍采取的方式。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和安排,参与这类培训进修。时间紧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参加校内的各种培训。如果时间充裕,则可以走出去,参加教育机构、出版社等社会组织主办的培训或课程,开拓视野,加强与其他学校同行的联系。高校教师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有着众多同事和可依赖的教学团队。在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积极进行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互相交流与分工合作。高校教师可以相互请教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交流一些有用的技巧,商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途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分工合作是在互相交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团队内部进行分工合作,把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任务进行拆分,各尽所长。在高校教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绝不可缺少竞争精神。各种各样的竞争竞赛有助于高校教师发挥自身潜力,增强信心并激发创造精神。高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参与讲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如果在比赛中获得优胜,则可以大大增强自信,从而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如果在竞赛中失败,则有助于了解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长处,为以后的进步打下基础。

(二)学校层面。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仅靠教师本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若没有学校的组织和配合,高校教师的发展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校方面也应该积极采取行动,为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大开方便之门。值得注意的是,与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不仅包括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教室、高速顺畅的网络设施等硬件,还包括先进的信息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等软件。学校可以采取发展理念、完善硬件、更新软件、组织学习和考核激励等策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能力。从学校方面来说,管理者应该发展和更新自身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即具备先进的信息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指的是校方应该意识到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主动地提升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意识,指的是校方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切实有效地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管理和培养。服务意识,则是指校方应该对自己服务于师生和教学的定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领悟,采取各种手段提升服务水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其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与信息教学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密切关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引进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建设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架设高速畅通的互联网通道,并安排相关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日常维护。这样才能为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软件,计算机就是一堆废铁,毫无用处;没有计算机这一硬件,任何软件也都只是一些符号数字,没有任何施展的空间。因此,除了完善硬件外,学校也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引进和更新软件,建设和发展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虽然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这种学习通常比较零散,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由学校出面,组织各类培训和讲座。相对于自主学习或其他方式,由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具有针对性强、集中度高、普及性大和资源丰富等特点,因此更有成效。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开设相关的网络教学课程,组织教师学习。而网络课程在时间上的灵活性和空间上的移动性也使之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和采纳。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各种举措,学校还可以经常举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和竞赛。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加了解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做也可以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促使大家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普遍提升。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在每次的培训讲座后要求教师针对所学内容提交作业或学习总结;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实施奖罚;在学校内部举办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或讲课比赛,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还可以联合其他学校或社会组织,举办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教师技能大赛等。

(三)社会层面。

除了高校教师本身和各大高校,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和出版社等社会组织也可以在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起到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这些社会层面的机构和组织主要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会议或论坛、培训和竞赛来为高校教师提高技能添砖加瓦。由教育部、出版社、各个教学培训和研究机构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或论坛是帮助高校教师了解教学领域最新发展和成就最便捷的途径之一。这类由社会层面组织召开的'会议具有前瞻性或指导性,针对范围广,主题较为集中。各地的高校教师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成果、互相探讨、交流经验,还可以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短暂脱身,去到新的环境、拓展人脉并获得新的体验。组织培训也是各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经常进行的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培训稍有不同的是,这类社会性的培训针对的范围更广,方便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目的并不是提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技能,而更多是传播和推广较高级的应用技能或最新成果。除了召开会议论坛和组织培训以外,另一个社会机构或组织经常进行的活动是主办各类竞赛。相对于校内竞赛而言,这类社会性竞赛规模更大、级别更高、影响范围也更大。这类竞赛不仅能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比赛交流先进的理念,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最终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总之,无论是高校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培训进修、团队合作、竞争竞赛等方式,学校采取发展理念、完善硬件、更新软件、组织学习和考核激励等策略,还是社会各界召开会议或论坛、组织培训和主办竞赛等途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完全发挥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到目前为止,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各类学习、会议、培训和竞赛更多地是针对教学研究和教学理念,而极少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意识到,欲善其工,先利其器,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校教师才能在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希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充分意识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4]何俊林.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体系探究[j].亚太教育,2016(10):197.

[6]但雅琼.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411.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其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已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受益人,其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下文将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来建构我国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

一、创新能力。

对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同信息的倾听者、接收者和处理者,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活的、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高校教师的创新,也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所谓“在创新中共享”。共享时知识、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又可以成为滋生创新思维的“温床”。课程资源共享本身只是途径,不是目的。高校教师之间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直接目的在于传播创新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成果。如果没有创新做支撑,不以创新为目的,课程资源的共享本身是很单薄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范兆雄教授在《课程资源概论》中这样定义:“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材料”。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而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构成课程的形态,即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或者说是待开发性。只有经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开发、利用和管理,课程资源才可能转化为显性的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要素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外延,源源不断地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和动力支持。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有多少课程资源可以共享的问题,也就是共享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如果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共享就会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从谈起。因此,科学有效的开发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保证,而较高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的提高应基于以下两点。

1、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树立起主体意识。高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开发不再只是课程专家的专职,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高校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积极热心地参与课程的开发。高校教师只有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才能快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调动起自身参与的主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挖掘更具鲜活生命力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

2、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各种外部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也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内容和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也与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教师在开发外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性,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与促进,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担负着发现新知识的任务。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带来的都将是课程资源的增长,进而为共享提供后备资源。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要求高校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和发展者。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从而扩充教师自身具体的课程知识资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出教师素质中有待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资源就是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形式。网络这一信息传递载体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和互动便捷的优势。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操作平台,它的出现让课程资源的共享有了质和量的飞跃。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的共享成为可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诸如上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将个性、准确、最新的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任何一个人,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快捷。

如何跟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这无疑是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对共享的质量、方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校教师产生。因此,身处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应破除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开放、合作和创新的积极态度投入到课程资源共享中来,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加强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

参考文献。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

[4]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学研究、,11(33):65。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学校每个角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面前,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应对方式。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增加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影响最终效果。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培养做事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重要阶段,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扰。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体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激励学生进取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性,从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到民众的自身防护都有所表现。技击对于培养人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品质有突出价值,通过武术技击的特点,帮助学生面对竞争和压力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这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和麻烦,这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心理学称为应对方式,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也有的采取消极方式,如逃避和听之任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这是年的调查结果。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观念在快速发生变化,我们在校园听到更多的报怨,推诿,看到更多的消极和躲避现象,这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

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态度,这些态度会影响任务目标实现,除此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其他影响吗?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研究结果提醒大学生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对消极应对方式应该学会一些矫正方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学生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习气的浸染,一些优良的传统品德和观念越来越难在他们身上觅得踪迹。现代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但是社会竞争却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重,导致大学生选择不合适的应对方式。对此,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重新树立传统道德规范等建议,足见问题之严重。

1.遇到困难表现出沮丧的精神状态。现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养尊处优地长大,习惯了被人照顾,习惯了在顺境中做事,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挂在嘴边上的就是累、烦,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好像只能在励志剧中才能看到。遇到困难,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幸,精神沮丧到让人担心会发生什么事。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大学生因挫折愤世离去的消息,这也证明了他们心理脆弱的程度。残酷的现实打击着爱幻想的学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显得无精打采,听之任之。意志不强,迎难而下成为形容当代大学生最准确的词汇。

2.社会观念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与时俱进”,睡觉时间越来越晚,第二天早晨快到上课才会懒洋洋地爬起来;早餐是边走边吃,踩着上课铃进教室,老师一讲课学生就趴桌子;图书馆进的越来越少,反而成了网吧、台球室的常客;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喝酒打牌成主要休闲方式;缺少信念,遇事盲目跟随;自我控制能力差,原本的作息规律变得杂乱无章。这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勇于进取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慵懒,遇到困难很难积极面对了。

3.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该寻找优化的方法;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友好互助,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处理矛盾时,应该冷静,积极找到突破口。然而,学生遇到困难时缺少毅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他们更喜欢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化解麻烦,解决不了就退避远之,躲避不掉就忍受。对此,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锻炼,而真正有锻炼意义的应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三、武术的灵魂—技击性。

中国武术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竞争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击性。学武之人的最初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击能力以满足防身自卫的需要,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武侠电影,一个个见义勇为、功夫盖世的英雄人物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目中。那些快如闪电,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震荡人心,激发人们崇武尚艺,那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气节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武术素有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套路动作固定,表演性更强。散打则因综合了武术的踢、打、摔等技击精髓,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散打讲究攻防对抗和实战技巧,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在武术课中学习真正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原理和方法,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武术技艺精髓得以真实延续。体育的人文价值意义,在于通过体育运动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用武术技巧中,习者可以在见招拆招中增长应变智慧,在对抗中树立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困境与顺境转化过程中丰富感受,振奋精神。

四、武术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

以武术为载体,以技击特性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端正人生态度,学习积极的行事哲学。

1.技击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历史上,武术一直作为一种军事群体作战技术和个体私斗技术存在和发展,无疑这对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武术课堂上,要把技击这种拼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面对强敌不示弱,用精神力量支撑技击过程。面对压力,不再是躲避或是忍受,而是情绪高涨,信念坚定。武礼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领悟、锻炼的。对学武学艺、做事做人,都有极强的引领意义。

2.技击过程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缺少学习动力,加上平淡的生活节奏,在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难觅青春活力。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消极懈怠。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认真做事,武术技击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感觉能力。动作力度和使用时机等都决定了技术质量和效果,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遭受对手的打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技艺,做到精益求精。在技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从武术技击过程入手,细致研究每个动作细节,认真对待每个对手,培养积极思维习惯、认真做事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武林争霸赛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真正的高手来自于平时的千锤百炼。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学生满足于现状,安逸的环境使学生意志薄弱。根据武术技击对抗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立争霸赛场,给学生创建锻炼意志、大展身手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赛编排,从初级赛开始层层推进,一个个对手轮番挑战,让学生在争霸的过程中感受困难和艰苦,营造一个不退缩,不气馁的运动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段位制能鼓励学生追求超越。段位制是一项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晋级方式加入武术锻炼行列,通过武术锻炼增进信心,通过进段鼓励学生不断超越。学生学习和生活慵懒疲沓,做事目标不明确,面对压力时常表现出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应对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没有远大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气质,怎么会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同时在技术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也要有细致安排。考段成功的学生,就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考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改变。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通过武术的技击性,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技击精神可以鼓舞坚定信念,技击过程教导学生做事认真细致,通过比赛和考段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树立理想,追求进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办法不只是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结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4]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

4.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条件,社会和学校分别为高校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内外两个环境。目前,一些行业腐败、不正之风等社会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严峻考验,我们应大力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文明、和谐、民主的道德规范准则,构建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公正的文明风尚。学校建设应着眼长远,要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注重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关注教师群体的宝贵意见,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必然能为广大教师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使广大教师能在一种舒适的环境中正确地自我定位,明确自己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从而加强自我建设与完善。

4.2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创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作为依托和保障。首先,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首都师范大学学者研究指出,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分为普遍道德、教师道德和职业道德三个层面,其中职业道德区别于前两者,具体体现为服务于教师使命的履职技能、履职态度、履职能力、履职规范等环节的基本要求,因而可以具体清晰地设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使之准确、具体、可行性大。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应成立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的各级组织,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价值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机制,就是要表扬先进,树立师德典型。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制定科学的激励标准,明确奖优罚劣的措施,让教师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使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发挥最大值。

4.3加大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力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要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热点开展的问题,为了完善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通过完善教师道德系统的基础理论、国家教育法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知识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权力与义务、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等;就要通过树立教师典型、举办师德建设先进的经验交流会、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教育落实到日常工作。注意挖掘先进教师的优良思想与作风,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报纸、公告栏等一些媒体加强宣传,因此来引导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品德。

文档为doc格式。

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要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的天职是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要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思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不同性格、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认真编写教案。

课堂教学是讲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备课就是一个教材的加工过程,备课和写教案过程就是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加工厂,一节课上除了要掌握本教材要讲的内容之外,还要认真地去参阅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认真研读,并吸取其特点,进行加工,从而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去编写这一节课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去讲给学生听。

在读阅各种版本参考资料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在编写时各有其特色。有的将这几章内容编写得很通俗易懂,阐述得很清楚,使学生很好理解;有的把那几个章节内容编写得独有风格,很有个性。教师要通过参阅多种参考资料,不断丰富自己教案的内容,认真备课可以弥补或补充教材中不足之处。教师在备课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达到知识的升华、精练、扩展、积累,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所创新,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这就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要认真阅读参考资料的意义所在。写教案必须做到自己好讲、学生好听好懂,这是写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这样写出的教案才有价值。

二、注重讲课艺术。

现在部分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讲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照本宣读教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自己不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讲课,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这种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讲课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除了勤奋之外,还要有天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同样一个问题,有的教师要用十句话才能解释清楚,而有的教师仅用了三四句话就能讲明白,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这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教学经验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这些方面要不断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讲课艺术,包括教师对讲课内容所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用什么思路去组织讲稿,用什么语气去表达要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内容,以及板书布置等,这些都属于讲课的艺术范畴,都必须在备课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至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水平。讲课的艺术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学生愿意集中精力去听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的那一门课程,什么课程在为这门课程打基础,它又去为哪些后续课程去服务的,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有目的`地做到承上启下,使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要教好一门课,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至少要经过2~3个教学循环,才可以说有把握教好这一门课程。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看一本小说,看第一遍与看第二、三遍时的体会和理解的广度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看得遍数越多,这本小说将会变得越来越“薄”。教师讲课也是这样。所以,只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一定会体会到,每重复讲一次课,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会越来越满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完全可以做到上课时不用看着讲稿去讲课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交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眼神”来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不仅可以把课讲得很自如,很生动活泼,而且还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听课过程中的情况,当看到学生表达听不大懂的表情时,可以重复再讲一遍,或者换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去讲解。所以对教师来说,上课不看讲稿的要求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总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生存竞争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学校要生存下去,教师要站在讲台上,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宙,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7).

[2]王营章,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工会论坛,(2).

[3]郭加书,等.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已日益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中重要的一环,是课程资源共享成果的应用者,其共享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对高校教师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进行了建构,希望能就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探讨来为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提高寻找一个入口。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共享高校教师。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其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已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受益人,其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下文将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来建构我国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

一、创新能力。

对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同信息的倾听者、接收者和处理者,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活的、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高校教师的创新,也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所谓“在创新中共享”。共享时知识、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又可以成为滋生创新思维的“温床”。课程资源共享本身只是途径,不是目的。高校教师之间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直接目的在于传播创新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成果。如果没有创新做支撑,不以创新为目的,课程资源的共享本身是很单薄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范兆雄教授在《课程资源概论》中这样定义:“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材料”。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而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构成课程的形态,即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或者说是待开发性。只有经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开发、利用和管理,课程资源才可能转化为显性的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要素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外延,源源不断地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和动力支持。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有多少课程资源可以共享的问题,也就是共享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如果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共享就会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从谈起。因此,科学有效的开发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保证,而较高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的提高应基于以下两点。

1.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树立起主体意识。高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开发不再只是课程专家的专职,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高校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积极热心地参与课程的开发。高校教师只有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才能快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调动起自身参与的主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挖掘更具鲜活生命力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2.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各种外部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也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内容和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也与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教师在开发外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性,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与促进,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担负着发现新知识的任务。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带来的都将是课程资源的增长,进而为共享提供后备资源。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要求高校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和发展者。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从而扩充教师自身具体的课程知识资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出教师素质中有待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资源就是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形式。网络这一信息传递载体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和互动便捷的优势。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操作平台,它的出现让课程资源的共享有了质和量的飞跃。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的共享成为可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诸如上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将个性、准确、最新的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任何一个人,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快捷。

如何跟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这无疑是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对共享的质量、方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校教师产生。因此,身处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应破除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开放、合作和创新的积极态度投入到课程资源共享中来,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加强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

参考文献。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

[4]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学研究.,11(33):65。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

1.脸上总带着微笑,对待学习对待生活也总是拥有一份好心情,不怕困难,不怕麻烦,与同学们相处融洽,你的好心情能感染大家,大家都喜欢你。

2.平静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微笑着面对各种困难,能与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和平相处,能够容纳别人的缺点。专业学习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优秀。

3.善于与上级沟通,善于整合资源为己所用,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本学期成功的组织了几次较大型的活动,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强。

5.对学习对工作态度总是认真努力。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尽心尽力去做了,所以心想事成也是理所当然的。与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对不好的东西能敬而远之,独善其身。

6.待人和气,与人为善,与同学们关系融洽。对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能长时间的专注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专业学习学有所成,蓝球场上也有很棒的表现。

7.善良、文静、认真、积极。专注于专业学习,这一年来专业素养提高很快。能为他人着想,凡事自己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乐观的面对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专业学习有长足进步。

8.性格直爽,有一说一,善良诚恳,关心周围的人。真诚的把同学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为同学的不幸着急。专业学习认真踏实,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强。

9.外表文静,内心热情,善于与人打交道,思维灵活,不拘泥于常规。简单的完成一件工作并不能让你满意,总是要想出创新的方法去完成工作,你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本专业最聪明的学生之一。

10.善良、诚恳,认真。对于大学三年的时间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在学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从而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争取。

11.外表文静,内心热情,总是拥有一份好心情,总有笑容。你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有稳定的目标,有自己努力的方向,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显著进步。

13.善良、文静、认真、积极。专注于专业学习,这一年来专业素养提高很快。能为他人着想,凡事自己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乐观的面对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进步。本学期获得国家助学金奖励。

14.认真而勇敢的女孩子。能够平静对待挫折,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积极面向将来。学习上积极主动,生活中与同学和睦相处,能为他人着想。

15.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的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迅速的赶上了同学们的进度。生活态度积极,脸上常带有笑容,大学生活过得积极健康向上。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摘要: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身体锻炼来促使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锻炼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锻炼的原则、方法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从而达到终身锻炼身体的目的。而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交换意见、协调各种活动以达到互相了解相互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语言,这与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对事物的感受、对教材内容及其技术掌握程度分不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科学合理地完成好体育教育任务。

关键词:语言应用能力;体育教学;肢体语言。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一般都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直接抽象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强,比较关心与自己学习有直接关系的学科。那么,体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与学业成绩的辩证关系。现代大学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并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力刻苦地学习。但有时他们也苦苦思索,想求得更好、更科学的效率高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正好给体育教师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使学生了解只有强身健体,才能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只有建立起严谨的生活规律,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重视体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充分利用语言在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交换意见、协调各自活动中的艺术形式,利用体育活动的生活气息强,运用体育教学和锻炼内容的丰富、生动性,搞好大学体育教育工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声音宏亮、语言生动,就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课堂语言表达出色、顺畅、准确、运用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剖析富有特色的体育教育语言不难看出,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进一步推动学生世界观的良好形成,重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注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大学体育教师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性促进体育教育的进步发展。

2。1体育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

体育教学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要有针对性地使用专业名词和术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语病,尽量使用简单而准确的话语,要准确讲解动作要领和概念,需要讲清楚难点、重点的基础上解决疑难问题,结合已经教过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把握新学内容的吸收掌握。

2。2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利用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对学生的合理调动、指导和鼓动作用。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可以是教材所蕴含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课堂的组织实施,通过使用合理的口令、口哨、肢体语言创造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借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动来合理组织队列队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合理而顺利进行。坚持正面教育,贯彻启发诱导,以表场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并正确地运用表扬和批评。语言、语气要适当,实事求是,不能夸大,防止简单粗暴。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兴趣,批评教育和比喻必须考虑有利于课堂教学,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启发和对动作要领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能力,相应可以培养大学生守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这样必将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体育教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方法。

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水平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同时语言的运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以及本人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应用方面进行专业培养和锻炼,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

3。1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正确使用课堂语言,强化基本功练习。

上好一节体育理论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生理卫生常识,其次是对课的组织、讲授和表达的能力等。课既要上的生动,又能达到启发教育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经常收集、积累一些体育方面知识、素材和有关科学统计数据,还必须抽出一部分精力从事有关体育理论和技战术等方面的研究与讨论。这样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课堂语言是教师主要的基本功之一。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要简明、易懂,话不在多,说清为止。要注意语速与声调的变化,要讲的生动,切忌枯燥呆板。语言要规范,合乎语法和逻辑,语言声调的适当变化,结合重点或难点内容变化,才能引导起学生注意。

3。2健全完美的人格是体育教师必备的素养。

完美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示,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当今是知识激增的时代,体育教师不仅在动手能力和技巧上具有一定的水平,而且要在体育理论知识、跨学科相关教育知识、体育锻炼保健、预防、处置等多相关学科的边缘知识领域下功夫研究和学习,每位教师应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和结构,提高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和相关知识了解的程度。

3。3拥有全新的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应用语言艺术的重要基础。

体育作为一门综合科学,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普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当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教给学生。新学期理论课教材,应选择对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有帮助的又能被学生理解的体育知识,生理卫生常识、建立正确、科学的体育观。随着学生求知欲的增强,结合人体特点与运动项目的相互关系,讲授体育锻炼对人体心血管、呼吸、神经、消化、运动等系统的作用。并例举一些生理指标作为指导锻炼的科学依据,来进一步说明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锻炼中常遇到的一些损伤进行分析讲授,通过这些讲授,不但能帮助学生在锻炼中预防损伤、科学地进行锻炼,并在实际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辨别损伤、处理疾病,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专项技术理论知识的讲授,要结合专项技术的锻炼价值、锻炼方法、比赛规则和裁判法,使学生学有所用,用之受益,学生才能学有兴趣,更利于终身锻炼。

4体育教师语言合理运用应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指导时,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诱导、示范讲解内容和方法都要符合所教授学生的体育基础,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若只用一种陈述方式难以使全班同学都接受,教师要采用多种陈述方式加以讲解,但要避免重复罗嗦。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锻炼和教学中增加比喻语句的使用,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比喻常常用简单和常见的事物去说明其他事物,即使学生从未接触过其他事物,也能从比喻中想象其形象,领悟其含义。总之,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在重视动作规范、技术要领的基础上,加强理论课的教学。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自觉性,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健身锻炼的理论和方法,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参考文献。

[3]张树玲.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语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5):71,107.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一)高学历与多方向。

学历是教师渊博的一种特别的象征称谓,高校教师学历的高低直接可以体现出其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通过访谈部分了解得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占比例较大,部分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位排序为硕士学位占第一,其次为学士学位,第三为博士学位,。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位获得情况来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均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多于本科所学体育方向不一致,研究方向较多,技能水平一般,授课课程项目多不是自己的专长,缺少专业运动员水平技术展示。“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大高学历青年体育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力度。

(二)专项技术分析能力偏差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一部分教师由于其所授课程门类较多,与其研究方向不一致,对其项目技术分析了解甚少,多数青年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专项技术分析,虽在本研究方向技术分析尚可满足教学现状,但不能很好的利用较高技术数据分析仪器进行研究型教学,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专项课学习。部分教师文化水平较低只会用通俗的白话对其项目进行技术分析,专业专项技术分析能力较低。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授课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对本项目的求知欲,应加大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辅助练习少。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是长驱直入直逼本次课授课内容,只注重于重点难点的教学,忽略了导入课的学习和专项辅助练习,辅助练习是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某项技术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少了这一步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学习的效果和对技术的理解,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授课。体育教学中应加大教学辅助练习的量,但要控制量的大小,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这个临界值。

(四)教学方案撰写陈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案,在保证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应该根据所授课的特点大胆创新,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武术等。应该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充盈自己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目标等级化,不能一味的陈旧呆板。现代的大学生是放飞思想的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冲浪者,“低头族”成为了他们的特定称谓,如何在授课期间让他们忘掉“低头族”,高校青年体育理论课教师的又一重要课题。

(五)青年教师培养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访谈了解,极少数学校会每年公派青年体育教师去进修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青年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个人消费去培训的教师几乎没有,多数学校是以校内自培,在校内以听课形式学习老教师或者是相关教师的授课手段、方法等,之后并作以评价,此做法只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其次为说课比赛,此种形式培养非常有助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少,获奖机会微乎其微,多数不参加校级说课比赛,积极性不高直接降低了说课对青年教师教学培养的效果。

(六)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受限。

现如今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各省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这种形式进行的。为了提高报名教师的积极性,校方规定必须完成培训,不能按时结课的教师将影响其职称的评定,这一规定使得大批青年体育教师放弃培训机会。另有一个原因是课程内容受限,可能是网络课程刚刚开始,各课程不太完善,如只有大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缺少专业的专业技术科的课程。通过对技术科的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多数愿意学习自己专项课,而且很想通过远程这种形式学习专家们授课的新方法、新手段和了解本专项发展趋势等。可见技能课教师在这方面的求知欲较强,应进一步完善各课程的网络授课内容。

(七)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由于体育课程的授课特点与其他课程有别,技能课程较多,技能课需要学生在身体上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就要求我们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团结向上的这种精神,积极主动的通过教学传播体育正能量,为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增添精神上的助力。

二、结论。

各高校领导部门应完善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规章制度,增加在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修的机会和经费,突破培养形式单一这种局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辅助练习等方面,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本专业前沿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采用适当的手段方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共享研究论文

摘要:剖析了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立大学体育联盟设想以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途径和合理制定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合理与规范的奖励机制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引言。

大学城建设的兴起,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理念,打破各高校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切实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剖析了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现状,并提出成立大学体育联盟设想及其具体措施。

1.师资数量分布。

截止6月(本文调查截止时间均为206月),本研究的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高校共有165位公共体育教师,各校具体人数情况见表l(其中男教师115名,占总数比69.7%;女教师50名,占总数比30.3%)。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扩招和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校学生数急剧扩大,使得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全国高等院校当量生师比应达到1:14。

按照这一标准,福州地区大学城各高校体育部均有差距。因此,体育师资数量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2.师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人才群体结构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状况hj。任何群体中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是群体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一般来说,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较为合理。各级职务的最佳平均年龄,一般认为助教为27岁,讲师为32岁,副教授为40岁,教授为50岁。

从表2可知:教授年龄较合理,但数量较少;副教授的总体年龄偏大,所占比例较合理,但各校分布不均;讲师的年龄和数量总体较合理,但部分高校讲师年龄总体偏大,如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和闽江学院;助教的年龄和数量总体也较合理。

3.师资职称结构。

教师职称结构是指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应的教学职位称号的结构。它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学校人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它是人才群体的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人才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

在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165位公共体育教师中,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之比大致是1:1820:10(见表2),与国家职称结构比例标准1:3:4:相当,显示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总体较理想,但各高校之间的比率不均。

4.师资学历结构。

学历是由学校或国家承认的表明受教育者受教育状况的标志j。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说》中指出:人才开发如果以学历为标准的话,那么学历层次与脑力劳动能力之比是25:1,大学:中学:小学比例是25:7:1。以国外大学为例,德国要求大学教师都要有博士学位,加拿大规定大学教师都要有博士学历,而美国,助教一般由研究生担任。截止底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1.3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3.49万人,约占教师总数的6.55%。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的学历学位总体偏低(见表3),这种状况与国家要求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人数达到40%的差距较大。从统计中发现:8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非常不平衡。

5.师资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教师中各专业教师所占的比例。目前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共有l0种专业(见表4),表面上看专业结构较合理,但各校专业结构中所占人数比例非常不平衡。篮球、足球、田径专业在各校师资队伍中占大多数比例,而其它专业所占比例较少,有的高校就1到2个专业,不利于新时期高校满足学生“三自主”的体育教育发展需求。

6.师资学缘结构。

教师学缘结构是指队伍成员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高校、所学专业等类型、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l6]。合理的学缘结构应是“远缘杂交”,也就是说,一所高校的教师应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应出自同一“源头”。教师来源的杂交,有利于不同学术风格和思想的相互渗透和竞争,活跃学术气氛。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学缘结构较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体育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但是比例不太合理,福建师大、集美大学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大。如果按照地区统计,福建以外院校毕业的仅占25%,有些高校几乎清一色的福建师大或集美大学毕业生。这样的学缘结构不利于大学城高校体育教育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

7.教师科研能力与职后培训。

从收回的问卷数据统计来分析,从以来,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每位公共体育教师人均发表数3.7篇,其中核心期刊人均0.2篇。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发表数量分布很不均匀,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公共体育教师从20以来没有发表,也有五分之一的公共体育教师在一年当中发表2篇以上。从教师承担的课题来看,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共承担校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11项,国家级课题4项;但有将近90%的教师(包括高级职称)没有课题,教师整体科研意识薄弱。在职后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晋升职称,而出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之目的的比例非常少。在学历学位深造、裁判晋级等方面,参与的人数也很少,表明福州大学城高校前阶段对公共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不重视。

8.高校的奖励机制。

师资队伍要优化,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从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165位体育教师收回的有关“您对奖励机制的重视程度”的问卷统计分析可知,将近80%的体育教师重视奖励机制,但是大学城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师奖励机制存在制定不规范,条款不明确、不分明等问题,形成了教师迫切需求与奖励机制滞后的矛盾,影响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要摆脱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分布不均匀的现状,最好最快的途径是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教师资源校际共享就是要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重点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其他普通高校去兼授课程、指导研究生、合作科研、帮助那些层次较低的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要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必须设置实际负责运作和管理监督的专门机构,由某高校牵头组织福州大学城高校讨论成立“大学体育联盟”的方案事宜,并根据自愿的'原则,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并挂靠在福州地区大学城某一高校或挂靠在福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大学体育联盟由董事会和办公室组成,董事会由大学城各高校体育部领导组成,办公室人员由负责牵头的高校体育部指派。董事会主要是决定共享的目标和政策,审批共享的规划与计划,制定共享的内容与方式、共享的程序模式、共享的保障等;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各校的关系和落实共享事项,通过与有关学校职能部门和体育部的紧密协调,把共享事宜落到实处,并对实际推进情况进行监督。

(1)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内容。

通过对专家发放问卷与访谈来设计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校际共享的问卷内容指标,并经效度与信度检验之后发放给大学城高校体育部领导、公共体育教师和大学生,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校际共享的内容是:跨校上体育选修课、跨校担任教练、跨校做专题讲座、跨校担任体育指导员、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及统一开设体质弱势群体课程。

(2)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方式。

通过对165位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15位体育部领导开展了有关“请您选择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有可能实现跨校共享的方式”问卷调查。有85位教师选择短期聘任,占总数的51.5%;有92位教师选择临时聘任,占总数的55.8%;有85位教师选择双职聘任,占总数的51.5%;有24位教师选择人才租赁,占总数的14.5%;有23位教师选择人才借用,占总数的13.9%;有13位领导选择短期聘任,占总人数的86.7%;有12位领导选择临时聘任,占总人数的80%;有10位领导选择双职聘任,占总人数的66.7%;有5位领导选择人才租赁,占总人数的33.3%;有4位领导选择人才借用,占总数的26.7%。然后请专家根据体育教师与体育部领导的选择确定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方式。专家一致认同:短期聘任、临时聘任、双职聘任是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的可行方式。

(3)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保障。

首先,人事制度改革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前提保障。通过推进教师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实现全员聘用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提供了政策保障,体育教师可以在大学城内的高校合法流动,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能力跨校上课,使体育教师“人尽其才”;大学城内的高校根据本校体育教育的需求情况,对紧缺与热门的体育专业教师,通过招聘和聘任方式引进人才开设需求课程,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三自主”选择的需求,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其次,开通校际巴士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的交通保障。根据福州大学城发展的前景,今后校与校之间必将开通环绕校际之间的公共巴士。校际间交通便利,有利于各高校师生交流,有利于满足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上需求,也有利于投资方益回报,为大学城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开辟绿色通道。

再者,实行联合学分制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管理保障。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在实现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之前,由福州大学体育联盟召集8所高校构建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并签订《福州大学城体育选修课联合学分制》;在校际学分的互认上,各校应积极主动实行大学体育联盟确定的相关学分互认或相互转换的方式,保证学生在课程选修时,各校都予以认可,学生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准予毕业。

最后,教师人事考核与奖惩也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激励保障。实现教师考核制度,有利于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实现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过程中,教师被输入高校聘任,输入高校必须根据共享教师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和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对聘任的教师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必须本着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重视实效原则、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考核的原则以及考核与奖惩升降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对成绩突出的,给予一定的荣誉或物质鼓励;对失职违法但又末构成犯罪的,追究责任,分别按情节轻重给以恰当的惩、处罚。

2.合理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必须合理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鼓励现有的教师攻读更高的学历,或规定年轻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必须获取硕士学位,否则不予以评定。在引进人才方面,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不仅要强调学历、生师比,而且也要强调学缘、职称及年龄结构,争取做到一举多得,尽快摆脱目前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学缘结构不广、年龄结构偏大的现状。

3.制定合理的、规范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

必须要求各高校制定合理的、规范的奖励机制,既要鼓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又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服务。

三、结论。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鉴于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生师比偏大、年龄结构偏大、职称结构不合理且不平衡、学历结构偏低、学缘结构不合理且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全且分布不均、科研能力较差及奖励机制不规范等现状,本文认为成立福州地区大学城大学体育联盟很有必要,可以使高校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高校体育骨干教师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其它高校去兼授课程、横向科研合作,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其次,各高校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合理、规范的奖励机制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建设,切实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仅表等教学行为表现的改革创新,对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省时地完成休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所采取的行动和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仪表等行为表现。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气氛和效果,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应答行为反应的产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要确保教学活动和谐、正常地进行和建立、维持最佳的师生关系,最主要的是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和自身行为表现的调控。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高效调控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在继承批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改进、创新教学行为,使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确保寓教于乐,加快教学进程,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不断改革创新,合理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使教学任务得以高效省时地顺利完成。

2.1.1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互动统一。

体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共同构成的,师生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这有机的行为互动关系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主动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关系,积极影响和诱导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反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1.2教学手段创新的表现程度要适中。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引起学生各式各样的行为反应,既有积极、合作的行为表现,又有消极、抑制的行为表现,不是每一种教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教师的教学手段表现激励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学生的否认和负强化。因此,体育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产生良性的行为反应,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1.3教学手段创新要灵活多样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手段应结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对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求知欲是非常有益的。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2.1.4教学手段创新要正确、主动、积极。

体育教学中,学生渴望学到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真诚希望得到教师正确、耐心、仔细的指导和帮助。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是激励学生产生期望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科学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会大大加快教学进程,使学生少走弯路,能起到“省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体育教师语言教学行为,是教师运用最广最多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讲解、口令、指示、纠正、评价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不断地向学生输入各种教学方法、内容、要领及纠正、帮助、保护等信息,并通过学生练习信息反馈,再用语言行为调节指导学生练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并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行为,对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2.2.1教学语言的创新要通俗易懂、精炼准确。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用丰富的知识性教学语言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形象的比喻和精炼准确的教学口诀能使学生在大脑中迅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改革创新和合理运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精炼准确,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2.2.2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获得知识和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存在的间题及纠正方法。因此,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教学中说出的每句话负责,杜绝空话、废话,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真实感和信任感,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2.2.3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技巧性、艺术性。

学生是教师教学语言行为的被控受体,教师巧妙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偏激的教学语言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过分地赞扬,可使学生骄傲自满;过多表述,会使学生厌烦;不注意场合的批评,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这些不适宜的语言行为,都将会导致教学失败。相反,如果在教学中,看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采用技巧性语言去纠正、指导学生,学生会从心底里虚心乐意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采用积极耐心的鼓励性语言给予帮助,以强化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学习期望。有效艺术性的口头语言评价,可使学生愉快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现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语言主要表现为技术示范动作和身体各部位动作,主要包擂技术示范动作、手势、足势和眼神等行为。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师特有的一种教学表达方式,其特点是逼真地描述教学内容特征,具有简便、生动、形象、清晰等优势,是其它任何教学行为所无法替代的。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熟练、优美、规范的体态行为表现,对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1教师的动作示范要准确熟练、优美大方,并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动作示范行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依靠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师运用准确熟练、优美自如、舒展大方的动作示范行为,可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动作的形成过程,并在大脑中建立形成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地模仿教师示范动作进行练习。教学动作示范行为分为:完整和分解动作示范、快节奏和慢节奏动作示范、近距离和远距离动作示范、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动作示范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动作示范的正确性、优美性、节奏性及完整、分解、方位、方向选择运用是否合理、恰当,对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运动表象,学习掌握技术动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而灵活选用,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完整、清晰的动作表象,达到最佳的动作示范效果。

2.3.2教师教学中手势、足势行为要简便明了、准确达意体育教师教学的手势、足势行为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性体态语言行为,具有简便、快速、明了等特点,无论是组织教学、内容讲授,还是体育教学比赛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特殊重要作用。例如,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员单臂上举表示间接任意球或越位;组织教学中的教师左手握拳曲肘和右臂侧手举表示横队集合;教师用双手击掌帮助学生按节奏完成动作,用“跺脚”对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表示遗憾等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手势、足势体态语言行为。为了更好地利用手势、足势行为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在运用时要做到准确、达意,最好配合口头语言或哨声使用,会起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2.3.3教师教学中眼神行为要自然传神、准确专注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神变化能够了解和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学眼神行为可以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用眼神控制教学活动。例如,队列练习中,某学生出现错步,教师可用眼神盯住他,该学生马上就会心限启领神会。教师的眼神行为在教学中可用来批评、、否定、控场,也可用来褒奖、赞同、默许、、提示、期待等。教师运用眼神行为进行教学,要准确、专注、自然、达意。合理正确地选用制迪时眼神行为,可以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调节教学节奏,控制教学活动场面,保证教学任务完成,能起到有声语言教学行为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情绪行为表现同样对体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教学,将会融洽师生关系,缓解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使整个教学环境充满民主气息。反之,教师低落的情绪,可使教学气氛紧张、凝固,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缓教学进程。因此,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大局出发,以教学为重,万不可带着沉重、悲伤等不良情绪行为进行教学,以免影响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5教师仪表行为的改革创新。

常言道:为人师表。仪表也是师表外在的一种表现行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首先要规范自己的举止,注意边幅衣着等仪表。教师只有行为举止文明礼貌,穿戴朴素大方得体,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对育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引起学生行为相应的反应,教师在教学中,应在继承传统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改革、创新,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准确把握教学的主动性,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最终实现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质量目的。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教学能力是评定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推进国家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进程。然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此现状,以高中体育课程新标准为指导,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自己的思想,积极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由此来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研究也表明,高中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了解学生的基本素养;再者教师应该具有专业性、智谋性的教学能力;最后,虽然体育教师教课内容属于体力活动,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其上几个方面内部指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师,从而构成了整个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可知,将整个体系进行优化、健全、完善,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致力的伟大事业,以达到国家体育教学事业的欣欣向荣。

(1)不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各项技能全面发展根据实地了解,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安排,这从表面上看,老师看似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进行教学,为学生减压,以培养学生的坚持运动的意识。但是,这样按照大多数学生兴趣来进行的体育内容的选择,却损害了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背景下,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更大的权力。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直接抛之脑后。例如使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田径项目,很多学生认为其枯燥无聊、负荷量大,提不起兴趣。所以有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时不再进行田径内容的教学。然而,学生体质却没有向着体育老师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是大幅度下降。因此可知田径教学如同楼房的地基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拥有自己的独有特征,这是其他体育运动不可代替的。田径项目能够对学生的耐力、灵敏度、力量等进行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还可以培育学生顽强、坚持的品质。从田径运动这一项体育运动去想那些被体育教师扼杀的体育项目,有好多虽然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却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影响,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体育项目本身的特征,做到最优质的选择,建设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2)正确理解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句话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接触、共同进步的过程。老师在体育课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亲身践行,两者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但是,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大力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降低教师的存在感,甚至缩短老师讲解的时间,体育教师必要的教学内容的传授也被视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如果这种现象广泛出现的话,那又何谈师生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又何谈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地发展自身。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老师的引导作用,调整师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3)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推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培训。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体育教师是进行课改的重要的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好和不好直接关系着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定要将教师培训放在首要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心理的培训,让老师正确的面对体育课程,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只有这样的才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去掌握新课程,对自己的教学才会更有信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新课标、新内容与以前的内容优势进行整合与互补,并且需要进行在不断地上课教学中,去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地迎合新课程的要求。以达到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同仁相互交流活动,共同成长的新光景。

(4)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技能,改善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一项课程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体育课就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它开有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从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人际关系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的认知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度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除了身体素质训练外,还应该包含道德、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教师应该增加“实战训练”,例如:球赛、事件模拟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从中体味蕴含的人生哲理,就像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计得失等等。总之,高中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的新背景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形式,积极地向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靠拢,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20xx.

[2]唐宏明.关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现状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浅谈基于青年教师需求的高校入职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

从目前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招聘机制来看,高校在招聘时更多地注重对青年人才科研能力的要求,却鲜少对青年人才在教学能力与素养方面做过多的考察,对于青年教师是否有能力胜任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工作也未作评估。而对于绝大多数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此前并未系统地受到过教师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训,无论是教学实践经验还是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都较为缺失,这一点恰恰成为了其从事教师工作的桎梏;其次,目前各类人才称号、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日益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对于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样的评价标准无疑将会给其带来科研工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青年教师自然会将工作后的多数时间放到科研工作上,力求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钻研自身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因此,入职初期的教学技能与素养方面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第三,就青年教师自身来说,新的工作岗位意味着身份的转变,但思想与心态上并未与身份同步改变,需要有正确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与其他从业人员一样,高校青年教师亦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在一夜之间发生了180°的改变――从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显然,这一转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的,特别是对于之前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高校青年教师。

课程改革与完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然而对于青年教师自身来说,则更多的是一份职业。现阶段很多高校入职教育都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开展的,课程设置广泛但不甚系统。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宝贵的入职教育时间往往是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当中最重要的汲取知识与经验的阶段,他们对于这份职业的未知与迷茫更多地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得到解答。因此,高校入职教育的开展应当更多地立足于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入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完善。

(一)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同时又要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并不断精益求精,更谈不上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还远没有成形,同时在道德观、世界观等方面亦没有足够的经验与积累去引导即将要面对的学生。此时的他们迫切需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良好的师德品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进而做到身体力行。随着研究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标准无疑也在提高。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入职教育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教学技能的培训当中,而对于有着决定性意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无论在课时安排还是培训形式上都差强人意。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当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绝不能“形式化”,而应当在整个入职教育过程中设置更多的课时与课程形式,这对于青年教师乃至整个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意义远比教学技能的提升来得重大。

(二)职业规划指导。

教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职业,很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都是充满理想与活力的,更多的是想要将这份职业当作终身的事业去奋斗。然而,刚刚走出校园的他们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往往难以用全局务实的观念来审视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对于教师职业的了解甚少,也是很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只有立足于学校与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够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同时又能够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减少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保障。因此,在入职初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整个入职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现阶段的很多高校入职教育过程中,关于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的部分却鲜少被提到,有些涉及到的部分也仅仅是提醒青年教师要在入职初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到底应该如何去规划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却没有进一步的阐述。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却因为阅历与经验的缺乏而不知所措,入职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三)教学技能培训。

研究性高水平大学已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竞相追逐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青年教师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门槛也随之越来越高,而这道考核他们能否进入高校的门槛并不是教学技能,而是他们的科研能力。然而,当他们成功踏进高校,等待他们的却不仅仅是科研工作,教学仍然是占据他们多数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多数有着高学历和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并未受到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因此,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踏上讲台,从事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几乎每所高校在入职教育时都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请高校中有着丰富课堂经验的优秀教师代表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讲解与传授。然而,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仅靠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青年教师需要的不光是经验的传授,更多的是实践的锻炼。就这一点来说,让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直接上讲台授课显然不现实。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则是一个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做法。通过模拟的微课堂,可以让青年教师最为直观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以竞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也更能激励青年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找到更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这样就可以实现经验与实践的结合,使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教学技能的培训与提高。此外,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还有一点是值得探讨的。

目前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模式往往是将当年同一批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班为单位进行培训。然而,这些青年教师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今后将要任教的学科自然也不同。理工科课程具有系统严谨、逻辑性强的特色,而文科的课程又具有温婉细腻的独到之处。在此前提下,显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技巧也不尽相同。将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放到一起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显然并不合理。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过程中,在进行到教学技能培训的环节时,应考虑将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分组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实践,以求达到更为明显的培训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迄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入职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并没有更多地站在青年教师的立场去考虑。而就青年教师自身来说,入职教育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启蒙环节,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及对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寄希望于入职教育当中。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应更多地立足于青年教师的需求,不断完善培训机制,这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浅谈对高校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1.1现状。

当今,高校教育逐渐得到普及,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院校对高等数学教学培养的重视度各不相同,尤其是普通院校或是应用型较强的院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且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重点方向不同等原因,使得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数学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减少了对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高数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高数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高数知识的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最笨的办法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培养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1.2原因分析。

1.2.1教材原因。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向标。现阶段高校高等数学所使用的教材虽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修订,可是仍旧过分注重理论本身,对理论如何使用、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等内容的讲解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运用的实际能力。这样的结果:一是影响了教师的授课重点,二是让学生从心底觉得数学没用,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1.2.2教师原因。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半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是培养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授课特点为照本宣科,教材如何编写教师子就如何讲解,教材忽视应用型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解也忽视应用性。

1.2.3学生原因。

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直接反映在动手与实操上,建立熟悉模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数学难题的最好方法,它不仅便于教师讲解,而且也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实际情况是只有教师讲解了学生才会明白,让学生自己建模、自己解决却有些难度。因此,教会学生某个习题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1.2.4应试教育的影响。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让教师了解到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欠缺,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从潜意识内告知自己:只有分数才能证明自己。这种错误的意识很难衡量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关注点只会放在应试上而不是能力培养上。因此,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检测办法。

2.1教学内容改革。

2.1.1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各个专业的学科要求紧密结合。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从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结合该专业对数学的实际要求,在课堂上尽可能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向学生抛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改变对学习数学的片面看法,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在专业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在专业学习和应用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2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数学建模的宗旨在于能够用数学的思想,通过分析,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简化,用数学方法和手段,形象刻画实际问题。而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的增强,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可以通过举行比赛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3尊重差异存在。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一些较为综合的、需要多个知识点整合的题目,联系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应积极鼓励,增加学生信心,对于学生疑惑之处,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结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向学生传递积极情绪,改正学生对高等数学的错误认知。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对学生专业的了解,将数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专业课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应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另一方面,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改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老师的详细讲解和悉心教导下,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慢慢克服学习高数上的困难,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对教授内容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抽象的内容用比较形象的方式,由浅入深讲解,使得深奥的理论简单化。通过对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的讲解,使得学生对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有对基本理论充分掌握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足够的自信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不仅要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知识的背景和具体应用进行讲解,结合专业知识,建立起新的关系,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2.3用发展的观点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数学,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按照现代方式,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具体来讲,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或理论时,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寻找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与独特之处,我们要用较为系统的理念审视传统的课程内容,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于联系较为紧密的概念或知识点,要整合在一起,通过系统的分析,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对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如多媒体等设备,用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地刻画出来,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更多的'知识。用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仅要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还要应用现代技术,为学生讲述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要求,增加学生才干。

2.3教学模式改革。

2.3.1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对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针对理论性的知识,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选择多样的模式进行教学。上课之前老师要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全面的备课,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如可以通过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类比分析、多媒体演示等的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课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实验课,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数学建模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3.2积极鼓励学生。

要想学生充分掌握高数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还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在专业实践中数学的应用中,学生都会面临很多难题和困惑。在学生迷茫的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打消学生的逃避心理,对于难以下手的部分,进行提点,增强学生的克服难题的信心。在为学生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育,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下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剖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耐心指导学生解题。通过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克服难题,帮助学生增加解决问题的经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快乐,巩固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3、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受到了教材、教师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建设较弱。该研究在分析了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希望可以引起高校的重视,改变高校的教学理念,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促进学生向着综合、全面、应用型方向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能力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论文

体育即指身体的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成绩综合考量一个人的体能状态和素质发展,所以,体育是专业而持久的运动。突出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政治的外交手段。专业素养是指某个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规范和要求,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作风和修养意识等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是由专业、全面、高效、奉献、乐观、用心等这些关键词组成。不止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求全面的个人素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则注重专业预备教育和入职辅导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过多限制于职前教育,所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实现终身化和现代化,根本无法适应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却不断出现道德失范和专业缺陷等问题。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连连出现道德失范和素养不足的课堂丑闻。拜金主义与社会诱惑不断地侵蚀着个别教师的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不仅是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途径。首先,在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修养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专业素养的建立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其中专业素质是外在因素,师德修养是内在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所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需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反复学习和锻炼就可达到标准,而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师德和能力。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具备师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培育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教育的倡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广泛影响在校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完善教学能力和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发挥师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面对新课改,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体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方面要抓好教师课改培训,引进先进体育设备,提高教学条件,总结工作方法,搭建平台让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中激发自我提升的愿望。具体而言,一是学会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体育教学,并借用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创新教育模式;二是学会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借新课改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学会利用职业道德的爱心去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 11-30 全市节电的倡议书(优质12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值得一读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从倡导新风、节约水电、文明用餐
  • 11-30 校园消防管理制度(实用16篇)
    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为,提高效率,保障权益,并且促进公平竞争和和谐发展。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规章制度的优化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条为了加
  • 11-30 竹筒中的亲情(模板21篇)
    优秀作文是一枚钻石,经历过岁月的磨砺,在光芒的照耀下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这里有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写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 11-30 美丽的冬天(优秀18篇)
    优秀作文通过精巧的结构和精彩的描写,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20xx年的寒假,爸爸妈妈为了满足
  • 11-30 车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精选20篇)
    应急预案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在灾害事件发生前就进行的一系列预先准备和规划。应急预案的编写和执行需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和实际能力
  • 11-30 高三教师年终期末总结(实用18篇)
    教师总结是一种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教师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撰写教师总结时有所启发和指导。紧张的一学期即将过去,回首过
  • 11-30 燕子小学教案(汇总16篇)
    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严格控制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下面是小学教案的一些实例和经验总结,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 11-30 幼儿园维修的简单合同范文(21篇)
    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双方明确了各自的权责关系,避免了合作风险。需要了解合同协议书写的思路和技巧吗?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范文供您参考。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
  • 11-30 背影教学说课稿(汇总20篇)
    在教案模板中,教师可以详细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通过阅读以下教案模板范文,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从小,我们的爸爸
  • 11-30 老年人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总结大全(17篇)
    活动总结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活动的创新点和改进点,促进团队的学习和成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活动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和帮助。根据龙岩银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