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范文(19篇)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3 00:35:48 作者:雅蕊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范文(19篇)

计划书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和自律,提高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和成绩。这些计划书案例包括了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范文,希望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项工作于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第一学期在2012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在全面总结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书记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集体评审论证会。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将立足于一个新的平台,为我校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d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1)训练内容。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2)训练要求。

准确掌握青少年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内容(6项形态、4项技能、11项素质和运动能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办法、年龄分组、项目设施,以及评分的标准。

能选择正确的测验方法,熟练、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和工具,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对测量数据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能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测量,对个别和群体作出正确的综合评定,有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绘图表的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普通系科的体质测量工作。

(4)训练测评。

测评应以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卷面成绩与课堂实验(实验应写出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进行评分。

对普通系科学生的测评工作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学生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总成绩,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实验来进行。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如果担任对中学生进行体质测量工作,应将测评能力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体质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量工作,包括数据准确率高,采用测试的手段合理,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评价正确,有准确熟练地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良:能比较熟练、准确地完成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工作。

中:基本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及格: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不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2、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对中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对教案的评价;

对实践课的测量与评价,包括对课前准备情况,对课常堂规建立情况,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内容的'评价,以及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量与评价。

(2)训练要求。

对以上内容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合理,测量数据准确率较高,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能正确地选择测量对象,评估结果正确。

(3)训练途径。

通过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观摩课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练习。

(4)训练测评。

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技能是学校体育学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安排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并把这一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内容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准确率高,评价结果正确。

良:能较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较为合理,数据利用率较高,评价结果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欠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不合理,数据不准确,评价结果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3、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的测定和灵敏素质的测量;

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与评价,包括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阶段检查、平时检查、及该检查的内容与组织。

(2)训练要求。

(1)能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测试和选择正确的测试方法,合理设计测试条件,使用工具,数据处理正确;(2)能对一般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作为基本正确的测量与评价;(3)能对技术的全面性和技术效果作出比较客观的测量与评价,能基本掌握战术水平定及时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状态。能根据需要组织对运动员的状态进行不同要求的检查。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和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员训练主子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试验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测试项目的设计能力,利用专项训练课,同学之间进行技术、战术水平的相互测定。利用第二课堂,到校运动队进行技术、战术水平、运动负荷、运动状态的测定。

(4)训练测评。

优:能科学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实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准确。

良:能较好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比较适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比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欠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有错误数据处理与评价不正确。

4、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及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是由体育教师管理的,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场地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1、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对场地、器材要做到会管理(如跑道应常洒水、草坪应经常修剪、发令枪应经常擦油等),对简单的场地、器材还要做到会维修(如体操垫子坏了自己可以补,球的气嘴坏了自己可以换)。

(2)训练途径。

在活动课中,应开设体育场地管理、保养和维修的讲座,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训练测评。

应在活动课中进行这一能力的理论以及实践的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细则,了解场地器材如何进行保养,并且有实际的较全面的保养能力,对简单的场地器材具有较全面的维修能力。

良:能较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具备基本的保养维修能力。

中: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不很全面。

及格: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较差。

2、中学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常用的可以自己制作的一些器材的制作能力,主要是田径、体操项目的器材,它又可以分为金属类、木质类、水泥类、布革类、综合类等类别的器材。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制作出中学体育教学训练常用的各类土器材。

(3)训练途径。

(4)训练测评。

对活动课中实际制作的器材的质量、规格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较熟练地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好,符合规格。

良: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较好,符合规格。

及格;基本掌握土器材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一般,基本符合规格。

不及格,制作方法较差,制作出的土器材质量差,勉强符合规格或不规格。

5、教研与科研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具有制定教研计划、体育说课、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搜集与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较好地掌握体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方法。

(3)训练途径。

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课堂讨论,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体育说课训练,作业与考查运用小论文形式,填报课题申请书训练,撰写毕业论文。

(4)训练测评。

说课训练测评:

优: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新颖,工作态度端正,普通话标准,运用媒体熟练。

良: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合理,工作态度较端正,普通话较标准,运用媒体较熟练。

中: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一般,工作态度一般,普通话一般,运用媒体一般。

及格: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欠合理,工作态度欠端正,普通话欠标准,运用媒体欠熟练。

不及格:讲课内容不正确,讲课方法不合理,工作态度不端正,普通话不标准,运用媒体不熟练。

毕业论文评价:

优:调查论证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新颖,研究方法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端正。

良:调查论证较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较新颖,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较端正。

中:调查论证一般,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一般、工作态度较端正。

及格:调查论证欠充分,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不够、工作态度欠端正。

不及格:调查论证不充分,实践能力不强,选题不新颖,研究方法不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不强,工作量少、工作态度不端正。

5、一般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能。

(1)训练内容。

教会中学生自我监督;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突发事故,能及时进行简单的临时处理;

对一些运动损伤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2)训练要求。

掌握预防、诊断和突发伤害事故处理方法与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讲授,实际操作练习来完成(包括包扎的方法、夹板的固定、止血、搬运和按摩等)。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考试(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测评标准:

优: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强。

良: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强。

中: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一般。

及格: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理论的掌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五、学习评价。

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方法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既要重视闭卷的理论笔试,又要重视开放性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1、评价工具和方式: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采用实验操作与测试、小论文写作等评价方式。

2、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评定(如作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和期末成绩评定(如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两个部分构成。

3、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具体确定各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4、重视过程评价,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5、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将理论知识评价与应用技能评价相结合。

六、教学基本条件。

(一)重视教学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各课程主讲教师须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讲师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

(二)充分的图书资料。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类dd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期刊与图书(包括电子期刊与图书),并具有比较便捷的获取相关资料、信息的条件。

(三)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必须具备满足教学和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的投影、摄像、照相、录音设备。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网络教学课件。

(四)必须保证基本实验条件,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建立相应课程的专门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并有专职实验教辅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应根据各门课程教学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建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必须配备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各类影像资料,制作相关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社会和学校实习与调查基地。建立能满足专业学生人数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实验的基地。

(六)必须配备的实验仪器设备:

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教具和实验设备:教学挂图;全身各器官的标本(骨、关节、肌肉、内脏、心和脑等);细胞超微立体结构模型,人体全身模型、半身模型、全身各器官模型(胃、肝、肾、脊髓、脑、眼和内耳等);身高计、体重称、皮尺、长度尺、测径规、皮褶厚度计、关节角度测量仪等。生物显微镜、组织切片机、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动作的摄像和解析系统。

运动生理学基本实验设备:心率遥测系统、体成分分析仪、多道生理记录系统、健康体适能测试系统、运动心肺功能检测评价系统、等速肌肉力量评价系统、运动负荷装置(跑台、自行车功量计和台阶)、血细胞检测仪和肺活量计等。

运动生物化学基本实验设备:分光光度计、血乳酸分析仪、离心机、冰箱、冰柜、水浴箱、烘箱、天平、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电泳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行车功量计、人及动物跑台、酶联免疫仪。

体育保健学基本实验设备:按摩床、自行车功量计、心电图仪、心率遥测系统、肺活量计、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心肺复苏模型、止血器材、包扎器材、固定器材、简易的冷敷设备、理疗设备、常用治疗运动损伤的药品、物品等。有条件可建一个定期开放的体育保健诊疗室。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与社会,实现了学生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此许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招工形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渠道、教师与师傅双向交流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等中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利引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对促进职业教育更务实、更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

一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或者专项资金补助,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20__年河南省批准了学校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方案,20__年河南省批准学校开展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方案,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是校企双方要加强岗位安全意识教育,要求企业应支付学生合理劳动报酬,并为实习生购买“责任保险”,切实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三是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开展ppp合作机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办学体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按照产权制度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探索多元体制办学形式,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体制改革;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

依行业办专业,建专业馈行业。

学校以“立足地方,依靠企业,服务行业”为原则,和中铁电化局设计院、中铁电化局三公司、北京通号工程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等多家企业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积极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集铁道信号、铁道通信技术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等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演练场;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校专业实训的需要,充实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地区,为企业、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

二、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20__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学校积极开始试点,推行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招生方式、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和探索。目前,河南省入选全国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正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稳步推进实施,逐步完善“基础素能+核心素能+拓展素能”的素质培养体系、“过程考核+德育学分+职业认证”的人才评价体系、“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多元评价”的创新机制。

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项目试点领导小组,分设秘书处、理论研究团队、实践探索团队(通信、信号、供电三个专业团队);合作企业相应成立项目办公室,分设技术小组、协调小组、指导委员会。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五个育人环节。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同研讨实训方法与实训项目,三是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四是共同做好“双元”(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五是共同做好学生招生与就业,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学校联合企业在20__级学生中共同组建3个铁道信号专业、2个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2个铁道通信专业学徒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同步实施“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团队教学,并为学徒制班级配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德育教师;另外引入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通信、信号、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

“立德树人,技能为本”的立体培养。

1.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组织专家编写校编教材《岗前教育教程》,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歌手赛、才艺赛、体育赛,“法律讲堂”“道德讲堂”“模拟应聘”与“企业文化周”,举办爱心社。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引导学生平稳进入社会,解除困惑,树立信心,快速实现角色转换,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全方位融入企业团队;三是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特点,介绍薪酬、劳动保险、劳动合同等方面内容,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2.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课程开发标准,建立“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采用“师带徒”模式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引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式,促进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融合,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

“寓学于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1.针对在校学生工学结合。

如第一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开展校内实训,获得基本实践技能;第二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假期还可进行专项技能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学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中铁建“十四局通信班”,中铁建“十四局供电班”,校企双方本着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惠互利的原则,采用该模式校内教学与顶岗实习。

2.针对企业职工的工学结合。

学校根据用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专业技能需求,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包括学历教育班、专技人员培训班、特殊行业或工种培训班等。如,学校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合作的“一公司信号班”、中国中铁的的“三公司信号班”就是针对企业职工再学习、再教育而开办的职工班等。

“校企共育,权责共担”的订单培养。

学校按企业“订单”要求招生,由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按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培养,职业院校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企业“私人定制”专业人才,做到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济南通号班”“天津通号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模式培养学生。在“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实现两个“双向对接”:一是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做到“产销对路”;二是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对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创设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决策的员工意识。“订单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为学校赢得声誉,更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平台对接。

大赛是竞技场,也是风向标。学校在铁道信号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全国铁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各专业一、二等奖。竞赛深化了与行业更紧密的合作,多项竞赛都有知名企业参与,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便于研讨、开展专业建设;比赛内容与产业发展、行业标准融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改革创新[4],引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塑造“技能改变命运,大赛点亮人生”的价值观。

高校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

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

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企业就应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透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我的潜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取适合自我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潜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潜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取适宜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一样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潜力提升状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透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最优秀或最具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能够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职责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平、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用心性。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一、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1、专业发展需要

在高校里的教学分别是以不同的专业来划分的,因此人才的培养计划的制定也是分别以不同人的专业为基础的,那如何在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里,传给学生们必要而又全面的专业知识,那就成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根本出发点。任何一所高校的所设专业一旦被确立,就可以说是基本稳定下来了,那么在短时间内可以说是变化不大的,而这个专业他所含的课程却得时不时的进行更新,那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站在社会前沿。大学里的所有专业每隔一段时间都得考察一下社会的需要,研究知识传承的倾向,重新修订各自的人才培养计划。但一般来说,往往以三年为限,那是一个可接受的且比较理性的时间段。同时不宜太过频繁,如果那样的话,其结果是很难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更不可墨守陈规,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们学不到应该学习相关的知识。

的高中生培养成那种专业建设人才,并且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工作做人才上面的储备。在高中生中固然有理科生、文科生、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等,但是他们并没有专业的基础,在真正的专业划分是从大学的时候才开始的。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应该具有全局思维,尽量能涵盖专业上的方方面面,但每个科目他们相互之间又不能有太多的交叉性,否则,那样就会造成教师们上课的冲突与重复。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应该贯彻教育的宗旨。每门的专业课程不应太细,概论性的课程也不妨多一些。那么“细”应该“细”在教学大纲也就是所教这的内容上,而且不应该在拟定的课程名称上下功夫。高校教师们应该在大学生们的脑海中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框架,如果课程名称听起来太深,那么就会给教师们授课和学生们学习都带来很大的误导。除此之外,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还要有“专业外的考虑”(原则上可以通过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方式来完成),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可以学习影视艺术方面的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否应该学习计算机图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等,因为这些知识他也是一位当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在制定着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同时要面对着从大一到大三的学 生,不应该把越重要的课程就越往前面排,这是非常错误的选择,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们自身的身心发展的轨迹,要让大学三年的课程完全与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轨迹相吻合。

从大一到大三,大学生一开始会从稚嫩的高中毕业生转变成为成熟的社会职业人或者是理论研究者,这样对任何个人而言,都是何等的巨变。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应该对给这个巨变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有这样的可能,那就要深人学生,同时发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来完成这个巨变的。如果刚人学的大一新生从开学的第一天就有了一个成熟大学生的思维,能够接受较深的学术理论,那么在第一学期他的课程就可以设得细一点、专一点、多一点。但这样的可能能性似乎并不大,在实际上,从高中生到大学生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学生他可能得需要一两个月,有的学生可能得需要至少半年时间。在这种的情况下,在大一上学期就实在应该多开设专业概论性的课程,那样可以引导学生慢慢进入所选专业的学习氛围当中。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学生们的成长亦是这样。不妨可以这样看待大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活:先是适应,再是提高,接着是集中培养,最后厚积薄发。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就是应该配合学生们完成这样的一个转变,如果要是把第三阶段的课程放置在第一阶段来学习,就有失妥当。比如:新闻学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传播学,这就不恰当了,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毕业,还没有具备学术的思维,而传播学恰恰正好是西方学术理论界的贡献,思辨性比较强,虽然这门课是很重要,但是学生们接受起来将会很不适应。那样的话可以再等段时间,等到学生们的学术能力强了,再来教授他们传播学,那样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执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考虑不全面

有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对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构成考虑的比较多,但是对教师们自身的特点考虑的却是很少。如果想出什么新的或是好的课程,他们就马上急于开设,然后就在本校内找出一个适合的教师来教,如果本校内没有这个老师,然后就开始哀叹自身师资力量不够,接着就开始向外界招聘,其实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举动。所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点,如果在短时间一门课程哪怕它的意义重大,但是找不到相应的一位合适的教师去教,那样宁可不开设,也不要去找不合适的教师去教授。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法不科学

现在不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来,第一步做的往往都只是借鉴,看一下同类专业办得比较好的高校他是如何设置课程的,然后就开始照搬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会造成两个问题:(1)本校没有相应的师资,徒设课程也只会给教师们带来烦恼;(2)一味的模仿别人的课程,就永远没有自己办学的特色。因此,不少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原创性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我们要借鉴一下别人不假,但同时也要融入下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本校的情况来制定。要想让自己的办学模式有吸引人的特色,靠的不是空谈妄想,而是教师自己的教研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参考教师自身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那是十分必要的了。

三、解决的相关建议

1、 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陈旧教学观念 在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们遭遇了比以往更严峻的就业难题,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在几天前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学生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高等的教育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发展科技,第三是为社会服务,这三个功能一般是通过高等学校来实现的,以高校来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那就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日益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深刻地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形势下,如果还不适时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调整或优化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那就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的需求, 是高校着眼大局发展和谐大学的最基本思路。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才能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和”指的就是要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指的就是学校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的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而言,要认真的研究一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15年增长了近5%,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校就业率已经超过了本科就业率。

这就说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方案适合了当代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当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就得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的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且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培养。也更多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课程,给大学生们提供相应地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也应该重视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的锻炼。在不断地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习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习期上岗,未见习的,需经过见习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通过见习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习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通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习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择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习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习、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

学习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习创新,通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择对岗位有帮助的书籍。

学习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助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择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习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习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习验收:学习心得。

4、行动学习。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通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通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习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通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现在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习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习。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习期间,通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习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习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可以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择(个性需求):业务能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角色认知。

(1)管理者角色、地位与责任。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进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习与培训计划安排。

五、过程管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习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四)每位梯队人员必须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辅助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一、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二、培养目标:

三、培养规格:

应包含

1、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3、素质结构:

四、主干学科:

五、主要课程: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 实习(含教育实习、专业实习)

2.见习(含教育见习、专业见习)

3.社会调查:

4.讲座及学术报告:

5. 其他课程或环节:

(以上实践环节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开设)

七、修业年限:

八、学分要求:

本专业汉语言学生总学分为 ,其中必修课学分为 ,选修课学分为 ,课内教学学分为 ,实验教学学分为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 。

本专业民考民学生总学分为 ,其中必修课学分为 ,选修课学分为 ,课内教学学分为 ,实验教学学分为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 。

本专业双语班学生总学分为 ,其中必修课学分为 ,选修课学分为 ,课内教学学分为 ,实验教学学分为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 。

九、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

表1:******(师范类)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汉语言)

表2:******(师范类)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民考民)

表3:******(师范类)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双语/民考汉)

表4:******(非师范)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汉语言)

表5:******(非师范)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民考民)

表6:******(非师范)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双语/民考汉)

表7:******(转型试点)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汉语言)

表8:******(转型试点)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民考民)

表9:*****(转型试点)专业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双语/民考汉)

十、授予学位: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

十二、教学计划表: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具体生源结构及专业设置选择适当表格填写)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我们按照教育部有关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文件精神,以及我院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对现行物理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2.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

课程结构与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必须以充分体现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以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为宗旨,“改革、调整、整合、创新”原有的课程资源,以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结构、体系、内容、时数和教学进程,全面实现课程的结构与选择、广度与深度、基础与专业的高度统一。

3.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上的宽口径教育

培养方案应在着眼丁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_丁学生终身教育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着眼于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按大类构筑基础平台,建设面向学科平台的基础课程体系,抓住专业训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稳定在20%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通过率85%,高出全国通过率29.7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85.14%的一次通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三、培养要求。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6.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8.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能力证书: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四、学制、学时与学分。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165.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通识必修课27.5学分,专业必修课52.5学分,实践必修课48.5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篇章组织能力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9.英语翻译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近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1.结合市场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类型的人才,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各高校要做到“精”或“专”,在突破“专”长的基础上追求多能,并强调例如是培养“技能型”,还是“应用型”或“服务型”?与此同时加强各高校的交流,结合各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共同制定有利于发展、更具体的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扩大专业口径,体现个性培养,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注重横向交叉与融合,促成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办出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方向。3.加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拓宽、稳定实习基地。提高其互动性、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各高校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争取地方政府参与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来,提高校政、校企体育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市场宽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地方社会体育品牌。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广西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把握先机,处于优势地位,必然要求行业内集聚大批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广西高等院校作为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保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所谓创新型人才,通常指在学习和工作中能破旧立新,不拘泥于固有思维,勇于开拓和探索,能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而由于旅游业自身具备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这决定了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行为的有力驱动,它表现为一种兴趣和欲望,对主体的创新行为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化需求,只有具备充分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超前地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进而为行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这种创新意识具体表现为对旅游发展形势能保持敏锐的视角,对旅游新事物有着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欲望。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进行的推理、想象、联想和直觉的高级思维活动。它不仅“是个性的核心要素、智力的核心成分,更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元素。”旅游业本身是高敏感性,极富变化的行业,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有效地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帮助学生树立充分的创新意识之后,应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不从众、不泥古,随时能以独特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创建具有独特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创新意识作为一种兴趣,要切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必须以创新思维作为方法,以创新能力作为执行保证。由于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业态扩展迅速,信息更迭频繁,这意味着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充分的创新意识,更应该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技术储备,并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将各种极富创造力的想法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广西对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在这种背景下广西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有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3所普通高等院校。综观这些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虽然都较为注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却显然不够,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等众多领域,均离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较为缺乏独特个性及创新精神,无法满足广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认知不足。

目前,广西大多数高校对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广西高等院校均为以培养本科学生为根本任务的教学研究型高校及教学型高校,其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群体应为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应为研究型大学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对本科层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研究型大学培养和造就具有新理论、新思想的人才,教学型高校培养把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具体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基石的教学研究型及教学型高校,更应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正是由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认知不足,广西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几乎均未将对创新素质的要求纳入到其正式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中。因此虽然每年广西高校招生及毕业人数大幅增加,但能够独当一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仍然较为缺乏。

(二)教学方式创新性进展缓慢。

近年来,广西部分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断探索,促使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始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中运用。但是总体而言,以教材、教室和考试为中心的维持性教学模式,在广西大部分高校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而维持性教学主要是着重对前人知识的灌输,对前人经验、思路的传承。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顺向辩护,不能逆向反思;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适应,不能主动建构”。[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得以充分调动,开拓创新的视界和眼光也被严重限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均极为欠缺。

(三)创新型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育需要创新型教师的引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体制模式影响,广西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均有所欠缺。这一方面是由于广西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创设较晚,且脱离于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因此相当数量的教师是从原学科转行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缺乏相关的旅游从业经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突出理论性,缺乏实用性、创新性。另一方面也由于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尽合理,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影响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四)创新平台极为缺乏。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支持、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双赢模式,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绝佳平台。目前广西高校开办校企合作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理工学科上,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仍然以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协议为主,缺乏真正的校企合作机构。学生实习大多为顶岗实习,工作也以机械的体力劳动为主,很少涉及管理环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很难得以发挥。正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没有与企业合作建立真正的运作机构,导致即使学生有创新的意愿,创新的成果,也缺乏可供他们操作实践的创新平台。

(一)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它的确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质量。而广西高等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较为趋同,均围绕着人才的“应用性”和“复合性”等特性展开,很少将人才的“创新性”这一紧扣旅游市场需求的特性纳入培养目标中。这就直接导致各学校由此展开的教育活动中对创新教育的严重忽视。因此构建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首先就必须更新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根据学校类型及所处地域的特点,充分明确其对创新素质的要求,突出其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个性和特色,并且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教学计划、优化有关课程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这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实施后,更应形成长效机制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常规性的检验和评估,从而确保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增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由于对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广西各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理工科,对文科类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旅游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更新到创新平台构建、科研项目启动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广西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除尽力争取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创新专项资金的支持之外,还应该积极与旅游企业交流与合作,引导旅游企业逐步成为创新资金的投入主体,甚至可以考虑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筹集创新专项资金,为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获取足够的资金保障。

(三)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上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挑战权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创新的项目中,获得创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而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从校外引进旅游管理领域中的高水平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首先需要学校改革过于单一片面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为教师创新营造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其次,应大力资助现有教师深造进修、出国考察,以此掌握旅游学科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还应鼓励教师进入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丰富其实践经验,为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加强知识储备。同时应将这种进修挂职行为逐步制度化,使得教师队伍的不断深造、不断学习得以常态化、终身化,保障创新活动具有长久的内驱力。

(四)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上思维活跃,课外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但广西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没有给这些学生的创新活动以足够的激励,而且由于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将学生限制在单纯的听课、背诵、复习、考试的传统教育模式当中,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外调研、进行探索性研究的积极性。因此,要激活学生创新的激情,必然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多样化的方式取单一的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广西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效仿其他地区高校推行创新学分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种学分制是“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创新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

通过创新学分制,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课堂的限制,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实践获得创新学分,从而达到在制度上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提供多层次创新平台。

创新的实现,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南、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进行引导、大量专项经费给予资助,还需要搭建充足的创新平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场所和机会。因此广西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在院系应该主动与其他专业、院系,甚至旅游企业共同合作,为学生搭建多层次的创新平台,推动其创新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首先应搭建实验创新平台,即将实验室向学生充分开放,使学生能积极利用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其次应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级、省部级的学科竞赛,同时还应针对本专业的特色为学生设计大量技能训练和竞赛,如“自驾车线路设计大赛”“景区活动策划大赛”等,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平台还应包括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即旅游院系应该切实与旅游企业积极合作,共同创办真正的运作机构,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如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就与广州广之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广东第一个在校内建立的校企合作旅游机构——“大学城广之旅实验旅行社”。该社实行以“校企投入,企业化操作,专业,自主经营,自主,自我服务”的“一二三”运作模式,使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在模拟企业成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旅游活动,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很值得广西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借鉴。

三本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动漫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多媒体及相关辐射产业的一线技术岗位,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动漫制作能力,能及时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一专多能的高级多媒体“技艺型”人才。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创意能力,把艺术创意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动画制作与艺术表现技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以“计算机操作”为技术基础,以“动漫制作”为专业特色,能熟练掌握动漫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能从事电脑美术创作、影视动画创意及广告制作、动画特技制作的应用技术型复合人才。

1.就业岗位分析

调查显示,多媒体设计已成为十大热门行业之一,在最缺的五种人才中,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排在第二位。目前,多媒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其更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动漫产业,是多媒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为180亿元,2015年为250亿元,2015年超过35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动画节目的需求量一年在100万分 钟以上,而07年全国的国产动画片的产量仅10万分钟左右,具有1000亿元的潜在市场空间。

二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这引起了国家对动漫产业发展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32号),成立了由文化部牵头、十部委组成的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并由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多媒体产业的生产技术更新特别快,各种相关软件的不断升级和新技术不断产生,需要从业者不断提升自己,及时参加技术培训,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加上多媒体产业的链条非常长,涵盖面又非常广,对人才的需求层次非常丰富,从高层次的原创人才、编导人才、技术人才、市场人才、管理人才到中初级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有很大缺口。典型的紧缺岗位有:数码影视设计、多媒体创作和动漫设计等岗位,本专业即以动漫设计为专业方向,着力于培养满足动漫设计、影视特效、多媒体创作、广告设计等岗位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2.职业岗位分析

动漫设计与制作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分析表

2

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立业精神。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动画设计理论和制作技巧,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制作软件和设备制作动漫作品;掌握动画创意、设计和制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平面动画和三维动画设计制作能力。

2、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

五、毕业标准

1、应修满 149 学分

2、获得英语、计算机及职业资格证书

(1)、教育部itat工程认证证书(第三、第四、第五学期。)

(2)、autodesk maya动画工程师认证证书(第五学期)

(3)、计算机软考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证书(第四、第五学期)

六、专业主干课程介绍

造型与设计基础

本课程主要分三大阶段的学习,首先是对石膏人像和石膏人体等人体结构等造型基础学习;紧接着课程内容将由浅入深训练学生造型设计能力,强化学生对人物结构、人物动态、人物组合的造型设计;最后阶段将引导学生对风景速写的能力。本课程的三大学习阶段主要是为三维角色、场景的设计与造型打下基础。

photoshop图像制作

本课程采用的软件是photoshop cs,介绍网页图片的绘制和优化处理,使用photoshop对网页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图片进行制作以及美化,通过案例介绍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主要内容包括:文件的操作、位图的操作、文本的操作以及应用颜色、笔触和填充、资源面板的使用、交互操作、热点的使用、创建按钮和弹出菜单以及创建动画。

flash动画制作

本课程采用的软件是当前流行的动画制作软件flash 8,主要讲解该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熟悉软件界面、基本绘图、图形编辑与修改、使用绘图、文本编辑、动画制作、声音处理、交互控制等。通过实例学习充分掌握flash动画的实现过程及声音、交互控制设置,并能制作出精彩的flash动画和简单交互控制。flash广泛应用于各传媒行业进行广告制作、动画制作、mtv制作等。

4

网页制作

本课程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站制作软件dreamweaver 8,讲解该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设置站点、网页元素的基本操作、表格与布局的操作、框架、表单、层以及时间轴的应用、html语言、css样式、行为的使用、网页的上传服务器的连接等操作。学会网站的建立与管理,掌握网页设计的技巧和关键、网站的版式设计,熟悉网站的构思创意即总体设计方案的流程和方法。

角色动画

本课程主要在三维软件基础学习的情况下,深入学习动画系统。包括基本的关键帧动画,常用的动画编辑器的使用。掌握动画曲线的编辑方式,掌握骨骼的使用方法能。详细讲解人物骨骼的制作方法和rig方法,制作基本的任务动画,如走跑跳等基本动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角色动画。同时本课程还要深入学习角色动画。通过对包括非线性动画、复杂角色动画、表情动画等高级动画的全面实战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制作片子的能力。

三维建模技术

本课程介绍了三维动画的设计与制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有各种场景、角色、事务的建模方法,图形图像结合技术,三维图形交互输入技术,基于知识的人机界面设计,图形数据库技术,动画技术概论,电脑动画的核心技术;形体编辑器的设计与实现,形体模型的分析与设计,三维动画的后期处理技术,动画设计,动画系统的实现;了解灯光与摄像机的应用;动画制作应用软件简介。其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三维建模的一般方法,具备运用修改器工具制作三维变形造型,并运用材质编辑工具给三维体赋予材质的能力,掌握放置灯光和摄像机的方法,能创建一个完整的场景,最后通过参数设置制作计算机三维动画。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介绍

1、 课程实验: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适当学时,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2、 技能训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在计算机操作上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水平。

3、 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课知识的能力。

4、 实习、社会调研:侧重于培养学生处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社会调研,收集素材,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5、 毕业设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围绕动漫设计与制作领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能力训练的目的。选题应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难度和工作量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并符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做到毕业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6.实训教学体系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教学时间安排表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周数分配表

动漫设与制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版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e#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动漫设计与制作 590110

二、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 专科

三、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采用“平台+岗位+校企合作+职教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适应动漫设计与制作行业需要的“熟软件、善设计、有创意”,面向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剪辑、广告制作、玩具开发、游戏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公司或单位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漫画,动画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设计、原画、3d建模、材质灯光制作、动画制作、特效制作、渲染合成、音频音效制作等技术岗位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团队精神,有一定的创意和策划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动画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终能在广播电视、游戏动画、广告媒体领域和文化艺术制作部门、动画设计制作单位、网络营运公司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设计、制作及网络艺术开发的研究、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

1. 基础知识要求

具有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相当于大学英语b级水平的英语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的必备课程知识。

2. 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美术基本知识(素描、色彩、速写);

(2)掌握动画基础知识,掌握动画的制作过程技术;

(3)掌握编导能力和自己编写剧本的能力;

(5)掌握动画临摹方法,动画的描线;

(7)掌握原画及修型设计,掌握人物的动作,口型及修改错误的地方;

(8)掌握动画设计,掌握动画中间张的画法;

(9)掌握cg插画创作、电脑上色、颜色的合理搭配和photoshop软件技术;

(11)掌握三维动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三维动画软件技术3dmax或maya;

(12)掌握二维动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二维动画软件技术flash。

3. 专业能力(指专项能力)要求

(1)编写故事,进行剧本创作的能力

(2)动画场景和角色的设计和绘制能力

(3)色彩的欣赏和使用能力

(4)动画运动规律的应用能力

(5)绘制中间画,使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的制作动画的能力

(6)使用三维软件造型的能力

(7)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光影材质贴图的能力 (8)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动画的能力 (9)后期合成能力。

(10)专业硬件的操作能力 4. 综合能力要求

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四、主干课程简介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很多的人产后出现了身体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注意及时的进行瘦身瘦腰,这样才能够保证好身体的健康和安全,避免因为生产的问题导致身体出现走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产后女性的形象的问题,那么产后瘦腰腹该怎样进行呢?那么下面我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吧。

1、每天都坚持使用带有收腹作用的按摩霜。腹部进行一个小时的按摩,可以帮助刺激腹部的穴位,让收腹霜更好地吸收,消除脂肪。

2、做一些轻便的家务活。后可能还不能进行很大动作的运动,但是可以在家里做做家务帮助恢复身体。还有就是在床上可以做些简单的健美操,针对腰部、腹部、腿部还有手臂等部位,早晚各做一次。

3、选对的塑身产品。些怀孕的女性在生产之前就为自己准备好了腹带,在生完孩子之后就用腹带把胯部到腹部的部位都包得紧紧的。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当,这样做会使得腹部的压力增加,导致盆腔内的血液流通不畅,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产后选择塑身产品的时候要选对,可以采用高腰式的产后塑身束裤,能够帮助消除产后的脂肪,使腰腹重新寻回完美的弯曲线条。

4、早上起床的时候喝一杯凉开水。凉开水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喝完,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喝,这样可以利用凉开水来刺激肠胃蠕动,唤醒肠道,让肠道进入工作状态。产妇在产后很容易会有便秘的症状,所以早上起床喝一杯水,可以帮助身体排毒、润肠,预防便秘。

5、产后虽然要进行减肥计划,但是营养的摄入一定要有保证。注意在产后的饮食中控制糖分的摄入,尽量少吃含有色素的食物。在早上喝晚上都喝一杯脱脂的牛奶,多吃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补充身体的维生素,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产后的女性出现了上述的身体走形的问题,那么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瘦身瘦腿,这样才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避免因为产后身体走形的问题导致身体出现危险,如果想要了了解更多可以咨询我来了解。

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

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

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习、实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习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习分为教育见习(1周)、模拟教育实习(4周)、教育实习(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习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其中模拟实习4周、专业实习12周、学年论文1周、课程设计1周、毕业论文8周、军事训练(1周)、劳动实践2周,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91%。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三笔字、教师口语、手工艺制作、音乐、美术、舞蹈、学前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课程。制订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素质训练纲要》,督促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实施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实践性活动。以赛促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地在开展模拟教育实习的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利用微格教室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在幼儿园探索性地进行1~2个学时的语文或数学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中,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从校内准备—基地见习全面实习总结交流等各环节,均安排教师全面指导,保证了实习效果。在广泛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1.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新建、修改和修订涉及教学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项,涉及学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项;上级管理文献汇编、系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书、考务、学籍管理、教学检查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

2.构建新型人才质量观。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是建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学前教师的基础上的。我们构建的未来教师质量观可以概括为: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掌握说、写、择、察、调、问、评、做、弹、唱、跳、画十二项现代教师基本功。

3.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师素质、技能训练“一体化”。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实训功能;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堂放在学前一线,强化课堂教育的适应性功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延展到每个学年,强化教育见、实习的岗位训练功能;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从而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不断改善省内外已经建立的6个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就近建立专业教学实践点,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功能。加深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学校的教学教研互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为引领地方小学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通过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转化为教师教学特长,具有实施现代基础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教师职业特质。

人才培养计划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具有电气工程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能够在电力系统、工矿企业等行业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开发、运行与设备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在校学习,学生应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的教育。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严谨治学、实干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实践,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5、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7、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基本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

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系统分析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学、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继电保护原理、工厂供电等。

(略)。

人才培养计划书

招生对象:普高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知识,具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调度业务处理、采购与供应业务处理、国际货代业务处理、快递营运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能力,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采购与供应、国际货代操作、快递运营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能力目标。

(2)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3)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管理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2)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等基本作业流程;

(4)掌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3.素质目标。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随和,乐意与人交往;

(2)具有责任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

(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

(4)为人正直、诚信、踏实、忠诚;

(5)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乐观向上。

相关范文推荐
  • 11-03 工程预结算协议书(汇总22篇)
    在签订合同协议时,双方应该认真审核内容,确保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在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合同协议模板,供您参考。甲方:单位名称________
  • 11-03 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14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要注重对班级共性和个性问题的总结,将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
  • 11-03 发展党员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汇总16篇)
    范本的使用要灵活和巧妙,能够适应不同的写作要求和创作目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发展党员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党建工作,
  • 11-03 书籍阅读心得(精选23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案例,其中包含了一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20xx年xx月xx日
  • 11-03 小学爷爷的爱大全(16篇)
    优秀作文需要结构严谨,观点清晰,内容充实,语言得体。优秀作文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标杆,激发了我们的写作潜力。去年快过春节的时候,我便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
  • 11-03 英语口语课程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11-03 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报告(通用12篇)
    学期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标。阅读下面的学期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您更好地写出总结。
  • 11-03 晚会承办合同(模板17篇)
    在起草合同协议时,各方应该注重细节,避免模糊和引起争议的条款。需要注意的是,范文中的具体条款和表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本文目录。承办合同。办公地址:
  • 11-03 课改工作计划个人(汇总18篇)
    工作计划书的编写可以激发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使我们更加专注于任务的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本学期,围绕《丰华中学语文科
  • 11-03 装修厨房申请书(模板14篇)
    装修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来设计,打造一个独特而舒适的家居环境。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装修案例和相关的总结经验,大家不妨一起来欣赏学习。厨房是生产美食的地方,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