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实用9篇)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实用9篇)

时间:2023-09-23 06:50:23 作者:念青松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实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一

1、积累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句知识和表示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语;

2、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张衡各方面成就;

3、学习张衡从容淡静、勤勉谦虚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语,学习张衡优秀品质,初步尝试人物传记写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一些文言常识积累不足,人物传记接触不多,必修四第三单元开始涉及,学生阅读鉴赏人物传记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得到提高。

1、请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断句。

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的判断。课件出示。

1、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听说过张衡吗?那你所了解的,是关于张衡的什么?

3、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梳理文章脉络。

张衡成为众多领域中的佼佼者,你认为是什么促使他成功的?小组合作探讨,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化用或借用文中的字词写一副对联赠给千年奇才张衡。

2、选取自己喜爱的人物写一篇传记。注意要符合传记写作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详略得当,写出人物特点,不少于300字。

。文言知识的又是把握是克服文言文学习困难的基石,基础一定要夯实。在通过写对联,写传记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加深对文章理解外,最终的落脚点还应该回归到基础知识上,督促学生落实基础是关键。

。学生写的对联可以提前打在ppt上,给同学直观的感受,看清读懂。

徐伟娟老师选的课是史传类文言文《张衡传》,文言文一直以来是高中教学的难点,如何平衡字词基础知识和文章赏析也令许多语文老师不好掌握。这节课上,徐老师分配得比较合适均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这节课兼顾了文言特殊字词句现象和文章赏析,方式恰当。本节是第二课时,字词处理采用教师出示,学生回答的检测方式,简洁有效。文章分析只抓张衡的才能和人品两方面,抓典型事例——候风地动仪来带动对张衡非凡才能的突破;人品方面带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合适。

拓展环节让学生借文中的词语用对联来概括张衡的成就,或是对某个自己崇拜的人写一篇短的传记,学生的表现令人吃惊。有个学生念了两副对联,工整精美,别的学生给了她真诚的掌声。有个学生念了一篇短传记,也获得了大家的掌声,足见徐老师课前的工作扎实充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幻灯片上出示的知识点顺序还应注意,不是课本上的顺序;幻灯片的制作方面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文章分析时的问题设置可以更集中和有针对性;学生展示环节课前工作可以再充分一些,比如把筛选出的对联打在幻灯上或者让学生课前板书在黑板上,因为课堂发言对联这种形式容易听不清楚。

总之,徐伟娟老师准备认真,展示到位,是一节实用的值得借鉴的课。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二

《g、k、h》是一年级孩子的第5堂拼音课,经过精心的设计,整堂课下来,感觉孩子学得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堂课,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伊始,我就面带微笑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老师就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黑板上画一座城堡)拼音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拼音娃娃,我们今天要先去认识最最可爱的三个孩子。你瞧,他们来啦!(出示g、k、h的卡通形象)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将拼音字母拟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枯燥无味的拼音字母的距离,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领进了拼音王国,激发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的热情,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纷纷很有礼貌地和g、k、h打招呼,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形近字母比较记忆。

声母中有很多字母音或形非常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为帮助学生分辨清楚,我采用了比较记忆法。如将h和n两个字母摆一起,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三、互动探究,激发思维。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开火车”、“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中。

四、正确书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图和教师示范,然后描红,使学生准确掌握g、k、h在汉语拼音四线三格中的书写,达到书写正确规范的目的。

一年级的教学需要老师有耐心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争取把每一堂课都上好,把教学抓到实处。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三

泉水是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在山区较为常见。今天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泉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了解泉水叮咚流动不息,赞扬泉水“献身美好生活”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泉水不停流淌一路上遇到朋友时说的话。

 :泉水对朋友们说的四段话,现解泉水的特点学习它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泉水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采用朗读探究的方式,体会其特点及品质。

一、 揭示课题。

1. 出示:千岛湖的泉水。

问:这是什么?(泉水。)有谁知道什么是泉水?(从地下流出来的水。泉水是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在山区较为常见,)

2. 启发学生自己见过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可以分别从颜色、形态、味道等方面来说说。)

(听:仔细听,听清读音,听懂内容,边听边思考。)

二、 听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闭上眼睛,我们来静静地听老师把全文朗读一遍。仔细听,泉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要流到哪里去?(师配乐范读。)

2. 交流问题,板书:石缝

大海

三、 分节理解,朗读。

(一)1——2小节。

1. 泉水是怎样从石缝里出来的?他出来时心情是怎样的?打开书,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出示朗读要求1、2)

2. 交流(冲,表现了泉水快乐、激动的心情。)(出示朗读要求3)3. 指导朗读,个别读个别句子,分组读,齐读。

(二)第3——7小节。

1.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2. 边交流边板书:

水池 山里的姐姐

平地 杜鹃花

山坡 果树

山谷 百灵鸟

3. 泉水和这些朋友分别说了什么呢?再听3——7小节,自己可以跟着轻声地读一读。(出示4段话)

4. 自由读泉水的话,然后交流。

5. 你最喜欢泉水说的哪句话?为什么?

6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泉水是一种怎样的水?

(相机出示比较句子灯片,相机板书:多、清、甜、美)

7. 以各种形式朗读泉水所说的话。(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8. 想一想:泉水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乐于助人)

(三)第8——10小节。

1. 听教师范读,思考:泉水最后流到了哪里,遇到了谁?

2. 交流,

3. 自由读,集体读。

在你的想像中,说一说泉水姑娘还会流到哪里去?还会做哪些好事?请用: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她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的格式来完成。

师: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去自由创作吧!

生:小组交流

生:泉水流到棉田。她看到了绿油油的棉枝,泉水说:“大口、大口的喝吧,我的.水很多,喝了我的水你们能开出更多,更白的花。

生:泉水流进玉米地里,她看到了又高又直的玉米杆,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解渴,喝了我的水你们能长出更大的玉米棒。

生:泉水流进校园里,她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泉水说:来吧!来吧!我得水很凉快。和我一起玩耍你们会更快乐。

 

石缝

水池 多 山里的姐姐 乐

平地 清 杜鹃花 于

泉水 山坡 甜 果树 助

山谷 美 百灵鸟 人

大海

 

本堂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练习朗读,可以让学生带读,赛读等,增加朗读分量;另外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还应更多地照顾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迅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四

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1] [2] [3]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五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抓住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两个问题:“《雨巷》的多义性主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大家可以根据诗人背景、具体诗句尽情发挥”“《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义(包括“我”、“油纸伞”、“雨巷”、“丁香”等)?”

这两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两组的小老师很感兴趣,也很羡慕,纷纷表示以后也想试试这种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可能有时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活跃性了,对个别学生的把握就会显得松散。

还有学生代表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我也没有及时补充说明,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六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提问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物托物言志志

高尚情操

陋室安贫乐道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八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马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九

《 《9 9 加几》教学设计 [ [ 教学内容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 6 96 页--8 98 页例 1 1、例 2 2。

[ [ 教学目标] ] 1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用" " 凑十法" " 计算 9 9 加几的进位加法。

2 2 .水平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动手操作水平及合作交流水平。

3 3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 [ 教学重点 ] 初步掌握用" " 凑十法" " 计算 9 9 加几。

[ [ 教学难点 ] 理解" " 凑十法" " 的思维过程。

[ [ 教具准备 ] 电脑课 件,实物投影。

[ [ 学具准备 ] 每人 0 20 根小棒、红黄花卡片各 0 20 个、水彩笔、小鱼图、题卡。

[ [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 1 .谈话引入:同学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 " 闯关" " 的形式复习1 "1 和几组成几" "与0 "10 加几等于十几" " 的习题)2 2 .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 1 .创设情境,教学例 1 1。

(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 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 3 3 人参加„„(3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们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很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 3 13 盒没送。

(4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5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出示课件)

有的同学用点数的方法,从 1 1 盒、2 2 盒、3 3 盒一直数到 13 ;也有的同学用接数的方法,从 9 9 盒接着数:0 10 盒、1 11 盒、2 12 盒、3 13 盒;还有的同学更聪明,在箱子外拿 1 1 盒放到箱子里面,使箱子里面凑成 0 10,盒,0 10 盒再加上外面剩下的 3 3 盒,就是 3 13 盒。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我最喜欢数的方法。

生:我最喜欢把 9 9 个再加上 1 1 个变成十的方法。„„(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计算饮料盒数,鼓算 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9 9 加几,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6 6)师:下面李老师请同学们再回到比赛的现场(出示画面)这时运动场的比赛更加激烈了,现在李老师想根据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听:踢毽子和跳远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谁知道怎样列算式? 生:

9+7=(7 7)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再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生:踢毽的和跑步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

9+6=15 9+3=12 „„)教师说:"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然后板书课题:9 9 加几。

2 2 .探究算法,教学例 2 2 的 的 9 9 +3 3。

(1 1)师:一年级的小朋友也来到了运动场,他们正在实行摆小棒比赛。你们看,小男孩有 9 9 根小棒,小女孩有 3 3 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生:9 9 +3 3 =(2 2)师:怎样计算 3 9+3 得几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 9 9 根,右边摆 3 3 根。然后,把右边的 1 1 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 0 10 根,左边的 0 10 根与右边剩下的 2 2 根合起来就是 2 12 根。

生:汇报 3 9+3 得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

9 + 3 3 = 12 1 2 10 3.加深理解,教学例 2 2 的 的 9 9 +7 7。

共有几朵花? 生:学生自己操作,让一名学生在投影上操作,并叙述计算过程。

三、巩固提升,发展思维 1 1 .圈一圈,算一算的小比赛。(“做一做”的第 1 1、2 2 题)2 2 .课件出示“做一做”第 3 3 题 3 3 .涂鱼游戏:学生每人发一张小鱼图,图中的每条鱼的身上有一道 9 9 加几的算式,老师说:" " 把得数是 1 12 2 的鱼涂成红色,得数是 4 14 的鱼涂成黄色,得数是 是 6 16 的鱼涂成蓝色" "。

4 4 .乘车到清水岩的风景区去游玩:老师先介绍美丽的清水岩风景区,然后分发道具--4 4 名小导游手中举着车牌号分别为 13、15、18、9 19 的牌子,学生的 每人一张印有得数是上面四个数的 9 9 加几算式的车票,请对号上车。学生排队上车走出课堂,本节课结束。

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反思

7加几教学设计

九加几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