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实用5篇)

2023年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3 14:07:43 作者:文轩 2023年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对学生强调学习诗词不但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主要分三个环节:一、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三、品析“渔翁”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首词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在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写景的词语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如诗如画的春景图。美丽的西塞山、展翅飞翔的白鹭、艳丽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微风拂面、春雨如丝……清新宜人的画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陶醉的表情——他们显然已经享受到文字带来的美感。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画面中的“人”。学生抓住“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到他的悠闲自在,联系“白鹭飞”理解他渔夫生活的无忧无虑。我还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时局动荡、官场黑暗、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明显更有感情了。

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二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三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

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四

由于这首词学生早已熟读成诵,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所以在课堂上我着力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怀。我让学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说说渔翁为什么“不须归”,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渔翁已经陶醉在了春天的美景中,有的说雨小不用回去,还有的认为这是钓鱼的最佳时间,舍不得回去……这样的品读,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所塑造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以及作者所透露出的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遗憾的是少数学生课上不够积极,对画面的描述语言不够优美,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要对这些学生多加引导,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渔歌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五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教学这首词时,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好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写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使画面逐渐丰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查了资料知道“唐诗素描”不同于对唐诗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每一首唐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

那么《渔歌子》简单的27个字,就可以想象成: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远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时隐时现。一行白鹭充当了这幅静物画中灵动的几笔,纯洁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们黯淡的目光。

视线的一隅,一只破烂的筏子泊在静静的江中。船头,戴青箬笠、披绿蓑衣的诗人,手握一杆没有鱼饵的钓钩,双目微闭,若有所思。其实,他钓的并非是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罢了。

风用轻灵的细手,穿引着如丝的雨,悄悄为江南织一张嫩绿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鸟,从此栖落在那株岸边的小树,不再归去。

这样,优美的唐诗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了,它们成了一幅幅亲切的画面在脑海永远不会褪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