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仁者爱人题目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模板8篇)

2023年仁者爱人题目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12:43:19 作者:BW笔侠 2023年仁者爱人题目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模板8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通用的参考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岗位职责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

仁者爱人题目篇一

《仁者爱人》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二(4)班(理科)

设计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先从孔子关于仁的细节行动入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对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仁,意识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很温度化。而后深入研读仁的有关理论,易于整体把握。

师: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无非是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捷无华的单刀直入)

师: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学生的答案,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

生:才是真的好。

生:不知道

师:就是唱长亭外,古道边。

生:荒草碧连天

师:后来出家了,当了和尚,世间就少了李叔同,佛门中多了个弘一法师。

师: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想法(停顿)这便是“弘一法师与蚂蚁”的故事。当然,和尚一生慈悲为怀,临终之际想到的是蚂蚁,勿让它们无端成为“冤死生灵”。这便是佛心、神性吗?我想说,这是人性。或以孔子所说的“仁”来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义”来表述,这片仁慈,不愿伤害无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视!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称为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孔子,当然,孔子是我们教师的开山鼻祖,我们先走进孔子的课堂,感受有风度的老先生。

(学生朗读第五则,孔子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是很喜欢问学生的理想,或者要报考什么专业,每时每刻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师大师。)

师:这里出现了孔子的两位很喜欢的学生?

生:颜回和子路

生:子路是理科,颜渊是文科。

生:盍各言尔志?

师:盍是

生: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冲,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车马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师:哪个词语表示用破

生:敝

师:确切说是使动用法,使。。。。。破。

师:品论一下,子路怎么样?

生:讲义气,够哥们。

生:义胆忠肠,喜善好施,对朋友看重,

生:对物质很轻视,很有爱心,注重友谊。

生:很大方,有行动。

师:看来子路很高调,捐钱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谓的裸捐,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争议的陈光标裸捐引发的争论,这些同学们知道吧。被人称为暴力慈善陈光标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对于陈关标,等会儿,我们在后文中还有涉及到。

师:颜渊怎么回答?

生:愿无伐善,无施劳

师:文科生就低调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师:谁在夸耀?

生:子路

师:当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这就是人物的个性,当然和涵养有关,我们也要容忍。

颜渊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两千前的活雷锋。

师:至于他们是好人吗,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师:要做仁,首先要做个好人,善人,所谓积善成德。孔子作为他们人生导师,对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体朗读,背诵)

师:相当精辟,孔子毕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对年纪的大和小的都很关心,子路只关心朋友。

师:你理解得很仔细。

师:所以圣人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朱熹引用程颐的话这样评介:“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师:就是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根据这则活泼的课堂,我们初步接触了仁,这种仁情怀在以下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确定6、7、8、9、10章节)

师:朗读第六节。可能当时的消防设施比较简陋,发生了火灾,

在哪里发生火灾?

生:马棚,

师:谁的马棚

生:孔子家的马棚。

师:老师刚才讲过,马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是当时官员们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现出仁?

生: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只关心的是人,不理会贵重的马。

师:这里的.人是

生:就是马夫。佣人,奴仆。

师:就这么一个细节,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现实中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看到新闻,前几个月,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高喊谁敢报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纠纷本无特别,但是因为李双江与宝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同学们怎么看。(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其中不乏偏激的)

师: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流失,残忍暴力统治了他的头脑,由于仁善的缺少,社会空气日益干燥,一点就爆,特别是不少底层人的内心,涌动着难以遏制的愤和怨,他们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权,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继续耀武扬威,只会加剧社会对立,破坏和谐,玩火自焚。我们要相信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仁还有许多细节。(学生自由评论,第7则,第8则一笔带过,从礼的角度来考虑,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先解释字面意思。

生:这是孔子和盲人乐师交谈的写照。

师:好多的乐师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别灵敏,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顾吧。孔子怎样对这位音乐师,我们现在作为残奥会的优秀的志愿者,我们不妨模仿一下,(学生上台模拟,尽量要严肃、到位。)

师:可能连子张都觉得有些过分了,有疑问

生:与师言之道与?

师: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帮助。

师:这种朴素的客观叙述,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圣人“仁”的情怀的最原始的阐述。

师:《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可以看出对每个生灵的关爱。第10则也体现了这一点。(背诵)

师:这节讲的是孔子的业余爱好。

生:钓鱼和射鸟。

生:孔子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对资源取之有度。不赶尽杀绝。

生:难道用一个鱼钩的鱼杆钓鱼和箭射空中飞鸟就不算杀生了吗?

生:因为在孔子看来,“纲”似乎比“钓”要残忍得多,射杀在巢中的鸟也不符合人道主义,所以孔圣人不忍为之。那是因为孔子的“仁心”呀!

师: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义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钓可供饭需,就无须用纲捕大量的鱼。而巢中的鸟,多为乳鸟。渔猎时,不能斩尽杀绝,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克制人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吧。

师:这些充盈着仁字的小篇章,让我们觉得孔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是一位浑身散发着的温度能感动生灵的老人。作业背诵第5则,预习前四则。

小刘

仁者爱人题目篇二

1. 引言:

有一句话叫“仁者爱人”,这句话既是古人的教诲,也是现代社会的准则。在我看来,“仁者爱人”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行为艺术。因为他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学习和强化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爱心的人,让别人感受到他的人性和温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谈谈我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2. 仁者的慈祥与宽容:

仁者爱人首先需要具备的是慈祥和宽容的品质。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习性,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仁者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不会轻易对别人发脾气或者挑剔,而是会充满着宽容和耐心地去倾听别人的不同想法和意见,去接纳他们的不足和缺陷。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需要互相包容和理解的人。

3. 仁者的真诚与细心:

仁者爱人还需要具备的品质是真诚和细心。我们身边的人需要的不仅是你表面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你内心深处的关怀。因为细心才是真正的关爱,每一个细节都是仁者爱人的体现。当我们对身边的人真心实意地去关照和照顾的时候,才能让他们感到热情和温暖。这种细心和真诚的关爱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美好。

4. 仁者的包容与珍惜:

我们身边的人都是不同的,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身份、家庭环境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去包容和欣赏他们的不同之处。有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和他们的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懂得如何去尊重和理解他们。同时,在我们尊重和包容他们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珍惜这段与他们相处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5. 仁者的信任与支持:

最后,仁者爱人需要具备的品质是信任和支持。当我们身边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安慰时,我们必须要勇敢地站出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支持和信任,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在关键时刻,做为一个仁者,我们尽力帮助他们,才能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6. 结束语:

总之,“仁者爱人”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它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和道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世界,它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爱的力量和重要性。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一颗有温度的心,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仍然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仁者爱人题目篇三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仁者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立足之本。在社会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还应该学会怎样去关心他人,这也是仁者爱人的核心所在。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对仁者爱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什么是仁?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但是,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知道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实际上仁就是整个世界上最高的道德准则。所谓仁,就是爱,包容,关心,谅解。无论是在哪些情况下,我们都要学会怎样去运用仁来处理现实问题,与人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第三段:仁者爱人的重要性

学习并使仁者爱人落地生根对于每个人都非常有必要。不管在家庭、工作场所还是学校中,都需要以真诚和善意对待别人。因为一个人的言行往往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好坏,一旦对于自己的同胞兄弟,还有周围的群众,不以仁为准则,我们的崇高价值观便会很快地土崩瓦解。因此,仁者爱人成了牵连人类生存的纽带。

第四段:如何实践仁者爱人

有了对仁者爱人的认识,怎么才能让他付诸实践呢?基本的方法就是:关心他人、正面沟通、热情接待、用心倾听;推己及人、同理心、体谅、宽容;顺其自然、相信他人、信任、愿意主动帮助;助人自助、热情帮助、无私奉献、乐于分享……只要你以“仁”为生,就一定会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共享自己的付出和成果。

第五段:结尾

最后,我要说的是,社会就是人际关系的体现,人际关系就是建立于仁者爱人基础之上,仁者爱人的重要性是无法被替代的。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够好好利用仁者爱人的理念,关注和关心周围的人,共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

仁者爱人题目篇四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追求至高无上的美德。其中,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倡导的五常之一,其中的“仁”一词不但是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而“仁者爱人”则是“仁”的最高境界,《大学》中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归根结底,“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价值观。

第二段:释 · 谈“爱”的多重表现形式

“仁者爱人”的观念中,爱是多重表现形式的。与其访求“爱’的定义,更进一步探索其内涵,是我们重塑人际关系、建立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爱人的关键是多样性和自由性。它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词汇、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友爱、爱情、亲情、师德、社会公德、国家和民族大爱等,都是以“爱”为核心价值观,填充着人的精神生活的催化剂,激发了人们爱与被爱的激情和力量。

第三段:培 · 仁者如何培育爱人的境界

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内心都有一份自我感悟——曾经有一位爱我的人正在默悄地期待着我的爱。同时,他也会感受到自己有责任去向他人奉献爱和关怀。如何培育“仁者爱人”的境界?在修养涵养上,仁者不但要以诚实待人为本,而且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真正热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做出合乎伦理与法律法规的举动,让自己的思想行为渐趋完美。同时,积极地投身到家庭、社会、国家的公益事业中。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去面对那些贫苦、失意、孤独的人,为他们带去温暖、关爱与帮助,让自己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升级。

第四段:邻 · 爱在平凡之中

实际上,小至邻里相处、同事处理事务的关系,爱都不曾离我们而去。在现实中,我们要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平凡生活中,不断演绎出中国式的“小爱”。真正在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彼此的点滴关怀、指点迷津,情感上的相互借力等等都是每个人可以向社会多贡献一份人性及爱的开放。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推动自己和周围人的成长和进步,实现和谐发展。

第五段:结 · 仁者爱人的终极目标

将“仁者爱人”摆放在人生规划的高度,这个目标就不再是一个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才去做的事情,而成为了你如今内在精神世界的根础。做好这点,就代表着一个良好人格的完善。我们都在人生长河之中,需要摆正心态,以稳定和平实的心态面对每一个话题,包括“仁者爱人”。爱让我们可以懂得交流、相互帮助,这是生命的意义。仁者爱人,不只是向人类灌输一种伦理准则,更是向人类灌输一种生命意义。只有每个人在经历了众多人生悲喜,经历了世俗的冲击中,能够清晰思考,勇往直前,才能在“仁者爱人”的路径上不断前进。

仁者爱人题目篇五

仁者爱人,这是一句很古老的话语。这是一种既简单又高尚的理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就“仁者爱人”的体会做一些总结。

一、仁者,是什么?

仁者,指的是内心善良、懂得爱惜他人的人。人们常说,一道沟壑铸成一道墙,一粒麻点箍成一颗珠;同样的,善良的品质无时无刻不在美好的品格中。一个人是否为仁者,他内心的善良和懂得爱护他人是非常重要的。

二、爱人,具体表现在哪里?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拥有“仁者爱人”的体现。它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其实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小世界中找到答案。比如,当我们幸福快乐时需要的是朋友的祝福,那么在别人伤心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坚定地陪伴着他们,给他们安慰。这样的表现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常规所说的道德与礼仪范畴。

三、仁者爱人的意义

当我们拥有“仁者爱人”的品质后,我们会成为一个内心善良、充满同情心和忍耐力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会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他们会因为内心的美好而被人所认可和深深地吸引。同时我们会发现,快乐和幸福始终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很容易地获得彼此的尊重和信任。

四、努力成为仁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仁者爱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说辞,更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锤炼和掌握的一种能力。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们只要从自己,从身边的人身上去尝试提炼那些能让我们内心美好的性格品质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秉着心中的善良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去拉近与人的距离,这样的一点贡献也许微小却足以体现我们的行动力。

五、小结

“仁者爱人”似乎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但是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个好的起点和正确的思考方向,我们一定可以发现,这样的人生有多美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击石成火,终有一天这样的品质会成为我们内心深处不可动摇的力量。

总之,我相信,只有更多的人拥有“仁者爱人”的直觉和品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积极向上。我们要努力去成为这样一个人,永不言败,只争朝夕。

仁者爱人题目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

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

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

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

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乗,弃而违之。”不满崔子的弑君行为,对于十乗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

(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

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

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

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

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

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8、聆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7.27章。思考:孔子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

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仁者爱人题目篇七

原创:高二1班谢可盈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一班的谢可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在泉州五中表白墙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叫“分享在五中经历过的'最温馨的事情”,评论区长得刷不到尽头。

有人说“班主任给班里同学惊喜过生日”;有人说“1500米三十几个人陪跑”;还有人说是“我的宿舍我的同桌我的同学我的老师”。

点点滴滴的温馨记忆构成了我们五中人一个又一个的三年。尊重、感恩、包容则是组成这些温馨记忆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尊重,让校园更温馨。

包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即使“月亮脸上也长满雀斑”,我们又何必去苛责别人的缺陷。在与人相处时体谅他人难处,在温和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适宜地支持、帮助别人。

不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尊重他人的自主权,给人以宽阔的心理空间。包容,让校园更和谐。

感恩他人,常怀感恩之心。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向老师请教题目后,说声谢谢;路上遇到老师,主动问声好。

感念同窗携手并行,互相温暖之恩。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欣赏别人,能看见阳光的人,心中必有阳光。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学会尊重,感恩,包容他人,一起汇聚属于五中人的温馨记忆!

撰稿:谢可盈(高二1班)

仁者爱人题目篇八

仁爱“您反复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但是,仁爱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又有什么关系?”

在《〈论语〉管理日志》一书的创作分享会上,很多人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仁爱是一个距离自己很遥远的词,与自身的事业和人生更是毫无关系。

可是,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关心和尊重同事、敬业、勇担责任而不埋怨他人、帮助和支持他人、坚持正确的观点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必须具备以上这些品质。而这一切正是《论语》中对仁爱提出的要求。

在《论语》中,仁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仁者爱人”、“执事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当仁不让”

今天,人人都是职业人。如果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就不可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仁爱决定着我们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也决定着我们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在2009年年底举行的员工评比大会上,刘洋赢得了一致的肯定和赞扬,被评选为公司最优秀的员工之一。刘洋的转变令所有人感到惊诧。在2009年上半年度的员工评比活动中,无论是个人的业绩,还是协同和沟通能力,刘洋的表现都非常糟糕,上司甚至将她列在有待淘汰的员工行列之中。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刘洋,使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答案是:一本《论语》。2009年6月,为了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公司购买了一批《论语》分发给了员工。很多人拿到书后,往办公桌的抽屉里一搁,就再也没有碰过。刘洋却反复、认真地阅读了《论语》,并写下了一篇深刻的读后感反思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论语》中的教诲制订了改正方案。很快,同事们感觉到了刘洋的改变以往工作过程中那个心不在焉、面对问题时总是不断推卸责任和埋怨他人的刘洋不见了;一个关心和帮助他人、勇担责任、尽心尽力履行职责的刘洋出现在同事们的`身边。

“非常感谢上司给了我一本《论语》,没有《论语》,我就无法理解仁爱,就无法理解敬业的真正内涵,更无法与同事们和谐、友好地相处。”在授奖仪式上,刘洋如是说。

1、仁爱与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密切相关,是我们事业和人生成功的根本和基础。

2、一个人有没有仁爱,将决定着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