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实用15篇)

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实用15篇)

时间:2023-12-25 06:59:07 作者:文锋

优秀作文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不妨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智慧。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脱离了社会的需要,违背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但一提到写作文,小学生们就感到很头疼,不住的抓耳挠腮。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乡村教师在教学时还采取“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结果作文教学质量还是提不上去。“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惯用方言,表达不清楚”成了怕作文的理由。某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在刚接触作文的小学阶段,影响学生作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2.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受学校教学模式化的影响。由于受“一切为了升学”的思想影响和错误教学观念的误导,不少农村语文教师盲目地做一些作文教学无用功。他们被学生一塌糊涂的作文整怕了,每谈到作文练笔,就让学生写日记,每天一篇不能遗漏,抽时间还要检查,且不知有多少学生把它当作一回事,记流水账,敷衍了事成了日记的主要内容;每论到积累作文素材,就让学生分类背范文及作文选,亦不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抹杀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创造。还说什么犁不着便耙着,以此来搪塞作文教学之任务。到头来有些学生照样写不出一句通顺的话,写不出一篇意思明白的文章。还有部分教师对每单元编排的“口语交际”栏目视而不见,认为只是城区学生才能做得到,农村学生只会哑口无言,殊不知学生有口难言,有多少心里话没机会发挥表达,于是学生的说话能力被埋没。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们只要求学生把文章写的漂漂亮亮,不问学生写的是不是真人真事,也不管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还是抄别人的。有一些教师倒是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而且强调必须写思想感受,但是脱离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自己的嘴巴说大人的话,造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儿童特有的情趣。

3.农村小学生写作文,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农村地区的父母,(本网网)全身心种地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把所有的一切交给了学校。有些家长有时间也没能力辅导,造成家庭作文指导一片空白,再加上农村学生买不起课外书,更造成知识的贫瘠。

1.农村地区有着广博的作文素材。学生们身处农村,跟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山水林田路,牛羊鸡猪鸭,上树掏鸟窝,下河捕鱼摸虾……万事万物与孩子朝夕相处;一年四季,有田野风光最美的景,也有人间最朴实的情。只要老师引导但当,学生就有写不完的话。

2.农村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当前无数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都到农村学校工作,他们年青有才能,工作富有激情,完全有能力把学生的作文教好。

3.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从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从贫困生活补助再到营养午餐的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对农村学校教育大力支持的有力见证。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自然汲取了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

其实,作文的教学方法跟其它课程一样,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遵从规律的同时,只要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身心发展相协调,加以创新,作文的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怕写作文已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通病。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无所适从,总感到迷茫。他们总以为自己前途渺茫,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便灰心丧气。这时做教师的一定要开导学生: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作家写出来的,作家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并不是他们天生就会写文章,他们跟我们一样,起初什么都不会,后来经过努力拼搏才把文章写好的。所以我们小学生,开始写不好作文不要紧,慢慢的一定会写好的。相信每位同学未来都能成为大作家。

2.帮助学生找作文源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多留心观察,亲身体验配合小练笔,就能写出内容真实的作文来。另外,准备一本摘录本,每天摘录一些妙语佳句及远程教育资源,并把一些恰当的语句用到自己写的文章里。

3.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事。教学《语文园地》时“口语交际”千万不要跳过,学生哪怕只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也要鼓励;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作文,哪怕写的较差,只要有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可以打“及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让每位学生经常写书信。农村孩子面薄胆小,向老师谈心羞于启齿。平时写作文,多数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不把作文当成一回事。但写书信给老师或亲友就会竭力把意思表达清楚,这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方法。

总而言之,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作文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使他们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1700多名学生除教师子女外,全部来自农村,70%是留守儿童,在我县农村小学中具代表性。我对我校五、六年级四个班共239人进行习作情况调查显示,通过调查发现:

(一)写作的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二)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经过对我校一些学生的作文教学情况深入的调查、了解,其结果令人担忧:人们居住分散,社群活动不够丰富,同一个班级学生、家长的水平、家庭的环境不同,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他们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重结果,轻过程

1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然而,从前年我校小学毕业质检试卷分析看,有的学生套题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原来,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细节的文章”很少,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2、重记实,轻想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归纳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部分。新课标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想象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不多,当前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在农村小学记实作文教师指导得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教学探索起步迟,学生想象作文训练也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言之无序、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重课内,轻课外

叶老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就是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而,一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作文课上只是将要求范文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因为大部分小学的学生较少阅读课外读物,加上学生参与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少,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少,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是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感受与体验,缺乏了课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可以说,小学体育教学极为重要。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现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肤浅探究如下:

一、 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强,专业教师欠缺

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他们缺乏最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能,而且这些教师都要承担语文或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些学科是“应试”科目,要参加一年一度的验收评比,因而体育课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即使想上好体育课,因为没有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得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也只能勉强上阵。

2、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要求

由于收费限制,财政投入又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导致学校经费相当紧张,有的学校篮球场已成草地,篮球架有架无板,什么乒乓球桌、鞍马、铅球、接力棒之类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3、教学方法趋于“自由涣散”,组织教学常见“放羊”型

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还是很具普遍性的。在指导思想上,老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放松一下,让他们玩,学生的任务是学好语文、数学。因此,对体育教学工作较不重视,想“上”就“上”,不想“上”就改“上”其它课。即使“上”,也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体育教学完全处于随意“放羊”的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无教师的指导及组织,学生只能漫无目的地活动,甚至聊天,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就是“玩”。

二、因地制宜,遴选教学内容。

1、要善于简化、整合教材

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透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蹲踞式跳远中的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如球类教材中,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内容,可以简化规则,从而简化活动形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要知道大多数的学生不是运动员,不能用训练运动员的标准来对待体育课。如国外的一些体育课,小学生经常是赤脚在不同的场地上练习跑,在严寒的冬季,穿着短衣短裤在外面跑,就是要适应生活,适应生存。这种对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造,已经为大家所公认。

2、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教材,挖掘校本教材

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越是容易接受。这不仅是语文、数学学科这样,体育教学也是这样。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有着大量的体育素材可以供教学选取。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操场上看到学生在玩一些自编的游戏,女生的跳橡皮筋、跳格子、跳-楼梯,男生的奔跑追逐、骑马打仗、斗鸡等,学生有自己玩的规则,大家都能很好地遵守,甚至并不需要裁判。这一类的游戏,有的是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学生自己发明的,学生玩的是那么的高兴,他们的身心在游戏中都获得无比的愉悦,如果能引入课内,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地方、民族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供我们选择,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这些内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现在,我们可以较多地选取适合我们需要的内容来充实教学,如滚铁环、抽陀螺等。体育活动本来就是广大民众健身自卫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许多饶有兴趣、行之有效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体育课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体会运动的乐趣。如在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当你直接说出这个动作的术语时,很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那么就可以在教学前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一些能跳的动物,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动一动、想一想,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一介绍给大家。这样不仅贴近了生活,还使学生兴趣盎然,便于对立定跳远方法的理解。因此我认为在不影响适当的运动量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改变常规,不依照常规或惯例来上课。这是“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大好空间。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今后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大部分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导致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小学体育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小学生谈之色变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往往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篇佳作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多写日记来积累。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参加一次体育竞赛、进行一次文艺演出,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杭州打工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地说好,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后进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现状令人堪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校的长足发展。经过分析、概括,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教师对数学教学认识不到位

1、认识水平低,观念陈旧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安全、教学常规管理上,很精力投入到教研活动的开展上来。其中也存在一些学校中层领导认为到数学组可以享享福,轻松轻松,有的甚至教研活动想参加就参加,不光不身体力行,还起到很坏的影响。

2、志向水平低。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

3、意志薄弱,缺乏热情。对教研工作冷淡,偶遇困难、挫折就停止不前。

二、教研组长工作能力有限

由学校一些在业务上稍微好一些、肯钻研的年轻老师来担任,工作经验主要通过平时自身学习再加上少有的一些县级培训获得,在开展工作经验上主要通过自身摸索慢慢积累。自身属于数学业务骨干还要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还有其它教务任务,工作任务较重。因而学习提高的时间也不是太多。

三、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以我校为例,17位教师中35岁以下的占35%,其余8位教师年龄在45岁左右。且大部分都是原先民师转正。本科学历达29%,大专学历占71%。教师中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占29%,有四位教师由于工作岗位需要有些时间从事其它学科教学,还有一位教师今年刚从语文学科转到数学学科中来。从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层次来看,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还有待优化,还处在尚不成熟阶段。

四、教研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学校教研工作每学期均以开展校内互听互评活动为主,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观摩的机会也比较少,教研工作缺少生机与活力,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不浓。教研组工作大部分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学助推器的作用。教研工作重视教学实践,忽视理论学习,教师业务理论水平不高。

五、教研任务繁重,教师参与度不高

任务那就更多了。数学教研活动往往是教研组少数教师来承担,很多教师因年龄偏大、工作繁重在思想上不愿意去承担上课等一系列教研任务。每次参加教研任务有些教师只是去签个到,缺乏主动性,在整个活动中只是听众。

针对以上现状,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在活动形式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为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强化教研活动的内容和质量,学校在活动的形式上可以采取:

1、每个教研组每学年开展一项校级课题研究。为了形成学科教学的规范和特色,每个组结合自己的实际每学年至少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全组教师围绕课题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这样一来,便于学校对教研活动的宏观控制,有利于确定教研的主攻方向,并保证活动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2、每人开展一个专题研究。结合组的教研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开展一个专题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色。这样一来,教师便会去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试验、探索、创新、提高,逐步行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在活动内容上,专题讲座(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学活动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不进行必要的教学实践,就不能真正地掌握教学规律。

首先,要立足于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新课程标准、新教

材的培训。可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的集体教研活动时,综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课标、教材、教参)的全员培训。

其次,启动以提高全体教师业务素质为核心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如“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育基本功”的训练等,并将综合基本功的训练贯穿于教研活动之中,旨在使全体教师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期结束每位教师要撰写一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案例)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本人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特色。

(三)在活动主体上,骨干教师引路与青年教师练功相结合

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一般应由五年以上教龄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学识基础,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引路,负责传、帮、带,效果会更为明显。

对于青年教师则应“压担子”,鼓励他们争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参与学科教学的教研教改活动,把上好“三门课”作为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开门课”中涌现出来的教学能手,推荐其参加乡[镇]、县级的教学竞赛)。通过教学竞赛等环节,产生地区“名师”,并给以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以激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

六、保证教研经费

学校要安排教研经费为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免除后顾之忧。比如说暑期培训只要老师参加而不需支出经费,教师不需要为报销经费而犯愁,因而参与培训的效果比较好。

七、培训机会多些

现在教研活动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出区的机会每学期寥寥无几,县市级参研人数每次都有人数限定。上级教研机构在参研人数上可多向农村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村小的老师倾斜,为他们提供稍多一些的教研培训机会。定期对分管教研的教研组长开展培训,指导学校教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开展。

八、在制度上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教研活动应作为绩效考核的重头戏。应使教师意识到承担教研任务是工作的一部分,要形成我要参与的积极状态。

总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重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

(1)、计算能力差。

在我所在的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口算、笔算能力很差,特别是在四年级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后,他们的计算就主要依赖计算器了。由于农村经济的活跃,学生们差不多是人手一机,由于用计算器计算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学生在考试时也没有强调不能使用计算器,所以教师对学生使用计算器一般不反对,甚至还鼓励学生使用,因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是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六年级的学生在8分的口算题中,如果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得满分,甚至有人得零分。

(2)知识应用能力差。

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差,表现在平时就是所学知识能够记住但不会应用,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公式,能够背诵出来,但很多人不能熟练运用。表现测试中主要是解应用题的能力差。一般在近30分的应用题中,能够得到15分的不到40%。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应用题也不会解答,只会把题中的一些数据用运算符号连起来。

(3)综合能力差。

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缺乏学习数学应有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毕业时,及格率只有50%-60%。

2、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存在优秀教师流动的现象与付出与劳动不等价的现状。

3、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4、   学校只重语数,不重视音体美等体艺课。

5、 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小学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此字斟句酌。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据上海一所小学实验这种“互动批改”的作文教学改革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普遍认为“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结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文档为doc格式。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近期,**县委组织部组成调研组,就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税费改革既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往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民负担、税费征收问题是造成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税费改革前,由于税赋政策不尽合理、收费项目过多过滥,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受税费问题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基层组织和干部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削弱。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下降,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据统计,全县农民总负担由原来的944.3万元减少到22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降低负担89元,减负幅度达76.6%。,我县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义务工政策,全县农民实现了“零负担”。

2、乡村干部得到“松绑”,有利于腾出精力抓大事。税费改革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催种催收、催粮催款。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特别是收缴统筹提留款,被基层干部称为“天下第一难”。一年到头忙收款,干部叫苦,群众骂娘,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实施税费改革,扭转了基层组织一直存在的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使乡村干部从收钱收粮的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

3、村干部工资得到保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靖宇县地处山区,村小人少、居住分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村干部工资低且没有保障。不少村干部不但连续多年拿不到工资,还要向村里垫付资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县不能完全兑现村干部工资的村4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6%;完全不能兑现的村有5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3%。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作为转移支付资金的一部分相对固定下来,村干部工资有了保障,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精简了干部职数,改善了班子结构。撤并乡镇是确保税费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税费改革前,我县乡镇规模一般比较小,全县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9.25个村,最小的乡镇才4个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小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却不少,领导干部9―10人,机关干部60―70人。税费改革后,全县乡镇从12个撤并到8个,撤并比例33.3%,精简局级领导干部39人。现在已对乡镇编制已重新进行了核定,我县目前有乡镇行政事业人员775人,税费改革后,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所核定的乡镇编制数,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将得到大量精简,干部队伍素质将得到大大提高。税费改革对村干部职数也做出了规定,大村不超过5人,中村不超过4人,小村不超过3人。春,村“两委”进行了新一轮换届选举,全县村干部由换届前的578人,精简到371人,减幅达36%。“两委”换届通过“两推一选”和“直选”的选举方式,拓宽了选人渠道,提高了村班子整体素质,改善了村班子整体结构。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43.4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3岁,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78人,比换届前增加10.4%;中专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2人,比换届前增长15.5%。

5、乡村债务的锁定,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多年来,由于执行政策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主要是发展乡村企业的亏损、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农民拖欠的各种税费和各种借款的本息等。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县村级债务近3960万元,债务和债权相抵,净债务达3008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农村基层组织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税费改革中,在认真清理核实乡村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锁定,不准息转本、利滚利,严禁新增乡村不良债务,这样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

二、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

税费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显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生新的挑战。

1、农村党建工作经费紧缺,党建工作受到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三免一补”,这就使过去以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为主体的乡镇可用财力下降,虽然有上级政府下拔的转移支付资金,但也难以弥补财政缺口,直接影响到乡村工作的正常运转。据测算,今年加上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县乡镇一级可用财力尚有缺口1200余万元。在有限的办公经费面前,乡镇往往确保“硬件”运转,即公共行政性支出,压缩甚至冻结“软件”支出,即党建办公经费支出。因为乡镇公共行政性支出,上级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2、“统”的功能弱化,农村干部对如何开展工作变得无所适从。税费改革后农村形势发生变化,村干部“统”的功能弱化,不少乡村干部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无所作为。有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性更强了,税收由税务部门征收,村干部没有任务了,可以混日子了。二是无可奈何。村集体经济无调控余地,乡村干部想为群众办些实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带领群众跑码头、奔市场,可两手空空,举步维艰,很难在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很难把上级党委的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无能为力。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较弱,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抓传统农业上,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3、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里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公积金和“两工”,村级公益事业的筹资筹劳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面临“三难”:一是难组织。一些群众对农村公益事业“政府搞、集体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村里公益事业时,村民(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二是难议成。由于当前部分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利已主义思想严重,在议事时往往从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考虑,缺少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对于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都认为与已无关,要往外拿钱十分困难,很难议成事。三道湖镇护林村在准备维修该村一个自然屯的巷道时,组织村民“一事一议”。到会的村民中,自然屯的村民坚决要求修,其他的村民大部分说“我不走这条道我不出钱”。由于自然屯的村民人数少,因此这项公益事业用“一事一议”没有议成;三是难办大事。“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实行上限控制,规定人均每年不得超过15元。我县的各行政村人口相对较少,平均每村732人左右,每年也仅能筹集资金10980元左右,对于农村众多的公益事业而言,数量微乎其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由于税费的取消,出现了干部和村民互不接触的“空白区”及村民的难管理。税费改革前,虽然村干部与村民存在收缴税费的“制度性矛盾”,但它也是村干部与村民沟通的一道桥梁,是村干部管理村民的一个“把手”。税费改革后,各项税费取消了,消除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制度性矛盾”,也减少了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村民认为农村“两委”既然没有钱给大家办事,有没有“两委”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还有的认为,只要不收钱,谁做村干部都一样,甚至认为有没有村干部都一样。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突然出现了互不接触的“空白区”。这个“空白区”的出现,也给村民的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现在村干部对村民失去了有效的制约,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村里开展什么工作或搞什么活动,全得靠村干部上门商量、“看面子”才参加。在县里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各方专家纷纷深入农村免费传授种养殖技术知识。由于村民欠缺致富意识,思想认识不端正,参加学习的.热情不高,村干部没办法得上门求,上门请。有的是给村干部面子才去的;有的以没时间为由推托;有的干脆就说,我就不去你能把我咋地。如此的服务都不易,可想其它工作有多难。

5、税费改革后,一些潜在矛盾有所抬头。一是农民种地热情升温引发的矛盾。税费改革后,由于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农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村里之间、个人或村里与林业部门之间的土地纠纷不断增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发生了林业部门砍农民庄稼的事件。二是村级债务锁定引发的矛盾。我县村级债务3008万元,村集体债务绝大多数是欠国家银行和村民的,形成过程复杂且时间久远。应该说这与税费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中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了锁定,制止新债,明确责任,逐步化解。农民感到,村集体收入渠道狭小,逐步消化、慢慢偿还自己的债务没了指望,因而引发了“打酒朝提瓶的要钱”的浪潮。三是离岗村干部与在岗村干部之间的矛盾。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村干部一减再减,以及其他原因离岗的干部一增再增,数倍于在岗干部。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位置摆不正,不能自觉服从在岗干部的领导,不配合在岗干部的工作,有的甚至故意刁难,起反作用。一些在岗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普通群众的工作好做,离岗干部的工作却难做。

总之,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进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可避免。从表面情况看,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直接原因是乡村收入减少。但从深层次分析,主要还是农村经济薄弱,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适应。如思想观念滞后,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应对变化的思想基础;集体经济薄弱,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稳定队伍的物质基础;整体素质不高,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为民服务的能力基础,等等。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税费改革后短时期内会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影响,但从根本和长远意义上说,税费改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最好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根本措施。因此,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开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1、建立党建工作办公经费支出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党建工作实际,将乡镇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要求中,明确党建经费的支出来源,以强化各级党委对乡镇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消除少数基层组织认为税费改革后党建工作可抓可不抓的错误观念,纠正个别乡镇党委在税费改革后,减少党建工作办公经费,削弱党建工作或不抓党建工作的错误倾向,要达到“三个确保”:确保党建工作经费足够支出,确保基层组织抓党建工作的思想不放松,确保乡镇党建工作力度不减弱。从而有效地保证乡村两级党组织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切实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作用。乡镇党委既是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又是村级党组织的“龙头”,对乡镇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因此,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首先抓好乡镇党委建设。一是要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抓好乡镇党委建设,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尤其突出抓好一把手。在培养教育上,采取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征集“一把手”工作研讨文章等形式,不断提高乡镇“一把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带班能力。在选拔任用上,以政绩论英雄,注重公论,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把那些政绩平平、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干部坚决调整下来。二是加强乡镇干部的培训学习。每年要举办各类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对自学内容进行布置,提出明确要求。通过督查,调阅笔记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三是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大组织监督力度。每年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束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加以总结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组织建议。并对所有班子分类排队,以适当形式将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要求各乡镇领导班子,针对考核反馈出来的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强乡镇党委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党委副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要主动抓。同时,要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党建联系点”、“党建工作例会”等规章制度。并要求各乡镇党委每年召开党委会研究党建工作不少于4次,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管党意识。

3、选准配强村班子,打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基。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解决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双带”作用不强、年龄老化和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必须做到四点:一是选配机制要“新”。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办法,进一步探索在选拔村干部中扩大民主的有效途径。积极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提倡“两委”成员按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务实的村班子。二是选人标准要“高”。税费改革后,村干部要由“政治型”向“经济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守家型”向“创业型”转变。因此,在选拔村干部时,要坚决摒弃“拿得住混混,说得出狠话,保得住稳定”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的传统认识,必须把是否具有“双带”能力,作为新时期选拔农村党员干部的一条基本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发展思路清、说话有份量、协调方法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分子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担负起富民强村的重任。三是选拔视野要“宽”。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班子比较弱或本地一时没有村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要坚决摒弃“矮子里面挑将军”、“拉郎配”的做法和组建凑合型、过渡型班子。要从县直机关副局级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派一批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干部,为分流机关富余人员拓宽渠道,又有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四是治村人才要“备”。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村干部职数1:1的比例,建立村级人才库。着眼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注意把那些“人品正、作风好、有本事、威信高”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纳入视野,重点加以培养。认真落实《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积极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并输送到大专院校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对那些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办事公道正派、“双带”能力强、党员和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充实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或班子中来。

4、转变职能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一是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考虑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某个产业的党组织。新形势下,一大批农民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为方便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托行业协会设置党的组织。经济发展较快,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可以建立村党总支,按照党员从事的致富项目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划分专业党支部。二是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税费改革后,基层党组织要从催种催收的直接抓生产中解脱出来,转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办好;要从兴办公益事业派工难、集资难中解脱出来,转到“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上来,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要从收粮逼款的群众对立面中解脱出来,转到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总之,随着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村干部要做好“五员”,即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劳务输出的联络员。三是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推动上,要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要通过自己试着干,做给别人看,引导农民干。在处理村务上,要由封闭向公开、民主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时间、阵地、程序、内容,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创新民主管理手段,制定《农村“两委”工作规范》,规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和工作。村内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对“一事一议”所议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公开,特别是对筹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完工后的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提高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考虑有无法律依据,是否违法。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有关岗位专业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5、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通过税费改革减负增收,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发展问题上,在搞好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要着重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广大基层干部必须看到,沉重的村级债务,国家背不起,群众不答应,必须依靠村级组织自身来消化,不发展集体经济是死路一条。税费改革后,虽然兴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但筹资投劳实行上限控制,财力非常有限。要搞好投资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再说,即便是在农村实现了“零负担”,如果集体经济是个“空壳”,一年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不会满意,这就显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尤为紧迫和重要。二是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过去一提发展集体经济,就搞集体投资办企业,结果由于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用全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滩、荒地和水面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又可以坚持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返租倒包农户的承包地,创办农业公司,一头联接市场,一头联接农户;可以以水、电、路和厂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办厂,集体收取资产占用费;又可以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途径,盘活集体资产。三是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抓好省里即将出台的《―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规划的落实,由普及型培训向深化型培训和学历型培训拓展,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订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县委组织部在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业务、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抓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县农业局、民政局重点抓好村委会主任、村文书的培训;乡镇重点抓好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由以种植、养殖技术为主向市场经济知识拓展,由技术类知识向管理型知识拓展。县委组织部每年要组织一批或几批“两委”负责人到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将全县组织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制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细则,使基层党建有抓手。乡镇党委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办法,对村干部半年、全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年内完成工作目标较差的进行警告,对完成差的予以撤职处理或依法予以罢免;对当年受警告,来年工作仍没有改进的,同样予以撤职处理或依法予以罢免。积极探索村干部工资分配形式,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同工资直接挂钩,切实增强村干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体谅他们的疾苦,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为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是社会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行政村是党在农村最基层一级村民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村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科学有序地开展社会主义新村建设各项工作基础,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扎实做好村级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档工作中发现,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村级建档工作的现状

我县是从2002年至2004年三年时间完成了159个村的建档工作,共抢救整理档案2516卷(册),(当时有的行政档案极少,且在个人手中)。2017年至2017年6月,我局分别对全县50个行政村文件、材料整理归档情况进行抽查,包括省、州、县分别确定的1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28卷档案。从抽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文书不能按时将村级建设、村民自治、村级文化建设,村级财务会计、上级机关针对本村的文件及照片,声像资料立卷归档,其原因是文件资料收集不齐全。村支书、村主任、计生员等手中的资料没有按时交给文书统一立卷归档,认为各自的材料各自保管方便利用。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又形成了“包包”、“捆捆”档案。

二是行政村完成建档任务后,有部分村能按时归档,但有一部分村没有及时整理档案。文件资料没有按时交给文书统一立卷归档,文件材料仍然各自保管,没有集中统一管理。

三是乡(镇)村干部档案意识差,不重视村级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少,有的村以农活忙,缺资金为由,认为只要村上各项经济指标完成了,档案整不整无足轻重;有的村文书缺乏基本的档案整理和管理知识技术,在整理档案时不分类,不分保管期限,不写卷内目录,把一年形成的材料订做一本。

四是档案保管条件差,有的村无专用档案柜,档案放在抽屉里和文书家中,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保管条件差,无专柜存放。这样长期下去对档案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更谈不上行政村的档案集中管理,方便利用。

五、上级档案业务部门县、乡(镇)对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干部指导检查不够,村级档案干部缺乏全面系统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制度不完善,组织不健全,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还及不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理顺关系,协调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体系与机制。

一是强化乡镇档案的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按档案法的要求,将乡镇及行政村的档案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责任制,乡镇政府应加强对行政村档案工作指导、培训、检查、监督。

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把档案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档案机构,统筹安排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经费”。各乡镇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确保乡、镇、村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县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突出重点,深入乡村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增强乡村干部群众的档案意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创造条件。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

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农村档案工作是各项涉家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财政、文化、教育、社保、计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协调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专项工作中,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分工负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依法督查、指导。

(二)、夯实基础,科学规范行政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一是进一步规范村级建档工作,各行政村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村级档案收集管理制度,村支局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按照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分类整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思考一

4、教师占有课堂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是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争取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师生一问一答活动多,师生、生生有效活动少;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死板。

6、教师关注教案完成多,关注课堂教学动态变化少;

7、群体回答问题多,学生个体回答问题少;

8、不能把握“有效课堂”,更谈不上“高效“”课堂。课改意识不浓,课改理念不新。

9、课标要求教师不熟,不精,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

“自选动作”缺乏足够的信心。

二、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

1、数学教学要重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开发育人功能

首先,要把小学数学间接经验的知识与小学生直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背景中抽象出的数学。其次,要提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会学数学和用数学。再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拓宽视野。能用数学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知熟悉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

2、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地探索,努力地动手实践,在“做中学”。

3、数学教学要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维要求的反复练习,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方法落实”的既保底又不封顶的教学层次,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往深度发展。

4、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资源,使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

者。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观点,是教学的生成型资源。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判断学生,研究学生。

5、追求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

变教学的超长稳定性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师生有效互动的结果,学生有高质量的表现,动态生成出众多的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由于农村高中招生的生源较差, 加之扩容,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极差,虽然教师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初中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高一新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加之高一教材第一章进入抽象的集合与简易逻辑,然后再是抽象的函数,搞得学生进入高中学数学就不适应。觉得学数学太难。外加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处理不好从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只知照本宣科,不能深入浅出,不知先慢后快。3、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落差太大,衔接不好,加之高中数学教材章节之间的过渡性差,学生学起来很吃力。4、高中教师受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能关照每一个学生,只照顾班上高考有望的,因此多数学生学数学无兴趣,更谈不上有激情了。5、高中学校和教研部分只认定数学有效分,不认可增长幅度,对教师的考评不公平。6、高中数学教师的负荷太重,一般都是两个班的数学十六节正课,八节辅导,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周六还要上课。7、教蛳对新課改精神理不到位等多因素。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要保证学生听得懂,做得来,在数学学习上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我们的教学适合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追求有效的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思考一》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之学生的成绩又要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学校和老师受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名誉和单纯的成绩而忽视对道德教育的开展,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这样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导致目前出现了很多在校时贪玩、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目无尊长,在家不听从父母教导。在周六、 周日或躲在一起打游戏机, 或三五成群地在同学家看电视,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高分缺德”学生。

的学校在德育过程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应“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实,常抓不懈。学校应尽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把德育落到实处。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面对这样的局面,学校如何应对呢?在此,本人试图就农村小学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谈谈点滴拙见。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德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广大教育 工作者切实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 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 可能出发。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 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 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 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优化环境,活动与情感育人

进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面对社会、家庭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当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校园主阵地,主动出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思考

中共中央胡-锦-涛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就深刻阐明了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德育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在实践中很难到位。下面就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目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政府各级部门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象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二是校园周边环境失调。据了解,有的学校所在地无证录像厅、桌球室、游戏机室、网吧遍布隐蔽的角落,校园门前的摊点驱之不去,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这也是青少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2、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角色尴尬,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是重视德育仍停留在口头上,德育工作难落实。在农村一些中小学,工作计划上写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是虚的多,实的少,空口说教的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搞得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如:(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或仪式不规范。(2)少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一是大部分学校缺少德育基地;二是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空口说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怕耽误学生学习;四是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3)家校一体的德育体系成为空想。家长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教师家访流于形式,教师倒是有时间,可人家家长没“空”。就连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许多家长也借口“忙”懒得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对家长会失去兴趣,有的学校干脆把家长会开在纸上。(4)每学期邀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同志或者其他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作各种专题报告也只是有计划而没有落实。一方面这些人不容易请得动;其次是请得动也招待不“周”。

三是学校经费紧张,德育工作投入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的内容将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必须要有必要的投入。但有的农村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就已经捉襟见肘,哪有这部分闲“投入”,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张名人名言也找不出来。

3、家庭教育失当,造成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困难。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如:(1)独生子女傲气十足。这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律能力差,与同学相处难。(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有些家长认为,挣钱就是为了孩子,因此,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这些孩子没钱不上学,吃零食不分场合,甚至花钱请人写作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这些孩子认为自己吃穿衣着不如别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4)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子女管不住也无人管。许多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往往是疼爱有加,只管吃穿,不管其它,更别说抽时间与老师交流。

4、教育内部德育工作评估失策,挫伤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40.6%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了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特别是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

3、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几年来,我县虽然采取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发展党员时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这些工作还远不能带动整个党员队伍面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差,观念更新慢,能力弱化等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党员45岁以上的占到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大多数比较欠缺,严重制约了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创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多。二是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外出流动党员,因流动性大,长期游离于党组织教育管理之外,农村党组织想管却一时又管不了。三是农村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培养发展党员存在“矮子里面拔高个”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变化,农村大部分有一定文化,脑子比较灵活的青年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实型、老年型、老化型的人,培养发展党员缺乏应有的后备人选;也有极个别支部书记思想观念有问题,担心发展新党员会对自己的位置有威胁,长期不发展党员,导致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4、少数村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个别党员干部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工作飘浮,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往往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有的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个别村党组织对基层的一些工作关系把握不准,协调不顺,如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组织调整与依法罢免的关系等。

5、农村基层干部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激励保障措施乏力。全县农村干部的年工资平均在元,最高的元,最低的只有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的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一无是处,任何盲目乐观和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观、不科学的。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看,把问题考虑的充分一些,对于今后解决问题有百益而无一害。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早找到解决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金钥匙”,为全面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1、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切实夯实新农村建设这个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善村级党组织是关键。首先,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原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通过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要积极探索实施“一村一名大中专毕业生村官”计划,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要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小班、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干有所为,退有所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后进村的治理整顿。认真落实以为后进贫困村办实事、办好事为主要内容的县乡工作组帮扶承诺制度,切实抓好班子软弱涣散、经济相对贫困、整体工作落后的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工作,认真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场所、无致富门路的问题,促进后进贫困村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继续试行联村自治,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要继续探索联村运行机制,及时“联村自治”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联村自治的好典型,通过联村努力把基层班子联优、干部队伍联强、干部群众联心、经济联强。同时,要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党的组织,并按照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灵活生动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

3、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这个先锋激活。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二是要创新发挥作用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则,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要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每一名流动党员有“家”,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三是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继续抓好“双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经商办企业优秀人才、专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要坚持“两推一公示”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要严肃工作纪律,建立发展党员追究制度,对违背程序发展党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要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等有效措施的落实,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要立足现有,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等闲置资产,以及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要追求应有,善于培植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专业生产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要按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要求,建设龙头加工型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思考

金堂县广兴中学 陈灵琼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教学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英语教学仍习惯于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重视文章的讲解,语法的运用,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听不懂,说不出,读不准,写不成。因此,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上、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须着力激发学生“好之”、“乐之”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意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七年级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对英语怀有强烈的新奇感,每一个音素;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浓厚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变成强烈的学习热情,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很足。 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兴趣呢?唯一的方法是使学习英语的过程学习得很愉快,轻松,使学生从英语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把童年的愉快的学习方法 ----游戏带进课堂。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我们还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如打招呼,借东西,问路等,应用所学内容编成对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活动来维持和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和新鲜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手段。如学唱英语歌曲,猜迷语,组织英语书法比赛等。

二、养成习惯,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石

目前,大部分农村七年级学生是初次学习英语,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习英语的全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中小学生从小无拘无束,因此在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绝对不可以任其自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禁教师高谈阔论,课后学生如听天书般毫无收获。

2、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

农村学生胆小怕羞,初学英语时很难主动开口。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语言课,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掌握要领。开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第一关,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克服怕羞的心理状态,敢于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并能机械地模仿学习。教师开始时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说错,以摆脱逆反心理,逐渐提高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读”的习惯。

农村学生由于地域限制,很少跟别人用英语交际,因此,熟读和背诵是乡下学生学习英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尽管新课改反对学生死记硬背,但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要学生强化记忆,而强化记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常反复朗读,要让学生明白 “先死后活,不死不活”的道理,即学生只有首先熟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点,才能灵活运用。若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使用时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养成经常“读”的习惯,才能凭借语言的“惯性”来解决语感、语调等一系列问题。

4、培养学生规范“写”的习惯。

从教字母开始,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四线三格确定每个字母所处的位置。要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既要笔画正确,更要间距合理、卷面整洁。一旦养成错误的书写习惯就很难纠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经常组织英语书法比赛,培养审美情趣。

5、培养学生及时“做”的习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学生只有在认真听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做才能消化、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要养成“先懂后做,先做后玩”的习惯,严禁学生养成边做边玩、做事拖拉、三心二意的不良习惯。“抄作业”的陋习一旦产生,学生将会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只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也才能逐步地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授人以渔,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英语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几个单词、几句句型,几种语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掌握学习语言知识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语音拼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是培养其英语自学能力的立足点。针对不少学生记不住单词的发音与拼写的烦恼,要抓好拼读入门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英汉、英英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和迁移学习能力。

2、指导学生单词记忆的方法。

单词是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学校英语学习的时间少,在家又缺少家长的督促,一些困难学生就是在单词记忆上拉下了好多。所以教师应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单词记忆的方法,在课堂上完成新单词的记忆。要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拼写、读音、构词法、类别、搭配等内在规律,学会“拼读记忆法”、“构词记忆法”、 “搭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情景记忆法”等,促进学生多、快、好、省地记忆单词。

3、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语法。

b:i’m watching tv./ i’m playing basketball.接着让学生模仿演练,再进行变换人称训练,互问互答。学生在听、说、读、演、玩中发现、掌握、运用语法规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结果加以梳理,精要讲解。

农村学生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恒心、有耐心、更有信心,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弥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场地租赁合同常用条款(优秀22篇)
    租赁合同是租赁交易中的重要文件,具有明确的租赁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以下是租赁合同的注意事项,包括法律风险和常见纠纷的预防措施。甲方:。办公地址:。联系电话:。传
  • 12-25 电力安全活动发言短句大全(13篇)
    发言稿是演讲者思考和准备演讲内容的重要步骤,它能够提高演讲效果和观众的理解度。这些发言稿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发言稿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
  • 12-25 街道亮点工作汇报材料大全(21篇)
    工作汇报也是反思和反馈的机会,可以检验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果,促进个人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汇报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月7日的全区财税工作
  • 12-25 防范电信诈骗工作总结范文(13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的方式,通过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
  • 12-25 疫情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专业13篇)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写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可以使这些经历更加有深度地被记录下来。请大家阅读以下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对您的写作有所启发和
  • 12-25 如何做个好教师心得体会(专业20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自身经验和思考的总结和归纳。下面是一些教师分享的教学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廉洁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职业
  • 12-25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学活动总结(通用22篇)
    幼儿园中班的教育工作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附上一些针对幼儿园中班孩子的学习辅导教材,希望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自开展乡村学校少年
  • 12-25 街道民政工作总结报告(模板17篇)
    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结束时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月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和指导。
  • 12-25 音乐教师教学成果总结范文(20篇)
    写好总结范文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们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xx中学现有29个教
  • 12-25 语文新课程标准读书笔记(通用18篇)
    姜文倩。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我感受颇深,对于第二部分“识字与写字”部分体会感受如下:一、结合孩子年龄实际特点合理分配识字量。一